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教案教学过程: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提问: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张三和李四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张三和李四都看到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一点是正确的。

但是,事物在发展变化的同时,还具有一定时期的相对的稳定性。

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问:现在教室里,什么在动?什么处于静止的状态?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动。

但如果相对于教室、桌椅来说,你的位置没有发上变化,从每个同学本人来说,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这就是静止的两种情形。

(1)静止的两种情形〔板书〕〔边看自制课件边分析〕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事物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设疑:这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还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虽然从空间位置来看,我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地球时时刻刻在运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景致,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

所以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刚才故事中的张三和李四,尽管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但他们一直是张三和李四,没有变成王五和赵六,即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保持不变,他们的理由完全是诡辩。

材料: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那么广告,上面写道:“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想一想:这那么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学生活动:讨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观点否认了静止的存在阅读:60页、思考: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平常的事情。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高中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4

4 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堂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理解运动的概念,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2.识记和理解规律的概念,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方法论意义二、能力目标能辨析实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探讨客观世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教与学】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易经》这句话的理解。

1.运动的含义。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探究二】①指出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②请举例说明“离开物质的运动”的例子。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探究三】采用辩论法,正方观点是“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反方观点是“世界上有绝对静止的事物”,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得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结论。

【思考】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运动是、和(2)静止的含义。

(3)静止是、和(4)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探究四】采用小组讨论法,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总结欧布里德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思考】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说:“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的区别是什么?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探究一】采用小组讨论法,通过对“人类根据什么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出课题。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3.规律的普遍性是指。

【思考】“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你是怎样理解荀子这句话的?【探究二】①采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后请学生总结“永动机”无法制造出来的原因。

②请学生回答焦耳成功带来的启示。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学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 第四课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学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温故知新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及特性?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二、知识目标1、识记:(1)哲学上运动的含义(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静止的含义(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规律的含义(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2、学习重点(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含义(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3、学习难点(1)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和规律的客观性三、新知导学(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含义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静止的含义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四、合作释疑1、区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根本特性2、区分哲学上所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3、区分规律和规律现象4、判断:(1)规律是永远存在、万古不变的()(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制定、修改、创造规律()五、课堂小结哲学上所讲的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方面:静止的含义另一方面:区别:认识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握规律联系: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六、当堂达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及核泄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1~2题。

1.世界各国,古往今来,地震时有发生,这说明(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D.运动没有规律可循2.地震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人力所能预测和控制的,但通过人的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却是可能的。

这就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在抗击严重的地震灾害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所作为。

这表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B.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C.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D.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清朝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必修四《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一、教学分析(一)内容分析: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

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1、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把漫画、视频等课件展示给学生,通过情景剧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悟。

①情境唤起法: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③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视频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

④合作探究法:分组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突显,生生之间的思维得到融合、交叉、提炼和升华。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2)静止的含义;(3)规律的含义;(4)运动是有规律的;(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规律的客观性◇分析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在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2)准确把握规律的含义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3)使用多媒体(主要是电脑)辅助教学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板书)导入: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分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1)哲学上“运动”是什么含义?(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归纳板书:1、运动的概念——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政治《哲学生活》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二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论证分析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第二目分析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和利用的。

本课是在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之后,继续回答我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同时,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本课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

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

2、通过提供一定量的诗词名言作为素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尊重客观规律,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难点: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五、教学方法设置情境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师生合作,探究知识与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课堂探究】p3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此话错在哪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毛泽东【理论升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因而运动是()()()【走出误区】p32 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错误观点:只承认()否认()则导致()判断?“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新人教必修4

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件新人教必修4
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载体 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
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合 作 探 究 ] 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
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考目标 1.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b) 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及其要求(c)
解读导航
1.以具体事例考查物质与运动、运
动与静止的关系。 2.以现实事例考查规律的客观性、 普遍性及其要求。 3.以具体事例考查人能认识和利用
3.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
规律。

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合 作 探 究 ] 在“神舟十号”的发射中,要使飞船准确到达预定轨道,发射速 度必须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低于第一宇宙 速度,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飞船只能绕地球匀速飞行,无法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自 主 学 习 ]
1.运动的含义(b)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 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存在方式 (1)运动是物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运动的物质。 物质 的运动, _____ 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 (2) 运动是 _____
[要 点 阐 释 ] 1.规律与规则
规律
含义 区 别 不同
规则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是按照人们的需要所制定
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 定的联系 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 消灭 规定 是主观的,是人们制定的,

高三政治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三政治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把握高考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规律的概念(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教学过程一)学生讲评时事二)导入复习三)复习过程构建知识框架复习考点典型例题讲评学生学案1.构建知识体系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世界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索世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客观运动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把握规律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2.典型例题自然界的物质性 D1.人们能够利用木料制出桌椅来,体现了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自然物人工化。

但是,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A.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C.人有动物所没有的制作能力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D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为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回答以下两题。

1、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 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 人类可以有意识的改造自然C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4课第2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教材分析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2、能力层面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

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

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2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01变化和□02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03根本属性和□04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05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06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07承担者。

脱离□08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续表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01固有的、□02本质的、□03必然的、□04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05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06被创造,也不能□07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08固有的规律。

没有□09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10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1)必须□1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12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13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14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15条件和□16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思考 Ⅰ.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属于什么哲学观点? 提示: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观点。

主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Ⅱ.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吗?提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探究活动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情景: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

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600米。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高中政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4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运动和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能够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三、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斗转星移,海陆变迁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铁生锈,木头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教师引导: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问题探究:这句话有道理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因为河水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

赫拉克利特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推进新课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板书: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板书: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情境刻舟求剑(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问题探究: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他的剑呢?学生:他不知道船是运动的。

教师总结:很对。

不仅船是运动的,水也在不停地流动,等船靠岸后再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肯定是找不着剑的。

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拓展探究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学生回答:不能,“心”、概念、精神都是意识范畴,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教师总结:我们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心”、概念、精神等在运动,就是人的思想变化,也是要借助于大脑这种物质的东西,所以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板书: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探究: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学生: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认为有些事物是不动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教师总结:分析得很好。

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这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它没有发生位置的运动,但是地球一直在转动,大雁塔、故宫也在地球上围绕着太阳转动。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有一个叫欧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

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

所以我没欠你的钱。

”邻居气得打了他一顿。

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欧布里德: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他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邻居,为什么要打人?邻居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打人。

”县官无言以对,只好不了了之。

问题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呢?请三个学生扮演法官、欧布里德和他的邻居。

表演过程略。

学生分析:欧布里德之所以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事物也有静止的一面。

那么,哲学上所讲的静止是指什么呢?(过渡)问题情境刘德华的成长照片(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刘德华从小时候到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学生:有。

教师进一步提问:刘德华在变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学生:不会,还是刘德华。

(2)唯物辩证法上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第一种如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每年我国都在发展,但是我国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又如我们班的同学,都是高中生,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变化,但是我们还处于青春期阶段,我们还是高中学生的性质没有改变,这种可以看作是相对的静止。

第二种找学生说。

学生:比如坐在火车上的人,相对于火车、座位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但是地球始终在转动,火车也在前进,所以这种静止又是相对的。

结论: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第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刻舟求剑。

第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欧布里德的观点。

观点争鸣: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物质运动绝对性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处于相对静止的河流,实际上不仅水在流动,而且河岸、河床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借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否认相对静止,就无法区别事物,必然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问题情境(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问题探究:上述俗语、名句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师总结: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反映了地球运动的规律;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反映了万有引力规律;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生物运动的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反映了价值规律,这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

那么,什么是规律呢?(过渡)板书: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理解:固有的,即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

本质的,即内在的,不是外在现象,不是现象的联系。

如上述材料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都是外在的现象,而不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们分别是地球运动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体现。

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刻意回避规律。

问题探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多媒体课件展示)A.守株待兔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D.水往低处流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A项和B项都是偶然的联系,守株待兔只是偶然的联系,近朱者也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D项是现象,而非本质的联系。

只有C项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社会规律。

问题探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多媒体课件展示)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B.新陈代谢C.价值规律D.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E.春夏秋冬,四季更替F.水往低处流G.苹果落地H.万有引力规律学生回答略。

正确答案:BCH教师分析:A项和D项都不是客观的规律。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只不过是人为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情境永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

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

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

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

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问题探究:“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改造规律。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板书:2.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理解:(1)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问题情境揠苗新说“揠苗新说”(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探究:现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培养,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让孩子们应接不暇,疲于奔波,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该怎么办?学生议论、交流、发言略。

教师总结:青少年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受教育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代家庭重视培养孩子(未成年人)成才的愿望是良好的,但“良好的愿望”必须遵循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如果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不遵循客观规律,盲目让青少年参加社会上开设的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不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是“欲速则不达”,甚至劳而无助。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减负”势在必行,现在是也应该是未成年学生从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