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意思-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意思-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邸》意思-赏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题临安

邸》意思|赏析

出自南宋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韵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

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慢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象。表达了当时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

醉于歌舞生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用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又何时能开始?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既能理解为一般游客,也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

赏析二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

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最新版五年级上语文 题临安邸 教案

题临安邸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

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这节课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 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 “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 (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 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看 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 (课件出示古诗) (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西湖旅游景观鉴赏

西湖旅游景观鉴赏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苏州山塘。”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从不吝啬笔墨于赞美西湖,将它比作西子、比作天堂。于是乎,西湖的美便越发令人向往,吸引着更多人的到来。 在今年五一小假期我和同学一起去了杭州,游了西湖,去亲眼看了看这自古的美景。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三面环山,湖体呈椭圆形,水面面积5.06平方公里,岸周长15公里。西湖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杭州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在落霞、烟雾下都能成景;在春花,秋月,夏荷,冬雪中各具美态。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 既然是“游”西湖,自然少不了坐船,坐上游船我们的第一站就是被誉为“西湖第一胜景”的“三潭印月”,三潭印月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交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但是真实的感受真的有些观景不如听景,也许是那天人太多,不能欣赏到其独特的美。 从三潭印月出来,去了几个景点之后便去登了雷峰塔,那个有着美丽传说的地方。由于到那里的时间是中午,没有体会到“雷峰夕照”之美,雷峰塔也是现代以后翻修的,不免有些遗憾。不过塔内还有旧的沙土青砖,阅读着雷峰塔的历史与传说,也稍稍得到些慰藉。 从雷峰塔出来之后便踏上了苏堤,自古就被誉为“西湖十景之首”的美丽地方,没错,它真的担负得起这个盛名。苏堤旧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古朴美观。苏东坡曾有诗云:“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堤旁遍种花木,有垂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等四十多个品种。走在堤上,春风拂面,苏堤便犹如一位翩翩而来的报春使者,杨柳夹岸,艳桃灼灼。向两侧的西湖张望,西湖之美从两侧的杨柳间显露出来。站在桥头观望,景致个有特色:映波桥与花港公园相邻,桥下的垂柳与荡漾的水波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锁澜桥上近处可看小瀛洲,远处可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苏堤,将湖面分出层次,主湖在东,次湖在西,一大一小,主次分明,很有层次感。 走完长长的苏堤,便来到了白堤,白堤之美明显不同于苏堤。苏堤给我的是一种林荫大道的感觉,漫步之中,仿佛行走于西湖之间。湖面的风吹来,舒服,内心感到开阔,豁朗。白堤可能是没有苏堤宽的原因,反而有一种柔美,秀丽之

西湖诗词鉴赏

西湖诗词鉴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春天来了,古典诗歌多的是描写春景之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的春色,可说有如一幅春郊试马图一样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但是,要问这首诗真正的妙处是什么?不见得能答得圆满,需要从欣赏的角度下一些工夫。 先看结构: 这首诗是写西湖的,西湖辽阔,景物名胜也特多,要考虑从何处下笔。白居易选择了从孤山写起,然后依一定顺序写来,把我们引入胜境。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可称天衣无缝。 再看描写: 描写的高明之处是紧扣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恰到好处。早春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春水初平堤岸,春云舒卷得贴近湖面;是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是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浅草仅仅长得可没马蹄;是垂柳遮拂着苏堤;有“杨柳风微春试马”(见吴梅村《永和宫词》中句)的情趣。 诗人写景,不仅写了一般春景,更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物,因此“早莺”“暖树”“浅草”“春泥”这些特定的词语,令我们读了,不禁感叹地赞美一声:“真是初春季节啊!” 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他把莺燕的神态,湖水、春云的动静都用恰当的字、句描绘出来了。他所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过了不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壮丽景色就会到来。 清代的方东树评过这首诗,说它“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见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所引),是评得很切当的。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初中第一册教参) 饮湖上初晴后雨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过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播放《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我们来看一看北宋和南宋的对照图,同学们对比一下,就知道宋朝的土地被金兵占领了多少。(出示地图)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 4.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板书:权贵)南宋的皇帝都干什么去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板书诗题)生齐读。 二、品悟:走进诗文 1.出示《题临安邸》,师介绍当时背景: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 2.同学们,听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指名答。 师:那么我们就用愤怒、责问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自由读诗。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资料,正确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3、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与警告。 了解题壁诗是古代诗文发表的一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引诗题 1.出示西湖美景图,古诗引入。 2.揭题板书,解释诗题. 3.介绍题壁诗:它是古代一种“发表”诗作的方式。 二、读准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谁来准确的读出这几个词?临安邸熏染汴州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请你认真观察,这个熏字怎么能写美观呢?师强调要点注意书写笔顺,生书空、练写。 4.指名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5.指名有节奏地读,全班有节奏地读。 过渡语:孩子们,读诗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味道,怎样能读出味道呢,我们就要先来了解它的意思。

三、懂诗意 1.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汇报) 2.对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么? 3. 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4. 出示图片,师介绍汴州曾经的景象。 5.听了背景介绍和看了图片,谁能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汇报) 6.从诗人说直把杭州作汴州,你体会到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 7.你从文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恨和不满呢? 指名读学习提示。 四、入诗境,悟诗情。 (一)预设:休 1.指名汇报(2-3生)。谁还找这个休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引读: 面对这样的情况,所以诗人生气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王师权贵的休战言和,吃喝玩乐,所以诗人指责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国家被侵占,百姓生不如死,所以诗人愤怒地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预设:醉 1.指名汇报(2-3人),谁还找这个醉字,你来说说你的理解。 2.那么诗人说的醉怎么理解呢?(预设:这是诗人对王师权贵深深地讽刺。)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五年级语文:《题临安邸》教案 《题临安邸》是义务教育语文版五年级上册第11课《古诗二首》中的内容。是南宋诗人林升看到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偷生,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

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线教研】《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部编(统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设计)《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杭州西湖旅游导游词(共5篇)

篇一:杭州西湖导游词 杭州西湖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随着船的徐徐开动,我们开始游览国家第一批4a级景区杭州西湖。西湖同瑞士莱蒙湖并称为当世东西辉映的明珠。 西湖水域面积为5点6平方公里,包括岛屿则是6点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为了进一步发展西湖旅游,已恢复西湖旧观,开展了一系列的西湖西进工程。现有水域面积为6点5平方公里,西湖平均水深1.55米,最深处为2.27米左右,最浅处不足1米。所以很多游客来到西湖都会问可不可以到湖里去游泳。我说可以。但是你要改姓了。改姓“沉”。不是耳朵陈。男士叫“沉到底”先生,女的叫“沉到底”小姐。因为西湖淤泥相对比较深。所以每年三月杭州市政府都会用吸泥船来疏浚西湖。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各位觉得西湖水是死水还是活水?呵呵都不是,西湖水是半死不活水,因为西湖水现在通过人工换水,每隔33天彻底换一次水。所以不是死水也非天然活水。 好了,现在我们右手边看到这座塔是雷锋塔。原名叫黄妃塔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弘俶所建。当年吴越国国王钱弘淑膝下无子,便到灵隐寺求子。主持点化他,需建金塔一座。钱听后甚为忧虑,便说到:举全国之力建金塔一座。可也!但劳民伤财寡人不愿也!主持乐道:此“经”塔非彼“金”塔。此为经书之塔。所以我们现在的雷峰塔的每块塔砖都是由杭州灵隐寺监制,并刻有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塔建次年,有一黄姓妃子为钱产下一子。故此塔命名为黄妃塔。但时过境迁,很多人忘记了其旧名。便取塔下雷公山之名为此塔名。得名:雷锋塔。说到此。大家都会想到与雷峰塔密切相关的一则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白蛇传。传说白娘子就被困于雷峰塔下。西湖水干,雷峰塔倒,白娘子出。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雷峰塔轰然倒下,这被鲁迅认为标志了压迫中国两千年的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时代的彻底结束。为此,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论雷锋塔的倒下。他在文中就把白娘子比作以前中国的妇女,把雷峰塔比作压在中国妇女头上的封建专制和礼教的象征。过去的中国妇女是没什么地位的,并且女子还要讲究三从四德等等。所以鲁迅先生说雷峰塔倒的好啊,雷峰塔倒后呢中国妇女就翻身解放了。现在确实如此哦,以前女子们讲究三从四德,现在则变成了男人们也要讲三从四德了!各位男同志们要注意听好了:老婆出门要跟从;老婆命令要服从;老婆讲错要盲从!老婆化妆要等得;老婆花钱要舍得;老婆生气要忍得;老婆生日要记得! 大家都知道杭州雷峰塔与苏州虎丘塔是同一时期建造的。但虎丘塔至今还在。雷峰塔却为何会倒呢?历史上,塔曾于明代嘉靖年间先后遭过两次火焚。因为倭寇入侵,怀疑内有明朝伏兵。故放火烧塔。二为杭州地方官员为免倭寇藏身,便放火焚塔,西湖边最大的昭庆寺也连带被烧。经历了两次火焚之后,雷峰塔塔体通红,身影斜歪。如同老衲一般遥遥欲堕。另外,杭州最有名的是什么呢?杭州被称为丝茶之府,爱情之都。所产丝绸全世界最好。其沿展性最强以至于法国米蓝服装的所以面料都有杭州进口。当年杭州市长在apk会议期间当着总统克林顿和新加坡总统吴做东的面,用杭洲所产之丝拉动了克林顿的防弹车。各国元首为此惊叹不已。丝是最好的。但不易的是我们这吐丝的蚕非常娇贵,怕风怕光死亡率极高。于是蚕农们便想起了雷峰塔既然能够镇住白娘子这条大白蛇,便能够镇住家中的小白蛇。因为蚕长的白白胖胖,谓之:蚕宝宝。如同小白蛇一般。所以很多蚕农想尽办法到西湖边寻找雷峰塔砖供奉于蚕室之中。这样一来,你抽一块我抽一块,时间一长雷峰塔的踏基更是不稳最终倒下。时至今日,杭州农村尚有此习俗。黑市上,一块塔砖卖到一万块。现在看到的这座新的雷峰塔在旧塔的遗址上于2000的开始重建,到2002年完工,花费1.5亿人民币。现在的塔虽然保留了宋塔的惯有风格,但其内部完全是现代化的构造,全钢结构,外墙包铜,分为七层,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塔内还有电梯直到塔顶。塔高61.9米。大家不要小看61.9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解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解 毕竟西湖六月中全诗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是出自宋代杨万里的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该作品是一首描述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经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全诗如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毕竟:到底。 2、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那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3、晓:太阳刚刚升起。 4、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5、映日:太阳映照。 6、同:相同。 7、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8、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9、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10、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译文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一样。

荷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详细解析: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能够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齐畅谈强国主张、抗金提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之后,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这是一首描述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经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

小学古诗赏析之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韵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注释 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就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 《题临安邸》一诗辛辣地讽刺了时政,对醉生梦死者作了嘲讽。由于引起了很多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咏西湖的名诗。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诵、悟诗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比照:生成情感。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陆游的《示儿》这首诗。谁还记得?请你背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际,陆游苦苦期盼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没有盼到,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板书林升)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题临安邸》(指板书),做了很好的回答。生齐读课题。理解“邸”。 二、品悟:走进诗文。 (一)由题入手,读懂古诗。 1、课题是什么意思,谁知道?(题写在临安旅店的诗)对。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能说说吗?(看注释)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大家再看看注释,临安是什么地方? 诗人林升就是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题临安邸》。(出示《题临安邸》)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看看是怎么写的。(学生齐读) 2、交流反馈,介绍背景。 ①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象? ②诗中还出现了哪个地名?汴州又是什么地方? ③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你们知道吗?(简介历史背景) 3、品析诗句 师:是的,在我国历史上,南宋王朝是一个非常黑暗、非常腐败的朝代。人们在战乱中痛苦生活,而当朝权贵们却不闻不问,不理朝政。诗人林升就是在悲愤中写下了这首《题临

旅游景观的欣赏教(学)案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对景观观赏的位置选择;理解景观观赏时机的重要性;知道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和观赏时机;掌握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理解构景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景观欣赏的方法: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景观欣赏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引起学生注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假期也越来越多,许多人都选择外出观光旅游。你们想不想去旅游啊?想不想在今后的旅游中尽兴?(好,那这一节课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旅游景观的欣赏(一)这里会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在观赏中得到最美的感受) 2、选择观赏的位置 【幻灯片演示】《题西林壁》,东坡,学生齐读 老师:承转:东坡居士虽未能观得庐山全貌,却也辩证地领悟到了山之成岭成峰的真谛,告诉我们:应从远近、高低、各个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在不同的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围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所以我们在观赏景观的时候就必须选择适当的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利),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才是最好的呢?(先阅读全课文3分钟,分四大组来回答问题)下面就有请我们的“xx导游”带领我们一起出发去观赏最美好的景观吧。 展示第一组景观图,武陵源群峰,一线天,黄果树瀑布,九曲黄河,玉龙雪山,

池塘(黑龙潭),洞庭湖与楼,山水,象鼻山。(三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就每一个不同的景观说出不同的旅游观赏的方法(主要从地理位置这样一个角度说出观赏的方法)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刚才我们主要是从地利这个角度去欣赏景观,但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这个时候就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天时,那么下面的这些景观,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去观赏才是最好的呢?有请我们的“xx导游”。 展示第二组图片:庐山瀑布,泰山日出,日落,香山红叶,冰雕,钱塘江大潮,湖的鸟岛。(两个导游) (学生活动):“xx导游”介绍每个景点观赏的最佳时机 老师:归纳总结(用幻灯片展示) 承转: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要欣赏景观,就要了解景观的特色,抓住景观的特点。特别是人文景观的欣赏,更要抓住其特点,以便体会建造者的匠心和景观艺术的意境。这里以园林景观为例,介绍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第三组成员活动:(展示园林幻灯片) 导游(一个)结合课本和图片说出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主景与配景的关系是:主景鲜明突出,是整个园林的精华,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如无主次,则无主题,也就无想象。 层次,即景与景的间空联系。园林构景贵在层次,以有限的空间,造无限风景。“大观园”采用障景法,用意是①丰富景观层次,以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②又可做门的影壁,起阻挡视线的作用,使人无法达到“开门见山”的感觉,给人以悬念和联想,并提醒游客做好入园的思想准备。“园林”用长廊将园中景物分隔成不同部分,每一部分的景观各不相同,显得园景物丰富,游客流恋忘返。 框景:用门框、窗框、洞框等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观限制在框欣赏,游客在欣赏框景时就会感觉每一框景犹如一幅画,仿佛置身画中。 借景:点击课件:展示图片“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让学生体味借景的艺术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题临安邸教案及反思 一、播放《示儿》 1、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曾经学过的诗。 2、谁能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陆游在临终的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收复中原失地) 3、有谁知道,中原失地是被谁占领了吗?(金国) 师述:是啊,北宋时期的半壁江山已被金兵占领,包括宋朝的都城汴州,在陆游临死的时候,中原已被金兵占领了整整83年,而且 北宋的两个皇帝徽宗、钦宗也被金兵抓起走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北宋和南宁的对照图。 二、出示地图 师述:这就是被金兵占领的土地,占去了宋朝的一半,可想而知,那里的老百姓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过着怎样的悲惨的生活,他们痛失 亲人,他们家破人亡,他们流离失所。同学们,你们说这大片的被 占领的土地,该不该收回来? 师述:然而陆游在《示儿》中所说的“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些“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又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在旅店的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来,看一看,南宋的王师都干什么去了?看一看,南 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还有南宋的皇帝都必须干什么去了? 三、出示《题临安邸》 1、师读书中⑴介绍诗人及背景。 2、同学们,看了这段介绍,你认为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 读这首诗?

3、听课件朗读。 4、男生读,女生读。 5、教师范读 6、全班齐读。 7、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都看成了什么人?你如何理解“游人”? 我觉得这些不顾老百姓死活的权贵们不配做人,说他们是“家伙”更为确切,大家说好不好? (对,游山玩水的家伙,寻欢作乐的家伙) 8、他们玩得都怎么样了?(醉了) 9、读着这一句“暖风熏得游人醉”,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 的画面?(想象说话) 10、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11、是啊,他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同学公益事业看两幅图画。(课件出示寻欢作乐图) 12、在这帮酒囊饭袋人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吧?(汴州) 师: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13、谁能解释一下,“直把杭州当汴州” 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师:也就是说他们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 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把当时汴州的繁华景

(完整版)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第二章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 教学目的: 1.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2.把握欣赏角度选择的方式。 3.掌握观赏时机的选择方式。 4.了解欣赏景观时应从哪些方面品味其文化内涵。 5.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重点) 一、旅游景观欣赏 1、概念:是指游客在旅游资源中获得高质量美感的过程,或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的过程。 2、两个层次 (1)一是对审美对象,即旅游景观的感受和知觉; (2)二是在感受和知觉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享受。 二、欣赏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 (一)了解景观特点: 了解景观特点包括: 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介绍、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例:趵突泉的“突”字竟少了一点。“大明湖”又多一点。原来趵突泉由于当时其泉水之猛烈而把“突”字上的一点冲到了大明湖的“明”字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为何如今只见荷叶而不见蛙呢?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至此,湖中之蛙均想一睹龙颜为快,奔走相告,脱水而出,蛙声吵得乾隆无心观景,圣怒之下降旨“蛇不行,蛙不鸣”,自此大明湖真的不再有蛙声了。原来真正无蛙鸣的原因为湖水的温度不适合青蛙生存导致的。 2、了解景观布局的节奏和韵律: 路线的设计:有其序幕、发展、高潮、结束 欣赏园林,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 例:文津阁的日月同辉。 园林景观的构景手法和布局原则: (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鲜明突出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配景为主景起烘托的作用。 北京故宫,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为主景,两边建筑为配景,并以中轴线对称,充分显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层次:苏州园林中使用障景法和隔景法,

《题临安邸》优秀教案4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2题临安邸|人教(部编版) 题临安邸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杭州西湖旅游景区调研及开发报告 ( 颜惠卿、毛宁、雷菲、方慧芳、陆梦悠、王莉) ( A--607 ) 一、西湖概况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杭州市市中心,旧称武林水也称西子湖。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5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 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二堤、

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

【教育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题临安邸》教学设计及评析 21、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州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诗。当时南宋统治集团在临安苟且偷安,花天酒地,不思收复被金兵侵占的北方大片土地。林升眼见这种情况,内心既痛苦又愤慨,在诗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无比忧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严厉警告。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3.通过反复诵读,从“试读——仿读——悟读”过程中层层推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诗能力,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诗中生字“邸、熏、杭、汴”,并在在欣赏、实践、评价中感悟和积累写字与评析方法。 5、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是在领悟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古诗《出塞》,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背诵学过的爱国诗歌,体会到“言为志,歌为咏”,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使学生容易进入到诗人林升的内心世界。 二、解释诗题,简介作者 师生合作理解诗题,交流对林升的认识。设置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林升诗歌的热情。 三、熟读古诗,初步感知 1.复习学诗方法:(1)读古诗,初感知;(2)看注释,知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使学生对学诗方法重新认识。 2、学生试读古诗,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正音。再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因为南宋距离现在久远,学生难于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我首先先通过地图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宋朝大片土地已经被金兵占领(包括北宋都城汴州)。 通过默读“时代背景”,让学生对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方法和能力,我让学生根据注释并运用工具书等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时学生汇报诗意,检查自觉效果。) 五、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1.第一句:通过“山外青山”是怎样的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楼,锻炼学生语感,体会杭州城的繁华、美丽,并指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 2、第二句:这么美丽,繁华的地方,权贵们在干什么呢? 诗人为什么说:“西湖的轻歌曼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第三句:先让学生理解“暖风”和“游人”的意思,同时我设计了通过“暖风熏得游人醉”和“暖风吹得游人醉”这两句的比较,和深刻理解“醉”(指导“酒醉”和“沉醉”两种形态读诗及用“醉”写四字词),使学生体会到权贵们纵情声色,不顾国家及百姓死活写得维妙维肖。 4、第四句诗我通过介绍杭州及通过《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杭州和汴州一样的繁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担心,气愤、怨恨。 (我紧紧扣住这首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导学生朗读,领悟诗人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同时进行小结: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再次提出你想对权贵们说些什么?并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六、吟诵全诗,再现诗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我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和背诵环节,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感悟。 七、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写好的生字“邸、熏、杭、汴”问:书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 2、教师结合名家(米芾)的话小结:(1)笔画到位,字在中间。(2)结构匀称,大小适中。(3)描练结合,形神合一。 3、学生练习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1写前明确写字要求:写字时的正确坐姿足安,身直,头正,臂开。执笔姿势:握笔“四个点”,握笔要松,落笔要轻,行笔要慢、沉稳有力。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在巡视指导时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书写习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小组互评,取长补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