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肾病的真实案例与治疗感悟(二)

(三)我自2007年春天发病至今,已经三年时间。在整个求医治病的过程中,我感受很多,有的甚至刻骨铭心。在此期间,我学习了许多相关知识,思考了一些问题,获得了不少感悟,现将我六个方面的认知和体会陈述于下。1、中西医的特点和区别。我接受过西医的长时间治疗,也接受过中医的长时间治疗,我既吃过大量的西药,也服过大量的中药,我觉得中医与西医确实各有特点。西医研究的对象是疾病,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是人的健康。西医的哲学基础是还原论和机械论,中医的哲学基础是整体论和辨证法。西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物质形态的人体,其所要把握的是人的器官实体及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是人的整体生命状态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其所要把握的是人体功能结构关系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西医的重点是治已病,追求治愈目标。中医则特别注重治未病,强调养生保健。西医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主要在局部上做文章,多是治标。而中医则是调整人体生命状态,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注重人体各部分、各层次、各脏腑组织之间的联系,因而往往能够标本兼治。西医治病是采取对抗性治疗法。首先着力寻找有形的致病因子,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确定人体受损的精确空间定位,然后通过人工合成药物或手术等去直接杀灭、清除细菌及病毒等病原体,从而排除病因和修复受损的人体部件。西医这种方法的结果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首先,病原体及药物的研究存在滞后性;其次,细菌及病毒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并不断发生变异,使得我们防不胜防。中医治病则是采取扶正祛邪法。扶正就是通过中药或针灸等手段,调动和强化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及功能修复力,调整人体生命状态对常态的偏离,从而恢复人体内在平衡。而祛邪不是直接去跟细菌和病毒斗,不是将病邪赶尽杀绝,而是通过改变引起细菌及病毒过量繁殖的人体环境,把病邪控制在人体可承受的程度。打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喻,南宁市的南湖由于各种污染,超出了其本身的自净化能力,使其中的腐败菌大量繁殖,一度出现湖水发臭,鱼儿翻死的现象。如果要中医与西医来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可能不同。西医会先检测湖水中主要有哪些细菌及病毒,然后配制杀灭这些细菌及病毒的药水倾倒湖中,这种方法可能会奏效于一时,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中医的方法则是引活水进南湖使之循环流动,改变南湖的水环境,恢复其生态平衡,从而达到使湖水变清的目的。总体说来,看西医比较贵,而且技术越发展费用越高,超出了许多民众的承受能力。相对来说,看中医比较便宜,切合广大民众的承受能力。西医是

在古希腊和罗马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真正的现代医学的诞生还不到200年。但西医由于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而突飞猛进,发展很快。现在西医的学科越分越细,科室越来越多,但医生的知识面却越来越窄。中医早熟,历史悠久,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但发展缓慢,至今基本上还是老面孔、老套路。几千年来,中医药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依赖。然而,自辛亥革命起,在弱国心态的影响下,中医药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糟粕,经常受到所谓“不科学”的评价,这使许多中医界人士也自认为是游离于科学大军之外的弃儿,甚至造成部分中医界人士对“科学”一词的反感。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何谓科学,科学是指反映客观规律性的知识体系,正如民主、自由、人权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一样,科学也并非只产生于西方国家。中医与西医是由于采用不同的认识方法并与认识客体建立了不同的耦合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生命科学的两大知识体系,是生命科学的两大分支。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说,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东方医学科学,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主张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强调整体观念,实行标本兼治;重视治未病,注意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的经济性和“简便廉验”优势等这些方面,代表了世界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理论与实践

的意义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中国科技界泰斗钱学森1988年在《中医通讯》上发表文章指出:“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我们真正理解了,总结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现代科学技术,要引起科学革命。” 2、扶阳学派何以崛起。中医药始于炎黄,形于秦汉,兴于宋元,成于明清。中医的理论高峰在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早熟。但中医并非就没有发展的空间了,事实上,中医一直在缓慢地发展着,最近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自清末民初扶阳学派的逐渐崛起。虽然扶阳学派至今仍未被主流中医完全接受,但它的影响日益扩大,它的强大生命力正日益显现。董博显然是属于扶阳学派的。扶阳学派在理论上的特色,是在人体阴阳关系上鲜明地提出了阳主阴从的观点,即阳为主导,阴为从属。扶阳学派认为,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的生命之根本,阴阳平衡是以阳为主导的相对平衡。而主流中医虽然也不否认阳气重要,但在阴阳关系上始终强调阴阳动态平衡,一点不能偏,一偏就是病。中医教材都受这种观点影响,如《中基》中阐述阴阳的关系是:“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应该说,扶阳学派提出阳主阴从的观点是对中医传统理论的一个创新。扶阳学派在医疗实践上的特色,是以扶阳为治病要诀。其处方用药的特点是比较普遍地而且是大剂量、长周期地运用以附子、干

姜、桂枝为代表的辛温回阳药。对于阳虚证,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都认为要扶阳抑阴,但在扶阳药的用量上则往往有差别。对于阴虚证,主流中医主张用滋阴潜阳法治疗,即用寒凉药清泄阳热。而扶阳学派则认为,阴精是由阳气凝聚化生而成的,阴虚的本质仍然是阳不足,因而主张用助阳生阴法,即扶阳气,降虚火,化生阴精的方法。这是扶阳学派与主流中医的最大分歧。扶阳学派之所以能够崛起,其原因有三:(1)它有现实的社会需求。近代中医曾出现过温病学说,虽然它解决了新型瘟疫问题,但它关于阳证多阴证少的观点却在中医界盛行了数百年,一直影响至今。与这种观点相应的是在中医中滥用寒凉药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清热降火成了社会许多民众的一个习俗。然而,现实情况则完全相反。许多年来的多次测试中,发现在广大人群中阴证大大多于阳证,阴阳平衡的健康者约占百分之十几,阳虚者(即阳气不足者)约占百分之八十,阳亢者不到百分之二三。按“六经体质”划分,三阴体质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三阳体质的人则越来越少。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过快而损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喜好过夜生活,生物钟违背了自然节律而伤了阳气,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爱喝冷饮,吹空调,常吃西药和寒凉中药而耗了阳气,总之,与现代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正是适应社会上阳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