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另类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意
读者的切身体会
接纳、揣测
逆 考证、探究 追溯、反求 志 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1.以意逆志,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对古典诗歌 中常用语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由于历史的积淀,一些词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形成一种能
够承载诗人某种情感的特定意象。 比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二、知人论世 知其人 知人论世 生活、思想
论其世
时代、背景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 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尽量利用现存的 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 界。
比如我们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需 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及作者的生平遭际。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古诗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古诗词的深奥,凝练,富于情感,是这个文化传承的内涵。
赏析古诗词有着自己的技巧,这种技巧不仅体现在文章内容,更体现在文章本身。
理解古诗词,就要先把握其中的寓意,进而把握其中的主旨。
古诗词的赏析,需要我们先熟悉相关的背景,包括古人思想,历史,文化,习俗等等。
古诗词中有许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描写的自然风光,人物,婚姻,官场,乡村等等,要想详细了解古诗词,还必须了解它们对应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内涵。
古诗词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表面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句子,如何去理解这些句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阅读这些句子时,一定要多考虑上下文,多加思考。
有时还可以结合古人的思想,历史,文化背景等等,来对比前后语境,以解读句子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以意逆志”的技巧。
其次,要想更好地赏析古诗词,也要注意到语言和修辞的运用,比如挑选词语,使用反复叠句,掌握节奏,用象征和比喻方式来表现。
只有结合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才能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味,也才能更好地发现它们潜在的表达意义。
再者,熟悉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类文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
因为古典文学中,传承着古人思想,文化,历史的精髓,我们要去认识这些精髓,也就是要去“知人论世”。
熟悉古典文学,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探究,不仅能够让我们把握文学本身所传达的主题,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历史,爱国精神等等。
凭借以上这几种技巧,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解读古诗词,理解其中的主旨,把握语言和表达的节奏,更好地获得古诗词对应的文化历史内涵。
总之,赏析古诗词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多加投入,多加研究,多加实践才能真正地把握它们深奥的表达内涵。
勤奋,努力,也许就可以让我们把握深刻的古诗词。
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技巧,为这种艺术技巧画上完美的句号。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方法

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阅读教学方法浩浩荡荡几千年的古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丰富的文学财富,怎样才能把这些东西有效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知情意的发展,怎样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我想从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的渊源谈谈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一、“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概念的由来:孟子:“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为读诗不能因为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
也不能因为个别词句影响对作品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 ,最常见的说法即是以读者自己的心意去推求、迎逆作者的原意。
孟子诗学兼及了“知人论世”和“知言养气” ,是中国古代思想中释义学的权威性方法论。
“知人论世”本义指“交友之道” 。
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意思是说好高慕远的君子如果与天下的善者交朋友还感到不满足,那么就可以与古代的善士交朋友。
颂诗、读书、知人论世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必要性: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余文森《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分量。
各类文学作品又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对象。
文学作品的解读无疑会对整个阅读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部文学作品,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高中诗歌鉴赏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苦痛。
悲壮, 悲壮, 凄婉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中晚唐: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 虽然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 夹杂了多少悲壮 多少惋伤 悲壮, 惋伤。 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 宋代: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 愤懑, 哀痛。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 归家无望的哀痛 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 更多一些惆怅 凄厉, 惆怅。 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以意逆志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 理解诗作的主旨, 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 作者的本意。 作者的本意。 自己的切身体会;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 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重点: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掌握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论结合,析品结合[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以意逆志”的理论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什么是“以意逆志”呢?翻译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的理解作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参考:理解作品,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以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因而歪曲作品的愿意;而正确的态度应是“以意逆志”。
《说文》云:“逆,迎也。
”郑玄注:“逆,犹钩考也。
”这句话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
他的主张很明确,就是分析诗的人不能因为个别的词和句曲解整篇的意义,而应该根据作品探索原来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二、以意逆志如何操作?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举例:(1)下面这首《凉州词》的主题是什么?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认为,作者在苛求“商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法漫谈(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怎么样才能把诗歌文字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是诗歌鉴赏者绞尽脑汁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圆满答案的问题。
因为诗人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没有穷尽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毫无作为,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意逆志,二是知人论世。
我们在这个单元的诗歌赏读中已经多次提到这两个方法,现在再集中谈谈。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后来经刘勰发挥:“夫观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他们的意思是说,不要断章取义地理解诗句,不要只就诗句的表面作解释,以致歪曲作者本意;必须从诗歌的语言实际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步步探讨下去,就能求得诗歌的内涵。
如此,即便是古人,我们虽然无法和他们见面,但却可以和他们交流思想,心心相印。
总之,鉴赏诗歌,坚持从诗的文字出发,不加任何主观臆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例一] 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客居在外,坐船行驶江中,顺流东下,泊于镇江北固山下,面对眼前景色,激起心中情思。
怎么样才能把这情思告诉亲人呢?诗人想起鸿雁传书的故典,于是请托北归的大雁,把他的家书传给洛阳的亲人。
诗的情节很简单,但是书中传的是什么“情”呢?是乡愁吗?向来的评论家异口同声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不错,古代由于交通和书信往来极为不便,一旦外出,便音讯全无,归期难再。
闺中之人盼亲人归回,望眼欲穿;游子盼望归期,如大旱之望云霓。
因此,乡愁自然就成为古人诗歌中一个最常见的主题。
这些诗作,从某种角度说,就类同现在的爱情诗。
但是,我们颂读这首诗,从字里行间却怎么也寻不出半点忧思愁绪。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船行驶在青山绿水之间,优美的景色,多么赏心悦目;“潮平两岸阔”,海潮上涨,水面开阔,多么心旷神怡;“风正一帆悬”,和风送船,轻舟扬帆,可谓长风破浪,一帆风顺;“海日生残夜”,黑夜成了过去,曙光已经来临,一轮鲜红的太阳从海边冉冉升起,前景灿烂辉煌;“江春入旧年”,告别旧岁,迎来新春,一切烦闷和苦恼都成为过去,新的希望、新的生活已经到临,诗人怎么不心潮起伏、激情澎湃?这首诗分明写的是喜,哪来的什么愁?诗人要鸿雁传书,正是急不及待地要把这喜讯报告亲人。
用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

中文学院0901班向志敏学号:14090602046 序号:35用“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
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
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其中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其中“以意逆志”中的“意”,一是作者之意,二是读者之意,这里主要是说读者之意。
“志”既指作者之志又指作品之志,作品之志大多反映了作者之志。
“逆”的意思较多,一是迎受、接纳的意思;二可指考证、探究;三还可指追溯、反求。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来窥见作品意旨、作者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在诗歌鉴赏中如果不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就很容易误解诗人的诗句。
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句梦话。
其实不然。
如果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再如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其实这种疑问的提出正式死扣词句,以文害辞的写照。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又如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而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语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必修、选修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区别 必修是普及性的,以老师的引导为主,学生的 学习相对来说属于接受和模仿阶段。
选修是提高性的,从理论上来说,应以学生活 动为主,学生的学习应更具有自主性和探究性, 学习内容应有更多的拓展,学习方式应更灵活。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正因为有如此凄凉之境,我们才能更深刻 地感受到诗人正如那林中飞鸟、旷野孤鸿,起 坐独彷徨之凄楚。而此时此景中诗人自己也清 清楚楚感觉到内心的悲凉,于是凄凄惨惨地发 出“忧思独伤心”的悲叹。
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夜之凄清、境之悲凉, 让诗人的周围都弥漫着忧伤的空气,将诗人的情 感推向高潮。所以此处写景实为抒情,首先景中 含情,其次景亦助情,可谓情景交融,是表现诗 人情感、突出诗歌主旨的杰妙佳笔。
预习: 完成学案上的【任务性预习】 课堂学习: 一、检查预习。首先是预习题6:阅读《长恨歌》, 说明白居易分几个层次叙述李杨悲剧,并用简要 语言概述各层内容,例: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 色误国。 答案: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或:(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相思日日夜夜; (3)天上人间遥思,长恨绵绵无绝。
《文章写作与修改》38页有示例: 根据杜甫 《旅夜书怀》的意境,对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句用散文的 笔法进行扩写。
月光下,旷野中,一片清冷。
一只孤鸿掠过,哀号声声,在寂静的夜空中 散播着恐怖和悲凉。 夜色里,北林中,树木森森。
飞鸟彷徨其中,带着忧伤的鸣声,随月光透过 薄帷,随清风浸入骨髓。
寒冷的夜凄 清的雨下了 一夜雨雾迷 蒙江天相连 孤独迷茫。 雨中的楚山 显得清冷孤 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一生过首隐居生活,他 生逢开元“盛世”,“隐居”似不相宜。闻一多先生认为他 的隐居是为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从汉阴丈人到 庞德公,多少令人神往的风流人物,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一部 襄阳耆旧传,对于少年的孟浩然是何等深厚的一个影响”, 孟浩然的多数山水诗,是表现故乡襄阳的名胜风光,如鹿门 山、万山、岘山、鱼梁州、当阳池等。这类诗多表现山林隐 逸者的幽居情景,对幽栖生活的情趣有深切的体察和生动的 描述,主观感情表露得更活跃一些。如《夜归鹿门歌》则对 乡贤汉末隐士庞德公表现了追慕之情:自来传诵人口。诗人 以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将从汉江舟行到 鹿门山路所见景色和诗人脱离尘杂世俗而归于寂寥自然的情 趣,毫不经意地叙述出来,显得平凡而生动。
•
这样操作?
1、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 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2、弄清作品的的具体创作时间。
3、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还要前面了解 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 等背景知识。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望岳
• • •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钟:赋予、集中。 ③决:裂开。④凌:跃上。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 736) 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 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 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盛唐气象”
• 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北京大学 中文系的诗人学者林庚先生曾经把盛唐诗歌的 总体特色概括为“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那就是爽朗不尽的风格,新鲜灵动的语言,自 由解放的个性,宽广豪迈的胸襟,慷慨激昂、 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 青春情调。
以意逆志
------读者以“己意”去逆作者作品之志
从作者在作品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思想感情去逆行推理。
-----得出带有自己个性的对作品的诠释
如何操作?
1、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2、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过程中。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 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 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 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 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 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 痛熔铸成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 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评析】
•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 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 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 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 唤所感动。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两首杜诗语句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诗言志”。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远大抱负,甚至自比舜的大臣稷;然而唐皇并不器重他,致 使诗人郁郁不得志。入蜀后,便深怀崇敬去瞻仰武侯祠,借古 人之形象, B、杜甫七律《登高》与《蜀相》内蕴深邃,形式整齐,若用 普通话读之,颇能感受到旋律之美。《蜀相》尤以对仗工整诱 人。如首联的一问一答,颔联的色彩对比,颈联的数字对比等, 诵读时,都给以美的享受。 C、题曰“蜀相”而未题曰“武侯祠”,可见诗人意在人而不 在物。杜甫绝非为旅游而旅游。因此可以认定:诗的意境有二 -- 一则,歌颂诸葛亮的才智与功业;二则,惋惜自己的壮志 未酬。 D、“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诗人入得祠来,不关 注巍巍之殿宇,凛凛之塑像,却将“自春色”与“空好音”摄 入镜头,这样的构思,岂不是为了烘托末句“长使英雄泪沾襟” B而蓄势。 项评价不当—《登高》古韵肯定和谐;今天诵之,则很是别扭:“回”要
•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下》中提出 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 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 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 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 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过故人庄》
• • •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浩然以五言诗擅胜,诗歌风格,素以“淡”著称。本诗 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逼真地描绘了田园景色, 写自己到朋友的田庄去作客,从开头的被邀请到临别时 的相约再来,娓娓而谈,引人入胜,也可说是很平淡了。 但在这极平淡的外表下,有它的韵味,平淡中见出淳美。
“知人论世”说
•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 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 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 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 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 万章下》
孟子对万章说:“一乡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乡的优秀人物 交朋友,一国的优秀人物就会和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 的优秀人物就会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 交朋友还感到不够,就又向上去追论古代的优秀人物。吟诵他 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因而 要追论他的时代。这就是向上追寻古人而去与他们交朋友啊。”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表 达 边 关 戍 卒 的 思 乡 之 情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 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 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 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盛唐送别是乐观
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誰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是陆游在当时的京城临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这 种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淡、婉丽。 第三、第四两句,刻画出我国江南城市中的春景, 非常细致贴切,是当时被人传诵的名句。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注解】:
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 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 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 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 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 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 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 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 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 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当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时, 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 • 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 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 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 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