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及问题

合集下载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得到重视和发展,成为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下而上的基层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不断地增加和壮大,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革命的根基在于农村,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精心培养和打造了一批农村基层组织,如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合作社、农村人民公社等,为农村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支持与投入,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大大推动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本质是民主、自由、平等、法治。

基层组织的自治权力不仅具有基层民主、协调、服务、监督、管辖等经营职能,还具有政治、文化、环境、健康、安全等职能。

基层自治是通过自己的意志、智慧、力量,推动改革、发展、创新和成功。

自治制度实现了基层政治的民主化,使得基层行政与民主治理实现了同步,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它可以改变传统集权式的管理体制,让基层居民更加自主、更加自由、更加成熟、更加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

基层群众自治满足了基层群众对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助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应该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培养和管理,为基层社团公共服务、管理和监督提供各种资源,推动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能力提高,加速农村和城市建设的步伐。

通过各类合作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支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使群众自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结而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重要意义都表明着其在我国政治制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修改版)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修改版)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村民自治制度立法不完善村民自治条文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条文放在宪法的同一章节之中,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一级基层政权,享有国家的行政管理权,实际上村民委员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府机关。

我国刑法、行政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较少,使得村民自治中违法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惩治,极大地阻碍了村民自治。

(二)现行制度设计难以实现村民委员会与乡镇政府之间的较好衔接。

在很多情况下,乡镇政府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对村民委员会从产生到日常工作进行干预和控制,把村委会视同自己的行政下级或派出性机构,变“指导”为事实上的“领导”。

案例: (1)湖北省南漳县某城关镇,以“减轻农民负担”为由,擅自对全镇21个村的村委会干部进行清编整顿,其中清退村委会干部30人,清退村民小组长34人,违反了法律规定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结果被推上了被告席。

(2)重庆市巫山县官阳区,在1998年底至1999年初村委会换届选举中,有4名被群众推选走上村委会主任岗位的村干部,因为不是乡镇领导“圈定”的人选,上任后总是得不到区、乡主要领导的支持。

1999年11月前后,这4名村委会主任,终因与直接领导发生分岐而被免职。

(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原则不能落到实处在民主选举方面,存在"富农"干政现象,有的富农利用金钱优势拉帮结派、贿赂各级党政干部、操纵选举结果,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独霸一方的恶势力"自治制度";在民主监督方面,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形同虚设,甚至根本就没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但是没有真正履行起职责,对于持有不同政见的村民或者村民代表提出的村务批评和建议置之不理,造成村民对村务公开产生怀疑,甚至引起群众上访。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如何改善(一)完善村民自治立法,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完善宪法规定,为村民自治提供根本法保障。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时春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05期摘要: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农民民主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组织机制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制度问题和现实困难,为此必须从严格选举、理顺关系、健全机制等方面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使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发挥出应用的功效。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自治问题对策1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发端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包产到户”导致公社体制的松动,公社层面的行政性力量不断上收、撤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村自治传统再次被激活,有些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发的“草根民主自治运动”;二是有法可依阶段,1990年9月,国家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选择工作基础比较好的村委会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98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试行,村民自治进入了快车道。

三是顶层政治制度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根据新形势的发展,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村委会组织法》进行重新修订。

2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 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村民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实效,然而在现实的基层民主进程中,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向城市的流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自治是村委会和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法律和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和到位,农村熟人社会人情观念的浓厚;个别村委会、村干部工作中的专制和对群众利益的漠视、侵害等;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群众对自治的漠视和冷淡,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村干部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有时甚至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村干部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激励,二者相互影响导致现实层面的村委会的自治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4.通过展示一则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闻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系统地介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内涵、特点、运作方式等。
1.教师简要介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定义,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形式。
2.讲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对我国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对于其内涵、运作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深化。此外,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实证研究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培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对于基层民主建设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可能存在局限性,容易受到外界舆论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基层民主建设,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精选典型案例,如居民委员会成功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等,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总结经验,反思制度运作的优劣。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形成共识。
3.创设情境教学,模拟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运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制度运作。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四)课堂练习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李学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

一这一重大决策,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从整体上坚持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与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十七大报告把我国的政治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项制度,扩展为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内的四项制度,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基层范畴的民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内容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结构更为完整,功能更为强大。

这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民主制度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它们之间的衔接与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本质,使我国的政治制度更好地成为亿万人民群众参与并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的制度。

这一重大决策,拓宽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视野,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规律。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方面,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基层建立健全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制度,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全面巩固的群众基础。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农民民主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组织机制不科学、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制度问题和现实困难,为此必须从严格选举、理顺关系、健全机制等方面完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使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发挥出应用的功效。

关键词:农村基层群众自治问题对策1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轨迹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发端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包产到户”导致公社体制的松动,公社层面的行政性力量不断上收、撤出,在这种情况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乡村自治传统再次被激活,有些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发的“草根民主自治运动”;二是有法可依阶段,1990年9月,国家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农村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选择工作基础比较好的村委会进行试点,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98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试行,村民自治进入了快车道。

三是顶层政治制度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一起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根据新形势的发展,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村委会组织法》进行重新修订。

2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基层群众自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村民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治能力直接关系到基层民主政治的实效,然而在现实的基层民主进程中,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向城市的流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自治是村委会和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法律和政策的宣传不够及时和到位,农村熟人社会人情观念的浓厚;个别村委会、村干部工作中的专制和对群众利益的漠视、侵害等;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群众对自治的漠视和冷淡,这种状况一方面使得村干部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有时甚至很难开展,另一方面又使得村干部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激励,二者相互影响导致现实层面的村委会的自治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 众自治组织。
1987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有关村民委员 会的法律文件。
其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历程
1955年
全国总工会开始在工厂和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参 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0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未来展望
Chapter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01
满足群众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群 众对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需求日益 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满足这 一需求。
02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该制度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村民理事会
村民理事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一种形式,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代表村民行使自治权利和承担义务。
0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Chapter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委员会开始在各地逐步建立。
1954年
全国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文件,为城市 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强 调要把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出发, 从提高村党支书素质 的需要出发, 从1998年初至1999年初, 在全省33139 个村中(占全省总村数的60.2%), 采取党员和群众公 推, 然后再由党员直选的方法, 创造了以公开、公平、 公正、竞争原则为主的公推直选村党支书的新机制。 这一时期四川省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的试点工作, 最早是在巴中展开的。早在1998年初,其他省份还 刚掀起村委会主任“海选”热潮的时候,四川巴中 地区就开始直选村支书。四川省在总结巴中经验的 基础上,于1999年在全省开展了公推直选村党支书 的试点工作。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到 2004年结合全省村党支部书记换届工作,决定在全省 进一步推广村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在这一次公
“四个民主”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落实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实际上,就民主选举而言, 在前几届村委会选举过程中,不少地方也都 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选举操作程序不规范、选 举质量不高、甚至违法的现象,群众对这方 面的问题上访反映比较强烈。但经过前几次 换届选举之后,广大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 能力在民主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各地 民政部门以及乡镇政府针对实践中发生的各 种问题通过纠偏和加强指导,使村民委员会 选举逐步走向规范。在2008年3月结束的全省 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各地严格按照有 关法
2、试验阶段(1987——1998) 正是由于村委会的民主选举与管理至少在当时能 够较好地满足农村重建秩序的需求,这种做法很快 便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与支持。所以,1982年宪法赋 予了村民委员会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 到了1987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又对于 1982年宪法中关于村民自治的原则性规定,作了进 一步的延伸和具体化,从而初步构建起村民自治的 法律框架。从此基层群众自治进入了“试行法时 期”。 由此,我国广大农村开始走上了一条在家庭联产 承包制基础上,通过村民自治的形式来组织农民、 管理农村的崭新道路。从1982年“村委会”入宪到

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从 18 年 开始 , 西 和 其他一 些 地方 兴起 的 村 民委 员会 管 理制 度 , 90 广
完全 是 一种 生 产 自救 活动 。村 民 自治 的存 在 , 不仅 解 决 了农 民 的组 织 问 题, 也承 担了一 部分 农村 基层政 府 的职 能 , 一定 程 度上 稳定 了农 村 的社 会 秩 序 ( 、 民 自 可以 改善 国家 与农民 的关 系, 二) 村 治 促进 农 村干 部 关 系的
管理s财富 B M
2m o ̄ e gN




村 民 自治 : 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 众 自治制度
陈艳
( 南京师范 大学 江 苏南京 20 4 ) 10 6
【 摘 要 】: 民 自 村 治是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政 治制 度 的重要 形式 , 它帮助 了基层 政 府 管理 , 改善 了国家 与农 民的 关系, 扩大了农
民利益诉求的政治渠道。 但是 , 实践中也存在 着一些问题 , 如立法上的不完善, 力结构 的不协调, 权 法制意识不强等等。 为此 , 不 应 断完善村 民自 治配套建设 , 正确处理好村委 会与乡镇政府、 党支部之 间的关系, 增强村 民法制意识 , 建立有效完善 的冲突解决机制
和监督 保 障机 制 。
其 他的法 律 很少 涉及这 一内容 。 着我 国农 村经 济的发 展 , 随 该法 逐 渐呈现
层群 众 自治 制 度 , 是 “ 这 基层 群 众 自治 制 度”首先 写入 党代 会 报告 , 意 这
味着 “ 基层 群 众 自治 制度 ”在 我 国特 色社 会主 义 政 治 制 度建 设 中的 地位
【 关键词】: 民自 中国特 色; 基层民主 村 治;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谈大兴区采育镇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农村和谐秩序的一种尝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颁布实施以来,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支持下,经过广大农民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现实中因受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与体制的影响,村民自治也逐渐暴露出来许多问题,给基层民主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

有鉴于此,本文在界定村民自治的含义、梳理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

它将把我国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引入佳境;同时,村民自治也是一项无例可循的新生事物,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业已出现诸多需要完善的弊症,它不仅涉及九亿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事关我国发展改革的大局和民主法制前进步伐的稳健。

村民自治,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其核心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而村民自治制度,则是以村民委员会组织为载体,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村民依法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一整套制度。

村民自治发挥的作用既表现在物质制度又表现在思想精神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村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使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三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它们严重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发展及其深化。

因此,对村民自治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尤显重要。

一、村民自治的含义和发展历程(一)村民自治的含义关于村民自治的含义,很多学者都做出了界定,比如徐勇和于建嵘把“村民自治”定义为“农村基层人民群众自治,即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说课稿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说课稿 -2020-2021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以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三框的内容,主要涉及基层群众自治的含义、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本框是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政治制度安排,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展现了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

本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民主自治必须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二、学情分析学习情况:初中时学生学过相关知识,为深度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奠定基础。

但是,基层民主实践经验不足,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比较片面。

学生状况:高一学生初步完成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看待问题尖锐、新颖。

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强,认识问题容易情绪化。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准、教材、学情,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本框题设置以下教学目标:政治认同:了解基层民主自治实践活动,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科学精神:识记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产生、作用,全面理解基层民主自治是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

法治意识:甄别“五个民主”的内容,有序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实践,增强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熟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基层民主自治实践,不断增强学生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基于以上理论,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基层群众自治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理论,设定以下教学学法:教法包括:议题式、合作探究法、微课、讲授法、学案导学法学法包括: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讨论法、练习巩固、自主建构教学检测:充分运用导学案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疫情期期间,武汉新城社区居委会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现状及完善途径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现状及完善途径
决策科学性增强
随着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等制度的逐步推行,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民主管理现状
管理规范化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各项 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社会参与度提高
社会各界对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参与度不断提高 ,推动了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管理效果改善
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管理效果得到 了显著改善。
制度执行不严格
一些地方在执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存在不规范、不严谨的问题,导致制度的效力 打折。
缺乏监督机制
对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
民主选举方面的问题
01
选举不规范
在某些地方的民主选举中,存在选举程序不规范、选举结果不符合群
众意愿等问题。
民主监督方面的问题
监督不到位
某些地方的民主监督存在不到位、不全面的问题,导致一些不良 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监督缺乏独立性
一些地方的民主监督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监督机制不健全
某些地方的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和规定,难以 发挥监督作用。
04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 善途径与对策建议
村务管理、民主决策、监督机制等方面。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02
各地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据实际情况,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村基层群众自治
的规章制度,推动制度建设向精细化、具体化方向发展。
组织建设逐步加强
03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得到加强,村级组织不断健全,
为民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民主选举现状
选举法规逐步完善
有关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选举法规逐步完善,为选举工作的开展 提供了制度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毛概期中作业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班级:1204姓名:白娟学号:201204414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从提出到现今的发展概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它是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就是使基层群众实行四大民主、四个自我和享有四项权利。

四大民主就是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四个自我就是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四项权利就是保障基层群众对一切基层事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基层群众应该积极参与自治、学习自治、善于自治,不断提高自治能力,实现政府依法行政与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主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基层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基层群众自治的成效。

因此,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尤其是难点热点问题,首先实行群众自治,通过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共同管理,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矛盾,使基层群众自治,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城市居民委员会这一重要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在一些大城市中产生了。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是指在基层社区建立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实现需要依靠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要加强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和支持,为其提供条件和保障;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广大居民要积极参与基层自治组织的活动,成为自治机制的主体。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成立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居民自治运动,推行民主选举等。

这些措施的核心在于让居民们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使其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公。

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实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
要意义。

它可以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高度重视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建设和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推动自治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

- 1 -。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作者:张绍腾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2期摘要: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在于: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能够反映群众诉求;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应该利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通过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体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机制和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进一步完善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关键词:群众自治;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內容。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其发展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表现形式是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逐步深化的;另一方面,基层群众自治的时间,是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法律和法规,也是逐步健全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在城市成立了具有政治组织形式的居民委员会,这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社会全面确定的根基之所在。

高一政治必修精品课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高一政治必修精品课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0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个人参 与
个人在基层群众自治中的角色
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的 主体,个人应积极参 与社区事务的讨论和 决策。
个人应当遵守社区规 章制度,维护社区秩 序和公共利益。
个人有权对社区公共 事务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监督社区工作的 实施。
如何积极参与基层群众自治
01
关注社区动态,了解社 区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 。
重要意义。
02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论基 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0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02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目的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 念、原则、实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参与基层民 主建设的能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述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定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 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 民(村民)选举的成员 组成居民(村民)委员 会,实行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自我服务、自 我监督的制度。

民主决策
村民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 会议等形式,对涉及全村利益 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和决策。
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理财 等制度,保障村民对村级事务 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民主监督
通过设立监督机构、开展民主 评议等方式,对村民委员会及
其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
城市居民自治
居民委员会建设

基层自治制度模板

基层自治制度模板

基层自治制度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基层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自治制度的历史发展基层自治制度源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最初在城市发展起来。

经过长期探索,基层自治制度逐步完善,并得到了法律的确认。

1982年,我国宪法正式规定了基层自治制度,为基层自治提供了法律依据。

此后,基层自治制度在城乡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发展。

二、基层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1. 民主选举: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产生,代表和服务居民利益。

2. 民主决策: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听取居民意见,讨论和决定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 民主管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规范居民和村干部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4. 民主监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形式,对村干部的工作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基层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1. 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基层自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有效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2. 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基层自治制度充分发挥了居民的主体作用,提高了社会治理效能,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3.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层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基层自治制度激发了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基层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新时代,基层自治制度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要加强党对基层自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基层自治制度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要深化基层自治制度改革,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
•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党对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认识,是与时俱 进、逐步深化的;二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基本是由点到面、由浅 入深,由单领域向多领域逐步推开的;三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各项制度、 法律和法规,是逐步健全的;四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能力,也是在 实践中逐步提高的。
• 3、进一步明确基层党组织、政府与居委会、村委会之间的关系,通 过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监督,有机地协调基层党组织与居委会、 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 4、居委会、村委会的工作应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居民和村民有 望享有更多的实行民主监督的权利,同时还应在法律制度上进一步强 化对居委会、村委会工作的合法性监督,以法律来保障基层群众自治 的合法权益。
• 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 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 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在实践推进上 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 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及当前存 在的问题
陈汉城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势
• 1.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保障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民参与权利。
• 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将绝大多数人口纳入基层的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政治过程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民 主高度的人民性和广泛的参与性。
• 2.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 对策:
• 1、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通过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税费改革,达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 目标,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为基层民主 提供物质基础。
• 2、国家应加大对基层群众自治机构的拨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 层干部的待遇,吸引多多的年轻群体参加自治组织,优化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 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在党和政府的有效主导下,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 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 的巨大力量。
• 4.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问题:
• 1、居民委员会的任务重而且繁多;城市基层政权组织与居委会关系 不协调;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没有经济实力,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无法实行居民的自治;干部结构不合理。
• 2、农村经济落后导致村民自治缺乏物质基础,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关 系不协调,村民自治在实际运行中的不规范行为,村干部和村民的政 治素养以及自治能力不足。
• 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反映了人 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 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 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 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 3.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方向正确,发展有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