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合集下载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 文学理论概念:“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3. 现实生活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分析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和文学理论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讲解《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引导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

2. 第二课时: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作品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3. 第三课时: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现实生活案例。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各自分析的案例,互相交流学习。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4. 课堂讨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确保讨论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点评,检查他们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掌握相关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主旨思想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庄子·逍遥游》中的“以意逆志”、《论语·为政》中的“知人论世”。

2. 经典文学作品分析:选取《史记·孔子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等作品,结合“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史记》、《左传》等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对古代文学和历史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和文学作品,传授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介绍相关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第3-4课时: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第5-6课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第7-8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的程度。

3. 单元测试:设置测试题,全面考察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庄子·逍遥游》、《论语·为政》等经典文学作品。

以意逆志,知人论(教学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教学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一、教学目标:以鉴赏杜甫诗歌为范例,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从而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学会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进行准确解读,从而窥见作品的意旨,避免望文生义。

2、在欣赏和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达成心灵的共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本册书的单元教学,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二页。

本单元的“赏析指导”为我们提供了诗歌鉴赏的两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事”(幻灯片打出主题)2、“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一)、昨天已经请大家回去预习过“赏析指导”的具体内容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什么是“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先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幻灯片打出例一诗)例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3、“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①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赏析指导”中“知人论世”的部分,然后我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叫“知人论世”明确: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明确: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和背景。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和情节。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信息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作品介绍向学生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3.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3.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业,评估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4.2 教学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表演,提高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精选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知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2.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观点和思想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举办一次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第一章:以意逆志的含义与重要性1.1 讲解“以意逆志”的概念1.2 分析“以意逆志”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1.3 探讨“以意逆志”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第二章:知人论世的必要性2.1 阐述知人论世的意义2.2 分析知人论世在古代中国的应用2.3 探讨知人论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第三章:如何进行知人论世3.1 介绍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3.2 分析如何通过言行举止观察一个人3.3 讲解如何从文学作品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第四章:文学作品的知人论世分析4.1 选取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案例分析4.2 讲解如何通过作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3 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第五章:以意逆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5.1 分析“以意逆志”在人际交往中的实际案例5.2 讲解如何运用“以意逆志”提高人际沟通能力5.3 探讨“以意逆志”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第六章:古代文学中的知人论世案例分析6.1 选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进行案例分析6.2 讲解如何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6.3 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与现代文学的异同第七章:近现代文学中的知人论世技巧7.1 选取近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作品,进行案例分析7.2 讲解如何从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7.3 探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与古代文学的差异第八章:当代文学中的知人论世实践8.1 选取当代文学作品,如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进行案例分析8.2 讲解如何从当代文学作品中发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8.3 探讨当代文学作品中知人论世的方法与古代和近现代文学的异同第九章:跨文化视角下的知人论世9.1 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知人论世的重要性9.2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知人论世的差异和挑战9.3 讲解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运用知人论世技巧第十章:知人论世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10.1 探讨知人论世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作用10.2 分析现代社会中知人论世的挑战与机遇10.3 讲解如何运用知人论世技巧提升个人魅力和社交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以意逆志的含义与重要性难点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深层含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解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 第三课时:分析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互相学习和交流。

5. 第五课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交流和学习。

4. 展示法: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学生展示:评估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资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2. 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分析和解读的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3. 学生评估表:用于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和背景。

激发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探讨这两个概念在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文学批评的了解和经验。

讲解概念:解释“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

举例说明: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示这两个概念的应用。

1.4 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并尝试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二章:以意逆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深入讲解“以意逆志”的概念。

探讨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2.3 教学步骤:回顾“以意逆志”的概念:让学生复述并深化理解。

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一篇文学作品。

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分析和感受。

2.4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三章:知人论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和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深入讲解“知人论世”的概念。

探讨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3.3 教学步骤:回顾“知人论世”的概念:让学生复述并深化理解。

分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一篇文学作品。

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分析和感受。

3.4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第四章:综合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思维深度。

4.2 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

《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

”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

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生活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第二课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单元测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2.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3. 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5. 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和时代背景。

1.2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章:意象分析2.1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它通过作者的描写和表达,具有了超出自身意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2.2 意象的作用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意象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美感。

2.3 意象的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解释意象本身的意义。

通过分析意象在文中的出现位置和频率,理解作者对意象的重视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意象,理解意象的普遍意义。

第三章:情感分析3.1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3.2 情感的作用情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情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3 情感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情感,理解情感的普遍意义。

第四章:知人论世4.1 什么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2 知人论世的作用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同情和理解。

4.3 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阅读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章:课程实践5.1 实践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

5.2 实践活动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内容讲解文学鉴赏的意义、方法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知人论世2.1 课程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的概念,强调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和时代背景。

2.4 教学内容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三章:以意逆志3.1 课程背景介绍以意逆志的概念,强调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3.4 教学内容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四章:文学鉴赏实践(一)4.1 课程背景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4.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4.4 教学内容选取一首古代诗词,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五章:文学鉴赏实践(二)5.1 课程背景继续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化对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选取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六章:文学形式与风格鉴赏6.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强调形式与风格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解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意义和目的。

强调通过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整体目标和预期成果。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知人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背景。

分析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2.2 作者的写作风格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举例说明作者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背景。

分享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论世3.1 时代背景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2 社会问题与主题分析作品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和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3.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分享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以意逆志4.1 解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来解读作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2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和象征对理解作品的重要性。

4.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享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解读。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讨论本章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6.1 作品选择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介绍这个作品的基本信息和背景。

6.2 分析作者意图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作者意图。

分享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案例分析二7.1 作品选择选择另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的课程背景,包括课程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我国的推广情况。

1.2 课程目标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提高文学素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第二章:知人2.1 知人的重要性解释知人的概念,阐述知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2 知人的方法介绍常用的知人方法,如观察法、倾听法、提问法等。

2.3 知人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人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论世3.1 论世的概念解释论世的概念,阐述论世在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2 论世的方法介绍常用的论世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研究法、社会观察法等。

3.3 论世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论世方法,提高文学创作和社会分析的能力。

第四章:以意逆志4.1 以意逆志的含义解释以意逆志的概念,阐述其在文学创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2 以意逆志的方法介绍常用的以意逆志方法,如情感分析法、心理洞察法、换位思考法等。

4.3 以意逆志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以意逆志方法,提高文学创作和人际交往的水平。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进行分析。

5.2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人际交往练习,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知人论世6.1 文学作品中知人的体现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现作者对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6.2 文学作品中论世的体现探讨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反映作者的论世观。

6.3 实践分析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知人和论世元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阅读中的发现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自主阅读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主题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背景。

解释为什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思考。

1.3.2 主体讲解:详细解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通过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

1.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反映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1.3.4 分享和总结: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总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包括作者的经历、思想等对作品的影响。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2.3.2 主体讲解:讲解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举例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反映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3.4 分享和总结: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总结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和如何通过作品理解作者。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探讨时代背景是如何影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意志”和“志向”概念,以及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影响;2. 了解《庄子与墨子》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述;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意志”和“志向”的含义,及其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2. 理解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庄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如何理解并评价;2. 针对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与墨子对人的影响是二者思想的差异,如何进行文化及价值评判。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开始活动:老师以“心随意动,意行志向”话题开始,引出本次教学的话题。

2. 导入课文:选取庄子《逍遥游》和墨子《墨子·滥觞》两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交流。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4. 教师点拨:创造教学剧本,展示庄子和墨子两派的思想观点,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 教师辅助:在讲解庄子和墨子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学生会疑惑、对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应及时解答并细心指导。

6. 巩固反馈:进行反馈和课后总结,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笔试+口试形式;2. 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庄子、墨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和评价价值的思考;3. 口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课堂表现和交流能力等。

六、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启迪,保证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3.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理性分析、积极探索经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庄子、墨子的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文化的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认识到这两个概念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分析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意象和人物性格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批评能力。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精神,提升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词语解释: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引出其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

2. 文学作品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某一文学作品进行讨论,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作用。

2. 讲解词语:详细解释“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举例说明其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应用。

3. 分析作品:选取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某一文学作品进行讨论,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方面。

3.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作、分析等,测试学生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的语文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文章、学术论文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文学作品和评论资源。

4.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运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作家的思想感情。

4.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代文学作品,方便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内容】1. 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位古代文学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一节课堂分享。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讲授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在高中生活中,诗歌是我们必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教育局的规定,还是每个高中生自己的想法,都认为诗歌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素养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欣赏诗歌。

但是,要想学好诗歌欣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去下手。

所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歌欣赏,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针对于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的诗歌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1.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的意义和含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欣赏和理解古诗。

2.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意义和含义,以及正确的欣赏和理解方法。

3.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4.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演唱法、小组讨论法5. 教学步骤1)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们听一首音乐,尽量选择那种比较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比如说流行歌曲之类的。

然后询问学生们,这首歌曲中需要注意哪些音符,哪些气息、节奏等等。

接下来,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表演,要求表演出“您好”这三个字(可以动脑筋玩一下口语绕口令)。

而且该学生必须尽量注重声音的表现和语音的准确性。

2)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讲解在阅读古诗之前,要先介绍古诗的意义和来源,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然后,第一遍读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整首古诗,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第二遍读的时候,让学生们将整首诗分为几个段落,并简单讲解一下每个段落的含义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诗歌浓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点,也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释。

3)演唱在刚刚分析出每句话的意义和含义后,可以让一些学生或者老师演唱这首歌词,以便学生们更好的感受到歌词的韵律感和抒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导学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教学时间] 一课时多媒体和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手上有资料、眼前有图像,并结合课堂练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高二学生对古诗词并不陌生,通过小学、初中及必修一至必修五的学习,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单元学习,力求使学生对古诗词鉴赏方法有系统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齐读《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花月夜(节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yàn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wǎn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tīng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首诗将春夜明月照花甸写的美轮美奂,中国古代诗歌中像这样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打开诗歌世界大门胡钥匙。

二、运用《古代汉语字典》查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每个字的意思.明确:以:用意:想法;意向逆:揣测志:志向知:了解人:人论:评价世:一世,朝代师:请同学们齐读《凉州词》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你认为杨慎说的对吗?师:请同学们找出诗歌当中的意象。

明确: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典型意象及其意义:孤城:往往与宿边士卒的相思有关杨柳:既有折柳送别的意思,又指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曲,均有惜别之意。

例:横吹曲辞·折杨柳唐卢照邻倡楼启曙扉,园柳正依依。

鸟鸣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

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

玉门关:和征夫离情有关。

师:通过对典型意象的分析,我们知道“明代人杨慎认为它是说皇恩不及边塞,是一首讽刺作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凉州词》写的是写离愁别绪。

小结:读诗词要“识字”注意对特定意象内涵的把握这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里的“意”。

即意象。

三、请同学们齐读《山行》。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少欣赏者认为“白云生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句最妙,说从中看到了作者心情之悠闲,你认为对吗?师: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师:请同学们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

明确:“远”、“寒”、“斜”、“晚”。

师:请结合翻译和关键字,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同学们想像一下在深秋作者长途跋涉,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作者的感情是悠闲的吗?明确:不是,因此在这首诗中看不出作者心情之悠闲,但却表达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之情。

小结:鉴赏诗歌要用自己生活经验去解诗。

这是“以意逆志”。

即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揣度作者志向、想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杜甫三首登山之作。

《望岳》杜甫(东岳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西岳华山)西岳崚léng,嶒céng竦sǒng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guā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杜甫(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jì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fēng尊,峯峯次低昴mǎo。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yè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qún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jì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hé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师: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第一首诗写于作者24岁时;第二首诗写于作者47岁时;第三首诗写于作者第四时期即晚暮之年。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是三首诗歌分别体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望岳》杜甫(东岳泰山)抒发的是豪情壮志望岳杜甫(西岳华山)抒发的是被贬黜的失意。

望岳杜甫(南岳衡山)抒发的是作者晚年忠君爱国的感情和内心祥和的心境。

小结:诗人的理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的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这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里的“知人”即了解作者生平。

四、师:请同学们齐读以下三首诗:行行重行行作者:佚名(汉末)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盛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拟行路难·其四作者: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师: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以上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行行重行行》: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送杜少府之任蜀王勃》:是一首赠别友人之诗,作品中体现出诗人面对离别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作者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内心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的地步。

师:结合每首诗的时代背景再来分析。

《行行重行行》:汉末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与君生别离”可能就是永别。

诗中流露着浓浓的离愁与感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于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民风开放。

作者面对离别表现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

《拟行路难·其四》:写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垄断制度,士族和庶族界限明确,不能穿一样的衣服,不能同桌吃饭士族和庶族之间不能通婚,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就这八个姓互相通婚。

当时的门阀观念有多严重呢,老师为同学们讲个故事:刘宋有个皇帝,他舅舅姓路,姓路的非要拜访一个大士族王氏。

皇上说你别去,自讨没趣。

姓路的说我是皇上的舅舅,我非去不可,就去了。

到传达室一递名片,两个钟头没人理他,自个儿待着吧,在门口晒。

他真有恒心搁那儿等,两个钟头后,人家把买菜那个门开开了,进来吧!进去之后,主人也没在正堂迎接他,而是在卧室,那是非常不礼貌的地方。

主人背对着他,光着膀子躺着,小丫头给扇着扇子。

他就在那儿站着,也没人给让座,也没人给递茶,站了一个多小时。

主人一翻身,呦,这是谁啊?他怎么在这儿待着,他是谁?这个时候,仆人搬个胡床来,就是马扎,搁在那儿,让他坐下了。

坐下来之后主人就问,你姓什么?他说我姓路。

主人说,过去给我们家养马的路伯之是你什么人?路伯之是我爷爷,一开始是养马的,后来立军功了。

主人说,怎么养马的孩子跑到我屋里来了?给我轰出去!仆人就给轰出去了。

人刚一转身,就见那个士族指着马扎说,把这个拿出去烧了。

路大人回去就跟他皇上外甥哭诉,说你看我是你舅舅,怎么能受这种屈辱。

皇上很生气,你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你管人家是不是养马的,人家现在是皇上的舅舅了,你怎么这么招待人家!但是没办法,皇上只能和他路舅舅说,你活该,我让你别去,你非去,我都惹不起他。

皇上为什么惹不起他?因为姓王的一族全在朝里做大官,全天下的田差不多60%都是他们的,他们一族人在经济、政治方面地位非常高。

在这种情况下出身寒门的鲍照发出“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感慨。

小结:解诗除了探究作者生平和为人,还要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这是“知人论世”中的“论世”。

即鉴赏诗歌要结合作者生活朝代背景。

总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要把握五方面:1、意象2、生活经验3、作者生平、为人4、时代背景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kuì豁中国,崔嵬cuīwéi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cāng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答案:8、这四句描写了江水湾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9、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蔻,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