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肪 性 肝 炎 ( s 患 者 发 生 mt NA 缺 失 、 NA H) R 复制 错 误 、 复 障 修 碍 和断 裂 , 造 成 其 呼 吸 链 复 合 物 活 性 降 低 ] NA 对 氧 并 。D 应激很敏感 , 粒体 的 D 线 NA( R mt NA) 氧 化 损 伤 敏 感 性 比 的
子 沿着 呼 吸 链 的 传 递 , 氧 自 由基 形 成 显 著 增 多 , 而 加 重 使 进 线粒体损伤[ 。 6 J
2 肿 瘤 坏 死 因子 ( . TNF a )与 NAF LD
清楚 , 为 其 发 生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 应 激 反 应 和 脂 质 过 氧 化 认 氧
胞脂肪变性 、 球样 变 、 散性 肝 小叶 轻度炎 症 和 ( ) 中 气 弥 或 肝
央 静 脉 、 窦 周 围 胶 原 沉 积 等 为 临 床病 理 特 点 的慢 性 肝 脏 疾 肝 病 _ ,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ft l e , 】 它 j n n l oi at i r o c y v NAF )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c hi se th p t i, L 、 n n l l t o e a i s NAS 、 o c a t H) 脂
性的必要元素 , 其在代 谢过 程 中形成 的 中间产 物 R , 但 OS 与
维普资讯
右江医学 20 0 8年 第 3 6卷 第 3期
・
3 4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分 子 生 物 学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农 乐根 李天 资 ,
( 江 民族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I 检 验 科 ; . 案 室 , 西 百 色 5 3 0 ) 右 . 2病 广 3 0 0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任路平 宋光耀 (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脂肪肝;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3-0664-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3. 114
任路平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第 3 期
·665·
这些研 究 证 明 脂 肪 因 子 与 NAFLD 具 有 相 关 性,但 是 其 在 NAFLD 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NAFLD 发生发展的肝内细胞机制 NAFLD 作为一个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乃至炎症、坏死的疾
病,多个细胞器和细胞事件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近些年来亦 有大量相关研究。
2. 1 肝细胞内脂质代谢异常 如前述,外周 IR 时血循环增加 的胰岛素水平可刺激肝细胞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当外周 IR 时,血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通过激活肝脏内源性脂质合成 SREBP1c〔13〕,引起下游一系列的脂质合成酶类如 乙 酰 辅 酶 A 羧化酶( ACC) ,脂肪酸合成酶( FAS) 等的合成增加,从而促进 内源性脂质和脂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转基因小鼠 SREBP-1c 过表达可 引 起 内 源 性 脂 质 增 加 和 肝 脂 质 沉 积 的 发 生〔14〕,而 SREBP-1c 基 因 失 活 可 引 起 ob / ob 小 鼠 肝 脏 TG 含 量 显 著 下 降〔15〕。另外,NAFLD 时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分泌能力亦下 降,可能机制是胰岛素减少肝脏载脂蛋白 B( ApoB) 100 的合成 能力,ApoB100 是 TG 装配形成 VLDL 的限速步骤,高胰岛素血 症时胰岛素通过减少 ApoB100 抑制 VLDL 分泌,也是肝细胞脂 质沉积的机制之一〔16〕。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病率高于 普通人 群 , 非裔 美国人
患病率较低。男性 患病率高于女
非 乙醇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 oachl ay l e dsae nnl ocft i r i s , o i t v e N F D 是指除外乙醇 和其他 明确 的损肝 因素所 致 的, AL) 以弥 漫性肝细胞大泡性 脂 肪变 为主要特 征 的一 种 临床病 理综 合 征, 其疾病 谱包括单纯性 脂肪 肝、 乙醇性脂 肪性 肝炎 ( o— 非 nn
激、 代谢紊乱、 脂肪 因子、 内质网应激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关键 词 : 乙醇 性 脂 肪 性肝 病 ; 行 病 学 ; 病率 ; 因学 非 流 患 病
之一 。西方工 业 国家 N F D 的 AL
患病 率 为 2 % 一3 % , 中约 0 0 其
E ie oo ya dP toe eyo AF T N K n, DB oze . De r n nor ooy 3 为 N S 1 患 肝 纤 维 化 ; pd milg n ah g ns fN LD I A u a - n ( p t to dci l , h a me fE n g % A H,% 亚 t eodA l t o i lS a x Mei l nrrt,aya 30 1 G / h Scn i e H s t ,h ni dc i sy T iun00 0 , hn e i f a d pa a U ei a) 太地 区人群 的患病 率 为 1% 一 2 AbtatN nloo cfr vrdsae( A L src: oachl t l e i s N F D)i akn f ho i l e dsaew oeset m i ay i e s ido rnc i r i s, hs cr c v e p u 4 随年 龄 、 性别 、 地域 、 族 、 种 0 edsaeic dssm l hpraiou s a hpti( A H) hp t boi,n i hs . h 2 % , fh i s nl e i pe ea dpsm,t t eais N S ,ea cf rs a dc roi T e t e u eo t i i s r 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初探
的舌 象具有 典型 的特征 。可 以将观 察舌 象作 为确定 证型 的一 种 主要 方 法 。根 据 以 上 观 察 结 果 可 以看 出, 血瘀证 是胸痹 心痛 的主要 证型 , 其舌象 多表 现为 舌质 红绛 、 紫黯见 有 瘀 斑 , 因气 虚 血瘀 、 滞血 瘀 又 气
等 的不 同其 舌质 又 略 显不 同 , 淡 紫 , 暗红 , 伴 或 或 并
脂血症( 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等代谢综合征密切
相关 , 认 为 是 代 谢 综 合 征 在 肝 脏 的 一 种 病 理 表 被
现 n 3。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 o oi s ao ] I n n l h l t t— c c e
hpti, H) 它 的一 种 病 理 类 型 。随 着 人 类 eaisNAS 是 t
舌诊 作 为 中 医 的优势 之 一 , 中医 脏象 理论 的 在
指导 下正 日益受 到 重视 , 有关 舌 诊 客 观化 的研究 正
有瘀 斑瘀点 , 种舌 苔 均 有分 布 。痰 阻心 脉证 的舌 各 象 为舌体胖 大边 有 齿 痕 , 质 淡 红 , 苔或 白腻 , 舌 舌 或 黄腻 。阴寒凝滞证 的舌 象特 征为舌 质淡 白, 薄 白。 苔 气 阴两虚证 的舌 象特征 为舌体 瘦小 , 舌质 红绛 或紫 。
中图分类号 : 7 . R5 5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40 4 (0 0 0 1 80 17 —9 7 2 1 ) 20 1 —3
关键 词 : 酒精 性 脂 肪肝 炎 ; 病 机制 ; 粒体 非 发 线
反应 氧体 系
肪肝 的关 系 比过 量 饮酒 更 为 重 要 , 当前 日益 增 多 的 脂肪 肝 主要 是 非酒精性 肝病 而非 酒精性 肝病 。其相 关代 谢应激 可导 致 肝酶 异 常 和 严重 肝 损 伤 , 被认 为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相关因子的机制研究新进展
脂 肪 变 性 为 主 要 特 征 的常 见慢 忡 肝 痫 其 发病 机 制 目前 尚小 十 分 清 楚 , 腴 岛 素抵 抗 与脂 质 代 谢 异 常 可 能 是其 发病 的 中
J
心环 节, 肿 瘤 坏 死 子 、 自 介素 、 瘦素 、 脂联索 、 抵 抗 索 等 多 种 脂 肪 细 胞 冈 了以 及脂 肪 生 成 相 关 转 录 闳 子 N A F L D 的发 生 发展 l f 1 发 挥 了 重要 的作 川
大
. ’
( D e p a  ̄ m e n t o t P h a r ma c o h g y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N a n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t o n g
22 60 1 ) I 1
㈨
学 S 医 . ㈣
t h c t o  ̄,i nt e r l eu k i n s,l e p dn,a di p o ne c t i n,r e s i s t i n a n d l i p o g e ne s i s t r a ns c l i pt i o n t a e t ( us p l a y i mp o r t a nt r o l e s i n t he o e c u r r e ne e a n d de v e l o pme nl o f NAFLI ) .
学
旺 剞 M e
hi s t o pa t h o l o g i c a bn o r ma l i t i e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l y di fus e f a t t y de g e n e r a t i o n o f l i v e r( , ' e l l s .Th e pa t h og e ne s i s o f NAFLD i s n o [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
· 综 述·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薛春燕 饶晨怡 吴 玲 黄晓铨 陈世耀 李 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200032)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是一种肝脏细胞脂肪异常堆积引起的慢性肝病,其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慢性肝病的最常见原因。
NAFLD 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胰岛素抵抗、遗传和表观遗传因素、慢性全身性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饮食和肠道菌群等均是NAFLD 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讨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等参与NAFLD 形成的机制,旨在为NAFLD 防治提供新的认识和治疗思路。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 内质网应激; 氧化性应激; 非折叠蛋白质应答Exploring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Based 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XUE Chunyan, RAO Chenyi, WU Ling, HUANG Xiaoquan, CHEN Shiyao, LI Fe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Correspondence to: LI Feng, Email: li.feng2@zs⁃Abstract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is a chronic liver disease caused by abnormal accumulation offat in the hepatocytes. Its prevalence is rising globall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worldwide.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is multifaceted, involving insulin resistance, genetic and epigenetic factors, chronic systemic inflammation,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diet, gut microbiota, and other significantcontributors. This article primarily delve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FLD, aiming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AFLD.Key word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2.12.007*基金项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基金⁃308(2019ZSFZ09)#本文通信作者, Email: li.feng2@z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指在无酒精作用下,以肝内细胞脂肪过度沉积为特征的慢性渐进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是主要病因,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虚气化不及,其基本病机是痰瘀互结,以此为基础,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的治疗大法。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中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 - alcoholic fatty liv-P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关系密切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饮食结构变化但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导致肥胖症、糖尿病患者增加,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肝病。
NAFLD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使得脂肪肝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脂肪肝的防治对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近年来逐渐深入,但有关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少,各医家对其认识上各有不同,本文针对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中胰岛素抵抗(IR)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初次打击”和“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造成初次打击,在此基础上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的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造成二次打击[2]。
除此之外,经学者研究其发病机制还与瘦素抵抗、脂联素、内毒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
2 中医病名祖国医学中,并无脂肪肝的记载,关于肝病,古代医家做此论述,《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日肥气”;《古今医鉴》中载有:“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灵柩》中载有:“邪在肝,两胁中痛,塞中,恶血在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部分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I。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 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I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I。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节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胰岛索靶细胞中
P123K通路是胰岛素信号转导中的主要通路。目前已证明
P123K的表达和活性降低,则胰岛索信号无法通过P123K通
TG合成的基因表达,并可调节肝内糖异生和胰岛素敏感性,
FXR缺失小鼠血浆TG、胆固醇和循环中FFA水平显著升高,
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和NASH相关性肝纤
维化、肝硬化,是一类与遗传一环境一代谢应激相关的肝脏疾
病谱。
SFA引起的凋亡水平较高,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的去极化和 细胞色素C释放有关。FFA增加可使脂肪酸口氧化增加凹]。 总之,FFA增多诱导的UCP2高表达和脂凋亡,ATP合成和储t 备下降,加重氧化应激对肝细胞的打击和肝脏的炎症反应。 SCD-1在高脂饮食引起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形成起中枢调节
价值,而NAFLD患者CCL21的血清含量未见明显变化。
10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一丫【PPAR一7l PPAR家族包括PPAR2a、PPAR27和PPAR2d 3种亚型。 PPAR2"r高度表达于脂肪组织,也可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胰腺 8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巨噬细胞。PPAR-y作为一种核 转录因子,PPAR一7对NASH的形成可能起一定作用。能与
展综述如下。 1游离脂肪酸(FFA)增多 NAFLD主要是由于中性脂肪在肝脏中沉积所引起,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进展
的受体结合而参与肝脏 的许多生理活动 , 也就是说 , 肝脏是
接受性激素调控的器官 。 21 N F D与雌激素 . AL
L L、G、 D T 胰岛素 、 糖等水平显著高于后 者。 上述两项流行病
学调查证 明了雄激 素为男性 N F D的保护性激 素。绝经 AL 后女性 血浆 T水平明显降低,有报道使用 D E H A治疗 围绝 经期女性的性功能减退 , 6个月后, 受试者腹壁积脂程度减
病, 在补充一定剂量 的雌激素后可予以纠正f , 5 提示雌激素 】 对胰岛 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21 N F D与雌激素相关性 .2 A L .
雌激素有降低血 T T C、G及升高 HD L的作 用 ,还能保 护胰 岛 B细胞及增强胰 岛素敏感性 , N F D以高脂饮 而 AL 食、 肥胖 、 I 为发病基础 , R等 二者之 间的相关性 显而易见 。
中 国中医药咨讯
・
21年 l 月 第 3 01 2 卷 第 2 期 3
De e e 2 V0 . No2 c mb r 01 1 1 3 .3
2 ・
Ju n l fC iaTrdt n ie eMe iieI fr t n o r a h n a io a Chn s dcn nomai o i l 0
2 . 雄激素及其对糖脂代谢 的影 响 .1 2 人类 的雄激 素包括 T 脱氢 表雄 酮(H A 、 、 D E 1雄烯 二 酮 () A和雄 ̄ ( dot o e等 , T的活性最强 。 ] n rs rn ) 以 a e T可抑制脂蛋
白脂肪酶 活性 , 减少脂肪积累, 促进脂肪分解, 其对腹 内脂 尤 肪 的脂 蛋白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 ,故雄 激素能减少
科普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预防及治疗
科普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预防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它的发生与遗传、环境和代谢应激相关,主要表现特征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病变发生在肝小叶上,成为肝脏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会有3%左右出现肝功能衰竭,最后需要进行肝移植治疗,现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肝脏脂质代谢障碍、细胞因子作用、免疫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质过氧化以及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
非酒精脂肪肝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要积极控制体重,合理控制血糖和血脂,避免一切可引起肝脏疾病的因素,根据病情选择相关治疗药物,改善肝脏组织结构。
一、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1、调整合理的饮食结构:人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大自然中吸入营养,而身体营养物质的来源都是通过饮食获得的。
在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不仅仅是为了吃,还要重视营养,科学进食,健康进食。
但是,很多人缺乏营养知识,不重视科学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中不仅难以吸收充足的营养,还会吃出很多“富贵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这些代谢性综合征都可通过饮食改善。
有研究表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很多不健康因素,比如摄取脂肪过多,饮食中盐与糖摄取过多,缺乏优质蛋白、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摄取。
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保证每天摄取充足的蛋白质、足够的能量,减少油炸性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取,避免饮酒,增加饮食中膳食纤维和粗粮的进食,这对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2、适当运动:每天坚持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的前20分钟消耗能量都是身体内糖分转化的,而后的运动才会消耗脂肪,所以为了达到运动消耗脂肪的目的,每次运动要掌握好一定的运动量与运动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简便的3、5、7方案,即每次运动时间要坚持在30分钟以上,运动距离不能低于3000米;每周至少要健身运动5天;运动是心率为170-年龄,这对我们的运动有着健康指导意义,但执行此健身运动方案的前提是患者没有任何基础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NAFLD的发 病 率 由于 研 究 人 群 ,样 本 量 、地 区 以及诊 疗 方 法 的 不 同会 出现 较 大 差 异 .2016年 一 项 22个 国家 的 86项研 究 的荟 萃 分 析 结 果 显 示 , 全 球 NAFLD 的 患 病 率 为 25.24% ,其 中 北 美 洲 24.1% 、欧 洲 23.7% 、亚 沙I1 27.4% 、中东 31.8% 、 非 洲 13.5% 、南 美 洲 30.5% 。我 国 人 口众 多 ,且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Jinzhou 121000 China)
Abstract: W 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life and the decrease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incid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s increasing, leading to the growing 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lthough the clinical incid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s increasing, it is of ten neglected in clinical practice.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 ,s attention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pathogenesi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CYP2E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CYP2E1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王悦之;张玉【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e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它的高发病率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2E1亚型(CYP2E1)是参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过程中的关键酶.“二次打击”学说为医学界普遍接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二次打击学说”中,CYP2E1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亦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CYP2E1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在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可能探索出有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新途径.%Nonalcoholie fatty liver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iver diseas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high incidence of NAFLD. A key hepatic enzyme producing oxidative stres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is cytochrome P-450 2E1 (CYP2E1). The mechanism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remains most investigators accept to the second-hit theory. Lipid peroxidation induced by CYP2E1 also plays a vital role refered to the second-hit theor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With advanced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lipid peroxidation induced by CYP2E1 on the mechanism of fatty liver disease, it is likely to explore novel method to treat fatty liver disease effectively.【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2(021)004【总页数】3页(P384-386)【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CYP2E1;氧化应激;“二次打击”学说;发病机制【作者】王悦之;张玉【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40;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e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肝细胞线粒体自噬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周振华
( ) HCC [1 - 。3] Meta 分析显示NAFLD 全球的发病率为25. 24% 升高,引起膜电位迅速耗散,线粒体肿胀,ROS 增加,线粒体
(6. 3% ~ 45% ),其中10% ~ 30% 为NASH,相关肝纤维化年发 DNA 突变,最终导致肝细胞炎症[11]。由此可见,肝脏脂质代谢
肝细胞内脂质的积累及脂滴的形成可激活Kupffer 细胞, 使其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IL - 6 和IL - 。 1β[41]
内质网应激对肝细胞的损害,是调节肝胆脂质代谢平衡的重要
患者的 NASH
Kupffer
细胞分泌IL
-6
水平显著升高,并且明显
环节。
高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42]。在NAFLD 患者及NASH 小鼠模型
用细胞内衰老或者失能细胞元件、细胞器和蛋白质,维持细胞 蓄积,增加循环脂联素水平,上调肝脏内APN 水平和AdipoR2
内的能量平衡[21]。饥饿状态时,自噬通过降解肝细胞内脂滴, 的表达,激活AMPK 信号通路,由此验证通过激活APN/ AMPK
将脂肪酸释放到细胞内线粒体进行β - 氧化,调节肝细胞内的 信号通路可以改善肝脂肪变,缓解NAFLD 病情[35]。
肝脏脂质过量沉积导致的脂质过氧化和内质网应激引起 严重的肝细胞炎症反应。APN 与AdipoR 结合可促进肝细胞线 粒体自噬,一方面减少内源性脂肪酸合成和维持脂质代谢平 衡,另一方面抑制NLRP3 炎症小体活化和减轻肝脏炎症。目前 尚无公认的保肝药物可推荐用于NAFLD 的治疗。APN 与Adi poR 结合调控肝细胞线粒体自噬的途径可为NAFLD 保肝药物 的新药研发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 (ROS)的生成,引起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紊乱及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
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
抗又存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且不依赖于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及肥胖。
此外,nafld中代谢综合征的组分如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甘油血症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甚
高,nafl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8]。
胰岛素在nafld发生中的作用与调节
脂肪生成的转录因子—甾体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1(srebp 1有关。
srebp i是调节肝脏
脂肪合成有关的酶,包括脂肪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3 磷酸甘油酞基转移酶(gpat等活性和表达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其过度表达可使fas、acc等的m rna水平升高,从而导致tg含量升高,促进脂肪变性发生。
srebp 1的表达受胰岛素调节[9]。
胰岛素抵抗时,由于胰岛素对脂肪分解的抑制作用减弱(主要与胰岛素对脂蛋白脂酶合成的刺激作用下降有关,脂肪组织脂解大于合成,储脂能力下降,从而造成脂肪的异位沉积,包括肝脏、肌肉和胰岛等。
而肝脏的脂肪沉积使肝脏对额外的打击(如活性氧易于发生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
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引起ffa增加,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强。
这主要是通过损伤线粒体及诱导微粒体过度表达cyp2el来实
现的。
ffa水平升高不仅促进nafld发生,还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而产
生或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并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降低及促使肝糖异生,使肝葡萄糖输出增加,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另一方面,异位脂质沉积(包括脂肪肝亦可加重胰岛素抵抗。
国内外均有研究表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及降低甘油三酯,并有组织学改善。
美国nairs等[10]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脂肪肝患者三个月后,肝脏生化指标、肝组织学炎症、坏死、纤维化及胰岛素敏感性均有所好转,但继续到六个月时,生化指标、胰岛素敏感性又出现反复。
使用罗格列酮治疗脂肪肝可以改善肝脏组织学的临床实验也有报
道[11]。
2 游离脂肪酸(ffa ffa是机体的一个主要供给能量的来源,贮存于脂肪组织细胞
中的甘油三酯分解可提供大量的ffa。
ffa代谢途径一是供肌肉细胞利用,二是被肝脏摄取,再合成为甘油三酯,组成vldl或氧化为乙酰辅酶a。
血浆ffa上升表示脂肪动员加强。
胰岛素可以抑制ffa的产生,如果这种抑制发生缺陷,就会造成餐后有更多的ffa输入肝脏,ffa 和甘油三酯是肝脏vldl的主要来源。
当ir导致葡萄糖摄取和ffa的抑制都减弱时,就可使肝脏合成和分泌vldl和甘油三酯的量增加。
ir时tnfα水平增
高,tnfα可通过抑制脂蛋白脂酶(lpl,在抑制脂肪细胞对外源性脂质摄入的同时,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升高ffa[12]。
3 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损伤在脂肪肝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脂肪肝受到第二次打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13]。
活性氧即反应性氧(ros是分子氧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产物,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以及有高活性的三线态氧和单线态氧,ros对组织有强大的破坏作用,它可以氧化大分子物质引起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dna损害。
过多的活性氧还可损伤线粒体,反过来影响游离脂肪酸代谢,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脂质蓄积。
并且氧应激还可以诱导细胞色素p450ⅱe1在肝细胞内的表达从而产生自由基导致脂质过氧化的损害反应[14]。
脂质过氧化是指—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分解成各种产物的复杂过程,既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又形成一系列脂质自由基及降解产物—丙二醛(mda 和
4 hydroxynonenal等;这些物质可进一步使细胞内蛋白质发生交联,形成mallory 小体,并诱发免疫反应、趋化中性粒细胞、导致炎细胞浸润。
4 细胞因子内毒素和某些内毒素诱导生成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il 6等可直接或间接地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如通过对中性白细胞的趋化作用造成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
在nash患者中这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异常;②氧化应激反应所致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③脂肪组织直接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④肠道细菌过度增殖[15,16]。
有研究表明,肥胖个体的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tnf a表达增加,并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tnf a能诱导产生高胰岛素血症;而减轻体重后,体内脂肪组织中tnf a的生成减少,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亦同时改善[17]。
tnf a可通过抑制脂蛋白脂酶活性,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使ffa水平升高,而ffa 浓度与血浆胰岛素浓度密切关联。
ffa的短期升高可增加空腹基础胰岛素分泌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而其长期升高则表现为基础高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障碍。
ffa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抑制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的表达与酪氨酸磷酸化,从而降低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参与ir的发生。
crespo[18]观察到,tnf a和其受体p55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
表达增加与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且tnf a诱导肝细胞线粒体ucp 2基因表达,后者可抑制线粒体内atp的生成,导致细胞坏死。
il 6能降低胰岛素受体底物 1(irs 1酪氨酸磷酸化,从而使胰岛素信号转导受阻,引发ir[19]。
另外,il 6可通过瘦素参与ir的发生,肥胖个体对瘦素受体不敏感,使其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降低,而致高胰岛素血症、ir,进一步诱发或加重nash。
5 瘦素瘦素是由ob基因编码,脂肪组织分泌的肽类激素。
人类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棕色脂肪、骨骼肌、胃粘膜、胎盘等组织分泌量少。
瘦素分泌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胰岛素、肾上腺素、雌二醇、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 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er α,tnf 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以及进食、体脂肪增加均促进瘦素分泌,而睾酮b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及禁食均抑制瘦素分泌。
瘦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机体脂肪的稳定[20]。
当外周脂肪增多时,血中瘦素水平升高,在外周通过抑制乙酰辅酶a羧化酶,来抑制脂肪合成;在中枢通过jak stat系统,作用于下丘脑,通过抑制神经肽y 产生及促进促黑色素细胞刺激素的释放,引起食欲下降、摄食减少。
瘦素通过作用于下丘脑
的瘦素受体,抑制神经肽ymrna的表达,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增加,使胰岛素的分泌也降低,继而也减少瘦素的释放[21]。
瘦素还可以调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的分泌,促进生殖、造血、免疫及血管增生,并且具有排钠利尿作用。
瘦素还参与肝脏糖及脂肪的代谢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