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102·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05 Vol.12 No.7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崔剑巍,胡义扬(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上海 201203)关键词:酒精性肝病;中医药疗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7-0102-03 古代医家对饮酒引起的机体损害有较为明确而深入的认识,并将其归纳在“伤酒”、“酒病”、“饮酒中毒”、“胁痛”、“酒癖”、“酒疸”、“酒臌”等论述中。
现代研究证实,酒精在人体内主要由肝脏代谢,其造成的损害也以肝脏损害为多,故将其统称为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轻症酒精性肝病[1],其过程呈进行性发展。
由于酒精性肝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及其后期肝硬化的难治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较大,也是研究的热点。
1 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酒为大热有毒之品,过饮之必伤及脾胃肝胆而引发疾病。
《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气血,……多饮则杀人顷刻。
”《诸病源候论》认为:“酒性有毒,而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腑脏,而生诸病也。
”《景岳全书》曰:“少年饮酒无节,多成水臌。
盖酒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
”《症因脉治》有“酒胆之因,其 人以酒为事,或饮时浩饮,大醉当风入水,兼以膏粱积热,互相蒸酿,则酒胆之症成矣”;《张氏医通》曰:“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脾。
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
” 综合历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酒精性肝病的病因可概括为:过量饮酒之后,湿热毒邪蕴结体内,损伤肝脾,致肝之疏泄与脾之运化功能失职,肝郁脾虚,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形成积块(酒癖)。
酒精性肝病线粒体损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呼 吸链产 生 0 2 - 的部位 主要 位 于复合 体 工、 Ⅲ。复合
体 工生成 O 2 - 的机 制 尚不完 全清 楚 , Ma n t e n a 等l _ 3 研 究表 明 , 可能是 通过 复合 体 Ⅱ向复 合 体 工反 向传 递
括 氧化应 激 、 渗透性 转 运 孔 开放 、 C a 调 节异 常 、 线 粒 体蛋 白质 损 伤 等 多 个 方 面 。肝 细 胞 长 期 暴 露 于
随着 乙醇 消耗 的增加 , 酒 精 性肝 病 ( AL D) 逐 渐 成 为 中国 常见 的肝 脏 疾 病 之 一 而备 受 关 注 , 其 发病 机 制亦 被 广 泛 研 究 。肝 细胞 线 粒 体 作 为 维 持 能量 生成 和 稳定 、 调 节 氧 化 还 原 信 号 和 凋 亡 的细 胞 器 , 在 AL D早期 即可 发 生 异 常 , 故 其 分 子 机 制 的研 究 重 点就 集 中在 线粒 体 结 构 和 功能 的改 变 上 , 主要 包
质 复合体 构成 。长 期 酗酒 时 , 乙 醇损 伤 氧 化磷 酸 化 系统 , 电子从 呼吸 链 复 合 体 中泄 露 , 每 次 传 递 一 个
电子 给 0 , 形 成 02 - , 后 者 通 过 酶 或 非 酶 反 应 生 成
H。 O : 、 ~ OH, 是体 内 R OS的主 要 来 源 。 目前 认 为 ,
过多 的 R O S合成 能诱 发脂 质过 氧化 反应 , 生 成 脂质 过氧化 产物 , 如 4 一 羟基 壬烯 酸 ( 4 一 HNE ) 和丙 二
呼 吸链 复 合 体 活性 。 乙醇 代 谢 产 物 乙 醛 也 能 通 过 损 伤呼 吸链 复合 体 及 与 线粒 体 蛋 白质 形 成 加 合 物
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A h i dcl n h ra eta ora 2 1 u;4 7 n u Mei dP am cucl un l 0 0Jl1 ( ) aa i J
・4 7 5・
◇综 述与讲 座 ◇
酒 精 性 肝 病 动 物 模 型 的研 究 进 展
王 玲 孙 妩弋 姜 , , 玲 , 魏 伟
可 , 用 乙 醇 一 般 来 源 于 市 售 白酒 , 有 用 分 析 纯 级 别 的 乙 醇 所 也 造 模 。该 模 型 可 用 于药 效 学 的初 步判 断 。
Hale Waihona Puke 癌 J其病理过 程 呈渐进 性 , 可 同时并 存 。为 了研究 酒 精 , 亦
性 肝 病 的 发 病 机 制 和 筛 选 防 治 酒 精 性 肝 病 的 药 物 , 择 与 人 选 类 酒 精 性 肝 病 相 似 的动 物 模 型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迄 今 为
AL r u D we e s mma ie n t i ril . rz d i h sa t e c Ke r s ac h l ie ie e; n ma d l y wo d : o o i l rd s a a i l mo e l c v s
过 量 长 期 饮 酒 可 导致 多种 酒 精 性 肝 病 , 括脂 肪 肝 、 精 包 酒 性 肝 炎 、 精 性 肝 纤 维 化 、 精 性 肝 硬 化 , 至 发 展 为 肝 酒 酒 甚
20 0 ) 3 0 1
(. 1 安徽 医科 大学, 药理研 究所 , 临床 抗炎免疫 药理 学省部 共建教 育部重点 实验 室, 炎免疫药理学 抗
安徽 省 重 点 实验 室 , 炎 免 疫 药 物 安 徽 省 工程 技 术研 究 中心 ;. 徽 医科 大 学 附 属 省 立 医 院 , 徽 合 肥 抗 2安 安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见 的肝损 伤形 式。最新流行病调查发现 , A L D在全世界范 围
观察 发现 , 长期 饮酒 后滑 面 内质 网 出现增 生 ; 且C Y P 2 E 1在
内依然成 为严 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 并呈逐年 上 升趋 势… 。随着 我 国饮食 结构 和 生活 方式 的改 变 , A L D患 病率也不 断增 高 , 对我 国人 民身体健 康和社会发展构成 了严
通 过 单 纯 扩 散 吸收 。仅 有 2 % ~1 0 %通过肺 脏和 肾脏排 出 ,
中国图书分类号 : R - 0 5 ; R 5 7 5 . 0 2 摘要 :随着酒精 性肝病( A L D) 发病率 逐年增长 , 对人类 健康
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 胁 , 因此 ,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 受 到 普 遍
D H代谢为乙酸 。
2 氧 化 应 激 损 伤
2 . 1 酒精导致 R OS增 加 乙 醇 代 谢 过 程 中产 生 氧 化 因, 如乙醇代谢增加 N A D H水平 ,
程研究 、 流行现状和其它影响 因素 , 对A L D发病机 制作一综
述
・
1 6 0・
中国药理学通报
C h i n e s e P h a r m a c o l o g i c a l B u l l e t i n 2 0 1 4 F e b ; 3 0 ( 2 ) : 1 6 0~3
网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4—1—1 7 1 6 : 2 2 网络 出版 地 址 : h t t p : / / w w w . c n k i . n e t / k c m s / d e t a i 1 / 3 4 . 1 0 8 6 . R . 2 0 1 4 0 1 1 7 . 1 6 2 2 . 0 0 4 . h t m l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摘要】目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这3种形式可单独或混合存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已成为最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tnf-a nf-kb营养因素遗传【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39-02酒精性肝病(ald)是因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中毒性肝损伤,根据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提出的酒精性肝病病理学诊断标准,可分为轻型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5种类型,ald是西方国家导致肝硬化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常见十大死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ald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1]。
关于ald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诠释如乙醛的毒性作用,内毒素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氧化应激与自由基,肝细胞蛋白质的改变及诱导的免疫反应,肝星状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进展。
而继发性免疫反应内毒素诱导的炎症反应﹑细胞因子的作用则起关键作用[2]。
因此,对ald发病机制的研究很有必要,对临床诊断ald和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最主要器官,其中90%~95%酒精在肝脏通过乙醇脱氢酶(adh)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meos)进行氧化代谢,当血循环中乙醇含量较低时,主要由adh代谢,而血中乙醇水平很高时或长期饮酒者,则主要由meos起作用,乙醇诱导的细胞色素p450称为p450iie1或cyp2e1[3]。
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可使得肠通透性明显增加,酒精可影响kupffer细胞的吞噬﹑杀菌和生成因子等功能使肝脏对lps的清除减少,血液中的lps增高,引起内毒素血症,lps首先与血浆中的lbp结合,lbp为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对各类细菌的类脂a均具高度聚合力,能与lps形成lps-lbp复合物。
第四讲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若干进展

12) .0 %显 著 升 高 , 示 C H 和 A C病 人 T 淋 巴 细 胞 活性 提 A L 升 高 , 脏 的 损 害 程 度 与 酒 精 代 谢 产 物 长 期 接 触 有 密 切 肝 关系 。
Ma eo i 报 道 在 酒 精 性 肝 病 中 肝 组 织 _ 胞 亚 群 变 cd n a r细
±1 1 ) , 精 性 肝 硬 化 ( L ) ( 5 9± 3 3 % 和 .8 % 酒 A C 为 1 0 . 5) ( 4 8 ± 1 3 ) 均 比 对 照 组 ( 2±0 2 ) 和 ( 4 8 2 8 2 % 67 6% 1 2 1
、
细 胞 色 素 P 5 E ( Y E1的 作 用 4 02 l C P 2 )
化 剂 则 可 防止 凋 亡 的发 生 。 同时 发 现 . Y E 配 体 和 C P C P2 l Y
c 主 要 在 小 叶 医 , D 细 胞 数 }小 叶 和 f 脉 区 尾 否 存 在 D c 亍 J 坏死及其程度密切 相关( P< 0 0 ) 1 。研 究 提 示 , 制 性 细 胞 抑 毒 T 细胞 参 与 了 AH 的 发病 机 制 。 二、 氧应 激 作用 ” 近 年 来 , 应 澈 (x a v t s) 酒 精 性 肝病 中 的作 用 氧 o i t e r s在 d i se
c / D 比 率 减 低。( CI
和 c 主要 见于 门 脉 区 , I 而
C P2 l的括 化 , 反 应性 氧 中 间产 物和 脂 质 过 氧 化 终 Y E 伴 产物 形 成 增 多 而 介 导 自 由基 脂 质 过 氧 化 引 起 肝 损 伤 肝 从 脏 C E 2 l在 中 央 静 脉 周 围 肝 细 胞 内 呈 高 度 表 达 , Y E 浚赴 亦 是酒 精 性 肝 损 伤 的 好 发 部 位 C P2 l 较 强 的尼 克酰 胺 腺 嘌 Ⅱ 二 棱 苷 磷 酸 ( A P Y E 有 争 N D ) 氧化 酶 活 性 , 使 乙 醇 氧 化 生 成 羟 乙 基 根 , C E 可 而 YP2 l的 抑 制 剂 和抗 C P 2 l 可抑 制酒 精饲 养 大 鼠 的微 粒体 产 生 反 应 Y E , 性 氧 中问 产 物 。 Ce hn等 的 体 外 细 胞 培 养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 牛 网 烯 酸 可 花 诱 发 转 染 人 C P2 lc A 的 肝 癌 细 胞 株 . p Y E DN HeG2的细 胞 毒 性 . 脂质过氧化物 产生 增加 , 维 生 素 E和 t k 伴 而 r x等 抗 氧 o
库普弗细胞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库普弗细胞在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代雪飞;吕雄文;李俊【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由于酒精的过量摄入导致的肝脏损害及其一系列病变,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大医学问题.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C)是一种肝巨噬细胞,在ALD过程中能够在内毒素(LPS)、氧自由基等刺激下产生一些列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介导肝细胞炎症反应,导致肝脏损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于KC在A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0(014)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酒精性肝病;库普弗细胞;内毒素;氧自由基;细胞因子【作者】代雪飞;吕雄文;李俊【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230032【正文语种】中文酒文化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摄入适量的酒精能够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但酗酒则会造成肝细胞损伤,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就是一种由于长期过度饮酒引起的肝脏疾病,世界上 1500万~2000万的酗酒人群中约有 10%~20%发生了不同程度的 ALD。
近年来 ALD在我国的发病及死亡趋势仅次于病毒性肝炎,成为第二大肝病[1]。
目前 A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Savas等提出以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为中心的“二次打击”(two hits)假说[2],认为首次打击形成脂肪肝,再次打击导致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库普弗细胞(kup ffer cell,KC)能够产生氧自由基并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肝细胞炎症反应,在 ALD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研究 KC在AL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从而调控 KC活性对于治疗 ALD有重要意义。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酒精 性 肝病 ( a l c o h o l i c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A L D) 是 指长 期过量 饮酒 导致 的肝脏疾 病 , 包括酒 精 性脂 肪肝 ( a l — c o h o l i c f a t t y l i v e r , A F L ) 、 酒精性肝 炎( a l c o h o l i c h e p — a t i t i s , A H) 、 酒精性肝纤维化 ( a l c o h o l i c h e p a t i c i f b r o —
于饮酒 与酒精相关 疾病风 险 的荟萃分 析显示 , 中等程 度 的酒 精摄 人 ( 2 5 g / d ) 显 著增 加肝 硬化 的发病风 险 , 并且 随着酒精摄 入量 的增加 ,相对危 险性也增加 : 酒
精摄人 量为 5 0 g / d ,肝 硬化相对危 险性 可增至 2 倍, 酒 精摄入量 为 1 0 0 g / d ,肝 硬化相 对危 险性 可增 至接 近 5倍 ; 2 ) 饮酒 的种类 和方式 : 红酒饮 用者 A L D的发
细胞 癌 ( h e p a t o c e l l u l a r c a r c i n o m a , H C C ) 。酒 精 性肝 病 是 世界 范 围内慢 性肝病 的最重要 病 因之 一 , 约 占全球 死亡率 的 3 . 8 %, 在发 达 国家十分 常见 。 2 0 0 7年美 国国 家 防止 酒精 滥用 及酒 精 中毒 研 究所 的报 告显 示肝 硬 化死 亡率 位于死 亡原 因的第 1 2位 ,其 中超 过 4 8 %的 比例 与酒精相关 。 在英 国社 区综合 医院收治 的各类 肝 硬化 患者 中 , 酒精 性肝硬化 占 8 0 %。 在澳大利亚 , 酒 精 性肝 硬化 占总 的疾病负担 的 5 %, 占肝病 负担 的 5 0 %, 占肝 移植病 因的 1 5 %t “ 。 在我 国 ,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 和 生活水平 的提 高 以及 受 “ 中 国酒 文化 ” 的影 响 , A L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 liver disease,ald)重要致病因素之一是酒精摄入过多,ald在我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导致肝损害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包括戒酒、药物等。
现就近年来ald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关键词】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治疗酒精性肝病(alcohol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摄入酒精导致肝脏变性所致损伤的慢性肝病的总称,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酒精性肝纤维化(alcoholic liver fibrosis,ahf)、酒精性肝硬化(alcoholic cirrhosis,ac)等。
ald一般隐匿起病,当发现时往往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早期诊断对于降低ald 的死亡率有很大价值[1]。
本文就al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1.ald发病机制ald的致病因素主要为酒精摄入过多,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以下因素相关。
众所周知,酒精及其代谢物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酒精改变了氧化还原状态(nadh/nad+比值增加)和代谢紊乱(如糖和脂质的代谢)。
长期饮酒还可导致机体内促氧化物质如活性氧体系(ros)、一氧化氮(no)和铁的明显增多和抗氧化物质如谷胱甘肽(gsh)的减少,促进氧化应激,最终导致肝细胞坏死或凋亡。
乙醇在经细胞色素系统代谢过程中可生成大量的ros,引发脂质过氧化(lpo)。
o2-和ros可氧化生物膜,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lpo可诱导炎细胞浸润,激活kupffer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
酒精肝纤维化过程的主要参与细胞是hsc,它被激活后发生形态改变,增殖能力增强,并生成更多的纤维胶原蛋白。
乙醇氧化过程中,由kupffer细胞合成酶产生的no 也可造成氧化损伤。
肝细胞铁色素堆积是酒精性肝病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过量铁有细胞毒性,可造成lpo和氧化应激。
husi劂鸳-selimovi劂鸳 a等[2]的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内no和铁的水平显著升高,因此认为no和铁水平可作为酒精性肝病的非侵入性诊断指标。
此外,长期饮酒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内gsh含量明显减少,使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这是酒精对肝脏损伤的最初表现之一。
长期饮酒导致营养吸收不良,也会减少食物中抗氧化剂的吸收。
此外,内毒素(lps)、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及micrornas、干细胞等[3]在ald中也起着一定作用:酒精性肝病时,可造成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细菌移位以及正常的免疫功能受抑制等,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lps可以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脏损害。
酒精破坏kupffer细胞,从而阻止血液内的lps的清除。
lps与tlr4和cd4相互结合而活化kupffer细胞,最终生成ros,促进tnf-a、il-6、ii-10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些因子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包括细胞浸润和脂肪变性。
许多细胞因子如tnf-a、脂联素、mmp-9,转录因子nf-κb及瘦素、micrornas等都对肝病有影响。
tnf-a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它被活化的巨噬细胞所表达,可促使肿瘤组织坏死。
脂联素是一种脂肪因子,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有研究显示报道,肝脂肪变性患者中,脂联素与tnf-a的上升水平与肝脏病变指标呈正相关。
mishra a等[4]发现下调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可以预防酒精所致的小鼠肝损伤,说明mmp-9也参与了ald的致病机制。
nf-κb是体内广泛存在对氧化应激敏感的一种转录因子,ald患者ikk/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可导致肝纤维化[5]。
有学者报道,严重afl患者血清瘦素显著升高,因而认为瘦素与酒精性肝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
此外,micrornas 也参与了ald的发病机制[6]。
2.ald的治疗鉴于引发ald的机制较为复杂,人们至今尚不能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目前ald的常规治疗包括戒酒和营养支持,同时必须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保护相关脏器,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晚期ald可进行原位肝移植。
当营养治疗无效时,需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ald的药物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效果。
由于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具有毒性作用,因此对抗和改善乙醇代谢是重要措施。
美他多辛是一种新型的调节乙醇代谢的药物,它可减少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或其它组织的毒性作用时间,从而预防gsh耗竭和lpo[7],改变酒精引起的精神异常和行为异常。
在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美他多辛适用于急、慢性酒精中毒和ald,其疗效好,安全性高,因此可作为治疗急、慢性酒精中毒性疾病的一线用药。
研究提示另一种改善乙醇代谢的药物丙基硫脲嘧啶(ptu)对重度ald 有一定效果。
氧化应激在ald病理机制中是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抗氧化和抗纤维化有着潜在的治疗价值。
临床上常用的抗氧化药物有gsh,维生素e,水飞蓟素等。
gsh可与肝脏内的毒性代谢产物乙醛结合,防止乙醛所致的肝损伤及肝纤维化,大剂量gsh有降酶、保肝作用,使ald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
gsh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ald可明显抑制肝脏炎症,促进肝功能恢复,还能明显抑制肝纤维化。
常用的抗纤维化药物有多烯磷脂酰胆碱、腺苷蛋氨酸、甘利欣、硫普罗宁等。
此外,临床上使用较早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可以结合并清除自由基,避免肝细胞膜及线粒体膜的lpo,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
水飞蓟素(水飞蓟宾,益肝灵,利肝隆)可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tnf-α的产生,降低肝脏i型胶原及tgf-β1的mrna水平等作用[8],它还具有免疫调节及抗肝纤维化的功能,因此可用于ahf、ac的长期治疗。
此外,糖皮质激素可能是较有效的也是研究得较多的治疗ald的药物。
但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
因此,仍需积极寻找能够替代激素的药物。
己酮可可碱是一种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它可降低tnf基因下游许多效应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拮抗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但仍需进行临床试验。
骨胶原系统抑制剂秋水仙碱可抑制白细胞游走,减轻实验性动物的毒性肝损伤,但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
在戒酒治疗ald的同时,某些中药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枣杞汤、姜黄素、藏红花等[9]对早期ald也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3.小结与展望目前,ald在我国已是多发疾病之一,起病隐匿,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氧化应激及多种细胞因子、microrna和干细胞等有关。
因此,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从而有效治疗ald是我国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但最重要的措施应该是预防ald的发生,一方面,应积极广泛宣传ald的知识,提倡适量饮酒;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ald的流行病学调研、选择判断ald发病的高危人群,以求对ald 达到更好的预防。
[科]【参考文献】[1]duggan ae,duggan jm.alcoholic liverdisease-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aust famphysician,2011,40:590-593.[2]husi劂鸳-selimovi劂鸳 a, huski劂鸳 j,vukobrat-bijedi劂鸳 z, et al. the role of nitric oxide andferriti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j].bosn j basic medsci,2009,9:204-209.[3]gao b, bataller r.alcoholic liverdisease:pathogenesis and new therapeutictargets[j].gastroenterology,2011,141:1572-1585.[4]mishra a,paul s,swarnakar s.downregul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by melatonin during prevention of alcohol-induced liver injury inmice[j].biochimie,2011,93:854-866.[5]sunami y,leith?user f, gul s,et al.hepatic activation of ikk/nf-κb signaling induces liver fibrosis via macrophage-mediated chronicinflammation[j].hepatology,2012,ahead of print.[6]gao b,bataller r.alcoholic liver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new therapeutictargets[j].gastroenterology,2011,141:1572-1585.[7]刘美鑫.酒精性肝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26-127.[8]song z, deaciuc i, song m, et al. silymarin protects against acute ethanol -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mice[j].alcohol clin exp res,2006,30:407-413.[9]choi js, yoon tj, kang kr, et al. glycoprotein isolated from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protects against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acute and chronic alcohol treatment[j].biol pharm bull,2006,29:306-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