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合集下载

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领导下建立的一种地方民主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该制度指的是在基层组织内部,通过选举产生自治组织,实行群众自治,让基层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群众的自治意识,提高了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为更高层次的参与提供了场所和途径。

此外,这种制度还可以用来减少腐败和提高政府的效率,因为基层自治组织能够更好地协调社会矛盾和处理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冲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具有许多挑战,例如群众素质较低、部分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失职等。

然而,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废除制度的理由,而应该通过促进公共服务和加强群众教育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总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其实施不仅可以提高群众自治意识和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还可以降低政府腐败率和提高政府效率。

因此,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所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根据法律规走,在所居住的社会基层区域内,进行自我管理、在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种制匮。

官带有基层性、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基层性,是指人民群744 中华人民头号和国政治制度企的这呻自治,实施f 自身居住的社会基层区域内♂群众生,是指凡在居住区域内的公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商人、学生,不分职业、性别、年龄, t~ 参加自治组织,开展自治情动。

自治性,首先意睛看具有定的自治杠。

凡属本居住区内群众自己的事,均由自治组织自行决策,自己办理,只要不违反法律,任何人不得干情。

本居住区内的领导成白,由本居住区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平需要国家政权机关指派。

其院,自治性意晾着群f); 自治组织不是级政权组织,它所规定的公约、民约和条例只在本居住区内起作用.且不具备法律效力。

在中国,基层群班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z 农村的村民自治串户度与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

2 村民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村民自治及其组织形式村民委员会,是党的十届二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广泛而深刻的在村改革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串的,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回应,也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世展的必腆产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忖级组织形式曾几经变迁.最后才形成盟在的格局u 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 1949 年至1 954 年建国初期,一方面为适应农村土地改革和剿匪、镇压反革命的需要,另→方面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基层打下牢固的基础,政务院于1950 年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规定行政村属于人民政权的基层在织,村人国政权由村人民代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与忖人民政府组成。

忖人民代表会议〈或村人民代表大会)是圭村人民行第10 草人民直接参勺制度745由权力的机关。

村人民代表会议由村人民政府召集. 般代行材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村人民政府既是村人民代表会议(付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芜,只是在政务院统领导下的地方基层行政机关。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 同
居民委员会
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构 城市基层民主自治机构 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相 同 点
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我国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不是国家机关 机构的领导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外国人如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
• “社区自治”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政府采取间接 的方式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治理,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 离。在政府制定的社区治理规划下,社区接受政府的拨款,并 完全自主治理社区内所辖公共事务。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完全实 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实用主义”模式:英国为代表。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区治理 与社区服务实行市场化,政府把许多社区服务方面的事务都转 移给民间团体和私营机构,社区服务出现政府出资、社区办事 的局面。 • “政府主导”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主要表现为把政府行为 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起来,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 • “混合”模式:以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代表,主要表现 为在社区治理中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相结合,政府对社区公共 事务的治理较为宽松,政府主要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
村民选举,实行村民自治,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广东省南海市某村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 届的村委会成员。2004年9月,该村在村务公开日上, 针对多数村民提出的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商
讨,发动村民捐款,对全村污染严重场所进行全面清理、 村民会议,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管理村务 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 绿化,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该村还订立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 国 行 政 区 域 划 分
中央 省
市 பைடு நூலகம் 镇 乡
• 图中的民主形式涉及到哪些基层组织? • 请你谈谈对居住地基层自治组织的认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

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扩展资料:
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要从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开始。

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尊重人民群众的自治意愿。

而且自身也要按照民主原则办事,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获得群众的信任,然后才能领导群众实行良好的自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这样就要求实行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两个方面的民主化。

应当深入到所有的社区、社会组织或者是社会团体,凡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人民群众都应当获得充分的机会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表达自己的合理的利益诉求,并参与各项民主决策。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国基层组织中,通过群众自身的参与、管理、监督,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基层自治的一种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旨在加强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促进群众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形成协调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关键要素包括:
群众参与:群众自治制度强调广泛的群众参与。

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推动基层事务由“代管”向“自治”转变。

民主决策:强调在基层事务的决策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协商、讨论和表决,实现民主决策。

这有助于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公正性,满足群众的多样需求。

法治与德治结合:在基层自治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要依法办事,又要注重培养群众的文明素质和自治意识。

通过法规制度的建立,推动德治与法治相互促进,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权责清晰:群众基层自治制度要求在组织结构和职责划分上明确清晰,确保权责对等。

通过规范的制度,确保各项事务能够有序推
进,避免权力过分集中或不负责任的情况发生。

依法治理:群众自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各项自治决策和行为都应符合法律法规,确保基层组织的自治不违反法律,有法可依。

社会治理创新:群众基层自治制度鼓励社会治理的创新,包括基层治理机制的灵活调整、自治模式的创新等,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

群众基层自治制度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促进民主决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推动社区和村庄的良性发展,实现基层自治的良性循环。

第十七讲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第十七讲 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第十七讲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第一节概述一、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概念(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的概念我国《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虽然这一宪法规范明确了两点:一、城市和农村按居住地区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二、自治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从逻辑上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只有实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才有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

可见,虽然《宪法》第111条第1款的措辞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中心,实际上同时确立了基层群众性自治。

由此出发,我们也就能够得出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概念:基层群众性自治,就是处于基层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群众通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进行的、管理自己事务的制度。

其中,城市居民自治是指城市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进行的、管理自己事务的制度,而村民自治是指农村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的、管理自己事务的制度。

(二)、基层群众性自治的特征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具有如下特征:一、基层性。

从层级上来看,基层群众性自治的主体为处于最基层的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而自治组织所的职责,也立足于基层,办理社区内群众的公共事务;二、群众性。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群众性组织。

在人事上,这表现为居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本居住区域的所有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各户推选的代表选举产生,而村民委员会的成员则由有选举权的村民选举产生,即自治组织的成员来自群众、由群众选举产生,而不是由政府决定;在职权方面,群众性表现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不具有国家强制力。

它们主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开展工作;而在与基层政权的关系上,群众性体现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可以向基层人民政府反映居民或者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三、自治性。

在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之下,同一居住区域的居民和村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组织手段,自行决定有关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处理。

虽然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也协助基层人民政府开展工作,但是其最根本的身份,仍然是基层群众进行自治的组织;四、直接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通过
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依法依规进行自治管理的制度安排。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
线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政治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基层群众
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体制的
重要内容。

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中,我们要坚决贯彻党的群
众路线,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基层民主政治
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保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法
依规,依靠群众,发扬民主,团结群众,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
要求。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最大优势。

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中,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前发展。

总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参加国家管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参加国家管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让群众在基层层面直接参与政治决策和管理的一种制度。

这个制度的实行,可以有效促进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和利益,推动基层组织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全民的自我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古代“民间自治”制度。

这种制度是基于自然公理和宗法伦理的,强调土地和家族的共同拥有和管理。

因此,受制于官僚和封建统治,它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实行“三大民主”制度,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这三个阶级的分权、自权、联权。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实体化“基层群众自治”的概念,以废除农村的土地制度和促进农村自我管理为主要目标。

基层群众自治体现了民主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实践团结奋斗的精神。

它是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旨在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和社会事务的决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包括了多个方面,包括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工厂、企业的工会、学校的学生自治和人民代表大会等。

这些自治机构的成员,是由基层群众直接选举产生的,负责管理和监督该地区的有关事务,并推动社区、村级等基层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其次,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社区、村级等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让群众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现面临着许多难题。

一方面,它需要提高群众的政治素质和参与度,加强自治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克服传统的宗法主义和官僚主义,全面深化民主制度和法治制度的改革,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和实践。

总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重要体现,强调人民群众的自身权利和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有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有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它是指基层群众在多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下,以选举、讨论、决定和监督为主要原则,由本地社会百姓自愿参加的一种权力活动形式,具有为服务民生,调节社会关系,促进审慎管理、团结协作、发展和平的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囊括了一系列权利与义务,其中权利包括基层群众在行使民主权力、享受民主权利、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权利,义务除了社会公共责任外,还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社会公德及社会公平合法原则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必须把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作为前提,只有健全有力的法律制度,才能为合法有效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供良好的服务。

同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受到有关部门在规章制度方面的规范性监督,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都有义务确保基层群众自治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基层群众自治的实施,受到基层组织的组织影响,所有的基层组织既有特定的民主权力、责任、义务、利益以及自治的范围,其职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贯彻落实宪法、健全民主程序、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等。

基层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应落实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引导、支持及包容等原则,由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健全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必须注重试点、实践和创新,对于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规范性问题,还要加大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执法和治理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社会矛盾,以政治社会文明的形象展示出来。

文明治理之道,就是要坚持形成以基层群众参与、规范监管、分级负责、协同助力的新机制,使基层群众有效参与社会管理,使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总之,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保障。

在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组织建设,深入落实,把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作为前提,确保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实施,使基层群众的当家作主梦想得以实现。

考研知识点归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考研知识点归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考研知识点归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考研知识点归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种独特形态。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在基层事务管理中直接行使权力、管理事务,并参与公共事务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的制度安排。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助于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社区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培养和锻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1. 法治原则:在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中,必须坚持法治原则,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使群众自治的行为在法律框架内发挥作用。

2. 平等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坚持平等原则,尊重各方意见,实现公平公正,使广大群众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3. 公开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公开原则,通过广泛的信息公开、民主决策、公开选举等方式,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4. 便利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坚持便利原则,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参与渠道和服务,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1. 社区自治:社区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设立居民委员会或居民代表会议,在小区事务管理、社区发展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实行民主决策和自治。

2. 村民自治:农村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场所。

通过设立村民委员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推动村务公开透明,实行村级民主决策,促进村民自治和共同富裕。

3. 企业自治:在我国的企业领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考研知识点归纳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考研知识点归纳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考研知识点归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通过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依法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和社区治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原理1. 社会主义制度原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 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将人民群众置于决策和管理的主体位置,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3. 法治原则: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法运行,依法决策、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其重要特征。

二、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内容1. 基本原则:依法平等自愿、全民参与、居民自治是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原则。

2. 组织形式:基层群众自治可以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实现。

3. 职能和权力: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行使管理公共事务和社区事务的职能和权力,包括环境卫生、社区建设、安全治理等方面。

4. 实施路径:基层群众自治通过选举、议事决策、公开透明等方式实施,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基层群众自治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1. 政府职能转变:通过基层群众自治,政府可以逐步转变职能,从传统的“强调政府主导、独立执政”向“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治理”转变。

2. 社会稳定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助于加强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 群众参与意识培养: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可以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居民的公民素质和责任感。

4. 社会信任建设: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问题与挑战1. 民主意识不强:一些地方和社区居民对基层群众自治的意识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基层群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组织,行使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权力,实现基层群众自治的制度安排。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在治理国家大事中的生动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人民的权力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使群众从被动的政治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可以履行职责,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的治理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有效地分担了政府的工作压力,群众可以自主解决问题,减轻政府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和透明度。

再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依法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加了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普及,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最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权力关系的协调,充分发挥了
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的来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中国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和平衡,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是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基层组织中,依照法律规定和党的方针政策,组织群众自主参与管理公共事务、享有合法权益的一套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居民参与管理社区事务,推动基层民主建设,提升社区发展水平,保障和实现居民的基本权利。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是居民自治,即居民对社区事务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具体体现为居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负责管理社区事务,居民委员会则由居民自行选举产生,并负责组织居民议事、听取居民需求和建议、制定社区规章制度等。

同时,居民还享有表达意见、监督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方式,如开展居民代表会议、社区问卷调查等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和制度保障。

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如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协商委员会等,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责和权力。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社区自治法规,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区事务的管理范围、程序和决策权,保证居民自治的合法性和有序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可以促进社区民主建设和社区发展。

首先,它能够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社区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其次,它有利于凝聚社区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形成民主决策、监督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良性循环。

最后,它能够提升社区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居民自治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推动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建设。

然而,在实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居民自治的范围和力度需要明确界定,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或滥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需要进一步激发,加强居民组织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管理和决策水平;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确保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

总体而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民民主自治的基础和保障。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基于群众自主参与和管理的组织形式。

它充分发挥了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发展和自治能力的提升。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体系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多参与、多协商、多决策、多监督”,通过构建有效的民主平台和机制,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决策,实现了基层事务管理的民主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为政府执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实现了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下,基层组织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群众参与,导致决策不民主、执行不力、服务不到位。

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使得群众可以直接参与到基层组织的管理中,通过提出建议、监督执行,促使基层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能,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

然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有些地方基层自治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一些地方干部缺乏对基层群众自治的积极支持。

其次,一些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权力不对称、民主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

此外,一些群众对基层自治制度的了解和参与度仍然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和参与度。

其次,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基层自治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基层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

最后,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基层自治事务,为社会的民主发展和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对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名词解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名词解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名词解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由基层社区内部的群众组成的社会组织,以便群众在其内部自治,并以解决居民社区内的公共事务为主要目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需要依赖社会组织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基层社区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服务,提高居民参与公共事件调节和自治的能力,增强人们责任感、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以及居民个人的发展能力。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使用合法的社会组织来实现基层社区的管理和治理,落实社会责任和公民权利,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行政的自主调节。

在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官网、官治、大众组织三权分立,即地方当局收缩执法与司法权力,基层群众组织就以三赋权形式及其他形式出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唐宋时期传统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并在国家发展的推动下不断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项根深蒂固的社会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基层群众的自治权的行使、基层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以及基层群众组织的规章制度等。

它的实施形式主要有小区委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服务中心、社区公园、社区信息站、社区文化室等。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基层公共事务的监督和管理,还能有效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促进居民社区的繁荣发展。

它为群众提供了参与社会日常事务的有国家认可的平台,让居民有机会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对社会事务有更大的发挥,以及在社会发展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需要充分考虑现实社会环境,促进民主、法制、人权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有效的保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利,尊重群众自治的宪政原则,确保群众的组织自律和自主调节的权利,为实现基层群众的视野,增强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积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和提高全民族的福祉。

简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简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简述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国家依法保障和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

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为广泛群众参与政治、管理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有效机制。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的独特特征之一、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项制度安排,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起到了核心领导作用。

党在基层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指导,一方面加强了群众自治的组织化程度,确保了国家政权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第二,坚持党群关系的基本特点。

基层群众自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指导,保障了党的主张和意志能够充分反映到群众自治的组织和活动中。

党群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政治关系之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之一、它通过普遍参与、广泛协商、充分听取民意等形式,实现了广大群众的权益保障和参与政治的渠道。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广大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也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推动我国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下,广大群众能够直接参与农村和城市社区的管理和决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和村级自治组织,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了广大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是指在基层组织和社区中实行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方式,是一种促进人民参与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安排。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在基层组织和社区中实行的群众自治方式,是一种通过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来实现自治的制度安排。

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出现,是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群众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

这种制度安排能够更好地体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在基层民主制度中,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产生基层代表,参与决策和管理,实现了权力下放和民主决策的原则。

基层代表会定期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将其反映到决策中,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基层民主制度还有利于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增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建立在基层民主的基础上的一种制度安排。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强调的是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原则,通过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和自治机制,让群众自己参与管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例如,在社区中,可以成立居民委员会进行基层群众自治,居民委员会由居民选举产生,负责管理社区的事务,并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社区组织和管理的活力。

通过群众自治组织的建立,可以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增强居民自主管理的能力,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公正和公平。

同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还能够促进社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之,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

通过基层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可以加强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管理能力,提高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同时,基层民主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行还能够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团结和和谐。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425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4253

实践形式:村民委 员会在实践中采取 多种形式如村民会 议、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小组会议等广 泛听取村民意见促 进村民参与村务管 理提高基层治理水 平。
其他自治组织形式
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社区委员会: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企业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
提高基层治理效率
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推动基层民主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促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提升 增强人民群众对基层治理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未 来发展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村民委员会
定义:村民委员会 是基层群众自治组 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村民选举产生实 行民主选举、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职责:负责村务 管理、公共服务、 社会稳定等方面 的工作是村民参 与基层治理的重 要平台。
组织架构:村民 委员会一般由主 任、副主任和委 员组成下设治保 委员会、调解委 员会、妇女委员 会等机构。
特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广泛性、直接性、民主性等特点 现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
民主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保障了人民的 民主权利。
特点和优势
灵活性: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可以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具有较 强的适应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

• • • •



1.2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2.1组织国家机构 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 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除人大这样的权力机关外,我国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它们与权力 机关的关系是怎样的? (1)我国还有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 察机关。 (2)这些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宪法是如何组织国家机构的? 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 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 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 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4.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工作的原则是什么?这一原则又是如何贯彻 执行的? (1)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 中制的原则。” (2)我国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为:在国家机构与人民 的关系方面,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 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 系方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 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 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
3.1.2 人身自由
1.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 (1)含义: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 (2)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 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 (3)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 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 2、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 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 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 3、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 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 权、隐私权等。 • 4、住宅不受侵犯。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 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 5、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 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 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2.1坚持依宪治国 2.1.1根本活动准则 1.我国宪法的构成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1)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 十八条。 (2)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 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 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 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 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坚持 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 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 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知识要点 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
1.1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1.1.1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宪法是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 (1)宪法确认我国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宪法 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 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 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 障措施。 (5)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3.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如何规定的? 我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 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4、青少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宪法”? 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 • • • • • • • • • • • •
2.2加强宪法监督 2.2.1 监督权力行使 1.为什么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2.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 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 础性意义。 3.人大如何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 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 职责。 4.如何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 作。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 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 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知识要点 1.1.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2、人权的特点: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 3.我国享有人权的主体有哪些?受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有哪些? (1)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 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总要求: 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 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具体要求: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治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 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 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 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 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 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国家应该怎么做?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 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1.2.2规范权力运行 • 1.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 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 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 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 度的笼子。 • 2.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 民权利实现 • 3、我国宪法是如何规范权力运行的? • (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 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 能滥用权力。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 责任。 (2)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来说,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 当,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3) 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 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 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 2.1.2 最高的法律效力 1.宪法的地位?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 威和法律效力。 2.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区别: (1)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 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 (2)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关系: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 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 违宪而无效。 • (3)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3.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 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 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2.2增强宪法意识
• 1.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1)增强宪法意识,对国家公职人员来说尤为重要。设 立国家宪法日、立宪法宣誓制度等,就是为了强化国 家公职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授予的权力, 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对我们来说: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 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 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学习宪法。 ②认同宪法。③践行宪法。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 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
• 知识要点 3.1.3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1、财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 2、劳动权 : 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我 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 3、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 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4、受教育权. (1)教育地位(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 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2)保障政策: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 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 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5、文化权利 : 1)内容: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 文化活动的自由。2)国家政策: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 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6.我国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 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 群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