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字词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

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

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

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

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

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2)文化常识★【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高中文言文是语文科目中的不可少的一部分,下面店铺整理了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供你参考。

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识大全一、常见的单音动词1.诣:到,去。

(见《桃花源记》诣太守)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见《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3.课:考核、督促、征收。

(见《后汉书》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

)4.化:教育感化。

(见《陈情表》沐浴清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见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按诛五人。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同游者。

——唐穃~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又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明穃~宋濂《送东阳马生序》)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见《兰亭集序》趣舍万分,成语“趋之若鹜”)8.劾:检举,揭发。

(见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遣其劾帅。

)9.白:告诉,报告。

(见《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10.短:进谗言,说坏话。

(见《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1.害:嫉妒。

(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12.闻:(见《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于寡人之耳者)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见《项羽本纪第七》二世使人~章邯)②谦让,辞让。

(见《论语》当仁,不让于师)15.党:偏袒,伙同,包庇。

(见《论语》群而不党。

)16.矫:假托,假传。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积累是指学生熟悉文言文中的语法、词汇、修辞手法以及文言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1. 语法: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对学习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古代汉语的变化规律,掌握文言文的句式,如倒装句、复合句、递进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词汇:文言文词汇丰富而复杂,使用的词汇特别多,古汉语里有很多曾经流行一时的词汇,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千字文词汇熟记,掌握其中的精华,扩大词汇量。

3. 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很多,比如排比、比喻、拟人、推理等,学习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 文化背景:文言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它反映了古代文化思想、信仰、习俗等,因此,学习文言文,也要深入了解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人教版必修三四文言实词知识点

人教版必修三四文言实词知识点

⼈教版必修三四⽂⾔实词知识点 ⽂⾔⽂是⾼中语⽂教学的⼀⼤难点,⽽⽂⾔词汇是读懂⽂⾔⽂的基础。

下⾯店铺给你分享⼈教版必修三四⽂⾔实词知识点,欢迎阅读。

⼈教版必修三⽂⾔实词知识点 《琵琶⾏》并序 ——⽩居易 ⼀、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字旁的篦,密齿梳) ⼆、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明年:古:第⼆年今:指今年的下⼀年) ⽼⼤嫁作商⼈妇(⽼⼤:古:年纪⼤了今:长⼦、长兄等) ⼜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般指⾍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故(颜⾊:古:容貌今:⾊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 三、⼀词多义 (1)⾔ 感斯⼈⾔(⾔:话语) 凡六百⼀⼗六⾔(⾔:字) ⾃⾔本是京城⼥(⾔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琵琶⾏](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 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幽⾹(幽:清幽幽的) ⾄于幽暗昏惑⽽⽆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 闻⾈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善才(于穆,曹⼆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本(是)长安倡⼥ 送客(于)湓浦⼝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 《寡⼈之于国也》 __《孟⼦》 ⼀、⽂⾔实词 1.通假字 (1)刚⽆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不要) (2)⽆失其时(通“⽏”,不要) (3)颁⽩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 (4)涂有饿莩⽽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只是,不过) (4)数罟不⼊洿池(细密) 3.⼀词多义 (1)⾷ 狗彘⾷⼈⾷⽽不知检(⾷:前⼀个为动词,吃;后⼀个为名词,⾷物) (2)数 数⼝之家,可以⽆饥译(⼏,若⼲) 数罟不⼊洿池(密) 愿令得补⿊⾐之数(数⽬)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是亦⾛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不可胜⾷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出江花红胜⽕,春来江⽔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幽⾹,佳⽊秀⽽繁阴(花开) (6)兵 ⾮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皆兵(⼠兵) 4.词类活⽤ (1)名词作动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常识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高中人教版文言基础知识点

高中人教版文言基础知识点

高中人教版文言基础知识点高中人教版文言基础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现代汉语,但是学习文言文仍然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其学习历史和文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了解文言的基础知识点十分重要。

下面将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词汇1. 重要的词类文言文中的词类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虚词、古汉语中仍被使用的词语。

虚词主要指介词、连词、助词等,在文言文中使用相对较多。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介词是“之”,用于定语和补语之间的连接;而连词则主要有“而”、“乃”、“则”、“反”等。

助词包括了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语态助词等,如“者”、“矣”、“乎”等,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进行准确的理解。

古汉语中仍被使用的词语指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在文言文中仍被广泛使用的词汇。

比较典型的有“若”、“故”、“可”等词汇。

2. 词语的造字法文言文的造字法和现代汉语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比较常见的造字法有:嵌套、左右包围、同形异义等。

嵌套指多个字合并成一个字,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整个字的声符做用,比如“书”字,是由“史”字和“一”字拼起来的。

左右包围指一个字左右两侧的部分构成一个新字,如“雨”字就是由“云”和“田”组成的。

同形异义则指一个相同的字形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比如,“天”字既可作名词表示自然界的上空,也可以作为“天道”,表示理所当然的道理。

二、语法1. 词序文言文最常用的词序是“主谓宾”的结构,与现代汉语十分相似。

但是,文言文中的定语和状语通常要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排序不同。

2. 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可以是肯定的、否定的、疑问的和祈使的四种。

这四种语气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需要我们注意。

肯定的语气通常用“则”、“乃”等词语表达,如“人而无信,则不知其可也”(《论语》);否定的语气则用“不”、“未”等词语表达,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XXX(人称代词,XXX)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XXX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通“供”,供应)3、XXX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XXX(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XXX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XXX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非凡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布局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XXX而有益XXXC.XXX言于XXX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XXX(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XXX,XXX(“之”作宾语前置的标记)《鸿门宴》常识点归结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是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材,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的重要部分。

下面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习文言文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的特点1. 以典故、典章、古代文献为主要内容,古代文化知识众多。

2. 以字句精练、形式多样为特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会对我们的现代汉语产生很大的影响。

3. 语序灵活,但有些固定的语序要注意。

4. 有时态,但无语气。

5. 以文辞为主,注重运用修辞手法。

二、文言文的基本知识1. 聚散贯通:指文章的段落结构和思路的条理性。

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每段之间要有联系,整篇文章要有逻辑性、连贯性和层次感。

2. 古今通轨:指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联系。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结构与用法,还要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相通之处。

3. 众贤所共传:指文言文采用的基本文体(如:诗、词、赋、文、记、传等)和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拟人、衬托等)。

三、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1. 整体阅读法:整体阅读是通读全文的阅读方法,通过整体阅读,我们能够获得整篇文章的大致意思和基本信息。

2. 逐句阅读法:逐句阅读是按照文章的语言结构和语义结构逐句进行阅读的方法,主要是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和语法。

3. 循环阅读法:循环阅读是把整体阅读和逐句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多次循环阅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准确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

四、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方法1. 注意用词精准: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严谨,得用字得当,避免用现代词语或口头语言。

2. 注意句式简练:文言文的句子要求简练,语法和修辞的运用要符合古人的写作风格。

3.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比喻、借代、拟人、排比、对仗等,要熟练掌握。

4. 注意段落层次:文言文要切分段落,划分段落层次,注重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使全文思路逻辑清晰。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的总结,需要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熟记、灵活运用。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教材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详细解释1.爱,à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

高中文言文知识整理(人教版高二必修)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第一册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2、越国以鄙远《烛》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5、朝济而夕设版焉《烛》6、共其乏困《烛》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8、闻寡人之耳者《邹》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10、则修文德以来之《季》11、既来之,则安之《季》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16、谨庠序之教《寡》17、树之以桑《寡》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20、内立法度,务耕织《过》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2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23、却匈奴七百余里《过》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27、会盟而谋弱秦《过》28、沛公欲王关中《鸿》29、吾得兄事之《鸿》30、常以身翼蔽沛公《鸿》3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33、此其志不在小《鸿》34、籍吏民,封府库《鸿》第三册1、屈心而抑志兮《离》2、步余马于兰皋兮《离》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5、足以荣汝身《孔》6、留待作遗施《孔》7、昼夜勤作息《孔》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9、云青青兮欲雨《梦》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梦》11、樯橹灰飞烟灭《念》12、大江东去《念》13、则以刘病日笃《陈》14、谨拜表以闻《陈》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19、侣鱼虾而友糜鹿《赤》第四、五册1、岁征民间《促》2、试使斗而才《促》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4、成以其小,劣之《促》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6、益奇之《促》7、成然之《促》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庄》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庄》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爽籁发而清风生 B、控蛮荆而引瓯越C、天柱高而北辰远D、蟹六跪而二螯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A、抚孤松而盘桓B、觉今是而昨非C、或植杖而耘耔D、临清流而赋诗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既自以心为形役B、舟遥遥以轻飏C、木欣欣以向荣D、泉涓涓而始流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C、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下列“之”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A、马之千里者。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归纳第一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语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4、将焉取之(焉:哪里)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2、共其乏困(共:供)3、秦伯说(说: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三、一词多义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五、古今异义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今: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六、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3、晋军函陵(省略句)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七、重点句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对于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古代的官职制度。

在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官职名称,比如“太守”“刺史”“尚书”“侍郎”等等。

太守是古代郡的行政长官,类似于现在的市长;刺史则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官职。

而尚书在古代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侍郎则是尚书的副职。

了解这些官职的职责和地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中人物的身份和行为。

再来说说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考中者则称为“进士”。

进士又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对于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和阶层流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的礼仪制度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比如“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行礼时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顿首”则是叩头触地即起。

在社交场合,人们的座次也有讲究,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的是坐东面西。

接着是古代的年龄称谓。

古人对于不同年龄段有着特定的称呼,比如“垂髫”指的是儿童,“总角”也是指儿童,“豆蔻”一般指少女十三四岁,“及笄”则表示女子十五岁成年,可以出嫁了。

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还有古代的历法。

古人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比如“甲午战争”中的“甲午”就是干支纪年。

年号纪年法则是以皇帝的年号来纪年,比如“贞观之治”中的“贞观”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在称谓方面,也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文化常识。

对于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等;对于对方的敬称有“君”“足下”“阁下”等。

对别人称自己的亲属时,常用“家”“舍”等词,比如“家父”“家母”“舍弟”“舍妹”。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词汇积累、文化常识 知识清单

高中语文 文言文词汇积累、文化常识  知识清单

文言文二轮复习之习题讲评(一)知识清单示例词汇积累、文化常识一、户籍编制/1.什伍制制度:春秋时期,齐国就推行什伍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

什长、伍长负责闾里治安.2.保甲制度:宋朝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编制。

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保。

3.里甲制度:明初,明太祖制定一百十户为一里的规定。

4.廛: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二、官员相关【文化常识、重点实词】官员品级、升降注意结合:《三维设计》和收官学案-实词-【分类积累示例】1.遥授:授予官衔,而不须到任。

2.典:主持,主管3.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4.表兼任的:兼、领、行(可翻译为“兼任”);5.表暂代的:权、假、署、守(可翻译为“暂任、代理”);6.表退休/辞官的:辞、致政、致仕、告退、退、归故里、悬车(2018《鲁芝传》)、告老(2018《鲁芝传》)、请老、乞身、乞休、乞骸骨、移病、移疾、解印、解佩、解官。

7.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员。

8.劾罢:弹劾罢免9.褫chǐ :脱去;剥夺10.谢病: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

(移病/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

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

)11.拾遗:补正阙失12.秩:官职级别13.俸满: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同“秩满”14.营迁:谋求升迁。

15.下车:官吏到任16.褒赠:嘉奖死者而赠予其官爵。

17.简:挑选18.谏垣yuán: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19.廨:官署20.西市:明代刑场名。

专为处决官吏之用21.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

后以“东市”泛指刑场。

(2018I卷《鲁芝传》“公居伊周之任,挟天子,杖天威,孰敢不从?舍此而欲就东市,岂不痛哉!”)22.提学:专门负责文化教育的高级地方行政官。

23.宪臣:御史。

24.射生手:精于骑射的武士。

25.辅臣:指辅弼之臣、股肱之臣,多指辅政的大臣,后多用以称宰相。

高三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高三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字音娴(xi án) 于辞令属(zh ǔ) 草稿未定惨怛 (d á) 谗人间 (ji àn) 之帝喾 (k ù) 靡(m ǐ ) 不毕见举类迩( ěr) 濯(zhu ó) 淖(n ào) 蝉蜕 (tu ì) 皭(ji ào) 然滓(z ǐ) 既绌(chù) 商于(wū) 屈匄(g à i) 餔(b ū) 其糟温蠖(huò) 啜(chuò) 其醨(l í) 汶汶(m é im é i) 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9、亡走赵,赵不内10、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词类活用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来宾,应对诸侯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3、谗谄之蔽明也4、邪曲之害公也5、方正之不容也6、明道德之广崇7、蝉蜕于浊8、厚币委质事楚9、其后楚日以削10、时秦昭天与楚婚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1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13、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14、然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高三语文文言文学问点复习《虎丘记》一、把握以下重点词语1、蔀(bù)屋:指穷苦人家昏暗的房屋,这里指贫民。

2、栉:木梳。

3、角:比赛,竞比。

4、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方粗俗的歌声。

5、竹肉:这里指箫管与歌喉。

6、皂隶:衙门中的差役。

7、识(zh ì):记着。

二、通假字1、倾城盍户 (通合,全)2、不知尚识余言否耶?(通志,记着)三、一词多义1、以:①独以近城故(由于)②竞以新艳相角(用)2、去:①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动词,距离)②他日去官(动词,离开)3、之:①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助词,凑音节,无实义)②远而望之(代词,代这种情形)③乌纱之横(助词,的)四、词类活用1、妆、服:莫不靓妆丽服(名作动,戴着……妆饰,穿着……衣服)2、栉:栉比方鳞(名作状,像梳齿一样)3、丘:檀板丘积(名作状,像山丘一样)4、云:樽罍云泻(名作状,像云一样)5、状:无患上而状(名作动,形容,描述)6、下:壮士听而下泪矣(名作动,流下)7、觞:最可觞(shāng)客(名作动,劝人饮酒)8、吏:吏吴两载(名作动,作官)高三语文下学期学问点1、文学(文化)常识⑴(端五节):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自杀,后人为记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文学常识知识大全高中

文学常识知识大全高中

文言知识积累大全高中一、称谓1.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姓与名结合起来就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定。

但古人特别是读书人或有威望有影响力的人,一般不直呼其名,因为直呼某人的姓名是不礼貌的行为。

2.字: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古代男子一般在20岁行冠礼,女子一般在15岁行笄礼。

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貌和尊敬。

3.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一般由朝廷赐予。

二、纪年纪时1.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2.地支纪时: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

3.二十四节气: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三、官职变动1.授予官职:拜、除、授、选、起、复、征、辟、察、荐、举等。

2.调动官职:调、徙、转、改、迁、放、出、补等。

3.升官加封:晋、进、加、超迁、擢、超擢、陟、升、拔、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一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使疲敝、损害)2.邻之厚.,君之薄.也 (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4.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减少)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6.既东封.郑 (意动用法,以……为疆界)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8.越国以鄙.远 (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9.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0.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1.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1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13.且贰.于楚也 (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一般对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称。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

)译文: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

)译文: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没有礼节。

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现在情况危急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

六、翻译下面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西、封、阙)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太子迟.之(意动用法,以……为迟)2.群臣怪.之 (意动用法,以……为怪)3.其人居远.未来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4.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用法,使……听到)5.又前.而为歌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6.士皆垂泪涕.泣 (名词作动词,流泪)7.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8.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9.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10.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2.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3.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

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

4.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

今义: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

5.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方)中医医生。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窘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惧怕)4.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金千斤购之”。

)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4.使毕使于前。

(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

)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廷上拜送。

6.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

)译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的,那是没用的人。

六、翻译下面语句。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采分点:微、谒、信、亲)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译文: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

(采分点:上、就、顾)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译文: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此外民间也称医生为郎中。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拔剑撞而破.之(使动用法,使……破) 2.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3.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动用法,使……止)6.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使……活)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动用法,使……为王) 8.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一样) 9.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11.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12.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作动词,惩罚)13.道.芷阳间行 (名词作动词,取道)14.籍.吏民 (名词作动词,登记)15.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作动词,称王)16.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的)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

3.良曰:“长于臣。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臣长”。

)译文:张良说:“比我大。

”4.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译文:“为所”表被动。

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6.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6.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10.鲰(zōu)生:鲰,浅陋、卑微;浅陋无知的小人。

必修二复习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3.齐.彭殇为妄作 (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4.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5.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6.群贤.毕至 (形容词作名词,贤士)7.引以为流.觞曲水 (使动用法,使……流)8.一觞.一咏 (名词作动词,喝酒)9.映带.左右 (名词作动词,围绕)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