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工作简要回顾 ▲2003年我国应急管理起步。 ▲2004年应急预案编制年。 ▲2005年全面推进“一案三制”工作。 ▲2006年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2007年加强应急法制建设。 ▲2008年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 ▲2009年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010年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2011年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 ▲2011年至今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2)预防为主,防救结合; (3)属地为主,分级管理; (4)统一领导,分类管理; (5)快速反应,应急联动; (6)社会动员,全民参与; (7)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8)平战结合,协同应急。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突发事件基本常识

▲突发事件概念: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 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分级: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一 般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也有其他特别分类规 定。 ▲突发事件分类: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预警分级:一般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 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也有 特别分级的。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其他特别规定。 ▲应急征用和征用补偿。(第十二条)规定: 征用主体: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征用客体:单位和个人; 征用补偿:毁损、灭失的给予补偿。 ▲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第十三条)规定: 应对措施中的有关司法活动可以中止。 ▲开展国际交流。(第十五条)规定: 中央政府组织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 ▲加强对政府监督。(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政府应对决定、命令向同级人大备案,应急处置结 束,向同级人大专务会报告。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第五条)规定: 识别、预防和化解风险,全面开展风险评估管理。
二、立法背景与指导思想
——立法背景:
2003年“非典”经验教训,提 出加强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 设重大战略决策。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 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 强化。 ----各类突发事件日益频发,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
---党中央、国务院总结
二、立法过程与指导思想
2、应急避难场所准备。城乡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4、应急培训演练准备。县级以上 政府建立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开展 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 急、协同应急能力。 5、应急队伍准备。县级以上政 府整合应急资源,建立综合应急救 援队伍,有关部门建立专业应急救 援队伍。 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 伤害保险,并配备防护装备和器材。 6、应急宣传准备。新闻媒体无 偿开展应急知识公益宣传。乡镇、 街道、村居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应 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学校把应急 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北京“7.21”特大暴雨洪灾
“7.21”特大暴雨洪灾成因分析 一场特大暴雨,造成如此巨大的 损失,值得反思: ——降雨集中、雨量大; ——城市基础设施脆弱; ——人们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弱。
北京“7.21”特大暴雨洪灾
“7.21”特大暴雨洪灾的影响和启示:
——发生在首都,全国、全世界关注; ——在人们心理留下长期阴影,北京等地 出现 “闻雨色变”; ——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市政排水设施 建设亟需加强(有专家认为,北京排水系 统设施达仅能抵御3--5年一遇暴雨,全国 70%的城市最多抵御一年一遇的暴雨,国内 市政排水市场的年规模可达750亿元,下水 道经济将成为热点); ——灾害发生时城市管理需加强,包括交通、 旅游、生产企业等方面,农村防灾减灾能 力亟需加强。 ——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布,渠道畅通,覆 盖面广; ——防灾减灾措施有效,应急救援快速高效; ——善后处理及时有序,恢复重建措施落实。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刻不容缓,公民自救 互救能力亟需增强。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规划统筹安排应急设备和基础设施 建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3、隐患排查准备。县级政府 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 生事件危险源、危险区域调查、登 记、风险评估,并定期检查监控, 并向社会公布。 省级和设区的市级政府开展特 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危险源调查 登记和风险评估,并采取防范措施。 县级政府及部门、乡镇、街道、 村居委开展社会安全事件矛盾纠纷 调解处理。 所有单位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消除事故隐患,调解矛盾,采取安 全防范措施。 高危行业、公共交通工具、公 共场所及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安全隐 患排查。
二、立法背景与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预防与应急准备优先; ▲有效控制与最小代价原则; ▲对公民权利限制和保护原则; ▲建立分级分类的应对机制。
二、立法必要性和总体思路
——必要性:



▲突发事件多发频发,损失巨大; ▲应对责任不明,应对机制未形成; ▲应急能力不强,依法处置措施不充分; ▲制度机制不完善,危害未及时控制; ▲社会参与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管什么? 四个字: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从 学科上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 应急管理——风险管理; 应急管理——危机管理; 应急管理——冲突管理; 应急管理——过程管理。
——与风险的关系:风险具有危险要素与脆弱性, 危险要素来自自然、人为、技术和环境四个方面; 风险不等于突发事件,但可发展成为突发事件。 ——与灾害灾难的关系:突发事件造成了严重的 损害就演化为灾害灾难;突发事件造成损害方面的 程度不同于灾害灾难。 ——与危机的关系:突发事件是一个点、一个面、 危机是全面的、系统的,突发事件可能诱发一场危 机,很多危机由一起突发事件引发。 ——与紧急状态的关系:紧急状态是较长时间影 响公众安全和国家政权的危机状态,突发事件可能 引发紧急状态,但没有必然联系。
《突发事件应对法》 解 读
双堡镇人民政府 安监站
(2019年2月)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二、立法过程与指导思想 三、立法必要性和总体思路 四、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五、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北京“7.21”特大暴雨洪灾


2012年7月21日,受西 南暖湿气流影响,北京遭 遇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 雨量170 毫米,为61年一 遇。房山区受灾最重,降 雨达460毫米,造成77人遇 难,受灾面积1.6万平方公 里、人口约190万人,经济 损失超过一百亿元。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体制:应急体制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企 事业单位在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组织制度 和规范体系,其组织机构具有层级关系和领导隶 属关系,并有应急管理的职能、岗位责权设置和 管理权限划分。

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灾害
wenku.baidu.com
▲国家应急管理体制 : 统一领导、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 (1)领导机构。 (2)办事机构。 (3)工作机构。 (4)地方机构。 (5)专家组。 ▲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对工作职责。 ▲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和单位职责。 ▲明确军队参加应急抢险救援。
重庆“10· 2”纵火案件
三、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
▲行政应急原则; ▲行政适当原则(第十一条); ▲预防为主原则(第五条); ▲快速反应原则(第七条); ▲分类分级分期原则(第三条); ▲行政公开原则(第十、五十三 条); ▲社会动员原则(第六、十一、 五十五条)。

2008年5月14日,我市消防在 北川中学营救被埋学生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7、应急资金准备。县级以上 政府保障应对工作经费。 8、应急物资准备。建立应急 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 急物资监管、生产、储备和调拨 体系。 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建立应急 物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政府保 障应急资物生产和供给。 9、应急通信准备。建立应急 通信保障体系。 10、保险准备。鼓励单位和 公民参加保险,建立国家财政支 持的巨灾保险体系。 11、其他准备。鼓励单位和 公民提供应急物资和捐赠,培养 应急管理专门人才。
二、立法必要性和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



▲赋予政府必要的应急处置权力; ▲对处置权力给予限制和规范;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应对工作; ▲征用公民、法人财产给予补偿。
三、立法目的和基本原则
——立法目的:
▲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 事件; ▲控制、减轻和消除社 会危害; ▲规范应对处置活动; ▲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 全,维护社会秩序。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事发—监测与预警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图

突发事件监测:连续、系统收集、 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监测信息。 突发事件预警:预见、警示、缓 解。 1、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 级以上政府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 汇集、储存、分析和传输相关信息。 村、居委和有关单位建立信息报 告员制度。 信息报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立即向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或 指定专业机构报告。各级政府向上 一级政府报告。要求及时、客观、 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 报。
——立法过程: ▲2003年5月,国务院法制办成立起草领导小组(初 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 ▲委托两所高校和一个省级政府法制办起草; ▲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2005年3月,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讨论草案; ▲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汇报, 更名为《突发事件应对法》; ▲又经两年多的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中华人 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 ▲草案经2006年5月31日国务院138次常务会议讨论 通过。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事前—预防与应急准备 1、应急预案准备。国家应急 预案体系: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 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 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相 应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 院规定。 应急预案基本内容:根据有关法 律法规和突发事件特点,明确应急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 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 恢复重建等。
四、突发事件应对法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体制的特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依托
现有行政体制而建立。具有以下4个特点: (1)政府主导。 (2)协调联动。 (3)部门负责。 (4)属地管理。 ——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条块分割、部门分割。 (2)应急机构职责不明。 (3)基层应急管理机构需进一步加强。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突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2)紧迫性; (3)不确定性; (4)危害性; (5)扩散性。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内涵 ▲应急管理概念:应急管理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 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管理活动。是政府 的核心职能之一。 ▲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实现损害最小化。 ▲应急管理工作分段:按照突发事件事前、事中和事后,主要分为三 个阶段,各阶段是一个循环闭合过程。 (1)预防阶段-----针对社会的脆弱性,找准危险源和灾害点,开展 风险评估,做好消除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2)处置阶段-----快速果断处置突发事件,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 级,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害。 (3)恢复重建(善后处理)阶段------开展应急调查评估,实行追责 问责,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妥善处理安置人员,总结经验教训。
二、立法背景与指导思想
——公布实施:
2007年8月30日, 第十届人大常务会第二 十九次会议通过,自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二、立法背景与指导思想
——文本结构:
围绕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 中、事后,主要有预防与应急准备、 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 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等章节, 加上总则和附则,共七章、62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