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概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耕作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耕作学的内容、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 耕作学(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 Agroprinology,或 耕作学(Geoponics,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或 Principles Agriculture) of Agriculture)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的一个分支。 的一个分支。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 力。
1980年一 年一 期。
进入80年代以后, 进入 年代以后,我国耕作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 年代以后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作 物生产学》 物生产学》(Crop Production),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Ackerbaulebxe)、日本开设的《作物学》(Crop Science)等 。 、日本开设的《作物学》 等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都开展了有关耕作学基础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始建于 1843年,至今已进行了100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年 至今已进行了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1960年一 年一1979年 从20世纪 年代开始,我国耕作学教学和科研工 世纪60年代开始 年一 年 世纪 年代开始,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 世纪70年代末期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到20世纪 年代末期, 世纪 年代末期,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作 )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 )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熟制及相关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二)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表1-1 耕作学与相关学科的主要差异 学科 耕作学 作物栽培 学 作物生理 学 遗传育种 学 农业生态 学 农业经济 学 涉及主要生物 层次 农田群落 作物群体 个体及以下 主要研究内容 农田生产技术与原 理 作物栽培技术与原 理 作物生长发育机制 与栽培技术原理 遗传变异规律及种 质改良创新技术与 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原理与技术 生产组织的经济学 原理与方式 主要研究范围 农田、 农田、生产单位或区域 全年或多年生产过程 农田作物全生育期生长 发育过程 作物个体生长发育与环 境关系及内部生理过程 作物基因重组与品种创 新过程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管理演变过程 生产单位经营期或区域 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目标 提高农田持续生产 力和效益 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作物产量、质 量和效益 实现作物健康高效 生长发育 创造优良新品种 提高资源环境持续 支撑能力 提高资源利用的经 济效益 综合程度 很综合 较综合 较专一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二、耕作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特点 1. 世界农业大国 2. 资源缺单产高 3. 农业投入强度大 4. 农产品供需紧张 5. 粮食是定国安邦的基石
(二)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百度文库题
环 资 源 紧 灾 害 多 人 口 多 压 力 大 规 模 小 效 益 低 境 、 产 品 污 染 加 剧 农 村 穷 发 展 慢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提高产量质量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增加投入调优布局推进产业化现代化
拓展领域综合发展提高农民收益
二、耕作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复种指数不断提高 作物产量成倍上升 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耕作制度不断改进 养地方式明显改变
本章完!
物种及基因 农业生态系统 社会与农业生 态系统
较专一 高度综合 很综合
作物生理学
作物栽培学
耕作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经济学
(三)耕作学研究内容
1. 理论研究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建立合理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微观技术研究 .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与种植模式相配套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 宏观战略研究
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Soil-nourishing System)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 )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农田土壤保护等养地技术等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主要功能
1微观技术管理功能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耕作制度包含农田生产中各种作物种植和相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2 宏观战略管理功能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耕作制度包含适应于一定生产环境条件并服 务于既定生产经营目标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物生产布局 和技术运筹方案。 和技术运筹方案。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耕作学的产生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一、耕作学的产生
(一)中外古代相关知识的积累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2000多年以前。 多年以前。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 多年以前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 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 宋、元、明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稻田三熟等种植制 度。 (二)耕作学科的形成 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 威廉斯(1863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B.P威廉斯 威廉斯 1939年)。 年。
二、耕作学性质特点
(一) 技术应用性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二) 宏观战略性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三) 交叉综合性
三、耕作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阐明农田生产地位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农田生产布局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1952年一 年一1959年 年一 年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 亦可译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亦可译 普通农作学” ,并于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现为中国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 为“普通农作学”),并于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农业大学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耕作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耕作学的内容、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 耕作学(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 Agroprinology,或 耕作学(Geoponics,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或 Principles Agriculture) of Agriculture)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的一个分支。 的一个分支。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 力。
1980年一 年一 期。
进入80年代以后, 进入 年代以后,我国耕作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 年代以后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作 物生产学》 物生产学》(Crop Production),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Ackerbaulebxe)、日本开设的《作物学》(Crop Science)等 。 、日本开设的《作物学》 等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都开展了有关耕作学基础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始建于 1843年,至今已进行了100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年 至今已进行了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1960年一 年一1979年 从20世纪 年代开始,我国耕作学教学和科研工 世纪60年代开始 年一 年 世纪 年代开始,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 世纪70年代末期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到20世纪 年代末期, 世纪 年代末期,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作 )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 )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熟制及相关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二)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表1-1 耕作学与相关学科的主要差异 学科 耕作学 作物栽培 学 作物生理 学 遗传育种 学 农业生态 学 农业经济 学 涉及主要生物 层次 农田群落 作物群体 个体及以下 主要研究内容 农田生产技术与原 理 作物栽培技术与原 理 作物生长发育机制 与栽培技术原理 遗传变异规律及种 质改良创新技术与 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原理与技术 生产组织的经济学 原理与方式 主要研究范围 农田、 农田、生产单位或区域 全年或多年生产过程 农田作物全生育期生长 发育过程 作物个体生长发育与环 境关系及内部生理过程 作物基因重组与品种创 新过程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管理演变过程 生产单位经营期或区域 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目标 提高农田持续生产 力和效益 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作物产量、质 量和效益 实现作物健康高效 生长发育 创造优良新品种 提高资源环境持续 支撑能力 提高资源利用的经 济效益 综合程度 很综合 较综合 较专一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二、耕作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特点 1. 世界农业大国 2. 资源缺单产高 3. 农业投入强度大 4. 农产品供需紧张 5. 粮食是定国安邦的基石
(二)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百度文库题
环 资 源 紧 灾 害 多 人 口 多 压 力 大 规 模 小 效 益 低 境 、 产 品 污 染 加 剧 农 村 穷 发 展 慢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提高产量质量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增加投入调优布局推进产业化现代化
拓展领域综合发展提高农民收益
二、耕作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复种指数不断提高 作物产量成倍上升 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耕作制度不断改进 养地方式明显改变
本章完!
物种及基因 农业生态系统 社会与农业生 态系统
较专一 高度综合 很综合
作物生理学
作物栽培学
耕作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经济学
(三)耕作学研究内容
1. 理论研究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建立合理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微观技术研究 .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与种植模式相配套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 宏观战略研究
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Soil-nourishing System)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 )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农田土壤保护等养地技术等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主要功能
1微观技术管理功能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耕作制度包含农田生产中各种作物种植和相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2 宏观战略管理功能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耕作制度包含适应于一定生产环境条件并服 务于既定生产经营目标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物生产布局 和技术运筹方案。 和技术运筹方案。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耕作学的产生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一、耕作学的产生
(一)中外古代相关知识的积累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2000多年以前。 多年以前。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 多年以前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 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 宋、元、明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稻田三熟等种植制 度。 (二)耕作学科的形成 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 威廉斯(1863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B.P威廉斯 威廉斯 1939年)。 年。
二、耕作学性质特点
(一) 技术应用性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二) 宏观战略性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三) 交叉综合性
三、耕作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阐明农田生产地位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农田生产布局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1952年一 年一1959年 年一 年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 亦可译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亦可译 普通农作学” ,并于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现为中国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 为“普通农作学”),并于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农业大学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