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建筑流派课程作业

读第六章第四节新地域主义有感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而不是那种可以列出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与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和活动或建筑思潮。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地域主义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无论什么时代的建筑,都有着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没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随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于建筑地域性问题的讨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地域主义可以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个有才能的个人专心致志于体现特定地方文化的产物。

这一节有下列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50年代末

柯里亚印度

代表作: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

杨经文马来西亚

代表作:

双顶屋(1984)

B.V.多西印度

代表作:

桑伽的设计事务所(1981)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60年代

A.西扎葡萄牙

代表作: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

A.阿尔伯兹/M.凡.胡特荷兰

代表作:

NMB银行总部(1984)

70年代

A.卡尔米及其兄弟以色列

代表作:

以色列高等法院(1992)

L.巴拉干墨西哥

代表作:

艾格斯托姆住宅(1967-1968)迈耶住宅(1978-1981)80年代

J.R.莫奈奥西班牙

代表作:

马德里银行大楼(1976)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1986)林少伟新加坡

代表作:

吉隆坡中心广场(1990)

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

代表作:

吉隆坡双塔大厦(1998)

R.皮亚诺意大利

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半岛上的艺术文化中心(1995-1998)

普雷多克美国

代表作:

奈尔森美术中心(1989)威南迪住宅(1991)

新地域主义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

的建筑品质,如温度、湿度、空气流动以及表面材料对人体的影响;

6.反对感情用事的模仿乡土建筑,而要寻找乡土建筑的转译方式,要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培育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7.这种倾向可以在摆脱普世文明理想的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地域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不是特别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个理念的出现不是因为谁发明或者创造,而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据当地环境的考虑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求得出的一个有价值意义的观念,就新疆本土建筑而言,东疆、北疆以及南疆的建筑无论风格还是构造,差别甚大,这首先主要是由当地的环境导致的,其次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导致,还有就是某些国际性或者其他地域性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建筑风格相融合导致的,因此,我认为,地域主义应该发扬光大,而且在不断将外来先进文化进行自我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本身的建筑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 0引言 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 1. 广义地域主义 “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 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 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 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 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 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

最新外国建筑史模拟试题(三)

《外国古建筑史》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作品是: B A、美国国会大厅 B、英国国会大厦 C、柏林宫廷剧院 D、巴黎歌剧院 2、凯旋门的主要建造于罗马的哪个时期: C A、氏族部落时期 B、民主共和时期 C、帝制时期 D、衰落时期 3、根据雅典的宗教仪式,雅典卫城平面布局中,帕提农神庙的入口朝向(即雅典娜女神面对的方向): C A、朝西 B、朝北 C、正对山门 D、背对山门 4、以下哪个柱式较好的反映了男性的雄浑有力 A A、多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组合柱式 5、柯布西耶的著作《 B 》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宣言; A、我的奋斗 B、走向新建筑 C、建筑四书 D、我的萨伏依 6、比萨斜塔是哪一种建筑风格的作品?( A ) A、罗马风 B、哥特 C、文艺复兴 D、拜占庭 7、 ( B )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师伯拉孟特设计的。 A 美帝奇府邸 B 坦比哀多 C 圣彼得大教堂 D 圆厅别墅 8、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教堂是哪一座?( C) A、巴黎圣母教堂 B、科隆主教堂 C、米兰大教堂 D、亚眠主教堂 9、《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 ) A、维持鲁威 B、帕拉第奥 C、维尼奥拉 D、阿尔伯蒂 10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是谁说的?( C ) A、贝伦斯 B、格罗皮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密斯 11、19世纪末提出“田园城市”规划方案并对后人的卫星城镇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B ) A〃贝瑞 B 霍华德 C 奥斯曼 D T〃嘎涅 12、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 C ) A 罗马万神庙 B 巴黎恩瓦立德教堂 C 巴黎万神庙 D 卢浮宫东立面 13 下面拱顶结构中哪一种是哥特建筑特有的(C)。 A 叉拱 B 筒形拱 C 四分尖券肋骨拱 D 四分肋骨拱 14、下列哪个广场属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 C )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摘要: 本文是对肯尼·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文的阅读延伸,在今天,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面前,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出现了。由于现代建筑的国际化神话并不扎根于所有土壤中,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场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开始了,肯尼·弗兰普顿在文章中所论述的并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有活力的地域形式,建筑语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的影响,与其它的文化一同构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普世性现象批判的地域主义对立交融边缘性的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LanPuDu Kenny put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read article outspread, toda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in such an unprecedented before human progress, many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Because the mod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yth is not rooted in all the s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ve, in the 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ype of reflection began, Kenny frye, LanPuDu in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no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vibrant regional form,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not closed, but rather through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wo levels of absorbing foreign influence, and other cultural together form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ality phenomenon critical regionalism blend the practice of opposites marginal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地域主义

建筑流派课程作业 读第六章第四节新地域主义有感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而不是那种可以列出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与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和活动或建筑思潮。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地域主义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无论什么时代的建筑,都有着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没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随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于建筑地域性问题的讨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地域主义可以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个有才能的个人专心致志于体现特定地方文化的产物。 这一节有下列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50年代末 柯里亚印度 代表作: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 杨经文马来西亚

代表作: 双顶屋(1984) B.V.多西印度 代表作: 桑伽的设计事务所(1981)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60年代 A.西扎葡萄牙 代表作: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 A.阿尔伯兹/M.凡.胡特荷兰 代表作: NMB银行总部(1984) 70年代 A.卡尔米及其兄弟以色列 代表作: 以色列高等法院(1992) L.巴拉干墨西哥 代表作: 艾格斯托姆住宅(1967-1968)迈耶住宅(1978-1981)80年代 J.R.莫奈奥西班牙 代表作:

马德里银行大楼(1976)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1986)林少伟新加坡 代表作: 吉隆坡中心广场(1990) 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 代表作: 吉隆坡双塔大厦(1998) R.皮亚诺意大利 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半岛上的艺术文化中心(1995-1998) 普雷多克美国 代表作: 奈尔森美术中心(1989)威南迪住宅(1991) 新地域主义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2002.1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 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2“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861429.html,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作者:王沙莉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对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分析研究,对传统客家民居空间在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及空间组织中提取“原型”,再结合功能和场景转换为新的形式,推导了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和展示空间的类型设计,对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建筑空间类型设计进行了图示分析,希望对新客家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型学;新客家建筑;空间 检索:https://www.360docs.net/doc/2613861429.html, 中圈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68-04 一、引言 客家民居无疑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土、石材等地方材料与木结构相结合,在不同区域的客家地区有方楼、圆楼、围龙屋、四角楼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随着中国近些年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复兴发展,各个客家地区纷纷投身文化建设,挖掘当地客家文化资源,尤其在对传统客家民居的修复改造和新式建筑的建设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传统文脉的传承意义,令其特有的文化得到重生和传播,因此当代客家建筑空间的创作受到关注和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模式的巨大转变大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传统客家民居也不例外。很多民居因为人去楼空而被废弃,即使还在使用的民居也往往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基于宗族聚居和防御需要的传统民居在使用空间上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居住空间阴暗狭小、采光通风不好、卫生条件恶劣、私密性差等;其次,无法匹配当今时代发展的技术需求,比如原建筑结构不适合现代厨房、卫浴设备的安装;再次,当代大众审美也影响着人们对空间形态和风格装饰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了客家传统民居在居住功能方面的衰退,但是如果他们只为观赏保存价值而存在,那客家建筑文化仅停滞在“标本”阶段,然而其不能仅止于此,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艺术价值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仍有很多启示,如何更好地传承延续客家建筑文化,可以借鉴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客家建筑的构造机制及转换与生成方式。 二、类型学与“新客家建筑”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摘要: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关键词: 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文脉 1 现象学中的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该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2 阅读阿尔瓦?阿尔托 诺伯格?舒尔茨解释说“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提出的“定居”(dwelling)一词,它与“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意义相同。建筑应该有相应的场所文脉依托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阿尔托而言,其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就是芬兰所特有的北欧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 通过将芬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阿尔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工业化味道十足的国际式建筑温和而坚定的修正,也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补充和重塑,也构成了阿尔托标志性的建筑语言。 2.1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1)如画式的构图。因顺应山势的要求,建筑体量被“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内向的院落,散落在高低不同的山地上,形成了如画般自由的构图。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随着自然而变化的。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了统一和弱化(见图1),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发展同时成为可能,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 2)院落化的布局。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一个内向的院落。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同时也呼应着农舍坡度不同的斜顶。 3)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建筑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手工制的砖和木材,但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其组织在一起,竖向的木制百叶,与周围的树木相呼应,加强了场地竖向的韵律,同时也使建筑横向的形体被削弱了,隐于整个环境之中。 2.2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年~1959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建筑对场地进行了完美的回应,从建成环境看,场地由散布的数目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见图2),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新城市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启示 美国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郊区化无序蔓延,这种城市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藩篱、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结果,为了防止郊区疯长,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新城市主义思想应蕴而生。 1.新城市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中心城市过度集聚,导致中心区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中心城市的拥挤和污染迫使人们撤离原来的住区,开始向城市郊区寻求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福特公司就开始大量推销价格为600美元的小汽车,这样的价格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能承受得起。自此,美国进入了私家车的普及阶段,当时美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40%[1]。由于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交通模式的差异,导致美国的郊区化更加彻底和典型。美国联邦公路计划又逐步将美国高速公路连为一体,促进汽车发展同时也使中产阶级的居住地沿公路蔓延开来。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对郊区化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短短几十年,郊区疯狂增长,但区域内部缺乏联系,沿道路发展的居住区也不再是传统的邻里单位,城市机能不完善,同时不断的向自然环境蔓延,破坏环境,吞噬农田和原野。 越来越多的居住、工业、商业和办公等活动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到1970年时,全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2]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反对无限蔓延的郊区化,倡导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建设紧凑城市。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其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区域层面:明确设定区域性廊道,作为区域性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割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构架。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区域中的人口和功能不仅应该具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城镇层面: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筑生活舞台。反对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于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城市应具有包括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等多种交通运转

张家界地区建筑地域主义表达

张家界地区建筑地域主义表达 城市化与经济的发展正令我们的都市飞速地扩张。虽然环境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但自然环境因素似乎正从建筑师的视线中逐渐淡出,无论从项目的规模还是数量上,人工城市环境都已经成为大多数设计项目的背景,真正置身于自然环境下的设计项目就象稀缺资源一般,格外具有挑战性与吸引力。同时,“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疏离,地域文化特色的渐趋衰微”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建筑所处的环境、发掘地域文化特质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张家界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项目背景 武陵源区位于张家界市中部。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析大庸市、桑植县、慈利县部分地域设置武陵源区面积393k㎡,人口4.53万,其中少数民族4.22万。武陵源区地处于湘西北武陵山区,武陵山北段,砂岩峰林和岩溶地貌极为典型,已成为中外有名的风景区。区内有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百里画廊茅岩河、卧虎洞、飞潭瀑布以及江南名刹普光寺、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玉皇洞石窟、赧王墓等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面积264.6k㎡,是中国首批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国家首批5A 级旅游景区。 本项目建设地点为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军地坪镇武陵路与规划路交界处,东临清心园酒店,南临武陵路,北临桂花路,西临军地坪派出所。项目总用地为19647㎡(29.5亩),拟按五星标准,建成一座具300间客房左右的精品、特色旅游酒店。 2、师法自然 针对这样一个风景区建筑,我们认为寻求环境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并且尝试以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反映张家界地区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应该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对于风景区建筑,“环境”这一概念的内涵,较之一般城市建筑要更为深远,其中众多自然因素的存在(如特殊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原有植被、小气候等等),与人工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结合,将

从“地域主义”到“新地域主义”

从“地域主义”到“新地域主义” 摘要:在国际主义设计理念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和建筑千篇一律,冷漠、单调、缺乏亲和力。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主义”的兴起是个必然。但中国的地域主义一直流于表面形式化的一些东西,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经验来为我们开拓思路。不管是建筑设计实践,还是建筑理论方面,日本的做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 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理论 Abstract: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design concept is popular today, more and more Chinese city and construction are the same, and indifferent, drab, lack of affinity. In this case, the “regionalism” rise is a necessity. But China’’s regionalism has been superficial formalized something, maybe we can use for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for we develop ideas. Whether building design practice, or in the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of Japan are worth our place of study. Keywords: regionalism; The new regionalism; Architecture design practice; Architectural theory 长期以来,世界建筑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趋势:全球化与地域主义。它们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全球化倾向于打造一个“一致的世界”;而地域主义则倾向于打造一个“各具特色”的世界。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之中,其形态越来越受到世界全球化得影响,国际主义设计理念大行其道。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建筑千篇一律,冷漠、单调、缺乏个性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地域主义”建筑的兴起则成为了一个必然。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出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于是,怎样创作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怎样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是摆在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面前的一个问题。 纵观中国的地域主义建筑设计发展的过程,不管是最早的上个世纪30年代建筑界掀起的探索“吾国固有之建筑形式”的热潮,还是50年代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时期的大屋顶建筑,到70和80年代的以地域形式营建整条商业街的热潮,这些“地域主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过于“形而下学”。地域主义的作品渐渐地流于平庸,沦为现代建筑材料加传统形式,或者是一些传统符号的堆砌。大量涌现的地域建筑仅仅是停留在表皮形式的模仿,而没有探究到更深的文化的一个层次。到了80年代,新地域主义产生。新地域主义与前面所说的流于表面形式的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并不是完全地从表面的造型语言着眼,而是关注传统内涵如何与现代文明相融并存的,及如何激发人们的“场所”之感。后来中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 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有两个典型代表,便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其中,TND偏向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而TOD偏重于大城市区域层面。在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两者是相互配套,一同运作的。而它们的具体定义如下:A.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是在1920年代~1930年代“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但其规划设计思想与邻里单位有根本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不再位于邻里的中心,而位于邻里的边缘。可以为几个邻里共享,从而可以减轻单个邻里学龄人口数量波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此外,布局于中心的小学的运动场会阻碍步行交通的可进入性(2)不再强调由小学的合理规模来确定邻里的规模,而是强调步行尺度在决定邻里规模方面的重

新城市主义运动

新城市主义运动----城上城品牌创想录 日期:2005-9-20 16:12:15美派营销机构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普遍经历了一场大规模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郊区运动,到了60-80年代,发展最为突出,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郊区运动这种发展模式的不经济性(高成本而低效率),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对内城的伤害以及对城市结构的瓦解作用已日益凸显,出现了增长的危机。具体说来,郊区运动导致了一系列后果: 1、城市空心化:由于大量人口迁移郊区,市中心人口锐减,尤其是到晚上和周末,人口要比平常白天减少1/3以上。 2、生活成本的上升:在西方国家,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由市中心到郊区生活必然要增加相应的设施和成本,如修建大量的高架、主干道以及汽车和汽油的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的加剧:在美国,91%的家庭拥有汽车,其中18%的家庭拥有三辆以上的汽车,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世界近30%的石油,由于汽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 4、生活负担加重:西方人口密度远没有中国大,且其郊区结构更为松散,这样势必在购物、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造成不便。 5、城市发展不协调:西方的郊区运动是以富人为先锋,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一次集体大撤离。郊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市中心的建设,消费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城市原来的发展模式减弱,并产生不协调反应。 6、犯罪率上升:相当一部分富人和中产阶层撤离到郊区去后,只留下穷人在拥挤的市中心生活,他们更加有机可乘,导致犯罪率上升。 郊区运动的负面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这种发展模式提出批评与质疑,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