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
大战略、遏制战略、与隐蔽行动等诸战略—美国的冷战战略析论摘要: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
其中遏制战略是贯穿冷战始终的、统领众多战略的大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本质上依然是遏制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则是服务于遏制大战略的具体战略。
这些战略各有所指,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制订并实施了诸如遏制战略、新面貌战略、和平战略、缓和战略、超越遏制战略,以及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隐蔽行动战略等等一系列名目繁多、行色各异的战略。
那末,这些战略的相互关系如何?它们在苏东裂变、冷战结束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将运用国际战略学理论予以探析。
一“战略”(strategy)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概念,但对它的起源及其准确含义能说清楚的人恐怕并不多。
这一概念古已有之。
在我国,早在公元300年左右,西晋史学家司马彪即著《战略》一书,“这可能是此一名词在我国文献中的最早出现”。
[1]该书早已佚失,但从散见于其他书的佚文来看,它记录了当时一些重要的战略谋划事例,是一本战略论著。
[2]从此这一概念开始在我国逐渐被使用,如隋朝学者赵煚编写了《战略》二十六卷,明代学者茅元仪著《二十一史战略考》等。
但在我国古代,这一概念的使用率并不高,根据李少军先生对二十五史的检索,“战略”作为一个词汇,仅出现过8次,更多出现的是与其意义相同的“方略”(486次)、“庙算”(66次)、“方策”,以及意义相近的韬略、权谋等。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
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及产生的影响作者:林湘如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1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是其防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总和,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对苏联的总战略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遏制,通过建立冷战联盟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通过进行军备竞赛,追求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不惜使用武力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地区战争获取利益,美国一直认为自身的民主价值观和市场经济比其他国家优越,除了军事的对立,还加强政治和文化渗透,通过各种手段传播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企图通过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动派通过和平演变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该国的外交战略和国防战略。
冷战后至今,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调整,即冷战结束初期的第一次调整和小布什上台后的第二次调整。
一、冷战结束后的10年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第一次安全战略调整发生在冷战结束初期,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这使得遏制战略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
由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转向冷战结束初期的“接触”战略;安全环境发生变化,使美国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
面对冷战结束后美国国内众多理论的争鸣,老布什政府选择了在强调以传统安全方式为主的战略手段的同时,开始采用非传统安全方式;向多边主义倾斜,以确保美国优势地位为战略目标。
其“世界新秩序”战略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一个总纲,它虽带有过渡色彩,也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这种主张在实践中并不顺利,出兵索马里后来证明是失败的,老布什“世界新秩序”战略构想很快随其任期届满而成为历史。
但是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目标,粗略的勾画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轮廓,标志着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基本特征的冷战后战略构想的开始。
战后国家安全环境出现新的变化,克林顿政府的安全战略理论在继承了老布什政府的大部分理论的基础上,一上任便开始着手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重大调整。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大纲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1.地区防务战略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3.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4.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5.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二、美国军事战略范畴的拓展三、冷战结束至今美国重大的军事活动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K02:美国军事战略从一开始的实战战略发展到冷战时期的威慑战略,再扩展到冷战后的预防性防务,如营造安全环境、军事外交、结交盟友、军事力量的展示等,这种趋势是一种逆向的发展K03: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共有五次重大的军事活动,包括第一次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正文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冷战结束至2013年,美国军事战略经过了五次较大的调整,分别是“地区防务战略”、“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和“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
1.地区防务战略1993年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针对不确定性威胁和各地区不同情况,发挥单边行动、多边协定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这一战略主要是针对地区挑战者的威胁,而不是与大国进行全球对抗。
“地区”,是指全球任何一个地区;“防务”,是指美国进行战争的能力。
因此,这一战略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扩张性与进攻性,使得蜇伏20年的美国军事力量重新活跃于全球。
但这一战略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美国到底要打几场战争?美国的军事力量到底要扩张到什么程度?于是美国开始反思,该战略缺少“灵活”,军事武器的数量是不重要的,关键要灵活运用。
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1995年3月,克林顿执政时期,在吸取了美军介入索马里内战受挫的教训之后,美国提出“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参与”,是介于孤立主义和干涉主义之间,主张美国在国际社会继续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时,保持灵活性与选择性,以便进退自如。
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形势
冷战后美国中东战略形势二战结束以来,中东一直是诸多热点中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复杂程度较高的一个地区。
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战略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来的各种矛盾、危机更趋表面化、激烈化,如何确保中东的安全与稳定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
美国从维护其在中东的巨大战略利益的需要出发,加速调整其中东战略,试图建立起对美有利的安全结构。
中东地区不仅拥有优厚的石油资源,还有着巧妙地地理位置。
从二战结束以来一直是美国优先考虑的目标,在其全球战略中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美苏冷战期间,中东地区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带。
其地理位置无论是对于美国还是前苏联都是十分重要的,若美国掌控了中东地区,不仅可以限制中东地区对前苏联石油的出口,还可以在中东地区驻扎军事力量从而震慑且遏制苏联以及周围的中国等新兴国家,所以美国提出大中东战略的战略意义就当时而言是起着巩固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作用。
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削弱中东对美国的重要性,控制中东被确立为美国新时期的国家利益,而且在美国试图建立“新的世界秩序”的全球战略中,中东成为其“新世界秩序”的示范区域。
冷战之后的美国中东战略经历了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总统、三届政府的演变。
冷战结束之初中东地区发生了第一场国际危机。
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引发了海湾战争。
战争之后,布什政府利用美国的军事胜利,掌握了干预中东事务的主导权,并乘机对其中东战略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从冷战结束到伊战前,美国掌控了中东事务的主导权,其在中东的影响可谓登峰造极,但2003年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成为美中东霸权的“拐点”。
美对伊拉克战争及战后推行“民主改造”,不仅破坏了中东脆弱的政治生态平衡,也使美在中东陷入伊拉克战乱、伊朗坐大、盟友疏远、地区激进和恐怖势力乘机壮大的全面战略困境,美在中东的霸权扩张已达极限,影响力衰退,其整体对外战略受到威胁。
伊拉克战争使美军在人员、装备和训练方面出现缺口,美应对其他重大冲突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美国陆军参谋长斯库梅克指出,美当前的军事政策正在剥夺美军同时应对数场冲突的手段。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场持续了四十多年的全球影响力较量。
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主要超级大国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的角逐,并试图争夺全球霸权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
一、政治对抗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政治对抗是最突出的。
美国奉行反共主义政策,试图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推广到全球范围内,并发起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
例如,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防止苏联扩张的军事同盟体系。
而苏联则通过建立社会主义阵营、援助“亲苏”政权等方式,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对抗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分裂,双方势力范围的划分也成为整个冷战时期的核心争议之一。
二、军事角逐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领域展开激烈的角逐。
双方都大规模地发展和研制了核武器,形成了核威慑的格局。
同时,美苏两国还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武装力量建设,包括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发展。
他们追求在武器装备和军力投射方面的技术优势,力图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战略平衡。
这种军事角逐不仅导致了军备竞赛的加剧,也加深了全球军事对抗的风险。
三、经济竞争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也在经济领域上进行了竞争。
美国通过提出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模式,试图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与此相对,苏联通过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推广,试图影响和引导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经济方面,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功,最终导致苏联在1989年崩溃。
四、影响全球霸权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实际上是争夺全球霸权的竞争过程。
美国作为二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通过其庞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试图建立自己的全球霸权地位。
而苏联则试图通过对其势力范围的扩张和意识形态的传播,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进一步发展,苏联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困境逐渐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其崩溃,美国则成为了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
总结起来,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与全球霸权紧密相关。
冷战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调整
4、平衡地区力量:美国将继续平衡地区力量,应对中国的崛起和其他新兴大 国的出现。这可能包括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 以维护地区稳定和繁荣。
5、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美国还将继续应对亚太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 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和提供援助等方式,提高应对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
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的变化。美国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和所带来 的影响上。
2、加强区域合作。美国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多边安全机制,以应对地区威胁。
3、强调军事存在。美国加强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包括增加军事预算、 部署先进武器系统和加强与地区国家的联合军演。
然而,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严格的许可证制度 可能导致企业失去市场机会,影响其竞争力。其次,网上备案虽然提高了透明 度,但也增加了企业的行政负担。最后,限制出口可能导致关键技术难以在全 球范围内得到有效利用,阻碍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为解决上述问题,美国政府应采取以下对策:
1、简化审批程序:降低许可证制度的门槛,简化审批流程,减轻企业的行政 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
4、美国自身的利益:美国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的利益,包括贸易、投资、军 事存在等方面。为了维护这些利益,美国需要调整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以确 保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影响力得到有效保障。
四、未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 战略走势
未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战略走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继续加强与盟友的合作:美国将继续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 全威胁和挑战。通过军事同盟、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方式,提高美国的地区 影响力和地位。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
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陈海宏2012-8-31 16:37:25 来源:《理论学刊》(济南)2007年11期第103~108页【专题名称】世界史【作者简介】陈海宏,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济南250014【内容提要】冷战时期,美国形成了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各种军事战略,包括“遏制战略”和各种核威慑战略,如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限制损伤战略、确保摧毁战略、现实威慑战略、总体威慑战略、有限核威慑战略和新的灵活反应战略。
与此相适应,军事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空军第一”、“争夺制海权”、“质量建军”,并形成了新的作战思想。
这些战略和军事思想使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是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关键词】冷战/美国军事战略/遏制战略/核威慑战略/空军第一/制海权/质量建军美国在“二战”后登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和亚非拉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的惨败,使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受到沉重打击。
苏联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并向全球扩张,于是在全世界形成了两强对峙、争夺霸权的局面。
“苏东事变”的爆发使美国终于取得了冷战的胜利。
冷战时期是美国军事战略和思想急剧变化的时期。
一冷战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主要特点是多变。
“二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
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
”[1](P194)美国这种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摘要两极格局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与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构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政治力量结构,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积极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关键词:冷战结束;美国;对外战略调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宣告了“美苏争霸”的两级格局结束,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面对这一迅猛的国际形势,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不能不对战后持续40多年的全球战略进行全面的根本性的调整,以寻找新的范式替代反共产主义的“遏制战略”,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
本文将从布什政府时期,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以及现在的奥巴马执政时期来分析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同时期如何调整对外战略来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维护其领导地位。
一布什政府时期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
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
3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冷战后美国的国防战略相比于冷战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变化包括了由双边核威慑向全球干预的转变、由传统军事力量向高科技军事力量的转变、以及回归亚太地区的重心等。
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
本文拟深入研究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为两国关系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选题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冷战后美国的国防战略演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研究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可以揭示出美国在国家安全领域里的思维和实践变化,可以加深我们对美国外交走向和国际格局演变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对美国意识形态、战略思想和实践的认识。
其次,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对中国的影响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特别是在当前两国关系变化多端的风口浪尖之际,对美国国防战略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探讨中美关系中的战略因素和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们适应和引导中美关系的发展。
三、选题内容1.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2.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3.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对中国的影响4. 中美关系中军事力量的地位和影响5. 中美未来合作的前景和挑战四、预期结论1.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旨在实现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新目标,向全球干预转变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
2. 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主要特点包括了从传统军事力量向高科技军事力量的转变,回归亚太地区的重心等。
3. 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对中美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北约扩张、反导系统建设、南海问题等领域。
4. 中美关系中军事力量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需要通过协商和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
5. 中美未来合作的前景和挑战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双方利益进行全面分析,大力推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积极展开军事交流合作,并协同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
五、参考文献1. 邵宇华:《冷战后美国国防战略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时刻》杂志,2019年第8期。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
我国关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陈耀华[摘要]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美国的对外战略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相关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 美国;对外战略;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研究进步迅速,研究成果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本文的介绍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一、关于美国的全球战略1、关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形成与调整在有关美国外交的论著中,专门研究美国全球战略的成果数量并不多。
但是不论研究美国对哪个国家或地区和对哪一类问题的政策,几乎都要涉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多数论著认为,冷战后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一个形成和调整的过程,有关论著的不同点在于对调整时期的划分。
王传剑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调整,这一调整到克林顿第二任期最终完成”,其标志是克林顿连任的总统就职演说。
[1]钟振明则认为,克林顿政府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就是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它有一个逐充实发展的过程,不过实质并没有变化。
[2]王缉思等学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认为冷战后美国的安全战略经历了三次战略评估,三次战略调整。
1989年乔治·布什执政后不久,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调整;克林顿第一任期提出的“参与扩展战略”是第二次战略调整;克林顿连任后于1997年提出《新世纪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在军事战略上的相应调整,标志着第三次战略调整的完成,“面向21世纪的美国[1]王传剑:《美国在中亚:政策、手段及其影响》,第32页。
[2]钟振明:《析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第17页。
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框架大体成形”,“持续了八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的转轨基本完成”。
[1]2、关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霸权主义这个概念通常被用来定义美国的全球战略,近年来有些论著直接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称为“霸权战略”,而且提出了“新霸权”的概念。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冷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演变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战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冷战期间,美国主要的对手是苏联和其盟友,美国的国际战略主要是以军事化和敌对化为主。
但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的国际战略日渐趋向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首先是美国对全球性的经济统治。
美国把全球经济当成了维护自己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工具。
它通过谈判、贸易、金融、技术和投资等多种途径,占据了全球经济制高点,以此实现美国的国际战略目标。
在此基础上,美国又采取了“国际化战略”,即通过国际机构、组织、条约等方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赢。
其次是美国在威慑、强制干预等方面的多边化。
冷战后,美国不再强手控制全球安全和秩序,而是采取了和其他国家合作的方式。
其多边化威慑方式包括了拓展防御伞、虚拟威慑、经济制裁等。
在多边化强制干预方面,美国利用国际机构和法律来实现自己的国际政治目标,以形成一种国际社会共识,来削弱一些国家的自主权。
最后,美国通过文化交流和软实力的传播,扩大了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美国的文化一般被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文化之一,它的娱乐、音乐、电影、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都可以深入各个国家的文化领域。
这种文化输出也间接地促进了美国制度和价值观在国际上的传播,使美国得到了更广泛和更深远的国际影响。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对我国的影响冷战后美国的国际战略演变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于我国的国际安全构成了挑战。
美国通过扩大军事部署、实施网络攻击、支持港台分裂势力、干涉南海争端等方式,危害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其次,美国战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经济威胁。
美国实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使我国在经济领域中处于被动地位。
同时,美国通过外交施压,破坏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导致了我国很多制造业公司和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是美国在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输出上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并列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之间形成了尽管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却持续了近五十年的对抗和压力。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而美国则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美国依靠其军事、经济和文化实力占领着国际事务的制高点,对其他大国影响力更加深远。
二、多极化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多极化趋势也逐渐显现。
除美国外,欧洲、日本、中国、印度、俄罗斯等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高的大国相继崛起,世界格局从过去的双极化逐渐向多极化演变。
在这种多极化格局下,各大国只能通过协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而不能仅依赖于代表自己的单一国家来解决问题。
三、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加速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和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信息革命则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便捷、广泛,大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这种加速的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对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更加高涨。
四、重心从政治转向经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问题,各国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相继调整其国家战略。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日益重要,已成为各国战略的重心。
各国开始注重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寻求经济上的合作和共赢,以此来保证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综上所述,冷战结束后,在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下,世界进入了多极化、加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在这种时代中,各国只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实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
对美苏冷战的认识和评价
对美苏冷战的认识和评价引言美苏冷战是二战后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一场政治、经济、军事对抗,持续了近五十年。
本文将从美苏冷战的起因、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起因与发展1. 背景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差异,两国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2.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奉行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而苏联则推崇共产主义制度,强调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各方利益纠葛除了意识形态上的纠葛外,美苏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利益纠葛。
例如,在欧洲东部地区,两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导致了冷战在该地区的激化。
4. 冷战的发展冷战可以分为早期冷战(1945-1953年)、中期冷战(1953-1962年)和后期冷战(1962-1991年)三个阶段。
早期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竞争,如马歇尔计划、柏林封锁等事件。
中期冷战则以朝鲜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为代表,两国之间的对抗进一步升级。
后期冷战则是以核武器竞赛和经济制裁为主要特征。
影响与评价1. 国际关系格局美苏冷战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使世界分裂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局面。
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苏联解体。
2. 战略武器竞赛美苏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核武器竞赛,导致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核武器库存。
这种军备竞赛加剧了全球的不稳定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 区域冲突美苏冷战期间,两国在各个地区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干涉行动,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这些冲突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痛苦和损失。
4. 科技与经济竞争为了在冷战中取得优势,美苏之间进行了激烈的科技和经济竞争。
这种竞争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两国带来了巨大负担。
5. 冷战结束与后果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
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特点大纲一、灵活反应思想在美国军事战略各领域中的泛化1.作战思想方面2.编制体制方面3.技术装备方面二、美国军事干预的全球性泛化1.美国海外战争的全球性泛化2.美国军事部署的全球性泛化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美国军事战略中的灵活反应思想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来又在80年代有所发展。
冷战末期,美国提出“横向升级”战略;冷战后,“海湾战争”及“9·11”事件的进一步刺激,使得灵活反应思想渗入到美国军事战略的方方面面,这主要体现在其作战思想、编制体制、技术装备以及军事与非军力量的结合等四个不同的层面K02:美国军事干预的全球性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海外战争的全球性泛化,二是美国军事部署的全球性泛化正文一、灵活反应思想在美国军事战略各领域中的泛化美国军事战略中的灵活反应思想首先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后来又在80年代有所发展。
冷战末期,美国提出“横向升级”战略;冷战后,“海湾战争”及“9·11”事件的进一步刺激,使得灵活反应思想渗入到美国军事战略的方方面面,这主要体现在其作战思想、编制体制、技术装备以及军事与非军力量的结合等四个不同的层面,这里详细介绍前三点。
1.作战思想方面远距离兵力投送理论、联合作战理论、全维(全谱)作战理论、信息战理论是冷战后美军陆军作战指导思想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2003年3月20日,以美国和英国为主的联合部队在未经联合国授权下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期间,美国首次推出其创新理论成果——“震慑”理论,即快速取得主宰地位,其思想来源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机械部队的“闪电战”。
同时,美国海军和空军也分别就灵活性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
1993年,美国海军提出“由海向陆”的战略方针,主要打击陆地上的敌人。
为贯彻这一理念,美国建造了濒海战斗舰,火力强大。
美国空军则确立了“全球警戒,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21世纪战略目标。
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塑造与发展_孙仲 (1)
论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塑造与发展孙 仲 内容提要 冷战结束后,克林顿政府几经调整,于1995年提出了“参与和扩展”的全球战略,并在1997年发展成为“塑造———反应———准备”战略。
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对外政策霸权色彩日益浓厚,想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也日益明显。
关键词 美国全球战略 “参与和扩展” “塑造———反应———准备”作者简介 孙仲,浙江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冷战结束,使美国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复杂的全球变化,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克林顿政府几经调整,于1995年塑造出了“参与和扩展”这一适应冷战后世界局势的美国全球战略,并在1997年把它发展为“塑造-反应-准备”战略。
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美国对外政策霸权色彩日益浓厚,想建立一个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的图谋也日益明显。
一、冷战后美国的优势与忧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苏联的解体和柏林墙的拆除为标志的“冷战后时期”到来,使美国面临一个新的全球性变化。
下面,我们从冷战后美国外在国际环境与内在国内因素的变化两方面入手,分析一下面向21世纪美国有哪些优势与忧虑。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冷战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虽然冷战后世界经济新格局尚未最终形成,但已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新特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加速,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欧盟、北美和东亚三大经济区域发展迅速。
这些变化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美国利用其新技术革命的优势,率先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大大加强。
世界经济发展在冷战后的新特点,也对美国带来了挑战:虽然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的经济实力目前与美国还有差距,但是美国在许多技术领域的领先只是暂时领先,其优势并非不可动摇。
而且由于全球一体化,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生产与销售,不仅赢得了摆脱政府控制的更大独立性,而且对美国的国内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都造成一定的冲击。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
浅析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新战略苏东剧变,冷战几十年来形成的铁幕再一夜之间遭到毁灭,苏联的解体将美国的全球战略瞬间打乱,一时还茫然无措的它不得不重新制定以其为中心的全球战略,以继续维持其全球霸主的地位。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独霸世界的野心也开始急剧膨胀起来,并依仗其独一无二的雄厚经济军事实力,大肆推行其“单边主义”政策,或无端干涉别国内政,或对其他主权国家横加指责,力图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美国的霸权行径,不仅受到中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一些盟国(如法、德等国)的有力抵制,也遭到世界一些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坚决反抗。
前苏联突然解体,美国成为第一大国,冷战后的几任总统均主张称霸世界,积极推行单极世界,使多极化处于弱势,美国的全球战略也由此备受世界关注。
(1)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的巨大变化,使美国感到在战略上需要确立一种由它领导和支配下的世界秩序,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展其在全球的利益。
1990年9月,在海湾危机爆发不久,布什即正式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
之后,布什又多次对他的“世界新秩序”构想进行补充和进一步阐释。
“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有:(1)强调在美国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和法治”的世界;(2)在国际事务中更加强调“多边”合作,而不是“单边”行动,注重发挥盟国和联合国的作用;(3)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世界上巩固和推进所谓“自由”与“民主”事业;(4)实施地区防务战略,重点防止和应对威胁美国利益的地区冲突。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一个纲领,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冷战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应付美国面临的各种新的挑战,在世界上推进“民主”事业,从而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
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虽仍带有过渡色彩,未完全抛弃冷战期间的战略观念,但它第一次确定了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总目标,勾画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一个粗略的轮廓,成为布什政府对美全球战略实施调整的总方针。
美军冷战后军事战略调整的深层动因
支援。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演变 1.地区防务战略
地区防务战略1993年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提出“地区防务战略”,其 基本原则是:针对不确定性威胁和各地区不同情况,发挥单边行动、多边协定和 国际组织的作用。这一战略主要是针对地区挑战者的威胁,而不是与大国进行全 球对抗。
2.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1995年3月,克林顿执政时期,在吸取了美军介入索马里内战受挫的教训之 后,美国提出“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 3.营造、反应与准备战略 这一战略由克林顿政府于1997年提出。“营造”,是指宣传、展示美国的军 事实力,参与多国联合演习;“反应”,是指应对恐怖袭击以及地区战争等; “准备”,是指为今后的安全问题做好准备。 4.先发制人的反恐战略 “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的目光由远东转向中亚和中东的穆斯林 5.奥巴马政府的军事战略 奥巴马政府吸取了小布什政府在战略和战争问题上的教训,调整了咄咄逼人 的进攻性战略。
美军冷战后军事战 略调整的深层动因
美苏冷战
目
1 时代背景
录
2 美军的战略思想
3 冷战后美军进行的地区性军事行动
4 美军冷战后军事的战略调整及其特点
5 美军军事战略调整的动因分析
时代背景
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 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长达69年的(前) 苏联(1922年——1991年)划上句号。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 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一超多强局面逐渐形成,美国重新调整 战略布局,以获取霸主地位。
例如:冷战后美国同越南、日本、韩国、菲律 宾等国家之间的军事联盟就对中国形成一个海上包 围圈,其目的就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稳固其霸权 地位。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美苏冷战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策略在二战后,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由于意识形态、领土问题等原因,双方出现了极度的对抗态势,进而形成了冷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苏两国采取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互相对抗。
一、政治策略1.统一国际社会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所处的两个阵营,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不可避免。
因此,每一方都希望尽可能地统一国际社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策略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利用其他国家,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支持。
2.加强军备竞赛美苏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冷战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政治策略的表现之一。
双方都在积极提升自己与对方的军事实力,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及对对方的威慑作用。
这也间接促进了战略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3.推动意识形态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尤其重要。
因为,两方之间的政治体系、文化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巨大分歧,也正是这种分歧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对立。
美国和苏联采取的政治策略包括广泛地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扶植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力量和运动。
二、军事策略1.战略核武器美苏两国在冷战时期多次进行了战略核武器的开发和试验,从最初的“原子弹”到后来的“氢弹”。
军备竞赛的热潮在这一领域里达到了顶峰。
两方拥有的核武器威慑作用极强,例如双方采取“二次打击原则”,即假设其中一方用核弹攻击对方,另一方有足够的核武器进行反击,这种策略就大大降低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2.间谍活动冷战时期,间谍活动也成为美苏两国之间互相侦察和获取情报的重要手段。
两国都成立了自己的特工组织进行间谍活动,在领土内开展间谍活动,并在对方领土内进行情报搜集等。
这也是两方间的一种复杂的考虑和政治策略。
3.军事同盟及外交手段在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策略,与西欧、日本等国家组建了北约反共军事同盟。
对抗苏联及其东欧社会主义集团,成为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中心任务。
苏联在反击过程中,通过主动进攻、武力侵占、对非盟政策等措施来获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李璐璐)
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政府的全球战略及实施二战后,美国历届政府把反苏、遏苏与追求扩张、称霸结合起来,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战略需要分别实行了既有连贯性又有针对性的对外战略。
美国的对外战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进攻战略阶段(二战结束至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防守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反击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平攻势战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1)杜鲁门政府时期的“遏制战略”(1945—1952年)。
形成:杜鲁门是战后美国的第一位总统。
二战结束时,美国明确地把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确定为国家对外政策的总体目标。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苏联的国际影响,也打破了美国的称霸之梦。
1947年6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声称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应该承担“领导自由世界对极权主义政权进行一场全球性的圣战”。
这篇讲话成为美国对苏联宣战的政治宣言。
据此,美国推出了遏制战略。
内容: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已经被一个庞大的强国所控制,海洋国家如果要保持在全球范围的力量均势,就必须遏制住这个国家向大陆边缘地带的扩张。
美国必须以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把苏联的力量控制在它目前所占据的地区。
也就是首先遏制苏联的进一步扩张,然后再通过其他手段使遏制战略扩展到中间地带及整个世界。
实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占领地区救济资金”和“经济复兴基金”援助西欧和扶持日本,稳定该地区的政局,扩大美国的影响;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缔结《日美安全条约》,重新武装分裂后的西德,建立了与苏联对峙的军事联盟;实施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杜鲁门主义,包围中国,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实施“第四点计划”,在亚非拉地区支持亲美政权,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安全区”;在军事上主张在核垄断的基础上扩张军备,准备打“两个半战争”。
评价: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战略标志着美国对外战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大纲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4.重视低强度冲突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安全的挑战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3.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知识点汇总原理和观点K01: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包括:第一,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第二,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三,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第四,重视低强度冲突K02: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对中国既有影响,也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发扬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与客观相符正文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美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由冷战时期的以遏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国为宗旨,发展为冷战结束后重视对欧亚大陆广大边缘地带的控制,并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纵深扩展,在全球范围扩张美国势力。
苏联解体之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国家纷纷退出世界舞台,一些新的独立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的全球势力渐渐变强。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官方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融为一体,美军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所规定的目标而执行广泛的军事任务。
(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美国国家利益分为:涉及美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会间接影响美国安全和强盛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重要利益”、以及“人道主义利益”三种类型。
当“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事态危及国家的安危、重要盟国的存亡、重要资源的来源、公民的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时,不管付出何种代价,美国都将向海外派兵,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并从一开始便投入决定性的兵力。
在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须根据涉及美国利益的程度,慎重地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规模。
(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是得大于失即综合考虑投入美军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以及在其他方面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
(4)具有明确的目标在越南战争时,美国出兵越南只是出于“道义”上的理由,抑或是非常空泛的理由,战争目标非常极端,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
美国如今的战争是有限战争,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具体任务。
(5)武力必须是最后手段对付各种危机,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在这些手段都不能奏效时,才使用军事手段。
为确保使用军事手段的合理性和有利性,注重动用军事力量时先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以武力实施禁运、设置禁飞区、禁航区和隔离区,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
(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必须把各军种独特而又相辅相成的力量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一支联合部队展开行动。
此外,美国不仅要保持单独采取行动的能力,而且必须尽一切可能,争取与盟国或多国联盟的军队并肩作战。
(7)取得国内支持与合作所准备采取的军事行动需得到民众、国会和舆论的支持,得到美国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在上述方面的支持减弱时,考虑结束军事行动。
(8)取得国际合作利用和扩大各种形式的防务关系,使对外用兵符合有关条约义务,并尽一切可能寻求盟国或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合作,尽可能组成联军,只有在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或盟国与美国发生重大分歧时,美军才准备单独作战。
(9)投入决定性力量鉴于冷战后美国在军事上不再有强劲的对手,而且在作战理论、编制、装备各方面都为快速反应作好了准备,所以一旦认为需要,就果断地使用武力,速战速决。
(10)严格限制作战行动的时间根据所确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规定停止军事介入和撤出美军的期限,保证部队在战前即已对从战争过渡到停战做好准备。
一旦军事行动超过预定期限,无论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否已达到,即准备迅速停止介入并撤出美军。
(11)统筹兼顾在准备对某一特定地区使用武力时,除了以利益为主要参照外,要考虑在其他地区发生大规模入侵的可能,并以此衡量介入的程度和投入的兵力,以免顾此失彼。
(12)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的先发制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美国政府可以对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直捣其巢穴,并打击其幕后操纵国。
从理论上讲,采取“先发制人”战略可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并避免恐怖袭击所造成的重大损失。
“先发制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只是以军事行动开始,可能采取包括经济制裁、冻结资产、开展秘密情报活动等方式。
(13)限制核武器在实战中的使用我国不参与核武器竞赛,也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而美国从来没有承诺过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美国使用核武器的前提是:预警系统得到敌国将对美国领土实施导弹核突击的信息;在常规战争中,敌国首先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伤性武器;美国遭到核打击后,对敌实施的核报复仍以控制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升级为前提,实施首次核打击应能迫使敌军政首脑认识到战争无法取胜、如将战争升级会遭到更加严重的损失,促使敌方和平谈判。
美国使用武力的核心思想是:严格保持军事目标与政治目标的一致性,认真权衡动用武力的得失,谋求对外用兵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避免陷入久拖不决和不能取胜的战争。
冷战结束之后,美军长期以来的战争能力指标都是在打赢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的同时,准备应付来自其他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挑战(可能是另一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袭击、抑或其他挑战);另外,不能同时打两场战争。
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1)联合作战理论联合作战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联合部队司令官过去只能与其他军种协调计划,而现在具有对其他军种的直接指挥与控制权;过去只有陆军在联合作战中任主角,现在根据任务的性质和需要,各军种均可担任联合作战的主角;过去联合作战行动一般只在作战行动的某个阶段进行,呈非连续形态,而现在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形成联合作战的整体威力。
(2)兵力投送理论“兵力投送”作战理论是美军的一种新型联合作战理论。
美军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将“兵力投送”作为“未来部队的战略原则”。
美军的“兵力投送”理论认为,当地区危机发生时,必须依靠“兵力投送”来对危机做出反应,“进行威慑、控制冲突、作战并获胜”。
(3)全维(或全谱)作战理论“全维”包括任务和空间的含义,重点是指作战任务的多样性。
全维作战理论重新调整了美军所承担的任务,除仍以中、低强度作战为核心外,还朝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向拓展。
美军控制作战空间主要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扩大作战空间;二是占领制高点,掌握空中和空间优势;三是控制信息。
(4)信息战理论美军在总结近十年军事革命的经验教训后认为,要建设信息化军队,就必须使陆海空军部队实现无缝隙一体化横向联合,这须有一种共同的作战理论指导全军的信息化建设。
4.重视低强度冲突低强度冲突是如今美国海外用兵最主要的手段。
1962年,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论及低强度冲突时称:在这类冲突中要获得胜利,纯军事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综合性地采取全谱系的军事、准军事、民事行动,必须将军事行动与政治、经济和民事行动相结合。
1990年12月,美国颁布《低强度冲突中的军事行动》的条令。
该条令指出,低强度冲突处于战争与和平之间,是敌对国家或集团之间低于常规战争、高于日常和平竞争的政治军事对抗。
低强度冲突通常结合使用政治、经济、情报和军事等手段来实施。
最适宜的方法是间接而非直接使用美国军事力量。
在其他手段无效时,才实施战斗行动。
低强度冲突的主要特点是政治性强。
低强度作战所追求的目标是政治、外交、心理方面的胜利,强调对局势的控制力。
低强度作战所使用的兵力一般只相当于战术规模,而其准备与实施常由国家最高当局作出,具有战略性质,所以在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层次上高度统一。
低强度冲突的环境是一种即非传统和平状态,亦非传统战争状态的环境,作战与非作战人员的区别十分模糊。
传统军人只习惯于使用火力为代表的战斗力来击垮敌人,其他手段都被看作是次要的,而低强度冲突要求运用非致命性力量,因为不加区别的打击只能增进敌国社会或敌对政治力量的凝聚力。
低强度冲突必须限制己方的损失和对于敌方不必要的毁伤;作战部队要有相应的编组、装备和训练;要有更大的耐心,可以应付一般的社会混乱和严重的无政府状态;心理战和政治攻势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战争相比,平民的意志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低强度冲突的结局;在低强度冲突中,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的联系更紧密。
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军事战略,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一种使用军事力量在内的整体力量,对事态进行多维(以军事和非军事的综合力量、以灵活的方式)、全程(平时-危机-战时-战后)、动态控制的战略;其目标不仅是战胜对手,而且主要是左右和控制国际安全形势(小至地区危机,大至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使之符合美国的利益;其最大特点是灵活性、弹性与全球性。
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中美之间有结构性的矛盾,也有结构性的利益。
结构性矛盾:第一,两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不同;第二,两国发展水平不同,一个是最大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第三,两国在地缘政治利益方面有冲突。
此外,中美之间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美国长期介入我国的台湾问题,还有西藏问题,其他方面的如贸易问题、金融问题、债务问题等。
共同利益:第一,两国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和主要维护者;第二,两国经济、金融具有高度相互依存性,只能同舟共济,如:每半年中美之间关于经济发展都要对话一次;第三,两国在解决地区热点问题、防止核扩散、反恐方面具有不少共同立场;第四,两国在法制、司法、国家宏观调控方面,可以互助与借鉴,如:中美之间教育、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冷战期间,我国东北面和东南面有美国常驻军事力量;冷战后,我国西面也出现了美国常驻军事力量。
目前,美国针对中国的最大军事要塞是太平洋中部的关岛,部署有隐型战略轰炸机、核武器、核潜艇、航母等。
这些军事力量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威胁。
3.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在重视武器技术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根本属性仍是政治,而不是技术。
美国低强度冲突的理论就是最好的体现。
军事战略必须接受政治的、更高层次战略的控制与指导。
我国传统的军事战略包括“以弱胜强”、“以劣胜优”、“人民战争必胜”等思想,这些思想的真谛是:虽然我们在全局上是“弱势”和“劣势”,但我们要在“坚持长期的斗争”中通过主观努力,以自己局部的“强势”和“优势”来战胜对方局部的“弱势”和“劣势”,即我们所说的“游击战”、“运动战”中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然后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矛盾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