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新进展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肪 性 肝 炎 ( s 患 者 发 生 mt NA 缺 失 、 NA H) R 复制 错 误 、 复 障 修 碍 和断 裂 , 造 成 其 呼 吸 链 复 合 物 活 性 降 低 ] NA 对 氧 并 。D 应激很敏感 , 粒体 的 D 线 NA( R mt NA) 氧 化 损 伤 敏 感 性 比 的
子 沿着 呼 吸 链 的 传 递 , 氧 自 由基 形 成 显 著 增 多 , 而 加 重 使 进 线粒体损伤[ 。 6 J
2 肿 瘤 坏 死 因子 ( . TNF a )与 NAF LD
清楚 , 为 其 发 生 与 胰 岛 素 抵 抗 、 应 激 反 应 和 脂 质 过 氧 化 认 氧
胞脂肪变性 、 球样 变 、 散性 肝 小叶 轻度炎 症 和 ( ) 中 气 弥 或 肝
央 静 脉 、 窦 周 围 胶 原 沉 积 等 为 临 床病 理 特 点 的慢 性 肝 脏 疾 肝 病 _ ,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o ac h l ft l e , 】 它 j n n l oi at i r o c y v NAF )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c hi se th p t i, L 、 n n l l t o e a i s NAS 、 o c a t H) 脂
性的必要元素 , 其在代 谢过 程 中形成 的 中间产 物 R , 但 OS 与
维普资讯
右江医学 20 0 8年 第 3 6卷 第 3期

3 47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分 子 生 物 学 发 病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农 乐根 李天 资 ,
( 江 民族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I 检 验 科 ; . 案 室 , 西 百 色 5 3 0 ) 右 . 2病 广 3 0 0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肝脏脂肪堆积和肝细胞损伤,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代谢组学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对NAFLD的研究中,为深入探究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代谢组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高通量技术对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建立生物组织代谢物谱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代谢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代谢组学技术拥有高效、精准、全面的分析能力,可以同步检测大量的代谢产物,更能快速鉴别出代谢物的变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的诊断和预测方面展示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NAFLD的诊断,传统的检测手段主要依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这些指标前后误差大,缺乏特异性。

而代谢组学技术可以通过代谢物谱图对NAFLD进行诊断,其诊断精度和可靠性更高,同时对于NAFLD的分型也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另外,代谢组学技术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对NAFLD的预测进行研究,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NAFL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等多种机制的交互作用。

代谢组学技术不仅可以鉴别出不同阶段的肝脏代谢物分布与表达模式,而且可分析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组织代谢特点和代谢途径变化,更有助于深入研究NAFLD的病理生理机制,为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权威数据和理论支持。

3. 代谢组学技术在NAFLD治疗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目前,NAFLD的治疗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为主,尤其是药物治疗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代谢组学技术可以同时分析药物与生物体内代谢物的相互作用和代谢途径变化,从而可以快速筛选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并评价其药效。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LS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1 O 2 O 1 1HZ E E IIEA DM T RAM DC E E R H2 0V L.1 .0 1 0 0年 1 O期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研 究 进 展
李 秀丽 王 蒙 ,
(. 1赤峰 学 院 ・ 医学 院 , 内蒙 古 赤峰 040 ; 2 上 海 医药高 等专 科学 校 , 200 . 上海 2 11 ) 0 38
摘 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A L ) 目 N FD 是 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病之一,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均复杂, 胰岛素抵抗( ) I 、 R
或 “ 重 打 击 ” 论 认 为 ,R 导 致 肝 脏 的 脂 肪 沉 积 , 为 死 ) 刺激 肝星状 细胞 ( 维 化 ) 上调 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 — 多 理 I 成 、 纤 和 t sr a o N F D发病 中的 首 次 打 击 ; 在 此 基 础 上 发 生 的 氧 化 应 激 和 脂 mi rwhfc r G AL 而 n go t t F—B) 这些 物 质又 可改 变线粒 体 D A, g aoT , N 也
中图分 类号 : 5 5 R 7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80 0 ( 0 0 l .6 7( 10 -8 5 2 1 ) 02 4 _1 )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病 ( o — a ooi f t le i ae 当 T nn l hl ay i rds s, c c t v e G的形成超过其输 出以及 V D L L的合成 障碍 时 , 就会影响 T G N F D 是 一 种 无 过 量 饮 酒 史 肝 实 质 细 胞 脂 肪 性 变 和 脂 肪 贮 积 转运 出肝 ,G便蓄积在肝 内’ , AL) T 形成脂肪肝 。脂肪储存过多的肝 为特 征 的 临床 病 理 综 合 症 。病 程 包 括 单 纯 性 脂 肪 肝 、 肪 性 肝 炎 脏 , 脂 血脂代谢紊乱导致细胞膜结构 、 功能异常 , 细胞 表面胰 岛素 肝 从而 使肝 细胞 对胰 岛素 的敏感 和脂 肪 性 肝 纤 维 化 , 后 可 能 演 变 成 肝 硬 化 和 肝 癌 。 随着 社 会 经 受体 数 目减少且 出现受体 缺 陷 , 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93 -评价[J].中医杂志,2010,51(6):500-505.[21]李洋,李瑞.李瑞教授针灸治疗情志病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4):371-373.[22]邵金华,李岩,王垂杰.从情志致病探析脾胃病的防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1):68-70.[23]陈白,曹丽萍,修春英,等.针刺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60例[J].亚太传统医药,2020,16(11):123-125.[24]张鹤腾.郁三针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5]汉达尔玛,艾丽雅,赵俊,等.蒙医针刺调节抑郁症的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20,26(14):95-97,101.[26]张灵虎.调神腹部推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19.[27]郭争鸣,王德瑜,李迎红,等.三部推拿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8):100-102.[28]高丙南,胡浩然.抑郁症的推拿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39-140.[29]谭禧.单纯性推拿手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内江科技,2008,29(10):122.[30]张爱军.《针灸大成》情志病治疗特色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9):1600-1602.[31]岳延荣.五脏俞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46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5):19-20.[32]曹湘萍.穴位埋线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7):76-77.[33]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34]张浩,吕荣菊,郑智勇,等.情志相胜疗法在抑郁症中应用及其机制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8):70-73.[35]景丽俊,王嘉锋,吴惠娟,等.以喜胜悲法在减轻老年患者孤独感方面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14-15.[36]徐蕊,孔军辉,杨秋莉,虞雪云.广泛性焦虑障碍“思胜恐”情志治疗思路探讨[J].中医杂志,2017,58(10):836-840.[37]侯志旺,陈家旭.情志致郁音乐疗法浅论[J].吉林中医药,2009,29(1):1-3.[38]艾春启,陈生梅,谢贵文.五行音乐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2):15-16.[39]韩扬,石岭,曾波涛.接受式音乐辅助治疗抑郁症病人的效果[J].齐鲁医学杂志,2010,25(1):63-64.[40]徐若兮.情志相胜法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探讨[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9.(收稿日期:2021-02-24) (本文编辑:薛琦琪)①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 内蒙古 通辽 028000②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③通辽市医院通信作者:戈宏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吴蓝蓝① 戈宏焱①② 梁东亮① 王欢①③【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量摄入高脂饮食、运动量的减少、肥胖人群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998 年Day 等[12]提出“二次打击”学说。 开。同时NAFLD 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也可有效区
随后Tilg 等[13 -14]提出“多重平行打击”理论,包括遗传因素、 分开(AUC =0. 83)。他们认为此方法可作为区分NAFLD 纤维
IR、氧化应激、脂毒性、慢性炎症、纤维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等, 化程度及诊断的无创生物标志物,且可以显著减少对肝活检的
黄酯和13 - cisRA 呈正相关。他们在人类组织中首次检测到 验证;单不饱和TAG 的增加可能是NAFLD 和CHB 患者NASH
atRA 的活性代谢物4 - oxo - atRA,表明这种类维生素A 可能 的特异性标志物。
有助于人体类维生素A 的信号传导。肝脏维生素A 的稳态平 2. 3 代谢组学对NAFLD 药物作用与疗效研究的推动作用
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技术提供了新的技术 展的新学科,代谢组学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机体的代谢结果,为
与思路。区别于其他组学技术,以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为研究 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
对象的代谢组学可以很好的揭示机体变化的最终代谢结果。因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收 基 作DO稿 金 者I:日 项 简10期 目 介. 3:::912上 栾研6709)2海究雨/0j.中婷-is医1s(n1药.1-19大090006学1—;修-附)5回,属2女5日第6,.期七主20:人2要210民.2从00医4事-.院01慢42人7-性才1肝7培病养计的划基(础XX与20临19床- 通信作者:顼志兵,xzb6160@ 163. com
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 1 代谢组学概述
性肝脂肪变(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 1. 1 代谢组学含义 代谢组学最初于1999 年由Nicholson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

!J&!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体外模型的研究进展卢晓臣,韩红梅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吉林延吉133000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手段有限,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热点。

为了更好地阐明其发病机制,迫切需要开发先进、安全、有效的体外模型或体内模型,以了解并制订针对该疾病的治疗策略。

本文回顾了目前常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前研究的体外模型,并讨论了其各自的优缺点,为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理论;病理过程;治疗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110)Researchadvancesininvitromodelsfor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LUXiaochen,HANHongmei.(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heAffiliatedHospitalof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0,China)Abstract:Theincidencerateof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isincreasingyearbyyear,withlimitedtreatmentmethods,anditspathogenesisisaresearchhotspotatpresent.Inordertobetterclarifyitspathogenesis,itisurgenttodevelopadvanced,safe,andeffectiveinvitroorinvivomodelstounderstandanddeveloptreatmentstrategiesforthisdisease.ThisarticlereviewstheinvitromodelscommonlyusedinthepreclinicalstudyofNAFLDanddiscussestheir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soas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pathogenesisandtreatmentofNAFLD.Keyword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Models,Theoretical;PathologicProcesses;TherapeuticsResearchfunding: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860110)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01.035收稿日期:2021-05-19;修回日期:2021-06-03通信作者:韩红梅,hanhm79@126.com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在无过量饮酒的情况下出现肝脂肪堆积,并且至少5%的肝细胞存在脂肪变性[1-2],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3]。

2019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019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

在1986年Schaffner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

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

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

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

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

(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

(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

(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

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

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初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初探
差。
的舌 象具有 典型 的特征 。可 以将观 察舌 象作 为确定 证型 的一 种 主要 方 法 。根 据 以 上 观 察 结 果 可 以看 出, 血瘀证 是胸痹 心痛 的主要 证型 , 其舌象 多表 现为 舌质 红绛 、 紫黯见 有 瘀 斑 , 因气 虚 血瘀 、 滞血 瘀 又 气
等 的不 同其 舌质 又 略 显不 同 , 淡 紫 , 暗红 , 伴 或 或 并
脂血症( 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 等代谢综合征密切
相关 , 认 为 是 代 谢 综 合 征 在 肝 脏 的 一 种 病 理 表 被
现 n 3。非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 ( o a o oi s ao ] I n n l h l t t— c c e
hpti, H) 它 的一 种 病 理 类 型 。随 着 人 类 eaisNAS 是 t
舌诊 作 为 中 医 的优势 之 一 , 中医 脏象 理论 的 在
指导 下正 日益受 到 重视 , 有关 舌 诊 客 观化 的研究 正
有瘀 斑瘀点 , 种舌 苔 均 有分 布 。痰 阻心 脉证 的舌 各 象 为舌体胖 大边 有 齿 痕 , 质 淡 红 , 苔或 白腻 , 舌 舌 或 黄腻 。阴寒凝滞证 的舌 象特 征为舌 质淡 白, 薄 白。 苔 气 阴两虚证 的舌 象特征 为舌体 瘦小 , 舌质 红绛 或紫 。
中图分类号 : 7 . R5 5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6 40 4 (0 0 0 1 80 17 —9 7 2 1 ) 20 1 —3
关键 词 : 酒精 性 脂 肪肝 炎 ; 病 机制 ; 粒体 非 发 线
反应 氧体 系
肪肝 的关 系 比过 量 饮酒 更 为 重 要 , 当前 日益 增 多 的 脂肪 肝 主要 是 非酒精性 肝病 而非 酒精性 肝病 。其相 关代 谢应激 可导 致 肝酶 异 常 和 严重 肝 损 伤 , 被认 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任路平 宋光耀 (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一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 慢性肝病; 脂肪肝; 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3-0664-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3. 114
任路平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发生机制研究新进展 第 3 期
·665·
这些研 究 证 明 脂 肪 因 子 与 NAFLD 具 有 相 关 性,但 是 其 在 NAFLD 发生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NAFLD 发生发展的肝内细胞机制 NAFLD 作为一个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乃至炎症、坏死的疾
病,多个细胞器和细胞事件可能参与其发生发展,近些年来亦 有大量相关研究。
2. 1 肝细胞内脂质代谢异常 如前述,外周 IR 时血循环增加 的胰岛素水平可刺激肝细胞内源性脂质合成增加,当外周 IR 时,血胰岛素水平增加,胰岛素通过激活肝脏内源性脂质合成 SREBP1c〔13〕,引起下游一系列的脂质合成酶类如 乙 酰 辅 酶 A 羧化酶( ACC) ,脂肪酸合成酶( FAS) 等的合成增加,从而促进 内源性脂质和脂蛋白的合成,研究表明转基因小鼠 SREBP-1c 过表达可 引 起 内 源 性 脂 质 增 加 和 肝 脂 质 沉 积 的 发 生〔14〕,而 SREBP-1c 基 因 失 活 可 引 起 ob / ob 小 鼠 肝 脏 TG 含 量 显 著 下 降〔15〕。另外,NAFLD 时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分泌能力亦下 降,可能机制是胰岛素减少肝脏载脂蛋白 B( ApoB) 100 的合成 能力,ApoB100 是 TG 装配形成 VLDL 的限速步骤,高胰岛素血 症时胰岛素通过减少 ApoB100 抑制 VLDL 分泌,也是肝细胞脂 质沉积的机制之一〔16〕。
基金项目: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090226) 通讯作者: 宋光耀( 1958-) ,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
从事内分泌系统及相关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 任路平( 1977-) ,女,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分泌系统及
相关疾病研究。
( TG) 合成增加。然而,有些研究发现 NAFLD 可以在无外周 IR 的情况下发生,一研究表明正常血糖血脂的非肥胖患者也可出 现 NAFLD,表明 NAFLD 可在无 IR 的情况下出现〔5〕。另一研究 通过喂养大鼠高脂饮食 3 d 诱导出脂肪肝和肝 IR,发现肝脏 TG 的组成主要是 18∶ 2脂肪酸,表明肝脏 TG 的来源为饮食而 不是外周组织,并且钳夹实验表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正常,提 示脂肪肝和肝 IR 可以发生在外周 IR 和肥胖发生以前〔6〕。二 者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 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 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 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 脂肪性肝炎( NASH) 、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1〕。NAFLD 是西方 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亚洲国家 NAFLD 的发病率也逐渐 增加〔2〕。因此,NAFLD 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研 究热点。
除高胰岛素血症对肝脏脂质合成的影响外,饮食中碳水化 合物特别是单分子碳水化合物果糖可通过刺激碳水化合物反 应元件结合蛋白( CHRBEP) 从而增加内源性脂质合成,引起脂 肪肝〔16〕。 2. 2 线粒体功能与 NAFLD 作为多功能的细胞器,线粒体不 仅是真核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是脂肪酸氧化的细胞场所,也 是产生活性氧自由基( ROS) 的场所。线粒体脂肪酸氧化的改 变可能参与 NAFLD 的发生发展,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减少,可出 现脂质堆积,多个人体和动物研究了 NAFLD 存在时线粒体脂 肪酸氧化相关的功能。一个人体研究发现 NASH 患者的肝脏 线粒体超微结 构 出 现 异 常,同 时 肝 脏 线 粒 体 呼 吸 链 的 活 性 降 低〔17〕; 一个短期研究提示 2 w 果糖饮料喂养的小鼠出现脂肪肝 肉碱脂酰辅酶 A 转移酶-1( CPT-1) 表达降低,提示脂肪酸转运 至线粒体的功能可能降低; Satapati 等发现糖尿病 Zucker 糖尿 病脂肪( ZDF) 大鼠有脂肪肝发生的同时,肝脏线粒体脂肪酸氧 化降低〔18〕; 这些研究提示线粒体氧化功能降低可能会引起肝 细胞内脂质沉积。线粒体损害的其他表现也被一些研究证实, 含高果糖饮食长期喂养的小鼠显示脂肪肝的发生和降低的肝 线粒体完整性〔19〕; NAFLD 患者在给予一次果糖饮料后线粒体 的 ATP 合成减少〔20〕。
1. 2 NAFLD 与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被认为是导致 NAFLD 发 生的重要环境因素。各种不同的饮食因子可以对 NAFLD 的发 生发展起保护或促进作用。饮食摄取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肉 类、软饮料的过量摄入和鱼类的低摄入和 NAFLD 的发病相关。 多不饱和脂肪 酸 的 低 摄 入 和 饱 和 脂 肪 酸、胆 固 醇 的 高 摄 入 与 NAFLD 的发病相关〔1〕。
1 NAFLD 的肝外发病机制 1. 1 NAFLD 和胰岛素抵抗( IR) 很多研究表明外周的 IR 和 NAFLD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3〕。几乎所有的 NAFLD 患者都 存在周围组织和肝脏的 IR,且 IR 的严重程度与 NAFLD 的病情 进展相关〔4〕,外周 IR 可作为脂肪肝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研 究表明,NAFLD 患者整体葡萄糖利用率降低 50% ,胰岛素抑制 内源葡萄糖产生的能力下降,提示有肝 IR。尽管 NAFLD 和 IR 的相关关系明确,但是二者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一些学者认 为是外周 IR 引起了脂肪肝,其可能机制是: 在脂肪组织 IR 的 情况下,胰岛素抑制游离脂肪酸( FFA) 利用的能力也下降,使 FFA 储存在脂肪细胞的能力下降,脂肪组织脂解增加,血 FFA 水平继而升高,通过血循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肝脏,进而促使肝脏甘油三酯
1. 3 脂肪因子 脂肪因子分泌异常可能通过干扰胰岛素敏感 性和炎症反应促进肝脏脂质沉积和 NASH,包括瘦素、脂联素、 抵抗素等〔7〕。IR 者存在瘦素抵抗,瘦素抵抗可使葡萄糖更多 地进入肝脏,继而上调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REBP-1) 基 因表达,激活参与 FFA 合成的基因转录,使肝脏脂质沉积〔8〕; 脂联素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抗炎性的作用,NASH 患者中 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9〕,脂联素受体的肝内表达和肝脏炎症 和纤维化呈负相关〔10〕; 抵抗素是白色脂肪细胞和单核细胞表 达的 108 个氨基酸的蛋白,抵抗素与小鼠 IR 相关,可刺激炎症 反应,NAFLD 患者的循环抵抗素水平和和脂肪组织 mRNA 水 平增加〔11〕,血清抵抗 素 和 肝 脏 的 病 理 学 损 伤 的 严 重 程 度 也 相 关,NASH 患者的血清抵抗素水平高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