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重点分析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必备)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成才系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成才系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 “拒 ”,把守。
②毋,通 “无 ”,不要。
③内,通 “纳 ”,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 “邀 ”,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 “背 ”,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蚤,通 “早 ”,早些。 不,通 “否 ”。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曰
左右既前,斩荆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 “于之 ”,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 “若、说、辞、鄙、微 ”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矣 ”)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 “供 ”,供给) ③秦伯说 (同 “悦 ”)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 “智 ”,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 …… 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 …… 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 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 …… 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 …… 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 “那个人 ”,今义为 “妻子 ”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 “出使的人 ”,今义为 “出门时所带包裹 ”) 五.特殊句式 (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人教版必修1-5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必修1-5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句法知识点:1.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宾语可以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或者间接宾语。

2.修饰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成分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3.状语从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的从句叫做状语从句。

4.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一般用逗号、顿号或者分号分开。

二、常用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并列句句式:A,B(面对选择时常见的结构,如:“或者……或者……”)2.手法手法:夸张、对比、排比、设问、论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常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1.用“否则、则、必、岂、即……又……”等词语进行逻辑的对比或者推理。

2.使用“曾、或者、良苦用心、岂止……”等词语进行修饰和强调。

3.通过“……不仅如此,还……”等结构进行扩展和详细说明。

四、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1.掌握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作者、作品和时代的关系,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脉络。

2.识别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句子、词语和内容的分析,理解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意图。

3.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对作品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

五、句子成分的分析和理解:1.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进行动作的人。

2.谓语:句子的谓语是动作的核心部分,描述或者说明主语所执行的动作。

3.宾语:句子的宾语是接受动作的对象,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者动名词。

4.定语:修饰名词或者代词的修饰语,用于限定名词或者代词的范围和意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的修饰语,用于说明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关情况。

六、句子的排比和对仗:1.排比:将若干个相同或者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强修辞效果和语感的平衡感。

2.对仗:将若干个意义相同或者相对反的词语或者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类比的方式,用一个事物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包含原文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包含原文

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包含原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à南。

佚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ō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á孙杨孙戍ù之,乃还á。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ì;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学习重点梳理一、篇目必修一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三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四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

二、学习重点1.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必修五的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可以适当分解,一部分提前到必修一,进行一些讲解,可让学生边学边进行总结梳理。

提前到高一的目的是为了应对高中的考试;此部分内容还需在必修五再次系统总结整理。

2.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积极意义容易把握,历史局限可以在以下课文教学中得以体现。

《荆轲刺秦王》的思想狭隘,《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历史局限,《陈情表》中李密复杂的思想,三篇文章分别出自必修一、三、五。

其他文言文学习更突出汲取民族智慧。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古代战争中巧用外交辞令《鸿门宴》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必修二《兰亭集序》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赤壁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游褒禅山记》执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劝学》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师说》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苏武传》新时代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张衡传》张衡的品格和贡献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滕王阁序》怀才不遇的感慨《逍遥游》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3.每课需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实词(大纲要求120个及其他重要的)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朝亡厌既国师微辞鄙过易《荆轲刺秦王》诚说见私乃道顾遗谢被涕《鸿门宴》素善要属举胜安倍复内间当坐(35字)必修二《兰亭集序》是信期修次致诸或类《赤壁赋》望兴徐如绝非固适《游褒禅山记》卒阳盖相孰少奇舍识《孔雀东南飞》堪怜(28字)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兵王走知《劝学》利劝假疾就《过秦论》乘却使率族从《师说》若及嘉贻解(20字)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徒患宜幸悉度故请右即质《苏武传》去负许爱《张衡传》莫迁阴造(20字)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胡归再何恨涉《滕王阁序》得穷已《逍遥游》恶数行《陈情表》病除逋寻察治汤(20字)另有大纲中的7字未纳入必修中,但在语文读本中出现《谏太宗十思疏》本克《信陵君窃符救赵》曾、左《六国论》殆弥《伶官传序》贼虚词(大纲要求18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因《荆轲刺秦王》以于《鸿门宴》与者为必修二《兰亭集序》所于《赤壁赋》之何《游褒禅山记》其乎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之《劝学》焉所《过秦论》而乃也《师说》则之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因《苏武传》为《张衡传》于必修五《归去来兮辞》以而《滕王阁序》之而《逍遥游》且若《陈情表》以句式(5种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宾语前置句判断句《荆轲刺秦王》定语后置句省略句《鸿门宴》被动句状语后置句必修二《兰亭集序》状语后置句《赤壁赋》宾语前置句《游褒禅山记》状语后置句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劝学》定语后置句《过秦论》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总结点学习计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总结点学习计划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一.一多“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②之(人称代,文公)③将焉取之(增添的土地,代)④子犯之(秦国,代)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⑥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用于主之,撤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也(,表承接)②敢以事(介,拿)③越国以鄙(,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气)②焉用亡以陪(疑副,何)③朝而夕版焉(兼,“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疑代,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国)②君知其也(代,件事)③吾其也(表商议或希望气)注:思虑三中“若、、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也已(通“矣”)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通“供”,供)③秦伯(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理智)三.活用①晋函陵、秦汜南(名用作,扎)②既封(封,疆界。

里用作,使⋯⋯成疆界)③若不秦(使用法,使⋯⋯减少)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作,害)⑤越国以鄙(名的意用法,把⋯⋯看作邑)⑥若亡而有利于君(使用法,使⋯⋯亡)⑦之武退秦(使用法,使⋯⋯撤军)四.古今异高中语文①夫人(古“那个人”,今“老婆”的尊称)②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出所包裹”)五.特别句式(1)状后置(介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而有利于君佚之狐言于伯省略句晋(于)函陵,秦(于)汜南(省略介“于”)B.(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C.敢以(之)事(省略介,以之)(3)前置夫晋,何之有(“之”作前置的志)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1.秦王必臣,通“悦”,yuè,高。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

3.今天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5.奉樊於期函奉,通“捧”,捧着。

6.而匕首,通“”,出。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文言文知识(重点)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必修一至必修五)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夜缒而出(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4)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6) 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4、一词多义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停数日,辞去(告别)不辞劳苦(推托)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4)邻之厚,君之薄也(5)失其所与,不知2.疑问句(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3.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总结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总结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经常会涉及文言文,文言文是汉民族母语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部分。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许多都要求记忆,现整理了必修一、二、三、四、五的文言文,欢迎阅读!必修一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XX师XX侯、XX伯围郑,以其无礼于XX,且贰于楚也。

XX军函陵,XX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XX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XX伯曰:"XXXX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XX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XX,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XX,将焉取之?阙XX以利XX,唯君图之。

' XX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荆轲刺XX王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 5 文言文要点句子翻译汇总必修 11.若舍郑认为东道主,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 )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荆轲刺秦王》 )4.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 5.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 )7.固不如也,且为之何如? (《鸿门宴》 )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进出与特别也。

(《鸿门宴》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10.大行不管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此刻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答案:1.假如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郑国能够随时供应他们所缺少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 “认为”,把它作为;“行李”,来往官员;“乏困”,缺少的东西;增补省略主语“您”) 2.晋国有什么知足的呢?此刻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充他西部的疆界。

假如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获得它所祈求的土地呢?(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知足;“封”,使动“使成为界限”;“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 )3.假如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恳求行动。

( “微”,假如没有;“谒”,恳求 )4.秦国对待,能够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充公入官为奴。

(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充公入官)5.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食客,都衣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别。

( “来宾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食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6.燕王在朝廷上行膜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报告大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⑦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⑧及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⑨兵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被动句①为天下笑者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倒装句(1)宾语前置①陈利兵而谁何。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③自若也(2)定语后置①铸以为金人十二②伏尸百万(3)介词结构后置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②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五、固定词组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师说一、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添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边)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议或希望语气)注:思虑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累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来往,共其乏困(通“供”,供应)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理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伤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利于君(使动用法,使消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军)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 ,今义为“老婆”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 ,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别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利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 省略句A. 晋军 ( 于) 函陵 , 秦军 ( 于) 汜南 ( 省略介词“于” )B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记)《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yew,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一、通假字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 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 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 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 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 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 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 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 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 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必修二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①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