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重要措施。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还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因此,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至关重要。

二、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或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手术等。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最小有效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最小有效剂量,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风险。

4. 适当用药时间:一般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手术前0.5-2小时,术后用药不超过24小时。

5. 监测与评估: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1. 制定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明确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2.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掌握。

3.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登记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

4.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现象。

5.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质量控制体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四、监控制度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组织,负责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

2. 定期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对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3.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包括用药指征、药物选择、用药时间等。

4. 对不合理用药现象进行干预和纠正,必要时进行教育和培训。

5. 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提高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五、结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及监控制度对于保障手术患者安全、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进一步完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政策和 管理制度。
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鼓励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 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抗菌药物的选择
针对目标微生物
选择能够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 位感染。
考虑药物代谢和药效学
选择在手术期间能够快速起效、代谢稳定、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 药物。
考虑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
选择对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01
02
03
术前预防性用药
轮换用药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0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耐药性的风险
耐药性增加
01
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的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
耐药菌传播
02
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构成威胁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03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需要使用更昂贵、效果更差的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过 程。
根据给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分为预防 性应用和补救性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 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类 型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订本规定,并须严格遵照执行。

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包括: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应在病房或手术室给药。

预防用药条件包括: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药物;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不属于预防应用范畴。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包括:根据预防目的选择药物;考虑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包括:择期手术后,根据手术类型和预防目的选择抗菌药物,按照基本原则给药,定期评估疗效和药物耐受性。

在手术前一天,主管医生应开具临时医嘱,明确手术前0.5小时需要使用的药物剂量。

对于需要进行皮试的患者,病房护士应完成皮试并记录结果,并执行医嘱并签名。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手术室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追加一次药物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来确定。

各科室应提前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如果手术中未使用,应随病人一起带回病房。

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给药,皮试由病房护士完成并记录皮试结果。

在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时,应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

对于I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术前用药一次即可;对于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为24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对于III类切口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解读1.选择适当的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和术前的细菌定植情况,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对于病原体易于产生耐药性的手术,应选择强效抗菌药物;而对于对病原体耐药性较低的手术,选择较低的药物浓度即可。

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之前的适当时间内使用,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一般来说,对于长时间手术,应提前使用;而对于短时间手术,可在手术开始时使用。

3.具体手术部位预防:对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应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皮肤感染易发生的手术,如切口感染易发生的骨科手术,应选用对表皮和黏膜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

4.合理的药物选择:应选择广谱的抗菌药物,能够对手术部位容易感染的病原体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

同时,还应考虑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参数,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特点。

5.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应根据手术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过敏史等,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

6.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应尽量在手术前使用,因为预防感染所需的药物浓度需要在手术开始之前达到峰值。

此外,术前使用还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

7.切勿滥用抗菌药物:不应滥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除非有明确的感染风险。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8.术后适当维持用药:手术后应根据病情发展和感染风险,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但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出现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总体而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为了减少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药物以及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都是关键的原则。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手术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类型,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预防感染的发生。

同时,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感染状况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保证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保证手术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手术科室,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病房等。

三、定义1.围手术期:指手术预约的时间,手术开始的时间到手术结束后24小时的时间段。

2.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或者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应用。

四、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分类和感染危险度进行,遵循抗菌药物应用指南。

2.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尽量选择窄谱抗菌药物。

在有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时,需经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审批。

五、使用原则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并在手术后继续应用24小时。

2.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应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可以是口服、静脉注射或外用,具体方法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决定。

4.应遵循使用规范,避免超量或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

5.应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感染标志物等指标,及时调整和终止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抗菌药物管理1.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

2.医生应严格按照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南开展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及时报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抗菌药物应由医院药房统一采购,不得由医生私自购买和使用。

4.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库,定期检查库存情况,并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出库和使用流程。

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包括药物名称、剂量、使用时间、疗效等信息。

七、教育和培训1.医院应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的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2.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

八、违规处理任何违反本管理制度的人员,医院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将违规行为记入人员档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办法目的: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遏制细菌耐药。

适用范围:药剂科、临床各科室。

工作要求: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遏制细菌耐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四川省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2023 版)》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原则第七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精细的无菌操作和手术技巧,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对于择期手术患者,一般术前住院日≤3 天。

不推荐对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去除毛发;如果确有必要,只能使用剪刀或电推去除毛发。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抗药性的发展。

在制定和执行本规范时,应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尽可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遵守相关医疗法律法规。

2. 适应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居住在规定区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医生和医护人员,特别是在进行围手术期抗菌治疗时。

3. 定义- 围手术期: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时间段。

围手术期: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时间段。

-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感染风险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行为。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感染风险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行为。

4.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在围手术期进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准确评估感染风险: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等因素,准确评估感染的风险程度。

准确评估感染风险: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手术类型和手术部位等因素,准确评估感染的风险程度。

-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对预期感染致病菌有效并且不会增加抗药性风险的抗菌药物。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感染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对预期感染致病菌有效并且不会增加抗药性风险的抗菌药物。

- 合理确定使用时机和疗程:根据手术操作时间、感染风险和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和疗程。

合理确定使用时机和疗程:根据手术操作时间、感染风险和患者个体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和疗程。

- 注意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避免出现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 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和药物副作用,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提高临床预防用药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用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使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的落实。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预防效果、副作用较小、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耐药菌株广泛存在的抗菌药物;(四)不推荐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三)手术后如需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四)抗菌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第三章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用药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是外科手术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保障患者安全。

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a.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b.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c.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d.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手术,或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范围及选择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及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三、基本原则1.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2.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3.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4.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四、预防用药指征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预防用药方案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

3. 用药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患者体重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4. 用药疗程:一般为手术当天一次给药,清洁手术无需术后继续用药。

六、预防用药管理1. 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本制度规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制定了。

本文将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进行探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具有以下意义:1.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提高患者满意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后痛苦,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或手术时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得到保护。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用药。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实施1.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2.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用药现象。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引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是降低手术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然而,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适应症、选择、使用时机和方法,以及如何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性手术部位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增加医疗费用和死亡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据研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将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降低50%以上。

此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还可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如肺炎、尿路感染等,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适应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非所有手术都必需,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以下类型的手术患者需要考虑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1. 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道手术、胆道手术、甲状腺手术等,由于手术部位可能受到胃肠道细菌的污染,感染风险较高。

2. 污染手术:如开放性骨折、关节置换手术等,手术部位可能受到外源性细菌的污染,感染风险较高。

3. 人工植入物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人工关节置换等,由于人工植入物可能成为细菌的寄居地,感染风险较高。

4. 免疫力低下患者:如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较高。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情况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以下药物可作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首选: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效。

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克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效,且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强。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最新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最新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

最新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围手术期是指从患者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直到手术治疗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共识,结合临床实践,探讨。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适应症1. 清洁手术:对于清洁手术,如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等,通常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然而,对于一些高风险的清洁手术,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健康状况等因素,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清洁-污染手术:对于清洁-污染手术,如胃肠道手术、胆道手术等,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部位可能存在潜在的污染,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3. 污染手术:对于污染手术,如开放性骨折手术、烧伤手术等,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健康状况等因素,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选择1. 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清洁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2. 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具有更广的抗菌谱,适用于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具有更广的抗菌谱,适用于污染手术的预防性使用。

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如头孢呋辛钠/克拉维酸钾、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适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感染。

5. 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适用于厌氧菌感染。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和疗程1. 给药时机: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切开皮肤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2. 疗程:清洁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通常为24小时,清洁-污染手术为24-48小时,污染手术为48-72小时。

特殊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病情和药敏试验结果,适当延长预防用药时间。

四、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往往是由于患者
自身原因(肥胖、术前营养不良、糖尿病、慢性阻塞肺气肿、恶性肿瘤)、医源性因素(手
术部位、住院时间、有无植入物)、抗生素的使用(用药时机不当、用药时间太长)、手术
时间长短、手术技巧和缝合技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低温等危险因素引起的。

SSI包括切口层感染、平片感染、充填网塞感染、材料污染或过期,其中充填网塞感染的原因有外源性
的术野污染、内源性的术野污染、补片缝线选择不当、术中补片卷曲等。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患者死亡率、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和再入院率等,不过如何使用抗菌药物也是非常重要的,若使用不规范,可能会导
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或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等,反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手术部位感染多发于术后5~6日,超过80%的手术感染发生于术后30内。

国际联合委员会
健康组织的SSI判断临床标准为:①伤口中引流出大量脓性物质;②伤口自发裂开,伴随着
脓性引流液;③伤口取样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④围手术期切口红肿或引流物流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原则包括术前用药时机、预防用药选择与剂量、疗程、给药
途径这四个方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术前用药时机:目前不用的指南关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都有着不同的规定,美国CDC2017建议在清洁切口的手术中,缝合切口后即使存在引流管也无须追加预防用抗菌药物;WHO2016反对在术后延长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时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提出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根据具体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污染手术根据具体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SHEA/IDSA2014建议所有类型的手术术后24小时应停止使用抗菌药物;NICE2008建议在麻醉开始时给予单剂量抗菌药物。

根据手术的具体类型,术前用药时机可以选择手术切皮前,在皮肤或粘膜切开前的30min~60min内静脉输注给药,同时要考虑药物的半衰期,保证抗菌
药物足以在手术过程中杀灭细菌。

预防用药选择与剂量:国内外指南关于围术期预防抗菌药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倾
向选择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针对格兰阳性菌则推荐克林霉素、万古霉素,针对阴性菌主
要推荐氨基糖苷类等;国外指南则是按照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选择抗菌药物,并同时标明推
荐强度,会比国内更细致实用一点。

而抗菌药物的剂量则是根据患者体重或体表面积决定,
国外指南推荐肥胖患者可以适当加大药物剂量,若手术时间过长则会在手术中追加抗菌药物,国内外的指南均有相关追加周期推荐。

疗程:抗菌药物的作用有效时间应覆盖整个手术过程,在这一前提下尽量缩短术后的抗菌药
物疗程,所大部分指南会针对用药最佳时间做出推荐。

给药途径: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是静脉输注,只要少部分是口服给药或局部用药。


服用药通常视为肠道手术做准备,WHO2016建议肠道外科手术可于术前进行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来降低手术部位的感染风险。

有关研究表明皮肤黏膜应用抗菌药物后很难达到有
效浓度,反而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局部用药。

另外还有切口冲洗、腔内灌洗、手术部位涂抹等给药途径,不过目前没有充足的医学证据证明这三种方式能
够预防SSI的发生,不过可以不以预防SSI为目的进行操作。

总而言之,可以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类别、切口类型、手术时间等因素来针对性地选择围术
期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使用时机,另外需要注意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完全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所以在围手术期的抗感染工作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