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狂犬病诊断技术研究
( e ac e t fr a i f i u n, R s r C ne o R b s Sc a e h r eo h 66o , h a 40 0 C / ) h
国的狂犬病发病数仅次于印度居世 界 第 2 ,97年 后我 国狂犬 病 发 位 19 病 数 开始 持 续 回升 。20 05年 发病 数为 2 57例 , O 6年 发 病 数 为 3 20 329 7 例 】 。狂 犬 病 毒 属 弹状 病 毒 科 狂犬 病毒属 , 为单股 负链 R A病 N 毒 , 大小 约 7 r 其 5 m×15 m, a 7r 由基 a
aottei0i l igoi,a o g a d goi, diaig i n i, dcm ae er dat e d bu i tl c ans pt l il i ns a g a o sa o pr t iav a s s o g a d s h oc a sn m n d gs n sh n g a n
ds d a tg srs e t ey ia v a e e p c v l . n i Ke r s. a is y wo d R be ;Dig o i ;P too y a n ss a l g h
毒 的 N基 因相对恒 定 , 突变发生 点
率 较少 。 - - = =
- = l = 二 n n I =
温血动物也可 以成为传染源 。狂犬病患者 的器官移植到正 常
人 也 可 以导 致 受 者 发 病 。 1 狂 犬 病 的病 原 学 诊 断 11 病 毒 分 离 .
狂犬病诊断金标准
狂犬病诊断金标准
一般情况下,狂犬病的诊断金标准是病毒学诊断。
具体分析如下: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因此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来诊断该病。
通常,此类诊断方法使用血液、唾液、脑组织或其他体液样本。
目前,最常用的狂犬病病毒学诊断方法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该方法在病毒核酸水平上检查样本,将其与狂犬病病毒的DNA或RNA序列比较,并确定是否存在病毒。
除了病毒学诊断外,还有其他的狂犬病诊断方法,如免疫学诊断和临床诊断。
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病毒学诊断仍然被认为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
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
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
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
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
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
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
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
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
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
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
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
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
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
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
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
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
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模板】
附件2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1、实验室条件及生物安全操作要求(1)从事狂犬病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需要暴露前免疫,所有意外暴露于狂犬病毒时必需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
(2)操作所有潜在狂犬病感染的材料均应在P2或P3(实验室固定毒在P2,病人或动物分离的街毒在P3)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
(3)当实验室对接收到的动物标本进行操作时,必须在P3以上条件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没有安全实验室(P3级)的单位,严禁从事病毒分离工作。
(4)实验前要穿戴好防护服装、眼镜、手套,作好技术上的准备。
(5)由于空气传播狂犬病毒已经得到证实,因此高速混悬或离心操作应在密闭状态下进行。
(6)实验后要作好善后消毒处理,狂犬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醚、氯仿、丙酮),45~70%乙醇,碘制剂和四铵化合物敏感,操作完毕对操作台、实验材料等要用相应的消毒剂或高压蒸汽进行消毒处理。
2、实验室检测网络组成及职责(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所辖区域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实验室检测网络。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A.诊断试剂的研制、标准化,并推荐质量稳定可靠的诊断试剂;B.负责毒株的鉴定和病毒变异性调查;C.对各级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D.协助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3)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A.收集、保存辖区内各监测点的各种待检测标本。
B.辖区内各种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C.对本省监测点标本采集和运送给与技术指导和协助。
(4)县级监测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采集病例标本,运送病例标本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实验室检测方法(1)病原检测:A.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病人的脑脊髓液或唾液直接涂片、病人的角膜印片或咬伤部位皮肤组织或脑组织印片或冷冻切片,丙酮固定,抗狂犬病毒特异性荧光抗体染色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B.快速狂犬病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原:用pH 9.6的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抗狂犬病毒核衣壳IgG包被96孔酶标板,4℃过夜;用含0.3%牛血清白蛋白和5% 蔗糖的pH9.6碳酸盐缓冲液封闭30分钟;将采集到的标本研磨,用pH 7.4 PBS 制成30%的悬液,离心取上清加入酶标板孔内,同时设阴性、阳性对照,200 µ l/孔,37℃孵育1小时;洗板四次后加入纯化的酶标记抗狂犬病毒抗体200μl/孔,37℃l小时后洗板,加入酶反应底物,室温作用30分钟,2M H2SO4终止反应,肉眼观察或酶标仪测定结果。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摘要】狂犬病病毒(RV)属于人畜共患的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病毒,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因此,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RV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RT-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基因芯片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为更好地开展实验室诊断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3(034)008【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作者】杨妍梅;冯若飞;马忠仁【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5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几乎为100%。
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地区,感染狂犬病死亡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
当今世界,狂犬病仍然是一种高发的人畜共患病,无论在发达国家[1],还是发展中国家[2],都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
狂犬病在我国曾一度得到有效控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城乡养犬、猫等宠物的家庭迅速增加,野犬、猫的数量均呈现增多趋势[3],使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
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的成员,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长度为11 928nt~11 932nt,编码5种结构蛋白,顺次为核蛋白(N)、磷酸蛋白(M1)、基质蛋白(M2)、糖蛋白(G)和 RNA聚合酶(L),分别由对应的5种结构基因编码,其中N基因具有毒株间相对保守和高拷贝复制的特点,成为病毒分型、系统发生分析和分子诊断的目标序列[4]。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1月目录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
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AbstractRabie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rabies virus, is a zoonotic infectious disease. Its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presented as specific hydrophobia, aerophobia, pharyngospasm, and progressive paralysis. Reports on the deaths of rabies have continuously remained the top ones, among all the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which pose serious threats to the h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on rabies in our country, to regulate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rabies and to reduce the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s organized a panel of experts, in the reference with Guidelines issued by WHO, American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compiled this document--“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 The Guidelines 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t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diagnosis, epidemiology of rabies and provided evidence on varieties, mechanisms, effects,side-effects and security of rabies vaccine, as well as on other preparations on passive immunity of its kind, on methods related to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of exposure etc, finally to have come up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above mentioned various techniques.The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staff working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rabies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t all levels,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outpatient and divisions of infection and emergency control in all the medical institutions. The guidelines will be updated and revised, follo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
狂犬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行检测 , 结果证明脑 干是最适合用 F T检测的组织。 ai等 A Dv s
利 用 家 用 微 波 炉 固定 , 在 材 料 送 达 1 h出结 果 , 且 与 一 能 . 5 并 般 的 乙醇 固定 结 果 一 致 。 了减 少 非 特 异 性 ,kznc i 利 为 S r ek 等 y
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关键词 : 犬病 , 狂 病毒 , 抗体 , 测方 法 检
D0I 0 3 6 / . : . 9 9J I 1 SSN.6 1 6 2 . 0 0 0 . 1 1 7 — 0 7 2 1 .8 0 3
狂 犬 病 ( a i ) 由狂 犬 病 病 毒 ( a i i s V) R be 是 s R be v u,R 引 s r 起 的人 兽 共 患 疾 病 ,人 和 所 有 温 血 动 物 对 狂 犬 病 病 毒 都 易
或 球 蛋 白处 理 后 , 紫 外 线 激 发 下 , 过 荧 光 显 微 的抗狂 犬病病毒核衣壳抗体来检测被捕获 的抗原 , 加显色底物进行
酶 促 颜 色 反 应 。该 方 法 由 Pr n P于 18 建 立 , 经 欧 美 ei r 9 6年 后 6个 实 验 室 试 验 , 检 测 了 3 0 个 样 品 , 果 表 明 与 F T 共 0 0多 结 A 有 很 好 的相 关 性 (6 )灵 敏 度 略 低 于 F T, 检 测 到 的 基 9% , A 能 因 I 狂 犬 病病 毒最 小 核 衣 壳 抗 原 量 为 10 g L 本 方 法 具 型 n/ 。 1 m 有 灵 敏 度 高 、 异 性 好 、 作 简 单 、 复性 好 、 需 要 昂 贵 仪 特 操 重 不
专 论 与 综 述
狂 犬病 实验 室检 测技术 研究 进展
狂犬病的实验诊断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 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潜伏期长,一旦发病死亡率为 100%。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毒易感,其中犬类是主要宿主。 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发病动物唾液 中含有大量病毒,因此该病还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处接触 发病动物的唾液而感染,该感染途径时常被人们忽视。
ELISA 也可检测中和抗体,用包被在酶标板上的狂犬病 毒抗原,依次与样本中的抗体、标记有显色酶的抗体结合,产 生颜色反应,用酶标仪检测。是《狂犬病诊断标准》附录 B 中 的参考方法。 3 分子生物学诊断
狂犬病病毒属于具有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N 基 因是其中最保守、最稳定的核苷酸组,所以用来做狂犬病病 毒的特征基因,一旦检测出 N 基因,就可以证明有狂犬病病 毒的存在。狂犬病病毒的进化中 L 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区域保 守性也很强,也可以做检测目标。
在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前,狂犬病尚无任何确证的检 测方法。人若感染该病毒,一般依据动物咬伤史及临床症状
同时建立肉牛产业从饲养到餐桌整个工程的追溯体系和大 数据系统,实现对肉牛生产、技术推广、安全防疫、屠宰、加 工、市场调控等实现全程管理和调控。
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聚焦肉牛产业, 重点培争把“云岭牛”打造成为中国肉牛的名片, 培育成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品牌,扩大“云牛产品”市 场影响力。政府要重点扶持养殖加工企业做大规模、创新技 术、做精产品,提高企业知名度,培育“听牧牛肉”“爱伲牛肉” “谷多牛肉”等企业品牌,抢占行业制高点。重点支持肉牛养 殖加工企业向产品有机化方向发展,并严格按照有机牛养殖 及其产品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要求,认定产地环境,配套建设 标准化牛舍、有机屠宰加工生产线及饲草饲料。
涂长春 狂犬病实验室简介与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2010培训班
涂长春 博士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农业部狂犬病及野生动物与人共患病诊断实验室
狂犬病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成立
狂犬病与及野生动物与人共患病诊断实验室:
2005年农业部正式批准成立。开展流行病学 调查、监测、诊断、疫情应急处理、技术培训与 咨询。在疫病控制中发挥着参考实验室的作用。
2006年受农业部委托举办过一次 “全国狂犬病防治与诊断技术培训 班”; 二次为卫生部门举办的全国狂犬病学 习班进行狂犬病防治知识讲座; 二次为澳门民政总署卫生监督部; 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际合作
2002年与英国国家兽医实验室机构 (VLA)参考实验室建立了合作关系。 2008年OIE正式批准与VLA的姊妹实 验室关系。 OIE狂犬病特别专家组成员 国际间实验室比对工作
1
5 3 1
2
1 4 7 2
3 1 4
1 1 1
(国家CDC统计数据)
人兽共患传染病防控
定
义
人兽共患病 (Zonootic Diseases,ZD) Those diseases and infections naturally transmitted between nonhuman vertebrate animals and humans (WHO definition).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EID) Zoonosis that is newly recognized or newly evolved or that has occurred previously but shows an increase in incidence or expansion in geographical, host or vector range”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生物安全级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Biological Safety Level, BSL ) (Protection, P ) BSL-1:实验人员在实验程序方面受过特殊训练,由受 过微生物学或相关科学一般训练的科学工作者监督实验。 BSL-2: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 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 BSL-3: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的和可能使人致死的 病源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由对该病源工作有经验的、 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监督。 BSL-4:实验室成员应在处理特别危险的传染源方面受 过特殊和全面的训练,应了解标准和特殊操作中一级和 二级遏制的作用、遏制设备、实验室设计性能。实验由 在有关病源方面受过训练、并有工作经验的、有资格的 科学工作者监督。
荧光标记抗 狂犬病毒抗体
狂犬病毒抗原
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FAT的技术要求:
—— 由于狂犬病毒多分布在动物脑海马回及脑干处, 因此合适的取样部位对抗原的检测很重要。 —— 脑样品印片必须用丙酮固定 5-10 分钟,因为丙酮 可去除细胞膜表面的脂类,以便抗体到达细胞内与狂 犬病毒结合。 ——脑样品必须保存在含50%甘油的生理盐水中,印片 染色前需用生理盐水洗涤数次。 ——荧光标记抗体需最大限度降低非特异性反应,因 此制备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体是FAT的关键。
2) 唾液腺的获取
为取出颌下腺,在复盖于下颌骨间 的皮肤上作一切割,将皮肤往外侧翻, 两侧的颌下腺位于颌骨后部边缘表面。 在下颌下淋巴结的后面(这二种不要相 混淆)。
4. 标本的快速收集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于或不可能尸解以便 打开颅骨取脑, 为减少这些困难已经设计出简 便的技术,即用塑料管插入颅骨采集一小块脑 组织体。 第一种技术是用吸管通过枕骨孔插入并往 前推至一眼睛部位,则吸管中的脑组织内含有 部分脑干,小脑,海马回和皮质。 第二种技术为将吸管通过眼窝后壁(用套管 穿孔)并推至枕部,脑组织内含有部分皮质、 海马回、小脑。
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近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办公室指定的《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发布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官⽹,现整理如下,供⼴⼤医⽣参考学习。
摘要狂⽝病是由狂⽝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种动物源性传染临床⼤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咽肌痉挛、进⾏性瘫痪等。
近年来,狂⽝病报告死亡数⼀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民群众⽣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病的预防控制⼯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组织和美国疾控中⼼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 6 版)》。
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
本指南适⽤于从事狂⽝病防控⼯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员。
根据狂⽝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
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1. 病原学狂⽝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病毒属(Lyssavirus)。
狂⽝病病毒颗粒呈⼦弹状,长 100~300nm,直径约 75nm。
病毒基因组长约 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从 3' 到 5' 端依次编码 5种结构蛋⽩,分别为核蛋⽩(Nucleoprotein,N)、磷蛋⽩(Phosphoprotein,P)、基质蛋⽩(Matrixprotein,M)、糖蛋⽩(Glycoprotein,G)和依赖 RNA 的 RNA 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 protein,L)。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动物脑组织的获取
2) 特异性病毒包涵体在脑的一些部位更丰富, 特别是海马回,为了暴露海马回,从一脑半球 背面约半球间沟外侧2cm处往下通过灰质和白 质直到侧脑室作一纵切。海马角像一半园柱形 闪光体从脑室底部凸出,小脑和脑干也富有病 毒包涵体。当标本保存不好时,通常脑干,髓 质和视神经还能保持完好。
生物安全级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Biological Safety Level, BSL ) (Protection, P ) BSL-1:实验人员在实验程序方面受过特殊训练,由受
过微生物学或相关科学一般训练的科学工作者监督实验。
BSL-2: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
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
1) 材料
①取样试管、塑料或玻璃吸管、套管。 ②保存或运送溶液:80%甘油 PBS。
2) 方法
(1) 枕部途径:
①把动物颈部往前弯曲,切开枕部和第一颈椎间的皮肤和肌肉; ②割开寰椎一枕部韧带,打开关节; ③将取样管通过枕孔插入并推向一只眼,拔出吸管,里面含有脑 组织柱状体。
(2) 后眼框途径: ①将眼球推向一边,用套管在眼窝后壁穿孔; ②将取样管插人推向颅骨后部对侧拔出,吸管内即含有脑组织柱 状体。
在生物安全柜或隔离器内打开动物颅盖骨的操作很困难,技术人员在操 作这项工作时应带面罩,护目镜、手套和围裙。
由于与狂犬病相关病毒对人的致病性还不很了解,所有操作可能含有
这些病毒的标本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务必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前免疫,这些人员的中 和抗体应定期检查,所有意外地暴露于感染时必需立即报告负责人。
2. 标本的运送
标本运送必需严格遵循安全要求,包装务必要有保证。
1) 可靠的诊断要有一个保存良好的标本;
狂犬病验血报告
狂犬病验血报告近年来,狂犬病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这种致命性疾病由狂犬病病毒引起,通过犬类和其他疫源动物的咬伤传播给人类。
为了及早诊断和治疗狂犬病,验血报告在疾控中心和医疗机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狂犬病验血报告是通过检测疫源动物唾液或血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来确认感染的依据。
这些检测通常分为两种方法: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
直接检测主要是从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病毒核酸,而间接检测则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法等技术检测病毒抗体。
在进行狂犬病验血报告前,医务人员首先会收集相关的临床信息,如患者是否曾被疫源动物咬伤或抓伤,是否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
这些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狂犬病的检测。
如果有必要进行验血报告,医务人员将从患者的静脉血中提取样本进行检测。
通过现代科技的进步,狂犬病验血报告的准确性和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直接检测方法的主要技术是聚合酶链反应(PCR),它可以从血液或脑脊液中检测到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而确诊是否感染狂犬病。
间接检测方法则是通过检测抗体的存在来判断是否有病毒感染。
ELISA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间接检测方法,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检测到血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人们忽视,这也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然而,一旦怀疑感染了狂犬病,及早进行验血报告是至关重要的。
狂犬病的治疗一旦迟滞,病情将迅速恶化,并有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只有准确的狂犬病验血报告才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狂犬病验血报告并不仅仅适用于疑似感染的患者。
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要求参与狂犬病疫苗接种计划、紧急预防性接种或危险职业人员暴露于疫源动物后,验血报告也是必要的。
这样,医务人员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除了狂犬病的诊断和预防,验血报告还在研究和监测狂犬病流行病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严家新研究员一、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用途1. 狂犬病人存活期内的实验室诊断:目前尚无实验室方法可确认处于潜伏期的狂犬病人。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而尚未发病(即处于潜伏期)的人应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还要同时接种抗血清。
国外文献上比较可靠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超过6年。
狂犬病疫苗在暴露后接种越快越好,但只要是在发病前,接种疫苗都会有保护作用,补种疫苗可以说没有时间限制。
狂犬病人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
病人在发病后最初几天,检测狂犬病毒的抗原一般是敏感的,常可在其唾液、角膜印片、尿液或皮肤中检出病毒抗原。
检测抗原可用荧光抗体(FA)法检查。
但是,FA阳性标本在发病的后期更常见。
皮肤活组织检查最好从颈背部取含有末稍神经的带有毛囊的标本。
出现早期症状时检测抗原,仅有25-50%的患者为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阳性率也增加。
而脑脊液及血清中的病毒中和抗体常常趋向于在病后7—10天才出现。
但在国内护理条件下,狂犬病人发病后,很少能维持生命7天以上。
2. 动物和人狂犬病的死后诊断:可用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病毒鉴定等方法进行死因确诊和病毒来源、演化分析。
3. 测定狂犬病毒的抗体:主要用于确定人或动物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否成功。
W H 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大于或等于0.5 IU/ml的抗体水平表示免疫接种成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前段时间国内因狂犬病疫苗假冒伪劣产品猖獗,而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是性命攸关的事,疫苗接种者主动要求在疫苗接种后测抗体的越来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只要疫苗的质量和供货渠道(包括保存条件)可靠,通常并不要求每个接种者都检测抗体。
因为除非接种者本身可能有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合格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应为100%。
二、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的必要性典型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但也有约40%的狂犬病例属瘫痪型,其表现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实验室检测手段对狂犬病的确诊非常必要。
一个国家要控制狂犬病,却不能普遍应用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甚至连一个专门的有权威的检测中心都没有,这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目前国内有关狂犬病的科研成果和相关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统计资料在国外同行中的可信度不高,整个国家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战略也会失去可靠的依据。
为了进行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治,为了对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和实际效果进行监控,为了进行与狂犬病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等,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推广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以下再举几个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WHO要求狂犬病病例的统计上报资料要注明诊断的依据。
仅根据临床症状而不包括实验室诊断依据的上报数字是不可靠的。
在泰国进行的一项系统研究证明,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只有约60%是典型的(表现为狂躁、怕水、怕风等),另有约40%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典型的(表现形式以瘫痪为主,临床表现与其他多种疾病很难区分)。
对泰国同一时期同一地区死亡的所有病人都作是否死于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每10个经实验室检测证明是死于狂犬病的病人中,必有4人的死因原来仅根据临床症状而被错误地归类于其他疾病,实际上报的狂犬病死亡人数只有6人。
这就意味着,原来根据临床表现每上报10人死于狂犬病,实际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应为17人(10/17 ~ 0.6)。
2003年中国全年统计狂犬病的发病人数为2000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实验室诊断依据,而仅根据典型的狂犬病临床表现。
对同期其他因病死亡的人的确切病因的鉴定也基本不包括针对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
如果套用泰国的统计数字,考虑到由于缺少实验室诊断依据,可能有40%的狂犬病人的死因被错误地归类于其他疾病,因此中国2003年狂犬病的实际死亡人数可能应推断为3000人以上。
目前国际上公认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原则上不承认有狂犬病康复的可能,即狂犬病的发病率应与死亡率相等。
国内报刊上常有死亡率小于100%的报导,甚至有狂犬病被治愈的报导,由于均无实验室诊断依据,不被国际学术界承认。
没有合格实验室给出的诊断依据的康复病例应从狂犬病病例的统计数字中剔除。
“狂犬病患者必死无疑,不死不算狂犬病”,要挑战这个命题,必须提供确切、完整的病史和权威的实验室诊断资料。
目前国内报刊和相关学术界公认的一些结论,如国内健康犬中狂犬病毒的带毒率高达17%甚至更高;国内的犬可长期带毒甚至传播狂犬病,而犬自身可长期不发病等,由于相关研究资料都缺少严格的实验室检测、诊断的数据;或虽有实验室数据,但所用试剂不合格,或方法不可靠,或实验设计不合理,所得结果无法重复验证,这些结果从未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
国外学者根据狂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规律的长期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否定了中国的犬中存在如此高的带毒率。
国外学者坚持认为犬在具有传播狂犬病的能力(唾液腺中可检出狂犬病毒)后10天内必定会发病(开始出现狂犬病的症状)。
希望国内学者今后在坚持自己的不同观点时能同时提供更令人信服的实验室检测数据。
三、对安全操作的建议所有可能涉及活的狂犬病毒的操作均应在P2或P3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
由于对血清1型以外的狂犬病相关病毒的致病性还不很了解,所有可能含有这些病毒的标本的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所有狂犬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务必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前免疫,这些人员的中和抗体应定期检查,意外地暴露于感染时必需立即报告负责人。
四、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W H 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大于或等于0.5 IU/ml的抗体水平表示免疫接种成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1992年第八届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推荐将小鼠中和试验(MNT)和RFFIT(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 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作为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两项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应作为其它方法的基准和参考。
MNT是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采用的经典方法。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RFFIT逐渐成为国际上最广泛接受的对MNT的替代方法。
WHO专家委员会建议在可能时尽量用RFFIT代替MNT,因前者更快速、价廉,且灵敏度与MNT相同。
1.小鼠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ing test, MNT)原理:将一定量预先滴定好的攻击病毒,与待滴定的系列稀释血清混合均匀在37℃保温1小时(进行体外中和反应)。
反应结束后,血清中的有效抗体效价越高,残存的病毒越少(试验中需设已知滴度的参照血清)。
然后将残存病毒/血清混和物颅内接种10-12克小白鼠,观察并记录小鼠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保护50%动物的血清稀释度。
特点:可定量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效价。
需专门技术培训,操作较繁琐。
需14天出结果,耗时长,不利于快速诊断。
需较多试验小鼠,成本高。
动物间的个体差会影响试验结果。
2.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基本实验过程:将固定剂量的CVS病毒与系列稀释的待测血清(包括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一起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温育1小时(体外中和反应)。
病毒的最适剂量在预实验中预先确定,为经24小时温育后能使80%的细胞感染(产生荧光包含体)的最高稀释度。
中和反应结束后在每孔中加入等量敏感细胞(BSR)悬液。
再经24小时温育后, 细胞单层用丙酮固定, 用荧光标记的抗NP抗体染色, 以检测未被中和的残余病毒的存在(荧光灶FFU)。
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计算每种待测血清使固定量CVS病毒的荧光灶数目(FFU/ml) 减少50% 的稀释度,然后与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比较,计算每种待测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
以下显示的是狂犬病毒在BSR细胞中形成的荧光灶:3. 酶免疫吸附法(ELISA ):酶免疫吸附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立的方法,目前世界上用于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酶免疫法基本上是采用间接ELISA 法,其吸附抗原有全病毒颗粒、纯化的狂犬病毒糖蛋白以及纯化的狂犬病毒核衣壳蛋白(RNP ),并以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抗体作为标记抗体,即可检测人及不同动物血清中的抗狂犬病毒抗体。
以下是本室制备的ELISA 试剂盒的原理图。
与所有其他ELISA 试剂盒不同的是,本室的试剂盒在制备时,首先用抗狂犬病毒单抗包被,然后才加狂犬病毒抗原。
这样,只有与狂犬病毒单抗能反应的狂犬病毒抗原才能吸附在酶标板上,狂犬病毒抗原以外的的杂质吸附在板上的机会大为减少,ELISA 只需简单的实验室设备,尤其适合检测大量的血清样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出结果。
ELISA 法与MNT有较好的相关性,在小鼠饲养及组织培养不具备的实验室里,ELISA 可视为MNT 的替代方法。
影响ELISA 结果的一些可能因素:1. 严格地讲,ELISA 实验并不是测定真正的中和抗体,所测抗体为所有能与包被板上抗原结合的IgG 抗体,包括一些非特异性抗体,所以其结果不用国际单位(IU/ml )表示,而是用等价单位(EU/ml )表示。
2. 试剂盒的质量和有效期:目前市面上的ELISA 试剂盒,大部分尚未获得国家批准文号,质量不过关或结果不稳定。
此类试剂盒对低温保存的条件要求高,保存时间短,即使在标称有效期内,结果也常会随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
3.国内有些试剂盒所用的原料抗原来自国产疫苗的半成品,而且未经严格纯化。
特别是如果生产疫苗的细胞为地鼠肾细胞,生产试剂盒所用抗原含有地鼠肾细胞的抗原,则接种了这种用地鼠肾细胞生产的疫苗的病人用这种试剂盒测抗体会得到效价很高的结果,而事实上此人真正能中和狂犬病毒的抗体可能很低,ELISA 结果所显示的实际上可能大部分是针对地鼠肾细胞的抗体。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乙脑等疫苗也是用地鼠肾细胞生产的,国内接种过这类疫苗的人很多,即使是很久以前接种过,体内也普遍存在针对地鼠肾细胞的免疫记忆效应,再次接种含地鼠肾细胞抗原的疫苗后,相应抗体很容易迅速升高。
由于上述原因,用这样的试剂盒去检查高度纯化的狂犬病疫苗(如完全不含地鼠肾细胞抗原的维尔博疫苗)接种者的抗体,结果可能反而会偏低。
4.RFFIT检测狂犬病毒抗体的灵敏度可达0.1IU/ml,而即使是国外合格的ELISA试剂盒,检测的灵敏度有时也达不到0.5IU/ml。
所以如果ELISA检测的结果为阴性, 一般需换用MNT或RFFIT 进行检测,而不能直接下结论。
这通常仅发生在抗体偏低的情况下(但也可能刚刚超过WHO规定的0.5IU/ml的合格标准)。
由于合格狂犬病疫苗在全程接种后绝大多数情况下抗体滴度都很高(>10IU/ml),全格的ELISA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给出肯定的结果。
5. 待检血清的质量:如血清含较多溶血成分,或未在低温保存,或反复冻融次数过多,都会影响检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