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对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闹的民俗节——对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常用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如在建筑物、动物、植物、艺术品和各种包装的图案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称美。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已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自然界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
3.三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展讨论,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称现象,会变人对称图形。
2、在探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美。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经历与他人合作探究、合作创作的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收集与轴对称有关的各种信息,并制成课件。
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打印轴对称图形,每个小组准备剪刀1把、彩纸。
五、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
图形。
教学难点:画对称轴
六、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
学法:采用分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通过学生具体实践、操作、讨论、验证、总结、归纳等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针对本课内容,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受美。
我们中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园林建筑,脸谱,风筝,杂技等等都是我国特有的民俗文化。想要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热闹的民俗节上去看一看吧。学生欣赏民俗节上的图片。
当学生欣赏后,教师紧接着跟学生说:“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它们的美有着共同之处,你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你留下这么美的印象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美丽的图形,看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板书课题对称(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验一验
根据学生欣赏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一环节教师应注意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要参与活动或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发现有条理的表达完整。)学生讨论后,请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答案可能是:左右两边一样、对折后两边重合……)根据学生的答案,有选择性的进行板书(板书:重合对称)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水杯),让学生判断一下,它是不是对称图形?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不是对称图形,因为口杯的一边有把,一边没有。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全部重合,也就是完全重合,并板书。
活动二:画一画
现在我们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可能回答:这条折痕把图形正好分成两半,这条折痕是图形的中中间……,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一般用点划线把它画出来。(板书:对称轴)教师演示对称轴的画法后,让学生自己画出手中图片的对称轴。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总结: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展示。
总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活动三:找一找做一做
找一找: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做一做:设计的是让学生做出一个是轴对称图形的动作。
然后教师展示生活中对称图形,让学生欣赏(主要包括:动物、建筑物、饰品、标志等)。
活动四:剪一剪
学了这么美的轴对称图形,你们是不是也想自己创作一幅?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用剪刀、彩纸创作一幅作品,提醒学生制作时注意安全。
学生创作后,可将作品展示,并进行简单的学生自评、互评。
活动五:试一试
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三)拓宽应用
活动六:练一练
根据学生所学内容,设计了很多习题,可根据时间进行把握,如果时间充分可多练习。
最后设计了一个知识拓展: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对称相关的内容。
(四)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