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供参考)

合集下载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整理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必背考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育综合知识中的重要考点。

一、教育学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发展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4、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包括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5、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等。

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6、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教学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7、德育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材知识整理

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材知识整理

目录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制度第五节教育目的第六节教育研究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化自测题】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教学方法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标准化自测题】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第二节学习心理第三节学习理论【标准化自测题】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标准化自测题】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标准化自测题】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中学德育内容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三生教育、安全教育及升学就业指导【标准化自测题】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第一节班级管理第二节班主任第三节课外活动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第五节教师心理【标准化自测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掌握)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选)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2节职业行为(只单选)职业道德(单选+解答)第四章文化素养12%(9)(只出单选)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单选:每年固定29,2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材料分析:3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汇总一 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概述(一)素质教育观的概念(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1适龄儿童6周岁,2受教育机会公平)(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 【答题技巧】材料分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材料分析题高分秘诀: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表扬,体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材料分析注:分条罗列、逻辑清晰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材料分析第二章 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点)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出单选)①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陵节而施”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梳理总结

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梳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备考者来说,了解考试的知识点和重点是非常关键的。

以下是对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的梳理总结。

一、思想政治理论知识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

3.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包括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等。

4.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二、教育学知识1.教育学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基本特征等。

2.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记忆理论、动机理论、情感理论等。

3.教学原理与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教育评价与考试评价包括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考试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等。

5.学生发展与学习困难包括学生认知发展、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等。

三、课程与教学知识1.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的基本理论、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等。

2.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原则、教学过程的安排与组织等。

3.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的分类与利用、教学环境的组织与管理等。

4.评价与测评包括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原则、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等。

5.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与评价等。

四、教育管理与教育法律法规知识1.教育管理理论包括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等。

2.学校管理与教育领导包括学校管理的功能与任务、教育领导的基本要求与技能等。

3.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师管理包括教育行政管理的原则与方法、教师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等。

4.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包括教育质量监控的目的与方法、教育评估的内容与方法等。

2024上教资重点笔记

2024上教资重点笔记

2024上教资重点笔记一、职业理念。

1. 教育观。

- 素质教育的内涵。

-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强调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偏袒、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要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还重视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

例如,学校除了开设文化课程外,还开展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

-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素质教育尊重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

像有的学生对绘画有天赋,学校就应提供相应的绘画课程和展示平台。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现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教学。

-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阅读技巧、记忆方法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 学生观。

-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使学生现在成绩不好或者有一些不良行为,也要相信他们可以改变和成长。

例如,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成为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同时,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会犯错误,教师要包容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 学生是独特的人。

最新-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中公

最新-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中公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学习笔记【中公版整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心。

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202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精华全面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摘要:1.教综考试概述2.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概述3.教综考试备考策略4.结论正文:一、教综考试概述教综考试,全称为教育综合知识测试,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等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旨在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心理学、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领域的掌握程度。

通过教综考试,选拔出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概述1.教育法律法规:包括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及国际教育法律法规。

了解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2.教育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3.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建设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健康成长。

4.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

5.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动机、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综考试备考策略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效果。

2.系统学习:针对教综考试的必考知识点,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3.做题巩固:通过做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知识盲点,及时查漏补缺。

4.参加模拟考试:模拟真实考试环境,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5.交流与合作:与同学、老师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四、结论教综考试是对考生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考察。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教综考试必考知识点,并运用有效的备考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

2024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记
以下是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些重点笔记,仅供参考:
1. 教育观:指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功能等。

2. 教师观:指人们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职责、素质等方面的看法。

3. 学生观:指人们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权利、特点等方面的看法。

4. 课程观:指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理解。

5. 教学观:指人们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解。

6. 评价观:指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理解。

7. 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

8. 学科知识:指教师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9. 教育法律法规:指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重要依据。

10. 教育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

以上只是简要列出了一些202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可能涉及的重点内容,建议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学习和复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讲解学习

《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详细知识点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最新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观题高频考点汇总(中公教材版)

最新教师资格证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主观题高频考点汇总(中公教材版)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中学德育原则,288页
疏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7.中学德育方法,292页
★4.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09页。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5.教学方法,115页。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
第4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知觉的特性。144页。
5.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及作用,43页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遗传因素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发生变化。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遗传对人的发展作用,只有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变为现实)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85页。
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知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知识点完整版)一、教育基础知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指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2. 教育的功能(2)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它使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包括学生、儿童、成人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传授给受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道德品质等。

(4)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

4. 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1)科学性原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符合科学规律,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性原则:教育应关注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材施教,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

(4)实践性原则:教育应注重实践,使受教育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 教育的主要类型教育的主要类型包括:(1)学前教育: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旨在为儿童入学打好基础。

(2)初等教育:指对612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小学教育。

(3)中等教育:指对1218岁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教育。

(5)成人教育:指对成年人进行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

(6)特殊教育:指对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进行的教育,如对残障人士、问题儿童等的教育。

二、教育能力1. 教育能力的基本概念教育能力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技能等。

2. 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教育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1)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信念。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

《综合素质》目录第一章职业理念15%(4+1)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观(每年都出题)第三节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0%(8)(只出单项选择)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15%(4+1)有 2 节职业行为(只单项选择)职业道德(单项选择+解答)第四章文化涵养12%(9)(只出单项选择)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48%(4+1+1)三种题型:1 单项选择:每年固定29,2 分(第一到第五章都会出)2 资料解析:3 道第一、三、五(阅读理解)章3作文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的归纳(一)素质教育观的看法(不需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看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面向全体( 1 适龄少儿 6 周岁, 2 受教育机遇公正)(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了成绩,还看道德、兴趣、德智体美劳,但不平均发展)(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四)促进学生生动、爽朗、主动地发展(五)着眼于学生的平生可连续发展(保罗朗格朗提出平生教育)两全两发展记忆魔法创新和实践【答题技巧】资料解析题改卷标准:踩点给分、多写不扣分资料解析题高分诀要:三步走战略、总分总模式第一步(总):判断行为正确与错误正确:值得夸耀,表现了··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他学习;错误:违反了· ·的要求,应该如何改正。

第二步(分)理论要求+资料解析注:分条摆列、逻辑清楚第三步(总)总结理论和资料解析第二章学生观一、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不需要背,理解的基础上看一下就可以)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点)1、学生是拥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2)学生拥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转移,教师不能够将个人意志强加到学生身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拥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第三项不用记)2、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拥有规律性(出单项选择)①序次性:要次序渐进,不能“拔苗滋生” “陵节而施”②阶段性:依照不同样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注意各阶段的连结和过渡。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大纲必背版)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精品文档。

2欢迎下载(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1一、教师权利的内涵1、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2、教师的权利:(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师的公民权(是指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 包括: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身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

2、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与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三、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1、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四、教师义务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1)积极义务;(2)禁止性义务;(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意义的履行。

五、教师的基本义务:1、拥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纪守法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5、依法纳税义务六、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师义务1、遵纪守法;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教育义务;4、尊重学生人格;5、保护学生权益。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2一教育法律法规解读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近现代教育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萌芽阶段:《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

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主要观点: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含两方面:身体的发展;心里的发展。

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1、内法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因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更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的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一)双轨制(英国)(二)单轨制(美国)(三)分支制(苏联)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4年,“葵謀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12-1913年,“壬子葵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壬戊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义务教育制度:概念: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辨析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授之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

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扎德、巴格来。

3、个人本位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在西方,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使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2、综合课程;3、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1、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的学校大都采取个别教学形式。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1)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2)现场教学: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5、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认知过程1、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一、感觉观事物个别的反应外部感觉2、感觉的种类内部感觉3、感受性与感觉阀限4、感觉的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的相互补偿、联觉(1)绝对感受性: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2)绝对阀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差别感受性: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4)差别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量。

(5)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6)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知觉的概念空间知觉2、知觉的种类时间知觉二、知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现象3、知觉的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三、注意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四、记忆1、记忆的概念2、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按保持时间: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特点)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3、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实际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5、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6、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五、思维1、思维的概念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种类根据发展水平不同: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六、想象1、想象的概念2、想象的分类:有意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七、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迁移3.定势4.功能固着5.原型启发6.动机的强度第二节学习概述1、学习的实质2、知识的类型与表征3、下为学习4、上位学习5、直观知识包括6、知识概括的措施7、技能的分类8、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第三节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3、学习动机的分类: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性动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奥苏泊尔成就动机的分类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5、学习动机的理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