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合集下载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境遇不同, 诗情有别。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练习一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 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切忧虑。
1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
3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 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 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
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练习二、《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 (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 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 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
1、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 道理? 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 自然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 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 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 贱决定的。
2、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 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 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 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 入地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 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 余地。
艺术特色
书 愤 陆

作品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 浙江绍兴)人。陆游的诗今存 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 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 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 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 是围绕着“志”写的。
陆游故居
整体感知
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 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 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 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 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 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 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 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请听《长恨歌》朗读
整体感知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诗歌结构: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肝胆:爱国之心,忠肝义胆。阅:见证,看到。
2021/2/16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1、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2021/2/16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
小结
2021/2/16
•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 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 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 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 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 叹等。 2021/2/16
例2、全国II卷《春日即事》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021/2/16
例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 令人震惊。
②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功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2、⑴利用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 把握诗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⑵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把握诗歌 的基调和志趣;
⑶全面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
阅读下列三首词,思考、讨论:
1、这三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是什么原因导致词人情感的不同?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课堂目标
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2、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
论分析探究诗歌的主旨。
一、指导学习“以意逆志”(15分钟)
快速浏览赏析指导,筛选关键信息,用自
己的话概括:
1、什么是“以意逆志” ? 2、怎样“以意逆志”?
1、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 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所谓“以意 逆志”,是指解说、欣赏诗歌时,用自己的 切身体会(体验)去推测诗人的本意(志 趣)。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 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 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 是旧时相识。
2、⑴识字:正确理解字义、词义(直指 意),特别注意字词的特定含义(联想意);
⑵用自己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经验) 去理解诗意。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思考: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前两句说
说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这一点的? 2、试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领会诗歌后两句所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名词解释
1. 以意逆志啊,就好比你读一本书,不是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情感和意图呀!比如说读李白的诗,你得透过那些豪迈的词句去感受他的壮志豪情。

2. 以意逆志呀,不就是像侦探一样,从文字中寻找线索,去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嘛!就像读鲁迅的文章,要去挖掘那些文字背后对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3. 以意逆志呢,简单说就是你得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去理解作品呀!好比读李清照的词,要体会她在不同境遇下的情感变化。

4. 以意逆志啊,这可真是个有趣的事儿,就如同和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你读苏轼的词时,不就是在和他交流人生感悟吗?
5. 以意逆志呀,这不就是尝试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嘛!比如你看曹雪芹的《红楼梦》,得去感受他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

6. 以意逆志呢,其实就是努力理解作者为啥要这样写,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呀!像读杜甫的诗,要明白他对百姓的那份关切从何而来。

7. 以意逆志啊,不就是要我们打破表面,深入探究嘛!就好像读莫言的小说,得去探寻他构建的那个独特世界的意义。

8. 以意逆志呀,这简直就是在挖掘文字里的宝藏呀!你读泰戈尔的诗,不就是在寻找那些能触动你心灵的东西吗?
9. 以意逆志呢,不就是让我们和作品产生共鸣嘛!就如同听一首悲伤的歌,你能感受到歌手的那种哀伤。

10. 以意逆志啊,就是要我们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测作者的志向呀!比如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要去体会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和追求。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我们理解文学作品、走进作者内心的重要途径,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一)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一)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名词解释1. 知人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他人有深入了解的能力或行为•例子:例如,一个人能够通过观察、对话和分析来了解他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2. 论世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观点和理解•例子:一个人通过思考、阅读和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来形成自己对社会和世界的见解,从而可以参与讨论和辩论。

3.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价值观行事,不受外界影响•例子: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不受他人的压力和意见左右,积极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4. 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一个名词或概念进行说明和定义•例子:当遇到一个生词或者陌生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相关资料或请教他人来解释和理解这个名词的含义。

5. 深入了解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某个人或物体全面详尽的了解•例子:当一个人对一个主题或者问题特别感兴趣时,他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学习相关知识,从而获得更深入的了解。

6. 性格分析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对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进行评估和判断•例子: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7. 价值观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个人对于道德、伦理和信仰的看法和价值体系•例子:一个人的价值观可能是基于他们的文化、家庭教育和个人经历,并会指导他们在生活中的决策和行为。

8. 目标追求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和追求•例子:一个人可能有个人、职业、学术或者精神上的目标,他们会制定计划并不断努力,以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以上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社会中,我们需要对他人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对世界的看法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个人的目标和追求。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法漫谈(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怎么样才能把诗歌文字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是诗歌鉴赏者绞尽脑汁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圆满答案的问题。

因为诗人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没有穷尽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毫无作为,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意逆志,二是知人论世。

我们在这个单元的诗歌赏读中已经多次提到这两个方法,现在再集中谈谈。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后来经刘勰发挥:“夫观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他们的意思是说,不要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不要只就诗句的表面作解释,以致歪曲作者本意;必须从诗歌的语言实际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步探讨下去,就能求得诗歌的内涵。

如此,即便是古人,我们虽然无法和他们见面,但却可以和他们交流思想,心心相印。

总之,鉴赏诗歌,坚持从诗的文字出发,不加任何主观臆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例一] 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客居在外,坐船行驶江中,顺流东下,泊于镇江北固山下,面对眼前景色,激起心中情思。

怎么样才能把这情思告诉亲人呢?诗人想起鸿雁传书的故典,于是请托北归的大雁,把他的家书传给洛阳的亲人。

诗的情节很简单,但是书中传的是什么“情”呢?是乡愁吗?向来的评论家异口同声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不错,古代由于交通和书信往来极为不便,一旦外出,便音讯全无,归期难再。

闺中之人盼亲人归回,望眼欲穿;游子盼望归期,如大旱之望云霓。

因此,乡愁自然就成为古人诗歌中一个最常见的主题。

这些诗作,从某种角度说,就类同现在的爱情诗。

但是,我们颂读这首诗,从字里行间却怎么也寻不出半点忧思愁绪。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优美的景色,多么赏心悦目;“潮平两岸阔”,海潮上涨,水面开阔,多么心旷神怡;“风正一帆悬”,和风送船,轻舟扬帆,可谓长风破浪,一帆风顺;“海日生残夜”,黑夜成了过去,曙光已经来临,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海边冉冉升起,前景灿烂辉煌;“江春入旧年”,告别旧岁,迎来新春,一切烦闷和苦恼都成为过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已经到临,诗人怎么不心潮起伏、激情澎湃?这首诗分明写的是喜,哪来的什么愁?诗人要鸿雁传书,正是急不及待地要把这喜讯报告亲人。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二部分
1、“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 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 流。”
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 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 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 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 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 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 场悲剧。
2、“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 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 声。”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 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 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 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 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 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 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 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 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 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 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 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 情感迸发到顶点。

1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20、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 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21、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杭州春望》 22、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杜甫望岳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高 适《别董大 》 • 千里黄云白日曛, • 北风吹雁雪纷纷。 • 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 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 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 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 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 隔世的心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 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从字面上讲正在快迷路之时,忽然发现 了一个村庄.从深层意思上讲,这是在劝 慰人们,在遇到困难之时,不要丧失信心, 也许在极度困难之时,会突然发现解决 问题的办法. • 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尽,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 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 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 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 胜旧事物。
陆游《游山西村》
• • •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王之涣《凉州词》

• • •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湘夫人》 1.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 2.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3.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 。 4.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5. 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
• 《湘夫人》 • 1.思公子兮未敢言 ( 古义:湘夫人。今义:年轻男子的尊称。) • 2.蛟何为兮水裔 • ( 古义:边。 今义:后代。) • 3.捐余袂兮江中 • ( 古义:抛弃。 今义:捐赠;献出)
• 知识点六:名句默写
• • • • • • • •
《长恨歌》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2.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 3.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4.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5. 6.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 7. 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 怎么做到以意逆志? • 1.我们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 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 2.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对欣赏古 典诗歌也有很大的帮助。 • 3.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 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有时还会超出诗人 创作时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 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 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 • • • • • • • • • • • •
《蜀相》 1.顾 三顾频烦天下计 ( 拜访 ) 赢得仓皇北顾 ( 回头看 ) 大行不顾细谨 ( 考虑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只是 ) 2.济 两朝开济老臣心 ( 扶助 ) 夕济兮西澨 ( 渡水 ) 3.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 寻找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平常 )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不久 )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

.论孟子的“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思想答案解析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
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
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
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
论精选》"《孟子》选录")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
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
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略谈孟子的文学鉴赏三原则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略谈孟子的文学鉴赏三原则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略谈孟子的文学鉴赏三原则知人论世,汉语成语,拼音是zhī rén lùn shì,意思是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出自《孟子·万章下》。

以意逆志,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yì nì zhì,意思是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出自《孟子·万章上》。

知人论世:成语用法:联合式;并作谓语;指辨别人物的优劣。

成语典故:原文:《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以意逆志:成语解释: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回去推断作者的本意。

成语出处:原文:《孟子·万章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孟子·万章上》:“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个别词句而误解作品完整的意思;能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才是懂得了阅读作品的正确方法。

”。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蜀相)(一剪梅)

以意逆志_知人论世(蜀相)(一剪梅)

③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 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 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 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 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 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 借题发挥。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
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
明诚分别后对其的绵绵思念。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
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赏析诗歌
杜 甫
杜甫(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今 河南省巩县)人,是名 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曾任工部员外郎, 故又有杜工部之称。安 史之乱中,他流亡颠沛, 滞留夔州二年。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草堂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 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 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 奉为“诗圣”。杜甫在五 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 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 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 部集》传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 元元年,杜甫避乱成 都的次年春天,安史 之乱仍未平息,唐王 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
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
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 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 敬重。 •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 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 》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读这些诗,你会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 这些不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价值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独特的批评方法,它以作者的意图为标准,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行为和思想,从而揭示出作品对于社会、人类和历史的意义。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具有重要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它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在古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评论和文论著作中,既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也是一种文学创作方法。

它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通过对作者的意图的揭示和分析,来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被广泛运用于古代文论著作中,如《文心雕龙》、《六艺》等,这些文论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思路和方向,成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遗产。

最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独特方法,它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

通过研究和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思想,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独特方法,也影响了后世文学批评的思路和方向,同时对于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唐)《听弹琴》 曾携五老峰前过,几向双松石上弹。 此境此身谁更爱,掀天羯鼓满长安。 ——齐己(唐)《赠琴客》
知人论世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造反。是年冬,永 王 (肃宗弟)以抗敌平乱为名,由江陵 率师东下,请白参加幕府,不料暗中与 亨(肃宗)争夺帝位,兵败被诛,白也 因获罪,因郭子仪疏救,免死,长流夜 郎。758年,李白到白帝城,遇赦,写下 了这首诗。 诗中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 顺流之下、船行如飞的境况。既反映了 长江三峡的奇险、湍急,又表现了诗人 乘风破浪的豪迈胸襟。全诗写景抒情, 融洽自然,字里行间充分表现了祖国河 山的壮美和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以意逆志
《孟子· 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 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 之。”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 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以意逆志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
知人论世Biblioteka 诗人于宪宗元和十年(815)被朝廷“以恩召还” 京师,回到长安。漫长的远放生涯并未改变诗人的 初衷。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 写下了 《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 君子》或《玄都观桃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
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学生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

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
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知识的衔接: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来欣赏诗歌。

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

一剪梅
1-2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
如梦令
1-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的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表现了那种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憨态可掬的少女的天然情态,在作家恬淡悠闲的回忆里,又蕴涵了多少留恋向往的感情。

学生讨论2:导致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身世的变化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教师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

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教师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
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

(幻灯显示)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四、归纳本课时教学内容
五、作业——内容拓展
我国古代诗歌中,留下了大量的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诗篇,记录了华夏民族这一顶天立地的精神:有表现民族气节的《正气歌》;有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的《塞下曲》;有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和平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表达年迈力衰仍心想为国戍边,渴望国家统一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试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诗人风格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爱国诗的看法。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以具体的诗歌来引导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理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有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对理论的领悟比较深刻。

当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室里面响起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歌曲,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

课后作业也完成得较有质量。

总而言之,这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诗歌的理论知识,又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课堂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