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点

合集下载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厚薄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鉴别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吉氏染色剂染色)。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疟原虫

疟原虫
中间宿主——无性生殖(裂体生殖) 无性生殖( 人: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无性生殖 裂体生殖) 终宿主——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蚊:终宿主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无性生殖(孢子生殖)
2.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阶段:子孢子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体)
(3)贫血:疟疾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 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胞 3.骨髓造血受抑制 3.骨髓造血受抑制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体)
2.1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 胃,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 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小配子(microgamete)。 小配子(microgamete)。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大配子
前言
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 Parasite) Malaria) (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 病”、“打摆子”、“发疟子”、“脾 打摆子” 发疟子” 寒”、“瘴气”等。 瘴气”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发热和出汗。 战、发热和出汗。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人体疟原虫红‎内期形态涂制于玻片上‎的红内期疟原‎虫,经吉氏染色后‎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不着色部分为‎空泡。

一、薄血膜中疟原‎虫形态薄血膜涂制均‎匀时疟原虫着‎色良好,结构清晰,便于观察形态‎和鉴别虫种。

薄血膜上各期‎红内期疟原虫‎的形态见表1‎。

表1 薄血膜4种疟‎原虫形态(吉氏染剂染色‎)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被寄生红细胞大小形状颜色斑点胀大褪色薛氏点,红色,细小数多正常正常或稍紫茂氏点,红色,粗大数少正常或缩小正常齐氏点淡红色‎,微细正常或稍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褪色薛氏点,粗大数多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31个较薄无较小,约占红细胞直径的‎1/61或2个纤细无中等1个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颗粒中等1个较粗厚无大滋养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1个阿米巴样,常含空泡黄褐色,细小,杆状,散在分布较小1或2个圆形,空泡不显著黄褐色,细小,结成团块后,呈黑褐色较小1个带状,空泡不显著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较小1个圆形,空泡不显著棕黄色,较粗大未成熟裂殖体大小核胞质色素较大2个以上圆形或不规则‎,空泡消失黄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黑褐色团块状‎较小2个以上圆形,空泡消失深褐色,分布不匀较小2个以上圆形或卵圆形‎,空泡消失棕黄色,分布不匀成熟裂殖体大小裂殖子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12~24个,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黄褐色,常聚集一侧小于正常红细‎胞8~32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较小黑褐色团块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花‎状,较大深褐色,常聚集中央小于正常红细‎胞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较大棕黄色,聚集中央或一‎侧雌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中央深蓝色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一侧深蓝色棕黄色,散在雄配子体大小形状核胞质色素大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黄褐色,均匀散在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或淡红‎色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深褐色,均匀散在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浅蓝色棕黄色,散在有时大滋养体‎与即将要成熟‎的雌配子体形‎态相似,对两者的鉴别‎见表2。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是间日疟原虫,其次是恶 性疟原虫,其他两种少见。
一、形态(morphology)
疟原虫依次在人体的肝细胞内及红 细胞内发育。
- 滋养体trophozoite
- 裂殖体 schizont
- 配子体gametocyte
Stages of P. vivax in thin smears
Fig. 1: Normal red blood cell; 2-6: Developing ring-form trophozoites. 6-16: Developing trophozoites; 17-18: Mature trophozoites; 19-20: Trophozoites developing into schizonts. 19-21: Early schizonts; 22-24: Developing schizonts; 2527: Nearly mature to mature schizonts. 28: Developing macrogametocyte; 29: Mature macrogametocyte (female); 30: Mature microgametocyte (male)
- 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 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 诊断阶段:红细胞内期的原虫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
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三、致病(pathogenesis)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教学内容:疟原虫

教学内容:疟原虫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 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 机制: – 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 主要由P.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免 疫: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 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
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之后, 由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由于发 生抗原变异及宿主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力的下 降,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出现疟疾发作。
4、贫 血
a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b 脾功能亢进 c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障碍 d 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间日与恶性疟形态鉴别
环状体
配子体 大滋体体至成 熟裂殖体 红细胞
P.v 点RBC 1/3 核1个 虫1个
圆形 外周血可见
P.f 点RBC 1/5 核2个常有 虫2个以上常见 虫偏位常见
腊肠形或新月形 外周血不易见
胀大,色淡,细小 正常或略小,粗大
薛氏点
茂氏点
疟原虫生活史流程图
唾液腺子孢子 速发型 裂殖体
二、成熟滋养体
大滋养体(trophozote)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有时 出现伪足和空泡,核一个,细胞 质出现棕褐色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被寄生的红细胞胀 大,染色浅,有薛氏小点。
P.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late trophozoites (amoeboid stage).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marked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疟原虫形态图谱

疟原虫形态图谱
雌配子体
虫体圆形,胞质深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
新月形,两端尖,胞质深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围
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小
雄配子体
虫体圆形,胞质蓝,略带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
腊肠形,两端印圆,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分布核周围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集中于内脏毛细血管,体小,圆形胞质深蓝,疟色素黑褐色,块状.
核黄素1个,胞质深蓝,圆形或带状,疟色素棕褐色,颗粒状
成熟裂殖体
虫体充满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堆
外周血不易见.
裂殖子8-3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裂殖子较大,6-12个,多为8个,排列为菊花状,疟色素集中在中央.
雌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深蓝色核小致密深红色偏向一侧疟色素分散新月形两端尖胞质深蓝色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围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小雄配子体虫体圆形胞质蓝略带红色核大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分散腊肠形两端印圆胞质蓝而略带红色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黄棕色分布核周围与间日疟相似虫体较小被寄生的红细胞变化除环状体外其余各期均胀大色变淡并有鲜红色细小数多的薛色点正常或略缩小可有几颗粗大紫红色茂氏点正常或略缩小颜色无改变偶见淡紫色纤细的西氏点恶性疟原虫雄配子恶性疟原虫滋养体间日疟裂殖体和孢子体间日疟滋养体卵圆疟滋养体三日疟裂殖体和配子体三日疟滋养体间日疟雌配子体间日疟雄配子体三日疟配子体三日疟滋养体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大滋养体
原虫形态
1.疟原虫各期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环状体
胞质淡蓝色,环状,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核1个偶有2个;红细胞内通常寄生1个原虫

疟原虫简要介绍

疟原虫简要介绍

疟疾预防
蚊媒防治 药物预防: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 疫苗预防:红外期疫苗; 红内期疫苗; 传播阻断疫苗 发展方向: 多价疫苗 DNA疫苗 抗毒疫苗
治 疗
三原则:控制临床症状 根除配子体 防止复发 药物:抗外期:伯喹、乙胺嘧啶。 杀内期:氯喹、奎宁、青蒿素类。 杀配子体:伯喹,用于切断传播。
3 形态
形态
1、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 重要依据 2、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3、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 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4、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内各期的形态
取外周血,经厚-薄血涂片,瑞氏染色后:
疟原虫研究简介
目录
1 前言
2
3 4 5
生活史
形态 致病情况 流行及防治
1前言
前言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 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病”、 “打摆子”、“发疟子”、“脾寒”、“瘴气” 等。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战、发 热和出汗。
裂 体 增 殖
裂殖体 早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一代红内期裂体增殖
(二)在蚊体内的发育
雌配子体雌蚊吸血 雌配子 配子生殖 合子 雄配子体 蚊胃腔 雄配子 (病人血内) 动合子 卵囊
孢子 增殖
子孢子
(胃壁)
(三)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中间宿主——人 终末宿主——蚊 2.感 染 期:子孢子 感染途径: 蚊虫叮咬、输血 3.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4.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
疟疾(Malaria)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 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非洲每年死 于疟疾的儿童约100万。 malaria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 国华南、华中的某些地区,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 尚有不少病例。 malaria仍是我国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形态鉴别

疟原虫形态鉴别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疟原虫检验技术

疟原虫检验技术

正确的推片姿势
标准的疟疾厚薄血膜片位置
各种不同的疟疾血片涂制法:
标准血片
门诊发热病人血片 居民普查血片
厚薄血膜的标准
●厚血膜血量适宜,不宜过多或过少
●薄血膜平整,无皱折和空泡.红细胞单层排列
血片染色
两种染色方法: ●吉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
常用吉氏染色法
吉氏染液(原液)的配置
吉氏染粉 (Azure B typ来自) 5g疟原虫人类四种疟原虫的 基 本特征
感染人的疟原虫有四种:
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卵形疟原虫 P. ovale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 ● 无免疫力者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
疗可危及生命 ● 在我国主要流行云南省和海南省
2. 显微镜下选择红细胞排列整齐密集,无重迭的视 野( 300-500红细胞/视野)
3. 按一定顺序移动血片记数红细胞的同时,记录疟 原虫数
4. 如果能见到疟原虫,但是记数5000~10000个红细胞 时却没有感染红细胞,那么设定感染率为<1%
如何确定疟原虫血片为阴性
● 检查全部厚血膜未查见疟原虫 ● 最少检查100个厚血膜油镜视野未查见
感染红细胞边 缘破碎状
薛氏点明显疟 色素棕黄色,类 似间日疟原虫

周 围 血 红细胞形态
疟原虫形态
中发育
阶段
大小
点彩
胞浆
疟色素
裂殖子数
恶 性 疟 原 环状体

配子体
正常
常见 茂氏 点
环状体钎细, 常见2个核
粗黑,配子 体中明显

疟疾和疟原虫

疟疾和疟原虫

制作血膜的注意事项
1.玻片清洗时,避免玻片碰撞、磨损。 制作血膜的载玻片必须完全清洁而毫 无油渍或污垢。制片时,手指只能持 载片的边缘,不能接触玻片表面,以 免油污使薄血膜产生空白区以及厚血 膜脱落。作为推片的玻片边缘一定要 平滑,才能使推出的血膜均匀一致。 2.必须自然干燥,不可太阳晒或火烧, 血膜不干时不易倾斜。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一个细胞内 有2滋养体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3; 环较粗大;核1个;2个核 和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 状体,不如恶性疟原虫多 见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 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小于正常红细胞 8~26个,常为8~18个,排列不规则 黑褐色团块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常排列如菊 花状 深褐色,常聚集中央
小于正常红细胞 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 棕黄色,常聚集中央或一侧
雌 配 子 体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疟色素 大小 形状 核 胞浆 疟色素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一侧 深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大于正常红细胞 圆形 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中央 浅蓝色 黄褐色,均匀散在
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 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吉氏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大滋养体期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 按蚊(终宿主)做宿主。 疟原虫的发育和繁殖,必须通过脊椎动物与昆虫 媒介两个宿主,人体疟原虫的宿主是人和按蚊。 疟原虫在人体分别寄生于肝脏和血液中的红细胞 内,在蚊体内寄生于蚊胃,最后聚集于唾液腺。 在人体内先寄生在肝细胞内,称红细胞外期(红 外期),后寄生在红细胞内,称红细胞内期(红 内期)。 在红细胞内有小滋养体(环状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和配殖体。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quartan malaria,malariae 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 mlaria,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

1960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

[1]编辑本段发病机制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编辑本段病原学分类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

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⑴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2]①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

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复杂,需要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后,疟原虫便会进入人体,经过血液循环和感染红血细胞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发烧、头疼、全身酸痛等。

严重的情况下,疟原虫感染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在疟疾的防治方面,疟原虫的了解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疟原虫的相关知识做一些总结。

一、疟原虫的分类1.1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间日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内,引起间日疟。

间日疟原虫的感染通常较轻,但容易复发,且在某些地区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1.2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恶性疟原虫是一种致命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恶性疟原虫是目前全球疟疾防治的重点对象。

1.3 半权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半权恶性疟原虫是一种少见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

感染半权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也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感染病例。

1.4 猴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猴疟原虫是一种通过猴子传播的疟原虫,但也会感染人类。

感染猴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近年来猴疟疾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重视。

1.5 苏伊士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苏伊士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感染苏伊士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疟原虫种类,每种疟原虫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对于疟疾的预防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疟原虫的生命周期2.1 蚊子叮咬人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以蚊子为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体时,会将疟原虫的幼虫注入人的血液中。

2.2 疟原虫感染人体疟原虫进入人体后,会进入红血细胞内,并开始进行繁殖。

初一生物疟原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疟原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

初一生物疟原虫的特征及生活习性疟原虫,即疟疾的致病原,是一种单细胞寄生原虫。

在全球范围内,疟疾仍然是一种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

了解疟原虫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对于预防与控制疟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初一生物中疟原虫的特征及其生活习性。

疟原虫的特征疟原虫是原生动物门虫纲赤道疟原虫属的生物。

其特征如下:1. 寄生性:疟原虫具有强大的寄生能力,主要寄生在两个宿主之间:人类和按蚊。

它主要通过蚊子的叮咬传播给人类,所以为了预防疟疾,我们需要重视蚊子的控制。

2. 复杂的生命周期:疟原虫在宿主体内拥有复杂的生命周期。

当蚊子叮咬人类时,带有疟原虫的唾液会进入人体,寄生在肝细胞内。

在肝细胞内,疟原虫经历多次分裂,产生大量的子孢子体。

子孢子体进入血液后,寄生在红血球内进行繁殖,继续感染更多的红血球。

3. 细胞分裂:疟原虫的细胞分裂形式独特,被称为常染色体分裂。

它的核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形成球状结构,称为核珠,在细胞质内形成管状结构,称为伏珠。

核珠和伏珠继续分裂,形成新的核珠和伏珠,最终分裂为多个子核,子核长成新的疟原虫。

疟原虫的生活习性除了特征外,疟原虫还拥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

下面将介绍其主要的生活习性。

1. 高度适应性:疟原虫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存活和繁殖,使其具有很高的适应性。

它可以在不同的蚊子种类中繁殖,从而扩大了传播范围。

2. 需要无脊椎动物宿主:疟原虫在其寄生周期中依赖无脊椎动物宿主(蚊子)传播给人类宿主。

这是疟疾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系统中,疟原虫与按蚊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生态过程。

3. 主要活动在夜间:疟原虫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它主要在夜间活动。

这也是为什么睡在没有蚊帐的地方容易受到蚊虫叮咬导致感染的原因之一。

4. 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疟原虫对抗药物的耐药性越来越强,这给抗疟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对于疟疾的有效防治,需要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

结论疟原虫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寄生性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人类寄生虫界的重要病原体;◆世界性分布(102 个国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感染鸟类、两栖动物、人类等,且具有种属特异性;◆WHO报告:每年3亿新病人,270万人死亡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周期型寒战、发热出汗。

疟原虫种类:130多种,人体寄生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多◆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少◆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局部◆卵形疟原虫(P.ovale)几例疟疾的故事疟疾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写到疟疾这种周期性的疾病。

从公元4世纪开始,此病成了古希腊的地方病,一直广泛流传,1500年,英国沃波尔首相的儿子、作家牛津伯爵第四霍勒斯·沃波尔1740年从罗马回到祖国后,无可奈何地感叹说:“有—种叫做Malaha的东西,每年夏天都要到罗马来杀人。

”上个世纪末在印度的医院里,1/3的病人都是疟疾患者。

◆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认为疟疾是“神”的旨意,就连伟大的古罗马作家和古典学者马尔库斯▪西塞罗也不止一次地说到,疟疾这种热病的发生是由于神的意志,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著名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还指出好几种他认为预防有效的符咒。

◆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与有神论同时,也有不少医生说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有热病的空气,疟疾的起因与沼泽地上的水或有毒的水汽行关,有人甚至给疟疾下了“败坏了的水气”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这样—个定义。

“疟疾”(Malaria)这个词就是出“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字组成,就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最著名的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在1717年就在一篇有关疟疾的论文中说到,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

13. 疟原虫-孙晓敬

13. 疟原虫-孙晓敬

同种疟原虫的再感染,无疟原虫免疫力也消失。
(1)获得性非消除性免疫
(2)对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
(3)免疫力随原虫数的消长而消长
(4)能杀灭大部分原虫
免疫逃避 :疟原虫在有免疫力的宿主体内生存的现象。
疟原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十分复杂
1、寄生部位 :在宿主细胞内生长发育以逃避宿主 的免疫攻击 ; 2、抗原变异和抗原多态性; 3、改变宿主的免疫应答性;
2009年2月13日上午,胡主席和马里总统杜尔共同为中国—马里疟疾防治中心揭牌。这是中 国在非洲建立的第十三个疟疾防治中心,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项措施的一项行 动。进入中心检验室,胡主席参观了抗疟药品和设备。他仔细观看显微镜下疟原虫图像, 并向杜尔总统谈起疟原虫侵入红细胞致病的过程。胡锦涛主席还详细询问了中国援助马里 抗疟药品的情况,得知这些药品都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荐的药品,并能治疗六十万人 时,胡主席频频点头,还特地嘱咐中国援马抗疟专家一定要注重培养当地人才,更好帮助 马里人民战胜病魔。
死亡人数 30万 52
1999
2002
2.9
3.5298
0.24
0.34
67
42
(二)生物学地位及虫种
1.生物学地位 原生动物亚界 顶复门 孢子纲 真球虫目 疟原虫科 疟原虫属 (疟原虫)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种类
1.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 多见
2.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pf ) 次之
(四)脾肿大 原因:充血、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反复感染引起纤 维组织增生。
恶性疟病人(巨脾)
(五)重症疟疾(凶险型疟疾)
1.特点: (1)多见于P.f ,也见于P.v (2)来势凶猛,病情险恶,死亡率高 (3)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2.临床分型:脑型、超高热型、胃肠型、 肾功能衰竭型、黄疸型。 3.机理:机械阻塞学说 细胞因子学说

疟原虫

疟原虫
侵入的裂殖子先形成环状体,摄取营养,生长发育,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红细胞破裂后,裂殖子释出,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其余再侵入其他正常红细胞,重复其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过程(图11—3)。完成一代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间日疟原虫约需48小时,恶性疟原虫约需36~48小时,三日疟原虫约需72小时,卵形疟原虫约需48小时。恶性疟原虫的早期滋养体在外周血液中经十几小时的发育后,逐渐隐匿于微血管、血窦或其他血流缓慢处,继续发育成晚期滋养体及裂殖体,这2个时期在外周血液中一般不易见到。
疟原虫蛋白质代谢
疟原虫获得的游离氨基酸主要是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水解产物,还来自宿主的血浆和红细胞内的氨基酸库及有机物碳。血红蛋白从疟原虫胞口被吞入,由胞口基部长出食物泡,胞口孔被膜封闭。血红蛋白被食物泡内的酸性肽链内切酶和氨基肽酶的协同作用消化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在酶的作用下再分解为几种氨基酸以供合成虫体本身的蛋白质。血红素最后形成一种复合物即疟色素。疟色素不被溶解和吸收而留在食物泡的壁上。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过程中,疟色素逐渐融合成团,随着裂体增殖完成后被排入血流。
裂殖子顶端是一截头的圆锥形突起称为顶突(apical prominence),有三个极环。在此区可见两个电子致密的棒状体(rhoptry)和数个微线体(micronemes)。棒状体和微线体可能在裂殖子侵入宿主细胞时起作用。裂殖子后部可见一线粒体。内质网很少,但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高尔基氏复合体不明显。裂殖子的核大而圆,位于虫体后半部,沿核膜可见核孔,未见有核仁。
(2)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内期):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血球会变大,颜色变浅,后期出现微小的
红色薛氏点(Schüffner's dots)
2.被恶性疟原虫寄生的红血球会有粗大的紫褐色茂氏点(Maurer's
dots)
3.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4.三日疟原虫[P.Malariae,P.m]
5.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P.f]
6.卵形疟原虫[P.Ovale,P.o]
7.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另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
外输入病例。

8.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

9.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

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发疟子”、
“脾寒”、“瘴气”等。

10.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11.疟疾(Malaria)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
人类危害极大,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约100万。

12.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

在我国华南、华中的某些地
区,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尚有不少病例。

13.疟疾仍是我国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间日疟=P.v;恶性疟=P.f;三日疟=P.m;卵形疟=P.o;
环形体=R(Ring form);大滋养体=T(trophozoite);
裂殖体=S(Schizont);配子体=G(Gametocyt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