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和背景。
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1.2 教学内容简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人物和情节。
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的图像和资料。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信息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作品介绍向学生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简要介绍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3.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
3.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和作业,评估其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4.2 教学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表演,提高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魅力。
2. 案例教学法:精选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感知文本魅力。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2. 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观点和思想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举办一次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谈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分析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2.1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1.2.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核心原理1.2.3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解决问题。
2.1.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手段2.2.1 投影仪:展示PPT,生动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讲解:详细讲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1.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解决问题。
3.1.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时间安排3.2.1 导入:5分钟3.2.2 讲解:20分钟3.2.3 案例分析:15分钟3.2.4 小组讨论: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4.1.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理解。
4.2 反馈与改进4.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2.2 自我反思:教师定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人教版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
a. 收集与本节课相关的文学作品示例,如诗歌、散文等,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b. 准备相关作品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1)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作品,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
(3)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能够运用该方法去深入解读文学作品,领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内涵。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意境、主题和作者意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具体来说,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文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板书设计应紧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结构清晰:板书设计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d. 在小组讨论部分,可以用图标或简笔画表示不同的讨论主题,增加趣味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中。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解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 第三课时:分析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4. 第四课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互相学习和交流。
5. 第五课时:进行总结和评估,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
交流和学习。
4. 展示法: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估,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
2.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4. 学生展示:评估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案资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2. 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分析和解读的古代诗词和现代文学作品。
3. 学生评估表:用于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分析报告、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首古代诗词,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4.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篇现代文学作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作品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生活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第二课时: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单元测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重要性。
2.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2.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关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应用。
3. 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体会“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在作品中的体现。
5. 分组讨论,分享各组对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理解和感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和时代背景。
1.2 课程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生能够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章:意象分析2.1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事物,它通过作者的描写和表达,具有了超出自身意义之外的象征意义。
2.2 意象的作用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意象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深度和美感。
2.3 意象的分析方法通过描述和解释意象本身的意义。
通过分析意象在文中的出现位置和频率,理解作者对意象的重视程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意象,理解意象的普遍意义。
第三章:情感分析3.1 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作品中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绪。
3.2 情感的作用情感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情感可以增加文学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3.3 情感的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和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中的相似情感,理解情感的普遍意义。
第四章:知人论世4.1 什么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之一,指的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4.2 知人论世的作用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可以增加对文学作品的同情和理解。
4.3 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阅读作者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比较不同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联系,理解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章:课程实践5.1 实践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分析。
5.2 实践活动选取一篇文学作品,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分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1.4 教学内容讲解文学鉴赏的意义、方法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知人论世2.1 课程背景介绍知人论世的概念,强调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和时代背景。
2.4 教学内容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三章:以意逆志3.1 课程背景介绍以意逆志的概念,强调理解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3.4 教学内容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方法及其在文学鉴赏中的应用。
第四章:文学鉴赏实践(一)4.1 课程背景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文学鉴赏。
4.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4.4 教学内容选取一首古代诗词,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五章:文学鉴赏实践(二)5.1 课程背景继续通过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深化对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5.2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鉴赏。
选取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作者背景、时代背景,解读作品主题和作者意图。
第六章:文学形式与风格鉴赏6.1 课程背景介绍文学作品的形式与风格,强调形式与风格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批评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秋夜》:分析鲁迅在文章中如何以意逆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论语》中的“知人论世”观念: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篇章,让学生理解孔子如何根据人的行为和言论来评价其品德和为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应用。
2. 难点:如何通过课文分析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秋夜》和《论语》相关篇章,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和案例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分析课文《秋夜》,让学生找出鲁迅如何以意逆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讲解《论语》中的“知人论世”观念,让学生了解孔子如何根据人的行为和言论来评价其品德和为人。
4. 案例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例子。
5. 总结和反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活跃程度和贡献。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和案例分析的报告质量和深度。
七、作业与延伸阅读: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析一篇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元素。
2. 延伸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课文《秋夜》的文本。
2. 《论语》相关篇章的文本。
3. 其他相关文学作品的文本。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解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意义和目的。
强调通过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的整体目标和预期成果。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章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知人2.1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的背景和作品背景。
分析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2.2 作者的写作风格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举例说明作者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作品背景。
分享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论世3.1 时代背景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分析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3.2 社会问题与主题分析作品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和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3.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主题。
分享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观点。
第四章:以意逆志4.1 解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意图和时代背景来解读作品。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2 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和象征对理解作品的重要性。
4.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
分享对这些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和解读。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总结5.1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综合讨论本章的学习内容。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章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案例分析一6.1 作品选择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介绍这个作品的基本信息和背景。
6.2 分析作者意图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6.3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作者意图。
分享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和解读。
第七章:案例分析二7.1 作品选择选择另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的对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的课程背景,包括课程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我国的推广情况。
1.2 课程目标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如提高文学素养、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
1.3 教学方法介绍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第二章:知人2.1 知人的重要性解释知人的概念,阐述知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2 知人的方法介绍常用的知人方法,如观察法、倾听法、提问法等。
2.3 知人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人方法,提高人际交往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章:论世3.1 论世的概念解释论世的概念,阐述论世在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2 论世的方法介绍常用的论世方法,如历史分析法、文化研究法、社会观察法等。
3.3 论世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论世方法,提高文学创作和社会分析的能力。
第四章:以意逆志4.1 以意逆志的含义解释以意逆志的概念,阐述其在文学创作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4.2 以意逆志的方法介绍常用的以意逆志方法,如情感分析法、心理洞察法、换位思考法等。
4.3 以意逆志的技巧讲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以意逆志方法,提高文学创作和人际交往的水平。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实践5.1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进行分析。
5.2 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人际交往练习,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知人论世6.1 文学作品中知人的体现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人物描写来展现作者对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6.2 文学作品中论世的体现探讨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反映作者的论世观。
6.3 实践分析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片段,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知人和论世元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
学术交流
举办学术研讨会、讲座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学术成果的共享与传播。
课题研究
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
学术论文发表
支持教师和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提升学术影响力,推动学科发展。
学术研究
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拓展课程领域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
04
CHAPTER
教学效果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学生反馈
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文人生活与思想研究
01
02
03
04
课程大纲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实地考察
论文写作
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方法
01
02
03
04
教师讲授相关文学史、作品背景、文学理论等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主题、艺术手法、文化内涵等,互相交流心得。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代建筑等,直观感受古代文化氛围。
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论文,深入探讨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优秀教学
目录
课程介绍 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 教学效果 课程展望
01
CHAPTER
课程介绍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阅读和写作中。
2.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分析。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阅读中的发现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指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 自主阅读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
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在文学鉴赏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分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实例,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主题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背景。
解释为什么通过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向学生介绍《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作者的思考。
1.3.2 主体讲解:详细解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含义,通过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是如何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
1.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反映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
1.3.4 分享和总结: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总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二章: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包括作者的经历、思想等对作品的影响。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2.3.2 主体讲解:讲解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举例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作品中反映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3.4 分享和总结: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总结文学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和如何通过作品理解作者。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探讨时代背景是如何影响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古典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案
古典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案古典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案方法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重点1、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2、运用“以意逆志” 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及要点:一、导入:我国向来就有“诗国”的美誉。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几千年来中国人是吟、唱着诗走过来的,诗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地位,也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梁武帝说:“三日不诵玄晖(谢朓)诗,即觉口臭。
”先贤们都强调了学诗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学诗并学透诗则是值得大家是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大考课本第2页,一起开看看二千多年前,孟子对于学诗的一些见解。
二、看课文,画重点三、理解“以意逆志”1、明确定义,初步理解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感受以意逆志用几句诗从反面来说明“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
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单元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世界。
1.2 教学内容:介绍“以意逆志”的概念。
讨论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世界。
1.3 教学方法: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活动。
第二章:观察与思考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2.2 教学内容:讨论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练习通过观察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2.3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并分享观察结果。
第三章:理解他人的意图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同理心。
3.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练习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3.3 教学方法:讲解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活动,并分享观察结果。
第四章:表达自己的意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练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4.3 教学方法:讲解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表达活动,并给予反馈。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给予学生反馈,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化对“以意逆志”的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他人的意图的。
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3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分享分析结果。
第七章:实践与应用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将“以意逆志”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将“以意逆志”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意志”和“志向”概念,以及其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影响;2. 了解《庄子与墨子》中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和评述;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意志”和“志向”的含义,及其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2. 理解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并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庄子和墨子的哲学思想,如何理解并评价;2. 针对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与墨子对人的影响是二者思想的差异,如何进行文化及价值评判。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开始活动:老师以“心随意动,意行志向”话题开始,引出本次教学的话题。
2. 导入课文:选取庄子《逍遥游》和墨子《墨子·滥觞》两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读和交流。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庄子和墨子的思想观点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4. 教师点拨:创造教学剧本,展示庄子和墨子两派的思想观点,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 教师辅助:在讲解庄子和墨子的文化内涵过程中,学生会疑惑、对内容提出疑问,教师应及时解答并细心指导。
6. 巩固反馈:进行反馈和课后总结,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笔试+口试形式;2. 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庄子、墨子思想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和评价价值的思考;3. 口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剧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课堂表现和交流能力等。
六、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主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启迪,保证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3.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理性分析、积极探索经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庄子、墨子的思想观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也对中华民族古代哲学文化的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
2. 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古代作家的思想感情。
4. 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概念。
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古代文学作品。
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相关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代文学作品,方便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内容】1. 讲解“以意逆志”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讲解“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2.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分析具体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位古代文学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一节课堂分享。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活动】1. 讲授如何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2. 讲授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3.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布置】1. 根据“以意逆志”的方法,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欣赏(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在高中生活中,诗歌是我们必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教育局的规定,还是每个高中生自己的想法,都认为诗歌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文化素养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欣赏诗歌。
但是,要想学好诗歌欣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去下手。
所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诗歌欣赏,我们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针对于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的诗歌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1. 教学目标了解古诗的意义和含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欣赏和理解古诗。
2.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意义和含义,以及正确的欣赏和理解方法。
3.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4. 教学方法讲解法、分析法、演唱法、小组讨论法5. 教学步骤1)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们听一首音乐,尽量选择那种比较具有韵律感的音乐,比如说流行歌曲之类的。
然后询问学生们,这首歌曲中需要注意哪些音符,哪些气息、节奏等等。
接下来,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表演,要求表演出“您好”这三个字(可以动脑筋玩一下口语绕口令)。
而且该学生必须尽量注重声音的表现和语音的准确性。
2)阅读文本,进行分析和讲解在阅读古诗之前,要先介绍古诗的意义和来源,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然后,第一遍读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整首古诗,并标记出自己觉得重要、印象深刻的部分。
在第二遍读的时候,让学生们将整首诗分为几个段落,并简单讲解一下每个段落的含义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在分析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诗歌浓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对于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点,也需要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释。
3)演唱在刚刚分析出每句话的意义和含义后,可以让一些学生或者老师演唱这首歌词,以便学生们更好的感受到歌词的韵律感和抒情性。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形式】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比较式阅读【课时安排】8课时第一学时【活动内容】一、学习“赏析指导”,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内涵。
二、结合注解,疏通《长恨歌》一诗的意思。
【活动过程】一、导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两千年前汉朝的李延年就高唱着这首歌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而这首《北方有佳人》也被清人姚际恒叹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二、知作者明背景。
完成“学案”上的第四题。
三、赏音乐诵诗歌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诵读诗歌。
四、阅读赏析指导,回答问题(见“学案”)五、结合工具书,自读《长恨歌》,疏通脉络,并做批注。
六、作业:围绕作者收集材料,互相提问、交流。
第二学时【活动内容】1、诵读《长恨歌》,学习“以意逆志”赏析诗歌的办法。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活动过程】一、导入:“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
二、分学习小组活动,再次朗诵诗歌,研究探讨情感线索。
三、品味诗歌语言,找出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用法,并进行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具体含义和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能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简单诗歌作品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明朝人杨慎改杜牧《江南春》绝句,以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中,“千”应为“十”,原因是“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千里莺啼谁人听得?”改得如何?明确;昔人何文焕在《历代词话考索》中提出批评:“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此诗之意,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这正是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批驳了他人的谬误,显得合情合理。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他的批评,指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2、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讴歌壮丽山川、英雄气慨、崇高理想。
在漫长的历史中,诗词潜移默化,对于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古诗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幼儿园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随口都能念几首,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以意逆志1、明确含义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意:①作者之意;②读者之意。
志:作者之志,作品之志。
逆:①迎受、接纳;②考证、探究;③追溯、反求。
大意:所以解释诗的人,不能因为文字而误解词句,不能因为词句而误解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揣摩诗歌主旨的方法。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2、反面感受(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胡说吗?——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的和表达的特点。
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
你认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抠词句,以文害辞。
“酒肉”借代朱门富户奢华生活,不可硬拆来理解。
(3)杜牧《泊秦淮》诗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人说作者在苛求“商女”。
你认为呢?——错!只从字面上去读解,故而曲解。
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品批评的决不是商女,而是谴责诗中只字未涉的正在酒家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3、方法运用(1)准确理解语词的特定含义,判断诗人的情感。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表达边关戍卒的思乡之情。
(2)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对理解诗句的作用。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步山林,悠闲看景。
路途之远、气候之寒、山径之险、天色之晚凸显枫叶之美,爱赏之深。
(3)整体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小结:要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解读,平时还要多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多掌握一些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准确的解读。
4、学以致用阅读下面两首诗歌,从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表明了什么看法?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分析: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停,安置。
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
拜见是一件大事,她一早起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
她心里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
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而作者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
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
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
张的答诗将朱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
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歌她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本是沉思吟味,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
)后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
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参考答案: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三、知人论世1、明确含义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大意: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都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孟子“知人论世”的主张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神交),后世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
直到今天,中小学课堂和大学讲台,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主要使用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
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它为文学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2、追本溯源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逆其志,亦不得也。
……故必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之。
——清·顾镇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王国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鲁迅3、方法运用(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例如: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
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
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咏昭君》会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呢?咏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
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
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
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小结一: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理论推断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主旨。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意思很简单,可是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有三种说法,请判断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李白出川时作,他早年出川时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