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案(万海泉)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4.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电影或纪录片,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观后感,谈谈自己对新中国初期外交的认识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较为抵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2.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外交形势,认识我国领导人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背景及其意义。
2.掌握我国在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理解这些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作用。
5.强化史料实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6.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和平、捍卫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一外交原则的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
4.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7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充满好奇,但可能对一些外交事件的具体过程、背景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辩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新课内容学习:结合课本,讲解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分析其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
2.学生反馈: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
3.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涵盖以下方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依据,紧密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思维导图、知识卡片等形式,梳理本章节的知识点,使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7.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长。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即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我国的外交动态,培养国际视野和责任意识。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重点:通过学习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难点:将外交成就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原则的内涵。
a.你认为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有何现实意义?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认识到外交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3.增进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树立平等、互利、合作的外交观念。
4.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评价,培养独立思考和国际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2.利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国际挑战和应对策略。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2.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及其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分析报告:请学生选择一个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事件(如中美大使级会谈、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分析该事件对我国外交事业的影响,以及我国在该事件中所体现的外交策略和原则。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4.观看纪录片: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外交事业的纪录片,如《外交风云》、《新中国外交五十年》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抒发真情实感,体现对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认识和体会。
5.家国情怀: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以“我为国家的外交事业自豪”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表达对国家外交成就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外交事业的展望。
最新课标实验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新课程标准了解新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知识结构确定新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初期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中苏等17国建交的外交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三、自学导引1.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2.新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新的外交对象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毛泽东把具体内容概括为哪几点?3.简述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方针的含义和作用4.新成立后初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采取什么政策?结果怎样?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者、时间、内容、意义?6.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两点)时间、参加国、地点?以什么地位参加会议,提出了什么样的合理建议?达成了什么协议?参加这次会议有什么意义?7.亚非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会上讨论什么问题?周恩来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什么方针,有什么意义?四、重难点解析1.“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关系“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
新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采取了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及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企图把新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保卫胜利成果,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可以说“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重要体现。
2.“求同存异”方针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
3.新与旧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本质区别:旧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坚强后盾。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师生换位讲解、教师总结升华。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1 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理解新中国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容和实质,培养学生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和意义。
③理解“求同存异”方针对亚非万隆会议成功所起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外交与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不同。
②运用历史材料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建国初期提出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立起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②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是谁吗?生(讨论):周恩来。
师: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正是他在建国初期协助毛泽东,冲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打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使中国的以独立自主的崭新外交姿态登上世界舞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师:快速通读课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包括哪些方面?生:①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师:对,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第一个方面。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师:请同学们看“学思之窗”,联系中国近代史想想,周恩来为什么要这样说?生:近代反动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如西太后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袁世凯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精选2篇)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2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简单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乐观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乐观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乐观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学问与力量:(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沟通等途径,培育同学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力量。
(2)采纳争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沟通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分。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育同学的分析、思索及实践力量。
同时注意史料的运用,关心同学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力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4.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并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精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教师设计一份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测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对我国和世界的影响。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3.针对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史料等,直观地展示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概念、重大事件和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习本章节时,学生需要在新中国成立背景和国际政治环境下,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变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源自习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强化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合作能力。
4.教学拓展:
-邀请外交领域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提交时间:下周三之前。
2.完成以下练习题:
-选择题:根据课堂所学,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简答题:简要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
-论述题: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中国在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等事件中的外交策略。
-提交时间:下周二之前。
2.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为学生呈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践。
高一历史《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③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②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放映一组图片:“中美破冰”、“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中俄领导人会晤”、“安倍晋三访华”,由此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这一主题。
讲授新课: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多媒体显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并巧妙设疑:从旧中国屈辱外交史,我们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小结,外交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②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③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
问题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开国大典》、《建国初外交公函》、《共同纲领》材料。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阅读教材的引言和PPT材料思考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历史背景:(1)国际(2)国内2、内容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思考:建国初期我们为什么在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2、提出根据教材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图片内容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3、内容4、意义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2)目的:(3)特点:(4)成果:(5)意义:2、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2)内容:(3)特点:(4)中国的作用:(5)意义:万隆精神:小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巩固提高1、新中国恩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含义是A 、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 、重点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 、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2、 下列对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B 、它适用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C 、已成为解决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D 、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要求3、1954年4月24日,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他们这样描述到达该城市的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
”这位率领者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邓小平D 、张闻天4、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这里的“同”包括a 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b 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c 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d 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A 、a b c dB 、a b dC 、a b cD 、b c d国内外环境 国家性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家利益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提出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 与苏联等17国建交。
人教版必修1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事业,感受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崛起的历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4.外交成就的意义:阐述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外交事件进行讨论;
2.讨论内容:让小组成员从外交政策、外交活动、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讨论;
3.讨论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内交流,形成共识;
4.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外交成果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冲击力;
3.设计相关历史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外交官,亲身体验在国际舞台上的智慧与勇气;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题驱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教学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实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水平。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使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展示近代旧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引用周恩来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引用毛泽东在1949年6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上的讲话“本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明确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提出新中国初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材料展示:“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
以前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
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
……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
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质疑与反思: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A 4.C 5.A 6.D 7.A 8.D 9.B10.D
2.二、材料题
11、答:(1)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同”是指共同的经历,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同时希望解除殖民主义的奴役和灾难;“异”是指各国可采取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策。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了“反对公产主义”的问题
(二) 、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慌,互相排斥和对立。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立和斗争
2.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项最有利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从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是( )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大力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亚非会议的特点是什么?(2分)
(2)“求同存异”方针的“同”应如何理解?(1分)“存异”又指的是什么?(1分)
(3)简要说明万窿会议对当时中国外交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问答题
C.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7.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大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8.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最早提出是在( )
A.中印联合声明
B.<<中美联合公报>>
C.日内瓦国际会议
D.万窿会议
9.1953年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处理( )
A.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C.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D.朝鲜战争遗留问题
10.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当时提出这一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A.亚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2.例举新中国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有人说,弱国无外交;也有人说,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是一律平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五、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三、问答题
12、答:①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②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③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④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⑤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消除帝国主义的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等.学会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应选的史实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4.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这里的经验包括()
①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②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 ③苏联是中国人民的盟友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一概联合斗争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要从相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外交政策、实行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去分析,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要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③“一边倒”;内容: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作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内容: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基础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内容: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目的: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背
景
外交政策:的和平外交政策.
依
据
“另起
炉灶”
基
本
方
打扫
干净
屋子再
请客
针
一边倒
成
果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概
况
外
交
建
树
四、思考与讨论:
1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总原则,外交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