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
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
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
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
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
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
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
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微生物: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而是指肉眼难以看清,需要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0.1mm)的总称。
2.模式生物:背景清晰,基因组小,易于测量和分析,可以从中获得经验,改进技术方法。
例如大肠杆菌和酵母、线虫、果蝇和小鼠。
3.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4.霉菌:它是丝状真菌的通用名称。
通常指菌丝体较发达且不产生大的肉质子固体结构的真菌。
5.病毒:由一个或数个rna或dna分子构成的感染性因子,通常(但并非必须)覆盖有由一种或数种蛋白质构成的外壳,有的外壳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膜结构;这些因子能将其核酸从一个宿主细胞传递给另一个宿主细胞;它们能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进行细胞内的复制;有些病毒还能将其基因组整合入宿主细胞dna,依靠这种机制,或是导致持续性感染发生,或是导致细胞转化,肿瘤形成。
6.病毒颗粒(Virus particle):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和病毒的传染性形式。
它是一组可以独立复制的遗传物质(DNA或RNA)。
它们被自己编码的蛋白质外壳所包围。
有些人还有一个胶囊,保护他们的遗传物质免受环境损害,并作为载体将遗传物质从一个宿主细胞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细胞。
7.衣壳粒:病毒的最小形态单位,由1-6个多肽分子折叠缠绕成的蛋白质亚单位(三级结构)。
8.衣壳(壳):由衣壳颗粒以对称形式规则排列而成的病毒壳。
它含有核酸,形状各异。
9.核衣壳(核壳):病毒蛋白质壳体与病毒核酸的合称,为病毒的基本结构。
10.暴露毒物颗粒:只有核壳基本结构的毒物颗粒称为暴露毒物颗粒。
如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毒颗粒。
11.包膜毒粒:有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在核壳外还具有包膜,有的包膜上还有刺突,这类毒粒称为包膜毒粒。
包膜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
12.强效噬菌体:在感染宿主细胞后,它可以在细胞内正常复制,最终杀死细胞,形成一个裂解周期。
13.轻度(溶原性)噬菌体:感染宿主细胞后,复制周期无法完成。
微生物名词解释
1 微生物: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放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2 细菌L型:由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受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者合成受抑制儿失去细胞壁的细菌。
3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 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可以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
4 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性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细菌体境界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为多肽其主要功能为抗吞噬作用5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在细菌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6 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脂质A 核心多糖特异多糖组成。
7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到40% 由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组成8 热原质:就是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9 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的专供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10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段时间培养后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1 转化:受菌体直接摄取供菌体的DNA 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2 接合: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质粒或染色体的DNA从供菌体转移到受菌体的过程。
13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菌体的DNA片段转移到受菌体内受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14 原生质体融合:是将两种细菌经处理后失去细胞壁置于高渗培养基中保持原生质体状态然后将两种原生质体融合。
15 卡介苗: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在含马铃薯胆汁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获得毒性减弱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变异体。
常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16 病毒:是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物质形式是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的微生物。
17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果细胞不能为病毒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不能合成自身的成分或者能合成部分或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装配释放。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30个,每个两分细菌细菌又叫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3个门,包括放线菌(放线菌门,革兰氏阳性),蓝细菌(蓝细菌门,支原体(厚壁菌门,革兰氏阴性),衣原体(衣原体门),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革兰氏阴性菌)等特征:比真核细胞小、简单,通常有细胞壁,可以被革兰氏染色.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还有脂多糖,细胞壁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细胞膜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缺少膜结构的细胞核,染色体为一环状DNA,多质粒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和内含物,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小,为70S繁殖一般是二分裂古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个门, 8个纲12个目特征:细胞壁可以染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阳性染色的细胞壁一般是均匀的聚多糖组成的厚壁,阴性染色的胞壁表层是糖蛋白或脂蛋白,结构变化大,都无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类物质,对溶菌酶和b-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抗性.脂质由烃链与甘油通过醚键连接,一些形成二甘油四醚.质膜有些是双分子层有些是单分子层.含有一个染色体,闭合环状双链DNA通常比细菌的染色质体小,质粒很少,tRNA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tRNA所没有的修饰碱基,核糖体(ribosome)70S形状多变,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真菌菌物界细胞核具核膜,具行使特别功能的有膜细胞器,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更加复杂,通常比原核细胞大细胞壁坚韧,由几丁质,纤维素和葡聚糖细胞膜有糖脂和甾醇,具有细胞识别和胞吞的作用,液泡系处理胞吞物质具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蛋白酶体核糖体80s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病毒由核酸和/或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遗传因子只含有DNA和RNA二者之一,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特定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一般结构是具有核酸衣壳,核衣壳,包膜,刺突,具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或复合对称等病毒群体形态:噬菌斑plaque:( 菌苔上形成)或空斑(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枯斑包涵体复制分五步:吸附侵入增殖装配释放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溶源性(Lysogeny)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具有裂解与被裂解关系通常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噬菌体–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放线菌属于放线菌门,包括1个纲,5个亚纲;6个目;14亚目;44 个科革兰氏阳性菌, 菌体呈放射状,能形成菌丝和无性孢子,通常不运动. 大多好氧支原体厚壁菌门的柔膜菌纲,无细胞壁革兰氏阴性无细胞壁,形态多形易变不形成肽聚糖,抗青霉素细胞相当小.直径约250nm质膜含固醇使其结构稳定多数不运动,一些能进行滑动通过二分裂或出芽繁殖基因组小,只有0.6-1.1Mb 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能在动物黏膜和关节中繁殖,营养为有机营养形衣原体属于衣原体门不运动球菌,革兰氏阴性细胞壁缺少胞壁酸和肽聚糖基因组较小1 M bp在宿主内完成独特的发育周期在大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都有发现最近从蜘蛛,蛤蜊,和无脊椎淡水动物中有分离到能量寄生,ATP主要来自宿主立克次氏体隶属于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杆状,球状或多形性,具典型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无鞭毛细胞较小寄生性寄生种类在脊椎动物的红细胞,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吸血节肢动物是它的携带者或第一宿主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 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1.微生物:指肉眼难以看清,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一切微小生物。
2.原核生物:是有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3.细菌:一类结构简单,种类繁多,主要以二分裂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4.芽孢:是为数不多的芽孢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在某菌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折光性强,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无繁殖能力。
大多数芽孢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5.伴孢晶体:细菌一种特殊结构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6.鞭毛:在细菌的一端连接于细胞壁,一端游离的细长纤丝状物。
弧菌和少数球菌有鞭毛。
根据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可分为一端単毛菌、一端丛毛菌、两端鞭毛菌、周生鞭毛菌和侧生鞭毛菌。
鞭毛的着生位置和数目是细菌分类鉴定所依据的形态特征之一。
7.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一般由糖和多肽组成。
8.原生质体:脱去细胞壁的细胞叫原生质体,是一生物工程学的概念。
动物细胞也可算做原生质体。
9.球状体:因细胞壁部分缺损而形成的球状或近球状、并有一定生活能力的渗透敏感性微生物细胞。
只能存在于等渗溶液中。
10.菌落:单个微小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时,以此母细胞为中心产生大量细胞而聚集在一起,产生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成为菌落。
11.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是许多菌落连成一片形成的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不同属种细菌的菌苔形态是不同的。
12.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13.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一
绪论微生物:(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都是一些个体微小(一般小于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模式微生物: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比面值:把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成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odiversity):物种的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类型的多样性。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普通微生物学: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为目的来分,总学科为普通微生物学,分学科如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等。
应用微生物学:按微生物应用领域来分,总学科是应用微生物学,分科如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用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抗生素学和食品微生物学。
第一章原核生物(prokaryote):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狭义的细菌是指一类细胞较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0.5到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3.菌落:指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4.菌苔:指将大量分散的纯种细胞密集地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较大表面上,结果长出的大量“菌落”已相互连成一片。
5.假菌丝:当它们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这种藕节状地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半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7.半知菌:只发现无性繁殖,未发现有性繁殖的菌株。
8.温和性噬菌体:凡在吸附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以长期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一般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9.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10.原噬菌体(前噬菌体):指整合在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
11.溶源性细菌:指含有温和噬菌体的DNA而又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12.生长因子:指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13.水活度:在同温同压下,某溶液的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
14.天然培养基: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成分未知的培养基。
15.组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指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
16.半组合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指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养基。
17.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8.鉴别培养基:指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微生物名词解释1
菌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 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 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G+形成。
-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2)-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 生活史: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 霉菌:(非分类名词)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 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繁殖性小体。
- 有性孢子: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繁殖小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甚或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仅含一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称为芽孢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细菌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
糖被按其有无固定层次、层次厚薄又可细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真菌:是一类无根茎叶分化,不含叶绿素,靠腐生或寄生方式生活的低等真核微生物。
霉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为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假酵母:凡只能进行无性繁殖的酵母菌,称为假酵母。
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它们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噬菌体:指侵染细菌、放线菌等原核微生物的病毒。
温和噬菌体:指侵染寄主细胞后不裂解寄主细胞的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
效价: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形成噬菌斑单位或感染中心数。
亚病毒:凡是在核酸和蛋白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一种分子的病毒,称亚病毒。
类病毒是裸露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分子病原体,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的RNA分子。
拟病毒:是被包裹在真病毒粒子内部的有缺陷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一般仅由裸露的RNA 或DNA组成。
辅助病毒: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又叫辅助病毒。
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是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疏水蛋白质。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名词解释:1、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
2、球形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G-细菌外膜层)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3、L-型细菌:专指稳定的L型即那些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4、菌落:将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
该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此即菌落。
5、噬菌体:即原核生物的病毒,包括噬细菌体、噬放线菌体和噬蓝细菌体等。
6、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而其宿主就称溶源菌。
7、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期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和裂解(释放)5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
8、原噬菌体:某些温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中。
处于整合状态的噬菌体DNA称为原噬菌体。
它是繁殖和传递噬菌体本身遗传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9、溶源菌: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由于前者的基因组整合到后者的基因组上,并随后者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此,这种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此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而其宿主就称溶源菌。
10、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1、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微生物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细菌L型:是指细胞壁缺陷型的细菌。
1935年Klieneberger首先在Lister研究所发现而得名。
3.中介体:细菌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折叠,卷曲形成囊状物。
多见于G+菌。
中介体参与细菌的分裂和能量的产生,有类似于真核细胞纺锤丝与线粒体的作用。
4.质粒: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遗传性状,能够自我复制的染色体以外的闭环双链DNA。
5.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多层膜状结构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即为芽孢。
其抵抗力强,衡量灭菌效果时,常以杀死芽孢作为判断指标。
芽孢的大小,形态,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助于细菌鉴别。
6.热原质:又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产生热原质的细菌大多是G-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7.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脂质A,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是革兰阴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
8.外毒素:是细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或: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细菌体外的蛋白质,其毒性强,为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9.培养基: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称为培养基。
10.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许多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菌苔。
11.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但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用以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
12.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比消毒要求更高,包括杀死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经过灭菌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
微生物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通常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一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2.capsule(荚膜或大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厚度:>0.2μm3.flagella(鞭毛):从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伸出细胞外面的蛋白质组成的丝状体结构,使细菌具有运动性。
4.菌落:将单个细菌细胞接种到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菌迅速的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的里面或表面聚集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5.假菌丝:酵母菌进行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不与母细胞立即分离,并继续出芽生殖,细胞成串排列,这种菌丝状的细胞串就称为假菌丝。
6.出芽痕和诞生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7.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8.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又称病毒体。
9.烈性噬菌体:指感染宿主细胞后,能够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0.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到宿主的核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11.噬菌斑: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菌混合培养在营养琼脂中,在平板表面布满宿主细胞的菌苔上,可以用肉眼看到一个个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为噬菌斑。
12.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即整合在宿主核DNA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13.溶原性噬菌体:同1014.营养(或营养作用,nutrition):微生物从外界摄取对其生命所必须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称为营养。
15.碳源(carbon source):凡是提供微生物营养所需的碳元素(碳架)的营养源,称为碳源。
微生物名词解释
65.选择培养基: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或对某种化学物质敏感性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相应营养物质或化学物质,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将所需微生物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出来。
66.透过屏障:微生物细胞表面由原生质膜、细胞壁、荚膜及粘液层组成的限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屏障。
9.霉菌:以多细胞丝状群体形式生存的真菌。
10.真菌: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没有根茎叶分化,以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微生物。
1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12.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微生物。
13.原生动物:缺少真正细胞壁,具有运动能力,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14.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只有称作核区(无细胞膜包裹的裸露DNA)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所有原核生物都是微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DNA环组成。2缺少单位膜分隔而成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1、晶体: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内毒素),称为半胞晶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糖被有数种:1,形态固定、层次厚的为荚膜。2、形态固定,层次薄的为微荚膜。3、形态不固定、结构松散的为黏液层。4、包裹在细菌群体上有一定形态的糖被称菌胶团。糖被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被宿主免疫活性细胞吞噬。
1.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微生物(microbe ,microorganism) 是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2、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细胞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3、磷壁酸teichoic acid(垣酸):占壁干重40~50%。
是以磷酸多元醇分子的重复结构单位为主链(骨架)的阴离子多聚物。
(在多数情况下,磷壁酸分子中的磷酸多元醇是磷酸甘油,或磷酸核糖醇,因此,根据主链组成不同可以将磷壁酸分为两大类:磷酸甘油型磷壁酸和核糖醇型磷壁酸。
)4、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5、芽殖:在母细胞表面(尤其在其一端)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的一种繁殖方式。
6、缺壁细菌:在溶菌酶或青霉素作用下产生细胞壁缺陷或无细胞壁的细菌。
7、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L型细菌专指那些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8、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的单细胞,主要以外生孢子的形式繁殖,革兰氏阳性,与细菌同属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菌落中的菌丝常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状呈放射状生长,并因此而得名。
放线菌有特殊的土霉味。
9、菌丝(hyphae):具有G+菌细胞壁丝状细胞,没有间隔,为多核体。
可分为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成团的菌丝为菌丝体。
10、基内菌丝(substrate hyphae): 培养基内匍匐生长的菌丝,无隔,约0.2-0.8μm。
通常会产生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
功能:吸收营养,所以又称营养菌丝。
11、气生菌丝(aerial hyphae):由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
微生物检验名词解释(Ⅰ)1.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了微小生物的总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才能观察到2.非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可由一种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的仅有一种核酸或仅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他们必须寄生于活的易感细胞中生长繁殖3.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由单细胞组成,细胞核分化程度低,无核膜核仁,染色体为裸露的DNA分子,缺乏完整的细胞器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染色体体,胞浆内有完整的细胞器5.亚种: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的纯种,如果与典型种之间存在某些特征的差别,而这些特征又是稳定遗传的,则称为典型的亚种6.型:自然界中存在差异较小的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类型,7.菌株:来源不同的同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8.标准菌株:具有某种菌种典型特征的菌株9.正常菌群:在人和动物的体表和腔道中有许多微生物,这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是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10.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条件下如微生物寄生部位改变,大量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时可引起疾病,成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11.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和产生毒性产物,同时与宿主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宿主病理变化的过程12.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感染量(LD50/I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了需要的最少细菌数或毒素量13.侵袭力:病原微生物能突破宿主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4.内化作用:指某些病原体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15.类毒素:外毒素在0.4%的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使其毒性丧失而保留原有抗原性16.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17.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一过性的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18.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19.脓毒血症: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内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20.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所致21.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我在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生的,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2.一级屏障: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的使用可实现将操作者和被操作对象之间隔离以防止操作者被感染23.二级屏障: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外部环境的隔离,24.气溶胶:是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100纳米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25.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26.细菌非典型形态:通常在条件适宜培养8到18小时细菌形态较为典型,但细菌的形态又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27.周浆间隙:革兰阴性菌在磷脂双层与细胞膜间有一空间,含有某些破坏抗生素的酶,与细菌的耐药性、获得营养、解除毒物有关28.细菌L型:即细胞壁缺陷型,在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能形成,其子代仍保留亲代的遗传特性但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等生物学性状上均与亲代有明显差异,尤其对β内酰胺类,或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具有抵抗力29.中介体:又称拟线粒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而成的囊状结构可随细胞分裂到子代细胞,多见于革兰阳性菌30.你染颗粒:白喉棒状杆菌胞质所含的异染颗粒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偏磷酸盐,嗜碱性强着色较深,经特殊染色后可与菌体成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31.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的表达32.芽孢: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则光性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33.细菌的生长曲线:将一定数量的细菌接种在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间隔一定时间取样检测活菌数目,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34.热原质:是许多革兰阴性菌合成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为脂多糖35.菌群失调症: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导致宿主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病症36.转座因子:是一段具有自行转位特性的独立DNA序列,可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之间移动37.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变异可以传给后代。
微生物名词解释(1)
1.菌落(co1ony):单个微生物细胞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定程度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2.菌苔(lawn):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所形成的微生物生长群体。
3.平皿(Petri dish):由玻璃或透明塑料制成的圆形皿底和皿盖组成,皿盖可覆盖于皿底之上,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其英文名称是为纪念其发明者Richard Petri。
4.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一种微生物组成的细胞群体,通常是由一个单细胞生长、繁殖所形成。
5.培养基(culturemedium):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根据其中固化剂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固体、半固体、液体3种。
6.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种微生物时,防止其被环境中微生物污染或其自身污染环境的技术。
7.培养平板(cultureplate) 常简称为平板,指固体培养基倒人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所形成的培养基平面。
8.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制成可能含菌的培养平板,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和里面。
9.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 在培养平板表面均匀涂布经过稀释的微生物悬液后,保温培养,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0.平板划线法(streakplatemethod) 用接种环在培养平板表面划线接种微生物,使微生物细胞数量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开。
保温培养后,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得到生长分离的微生物菌落。
11.稀释摇管法(dilutionshakeculturemethod) 将待分离的材料稀释后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C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用石蜡封盖,保温培养后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在琼脂柱中间。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17、PHB:聚-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可作为原核生物进化的分子钟;1、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古菌是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2、放线菌: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3、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4、衣原体:一类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力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5、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细胞较大无滤过性;6、假单胞菌、固氮菌、埃希氏菌、根瘤菌、芽胞杆菌、梭菌、鱼腥蓝细菌1、真菌: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2、真菌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3、无性孢子:未经性细胞核结合,直接在营养体上产生的孢子;4、有性孢子: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的孢子;5、担子:担子菌亚门的有性孢子;由担子经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单倍体细胞;生长在担子的前端,有梗与担子相连;6、同宗配合:某些真菌,其有性生殖发生在同一个菌体中,是一种自身可孕的结合方式;7、异宗配合:某些真菌必须由不同交配型的菌丝相结合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性亲和方式;1、病毒: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于活细胞内的微生物,在细胞外具有大分子特征,在活细胞内部具有生命特征;2、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的病毒,具有一般病毒的特征;3、溶源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源细胞,或叫细胞溶源化,溶源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以极低的频率10-6发生自发裂解,在用物理或化学方式处理后,会发生大量裂解;4、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在侵入细菌后,并不像烈性噬菌体那样立即大量复制繁殖,而是将它们的核酸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上,同寄主细胞同步复制,并传给子代细胞,寄主细胞不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5、烈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胞内进行复制,产生大量新的噬菌体粒子,并导致宿主迅速裂解的噬菌体 ;6、原噬菌体:整合在溶源细胞染色体上的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7、类病毒:是含有侵染性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的一类植物病毒;8、一步生长曲线: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噬菌斑数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用以测定噬菌体侵染和成熟病毒体释放的时间间隔,并用以估计每个被侵染的细胞释放出来的噬菌体粒子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9、逆转录病毒:这一类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能以病毒自身的+RNA为模扳,合成-DNA,,再以-DNA为模板合成+DNA,+DNA可以作为模板转录mRNA后合成蛋白质;10、噬菌斑:在双层平板固体培养基上,释放出的噬菌体引起平板上的菌苔点性感染,在感染点上进行反复的侵染裂解形成透明的圆斑,称噬菌斑;1、培养基:人工配置的, 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2、化能自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3、化能异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4、光能自养型:以光为能源,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5、光能异养型:以光为能源,以有机物为碳源的营养类型;6、生长因子: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用量很小,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的有机化合物;7、氧化磷酸化: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氧气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总偶联着A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8、底物水平磷酸化:指在被氧化的底物水平上发生的磷酸化作用,即底物在被氧化的过程中, 形成了某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中间产物,这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磷酸根及其所联系的高能键通过酶的作用直接转给ADP生成ATP; 9、光合磷酸化:生物的光和系统将捕获的一部分光能转化为ATP的磷酸键能的过程;10、发酵: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中间产物,同时释放出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11、无氧呼吸: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的微生物以一些氧化物为电子受体所进行的呼吸获能过程;1、纯培养物:经过反复分离纯化后,在平板上挑取的由单个菌落繁衍的微生物后代;2、纯培养技术:获得纯培养物的过程;3、世代时间: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4、细菌生长曲线:当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时,如果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座标,以细菌数量变化为纵坐标,根据细菌数量变化与相应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作出一条反应细菌在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5、致死温度:在一定条件下如10分钟,杀死某种微生物的最低温度;致死时间:6、致死时间:在一定条件下如60℃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7、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为分批培养 ;8、连续培养: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表明,细菌培养物的最高得率在对数生长期;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细菌的生长始终保持在对数生长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细菌培养物,这种方法称为连续培养;9、消毒:消毒是杀死或消除所有病原微生物,达到防止病原菌传播的目的10、灭菌:灭菌是杀死所有微生物;1、遗传: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相似性;2、变异:子代子细胞与亲本母细胞之间表现出的差异性;3、突变:从分子水平上讲,DNA或RNA中每一种可遗传的、稳定的变化称为突变;4、颠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为颠换;5、转换:DNA分子中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成转换;6、结合:遗传物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从一个细胞转入到另一细胞而表达的过程称为接合;7、转化:是受体细胞从外界直接吸收供体的DNA片段或质粒,通过遗传物质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结果把供体菌的DNA片段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上,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8、转导:转导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细胞中的DNA片段转移到受体细胞中,使受体菌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9、转座子: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段DNA序列10、回复突变:根据突变表型和野生型相比较将点突变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向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野生型向突变型;另一种是回复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突变型向野生型;回复突变可使突基因产生的无功能或有部分功能的多肽恢复部分功能或完全功能;11、无义突变:由于一对或几对碱基对的改变而使决定某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的基因突变叫无义突变.12、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比它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一生物的两个不同来源的体细胞经融合后,不通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准性生殖常见于半知菌中;1、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处于环境中的微生物和与微生物生命活动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环境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多样性:生命形式以及生命系统在组成、功能上表现出的多态性成为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景观多样性、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多样性;3、极端环境微生物:能生存于极端环境如高温、低温、高酸、高碱、高压、高盐等环境中的微生物;3、根瘤:根瘤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 -----根瘤菌共生体,具有固氮作用的特殊结构;4、VA菌根:VA菌根是内生菌根的主要类型,是由于菌根菌丝在根皮层细胞内形成特殊的变态结构泡囊Vesicule和丛枝Arbuscule,而用其英文打头字母得名;5、寄生微生物:在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中,凡寄生于另一类微生物体表或体内,并从另一类微生物细胞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微生物,称为寄生微生物;6、腐生微生物:主要从动植物死去的组织、细胞中获取所需营养的微生物;7、内生菌:在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菌根中真菌菌丝可以穿透根表皮层,进入皮层细胞间隙或细胞内,也有部分真菌菌丝可穿过菌根的表皮生长到根外,有助于扩大根的吸收,但主要是在皮层细胞间纵向延伸,或盘曲于皮层细胞内;这种菌根称为内生菌根;8、土传性病害:病原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并常常侵害下茬同类作物的植物病害;9、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寄生或附生于植物根系、茎杆、叶面而从植物细胞中获得营养物质、水分,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甚至死亡的微生物;10、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是两种微生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结构的共生体,两者绝对互为有利,生理上发生一定的分工,且具有高度专一性,其他微生物种一般不能代替共生体中的任何成员;且分开后难以独立生活,但不排除在另一生境中独立生活;11、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关系:微生物之间的互利共栖关系是指在同一个环境中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时双方在营养提供或环境条件方面都益的关系;12、微生物之间的偏利互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微生物类群共栖,一个群体得益,而另一个群体既不得益也不受害的情况; 13、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微生物区系是指在某种特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活动强度;。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培养物:在人为规定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纯培养: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纯培养技术: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技术无菌技术:在分离,接种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也防止自身操作污染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阶段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菌苔: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成为菌苔涂布平板法:将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中,冷却凝固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滴加在平板表面,用无菌玻璃涂棒推涂,使菌液均匀涂布在整个平板表面,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平板划线法: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沾取少许但分离的材料,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他形式的连续划线,微生物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被稀释,培养后得到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即得到纯培养平板:冷却凝固后的固体培养基在无菌培养皿中形成的培养基固体平面叫作培养平板,简称平板选择培养分离:设计一套特定的环境使之特别适合某一微生物的生长,而其他微生物不能生长,从而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把这种微生物选择培养出来,这种方法叫作选择培养分离富集培养: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生长,从而使其在混杂群体中的数量大大增加,因而更容易将它分离出来普通光学显微镜: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聚光器,射到样品上,经物镜第一次放大得到中间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得到终像暗视野显微镜:利用特殊的聚光器实现斜照明,给样品照明的光线不直接穿过物镜,而是自样品反射或折射后进入物镜,因此整个视野是暗的,而样品是明亮的裂殖法: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个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双球菌:分裂后成对排列的球菌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蓝细菌:也称蓝藻或蓝绿藻,一类含有叶绿素a,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也称霉形体,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个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
(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
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
(呈弯曲状的细菌)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链球菌(Streptococci):分裂后细胞成链的球菌。
弧菌:菌体呈有一个弯曲呈弧形(即弯度一圈)。
螺菌:菌体较为坚硬有多个弯曲。
衰老型、退化型:细菌在老的培养物中会出现各种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重新培养有些可以恢复,有些不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细菌多型性:有些细菌尽管在最适宜的(正常的)环境中生长,其形态也很不一致。
菌柄(Prosthecas):在诸如柄杆菌属的细菌中,作为细胞壁的一部分的附器。
球状体(球形体,spheroplast):多用革兰氏阴性细菌,以溶菌酶法处理获得,其外壁的结构尚存,所以,原生质体对外界环境具一定抗性,并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菌体。
细菌细胞壁(cell-wall):包在表面较坚韧略具有弹性的结构,是一层较薄的膜状结构。
核(Nucleus):细胞内结构,含有染色体。
细胞膜(cell membrance):是细胞壁和原生质之间一层柔软并具有半透性的生物膜(又叫质膜、原生质膜、胞浆膜)。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一种鉴别染色法,当用脱色剂处理时,根据保留或失去原始着色剂(结晶紫)与否,细菌被划分为革兰氏阳性或革兰氏阴性。
核仁(Nucleolus):细胞核中的一种小体。
核糖体(Ribosome):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细胞质结构单位,为蛋白质合成地点。
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见于细胞质和核仁的核酸;含有磷酸,D-核糖,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核酸(Nucleic acid):一类由核苷酸复合物连接构成的分子;其类型有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核蛋白(Nucleoprotein):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分子。
组蛋白: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类碱性蛋白(其作用之一是使大量遗传信息压缩在核内)质粒:细菌除了原核以外,还有染色体外遗传因子(为环状DNA分子,能自我复制)细胞间的(Intercellular):在细胞之间。
细胞质(Cytoplasm):细胞膜和核之间的细胞生活物质。
细胞器(Organelle):细胞的结构或组分。
荚膜(Capsule):围绕某些微生物细胞壁的一种胶状包被或粘液层。
(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
粘液层: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没有明显的边缘粘液性物质。
菌胶团:如果细菌荚膜连在一起,其中包含有许多细菌叫菌胶团。
细菌的化学趋避运动:细菌趋势向吸引物并聚集于浓度区或与避离排斥物,菌体集中在低浓度区,蛋白质为接受物。
细菌的光趋避运动:先培养在具有弱光的液体培养基中,用强光照射某一区域,通过10—100分钟,通过鞭毛运动,集中在强光照射区。
鞭毛(Flagellum): 细胞上柔软的鞭状的附器(细长的原生质突起),作为一种运动器官。
一端单毛菌:菌体一端只有一条鞭毛。
二端单毛菌:菌体二端各有一条鞭毛。
丛毛菌:菌体一端成二端各有一丛鞭毛(偏端丛生鞭毛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周毛的(Peritichous):围绕细胞整个表面长着鞭毛。
周毛菌(Peritichous flagellum bacterium):在菌体四周都有鞭毛。
伞毛(Fimbriae): 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表面附器,由蛋白质亚单位构成,直径大约为7nm.它们比鞭毛短些、细些。
也叫做纤毛。
线毛(Pili,散毛,纤毛,菌毛):比鞭毛更细,较短,直硬,数量也较多的细丝。
核蛋白体(核糖体):细胞质中无胞膜的颗粒结构,直径150-200埃。
中间体(中体):包围质的膜折皱陷入到质细胞里的结构。
异染颗粒:用染料多色美兰染色,菌体部分兰色颗粒红紫色,故称异染颗粒。
脂类颗粒:细菌在代谢过程中积累起来,但不能被细菌作养料脂类颗粒。
多糖颗粒:有糖原和淀粉二类颗粒,可作为细菌的能量来源。
液泡(V acuole):细胞质内清晰的空间。
芽孢(内生孢子Endospora):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有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成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休眠体叫之。
孢囊(cytocyst):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菌,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孔壁称之。
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某些芽孢杆菌,如苏云金杆菌,在细胞内产生一种晶体状多肽类内含物称之。
裂殖生殖(Schixoteny):营养体多重分裂的无性生殖。
裂殖(schizogenesis):表现为细胞的横分裂称为裂殖。
异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不相等,称为异形裂殖。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子细胞与母细胞大小相等,称为同形裂殖。
裂殖体(Schizont):疟疾寄生物无性生活周期的一个阶段。
菌落(集落bacterial colony):固体培养基上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生长物(微生物的单个个体或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团)菌苔(bacterial lawn):几个菌落连在一起成片生长。
培养基(media):是人工配制的适合于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或者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琼脂(Agar-agar):红色海藻经过干燥的多糖抽提物,在微生物学培养基中用以作为一种凝固剂。
基内菌丝(营养菌丝,substrate mycelium),长在培养基内的放线菌菌丝。
菌丝无分隔,可以产生各种水溶性、脂肪性色素,使培养基着色。
气生菌丝(二级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放线菌菌丝。
气生菌丝直生或分枝丝状,较基内菌丝粗。
孢子丝(sporotrichial):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其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放线菌菌丝。
水华或水花(Bloom):在水中有大量的蓝细菌生长,繁殖茂盛,使水随的颜色随藻类的颜色而变化,许多细胞集结在一起形成“水华”或“水花”。
(由大量浮游生物生长所引起的水体表面呈色区)共生关系(symbiotic system):几种生物在有机联系的共生条件下互相得益的关系,有的共生达到了彼此不能分离的程度,或若分离后生长不良。
地衣(lichen):蓝细菌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隔膜(Septum):菌丝体中的模壁。
菌丝(hypha):多数真菌的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单一的细丝叫菌丝(叫菌丝)。
菌丝体(mycelium):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的营养体类型叫菌丝体。
有隔菌丝(Septa hypha):真菌有隔膜的菌丝叫有隔菌丝。
无隔菌丝(Non-septa hypha):真菌没有隔膜的菌丝叫无隔菌丝。
Z型菌丝(Z-hypha):有些真菌的营养体类型,在寄主体内和人工培养基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菌体称之。
吸器(吸胞)(Haustorium): 真菌菌丝某处生出特殊形态的菌丝体或菌丝的变态物,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这些变态物叫吸器。
菌环(菌套annulus): 捕食性真菌形成环状,叫菌环(菌套)。
菌网(macterial net): 捕食性真菌形成网状,叫菌菌网。
假根(Rhizoid):一种单一的或多细胞的在菌丝下方生长出发丝状根状菌丝,伸入基质中吸收养分并支撑上部的菌体,呈根状外观。
菌核(Sclerotium):真菌生长到一定阶段,菌丝体不断地分化,相互纠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颜色较深而坚硬的菌丝体组织颗粒。
子座(Stroma):是菌丝分化形成的垫状结构,或是菌丝体与寄主组织或基物结合而成的垫状结构物。
菌索(Rhizomorph):是菌丝体集合形成的绳状结构。
多生于树皮下或地下,形似根状结构物)菌丝束(hyphal strand):菌丝平行排列的绳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