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流程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手术摘除游离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神经外科重点病种临床路径医保管理

神经外科重点病种临床路径医保管理

三叉神经痛
生化全套、内毒素、
颈动脉多普勒、甲
671701

功三项、心脏B超、

肌钙三联、β-钠尿
神 经


手术耗材是否可控
三叉神经痛
一级护理、泮托拉唑 三 叉 神 经 痛
671701
三叉神经痛
建议: 慢诊病人部分检查前置到入院前 减少预防性用药(泮托拉唑) 降低常规用药级别(甘油果糖) 降低一次性耗材费用(生物膜、补片)
神经外科 重点病种临床路径医保管理
临床路径重点病种医保管理
高血压脑出血 三叉神经痛 脑膜瘤
脑出血
脑出血
内毒素、甲 兰索拉唑、胞 急诊颅脑CT
675223
功、肌钙三 二磷胆碱(活
基 底 节
联、β-钠尿 动性出血慎 肽、脑苷肌 用)、胸部CT

肽(二线)、

兰索拉唑、
溴己新
脑出血
血常规、肝功、
术后第5天、第
生化常规
8天二次复查是
675223

否可参照路径

整合为术后第7
节 出
天复查

脑出血
肺部湿性罗音
胸部CT能否用
675223

胸片替换




脑出血
建议: 减少常规复查CT频次 尽量避免胸部CT常规复查 减少与疾病无关检查 减少辅助用药使用(医保目录中二线用药) 减少预防性用药
脑膜瘤
脑膜瘤
内毒素、甲功三项、 血浆皮质醇、肌钙 三联、β-钠尿肽 脑 膜 瘤
670926
脑膜瘤
奥拉西坦、丙戊酸 钠、甘油果糖 脑 膜 瘤
670926

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11个病种临床路径

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凹陷性骨折(ICD-10:S02.902)行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或颅骨钛板、硅胶板、有机玻璃修补术(ICD-9-CM-3:02.02-02.0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有头部外伤病史;(2)头皮血肿:在受力点有头皮血肿或挫伤;(3)局部下陷:急性期可检查出局部骨质下陷;(4)局灶性症状:当骨折片下陷较深时,可刺破硬脑膜,损伤及压迫脑组织导致偏瘫、失语和/或局灶性癫痫等相应症状。

2.辅助检查:(1)头颅X线平片:包括正位、侧位和骨折部位切线位平片,后者可显示骨折片陷入颅内深度;(2)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凹陷骨折征象,平扫可除外有无继发颅内异常;(3) 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凹陷性骨折诊断明确,骨折凹陷深度>1cm,临床出现局灶性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需行凹陷骨折整复术:较固定的凹陷骨折,采用凹陷四周钻孔、铣(或锯)下骨瓣,将其整复成形再复位固定;粉碎性凹陷骨折,手术摘除游离骨片,保留带有骨膜的骨片,缩小日后需修补的面积,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大静脉或静脉窦处的凹陷性骨折,如无明显临床症状,即使下陷较深仍可观察,待充分准备后择期手术;重要功能区的凹陷骨折,当骨折片压迫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癫痫等,应行骨片复位或清除术。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概要

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概要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用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神经外二科-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神经外二科-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

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三叉神经痛(ICD-10:G50.0)行微血管减压术(ICD-9-CM-3:04.4102)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1)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根分布区,多以单侧牙痛或颜面、下颌、鼻旁疼痛起病;(2)在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的分布区出现刀割样、电击样或烧灼样剧烈疼痛,反复发作,突然出现,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骤停,可伴有同侧流涎、流泪、面肌反射性痉挛等;(3)疼痛区常有扳击点,可因洗脸、刷牙、进餐、说话等机械性刺激诱发疼痛发作。

2、辅助检查:(1)颅脑MRI或CT检查排除肿瘤。

(2)有条件时可选颅脑3D-TOF-MRA检查能了解三叉神经根有无血管相邻;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

2、药物或神经阻滞治疗效果不佳。

3、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的面部麻木。

4、患者一般情况好,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手术。

5、排除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2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G50、0三叉神经痛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4天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血型鉴定、住院生化常规;(3)免疫3项、乙肝两对半(根据患者意愿酌情选择);(4)心电图;胸部X光正侧位片。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外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颅前窝底脑膜瘤、颅后窝脑膜瘤、垂体腺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三叉神经痛、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神经外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情况,组织临床路径的试点工作,在我部印发的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试点医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我部医政司。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临床路径工作流程临床路径是指在特定疾病或手术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经过科学论证、多学科共同制定,并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共同遵循的、合理的、综合性的和标准化的治疗方案。

它旨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性,减少资源浪费和医疗费用,同时提高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与协同性。

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课题选取与研究:根据医院或科室的需求,选择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资源消耗的疾病或手术作为研究课题。

通过对病种的深入研究,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指标等,进行临床实证研究。

2.协同制定: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共同研讨和讨论,制定临床路径方案。

多学科团队包括主治医师、护士、药师、康复师等。

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流程,确定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明确责任分工,并形成一个标准化临床路径。

3.实施与推广:将制定好的临床路径方案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行监测和评价。

逐步推广临床路径的应用,在同一领域的不同科室之间进行经验共享和学习交流。

同时,建立临床路径宣教培训体系,培训相关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4.监测与评价:建立临床路径的监测与评价系统,通过对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数据收集,评估临床路径的效果。

监测重点包括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费用和资源利用等指标。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调整和优化。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与评价的结果,对临床路径进行改进和完善。

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定的标准化操作和治疗过程,提高临床路径的可操作性和临床应用效果。

在整个临床路径的工作流程中,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协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融合,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

同时,临床路径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学环境和患者需求。

临床路径的引入和应用,可以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降低医疗费用和资源利用的浪费,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神经外科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个病种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个病种临床路径实用文档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标准文案实用文档时间住院第5日(术后第4天)?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住院第6日(术后第5天)?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住院第7日(术后第6天)?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8日(术后第7天)?根据切口情况予以拆线?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头部CT?完成病程记录主要?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观察切口敷料情况手术切口换药?完成病程记录诊疗工作?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一级护理重点医嘱?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长期医嘱:?一级护理?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脱水对症支持治疗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临时医嘱:?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头颅CT主要护理瞳工作?观察记录患者神志、?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孔、生命体征病情?无?有,原因:变异1.记录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无?有,原因:1.2.标准文案实用文档时间住院第9日(术后第8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查看化验结果主要诊疗工作住院第10日(术后第9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切口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11日(术后第10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12日(术后第11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重点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长期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一级或二级护理?一级或二级护理主要?观察神经系统功护理能恢复情况工作?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病情?无?有,原因变异1.记录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标准文案观察患者一般状况?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实用文档时间住院第13日(术后第12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主要诊疗工作住院第14日(术后第13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15日(术后第14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头颅CT住院第16日(术后第15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头颅CT结果?复查实验室检查,?查看实验室检查结如血常规、血生化、果肝肾功能?完成病程记录?完成病程记录长期医嘱:重点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长期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短期医嘱:?头颅CT?血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长期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一级或二级护理?一级或二级护理主要?观察神经系统功护理能恢复情况工作?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病情?无?有,原因变异1.记录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标准文案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实用文档时间住院第17日(术后第16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主要诊疗工作住院第18日(术后第17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19日(术后第18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20日(术后第19天)?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完成病程记录住院第21日(术后第20天)?确定患者能否出院?向患者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复查日期?通知出院处?开出院诊断书?完成出院记录长期医嘱:重点医嘱?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长期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 1.2.长期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长期医嘱:?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内营养?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无?有,原因1.2.?通知出院?一级或二级护理?一级或二级护理?一级或二级护理主要?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护理恢复情况工作?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病情?无?有,原因变异1.记录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无?有,原因1.2.标准文案。

9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9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天长市人民医院2014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 D32.013/D42.002)。

行冠切经额开颅颅前窝底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肿瘤体积增大引起慢性颅压增高表现,主要为头痛、恶心、呕吐等;因额叶受损出现精神、智力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者,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必要时予以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C70.002/ D32.013 /D42.002颅前窝底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头部MRI;(5)颅底CT扫描;(6)视力、视野检查。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质量改进建议制订质量改进方案, 并及时上报指导评价组。
• 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相关制度的制订、临 床路径文本的制订、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 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及正负性变异等。
• 精神科患者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病情严重程度、主要药物选择、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 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患者转归情况、 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等。
2.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 躁狂发作通常起病突然,持续时间2周至4、5个月不等
(中数约4个月);抑郁持续时间较长(中数约6个月); 除在老年期外,均很少超过1年 4. 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 进行系统的病史、治疗史采集及精神检查,制定治疗方案。 2. 药物治疗:一般遵循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心境稳定剂作为
• 每季度将培训内容、有关反馈情况、开展例数上报临床路 径管理委员会。
方案实施流程
• 经治医师完成患者的检诊工作,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 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
• 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根据临床路径表单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 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 关护理组;
• 我院精神科自2010年起即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 2010年已成立了完整的临床路径管理组织 • 我院精神科自2010年起制定了五个病种的临床路径方案及相应的工作
表单: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首发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躁狂发 作)。 • 2013年初,以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案为基础,结合我院精神科的 临床诊疗实践及既往临床路径工作经验,修改、制定了我院新的精神 科临床路径方案,并依据制定好的新方案重新修订了临床路径工作表 单。 • 2013年上半年将我院精神科的临床路径方案、工作表单、诊疗工作内 容整合到了我院电子病历系统及医生工作站中,实现了临床路径工作 的电子化管理,便于统计分析及质量监控。

神经外科中风(脑出血)临床路径试行(更新)——子意精品

神经外科中风(脑出血)临床路径试行(更新)——子意精品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3.病程在2周内。
4.证候诊断:
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
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噤不开,双手握固,肢体强痉,半身不遂,大小便闭,面赤身热,喉中痰鸣,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洪大。
□记录会诊意见
□主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多科会诊
□开始康复治疗
□需手术者转神经外科
□记录会诊意见
□主任医师查房,书写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会诊
□康复治疗
□需手术者转神经外科




长期医嘱:
□神经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各级医生查房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
□继续防治并发症
□必要时相关科室会诊
□康复治疗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明天出院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日期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XX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记录本科室:神经外科年度: 2015年目录及填写要求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成员组成2、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制度3、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4、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目录、临床路径文本和质量管理标准5、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学习与考核6、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会议记录(要求每季度一次,根据实施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病种、修订文本、优化路径)7、每季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要求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对实施“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8、上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9、下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10、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11、附一:临床路径患者知情同意附二: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附三:临床路径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表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组长:张斌副组长兼质控员(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刘彦副主任医师成员:李振忠副主任医师,钱春生、钱腾达主治医师,何云文住院医师,韩卫芳护士长职责: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8个)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18个)

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年版)一、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ICD-10:C70.002/D32.013/D42.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反应迟钝;嗅觉、视觉受损。

2.辅助检查:头颅MRI显示颅内占位性病变,基底位于颅前窝底,边界清楚,明显均匀强化,额叶底面和鞍区结构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拟诊断为颅前窝底脑膜瘤者,有明确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冠状切口经额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的内科疾病者),要向患者或家属仔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以严密观察。

3.急诊手术。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4)头部MRI;(5)颅底CT扫描;(6)视力、视野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查心、肺功能和精神智力评估。

1.〕2-3次;②儿童:一日量为20-30mg/Kg体重,分3-4次给药;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④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②儿童:平均一日剂量为60mg/kg,严重感染可用到100mg/kg,分3-4次给予;③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清除率>20ml/min者,每日3次,每次0.75-1.5g;肌酐清除率10-20ml/min 患者,每次0.75g,一日2次;肌酐清除率<10ml/min患者,每次0.75g,一日1次;1/2给予;③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PPT模板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PPT模板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 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 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 药物。
•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二)诊断依据。
•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 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 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 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 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 1.临床诊断为大脑凸面脑膜瘤,有颅内压增高症 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开颅 幕上凸面脑膜瘤切除术,必要时术中行脑电监测。
• 2.患者一般情况好,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病变,能够耐受全麻 手术。
宽,附着于硬脑膜上,可伴有钙化,另可见局部颅骨骨质 改变。(2)头颅MRI:一般表现为等或稍长T1、T2信号 影,注射造影剂后60%-70%的大脑凸面脑膜瘤,其基底 部硬脑膜会出现条形增强带——“脑膜尾征”,为其较特 异的影像特点。(3)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行以下检查: • ①脑电图检查:目前主要用于癫痫患者术前、术后评估; ②DSA:可了解肿瘤的血运情况和供血动脉的来源,以及 静脉引流情况; ③行2D-TOF和3D-CE-MRV检查,了解颅 内静脉系统情况。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
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神经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可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比较明显(库欣反应)。

(4)脑疝症状:常见于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巨大硬脑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

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

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疑有后颅窝血肿,CT扫描伪影严重时,考虑行急诊MRI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输血前ICT。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台账——神经外科临床路径管理

XX市人民医院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记录本科室:神经外科年度: 2015年目录及填写要求1、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成员组成2、临床路径管理相关制度3、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4、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目录、临床路径文本和质量管理标准5、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相关培训学习与考核6、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会议记录(要求每季度一次,根据实施效果评价,及时调整病种、修订文本、优化路径)7、每季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要求对执行“临床路径”的病例,有将平均住院日、诊疗效果、30日内再住院率、再手术率、并发症与合并症等指标列入监测范围,进行汇总与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

对实施“临床路径质量管理”的病种进行疗效、费用及成本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

)8、上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9、下半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10、2014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填写要求同上)11、附一:临床路径患者知情同意附二:临床路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附三:临床路径医务人员满意度调查表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组长:张斌副组长兼质控员(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刘彦副主任医师成员:李振忠副主任医师,钱春生、钱腾达主治医师,何云文住院医师,韩卫芳护士长职责:临床路径实施小组职责:(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临床路径个案管理员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