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课堂学案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3fdcde4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1.png)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和组成成分;2.掌握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3.理解溶解的条件;4.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1.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2.溶解的条件。
三、教学难点:1.溶解度的意义;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幅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加入糖、盐,糖、盐消失在水中,有什么变化吗?2.知识讲解(15分钟)2.1溶解的概念和组成成分教师简要讲解溶解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2.2溶解的条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或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条件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
同时,教师也指出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也会影响溶解速度。
3.搭建实验(30分钟)3.1材料准备教师准备糖、水和玻璃杯。
3.2实验过程教师向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逐渐加入糖并搅拌,直到糖完全溶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述和讨论实验过程的现象和变化。
4.实验整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糖的溶解是一个物质变化还是物理变化?这个变化符合溶解的条件吗?5.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指出溶解是一种物质的物理变化,溶解的条件包括物质之间的接触、颗粒之间的相互撞击和混合,以及温度、搅拌和颗粒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6.拓展学习(20分钟)6.1溶解度的意义教师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意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的质量。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合理使用溶液。
6.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强和溶质浓度等。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
7.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中总结归纳溶解的概念、组成成分、条件和影响因素。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e5d34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6f.png)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篇1【三维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预习导学】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学生展示: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问题引领】一、自学: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1、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3、什么是乳化现象?二、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现象结论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 溶液1.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c3b5c2e87101f69f31954e.png)
溶液第一节溶液的形成课标要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涉及“什么是溶液?”、“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溶液组成如何表示?”、“如何配制一定组成的溶液?”等四个问题。
学生对于溶液的知识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接触并使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中也用到过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等。
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心理上和知识背景上都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但他们对溶液的认识仍是感性的、不具体的,甚至还存在着“迷思概念”现象。
对溶液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溶液在生命活动中、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用途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建议:根据设置的情境,从自己熟悉的溶液入手,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及观察,借助溶解动画视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识溶解现象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分析溶解过程中通常都伴随能量变化。
联系生活常识,通过实验观察,认识乳化现象。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学会饱和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辨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难点是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及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准备:多媒体;烧杯(50ml)3只,试管2支,玻璃棒、温度计、药匙、胶头滴管;食盐固体、氢氧化钠、硝酸铵、汽油、植物油、洗洁精。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34cce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5.png)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系统地介绍溶液的概念、组成、特点以及分类。首先,我会明确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通过图示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质在溶剂中的微观分布和相互作用。接着,我会讲解溶液的浓度,包括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并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溶液的浓度。此外,我还会介绍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二者的区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溶液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2.如何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请阐述具体步骤。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它们?
4.溶液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影响溶解速度和溶解度?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药品等,引起学生对溶液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溶液配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实验技能,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4.知识讲解:讲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概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1.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强调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溶液概念。
2.实验操作技能: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确保实验安全。
3.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浓度、稳定性等抽象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cbf12e5f0e7cd185253616.png)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a09cd7a1a37f111f0855b2c.png)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 课堂学案
![溶液的形成 课堂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5244f3941ea76e58fa04b3.png)
第九单元溶液的形成课堂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一、亲自配制:“碘水”、碘酒仪器:小试管,药品:酒精、水(注意:两支试管内加入的水和酒精的量均为三分之一即可,碘加入1粒)实验结果:再举出类似的例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中,但很难溶解在()中;植物油很难溶解在()中,但可以溶解在()中。
结论:总结溶液的组成:溶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判断溶液、溶质和溶剂1、小组比赛:举出一些液体,先判断是不是溶液,然后说出溶质和溶剂。
2、进一步总结溶液的特征。
三、用洗洁精洗碗是把植物油给溶解了吗?(自学课本,了解什么是乳化作用)举出一些乳化的例子: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验证注意:每个小组只有一种药品:食盐或硝酸铵或者是氢氧化钠。
硝酸铵取一药匙,氢氧化钠取4-5片,食盐取半药匙。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1)选择实验仪器: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2)实验方案: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进行数据记录及结论分析:3、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能想办法知道温度的变化吗?你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大胆设计,你一定能成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完成。
画出你的设计图:五、阶段性小结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
六、课堂测试:1、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C.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D.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2、一杯久置的高锰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层密度为a g·mL-1,下层密度为b g·mL-1,则a和b的关系是()A. a>b B. a=b C. a<b D.无法确定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都可以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5、生活中的下列物质:(1)牛奶、(2)学碧饮料、(3)矿泉水、(4)生理盐水、(5)豆浆、(6)蒸馏水、(7)食醋、(8)蔗糖水、(9)链霉素粉末、(10)酸牛奶、(11)酒精、(12)碘酒、(13)600的白酒、(14)车用乙醇汽油、(15)10%的过氧乙酸、(16)医用酒精、(17)石灰浆、(18)清新洁净的空气。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234b8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d.png)
初中溶液形成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溶液的配制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溶液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2. 溶液的形成过程及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1. 溶液的本质特征的理解。
2. 溶液配制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玻璃棒、滴管等。
2. 实验试剂:蔗糖、盐、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板书溶液的概念和特点。
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一定量的蔗糖、盐和水。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蔗糖、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溶液的形成过程,如溶解速度、溶液的颜色、气味等。
4.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总结,与组内同学分享。
三、学习溶液的配制方法(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溶液的配制方法,如如何准确称量、量取、混合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行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如配制一杯5%的蔗糖溶液。
3. 学生在配制过程中,注意观察溶液的颜色、气味等变化,确保溶液的配制准确无误。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溶液的概念、形成过程和配制方法。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d6a2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c.png)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7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d54eb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液的概念,包括溶质和溶剂的定义。
- 能够识别常见的溶液实例。
- 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
-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进行溶液的配制和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溶液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 溶质和溶剂的区分。
2. 教学难点:-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
- 溶液浓度与溶质溶解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 溶质(如食盐、糖等)。
- 溶剂(如水、酒精等)。
- 烧杯、试管、玻璃棒、滤纸、漏斗等实验器材。
- 记录本、笔。
2. 教学课件:- 溶液的形成动画演示。
- 溶质和溶剂的图片展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概念讲解:- 介绍溶质和溶剂的定义。
- 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 分析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等)。
2. 实验演示:- 进行简单的溶液配制实验,展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
- 观察并记录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溶液形成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练习1. 课堂提问:- 提问: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溶液?- 提问:影响溶液浓度的因素有哪些?2. 实践操作:- 学生自行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溶液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209b7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e.png)
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
2.学习溶解的基本规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液态混合物的概念与特征。
2.溶解的规律与影响因素。
3.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移液管、酒精灯、玻璃棒等。
2.实验药品:食盐、砂糖、酒精等。
3.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引出问题:桌上的水杯里面的水是什么状态的物质?为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
3.引导回答:水是液体,因为它能够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步骤二:引入溶液的概念1.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水中溶解砂糖的现象。
2.提问:砂糖在水中变成了什么?为什么?3.学生回答问题。
4.引导回答:砂糖在水中形成了溶液,因为砂糖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混合物。
步骤三:学习溶液的基本特征1.分组讨论: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现象。
2.学生讨论和总结:不同物质溶解于水中的特征。
3.教师点评和补充:液态混合物具有透明、均匀、可以导电等特征。
步骤四:学习溶解的规律1.实验引导:分别取一定量的食盐和砂糖,加入相同体积的水中,观察和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情况。
2.学生观察记录:记录食盐和砂糖溶解的时间和状态。
3.数据分析:比较食盐和砂糖的溶解速度和溶液浓度。
4.引导学生总结:食盐溶解较快且溶液浓度较高,砂糖溶解较慢且溶液浓度较低。
步骤五:学习溶解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溶解?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搅拌和物质的粒径。
步骤六:设计实验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2.实验方案和结果记录。
步骤七: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1.随机选择一个学生小组的实验进行演示。
2.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收集实验数据。
3.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因素对溶解的影响。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34b9f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9.png)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参考课时:3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定义、特征和组成。
2.熟记溶质、溶剂的概念,初步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这体现溶液的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这体现溶液的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阅读】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溶剂B是水时,水可省略,可命名为A溶液。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的水溶液(简称食盐溶液)。
即溶液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三、合作探究:【练习】请你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中碘酒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FeCl2溶液【知识点3溶液、溶质和溶剂间的质量关系】【思考】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cd110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3e.png)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案(精品收藏)
![《溶液的形成》教案(精品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3730f5510661ed9ad51f3c4.png)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多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实验和对身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九寨沟的水海水(背景资料一)引入新课(溶液的形成)2、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1)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2)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观看flash动画)。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溶液的特征。
由两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让学生设计实验: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让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总结出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师生活动3:实物展示:一瓶医用酒精和一瓶碳酸饮料.引导学生发现: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和3-4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实验,总结得出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63e60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4.png)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四、教学流程:1、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旋转的地球”、“海洋的图片”、“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实验入手,有利于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将学生引入到了愉快的学习中去。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为什么是咸的?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引导探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要将物质与水混合,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例如用氯化钠溶于水配成盐水来选种;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将农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喷洒的药液等,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1蔗糖的溶解基础上,再增设学生实验2食盐的溶解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将食盐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然后,与教师的演示实验现象对比。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实验1、2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2)、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fab9553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b.png)
《溶液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能够识别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化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
三、教学难点1.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滴管、试剂瓶等。
2.试剂:食盐、糖、水、酒精、高锰酸钾等。
3.多媒体课件,展示溶液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盐水、糖水、汽水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液体的共同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液体为什么叫做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内容。
2、新课讲解1)溶液的概念●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溶液:形成的混合物。
●溶质:被分散的物质。
●溶剂:分散溶质的物质。
●举例说明,如盐水中,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盐水是溶液。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演示,将食盐或糖逐渐加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等,导致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
六、实验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3.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溶液形成的规律。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溶液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溶液、溶质、溶剂的识别方法。
2. 强调溶液形成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八、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2bf94cbd64783e09122bea.png)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2副表3副表4《课题1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情境导入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学习研讨一、溶液【自主学习】【实验9-1】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思考】混合物的特点。
【讨论交流】(用微粒的观点解释)【阅读】阅读课本P27-28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f83dd0dce2f0066f4332252.png)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溶于水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3.乳化作用。
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消失了。
【思考】蔗糖去哪里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思考】❶蔗糖水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吗?一样甜,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具有均一性。
❷若蔗糖水的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和水会分离吗?不会,即溶液是稳定的。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讨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练一练】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粉笔灰C. 面粉D. 植物油【答案】A【练一练】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含有溶质和溶剂C.都是液体D.均一、稳定【答案】D3.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蔗糖;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注意】①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包括没有溶解的那部分质量。
③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8cb7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5.png)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能够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并且运用溶解现象解释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溶液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通过PPT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和积极回答问题;2.群体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
可以以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溶液的定义:溶质和溶剂混合后所形成的均匀透明的系统称为溶液。
•溶液的组成:溶质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小量的物质,溶剂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大量的物质。
•溶液的透明性:溶液是均匀透明的,可以使光线通过。
•溶液的稳定性:溶质和溶剂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所以溶液是相对稳定的。
2.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的条件:溶质的细粒度、温度、搅拌、溶剂的多变性都会影响溶解过程。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和溶剂性质都会影响溶解度。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深入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材料:盐、冷水、热水、温水、各种容器步骤: 1. 取不同温度的水样(冷水、温水、热水),加入等量的盐搅拌,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
2. 记录每种温度下盐的溶解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2:溶解度与溶质种类的关系材料:盐、糖、酒精、水、各种容器步骤: 1. 取等量的盐、糖、酒精,分别加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程度。
2. 记录每种溶质的溶解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4. 深化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际观察,对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化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溶液的形成课堂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4、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过程
一、亲自配制:“碘水”、碘酒仪器:小试管,药品:酒精、水(注意:两支试管内加入的水和酒精的量均为三分之一即可,碘加入1粒)
实验结果:
再举出类似的例子:高锰酸钾能溶解在()中,但很难溶解在()中;植物油很难溶解在()中,但可以溶解在()中。
结论:
总结溶液的组成:溶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判断溶液、溶质和溶剂1、小组比赛:举出一些液体,先判断是不是溶液,然后说出溶质和溶剂。
2、进一步总结溶液的特征。
三、用洗洁精洗碗是把植物油给溶解了吗?
(自学课本,了解什么是乳化作用)
举出一些乳化的例子:
四、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实验验证
注意:每个小组只有一种药品:食盐或硝酸铵或者是氢氧化钠。
硝酸铵取一药匙,氢氧化钠取4-5片,食盐取半药匙。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
(1)选择实验仪器:小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2)实验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进行数据记录及结论分析:
3、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能想办法知道温度的变化吗?你有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
片、NaCl、NaOH、NH
4NO
3。
(大胆设计,你一定能成功)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完成。
画出你的设计图:
五、阶段性小结
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和疑惑。
六、课堂测试:
1、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
2、一杯久置的高锰酸钾溶液,实验测得其上层密度为a g·mL-1,下层密度为b g·mL-1,则a和b的关系是()
A. a>b B. a=b C. a<b D.无法确定
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
A、气体
B、液体
C、固体
D、都可以
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5、生活中的下列物质:(1)牛奶、(2)学碧饮料、(3)矿泉水、(4)生理盐水、(5)豆浆、(6)蒸馏水、(7)食醋、(8)蔗糖水、(9)链霉素粉末、(10)酸牛奶、(11)酒精、(12)碘酒、(13)600的白酒、(14)车用乙醇汽油、(15)10%的过氧乙酸、(16)医用酒精、(17)石灰浆、(18)清新洁净的空气。
其中不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属于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_。
6、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回答:(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混浊现象?为什么?
课后拓展测试
7. 50 g稀硫酸中投入5 g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溶液质量()
A、55g
B、大于55g
C、小于55g
D、无法确定8.请将下面B选项中与A选项中相关说法的序号,填在A项中对应的括号内。
A项
①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②碘难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
③固体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⑤用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项
a.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大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
b.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洗涤剂能将油污乳化成小液滴而洗掉
d.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离子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的热量
e.同种物质在不同容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9.下列溶液名称不正确的是()
A.糖溶于水:糖的水溶液B.盐酸:盐的酸溶液
C.食盐溶于水: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于水:氢氧化钠的水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