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淑云主任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
痹症的概念名词解释痹症,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类型。
它是由于寒湿、气滞等原因引起的气血不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
痹症主要包括风湿痹症、骨痹症和筋痹症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逐步解释痹症的概念,并探讨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方法。
痹症的病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考虑,其中寒湿环境,如寒冷的气候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引发痹症。
另外,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也可能成为病因之一。
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感是由于痹邪内蕴,气血不通所引起的。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升降不畅。
中医认为,寒湿为痹的常见邪气,能够导致气滞、血行不畅以及筋脉受阻。
此外,外感风湿、情绪不畅、经络损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痹症的发生。
这些因素会使得气血运行受限,导致局部肢体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方面,痹症的主要症状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
痹症患者常常感到肌肉、关节或筋脉部位的疼痛,并且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还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加重,如天气转凉、阴雨天气等。
痹症疼痛多呈酸痛或隐痛的特点,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肢体功能失常。
对于痹症的治疗,中医采取的是综合调理和疏通经络的方法。
其中,针灸疗法是最常用的疗法之一。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消除痹邪、疏通经络的效果。
此外,中药治疗也是常用的手段。
根据病情不同,中医医生会选用适宜的中药组合,通过温痹散寒、活血通络等功效来改善症状。
另外,中医推拿、理疗等物理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痹症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总结而言,痹症是一种以肢体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和寒湿环境、不良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
痹症的病机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肌肉、筋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上,痹症患者常常表现为肢体疼痛、功能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痹症主要采用针灸、中药以及推拿等手段,通过疏通经络、活血通络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因此,针对痹症患者,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供长期效果的缓解和改善。
杜淑云分析中医对痹症原因的介绍(精)
中医对痹症原因的介绍一、概说痹症,是中医对以人体“筋骨肌肉关节疼痛、肢体拘挛、肿胀畸形、屈伸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概括,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多种风湿骨关节病 (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痛风等 , 以及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等,属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亦属于疑难杂症。
此类疾病易反复发作,渐行加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杀手。
中医学认为:痹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虚邪侵”,主要病机是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肌肤、筋肉、骨节等部位,导致气血闭阻,经络不通,即“不通则痛”。
二、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实质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亏损及脏腑功能低下或失调。
正虚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禀赋不足 (先天体质虚弱,遗传因素等。
二是劳逸过度,包括过劳和过逸两方面。
过劳是指: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久而积劳成损。
过逸是指:懈怠懒惰,好静懒动,缺乏锻炼,导致气血运行迟缓,脏腑功能减弱,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如颈椎病和腰椎病既有过劳又有过逸双重因素。
三是饮食失调,如过食生冷寒凉,败伤脾胃阳气,内生寒湿,流窜筋骨关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滋生痰浊,壅滞气血,闭阻经脉。
四是病后虚弱,如大病、久病、产后,正气虚弱,容易感受邪气而发病。
三、痹症发生的外在因素——邪侵:邪气是指外来致病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季节变换、气候异常 (时令异常,风霜雨雪、居处寒冷潮湿 ; 人为因素多见于坐卧湿地,贪凉喜风、汗出当风、涉水冒雨等自我防护不当,均可使风、寒、湿邪气侵袭人体,导致气血闭阻,经络不通,而发生筋肉骨节疼痛等。
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痹症的发生和病情演变往往是正虚和邪侵交互作用、恶性循环,病程越久,正气越虚,正气越虚,邪气越易于侵犯,终成正虚邪恋,缠绵难解之势。
痹症的诊治要点与用药经验
痹症的诊治要点与用药经验一、诊治要点临床上诊治痹证,首先应分寒痹、热痹两大类型,再按病邪偏盛的程度不同,进行辨证施治。
热痹,一般以关节肌肉红肿热痛,运动受限为主证。
偏热则发热口渴,灼热作痛,触摸不得,得冷则舒。
舌质红、苔黄厚干,脉弦数;偏风则疼痛游走不定,恶风,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偏湿则关节肿大较著,按之痛剧,活动障碍明显,舌质嫩红、苔黄厚腻,口渴而饮水不多,脉濡滑等。
寒痹的主证为关节肌皮触之冰冷,骨节筋脉痠痛,喜按打叩击。
特点是体位变换,如蹲起时初均不利。
偏寒则畏寒,关节疼痛得热则舒,纳少便溏,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弦紧;偏风则恶风,遇风则刺痛,疼痛走窜,舌淡苔薄白而干,脉缓;偏湿则见痠胀疼痛、重著,舌淡苔白而腻,脉濡等。
痹病的基本病变是“瘀”,病机是“闭”,因此“通”是治疗痹病的主要法则。
在具体治疗上,除应掌握该病的病因、病性外,还应结合病位、兼证等情况以辨治。
二、临床用药临床治热痹,我一般选用白虎汤为主加减,偏热者多用白虎桂枝汤加地骨皮、丹皮、丹参;偏风者多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羌独活、威灵仙、当归;偏湿者,多用苍术白虎汤加黄柏、山栀、防己、木瓜、白术、茯苓等。
寒痹常以桂枝附子汤为主化裁,其中偏寒者加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片姜黄等;偏风者以桂枝附子汤合蠲痹汤加减,其中必用川芎、当归、丹参;湿重者则用桂枝附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细辛、苍白术、山药等。
此外,部位引经药的应用,往往对痹病获效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上肢疼痛我常用片姜黄、桂枝;下肢疼痛常用独活、怀牛膝、宣木瓜、五加皮;腰背疼痛可加川断、杜仲、狗脊、功劳叶;骨节疼痛可加威灵仙、补骨脂;肌肉疼痛可加雷公藤等。
临床上治疗痹证,若辛热散寒、祛风燥湿之品用之过多,疼痛非但不止反而加重,这时应重视全身情况,即气血阴阳的盛衰而适当加些补气养血、滋阴和阳的药物后,则疼痛能够减轻。
如气虚我常加黄芪、党参;血虚常用当归、鸡血藤、活血藤;阴虚加桑寄生、枸杞子;阳虚加仙茅、补骨脂等。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顽痹从瘀治乃根据祖国医学“久病多瘀”的特点, 用药选 择味温热辛散之活血祛瘀药为宜。如痛在肩背常重用姜黄, 痛 在腰脊重用穿山甲。痛处肿胀加鸡血藤、泽兰、苏木。新病 体实酌加三棱、莪术。其癖多为寒凝而成, 治疗中温散寒邪, 驱除内寒, 不仅有助于通瘀, 而且可去除致瘀之因。若外寒不 散, 辄痹痛难解。治疗上应注意调肝, 因活血祛瘀药主要作用 大部份归经是入肝经。需选用白芍、木瓜、吴茱萸滋肝养肝, 才会使肝不受邪所侵。
均在《内经》中未曾涉及。顽痹以固定部位的筋骨关节复发作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对多种慢性迁延性关节疾患共同特点的概 括,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又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 痹等。偏痹是经气痹阻, 以腰痛向一侧下肢后外侧放射、麻木、 疼痛为主要表现。脊痹是因肾虚于先, 寒邪深人骨髓, 使气血凝 滞, 脊失温煦所致, 可致腰脊疼痛, 两腕活动受限, 严重者以脊柱 弯曲变形、肌肉僵硬沉重感等为主要表现。落枕是因睡眠姿势 不当或水中感受风寒所致, 以睡后一侧颈项疼痛、酸胀、活动不 利为主要表现。当然, 这些病名都具有肢体局部发生闭塞不通的 病变, 故归入肢体痹。肢体痹的表现形形色色, 大体病位在肢体、 关节, 但具体的病位又各不相同, 每一具体部位都有与其它部分 相区别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疼痛是痹证所表现出的主要症状, 祖国医学对疼痛产生机 制不外乎是“不通”和“不营”。前者多为实痛, 主要表现 在痹证的急性期, 后者多为虚痛, 主要表现在痹证的慢性期。 痹证出现疼痛, 多见于寒痹证。因寒性凝滞, 易阻遏阳气。诚 如《素问·举痛论》所言“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 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导致不通的原 因实为气血阻滞不行所致。正如《素问·痹论》云:“痛者, 寒 气多也, 有寒故痛也。”其症状多表现为关节冷痛、
杜淑云介绍四种较为常见的硬皮病检查方法
脊髓空洞症属于一种慢性进行性脊髓变性疾病,由脊髓中央部分变性形成空洞而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病变节段呈分离性感觉障碍,病灶支配的肌肉萎缩和营养障碍。
【诊断要点】
(一)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多见于青中年(20~30岁)。
(二)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相应皮区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留。
部分患者有自发痛。
因痛觉丧失常局部烫伤。
(三)运动障碍:前角细胞受累而出现相应节段的肌肉萎缩和无力。
皮质脊髓束受累可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和锥体束征阳性。
延髓空洞症可见颜面痛-触觉分离和延髓麻痹。
(四)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可见霍纳征、皮肤营养障碍、排汗障碍、夏科关节。
严重者可有大小便障碍。
(五)常有脊柱畸形和弓形足。
(六)应排除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神经麻风等。
(七)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治疗】
(一)支持疗法:维生素B族和其他神经营养药。
(二)确定节段,深部X光放射治疗。
(三)手术治疗,如椎板切除减压术、空洞-腹膜腔分流术等。
(四)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防止烫伤和关节挛缩。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就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就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就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她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与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就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痹病的杜氏骨科治疗方法
痹病的杜氏骨科治疗方法杜氏骨科自承一脉,为杜自明老先生(1878-1961)一手所创。
是成都市骨科四大流派之一。
经多年的发展,目前杜氏骨科具有自成一派的治疗特点,其治疗方法遵循中医骨科原则,具有经验性和科学性,治疗效果显著,其原理主要是遵循中医传统经络脏腑学说和现代筋膜学说相结合,此次我从杜氏理论中结合赵明老师(成都市第一骨科医院主任中医师,杜氏骨科第4代传承人)的总结经验针对痹病进行临床经验总结。
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
《内经》所言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腑痹、五体肢节痹。
骨科常见的痹病一般理解为:“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出自《中医内科学》)骨科常见的痹病一般为:项痹肩凝证腰痹膝痹。
杜氏骨科手法多样,对各种痹痛有点穴,理筋分筋,弹筋拨络,滚摇升降,终末镇痛,镇定法。
点穴手法为:以拇指深点受伤局部之痛处或穴位,拇指的力度一定要透达患处肌肉,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循序渐进,达到通络开窍散淤结之效。
理筋,分筋法十分常用,但两种手法之意义不同,理筋手法力弱而刺激小,分筋则要分离变硬、僵化粘连病变的组织,力强且刺激性大,否则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在跟师学习中也常见赵老师运用理筋手法,方法为用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并拢或掌根、大小鱼际肌作为接触面,沿着肌肉走形循序渐进一个推的动作,该手法要求力道适中,作用为理顺经络。
弹筋,医者以拇指,食指或拇、食、中三指用平稳的力量将肌肉,肌腱,神经提起,然后迅速地从拇指指间弹出。
拨络,是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方向,施力左右拨动。
这两种手法对于病员来讲刺激性较强,故行二三次即可,功效是宣通气血,施术者手指用力切不可生硬,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伤。
弹筋拨络,一般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如颈部,胸部,背部,腰部等。
中医科普|中医“痹症”是指什么?有什么办法?
中医科普|中医“痹症”是指什么?有什么办法?痹症就是患者肢体经络受到风、寒、湿、热等侵袭,最终出现了气血不顺畅,经络痹阻的情况。
当出现痹症时,患者的肌肉关节和筋骨都会出现疼痛、酸胀、麻木,严重的还会使其肢体无法顺利屈伸,甚至会有关节肿大变形的情况。
中医的痹症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方面的疾病。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1、行痹该类型患者其会存在疼痛的关节和肌肉问题,四肢无法顺利屈伸。
同时,疼痛在不断变化,常常出现在上肢关节。
最初发病时,会有发热和恶风等症状,舌苔呈现薄白色,脉象为浮脉或浮滑脉。
引发行痹的原因主要是经脉处有风和寒湿等留滞,使气血发生痹症。
在进行治疗时,主要遵循祛风除湿,散寒通络的原则。
治疗时通常对防风汤进行使用。
即选取防风15克、麻黄9克、桂枝15克、葛根30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生姜6克、大枣9克、甘草6克等,并结合患者腰背酸痛的情况进行增减。
想要达到温肾阳风湿的目的,常常会在其中加入1杜仲15克、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15克。
2、痛痹该类型患者其关节和肌肉具有一定的疼痛感,遇到寒冷时,疼痛加剧,疼痛在遇热后会减轻。
患者关节存在拘紧的情况,且无法顺利屈伸,疼痛位置相对固定。
患者常常怕冷,舌质较淡,有着薄白的舌苔,有弦紧的脉象表现。
出现上述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络中有寒和风湿等留滞在其中,最终使气血出现痹症。
治疗时,需要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的原则进行遵守。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关节冷痛的剧烈程度和拘紧屈伸的情况,对乌头汤进行加减。
如首先选取制川乌3克、麻黄9克、白芍15克、甘草9克、黄芪15克,并在其中加入12克煎过的附子、细辛3克、干姜9克、当归12克,从而实现温经散寒止痛的目的。
3、风湿热痹该类型患者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处于不固定的状态,疼痛位置会有灼热感和红肿表现,且无法触碰疼痛位置,遇冷后可以舒缓疼痛。
同时,此类患者会有结节或红斑存在于皮下,经常会出现发热、恶风、出汗、口渴以及烦躁不安的情况。
痹证的鉴别
痹证的鉴别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筋骨,肌肉,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者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肌肉关节,重者内舍于脏。
痹证当与痿证相鉴别。
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消瘦,而与痿证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无力,活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痹证必见疼痛。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流注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临证要点:1.初痹散风为先。
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
痹病初起虽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但多以风邪为主兼挟它邪。
所以初痹当以祛风为主酌祛它邪。
2.痹久扶正祛邪。
痹病日久损及肝肾耗伤气血。
治疗当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至于孰轻孰重,因人因病而异。
3.久痹,顽痹搜风通络。
,顽痹邪伏较深,或久痹邪入经络,非植物药所能生效。
此时当用虫类药,搜风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如蜈蚣,全蝎,地龙,水蛭,穿山甲,路蜂房,白花蛇,乌梢蛇等。
此类药物多偏于辛温有毒,作用猛烈,能破气耗伤阴血,故要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4.有毒中药的运用。
对风寒湿痹疼痛较重者,可酌加川乌,草乌,雷公藤,细辛,马钱子等有毒中药,但宜中病即止,从小量开始,并注意配伍禁忌和煎服方法,不宜大量久服,以免中毒。
中医文献中有关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
《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寒、湿、风、热、燥等因素引起的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麻木、拘挛、僵硬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痹症可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燥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拘挛、僵硬等症状。
常见于冬季,因气温寒冷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寒邪侵袭。
治疗寒痹应以温通为主。
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麻木、重滞、水肿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潮湿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内湿邪内生外感。
治疗湿痹应以祛湿为主。
风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寒暑交替等因素引起的体内风邪外感。
治疗风痹应以祛风为主。
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
常见于高热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热邪内生外感。
治疗热痹应以清热为主。
燥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干燥、松软等症状。
常见于干燥环境、缺水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燥邪内生外感。
治疗燥痹应以润燥为主。
判断痹症类型的关键是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症,中医会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温通、祛湿、祛风、清热、润燥等。
中医痹症诊断与治疗
痹症诊疗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或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1.2.1 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1.2.2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痹证一、概述1.痹证的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痹证的源流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2)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病程至少六周,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六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六周;(5)有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
二、病因病机1.痹证的常见病因(1)外因①感受风寒湿邪: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看痹。
肾病专家杜淑云中医治疗肾病经验方法解读-东城中医院
治疗肾病过程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第一:腰酸腰痛往往不是虚的,而是湿热阻滞了经络,尤其是肾经,是瘀阻的疼痛,实证多,虚证少。
第二:患者的脉往往越往下按越有力气,这应该是实证的表现,说明病邪潜藏很深。
第三:患者往往舌质红,舌苔厚腻,这也是湿热的表现。
等等。
首先,是祛湿,杜淑云采用的是祛风祛湿的方法,用防风、荆芥、白芷、独活、藿香、佩兰等药,一般用量很少,防风和荆芥一般必定用,其她是选用的,荆芥往往用炭,杜淑云用药量很小,一般六克就够了,多了,她认为是助热了。
然后是凉血,杜淑云往往用炒槐花、生地榆、芦根、白茅根、小蓟等,这是温病中经常用的药物,用量也不大,一般十克左右。
杜淑云认为慢性肾炎是湿热留滞肾经,需要祛湿清热凉血才能解决问题,这和以前大家的补肾的思路大有不同。
然后是活血,这是杜淑云最绝的地方,她认为此时经络阻滞,需要通开,所以要化去瘀血,无独有偶,现代医学在做病理分析的时候,也是发现肾小球局部的瘀血情况严重。
这也是中西医得到同样结论的地方,杜淑云使用的药物是:丹参、茜草等药,用量也就十克左右。
对于腰酸腰痛,杜淑云坚决不补肾,她用的是桑枝和丝瓜络,来通经络,效果非常的好,立竿见影。
然后,杜淑云认为病人的脾胃最是关键,不能因为治病伤了脾胃,于是在方子里面加入了焦三仙各十克,这是一位医学大家的手笔,时时顾护脾胃,保留正气。
这样的方子十分的简单,但是力道很大。
她认为,患者的病是湿热导致的实证,所以不能补肾,所以她基本不让患者服用补肾的药物,其他一切补品都不能使用,要以驱邪为主。
慢性肾炎是局部瘀阻,所以要活血,散步时候两腿运动,直接带动腰部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病的康复,所以杜淑云让患者每天必须坚持散步一个小时左右。
实践证明,走步的患者恢复得就非常的好。
以前的西医认为尿里面有蛋白丢失,我们需要多吃蛋白就能补充上,但是杜淑云治病的时候,发现那些条件好能吃肉的患者最后病情都危重了,而只能吃的起粥的人确恢复得很好,于是悟出了需要控制蛋白的摄入,她举例子说:肾脏漏蛋白就好比渔网漏了,我们应该拼命往里面放鱼吗?其实越放渔网会漏洞越大的,我们应该先不放鱼,等把渔网补好了再放鱼。
痹证的辩证要点
痹证的辩证要点学习痹证这么久,今天来说说辩证要点。
我理解痹证呢,就是那种关节疼痛、麻木之类的病症。
首先,我觉得第一个辩证要点就是要分清病邪的偏盛。
就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嘛。
如果是风邪偏盛的话,我总结它这个疼痛有游走性,比如说今天这儿疼明天那儿疼,就像风在身体里到处乱窜似的,这种就叫行痹。
这时候我就会想到那个武侠片里被点了穴的大侠,内力在身体里乱撞,这里通那里通,那个疼痛也是这样到处跑。
湿性重浊黏滞,如果是湿邪偏盛的,那这个关节就是又沉又重又不灵便,好像绑了沙袋一样难受。
湿邪导致的着痹疼痛位置相对固定,不像风邪那样到处游走。
寒主收引凝滞,寒邪偏盛的痛痹啊,疼痛会很剧烈,受冷就加重,得热就减轻。
我就想我冬天的时候没穿够衣服,那关节的冷痛,简直要命,裹着热水袋就会舒服一些,就有点像寒痹那种感觉呢。
对了还有个要点,就是要分辨虚实。
实证呢,一般就是刚才说的那些风寒湿邪之类的,病程比较短,身体还比较强壮的情况下容易得。
虚证就不一样了,虚证往往是病程很长,身体慢慢被耗损虚弱了。
比如那些老年人年久的痹证,就很多是肝肾亏虚的虚证。
这我一开始就有点蒙,怎么判断呢?我就多参考病例,发现虚证痹证患者除了关节的问题,还容易有腰膝酸软之类的表现。
学习这个的时候我也很困惑,辩证这么多内容,我怎么才能记得住呢?后来我就自己想了些办法,像编口诀。
“行风寒痛湿着虚”,简单几个字就能提醒自己辩证要点。
还可以画个小图表,把各种辩证类型和相应症状列出来,这样就清晰很多。
我知道我理解的可能还不是特别透彻,但是这些就是我目前对痹证辩证要点的学习心得。
参考资料的话,可以多看看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面关于痹证的部分,还有一些中医内科学的教材讲解得也很详细呢。
而且在临床上观察真实患者比死记硬背那些要点有用多了,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更能理解痹证的辩证要点了。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杜淑云医生讲述周期性瘫痪的表现及诊断方法
近年来,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出现周期性瘫痪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痹症的出现对患者危害大,为此患者们都清楚的了解到周期性瘫痪的危害,不可小视。
为帮助患者尽快治疗摆脱周期性瘫痪的危害,患者需要清楚的了解到周期性瘫痪的表现及诊断,希望可以给患者们带来巨大危害。
周期性瘫痪的出现可与肌细胞膜功能异常有关。
发作时细胞膜的Na+-K+泵兴奋性增加,使大量K+离子内移至细胞内引起细胞膜的去极化和对电刺激的无反应性,导致瘫痪发作。
甲状腺机能亢进、醛固酮增多症等均通过钠通道机制引起本病发作。
家族发病的周期性麻痹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系由1q31-32部位的二氢吡啶受体,钙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引起骨骼肌肉中L-型钙通道的α-亚单位异常所引起。
我国十分罕见。
周期性瘫痪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呢?周期性麻痹可分为低血钾、高血钾和正常血钾三类:一、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最多见。
青壮年男性多见,可有家族史,常因受凉、饱餐、疲劳等而诱发;常于半夜、清晨或午睡后急性发病,表现为自下肢开始的瘫痪,逐渐累及上肢;肢体瘫痪呈对称性,近端重于远端,在数小时之内达高峰。
极少数可以累积颈肌、膈神经和颅神经支配的肌肉。
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然后逐步恢复。
发作初期有口渴、出汗、肢体酸痛、感觉异常等是周期性瘫痪的症状。
发作时腱反射减退,瘫痪肌肉的电刺激无兴奋反应。
感觉正常。
二、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甚少见。
周期性瘫痪常在10岁前的儿童起病,男性较多。
饥饿剧烈运动后静卧休息,湿冷环境或服用钾盐、螺旋内酯均可诱发。
周期性瘫痪临床表现与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相似。
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
常伴眼睑强直。
三、正常血钾性周围性麻痹:亦称钠反应性周期性麻痹,罕见。
10岁前起病。
嗜盐病人常在减少食盐量后诱发。
临床表现同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持续时间偶可长达10天以上。
中医关于“痹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医关于“痹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活动障碍等临床表现是痹证诊断的主要依据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先天禀赋、劳累以及气候的寒冷、环境的潮湿、饮食不当有关。
3.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某些痹证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4.抗链球菌溶血素“O”、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尿酸检测以及X线和CT等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亦可明确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二、鉴别诊断
痹证与痿证痿证的鉴别。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
二者的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弱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
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此外,部分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辨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淑云主任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
针对痹症这种疾病,很多人都不了解,痹症也就是所谓的风痹、寒痹等疾病,患上痹症的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患病,痹症的出现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所以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具体有哪些诊断方法如下杜医生为您介绍。
一、痹症的诊断方法:
1、发病特点本病不分年龄、性别,但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以及体育爱好者易于罹患。
同时,发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是痹症的诊断方法。
2、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本病的症状学特征。
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欣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3、舌苔脉象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涩。
4、辅助检查实验室和X线等检查常有助于痹病诊断。
二、痹症的鉴别诊断
杜主任分析:痿病肢体痹病久治不愈,肢体关节或因痛剧,或因届伸不利,或因变形而活动减少,肌肉废用而渐萎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要点是看有无疼痛。
痿病以肌肉软弱无力或萎缩为临床特征,并无疼痛,因肌肉软弱无力而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痹病以肢体肌肉关节疼痛、酸楚、麻木为临床特征,因疼痛或关节变形而行动艰难,因行动艰难肌肉少用而渐瘦,但不至瘫痪。
临床上也有既有肢体肌肉萎弱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其病因病机特点,辨其孰轻孰重进行辨证论治。
通过上述就是杜主任为您介绍痹症的诊断及鉴别方法,相信现在您根据上述的内容也是有所了解的吧,痹症的出现对患者危害极大,所以患者们需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对症治疗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