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咏柳》 这首诗是继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 描写春柳的力作。 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 风, 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柳曾巩原文赏析, 欢迎阅读!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狂--猖狂。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1/7

人深思。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 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 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 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可见元 母不仅持家有道, 还亲授元稹诗书, 担任起教育子女的重任。 元稹自小勤奋好学, 不仅直接受教于母亲,还常常从邻人家里借书,然后徒步去姐夫陆翰家求教。表 兄胡灵之又教他诗歌 格律和骑马射箭。九岁时,元稹作诗成熟,惊叹于长辈。因成长于民间,他 对边塞风云和农村凋敝已有所了解。 初进宦海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 年)十五岁的元稹以明两经擢第。唐代科举名目甚多, 而报考最多的科目则为进士和明经两科。 不过两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 进士科难,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科“倍之,得第者使一二”,故有“三十老明 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而唐代文人也更为看重进士科。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 获取功名,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一战告捷。及第之初的元稹却一直 无官,闲居于长安。但他没有终止勤奋学习。家庭藏书给他提供了博览群书的条 件,京城的文化环境和他的广泛兴趣,陶冶了他的文化修养。次年得陈子昂《感 遇》诗及杜甫 诗数百首悉心读之,始大量作诗。 贞元十五年(799 年),二十一岁的元稹寓居蒲州,初仕于河中府。此时,正 当驻军骚乱,蒲州不宁。元稹借助友人之力保护处于危难之中的远亲。乱定,与
2/7

其家少女相爱。不久,元稹牵于功名,西归长安应制科试。 选婚高门 贞元十八年冬(802 年),元稹再次参加吏部试。次年春,中书判拔萃科第四 等,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九年(公元 803 年),二十四岁的元稹与大他八岁的 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并入秘书省任校书郎,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元稹出身中小地主,门第不高,只有入仕以后,才有结婚高门的资本,如今作了 校书郎,这时,元稹正值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自然就把终身大事提上了日程。 据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墓志铭》云:“选婿得今御史河南元稹。祺时 始以选校书秘书省中”,元稹授校书郎后不久便娶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十月, 岳父韦夏卿授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丛是”谢公最小偏怜女”,割舍不 下,于是元稹、韦丛夫妇一同侍从韦夏卿赴洛阳。元氏在洛阳没有住宅,元稹夫 妇就住在东都履信坊韦宅。 一贬江陵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四月,元稹和白居易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 白同及第,登第者十八人,元稹为第一名,授左拾遗。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 地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迁庙”, 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 同时旗帜鲜明地支持裴度(时任监察御史)对朝中 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元稹奉职勤恳,本应受到 鼓励,可是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宰臣的不满,九月贬为河南县 尉。白居易罢校书郎,亦出为县尉。此时,母亲去世,元稹悲痛不已,在家守孝 三年。此后,三十一岁的元稹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元和四年春(809 年), 奉命出使剑南东川。 初登官场, 意气风发, 一心为民, 报效国家,遂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和崇高赞 誉。 白居易更是作诗赠他“其心如肺石, 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 冤愤一言申”。 这一举动触犯了朝中旧官僚阶层及藩镇集团的利益, 很快他们就找了机会将元稹 外遣——分务东台。东台就是东都洛阳的御史台,用意在于将他排挤闲置。即便 遭受到这样的打压,元稹仍然坚持为官之初的原则,秉公执法。元和四年 (809 年),正值仕途受挫时,其娴熟聪慧的妻子韦丛盛年而逝,韦丛之死,对元稹打 击很大,使他常常夜不能寐。由于难遣伤痛,元稹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诗——《遣 悲怀三首》。
3/7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