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202解0/5/5,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11
2、女性语言优势的原因
– ①男女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机 能说明男女的两性差异。
– ②强调后天教养和经验对女性 语言能力优势的决定作用。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2020/5/5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 比较稳定的看法。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 识。
•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 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020/5/5
5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2020/5/5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2
解释概念:
• 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 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 或特指性的行为。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 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 性征等。
2020/5/5
–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 、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2020/5/5
7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1童5择玩-36具个的月选的择儿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男孩
女孩
男孩玩具 中性玩具 女孩玩具
2020/5/5
8
性别定型观念模型中的成分
外表形
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个人从出生以后便会根据自己的性别特征,通过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对其性别的要求和规范进行内化,从而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过程,这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来理解自己的性别,从而选择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以达到社会的期望,是一种人重要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
儿童早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在家庭里进行的。
家长对两性的审美特征会影响他们对儿童的性别培养。
这主要体现在对男女孩不同的养育方式上。
例如家长会给男孩们玩飞机、小汽车和手枪等玩具,而会给女孩们洋娃娃这些玩具。
在游戏中,家长倾向于给男孩分配具有领导色彩和主动性的角色,比如警察或是干部等角色。
而女孩们则会被分配到如护士,老师或秘书等的具有照顾性和一定被动性的角色。
不仅如此,在游戏的选择上男孩与女孩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愿意带着男孩进行户外游戏,例如踢球等具有竞技性质的游戏。
女孩们则会被安排玩“过家家”这样的温和的家庭类游戏。
一旦女孩们试图踢球,奔跑,像男孩子一样乱跳乱蹦时,父母们便会出来告知她们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当她们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能跟男孩子一样淘气玩耍时,父母总会告诉她们:“因为你是女孩子。
怎么可以跟男孩一样玩泥巴,撒野呢?女孩就要有女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成人按照不同的性别偏好和审美标准来培养孩子,让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对男女孩犯错时,批评的态度的差异上也可以看出父母对男女孩教育的差异。
大多数家长认为在训斥男孩时可以严厉一些,而对待女孩则要温和一些。
由于对男女孩性别角色期待要求的不同,父母对男女孩的技能的培养也呈现一定的差异。
父母更期待男孩子有自己的事业,成为科学家,研究人员或是领导者之类的人物。
对于女孩,父母对于她们的未来更多的是期待她们能拥有比较好的生活,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事业上的期待并没有像对男孩那样有过多的要求。
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里,男性在家庭分工中便充当着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而女性更多的是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的形象而非经济来源的提供者,她们在家庭中更像是丈夫的配角。
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指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 性别同一: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的 性别。 性别。 性别角色同一: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 确认自己。 确认自己。(gender role
identity)
二、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偏爱
男孩喜欢男子气的活动 女孩并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活动 IT量表 IT量表
性别角色行为采择
Brien, Haston, 1985 玩具选择实验
三、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米德 柯尔伯格
四、性别定型化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性因素
父母和教师 性刻板印象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只因怕惹“ 校园舞不愿手拉手 只因怕惹“绯 闻”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 跳舞时,一支铅笔,或一把尺子,男女学生各拉一 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 否则, 头;跳完舞,有的还要洗手,以示“清白”。否则, 同学会“笑话” 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 同学会“笑话”。小学生们的性别意识觉醒了,学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正确引导非常重要。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 校园集体舞在我市推广已经有段时间了。近日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记者走访小学校园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 当跳到需要手拉手的部分时,有些小学生竟用尺子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 或书本当连接道具。 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环境的影 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 响,小学生的性别意识萌醒较早,在小学开设适当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的两性交往心理课成了当务之急。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高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孩子了解和认识不同性别的特点和角色,以达到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
一、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角色是指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不同性别需要扮演的角色、特定行为、职责等方面的差异。
传统意义上认为男性应该扮演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则应该承担家庭中的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
而在现代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男性与女性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二、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指孩子们在不断接受社会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化渠道,来了解和认识性别角色的特点和差异。
例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教育、社会媒体的影响等都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社会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影响孩子的性格、情感、思维方式以及日后的职业选择。
例如,男性从小被认为要勇敢、刚强,而女性则要温柔、细心,这种性别角色认识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最终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四、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性儿童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不同性别的孩子,从而建立健全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同时,它还有助于孩子塑造自己的性格和特长,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并成功地发展自己的事业。
总之,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课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项目,通过适当的课件和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接受自己的性别,也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和认识,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发展自己的事业。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十章】儿童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 三大方面。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包括对男女不同行为、外貌、能力和职业等方面的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限制儿童的发展潜力,导致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现象。
促进儿童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应树立性别平等观念,避免传递性 别刻板印象。
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应营造性别平等的氛围,消除性别 歧视和偏见。
学校教育的作用
04
忽视型亲子关系
父母对子女缺乏关注和照顾, 较少给予关爱和支持。这种关 系下,儿童可能表现出孤独、 自卑、攻击性行为和学业困难
。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01
家庭励)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
度和行为,而消极的家庭氛围(如冲突、冷漠、忽视)可能导致儿童出
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1 2
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
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过程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会互动等方式逐渐形成 性别角色认同。
3
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阶段
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等阶段 。
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与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的定义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固定看法和预期。
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 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专制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和自我中心 倾向;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感和行为问题。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ppt课件
桀骜不驯、过分追求个性、做事不计后果的 行为等都↑↑;野蛮女友; 柔弱的男生喜欢彪 悍的女生,尤其是傲慢的女孩
❖ d.同辈群体:eg.“超女现象” →“长发女
孩成了稀世珍品”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 男女两性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 的?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 ,势必 对汽车 消费起 到了拉 动作用 ;而银 行汽车 消费信 贷的推 出和实 现,则 是汽车 消费市 场快速 成长和 发展不 可或缺 的重要 手段。
性别化教育or去性别化教育?
❖ “去性别化”教育强调避免性别特征的极 端化发展,即男孩女孩的性别特点都要 向中间靠拢,男孩要学习女孩的细腻、 恬静、有耐力、善社交,女孩要学习男 孩的勇敢、豁达、敢于创造等,获得双 性人格(≠性别的中性化)更有利于人 格发展。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第二节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性别差异的表现和原因
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先认识自己-其他同性-异性儿童 ①性别认同(2~3岁); ②性别稳定性(4~5岁); ③性别一致性(6~7岁)。 认识性器官有助于性别认同的稳定性;
2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3 岁就能够辨别男女以及性别的特 点
3 、社会学习理论(性别定型化行为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 行为一样的过程学会的。)
4、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 格特性或角色扮演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 定型的。)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是一种极为强大的、专门化的化学物质。
雄性激素:男性荷尔蒙(睾丸激素);
女子气强 男子气弱
但是 现在看来 男子气和女子气只是两个独立的维度 而双性人 指 男子气和女子气都强的人。
无性教育
从儿童期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教育,使儿童懂得,人与人 之间存在差异,而不是强调这种差异。改变孩子对性别的刻 板印象和性别歧视 例如:传统意义上,好多父母会教育自己的男孩不能哭,但是 这样对孩子身心发育不会很有利, 希望做到 使儿童小时候就认识到男女一样,不要出现 例如, 认为某些职业就是男孩子不能做的,某些职业就是女孩子不 能做的,要从自身出发去达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从性别出 发
4.媒体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对儿童性别定型化的研究有3个显著的变化: ①父母不是唯一重要因子; ②儿童达到性别定型的年龄范围扩大,不再是头5年; ③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双性化和无性教育
一的差异上,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产生这些差异的原 因是什么。 一直认为男子气和女子气是属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一个个体 如果 男子气强 则 女子气弱
儿发心第10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1
解决问题的能力
男性擅长突破原有的定势、抑制原有的
行为。
女性擅长完成简单、重复、机械的任务。
2013-6-18
7
韩宏莉 教授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系
“小男子汉”拒绝温总理的粉书 包20210601湖南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根据人的性生理特征而划分的“男性” 或“女性”两大类别。 性别既是生物学意义,也是心理学意义和 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 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 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思考与练习题:
1、了解下面几个概念: 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
2、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
的社会行为模式。它体现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 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的期望。 服饰;言行;爱好;性格;分工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 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 为的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
正视性别差异,尊重性别差异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孙云晓《拯救男孩》:男孩四大危机
二、性别定型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人类学理论
三、形成儿童性别差异诸因素 的分析。
(一)生物学因素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二)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爱缺失和母亲溺爱对男孩性别定型不利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男身女相
湖北荆门 25岁美女教师十余年无例假,经检 查实为男性 2012年10月,小张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B超 检查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她居然没有子宫, 且腹部有两个球状阴影,考虑为隐睾。 染色体核型分析为46XY。从生物学上说, “她”就是一名男是女人 医学上称为两性畸形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40页PPT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0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性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一、概述1、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概念(1)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的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2、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3、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1)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①出生至3个月:无差别社会性反应的阶段。
在此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哪怕是对一个精致的面具也会表示微笑。
②3~ 6个月: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
这时期婴儿对母亲和他门门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即”认生”的出现。
③0.5~ 3岁:特殊情感连接阶段。
婴儿从六七个月开始,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注。
(2)依恋的类型:回避性;安全型;反抗型(3)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①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能力②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良好依恋的形成①注意“母性敏感期”的母子接触②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儿童的长期分离③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要做出反应,并与儿童之间要保持身体接触(5)亲子关系的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6)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①家庭结构②父母的婚姻关系、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③儿童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7)亲子交往的引导:①家长必须了解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②父母应该了解亲子交往的技巧。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ppt课件
.
9
(二)认知方面
1.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 2.男女智力的不同优势 语言、思维、感知觉、记忆 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记忆 女性擅长形象思维、机械记忆
1.性别同一 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定自己是男性和女性。 2.性别角色同一 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则是性
别角色的认同。 3. 性别定型 性别定型描述的是男孩与女孩学习男性化或女性
化角色的过程。
.
4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一)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1.性别认同(2—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 2.性别稳定性(4—5岁)性别不会随年龄而变化。 3.性别一致性(6—7岁)性别不会随服饰、形象、 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16
父母对性别角色的态度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母亲认为父亲参与家务劳动与男子气是一致 的,儿童的性别角色图式中也会结合进父亲的非 传统性别角色行为。
.
17
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电视中的人物有明显的性别规范 女子总是做洗衣机广告、化妆品的广告 男子手捧妻子递过来的咖啡说“味道好极了”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
.
1
3性别角色
.
2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性别:生物学特征,男性,女性。 (二)性别角色:性别社会划分。 被社会 标 准 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
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上和态度 上期望的总称。
.
3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气的增长期,4~10岁偏爱男子气,10岁后又偏爱
女子七。日本的研究也类似。
4、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性别差异的表现
•身体动作方面:身体、神经系统发展的速度;对 疾病的敏感性和期望寿命 思维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男孩 对物更感兴趣;男孩的攻击性比女孩强;女孩合作 活动比男孩多
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性别认同阶段(2~3岁) •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伊顿等人的研究发现:儿童的性别恒常性沿着先
认识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认识与其同性的儿童
的性别恒常性,再是认识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的 线路发展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测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性对智力的影响:性染色体畸变对 男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女性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母亲的特征对女儿的女子气发展有影响 Nhomakorabea男孩的 男子气主要受父亲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母亲比较强势,男孩的性别同一性就
会受到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奖励、惩罚、观察模仿
• 心理人类学理论:米德研究了新几内亚的三个现 代原始部落,其中一个部落的男女都表现出主流 社会女性的行为,另一个表现出主流社会男性的 行为,而第三个部落则表现出与传统主流社会性 别角色行为相反的行为特点。 • 性别角色行为不是由生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
模式影响的。
•没有父亲或母亲对男孩的影响要大于女孩,年龄
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教师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五、双性化和无性教育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8页文档
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 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 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 关的特质。
•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 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 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 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 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贝姆先
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
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
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
工、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她的实验证明
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
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试验也证明
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
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
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
假女性 宫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
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 精子、有月经
无性人
无睾丸、无卵巢
变性人
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
06.09.2019
4
• 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 能力来区分男女。
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06.09.2019
23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就像一个先 行的结构。图式的加工就是按照一些特殊的 维度把信息划分到不同范畴中的思维活动。 性别图式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知觉理解为 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 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如 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自信、鹰归入男 性范畴。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 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共38页
小计 -0.06 -0.07 +0.29 +0.44 +0.56
4、空间和机械操作能力
• 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 出现的。
•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 占优势。
空间认知能力的性别比较
空间知觉 心理旋转 空间视觉判断
1986
+0.44 +0.73 +0.13
2019
0.56 +0.44 +0.19
•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 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 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文学和 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 格指标,是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 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双性化,形 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 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 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
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
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 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
27.07.2019
27
社会学习理论 • 社会学习理论 曾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流理论,
揭示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学习。简要地说,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 观点是性别角色是后天获得的,是被社会 各方面教成的。这个理论认为,家长和其 他养育者在儿童早期生活开始就对男女儿 童区别对待了,他们对男女儿童同样的行 为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这个理论虽然 没有把儿童当作要被社会化过程写上不同 经历的白板,但在这个理论中儿童是相对 被动的。
– 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
1、女性的言语优势 在婴儿期,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 右,学字也较快。 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 间的年龄比较早。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 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 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 解,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学小教教学课件
三、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角色发展的内涵 性别角色发展指儿童从出生时混沌不清、
男女不分的状态,在遗传、家庭教养、社 会文化和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 学会扮演其身处社会所期望的性别角色的 成长过程。
包括 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观的发 展、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概念及其发展
❖ 性别概念包括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 常性。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即人们对男性或女性 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予以的期望、 要求和笼统看法 。
(四)“双性化人格”概念的提出
“双性化人格”(又称“两性化人格”、 “心理双性化”)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 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 既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 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
社会发展——人们性别角色的变化
❖ 作家王安忆写下的下面这段文字 :
❖ “以往,我是很崇拜高仓健这样的男性的,高大、坚毅、从 来不笑,似乎承担着一世界的苦难与责任。可是渐渐的,我 对男性的理想越来越平凡了,我希望他能够体谅女人,为女 人承担那怕是洗一只碗的渺小的劳动。需男人到虎穴龙潭抢 救女人的机会似乎很少,生活越来越被渺小的琐事充 满。……男人的责任如将只扮演成一个雄壮的男子汉,让负 重的女人欣赏爱戴,那么,男人则是正式堕落了。”(王安 忆:《总是难忘》,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发展 •刚柔相济的性别角色教育
一、性与性别:性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
(一)性(sexuality)的生物属性:生理性别 (sex )
(二)性(sexuality)的社会属性:社会性别 (gender) 社会性别是以文化为基础、以符号为特征判 断的性别,它表达了由语言、交流、符号和 教育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 会标准 。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偏爱 儿童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 动和角色,但不总是如此 但不总是如此。 动和角色 但不总是如此。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 动感兴趣, 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是根据生 性别: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是根据生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2.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 会化
学习内容和要求
了解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理解男女儿童存在的性别差异 明确形成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 对双性化人格引发的讨论有所了解 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 作中, 作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3.性别同一: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 性别同一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就是性别 认同。 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也即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 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基础知识:1、性别认同的概念。
2、性别角色认同的概念。
3、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理论:1、性别差异的表现。
2、性别定型化理论。
3、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基本技能:1、掌握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
2、掌握性别定型化理论、性别差异的表现。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重点讲授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使学生了解性别差异和性别差异形成和稳定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第一节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性别是根据生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是儿童最早掌握并用于对他人进行分类的社会范畴之一。
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性别定性的几个基本概念为理解的方便,现将相关术语及定义做简要介绍。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其年龄、情境等的变化而改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一致性)是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s):是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公民性别:户口本上、护照上标定的性别;抚养性别:父母或抚养人按什么性别来培养;自认性别:成长到一定阶段,个体自身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性是生物学术语,指的是按照基因和性器官的不同将有机体分为雄性和雌性,或特指性的行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用醒来茅属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及通常与染色体差异相关联的生殖器官和次性征等。
人类性的区分:男性(正常个体) XY 大小阴囊、阴茎、睾丸等女性(正常个体) XX 子宫、阴道、卵巢等假男性 XX 有卵巢、阴道、子宫、阴茎假女性 XY 有阴道、隐睾丸、无卵巢、子宫两性人(阴阳人) XXY 有睾丸、卵巢、阴茎、阴道有精子、有月经无性人无睾丸、无卵巢变性人手术修复,改变外生殖器官性别度:是指依据体制、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来区分男女。
性别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形成的关于自己的比较稳定的看法。
也就是对自己的知觉与认识。
自我概念的不同内容和层面:现实自我、过去自我、未来自我、理想自我、幻想自我。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个体逐渐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
3、性别同一和性别角色同一二、性别定型化的发展过程1、性别恒常化的发展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3、性别偏爱性别角色行为的采择性别定型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看法。
它是对两性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性别定型观念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外表形象、人格特性、角色行为、职业。
第二节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一、性别差异的表现1、身体和动作方面2、认知方面①男女性别差异的年龄倾向性②男女智力有不同的优势领域女性的言语优势:在婴儿期,女性说话要比男性早一个月左右,学字也较快。
在发音方面,女孩达到完全清晰发音的时间的年龄比较早。
小学一年级时发音水准与二年级的男孩相似。
在作文方面,在中小学女孩也占优势。
女性语言优势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研究发现,女孩的语言优势不在于对语言的理解,而在于语言的流利方面。
女性语言优势的原因:①男女大脑两个半球的不同机能说明男女的两性差异。
②强调后天教养和经验对女性语言能力优势的决定作用。
数学能力:学前阶段:女孩比男孩心理年龄发展的早;小学阶段:没有显著的差别;青春期阶段:女孩略优于男孩;高中和大学阶段:男生的数学能力明显地优于女生;男女的空间能力差异是在入学后出现的。
在机械操作和机械理解方面男性占优势。
男性擅长突破原有的定势、抑制原有的行为。
女性擅长完成简单、重复、机械的任务。
在速写、自由画、想象画等测验方面女生平均分数比男生高。
男性在戏剧滑稽表演方面胜过女性。
3、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二、情绪定型化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其认知发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是凭借认知结构主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儿童不断地探索、操纵着外物,通过将其吸收形成了认知的新结构式,然后,通过这一新结构再去认识新事物。
两性道德推理的发展。
科尔伯格的研究,著名的是“海因茨卖药”的两难故事实验,提出了道德推理的三级水平:前世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性别认知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基本的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性别同一性。
评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指出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受儿童不断形成的认知结构所支配。
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性别行为学习的假定是由科尔伯格提出来的。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知发展是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相一致。
科尔伯格假设,儿童不可能理解性别的抽象概念,例如,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期望,直到认知能力到了一定阶段才成为可能,即到了性别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性别同一性——时才成为可能。
2、性别图式理论:性别图式理论是由贝姆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的。
贝姆是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和妇女研究方面的教授,她的理论是在有关性别角色方面的试验基础上提出的。
她首先编制了第一个现代性别角色研究问卷——BSRI。
这个新的评估工具用于鉴别性别刻板化者和双性气质的个体。
贝姆先后进行的试验有:对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对非自我概念的性别图式加工、性别不适宜行为的回避与性别图式加工、对其他人性别图式的加工、对身体魅力的性别图式加工。
她的实验证明了是社会文化因素促使许多个体按照性别去组织普通的信息和他们特有的自我概念。
试验也证明了性别刻板者具有一定的性别图式;双性气质和未分化气质具有较少的性别图式。
图式就是认知结构,图式的作用就像一个先行的结构。
图式的加工就是按照一些特殊的维度把信息划分到不同范畴中的思维活动。
性别图式理论是在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把知觉理解为一个建构过程,性别图式加工自动把人、特质和行为划分成男性和女性这两个范畴。
如温柔、夜莺归入女性范畴,自信、鹰归入男性范畴。
性别图式形成的过程是儿童学习利用性别这一维度进行认知的过程。
性别图式理论是一个关于过程而不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这个理论把性别刻板化者看成是按照他们的文化所提供的男子气和女子气的定义去加工信息和调整自己行为的人。
该理论的中心是把世界划分为男性和女性范畴的过程而不是这些范畴的内容。
性别图式的获得: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是成长中的儿童通过学习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给以定义的那种男性和女性的过程中。
这种社会文化所定义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在儿童的大脑中固定下来就成了性别图式。
性别图式是儿童从获得的有关性别的各种信息中发展起来的。
这些信息包括行为方式、物体的特性、态度、情感状态等。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心理学流派,是在行为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并从关于学习的实验研究中引用了术语和原理。
与精神分析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对女性的需要、动机、性格问题不感兴趣,重视两性差异的外部表现,即男女不同的行为差异。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发展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家长、教师、同伴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人通过榜样、期望、玩具选择来强化性别适宜行为、惩罚性别不适宜行为,通过对男女儿童的不同对待来形成儿童的性别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曾是儿童社会化的主流理论,揭示了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学习。
简要地说,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观点是性别角色是后天获得的,是被社会各方面教成的。
这个理论认为,家长和其他养育者在儿童早期生活开始就对男女儿童区别对待了,他们对男女儿童同样的行为进行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这个理论虽然没有把儿童当作要被社会化过程写上不同经历的白板,但在这个理论中儿童是相对被动的。
强化、观察与模仿: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最初对自己的性别概念一无所知,通过观察大人的活动才学到性别的角色。
观察学习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儿童在观察到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并给予一定的社会强化后便开始主动从事这一行为。
模仿就是指儿童从事观察到的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模仿实验的研究表明,儿童更可能模仿对自己温暖、友好和关心的成人。
儿童也模仿他们认为有权威的人。
这些都表明,父母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榜样。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确、容易测试的理论。
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发展上。
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
在家庭中,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多的成功。
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
她对阿来别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荷尔蒙的影响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1、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的重要的因子;2、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3、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化混合和平衡。
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
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心理健康化的标准。
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性别图式的影响。
※<习题十>1、了解概念:性别角色、性别同一、性别角色的认同。
2、简述男女性别的认知差异。
3、谈谈双性化人格的优势对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