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实现的路径
论体系, 很 多 理论 比较深 奥 抽象 , 很 多学 生 由于 专业 水平 、 知识 背 景 的 限制 , 难 以理 解 这 些 抽 象 的 理 论 , 所 以思 想理 论 课 必须 以当代 中 国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化
为手段, 把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易于接受, 才
能 受青 年学 生 的欢迎 ,才 能使 大学 生 对 当代 中 国马
谓人 的全 面 发展 , 是“ 以一 种全 面 的方 式 , 也 就是 说 ,
指导下永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校 推进 马克 思主 义大 众化 的必 要性
作为一 个 完整 的人 占有 自己全 面 的本质 。” [ 2 1 在我国, 受教 育者 的全 面发 展 一直 是我 党 教育 方 针 的主要 内 容 ,高 等教 育 则是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教 育事 业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高校 作 为培 养社 会 主 义建 设 者和 劳动
克 思 主义 理论 的认 知程 度 和普 及 程 度得 到提 高 。其
念模糊 、 诚信意识淡 薄 、 社会责任感缺乏 、 艰苦奋 斗
精 神淡 化 、团结协 作 观 念较 差 、心 理素 质 欠佳 等 问 题 。” [ 3 1 作 为思想 政 治教育 工作 者既 不能 忽视 , 也不 能 回避 。马克思 主义 是科学 , 更 是我 们改造 客 观世界 和
想政 治 教育 工作 提供 了契 机 。首先 , 作 为高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的主渠 道一 思 想 理论 课 ,是 一 种 系统 化 的理
可替 代 的作用 。从 总体上 看 , 当代 大学生 思想政 治状 况 的主 流是 积极 、 健康 、 向上 的 。但 我们 必须 清 楚地 看到 , 在新形势下 , 很 多 人 认 为个 人 价 值 的实 现 , 主 要取 决 于学 识 、 才能、 文凭 、 证 书 的多 少 , 这使 一 些大 学 生把 主要 精 力都 放 在 了学 习上 ,忽视 了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当前 , “ 一 些 大学 生 不 同程 度地 存 在理 想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1. 引言1.1 引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而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探讨、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结束。
2. 正文2.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性在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可以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增强政治信仰和思想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还可以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2.2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现状是一个既存在问题又有进步的过程。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多元化,对传统思想的接受程度有所减弱,加之外部环境的多元化影响,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难以完全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教育管理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推广力度。
很多高校也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生的整体教育过程中,而非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
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不高,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教育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颖性和灵活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较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引言一、现状分析当前,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形式和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马克思主义书籍、论文、演讲、视频等形式已经广泛传播于各个社会阶层,但是在大众中的广泛传播和理解程度仍然存在不足。
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被广泛宣传和接受,导致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较低。
相反,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受压迫民族的地区,由于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加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些地区的传播和接受度较高。
尽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形式多样化,但其中也普遍存在信息混乱和虚假宣传的问题。
有些人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大肆传播误导性的马克思主义信息,产生了一定的误导作用,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正面内容和真实意义产生误解甚至敌对情绪。
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传播和理解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障碍,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
二、实现路径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力度。
教育是提高大众理论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需要从教育开始。
教育部门可以在各级教育机构中设立马克思主义教育教材和课程,使学生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还可以通过开设公开课、举办讲座、组织读书会等形式,推广马克思主义知识普及。
2. 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在线图书馆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理论讲解、实践案例等内容进行网络化传播。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提高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时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鼓励马克思主义实践需要鼓励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指导。
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作用。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措施•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和意义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互动不断深化,我国面临着更多外部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国内外形势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特点背景介绍意义阐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02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分析23大部分高校已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纳入必修课,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参与度03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探讨01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0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政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江胜尧【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路径【摘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为依托,推进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传授理论成果;以互联网为舆论主阵地,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为平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使当代大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对象成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定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以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为依托,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毛泽东指出:“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①。
高校引导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进”工作,把科研与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探析摘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本文探析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路径向多路径拓展,由学校教育向社会拓展,在学校和社会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多渠道的大学生理论武装系统。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1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情况分析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最有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多年以来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较为关注,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虽取得了较好成果,但还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诸多不足,仍需继续加强和改进。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厌学情绪和冷漠态度。
受“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政治”、“少说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兴趣不浓,缺课、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和干其他事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到课率、听课率尚不理想。
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排斥倾向、逆反心理和信任危机。
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视为“洗脑”,讲空话、大话、套话。
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对共产党执政的信任危机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危机,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西方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盲目崇拜等现象。
三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缺乏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照本宣科、看图说话、诠释PPT,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缺少逻辑感召力和艺术吸引力。
有的年轻教师自己并不相信甚至怀疑所宣传的理论,讲起课来底气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说服力。
个别教师由于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影响,程度不同地存在淡化甚至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倾向。
1.2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单一,缺乏活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路径过于单一、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探究
信仰 坚 守 、 治判 别 的 重要 理 论 源 泉 。高 校 大 学 政
生 是 祖 国建设 和 发展 的主力 军 , 国家 繁 荣 昌 盛 是 的强 大基 石 . 要实 现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必须 牢牢
第一 , 马克 思 主义理 论 内容要 大 众 化 。马 克 思 主 义许 多理 论 都 比较 深奥 , 晦涩 , 以理解 , 难 需要 我 们 在 实践 中把 它生 活化 、 动 化 、 俗化 , 生 通 要善 于 将 理 论 语 言 转 换 为 老 百 姓 喜 闻乐 见 的大 众 语 言 来 阐释 , 正如 毛 泽东 同志所 说 “ 鲜 活泼 的 , 中 新 为 国老百 姓所喜 闻乐 见 的中 国作 风 和 中国气 派 。” Ⅲ 我 们 理 论 工 作 者 或 教育 者要 努 力 将 马克 思 主义
所 抬 头 。在 多元 文化 特 别 是西 方 思潮 的影 响下 , 当代 大学 生 既有 对 马克 思 的认 同 . 有 对 非 马克 又 思 的认 同 : 有 理 性 的 价值 观 , 有 非 理 性 的价 既 又
值观 。这种 情况 下 难免 对 西 方价 值 盲 目崇 拜 , 盲
目拥 护 。从 而 降低 了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认 知 和接
当前 ,随着 网络 技 术 的迅 速 发 展 和普 及 , 互
众化都 是有 非 常重 大的意 义 。
联 网的开 放性 、 交互 性 、 享性 等 特 点 , 共 网络 日益
成 为 当代 大 学 生 获 取 知 识 和 各 种 信 息 的第 三 课 堂 。 网络环 境 下 言论 自由度 进 一 步加 大 , 大学 生 作 为伴 随着 我 国 网络 应运 与 发 展起 来 的一 代 . 形 成 了 自己对 于 社会 事 件独 到 的看法 , 自己对 于 有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野
复杂性科学思想筻 自 、 然 经济和社会领域的研 统 的基 本单元 , 系统 的演化 是在 要 素 的主 体 地位 和 究 范式 出现 了革命 性 的变化 , 中霍 兰 的复 杂性 思 主体性 存在 基 础 上 展 开 的。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其
想精 华—— 复 杂适 应 系统 理论 , 复杂 系统 的研 究 化也 是一种 能 动 的 适 应 , 人 的适 应 性 , 现 在 高 将 是 表
[ 关键词 ] 复 杂适应 系统 ; 思主 义; 马克 大众化 [ 中图分类号] B7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2 (020 4 7- 6 1 92 2 1)2) 8 4 6 0 0
Appr a h t i bo tM a x s p l rz to a o l g s a i r ii s o c o brng a u r im po u a ia n tc le e nd un ve ste i
— — —
Fr m h e p c v fc m plx a a i e s s e 0 t e p r e t e o o s i e d ptv y t m Z H0U J a - a u nj n u
I u P6
D p r et fP r o mi e Fj nA rutr a dF r t n e i , uhu Fj n3 00 - hn ) eat n o at C m t , u a gi l e n oer U i rt F zo , ui 50 2 C i m y t e i c u sy v sy a a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路径论文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2-02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
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1、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整个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而现在我们提到的马克思主义通常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大众,指的就是民众、群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通过宣传和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抽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广泛应用的过程。
[1]在这基础上,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高校作为主阵地,通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过程。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大学生在多种意识形态面前辨别真伪,坚定自己的科学信仰;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它能够应对新媒体技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另外,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使得大学生思想困惑、疑虑逐渐增多,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是应对大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压力的需要。
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到广大青年学生的未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当前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却存在一些问题。
2.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不平等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因此二者都应是主体。
而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知识经验的差距,教育者据此在受教育者面前常常居于上位。
由于受教育者被当做客体,经常被视为打造的工具,其能动性被否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扮演听者的角色,居于下位。
这种不平等就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边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方面面临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的重要性和大众化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研究发现,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和实践动态,加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可以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
本文旨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路径分析、现状分析、教学重要性、教育推进、总结思想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雷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等,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理解深度不够。
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论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路径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路径分析,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高度,如何将其理论内容进行大众化教学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要结合时代特点对教材进行更新和调整,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注重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观察对象,增加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改革教学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要注重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意识。
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采用讨论式、实验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学的主要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最新成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新探索——基于大学生“红色社团”的思考
作 为学 习 、 究 、 播 马克思 主义理论 的主要阵 地 . 研 传 担 现路径 仍有 许多有 待改进 的地方 。 由此 , 我们应 当积 负 着 引领 整个 社 会推 进 马克 思 主 义大 众化 的重要 历 极 探索 和开辟 推进 高校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的新路径 。 史 责任 。因此 。 高校 自身 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的推进 是
高校 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的新探索
基 于 大学 生“ 红色 社 团” 的思考
刘 艳
( 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广东 湛江 54 8 ) 2 0 8
【 要 ] 高校作 为 学 习、 究 、 摘 研 宣传马克 思 主义 的主要 阵地 , 负着 引领社会 推进 马克 思主 义大众化 的历 担
党 、 育人 民 , 教 实现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大众 化 。 摆 是
在我 们党 面前 一项重 大而 艰 巨的历史 任务 。因此 。 党 的 十七 大报 告 明确 要求 : 开 开 展马 克思 主义 大 众 化教 育 和传播 过程 中主 要 采用 了政治 理论课课 堂教学 的形式 。 堂灌输 的常 课 规 形式 以及 高 校校报 、 刊 等 主流 宣传 平 台 , 建成 校 构 了当前 高校 马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的现 有路 径 。不可 否 认, 高校马克 思主义 大众化 取得 的现有成绩 得益 于这 些实 现路 径 , 高校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的进一 步深入推 进 同样也 离不 开这些 实现路 径 。但是 , 从高校 马克思
史责任 。 当代 大 学生“ 色社 团” 红 凭借 自身的特点和 优势 , 成为推 进 高校 马克 思主 义大众化 的新路 径。 它在推 进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独特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推进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的有效路径,为高校开展相关工 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培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培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学生骨干队伍
选拔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骨干,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 实践能力,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引领作用。
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队 伍,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内容需要更加深 入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推进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成效方面,对于 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不同高校之 间的比较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未来 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深入探讨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机 制和规律。
实践探索需要进一步 加强
尽管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 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和挑战。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实 践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高 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机 制。同时,可以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 与交流,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事业的发展。
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将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马 克思主义。
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实践路径现状调查
马克 思 主义 —— 科 学社 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有 比较 多 的 了解 ; 3 6 %的学 生表 示 , 对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理 论体 系 的具 体 内
涵 了解 不深 。在问 到“ 你 是 否 了 解 大 学 生 如 何 实 践 当 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 这 一问题 时 , 有7 %的学生表 示“ 不 想关 心” 。
工 作 者 必 须 思 考 和 解 决 的 问 题 。 本 研 究 通 过 问 卷 调 查 对 高 校 推 进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教 育 效 果 和 实 践 路 径 进
行调 查分 析 , 力 求发现 问题 、 找 出原 因 , 并 为 高校 推进 马 克思 主义 大众化 的教 育效 果提 出建议 。
( 4 4 . 4 %) 。
而 不 是 真 正从 内心 去 接受 , 更 不 能 说 能够 为 了个人 信 仰 , 去 自觉 地学 习 当代 中国马 克思 主 义的 理论 ; 三是 对大 学 生 进行 马克思 主义教育 时没有真 正实现将学 习和实践 相结合 ,
很 多大 学生仅 仅学 习 了理论 , 对 理论 的理解 流于表 面 , 没有
“ 开展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理 论 体 系 宣 传 普及 活动 , 推 动 当代 中 国马 克思 主义 大 众化 ” 是胡 锦 涛 同志 在党 的十七 大 报 告 中提 出 的一项 重 要 战 略任 务 , 就 是要 将 当代 中国 的 马克 思 主 义 —— 毛 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大 众化 , 为 大众 所 认 同 、 掌握 并 指导 大 众实 践 。” 高 校是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究
校园专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究梁雪芹【摘 要】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未很好的落实。
探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帮助高校更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路径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
高校学生的思想活跃,他们更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用通俗易懂得方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更加使得马克思主义易于接受。
这样就可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更好的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中可以找到更适合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中出现的新热点新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法进行分析研究,这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师生之间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丰富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改革。
这对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
(三)大学生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就高校学生自身而言,高校大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是一支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文化程度较高、思维活跃,但同时由于他们涉世不深、情绪易于冲动,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极有可能使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的头脑,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基于传播学视角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
大 学 生 群 体 ,他 们 思 维 早 熟 ,具 有 批 判 精 神 ;个 性 张 扬 ,抗 挫 能 力 不 足 ; 自我 意 识 强 ,缺 乏 团 队 合 作 能 力 ;时 代 感 强 ,功 利 意 识 明显 ,这 些 个性 特 点 一 定 程 度 上 决 定 了他 们 比较 容 易 产 生 逆 反 心 理 。 同 时 ,以 互 联 网为 代表 的新 媒 体 传 播 的 互 动 性 使 每 个 人 同时 兼 有 传 播 者 和 受 众 的 身 份 ,在 感 觉 上 传 播 过 程 似 乎 更 为 平 等 ,传 播 者 和 受 众 的 身 份 界 限 日益 模 糊 , 出现 了 “ 真 正 的 观 点 自由市 场 ” ,【 3 也对 传 播者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要求 我 们 的 传 播 者 应 该 以 高 度 负 责 的 态 度 ,率 先 垂 范 、言 传 身 教 ,以 良好 的 思 想 、道 德 、品 质 和 人 格 给 大 学生 以潜 移 默化 的 积极影 响 。
究 领 域 。借 鉴 传 播 学 的研 究成 果 ,高校 马 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过 程 ,也 可 以 看做 是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主 要 立 场 、观 点 和 方 法 作 为 主 要 教 育信 息而 开 展 的 各 种 相 关 传 播 活 动 的 过 程 。现 代 传 播 学 的 奠 基 人 之 一 、美 国学 者 哈 罗 德 ・ 拉 斯 韦 尔 在 传 播 在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学报 ・ 5 / 2 0 1 3
基于侉播掌视角的高校 马 克 昆量 义 大众 化实 现路 径探 析
赵 静
摘要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层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推进马克思主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实现路径
吸收而来 的, 因而构建 良好 的校 园文化氛围对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 教学具有重要 意义。 第一 , 拓宽传播渠道 , 丰富传播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报 刊、 广 播 台、 校园 网、 博 客、 B B S 等新传媒 载体 。自新 文化运动开始 , 校 刊便 成为了学校精神思想 、 文化建设 的前 沿, 因而马克思 主义在 校 园中的传播离不开校 刊杂志的推动 。广 播台是学生 日常生 活 的重要信息来源 , 是学生加强对社 会生活了解 的基本途径。校园 网不仅增强 了学生 与校领 导部 门的交流 , 同时也是 学生交流思想 认识 、 心得体会 、 反馈教学效果 的重要方式 。而 当下 时尚的微博 、 B B S 等通讯工具 , 马克思主义教 育传 播融人其 中, 无疑会使得 马 克思 主义教育真 正走人 了大学生 的生活 , 极 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效率 。 第 二, 完善校 园风气 的建设 , 构建积极 学习马克思主 义理 论 知识 的氛 围。高校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 , 开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 理论 知识 的传 播 , 以各个 班级团党支部为 中心 , 构建马克思主 义学 习 小组, 探索 马克思 主义在当今社 会生活及 学习研究 中的指 导作 用 。以各个学 院为领 导集体 , 正确 指导班级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 设, 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 的价值观 与世界观, 在 良好 的教学氛 围中, 提 高学生 自身 马克思 主义认识 。 2 . 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将 马克思 主义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 毛 泽东同志《 改造 我们 的学习》 的报告 中指出“ 实事求是 ” 是 马克 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的实质。 “ 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马克 思主义理论 的科学 性在我国 的多年历史 发展中 已经得 到了 充分 的认 证。实践是 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识 的来 源, 是推动大 学 生加强 马克思 主义认识 的基本途径 , 是 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 要方 法。大学生通过参 观历 史博物馆 、 战争纪念馆 、 烈士 陵园等 增强对 马克思主义救 国的理解 , 激发对 马克思主义学习 的热情 , 培养 爱国主义 、 民族 主义的高 尚情操 , 为人 生奋斗 目标 的实现做 好精神思想上 的准备 。 提 高大学生对 马克思 主义的理解 , 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 高校 中的推行 , 是 中国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需要, 是社会 主义精 神 文明建设的需要 , 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的需要 , 更是 马克 思 主义中国化发展 的需要 。强化 当今大学生 马克思 主义教育 , 要 积极 开展 学校教育 的创新 , 不教条 、 不拘 泥, 结合实践活动 , 最 终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
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
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及其实现路径探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理论。
在高校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功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为推进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些参考。
1马克思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大众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概念在《辞海》中,“大众化”之词被用来指代“群众化”,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一词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的需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群众化发展方向,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论断的教育及宣传引导,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运用到工作、生活等具体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核心,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形式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接受范围,在内容上适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在方法上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手段上开创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从而真正内化于心,成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向标,外化于形,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柱。
1.2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经过数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十三五”时期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高校应当发挥其在文化导向和理论构建方向的优势和特长,为我国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尤其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供应已经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一些扭曲的金钱观、恋爱观等正不断地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知和观念。
因此,更加需要加强思想理念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灌输到人民群众的心中,使社会转型期间国民思想不动摇、不滑坡。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
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
合格公民的培养,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在公民青少年时期,学校的思想品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期间养成的个人素质与修养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地位,利用好高校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着力培养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广大公民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为使广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好坚实的基础。
2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问题2.1教育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在我国,从中小学时期就始终坚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即使到了大学,高校课程面临着不断专业化的课程划分,而政治理论课程却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部分。
在普通高校中,通常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课程,另外还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相关课程,内容不可不丰富,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由于这些课程更加注意理论性,与社会实践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被高校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上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法,并通过课程定名签到、期末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学生人在心不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靠死记硬背确保考试合格,对于理想信念的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2传播渠道相对狭窄单一现代宣传教育理念,注重多元化教学的创新,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微信宣传等现代宣传教育传播手段日新月异。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并没有发挥上述平台的作用,甚至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利用也十分有限,基本仍局限于理论课程的现场讲学,受众范围明显受到限制,难以达到广泛宣传教育的目的。
此外,相关高校社团的活动开展也并不到位,许多高校对于社团的定位,除学生会以外,多是专业性或娱乐性社团,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的推广,致使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较低。
2.3宣传教育大众化程度低在高校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在课程结束后,鲜有学生愿意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除了少部分思想道德类的专业外,其他学科的学生几乎不会参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讨和实践研究。
同时,高校学生都处于青春活跃期,对身边的新鲜事物具有很高的兴致,而公共政治課程太过枯燥乏味,与实际生活又距离太远,学生即使深入进行学习,也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收获,因而学习兴趣很低。
特别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误解,理想信念相对淡薄,仅凭高校的理论教育难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也难以被人民群众所认可。
3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难点的深层剖析3.1校方的重视不足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重专业培养轻政治教育的倾向,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合格过关。
虽然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列为必修课,但实际在课程安排上多等同于副课,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此外,由于学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能完全供应所有教学课程的需要,因此更多地采取大班的方式来教授政治理论课程,班级人数往往都超过百人,往往直到学期结束老师都不能全部认清学生,更不必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2教师素质良莠不齐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方,教师的素质、能力、態度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与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
然而,目前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必须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宣读,并没有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念的热情,不愿意探索教学新方法,即使有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也不愿意充分有效地运用于实践中去,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低效。
3.3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对于政治理论学习,高校学生有一个通病,即应付考试。
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往往表现出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学习等现象,受功利主义影响而不愿意学习这种对就业或创业没有明显作用的知识。
特别是当下,受到国内外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缺乏社会历练、思想纯朴简单、信仰尚不坚定的高校学生,容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甚至不良文化的侵蚀,对马克思主义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抱有疑问,甚至認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或者不适用。
3.4政治理念氛围不浓受到拜金、功能、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理念影响,许多社会民众的政治理念不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氛围不浓,从而对高校中的年轻群众造成负面的影响。
从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氛围上看,正负能量交织,正确的思想理念与错误的思想理念此消彼长,很多年轻人在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出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
而由于是非辨别能力不高,高校学生在各种价值体系中摇摆不定,容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和进步。
3.5传播理念仍然陈旧尽管目前科技发展十分迅速,新兴传媒技术和手段如雨后春笋,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乃至网络、智能手机,现代传媒已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手段仍然抱残守缺,固执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和会议教育,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越来越游离于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之外。
甚至有些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教师,执拗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按照原有的教学模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灌输,而不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新发展新趋势相结合,导致教与学相脱节。
3.6理论没有联系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但是现实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
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高校教育理论的学者很多,但从实践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调研的学者却是凤毛麟角,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始终处于一种理论套理论、理论证理论的怪圈。
在高校的具体教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教育也是以理论课为唯一方式,严重缺乏实践性和趣味性,学生不仅不愿意认真学习,而且即使学习了也难以在实践中予以运用。
4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现路径4.1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和政治理念,创造一个富有正能量的文化氛围,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
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来说,校园文化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首先,校园文化不仅是高校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平台,更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凝聚学生,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而这一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所缺失的。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让马克思主义理念更加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从而有效提高了理论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通过校报、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等传统形式,并结合网络微博、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形式,对相关精神文化内涵进行宣传教育,将此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将有效改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政治理论学生的热情。
再次,校园文化的開展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其重要难题之一就是实践性不足,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知名教授和相关领域专家,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动态进行讲解,特别是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读,还可以通过竞赛、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魅力所在,从而更加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
4.2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认知要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切实转变高校学生各种错误的特别是功利性的认知,消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偏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精神升华、人格塑造的重要价值,促使高校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作风,拟定学习方案并积极履行,从内心深处激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致和热情。
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价值错位并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仅仅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应当着力加强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从多方位共同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从正反两方面,切实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异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有效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内涵。
既不能迷信西方文化,也不可盲目空谈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化。
4.3多元开展思想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必须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教育,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紧密结合,将社会发展现实情况中的知识融入到理论教材中,确保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