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证法专题训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证法专题训练题

新课标基础训练(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用反证法证明命题“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至多有一个锐角”的第一步是________.2.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C.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命题“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逆命题是_______,这个命题是__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4.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等.

新课标水平训练(满分32分)

5.(学科内综合)(6分)如图,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B∥CD,AB

(2)如果点M在AB边上移动(点M与A、B不重合),且满足∠DMN=∠A,MN交BC延长线于N(如图②),设AM=x,CN=y,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写x的取值范围时,不写推理过程)

6.(学科间综合)(10分)如图所示,菱形ABCD的边长为24cm,∠A=60°,质点P从点A出发沿线路AB-BD作匀速运动,质点Q从点D同时出发

沿线路DC-CB-BA作匀速运动.

(1)求BD的长;

(2)质点P、Q运动的速度分别是4cm/s、5cm/s.经过12s后,P、Q分别到达M、•N两点,若按角的大小实行分类,请你确定△AMN是哪

一类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设题(2)中的质点P,Q分别从M,N同时沿原路返回,质点P的速度不变,质点Q的速度改变为acm/s.经过3s后,P、Q分别到

达E、F两点,若△BEF与题(2)中的△AMN•相似,试求a的值.

7.(应用题)(6分)如图所示是一种

“羊头”形图案,其作法是:从正

方形①开始,以它的一边为斜边,

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以

其直角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

②和②′,…,依此类推,若正方

形①的边长为64cm,则正方形⑦的

边长为_______cm.

8.(创新情景题)(10分)一个直立的火柴盒在桌面上倒下,•启迪人们发现了勾股定理的一种新的证明方法.如图所示,火柴盒的一个侧面ABCD倒下到AB′C′D′的位置,连结CC′,设AB=a,AC=c,请利用四边形BCC′D′的面积证明勾股定理:a2+b2=c2.

c

D'

B'

B

A

b

a

C'

D C

新课标拓展训练(满分32分)

9.(创新实践题)(10分)如图所示,B、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ABC•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结AE、DB.

(1)求证:AE=DB;

(2)如果把△DCE绕点C顺时针再旋转一个角度,(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10.(自主探究题)(12分)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D是AB边上的一点,且BD=BC,BE⊥CD于E,交AC于点F,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DMCF是菱形,•并加以证明.

11.(开放题)(10分)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1)求证:DE=DF;

(2)只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EDFA是正方形.•请你至少写出两种不同的添加方法.(不另外添加辅助线,无需证明)

B

A

F

E

D C

新课标理念中考题(满分16分)

12.(16分)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D∥BC,F、H分别是AB、CD的中点,•FH分别交BD、AC于G、M,BD=6,ED=2,BC=10.

(1)求GM的长;(2)若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求证:△BFG≌△CHM.

B

A

H

G M

F

E

D

C

答案:

1.假设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中,有两个锐角.

2.D

3.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真.

4.证明:假设在一个三角形中,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那么根据等边对等角,它们所对的两个角也相等,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说明假设不成立,•所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不等.

5.解:(1)在等腰梯形ABCD中,

∵AB∥CD,

∴∠A=∠B.

又∵∠A=∠DMC,∠1+∠A+∠2=∠2+∠DMC+∠3=180°,∴∠1=∠3.

∴△ADM≌△BMC.

设AM=x,则

3 310

x

x =

-

∴x2-10x+9=0,

∴x=1或x=9,经检验都是原分式方程的根.∴AM长为1或9.

(2)同理可证△ADM∽△BMN,可得

3 310

x

y x

=

+-

∴y=-1

3

x2+

10

3

x-3(1

6.(1)菱形ABCD中,AB=AD,∠A=60°,∴△ABD是等边三角形.

∴BD=24cm.

(2)△AMN是直角三角形,确定理由如下: 12s后,点P走过的路程为4×12=48(cm),∵AB+BD=48(cm),

∴点M与点D重合.

点Q走过的路程为5×12=60(cm).

∵DC+CB+1

2

AB=60(cm),

∴点N是AB的中点.

连结MN,∵AM=MB,AN=BN,

∴MN⊥AB.

∴△AMN是直角三角形.

(3)点P从M点返回3秒走过的路程为4×3=12(cm).

∵1

2

BD=12cm,∴点E是BD的中点.

点Q从N点返回3s走过的路程为3acm.

∵△BEF与题(2)中的Rt△AMN相似,又∵∠EBF=∠A=60°,

①若∠BFE=∠ANM=60°.

a:当点F在BN上时,BF=BN-FN=12-3a.(证法1):∵△BEF∽△AM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