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 从前有座山》(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产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中国、欧洲和非洲等地区民间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故事中朴素的价值观。
3.能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难点】1.产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中国、欧洲和非洲等地区民间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感受故事中朴素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机动课时第1课时(读前指导课)【课时目标】1.产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能自主阅读中国、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民间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制订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探究单。
【教学过程】一、歌曲引入,激发兴趣1.歌曲引入,激发兴趣。
(1)聊故事。
(播放歌曲《从前有座山》)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那你们知道歌曲《从前有座山》背后的故事吗?你又是怎样知道这个故事的?(2)点拨: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小时候爷爷奶奶就给我们讲过。
父母长辈口口相传,这样的故事也就代代相传。
2.感知特点,导入课题。
正像同学们所说,民间故事里往往有固定的故事类型、情节内容的重复、相似的主人公和结局,方便人们记忆,也加深了听众的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快乐读书吧”,享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
(板书:快乐读书吧)【设计意图】学生讲述《从前有座山》这个民间故事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民间故事的基本文体特点,为之后学习民间故事、填写表格作铺垫。
而民间故事往往文字内容较长,以《从前有座山》作为开端来讲述,会唤起学生儿时的视听快乐,为学生阅读更多的民间故事创造较为轻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二、品读片段,渗透方法1.放映动画,激发兴趣。
播放《田螺姑娘》动画片。
2.出示片段,自主阅读。
(1)带着问题,阅读片段。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田螺姑娘》的片段及阅读提示。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3《当冲突发生》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3《当冲突发生》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当冲突发生》是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沟通能力,但在处理冲突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学生在家庭、学校和同伴之间都可能遇到冲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冲突处理的认知程度,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培养学生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和谐相处。
四. 教学重难点1.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情景,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和操练。
2.制作课件,展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准备小组讨论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遇到的冲突,让学生认识到冲突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冲突?冲突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困扰?”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冲突的多样性。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冲突案例,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冲突。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英语七下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教学设计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面向学生:中学生学科:英语课时:第一课时1学生课前准备:复习指路用语,网上搜索石家庄动物园资料和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
教师课前准备:unit3演示文稿,网上搜索关于pandas 的资料,/view/4667.htm二、教学课题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教学设计三、教材分析本课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一课时。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学习动物名称和常见的描述动物的形容词,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原因,能运用所学英语单词和句型简单描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从而增强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并勇敢地将保护动物付诸于日常行动中去。
本课设计由情景导入,首先展示网上搜索到的去动物园的地图,让学生通过看地图复习已学过的问路指路句型,然后导出本课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我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通过链接展示学生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动物的图片,引入本课的重点词汇与句型,学习有关动物的名词和询问喜欢哪种动物以及表达喜欢的原因的句子。
任务二是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对话练习,并引导学生变换不同人称时,句子所做的变化,然后做替换练习。
任务三让学生做听力练习,对课堂进一步进行延伸和巩固,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示动物的名词和描述动物特征的形容词,例如:koala ,tiger ,elephant,dolphin,panda,lion,penguin,giraffe;cute,smart,interesting,fun。
2、能用英语简单的谈论、描述动物并用合适的形容词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如:What animals do you want to see? Lions.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I like pandas.What animals does he/she like? He/She likes giraffes.Why do you like tigers? Because they’re very fun.Why does he/she like elephants? Because they’re kind of interesting.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动物名称和常见的描述动物的形容词,学会用适当的形容词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原因,能运用所学英语单词和句型简单描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搭积木比赛》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创设了搭积木比赛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已有从三个不 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的经验的积累,所以这项内容鼓励学生借助思考和想象解 决问题,然后动手操作验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动手操作,边操 作边想象,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在组织交流时,除了让学生展示 搭积木的结果,还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思考或想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说一 说从正面看哪个正方体被遮住了,这样的正方体有几个,从左面看呢?以此来 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按要求搭出立体图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 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 方块。
【教学难点】:
能画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利用遮挡还 原。
五、说教法学法
以教师的引导为主导,体现先导后教"、进而无为而教"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主 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去 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从而获得探索的乐趣和成 功的体验。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2.根据视图确定小正方体的个数。(教材第32页例2) 分析与解答:根据从正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可以确定这个立体图形的层 数是( )层;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可以确定这个立体图形前后有( )排。 所以确定这个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最多有( )个小正方体,最少有( )个小正 方体。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根据从两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确定立体图形 的形状,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 )。 从( )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设计说明:基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叙写本课学习目标:
学什么:根据课标三年级测量单元相关的“内容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目标1、2;
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课标“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2、3;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学生在测量的第一阶段二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也知道了为了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年级是测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推理体验量的大小。毫米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分米和米是厘米的累加,而毫米是厘米细分,厘米起着承重墙的作用。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体会长度单位的这种实际细分,因此认识毫米这节课是学生感受单位间联系的关键。如何实现让学生既感知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又能深入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性,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同时如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小结:看来对这两位老朋友我们很熟悉。
二、探究新知、建立量感
(一)问题引入,产生“毫米”的需要
1.引入:线段有多长呢?多一些指的哪儿?
2.问题:为什么不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大了,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国际单位符号字母是mm。
3.提供测量方法的学习支架
本节课舍弃测量方法的教学,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等量代换也不作为重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测量验证1毫米物品的活动中确实存在测量的操作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提供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测量方法的“锦囊”(见下图所示),保证每个孩子在测量活动中人人都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同时,本节课也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确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讲解和区分。
•分子和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和关系的说明。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和区分。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三、教学准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棒、显微镜玻片等)、实验材料(盐、纸屑等)•备课资料:课堂展示PPT、实验操作步骤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展示一张盖有透明玻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张图片是由什么构成的?背后有什么奥秘?通过一系列的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一定方式组合而成。
•分子在物质中有自由运动的能力。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粒子,是物质的最小不可分的单位。
•原子包含有电子、质子和中子,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原子核结构。
3. 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存在和运动。
实验步骤如下:3.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小块盐和一些纸屑。
3.2 实验操作步骤1.取一小块盐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案
教学
内容
直线、射线和角
课程
类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等活动,认识射线、直线,能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使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和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和角的计量单位,掌握角的分类以及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大小关系。
[评析:让学生通过画直线的比赛,体会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再次感受“无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操作体会“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并通过实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6. 教学“想一想”。
出示下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经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一起来看这里的图,连接A、B两点有三条线,哪一条最短?
2. 教学直线。
谈话:刚才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画出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呢?把刚才画的那条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
谈话:(多媒体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像这样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有什么特点?(板书:没有端点,无限长)
提问:你能把射线改画成一条直线吗?(学生操作后反馈)
射线
直的
有一个端点
无限长
直线
直的
没有端点
无限长
作业设计:(可附页)
1、39页“做一做”
2、练习一:1—4题
教学反思:
提问:老师让大家比一比谁画的直线多,可有些同学画着画着不画了,为什么?(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像这样画下去,永远也画不完)
在黑板上点两个点,提问:经过两点能画多少条直线?(一条直线)自己练习本上点两个点,画一画。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因数和倍数的认识》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同,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因数和倍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励评价法: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以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接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规律。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及课堂练习和答案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对照着竖式,小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交流后,教师小结方法。
32×25=
七、课堂练习
1.用竖式计算。
18×15=
22×16=
45×33=
2.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需要114分,算一算,绕地球21圈需要 多长时间? 分析与解答:由题意,列式为114×21。计算方法有多种形式,一般我们用竖式计算 。用竖式计算时,先用21的( )位上的数去乘114,得数的末位和21的( )位对 齐;再用21的( )位上的数去乘114,得数的末位与21的( )位对齐;最后把两 次乘得的积( )起来。
2280 + 114
2394
1 1 4(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1 1 1 4………………114×1
2 2 8…………………114×20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 么?着重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数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 一难点。 3.算一算,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 握笔算方法。 小组内交流,并汇报运算结果。
3.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估算时用
(
)法。
4. 乘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 ),再看乘数的( )一共有几
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几个0
5. 用竖式计算。 260×21=
405×28=
152×16=
【参考答案】: 1. 800 270 352 1485 2. 个 个 十 十 加 3. 四舍五入 4. 相乘 末尾 5. 5460 11340 243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认识毫米的符号。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表示。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够准确地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并进行正确的测量。
教学难点:1. 毫米与厘米的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避免读数错误。
教学准备:1. 尺子。
2. 测量用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长度。
2. 提问:我们用什么单位来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呢?学生回答:厘米。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用符号“mm”表示,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展示尺子,讲解尺子的使用方法:将尺子的起点对齐被测物体的起点,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3. 示范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读数时要准确,避免误差。
三、实践操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尺子和一些测量用的物品。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下测量结果,并用毫米作单位表示。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四、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总结毫米的认识和测量方法,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提问:除了毫米和厘米,我们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米、千米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如桌子、椅子等,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尝试用毫米和厘米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1、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得知了教学内容后,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课件和教学设计上,然后将我的设计直接搬上了讲台,但因为对教案的不熟练,必须不断地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在课堂上我的自信不够,激情不够,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留下了一些遗憾。
回顾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我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反思。
一、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因此我首先确定了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即red,blue,green,yellow,purple五个单词的掌握和let’sdo部分的说唱,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过颜色的单词,好的同学已经会说这几个新词。
因此我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whatcolorisit?”“It’s….”两个句型,让孩子们熟悉这个句型,好的同学甚至掌握这个句型,以减轻了四年级的教学负担,也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达到最近发展区。
同时,词不离句,即时加入句型教学,也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机会,新授的单词马上可以得到运用,巩固新知。
二、巧: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本课五个单词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复习学习用品中引出新词“green”,在魔术中引出“red”,在“火眼金睛”游戏中引出“blue”,运用调色盘引出“purple”,运用奥运五环引出“yellow”,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的课堂注意力。
并且在最后插入了奥运五环颜色的小知识,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let’sdo的学唱中,我也是在前面单词教学中就渗透了“Showmeyourredcrayon.”先让孩子们来做一做,然后后来说唱的时候孩子们就很快跟上了。
句型教学我也是步步深入,由“red”到“It’sred.”到“whatcolorisit?”,再到一问一答,但是这里“whatcolorisit?”的句型我呈现过快,操练过短,导致后来有些同学不会说,有些同学color这个单词读不准,如果我能把单词color 单独拿出来教学,并且将句子逐词带读,那么课堂效果还要好很多。
最新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教案:Unit3(第一课时
Unit 3 Would you like some cookies?(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大多数基础较差,英语表达能力欠缺,但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好奇心强,有一定的求知卻,喜欢动手操作。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活动,如借助图片,PPT,卡片,录音机等教学辅助手段,运用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对话表演,准备生日聚会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
本单元设计分为3个课时:本单元设计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 lead-in + listening and speaking第二课时 Phonetics review Vowels第三课时Phonetics review Consonants+unit task第一课时 Lead-in + Listening & Speaking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时系教材《英语》(基础模块预备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包括Lead-in & Listening and speaking两部分,具体内容为:询问对方意愿,表达自己的意愿,听懂并掌握询问和表达意愿的词汇、句型。
2.教学重点、难点⑴教学重点询问对方意愿,表达自己的意愿,听懂并掌握询问和表达意愿的词汇、句型⑵教学难点食物,饮料类名词;询问对方意愿,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词汇、句型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掌握食物,饮料,物品类词汇,如doll; candle; balloon; bottle;cola; popcorn; wine; beer; cookie;⑵询问和表达意愿的句型,如:Would you like…?I’d like….How about…?2.能力目标⑴学生能听懂关于询问和提供个人信息的对话。
⑵学生能编写关于询问和提供个人信息的对话。
(3)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招待客人的英语表达方式.3.情感目标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招待不同对象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课时9第三单元第1课时 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很多学校建设了校内小农田作为校内劳动教育基地,鼓励学生亲身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
但是在城市的学校,土地资源有限,开发的农田规模过小,无法满足每个班级学生的种植需求,因此另一种种植方式——无土栽培,在城镇学校和城市家庭中值得推广学习。
本课是劳动教材六年级“无土栽培真先进”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生菜,解决“无地可种”的困境,体验无土栽培的先进并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培养了用劳动与科技改善生活的价值观,激发学生愿意学习新技术、愿意动手实践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强烈,注意力比以前较集中。
他们已经有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愿意动手尝试与创造,但是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仍在发展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
因此,教师在传授新技术时,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放手让他们尝试前,先进行清晰而有效的方法指导,对关键点进行突破,争取让学生的实践有成果,增强学生的动手信心,培养他们实践创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认知性目标:通过活动了解无土栽培的技术和优势。
2.参与性目标:能自己动手利用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并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体验性目标:学习家庭无土栽培种生菜的方法步骤并付诸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和科技的进步,分享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
4.技能性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了解家庭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的步骤,掌握家庭无土栽培种生菜的方法。
5.创造性目标:学会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后,继续积极探索实践,了解更多不同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在家庭推广多种植物的无土栽培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家庭无土栽培种生菜的六个步骤。
教学难点:探索更多无土栽培种植蔬果的方法运用到家庭中。
五、工具及资源准备家庭无土栽培种植工具、图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第二小学的黄颖欣老师,欢迎进入六年级—广州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无土栽培技术种生菜。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My friends》教案精选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My friends》教案精选范文一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3My friends》教案精选范文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感知并归纳o-e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2、能够读出符合o-e 发音规律的单词。
3、能够根据单词的读音拼写出符合o-e发音规则的单词。
4、能够准确区分o-e和o的发音。
5、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语音的兴趣,树立信心。
二、教学重点:1、能够感知并归纳o-e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
2、能够读出符合o-e 发音规律的单词。
三、教学难点:1、能够根据单词的读音拼写出符合o-e发音规则的单词。
2、能够区分o-e和o的发音。
3、个别辅音的发音如:j、n、s。
四、教具准备:课件、词卡、实物(书、笔记本、便签)五、教学过程:(一)、Greeting:(二)、Review:T: Let’s sing a phonic song Ok?S:Ok…T: Next let’s read some words(课件呈现单词cat、fat、cake、face、six、five、nine、pig)S:…T:What can you find ?(复习以前学过的a-e和i-e的发音规律)S: a 发字母本身音/ei/ ,末尾e 不发音。
S:i 发字母本身音/ai/ , 末尾e不发音。
T: Very good! Let’s go on (课件呈现单词dog、not、book、notebook、 note)S: …T: 分别用实物呈现book、 notebook、 note。
(课件呈现note)S: …T: Good ! Look this is a note too.(课件一张note)Can you spell it ?S: n- o- t- eT: Yes ,n-o-t-e note(贴单词卡片) , n says /n/ 、o says/?u/、t says /t/、 e不发音。
小学劳动教育五上第三单元第1课《同心结》教学设计
同心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编制同心结,读懂基本的实体图、示意图,初步掌握制作绳结的技能,感受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学会单个同心结的编制方法。
2.培养细心编织的好习惯。
3.了解同心结的寓意,感受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学会单个同心结的编制方法。
四、教学难点学会单个同心结的编制方法。
五、教学准备剪刀、编织绳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图片导入,激趣导题。
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绳结。
同学们,这些绳结漂亮吗?绳子不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之一,它还衍生出了很多绳结装饰品,它们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艺术之美。
想学习怎么制作绳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做同心结吧。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的的方式引出各种绳结,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手工之美,对绳结产生制作兴趣。
环节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引导思考:孩子们,在做绳结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哪些工具和材料呢?请同桌交流说一说吧。
2.小组交流:你认为做绳结应注意哪些注意事项?找代表积极发言总结。
预设:细心,有耐心,注意看好步骤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为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
通过小组间的探讨,促进全班的思考交流。
环节三:观看示范,探究方法1.同学们总结很到位,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视频来看一下如何制作同心结,思考制作的步骤在怎样的。
(学生说一说)2.学生总结制作同心结的步骤:(1)根据所编同心结的大小选择粗细不同的编织绳。
编小的同心结,用细绳;编大的同心结,用粗绳。
(2)将选好两根红色编织绳剪成一样长。
(3)将其中一根红绳的下端按顺时针方向绕一个圈,并从圈中穿出。
(4)第二根绳的下端从上方穿过第一根绳圈后,按逆时针方向绕成一个圈,并从圈中穿出。
(5)同时拉紧红绳的两端,一个同心结就编好了。
(6)重复上述的步骤,即可编出连续的同心结。
我们还可用同心结编出一些饰品,比如手链。
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第一课时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3第一课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SectionA的内容。
本单元谈论的主题是:“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来讲故事。
为此,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1、词汇:bathroom bedroom kitchen while get out(of) take off 等。
2、目标语言:Where were you when the UFO arrived?I was in the kitchen/in the barber shop…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arrived?I was cutting hair/cooking dinner…While the boy was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heUFO took off②能力目标:通过对话操练,听力练习,能熟练运用过去进行时谈论过去发生的故事。
③情感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词汇及目标语言的运用,过去进行时。
难点:when 和while 的用法。
三、教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我确定采用以下的教法:1、脚手架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语言时,采用脚手架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体验,然后去实践。
2、小组竞赛法:1b的听后巩固,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进行,评出最好的一组。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3、任务型教学及合作探究法:学完1a、1b之后,学生已对过去进行时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接下来我将呈现一组句子,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过去进行时这一语法的构成及用法。
第1课时 第三单元整体阅读-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任务三:用彩笔在文中标出注释的词语。同桌结合,一人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一人读注释予以纠正。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
任务三
根据后面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 _____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轻快敏捷。)2.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缠绕联结。)3.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____________。(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4.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____________,这是荒园,____________,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鉴定欣赏。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少有人来。罕,稀少。)
9.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形容忽然醒悟。)10.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一点也不相同。)11.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9.突然间,我____________,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___________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形容忽然醒悟。)10.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____________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一点也不相同。)11.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____________。(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人教PEP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教案《 Unit 3 Part A 》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PEP六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教案《 Unit 3 Part A 》第一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PEP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的主题是“My family and friends”,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关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词汇以及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本课时为Part A,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听力练习,二是口语交际和阅读理解。
本部分内容通过听、说、读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和词汇,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但是,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发音不准确、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发音训练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关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词汇,如uncle, aunt,cousin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亲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关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词汇及用法;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语交际和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情景教学法:创设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运用英语;3.交际法: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PEP六年级上册英语第三单元Part A;2.课件:与本课时相关的人物图片、词汇卡片等;3.视频:关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短剧;4.练习题:针对本课时的听力、口语、阅读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Can you nam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s?”,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
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墨家则提出:“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
”
在英文里,如今被译成“原子”的Atom一词,源于希腊语,它的字面上的意思是indivisible“不可分割”。
第一个把Atom介绍到我国的是严复翻译的《穆勒名学》,他将其译为“莫破”。
二、西方原子鼻祖
[介绍]德谟克利特认为就像用一块块砖头砌墙一样,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指出:“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所能做到的,充其量只是使原子彼此分离和再结合起来。
正如我们不可在太阳系中放进一颗新的行星或消灭一颗现存的行星一样,我们不可能创造出或消灭一个氢原子。
”这种观点换作现在更有趣的说法,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既不会产生,也不会被消灭,他们只是被分开,再重新组合,你鼻尖上的某个碳原子可能正是亿万年前恐龙尾巴上的呢。
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其原子学说。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成功地解释了化学定律。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受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限制,这个理论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三、汤姆生模型
[介绍]到了19世纪末,由于电的发现,化学家们有条件去研究物质在通电条件下的性质了。
他们发现将一些气体装在密封的玻璃管中,再抽气使之比较稀薄,然后通上高压电,会有一束射线从玻璃管的阴极通过气体到达阳极,人们称之为阴极射线。
这种射线是什么呢?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在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该射线会发生偏转(这就是现在我们家里电视机中的电子管的工作原理);他通过研究电场和磁场对该射线的作用,发现这种射线带负电,
并测出了其电荷与质量之比,这个比值很大;Thomson又使用了不同的电极材料、在玻璃管中充入不同的气体,发现所得射线的电荷与质量之比都一样。
[提出问题]这些电子是那儿来的呢?为什么不管什么电极材料、什么气体所得到的射线都一样呢?其电荷与质量之比很大又说明什么?
这样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面包代表均匀分布的正电荷,电子则像葡萄干一样嵌于其中。
四、卢瑟福模型
[介绍]几乎是在汤姆生实验的同时,居里夫人以及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等人开始了对放射现象的研究。
这其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贡献最大的是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α粒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相对质量为4(现在我们知道它是氦原子核)。
卢瑟福将一束α粒子射向一张非常薄的金箔,又将涂有硫化锌的屏幕放在其周围,α粒子撞在屏幕会产生荧光,通过观察各个方向的荧光,卢瑟福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了金箔,方向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但有一些α粒子在穿过后方向发生了偏转,还有大约0.1%的α粒子甚至以不同角度被弹向金箔的前面。
[提出问题]如果按照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会这样吗?那该如何解释实验现象呢?1.为什么会被弹回来?应该是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
2.为什么只有0.1%?只有少数α粒子靠近了正电荷,也就是说原子内的正电荷不可能均匀分布,它占据的空间必然很小,原子应该有一个带正电的核。
3.α粒子被弹回来了,核却没有被弹出,可见金原子的原子核的质量一定很大。
卢瑟福的结论: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所以大多数α粒子得以穿过金箔。
原子所有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即原子核。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很像行星围绕着太阳,因此当时年仅27岁的卢瑟福就和他的行星模型一起载入了化学史。
五、波尔模型
[介绍]根据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时会不断产生电磁波,从而辐射出能量,离核越来越近,最终落在原子核上。
行星模型不能稳定存在?
波尔研究了氢原子的光谱,看着这些不连续的谱线,也就是特定的能量,他受到启发,意识到这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电子远离或者靠近原子核时应该是跳跃式变化,也就是说,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举个例子,
你从楼梯上扔硬币,它只能落在某个台阶上,而不会停留在两个台阶之间。
波尔认为在能量最低的轨道,电子运动可以看成是在“平地”上的状态,这时不会释放能量。
一旦电子获得了特定的能量,它就获得了动力,向上“攀登”一个或几个台阶,到达一个新的轨道。
当然,如果没有了能量的补充,它又将从那个能量较高的轨道上掉落下来,回到较低的轨道上。
同时释放出相应能量,对应于其光谱线。
而从第二个台阶下来,或者从第三个台阶下来放出的能量不同,也就对应着一根根不同的谱线。
波尔将量子理论引入原子结构,扫清了原子稳定性的问题。
六、结构决定性质
[提出问题]研究原子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比如说,钠能与氯气剧烈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钠颗粒。
为什么钠能在氯气中燃烧?该如何解释该反应的原理呢?我们首先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反应。
这个反应是如何进行的呢?每个钠原子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每个氯原子一共有多少电子?为什么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8电子稳定结构)元素的化合价和什么有关?现在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有关。
大家有没有注意原子得失电子后体积的变化?原子得电子变为阴离子后体积变大,原子失电子变成阳离子后体积变小。
为什么参加反应的钠原子和氯原子个数比是1∶1?
那么,如何解释镁和氧气的反应呢?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产物氯化镁化学式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是1∶2?
七、神秘的夸克
[介绍]其实,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仍在发展。
后来,又有科学家提出电子等微观粒子就像光一样,既是一种粒子,又有波的性质,电子等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在核外运动像是一团带负电的云雾。
而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又分别由夸克构成。
可夸克和电子就是基本粒子吗?它们会不会也是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组成呢?
为进一步探求原子的内部结构,现在的科学家们又在使用着什么样的手段呢?由于我们仍然无法直接观察,那就只能通过“打靶”、“轰击”来改变对象的状态,再分析改变后的结果,以了解其更微观的结构。
其实原理仍然类似于卢瑟
福的α粒子轰击原子的实验,只不过卢瑟福实验用的粒子源是天然射线。
而要想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就需要速度更快、能量更高和束流更强的粒子,更快、更高、更强。
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粒子呢?我们的旅程到底有没有尽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