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一个人类文明的隐喻

合集下载

江西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练习题

江西自考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练习题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模拟题5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下列哪个比方最适用于描述现代主义()A.山丘B.绿洲C.荒原D.沙漠答案:C2、博尔赫斯是哪国诗人()A.阿根廷B.巴基斯坦C.黎巴嫩D.墨西哥答案:A3、加缪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A.《局外人》B.《鼠疫》C.《到灯塔去》D.《海浪》答案:A4、《第二十二条军规》 ()A.托马斯·品钦B.纪德C.海勒D.波德莱尔答案:C5、《百年孤独》的作者是( )A.卡夫卡B.马克·吐温C.海勒D.马尔克斯答案:D6、《百年孤独》中的()留下了一本羊皮书稿,预言了布恩地亚家族的百年历史。

A.老布恩地亚B.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C.乌苏拉D.奥雷良诺上校答案:B7、《变形记》的作者是( )A.高尔斯华绥B.普鲁斯特C.伍尔芙D.卡夫卡答案:D8、贝克特在()中极力呈现一个虚无的世界,似乎人类生存在一个没有任何保证的异己世界里。

A.《等待戈多》B.《马龙之死》C.《徒劳无益》D. 《莫洛伊》答案:A9、《枯枝败叶》的基本主题是孤独,而()则是孤独的代言人。

A.大夫B.老上校C.女儿D.小外孙答案:A10、《恶时辰》中的()是马尔克斯笔下的第一个孤独的独裁者形象。

A.奥雷良诺上校B.镇长C.格兰德大妈D.大夫答案:B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约塞连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是传统观念中的英雄人物。

答案:×,约塞连是反英雄。

2、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与《恶时辰》属于现实主义色彩较强的作品。

答案:√3、《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是“描写权力的孤独的一首诗”,作品运用多人称独白的方式,叙述了暴君尼卡诺尔的身世。

答案:×,《格兰德大妈的葬礼》改为《族长的秋天》4、博尔赫斯的作品成为很多叱咤文坛的伤痕文学作家的“写作圣经”。

答案:×,伤痕文学改为先锋小说5、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作为游戏的戏剧、表达存在的戏剧、作为减法的戏剧。

《鼠疫》 读后感 读《鼠疫》 有感

《鼠疫》 读后感 读《鼠疫》 有感

《鼠疫》读后感读《鼠疫》有感《鼠疫》读后感今天《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最有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

作品描述了在一个叫奥兰的小城发生的一场持续将近一年的鼠疫之灾。

“鼠疫”曾被指代为当年的法西斯恐怖,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喻为人类过去曾经面对,现在正在经历,甚至将来仍旧无法幸免的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和象征的缩影。

该书在战后的西方社会一经面市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并使作者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在书中结尾处说过也许有一天,鼠疫会再度唤醒它的鼠群,让他们葬身于某座幸福的城市,使人们再罹祸患,重新吸取教训。

我个人不太喜欢这个结尾,因为现在来看,它是一个准的可怕的预言。

时隔奥兰城鼠疫的53年后,202X年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年。

新冠病毒像那个手持红色长矛,头上长角的撒旦一般,带着邪恶的微笑,在夜间披上摄人心魄的罩头黑斗篷,横行在人世间。

看着生病痛苦死亡的人类,看着城市被封闭,人们被禁足家中,各国家经济衰退引发的大量失业,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指责。

看着人类惶惶终日的样子,他仰天长啸。

似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他总是要以教主的样子,将类似的疫情,传播给不跟随他的正义的信徒们。

好在中国的疫情目前得以控制,大家基本上恢复了生活的常态,可以放松心情地像我现在这样在咖啡馆闲坐。

在这个时候读《鼠疫》这本书,如果不是读诗会的必读书目,我是不太心甘情愿的。

我这个人有点掩耳盗铃的心态,疫情期间从来不看疫情播报,因为怕过分关注会无限扩大焦虑的情绪,影响我大大咧咧的性格。

果然,从加缪在1947年所描述的内容中,我被成功地带回到了202X年初的恐怖和焦虑的心情中。

那时,每天早上拉开窗帘,看着照射进屋子的阳光,庆幸着新冠这个魔鬼没有来到我窗前。

电视广播每天播报着感染和死亡的人数,像强有力的数字符咒,传送着强大的负念,让看到咒语的人忐忑不安。

不敢看医生,护士们对脸上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出印子和双手溃烂的皮肤还有他们穿着防护服而显着笨拙的身型。

鼠疫读后感

鼠疫读后感

鼠疫读后感鼠疫读后感(精选20篇)鼠疫读后感篇1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着一个不可战胜的夏。

——题记盛夏,人间最美的时节。

彼时,有孤傲的菡萏,在阳光下独自绽放挣脱淤泥的馨香;有不屈的夏蝉,在绿荫里齐声高唱冲破黑暗的赞歌;更有无私的太阳,为苍生而燃烧自己献出无穷的光热。

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贫民家庭,撒哈拉炽热的黄沙和贫瘠的土地孕育出他坚强的灵魂。

我深信,加缪是属于夏天的,“我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因为肺结核,医生宣告他活不过17岁。

但事实却是:他不惧死亡,在地中海的白浪里洗涤心灵的污秽,在北非金色的阳光下祛除生命的黑暗,最终背负着这一死刑度过了人生的苦海,只因他坚信:“在光亮中,世界始终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爱。

”为了这份永不褪色的爱,他飘零在自由主义泛滥的欧洲大陆,入目的是尸横遍野,入耳的炮声震天,腐朽堕落的气息充斥在每一个角落,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碾过诸多国家。

这是一场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但在自由主义粉饰的宫殿之中,加缪找不到出路,甚至看不见光明。

如此背景下,《鼠疫》诞生了。

当个人幸福遭遇集体利益,当生存法则与人道主义发生碰撞,当绝望的挣扎成为送葬的哀乐,当死亡的深海处处波澜起伏,你会做何选择?这正是加缪在书中回答的问题。

平静的奥兰城,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如同死神的镰刀,收割着无数人的生命。

所有人都面临着荒诞的处境,灾难有如一面镜子,照射出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为了不沉沦,就必须对自己、对所有身处困境的人负起责任。

无论是老卡斯特尔、格朗、朗贝尔还是塔鲁,他们都有着这样的信仰:即使世界已沦为荒诞的死亡墓地,光明、幸福似乎遥不可及;即使难渡的滔天巨浪席卷了天地,使整个世界黯淡无光;即使人在嚣张狰狞的罪恶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以至于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甚至连侥幸心理也被否定得一干二净,但人的尊严与良知永不泯灭。

它们和加缪永恒的思想力量一样,带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以至于他们的哀伤都显得优美。

荒诞境遇里的众生相——《鼠疫》人物分析

荒诞境遇里的众生相——《鼠疫》人物分析

荒诞境遇里的众生相——《鼠疫》人物分析荒诞境遇垒的众生——《鼠疫》人物分析釜昂羹垂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20世纪杰出的存在主义作家.尽管他一直坚决否认ca己的存在主义作家身份,但是在其作品中.读者完全能深刻地体验到他对世界荒诞性本质的敏锐洞察,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普遍揭示,对人类存在方式和意义深入不倦的发掘.他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他:"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在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鼠疫》中,加缪向读者展示了在极端境遇中,人们的ca由选择.正如加缪所说的那样,"我试图通过鼠疫来表现我们所遭受的窒息以及我们所承受的威胁着人,并将人流放的环境."面对这样的生存境况,人们内心饱受煎熬,在各种想法与念头的交锋之中,艰难地做出自己的抉择:或反抗,或逃逸,或顺从,或回避……一,重生的西绪弗斯:贝尔纳?里厄里厄医生无疑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并充当了事件的记录者.他的身上有着加缪太多的影子,他是加缪思想的忠实体现者.在《鼠疫》中,我们真切地目睹了人类被围困在一个荒诞境地中痛苦难言的生存状态.这种荒诞与痛苦是永无止境的,尽管鼠疫杆菌在人类团结一致的抵抗与打击下暂时退却,然而它却永远不可能消亡.正如里厄医生清楚认识到的那样,"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然而人类要就此绝望吗?加缪向人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他认为认识到世界的荒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荒诞采取一种敌对和蔑视的态度.他在《西绪弗斯神话》中盛赞了西绪弗斯这位永无止境推石上山的英雄,虽然他永没有成功的希望.加缪肯定了这样一种奋斗抗争的人生态度.在《鼠疫》中,里厄医生正是这样一位不屈的斗士.面对鼠疫狰狞的面孑L和凶猛的来势,他选择了抗争.面对无数病人可怖的死状,他并没有犹豫和退却,他永远奋斗在抗击鼠疫的第一线,然而加缪笔下的这个人物并不只是他思想的传声筒,他血肉丰满,性格鲜明.在小说中另一个人物塔鲁看来,他总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在灾难面前执着淡定. 他也有过迷惑,但绝不恐慌,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抗争的姿态. 这个人物的意义在于:面对荒诞境况,人采取一种高傲和蔑视的姿态,就是某种胜利.加缪的思想性格在里厄医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二,无神论的实干家:让?塔鲁塔鲁是将小说内涵深化的重要人物.作者借塔鲁之口明确地传达出鼠疫的象征意义.我认为,鼠疫有两层内涵:一是它象征了人性的恶.这种恶是普遍存在的,它潜藏于人的内心.二,鼠疫就整个世界来讲,它象征了一种荒诞.正如小说中对鼠疫杆菌的描写,它常常放过体质孱弱的人和重病患者. 反而袭击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荒诞境况正是世界荒诞性的一个真实片段.通过这样一个片段,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世界的荒诞性.塔鲁曾几次说到自己不信上帝.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小说中,他是一个思想明晰,行动果敢和坚定的人物. 然而这样一个人物,他在心灵深处也时时被一个问题所纠缠. 那就是:"一个人不信上帝,是否照样可以成为圣人?"答案已经不再重要,因为他用自己果断坚决的行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三,神的失落:帕纳卢神甫帕纳卢神甫是忠实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在鼠疫横行的岁月,他为奥兰城人民做了两次布道.但是他的思想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一次讲道时,他对信徒称"你们".他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鼠疫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他否定自己是这些"罪人"中的一员.他甚至认为鼠疫未必完全是坏事.它能超度人们,向人们指明道路.正如里厄医生一语中的:"帕纳卢是个研究学问的人,他对别人的死亡见的不多,所以他是代表一种真理在讲话.但是,任何一个地位低微的乡村教士,只要他为管辖的教区里的教徒施行圣事,听见过垂死者的呼吸声,那他就会和我有相同的想法.他首先会去照顾受苦的人.然后才会想证明苦难是一件好事."当帕纳卢亲眼目睹奥东先生fl~/J,JL 子倍受疫病摧残,死状凄惨后,他的信仰呈现出一种颓败,坍塌之势,他感到无比痛苦.他对神产生一种难以抑制的怀疑.他进行了第二次布道.这次布道显然昭示了他内心的某种惶恐.他说:"做出抉择,要么就是全盘接受信仰,要么就是全盘否定."他不再对教徒称"你们",而是称"我们".他把自己囊括进了"罪人"的行列.他由第一次布道时的虔诚教徒转变成一个怀疑主义者,于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罪人帕纳卢神甫最后采取的是一种半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病中一再强调不请医生,最后他延误了医治时间,在痛苦中死去.帕纳卢神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一种信仰的崩塌造成的精神崩溃.虽然他在最后之际竭力使自己相信神,甚至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对神的虔敬,但是,他内心深处早已对神失去了信心,这种尖锐的矛盾让他懊悔不已,于是,他的半自杀式的死亡也就不难让人理解了.《鼠疫》中人物的精神震撼心灵.在他们面前.荒诞与痛苦变得格外渺小.小说中充满了反抗与人类之爱.充满了生者及死者面对荒诞境况时的尊严感.在精神层面上来讲,人类无疑是胜利者.加缪写作此小说给荒诞境况中的人们指出了一条明路.(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06研)文艺理论47斌霪霎墨oo.∽。

鼠疫主题解读

鼠疫主题解读

鼠疫主题解读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于1947年发表的一部小说,通过
描述一个法国城市遭受鼠疫的肆虐,深度探讨了人类生存与存在的意义。

1. 生活的平凡与荒谬:小说中的城市奥兰是一个平凡的地方,人们过着普通而无趣的生活。

然而,当鼠疫爆发时,他们被迫面对死亡和灾难,开始认识到生活的脆弱和可短暂性。

加缪通过描写人们的生活状态,展示了人类生活的荒谬和虚无。

2. 人性的冷漠与善良:面对疫情的蔓延,人们的反应不尽相同。

一部分人选择逃避现实,只顾自己的生活和快乐;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留下,与疫情作斗争,为他人付出。

小说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3. 自由意志与牺牲:在鼠疫大流行时,人们被限制在城市中,无法自由出入。

这给个体的自由意志带来了打击,但也激发了他们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加缪通过描写人们的行为,展示了自由意志与牺牲的复杂关系。

4. 孤独与团结:疫情的蔓延让人们陷入孤独和恐惧之中,但也促使他们寻求团结和互助。

在面对死亡和绝望时,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友谊,共同支持和鼓励对方。

小说通过这种团结的力量,展示了人类的坚韧和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主题的描写,加缪在《鼠疫》中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面对生活的虚无和无常,人们需要以勇气
和团结的方式面对困境,尽可能发挥自由意志和善良,寻求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自然辩证法》课程听课体验及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听课体验及心得体会

《自然辩证法》课程听课体验及心得体会这学期必修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起初我以为会很抽象枯燥,难以理解。

充满着哲学的意味。

但是通过几位老师形象生动以及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讲解,让我慢慢静下心来,好好体会了其中的意义与精华。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节政法学院老师讲授的关于看问题要全面,纵观全局,要有横纵角度去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还有一节是医学院老师通过例举鼠疫这一个传染病的故事来讲授当一个人不顾及个人价值观时,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责任在鞭策自己。

首先我想先谈谈关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答案也不同。

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见解。

对于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何为横纵角度看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举例明白了宏观上纵向看是指按时间发展看历史,横向是指某一年代或一个时期某种人物或者事件产生的效应或者影响。

这让我想到一个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感同身受的一个经历人是善于进行比较的动物。

当我们进入学校后,我们的父母就会经常攀比孩子们的学校,攀比班级,攀比每次考试成绩的排名怎么样。

当我们长大了,恋爱了,结婚了,家长又开始互相攀比孩子各自配偶的身高、家境、学历、工作单位、和在各自单位里的地位……可以说,没有这种比较,人类的进步仿佛就缺少了一种动力。

这一点是存在的,可是在我们急于比较这样那样的时候,为什么不纵向看看自己孩子在过往岁月中的点点累计和进步呢?事实上比较这漫长岁月中我们的进步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激励更加重要,其正能量更大。

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时,往往也是我们面对生活,学习,工作压务实和虚荣之间,介于这十字路口徘回,踌躇着。

介于年轻和苍老之间,介于愚蠢和聪明之间,介于喜爱和厌恶之间,介于骄傲与自卑之际,介于危险与安全之间,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

今天,站在这个“最美好的时代”里,回头看看这二十多年我们为自己创造的成就,你应该为自己鼓掌,不要被周围的环境而动摇了自己的初心。

回头看看身边的起起落落,看看同龄人的积极态度,年轻永远来得及。

谈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

谈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

谈谈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一书,深入剖析这部文学杰作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考和社会寓言。

作为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阿尔贝·加缪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影响了无数读者。

《鼠疫》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他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的独到见解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以期能够揭示其内在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我们将简要概述《鼠疫》的故事情节和背景设置。

这部作品以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小镇居民在疫情的肆虐下所经历的恐惧、挣扎和团结。

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加缪成功地展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种种反应,从而引发对人性、道德和生存意义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重点分析《鼠疫》中的哲学主题和思想内涵。

加缪作为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的存在状态、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等哲学问题。

《鼠疫》也不例外,通过疫情这一特殊背景,加缪深入探讨了人在面对不可抗力时的选择、责任与担当。

同时,他还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对生命的意义、社会的责任和人类的命运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还将对《鼠疫》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进行评估。

作为一部文学杰作,《鼠疫》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现出加缪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才华。

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到语言运用等方面,这部作品都展现出了加缪高超的文学造诣。

通过对这些艺术特色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鼠疫》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解读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从故事情节、哲学主题、艺术特色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以期能够揭示这部文学杰作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加缪的文学思想和哲学观念,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二、《鼠疫》的主题解析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不仅仅是一部描述瘟疫肆虐下人们生活状态的小说,更是一部对人性、社会、存在主义等深层次主题的探讨。

全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全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疫情

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瘟疫之一是鼠疫。

鼠疫对于亚洲、非洲和欧洲来讲,就是一种恐怖的灾难,乃至改变了历史进程,例如它间接促使了东罗马帝国的崩溃。

历史上的第一次鼠疫发生于公元 6 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地中海沿岸,几乎波及到那时所有著名国家。

疫情持续了约 50 年至 60 年,肆虐巅峰时期天天有万人丧命,死亡总数约近一亿人。

第二次鼠疫,即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这次鼠疫发生于公元 14 世纪,断断续续持续了近 300 年,疫区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北海岸。

直到史称的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份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才随之平息。

这次鼠疫中,欧洲共死亡 2500 万人,占那时欧洲总人口的 1/4,意大利和英国的死亡人数则为其总人口的一半。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达最顶峰,总共波及亚、欧、美和非洲的 60 多个国家,死亡万万人以上。

这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域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

看似“小病”的流行性伤风却能给人类造成最致命的要挟。

流感变异种类多,传播速度快,成为人类历史进展的一个严峻要挟。

据统计,从上世纪开始,人类历史上经历过至少 5 次可谓恐怖的大流感解决。

★灭人 5000 万的西班牙流感为禽流感变异。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陷入自相残杀当中,死亡者数十万,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大难。

但是,就在这场大难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场流感的暴发夺去了近 5000 万人的性命,这就是上世纪人们闻之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 年流感。

科学家研究发觉,西班牙流感实际上就是禽流感的变异。

这次流感是 1918 年 2 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州,专门快传播至底特律等 3 个城市, 3 月美国远征军搭船带至欧洲前线, 4 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 5 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及印度孟买, 6 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 1919 年 1 月达澳大利亚,不到一年时刻席卷了全世界。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及答案剖析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综合试题及答案剖析

1、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

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诗歌、戏剧、小说、电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成为表现主义的中心,到20年代,影响遍及捷、俄、美和北欧诸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艺术流派。

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它是当时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有以下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

2、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集了一些作家的小说片段,编成一个集子,书名为《黑色幽默》。

几个月后,另一位美国作家尼克伯克在《致命一蜇的幽默》的文章中,也把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

实际上,“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

“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指的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

在英语里,黑色常用来形容阴暗、神秘的事物,作为死亡的代名词。

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

故此,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作为一个流派,“黑色幽默”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小说具有寓言性。

3、《百年孤独》的主题是什么?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百年”指历史。

作者虚构的马孔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美的缩影。

作者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百年历史,是一个循环反复过程。

作者用意表明:拉美的百年历史并没有摆脱贫困落后和愚昧的困境,循环意味着停滞,拉美人民面临历史使命是寻找新的出路。

《鼠疫》 书评写作 ——《鼠疫》整本书阅读(二)

《鼠疫》 书评写作  ——《鼠疫》整本书阅读(二)
简要的总结:使用有力度的词语,尽量简短地总结你对此书的观点。如果可 能,与篇首的评论遥相呼应。例如:在给依赛玛利·瑞德的书《日本的崛起》 所作的书评结尾,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还加了一个转折,呼应了开篇的观 点:“这篇聪明、骇人的小说,正是我们抵制拘泥形式的学术风气的一把利 器。”
读后感与书评的区别:
描述型书评。书评,起源是因书而评,发展成为评而评。如果书评人不能通 过对被评书籍风骨和神髓的整体把握,不能比普通大众看的更深、更远、更 精,从而不能实现由书而评的飞跃、不能引导大众站的更高、发现更多的美, 那么,直如有草船却无借箭、有画龙却无点睛,仅是笔墨泼散而已。
一篇好的书评应包括以下方面:
1.一个生动的开场白:用一两个简短的段落揭示作者的 姓名、书名,以及有关作者的简要信息,如过去的作品、 曾获得的荣誉。
如何形成观点: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可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位著
者想做什么?他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在某些方面,此书是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将你的评价分为两大类会很有帮助:内容:作者所表述的。文体:他或她是 怎样表述的。
在考虑一本小说的内容时,不妨问自己: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情节是 否能始终吸引我的注意力?
2.如果是小说,对情节做简要勾勒,如果作品不是小说, 写明写作目的和主题。
3.书评作者对此书优缺点的评论。 4.用一个总结性的语句式段落使读者对此书有一个总体 印象。
开篇:写好开篇段落对书评来说非常有挑战性,其目的是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读这篇文章的热切愿望。开篇之前,先问自己一些问题:贯穿此 书的主题是什么?与同类书相比,这本书的特色是什么?这本书对我产生了 什么影响?作者姓名和书名应该在第一段中出现,但有时可能会从书中最重 要的观点说起,犹如书评专门评论该书的主题。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作者:丁学良龙希成来源:《视野》2009年第13期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说过:“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

”——疾病或传染病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来得还要剧烈。

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进步。

人类不断征服疾病,并获得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

但细菌病毒也在进化。

就人类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及相关问题,媒体记者龙希成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博士展开了对话。

传染病随人类文明进程而来龙希成:当前社会上人们对传染病的关注与议论。

不由得使人们特别想知道:历史上究竟有哪几次特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它们对人类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丁学良: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

都是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反过来,每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又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具体说来。

人类最早的狩猎和采集的文明阶段。

基本上没有所谓的传染病或流行病,因为那时候人口稀少,每个群体只有几十人百把人。

各个互不交往的游猎群体到处跑,他们那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不大可能发生传染病或流行病。

大约在一万年到一万一千年以前。

人类生产方式从狩猎和采集转到了农耕,农耕文明才带来了传染病。

因为农耕文明阶段人群定居在一起。

定居点越来越大,这时期人类已经把很多动物驯化成家养的了,人跟动物开始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了。

一万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厉害的几次大的传染病流行,基本上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正是那些农耕文明延续得最久的地区,最容易成为孳生新的传染病的发源地。

龙希成:人们讲传染病往往只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而你强调传染病的动物来源,有些奇怪。

丁学良:传染病跟动物有密切关系,是有科学史根据的。

美国社会史专家研究表明,人类与狗共有的疾病有65种,与牛共有的疾病有50种,与羊共有的疾病有46种,与猪共有的疾病有42种,与马共有的疾病有35种,与家禽共有的疾病有26种——这些疾病基本上都是从动物身上传到人身上来的。

浅析《鼠疫》中的人物形象-鼠疫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鼠疫》中的人物形象-鼠疫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鼠疫》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陈可欣来源:《数码设计》2017年第10期摘要:《鼠疫》这篇小说是描写人在逆境中的生存状态,和面对事情时力所能及的状态,以及人们在面对磨难、死亡、和生存时的所思所想。

这篇小说有张力的地方是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对比,提醒人们要准确定位自我,科学合理的找到自己爱的信仰。

关键词:加缪;鼠疫;荒诞;反抗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0-0147-02Abstract: "plague" this novel is to describe people in adversity in the state of existence, and in the face of things within the capacity of the state, as well as people in the face of suffering,death, and survival of the thinking. The tension of this novel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uman resistance and absurdity, reminding people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mselve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find their own faith in love.Key words: Camus; Plague; Absurdity; revolt1 《鼠疫》的创作背景法国作家加缪( Albert Camus, 1913 1960)耗时六年创造了《鼠疫》这部作品。

《鼠疫》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始于战争,早年德国法西斯横行霸道,在 1940 年时侵占巴黎,黎民百姓民不聊生,除了少数人民参与反抗运动,大多数人处于恐慌和被拘禁的状态中。

阿尔贝-加缪《鼠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尔贝-加缪《鼠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阿尔贝-加缪《鼠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阿尔贝-加缪《鼠疫》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见局外人条) 内容概要20世纪40年代的某一年,在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奥��市, 这是一个市容和生活都极其平淡无奇的省城。

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_05物种交流

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_05物种交流

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_05物种交流上一讲,我给你讲了人类的迁徙与交流在文明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今天这一讲,我要给你讲讲其他物种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从2023年到现在,世界经历了由新冠病毒引起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隔离措施。

隔离这个词,英文是quarantine,它来自于意大利语中的40,quaranta 一词。

为什么“40”这个表示数字的词语,演变成了“隔离”的代名词了呢?这就要追溯到14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

当时威尼斯共和国为了保护沿海城市免受黑死病侵扰,要求所有从受感染的港口出发,抵达威尼斯的商船都必须先在威尼斯的港口停泊40天才能让船员上岸。

当时,这种做法被称为λquarantagiorni w,意思是40天。

后来,“40”这个词就逐渐演变成了传染病隔离的专用术语。

你可以看到,除了人本身之外,随着人口的流动一起迁徙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也同样在影响着历史走向,而且它们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大。

那么,世界上都有哪些物种的交流?他们又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文明历程?我们先来看看植物的传播。

野生小麦大约在50万年前出现在我们的星球上,直到一万年前它依然只分布于土耳其高原和外高加索的小部分地区,数量稀少,远不像今天这样遍布全球。

因为当时,野生小麦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它只适合生长在地中海式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交合地带。

那里冬天湿润多雨,不会非常严寒,更不会出现冻土,而夏天却干燥炎热,不利于作物生长。

因此,最初的野生小麦种子,通常会在秋冬之际发芽,然后在春季迅速拔高,开花结果,最后在夏天到来前死亡,只剩下土壤中休眠的种子,等待下一个冬季的到来。

当然,这就要求夏天不能有太多的雨水,否则种子会被泡烂。

而全世界天然满足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除了土耳其高原和外高加索的部分地区之外,几乎没有。

因此,我们很难在其他地方见到野生小麦。

但是从一万年前开始,人类逐渐驯化了野生小麦并且将它大量种植。

寒假《鼠疫》读后感1500字

寒假《鼠疫》读后感1500字

寒假《鼠疫》读后感1500字正值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爱读书的人都会不由得想要重读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寒假《鼠疫》读后感,仅供参考。

寒假《鼠疫》读后感一透过明敏和挚忱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

一个星期,断断续续,我看完了这个寒假的第一本书,加缪的《鼠疫》。

这部顶着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品确实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阅读过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最后的收获也不能说不丰厚。

不过对于一个没有什么哲学基础、现代主义文学阅读积淀远远不够的我来说,这部小说值得去深究的课题还有好多。

小说在一个真实的城市中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灾难。

阿尔及利亚是加缪的故乡,所以它的港口城市奥兰成为作者笔下的故事发生地就显得很好理解。

那么为什么要写一场原本没有发生过的灾难呢?为什么要让这场大灾难发生在奥兰这个城市呢?这里就要说到加缪在创作之初的象征意指和小说创作的背景。

早在1940年,加缪就已经开始酝酿用一种寓言的象征形式来揭露法西斯侵略暴行。

那么,如何寓言?如何找到寓言的发生载体呢?在加缪当时的日记中,他曾经把法西斯军队称作“像老鼠一样”,所以用鼠疫来指代这场灾难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鼠疫”即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942年,加缪肺病复发从炎热的奥兰转移到了法国南部山区进行疗养。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之际,且德国军队已经进驻法国南部,作家处于无法和家人团聚和极端的忧虑之中。

所以在小说中,关于两地分离的相思之情的描写才可以逼真传神。

其实,单从其象征意义来看,这注定会是一部不平凡的小说。

小说讲得是小城奥兰中的居民一直过着庸庸碌碌的生活,生活的索然开始让他们变得麻木不仁,对身边的事情漠不关心。

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收益,自己的幸福。

在这里。

小说暗合了二战前夕,欧洲各国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和人民的平淡生活。

可是忽然,小城里的死老鼠渐渐多了起来,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确实,似乎这件怪事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阅读名著《鼠疫》的读书笔记总结

阅读名著《鼠疫》的读书笔记总结

阅读名著《鼠疫》的读书笔记总结《鼠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二战时期的一部作品,是一部哲学小说,是一个寓言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法国的海外城市领土奥兰的故事。

奥兰坐落在处高地的中央,背面临海,几乎没有植被,是一个商业氛围非常浓郁的一个城市。

这个城市的人只有在周六和周日才会去娱乐和休闲。

奥兰城从4月16日那天开始,出现了非常多的死老鼠。

4月30日,里厄医生的公寓的门房米歇尔,因感染鼠疫而死亡,随后几天里,城市中出现了20多个类似病例。

里厄医生请求夏尔医生(奥兰医师协会主席)务必隔离新发现的病人。

在他的力争下,召开了奥兰城卫生委员会议,确认了发生了鼠疫,但是政府行动总是那么缓慢、羞涩,既想着发公告,又不想引起舆论焦虑,只是将白色的小布告贴在城市最不显眼的地方。

随后几天,随着死亡病例数字想箭一样的骤然上升,在人数高达30多人那一天,宣布鼠疫流行,全城封闭,连写信和长途电话都禁止了,只剩下电报这唯一通信手段。

全城封闭,造成了许多家庭的分离,包括里厄医生和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因健康问题去外地疗养院看病了。

同时也造成许多暂时来这个城市的人,其中包括一个记者,朗贝尔先生,他来奥兰只是为了采访,但是由于鼠疫爆发,只能留在这个城市。

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出去,他的爱人在巴黎瞪着他,他想要里厄医生给他开具一个没有被传染鼠疫的证明,但被拒绝了。

鼠疫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不适应,感觉好像被流放了,封闭城门,打乱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很多人变得无所事事,电影院和咖啡馆变得火爆,大多数人多鼠疫对鼠疫还是持有乐观态度的,认为封城只是暂时的。

鼠疫流行的头一个月的月底,帕纳卢神父针对鼠疫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布道,来的人非常多,大教堂里都坐不下了,许多人在台阶和广场上听。

神父认为,这次鼠疫是人们的咎由自取,是上帝对人们的惩罚,灾难就像连枷,无情的击打着人类这片麦子,是让人们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人们要向上帝祷告,这样才成得到救赎。

疫疠的名词解释

疫疠的名词解释

疫疠的名词解释疫疠是一个从古代就存在的名词,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它经历了不同的变迁和解释。

在中医学中,疫疠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一种具有流行性传染特点的疾病,特别是指肆虐于大规模人群中的传染病。

疫疠这个词在中文中源自古代文字,其中“疫”是指疾病的意思,“疠”则是指灾祸或祸害。

因此,疫疠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带有流行性的疾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带来巨大威胁的疾病灾祸。

历史上有许多疫疠的例子,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黑死病。

在14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以其极高的传染性和致命性,席卷整个欧洲大陆,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大规模的死亡和社会混乱使得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和不安。

黑死病的爆发也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黑死病,还有许多疫疠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例如,19世纪末的鼠疫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

这种疾病的传播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作为传播媒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和恐慌。

鼠疫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大灾难,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今,尽管现代医学和科技的进步已经能够应对和控制许多传染病,但是疫疠仍然是一个现实的威胁。

例如,近年来的埃博拉疫情在非洲国家引发了大规模的恐慌和人员死亡。

这种病毒性疾病的高传染性和致死率,使得整个欧洲社会都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关注和不安。

对于如何应对疫疠,人类社会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首先,加强疾病防控意识和知识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了解常见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毒携带者等。

其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提高疾病监测和控制能力。

这包括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完善疫情监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医疗资源分配效率等。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应对疫疠的关键。

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切相连的国际社会,疾病的传播往往不受国界限制。

《鼠疫》读书笔记

《鼠疫》读书笔记

《鼠疫》读书笔记《鼠疫》读书笔记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却不否认即使荒谬,人道主义依然存在闪光,生活的苦难依然需要反抗。

即加缪的荒谬主义意为:荒诞是人类在世界中生存的不适应性,既强调世界有着不受人类意志支配的自在独立性,同时肯定人类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

即便前路茫茫难预见,仍需常行不休。

鼠疫这本书设定的背景是疾病灾难压迫性的席卷,个人的价值在这个压迫下不得不被忽略,大部分人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玩弄,但书中部分人仍选择团结最大力量以度过这个时期。

结合加缪写下这本书的时间,许多评论家认为鼠疫这个背景实际映射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加缪希望其中隐喻尽可能少地被具象化,这本书之所以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津津乐道,也由于它的背景不被时代所框束,对照现实却又依旧具有思考意义。

作为加缪哲学思想的具化,这本书展示了加缪认为人性存恶的观点。

首先是个人主义的极端之恶的化身——科塔尔。

他本身是一位罪犯,死亡的同等威胁使他无罪释放,他反而成了城里最自在的人,鼠疫为他带来了诸多好处。

也因为如此,他对于疾病对人的折磨熟视无睹,赞许灾难造成的破坏,甚至对于鼠疫有了狂热的崇拜。

这种违反正常人心智的举动,无疑是他本质的邪恶在狂妄叫嚣。

极端利己主义让他漠视生命的消逝,死亡为他带来安全感,他不孤独的证明也来自于死亡对小城的碾压,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在得知相关部门即将追究其法律责任后对人群进行的无情扫射。

当一个人自私至自身的存在需要建立在他人生命的消逝之上,利己的恶比灾难来得更可怕,因为灾难终究会过去,而这种恶若得不到遏制,埋下的祸根类似于埋下多颗地雷,等待合适的时机在人群最为密集处连锁爆炸。

其次是无意中的恶。

鼠疫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它会为患病者带来肉体痛苦与精神无望的折磨,也在于其传染性。

一个善良的人,如果患上鼠疫,他会在无意中将病菌传播至他人,使更多无辜的人受害。

正类似个人在社会中并不完全孤立,其行为总会影响旁人,加缪悲观地认为,“没有人是不受鼠疫侵袭的”,每个人都潜藏着伤害与谋杀他人的恶,灾难有时就来自于这种普遍却不显眼的众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
作者:铸雪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23期
公元541年,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一世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如日中天,横扫整个意大利和地中海西部海岸,即将再现罗马帝国往日的荣光。

然而这次站在舞台中央的,并不是这位君王。

一场源于埃及的鼠疫就在这一年迅速蔓延,并很快吞噬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的梦想也最终化为泡影。

查士丁尼一世本人也没能幸免于感染,只是侥幸躲过了死神最后的审判。

鼠疫首先屠戮了埃及的培琉喜阿姆(Pelusium),然后一路奔袭,迅速蔓延至亚历山大,然后借助水陆贸易网络扩散至首都君士坦丁堡,最终肆虐整个拜占庭帝国。

没有人确切知道有多少人在这一场浩劫中丧生,有记载显示瘟疫暴发时,君士坦丁堡每天有将近5000人失去生命,帝国也损失了1/4的人口[Cyril A. Mango (1980), Byzantium:The Empire of New Rome]。

但是死神显然并没有就此得到满足。

从541年至717年,鼠疫沿海陆贸易扩散到了西欧与不列颠。

首先是法国(Arles,543年),紧接着是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47年),不久再次回到法国(马赛、亚威农、隆河流域,588年-590年)。

鼠疫所到之处最终导致2500万~5000万人死亡,整个地中海贸易遭受重创[Rosen, William (2007), Justinian's Flea:Plague, Empire, and the Birth of Europe.]。

鼠疫對人类的威胁由来已久,《旧约》中有非利士人夺得了以色列人的约柜,最终招致阿什杜德(亚实突)鼠疫暴发的记载。

现存史料中,541年-542年“查士丁尼瘟疫”是人类记载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查士丁尼瘟疫”之后,鼠疫似乎暂时收起了利刃,潜伏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但当它以“黑死病”之名再次露出獠牙之日,人类终将发现自己所谓的文明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有学者认为肆虐欧洲的黑死病源自中亚(Wade, Nicholas,31/10/2010, The New York Times)。

1347年,往来于克里米亚与西西里岛之间的热那亚商船混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使得鼠疫不久便在热那亚与威尼斯蔓延开来。

1348年疫情蔓延至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又肆虐了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于1351年蔓延到俄罗斯的西北部。

诡异而恐怖的景象在欧洲比比皆是:相互交谈着的人们忽然开始摇晃,然后倒地身亡;无数村庄被荒废,再无人类活动的迹象;大都会中的人们成批死去,堆积成山的尸体甚至来不及处理。

而败血性鼠疫使得患者最终全身布满黑色斑块,更是让“黑死病”的名字不胫而走,成为整个欧洲的梦魇。

在中国,明代万历和崇祯两次大规模瘟疫也被认为是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分。

崇祯十六年八月,天津暴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

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78)。

有学者估计,仅在欧洲就有约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Parker, Geoffrey (2009), Europe in Crisis: 1598-1648, Wiley],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McNeill, William Hardy (1998), Plagues and peoples, Anchor; Hays, J. N. (2005),Epidemics And Pandemics: Their Impacts on Human History, ABC-CLIO]。

由于当时缺乏对疫情正确的认识以及可靠的治疗手段,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蔓延。

鼠疫是一种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啮齿类动物(如鼠)本身,而是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

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但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致人死亡。

按照感染症状不同,鼠疫可分为三类:淋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

当时恰逢多事之秋,杜文秀于云南起事,鼠疫病菌也就随着人群扩散开来。

1894年广东暴发鼠疫,10日之内蔓延全城,并传至香港。

广州和香港成为当时鼠疫流行的中心[曹树基(2005), 1894年鼠疫大流行中的广州、香港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3(4), 72-80.],借由方便的海上交通,死神的脚步最终遍及全球,仅仅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200万人死亡。

但与前两次大爆发不同,这次人类终于凑足了与死神抗争的筹码。

作为一种动辄就可以夺走数千万人生命的烈性传染病,人们发现鼠疫病原体的历史不过100余年。

1894年,巴斯德研究所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辛(Alexandre Yersin)在香港的鼠疫患者身上分离出引致瘟疫的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

1898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乃是鼠疫传播的罪魁祸首。

鼠疫是一种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啮齿类动物(如鼠)本身,而是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

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但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致人死亡。

按照感染症状不同,鼠疫可分为三类:淋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人类同死神的抗争其实从未停歇,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踏入正确的轨迹。

早期人们曾试图通过吞下粪便与灰烬、将黑色肿块直接切除或者把活着的蟾蜍置于胸前以治疗黑死病。

[D. Porter (1999), Health, Civilization and the State: A History of Public Health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Routledge]
路易十三的御医Charles de Lorme发明的传染病医生防护服。

面具类似鸟喙的结构中装有香料或草药,身披长袍以隔绝秽物,同时手持长棍以避免直接接触病人。

随着鼠疫杆菌的发现,人类第一次对鼠疫的发病机制有了正确的认识。

而抗生素的发明进一步为人类对抗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疑似鼠疫患者尽早接受正规的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

临床经验表明,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霉素、氟喹诺酮或氯霉素均可以有效地对抗鼠疫杆菌。

[Mwengee W et al. (2006). “Treatment of Plague with Genamicin or Doxycycline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 Tanzania”. Clin Infect Dis. 42 (5): 614–21.;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鼠疫抗生素治疗建议表”]对于鼠疫的恐惧催生了人类对于医学与微生物学的研究,一些带有现代医学痕迹的防治手段也开始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黑死病的抗争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兴起,也使得人们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关注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包括鼠疫在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加快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步伐,同时也推动了公共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如今人们谈及鼠疫,似乎是在诉说着某个上古的神话,抑或是中世纪流传下来的某个怪谈。

然而鼠疫实则离我们并不遥远。

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只是在狂欢的人群之中无法窥见罢了。

与中世纪人们的观念不同,现代医学使人们认识到,瘟疫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神明的惩戒或者魔鬼的戏谑,人类自身要对灾难的爆发承担更多的责任。

生活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医疗设备与医护人员的短缺、社会制度的缺失、基本健康常识的欠缺,导致瘟疫只需要换一身皮囊,就可以向人类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而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又往往指向了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以及长久以来人们对他人生活的冷漠与无视。

而这种源于无知的傲慢终将化作无差别威胁所有人的灾厄(无论人们将其称之为鼠疫或者其他什么)。

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也是人类文明的脆弱之所在。

不过我们似乎也不应该过于悲观。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预期寿命增加了25年。

2016年,在5岁生日前死亡的儿童比1990年减少了600万。

天花已被击败,小儿麻痹症也即将被消灭。

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消灭了麻疹、疟疾和致残的热带病(如几内亚线虫病和象皮病),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的母嬰传播。

也许我们在心底,都向往着成为加缪笔下的里厄医生。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我也想为幸福做一点什么”的想法,让我们寓言的最后总是使人感到宽慰和希望。

◎来源|外研社科学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