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

严家新研究员

一、狂犬病实验室检测与诊断技术的用途

1. 狂犬病人存活期内的实验室诊断:

目前尚无实验室方法可确认处于潜伏期的狂犬病人。对可能感染狂犬病毒而尚未发病(即处于潜伏期)的人应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必要时还要同时接种抗血清。国外文献上比较可靠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超过6年。狂犬病疫苗在暴露后接种越快越好,但只要是在发病前,接种疫苗都会有保护作用,补种疫苗可以说没有时间限制。

狂犬病人一旦发病,其死亡率为100%。病人在发病后最初几天,检测狂犬病毒的抗原一般是敏感的,常可在其唾液、角膜印片、尿液或皮肤中检出病毒抗原。检测抗原可用荧光抗体(FA)法检查。但是,FA阳性标本在发病的后期更常见。皮肤活组织检查最好从颈背部取含有末稍神经的带有毛囊的标本。出现早期症状时检测抗原,仅有25-50%的患者为阳性;随着病情的进展阳性率也增加。而脑脊液及血清中的病毒中和抗体常常趋向于在病后7—10天才出现。但在国内护理条件下,狂犬病人发病后,很少能维持生命7天以上。

2. 动物和人狂犬病的死后诊断:可用抗原检测、病毒分离、病毒鉴定等方法进行死因确诊和病毒来源、演化分析。

3. 测定狂犬病毒的抗体:主要用于确定人或动物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否成功。

W H 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大于或等于0.5 IU/ml的抗体水平表示免疫接种成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前段时间国内因狂犬病疫苗假冒伪劣产品猖獗,而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是性命攸关的事,疫苗接种者主动要求在疫苗接种后测抗体的越来越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疫苗的质量和供货渠道(包括保存条件)可靠,通常并不要求每个接种者都检测抗体。因为除非接种者本身可能有免疫功能方面的异常,合格疫苗的抗体阳转率应为100%。

二、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与诊断的必要性

典型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典型,但也有约40%的狂犬病例属瘫痪型,其表现并不典型,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实验室检测手段对狂犬病的确诊非常必要。一个国家要控制狂犬病,却不能普遍应用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甚至连一个专门的有权威的检测中心都没有,这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目前国内有关狂犬病的科研成果和相关产品以及各种相关统计资料在国外同行中的可信度不高,整个国家要制定科学的防治战略也会失去可靠的依据。为了进行狂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治,为了对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和实际效果进行监控,为了进行与狂犬病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等,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推广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以下再举几个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WHO要求狂犬病病例的统计上报资料要注明诊断的依据。仅根据临床症状而不包括实验室诊断依据的上报数字是不可靠的。在泰国进行的一项系统研究证明,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只有约60%是典型的(表现为狂躁、怕水、怕风等),另有约40%的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是非典型的(表现形式以瘫痪为主,临床表现与其他多种疾病很难区分)。对泰国同一时期同一地区死亡的所有病人都作是否死于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现,每10个经实验室检测证明是死于狂犬病的病人中,必有4人的死因原来仅根据临床症状而被错误地归类于其他疾病,实际上报的狂犬病死亡人数只有6人。这就意味着,原来根据临床表现每上报10人死于狂犬病,实际死于狂犬病的人数应为17人(10/17 ~ 0.6)。

2003年中国全年统计狂犬病的发病人数为2000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实验室诊断依据,而仅根据典型的狂犬病临床表现。对同期其他因病死亡的人的确切病因的鉴定也基本不包括针对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如果套用泰国的统计数字,考虑到由于缺少实验室诊断依据,可能有40%的狂犬病人的死因被错误地归类于其他疾病,因此中国2003年狂犬病的实际死亡人数可能应推断为3000人以上。

目前国际上公认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原则上不承认有狂犬病康复的可能,即狂犬病的发病率应与死亡率相等。国内报刊上常有死亡率小于100%的报导,甚至有狂犬病被治愈的报导,由于均无实验室诊断依据,不被国际学术界承认。没有合格实验室给出的诊断依据的康复病例应从狂犬

病病例的统计数字中剔除。“狂犬病患者必死无疑,不死不算狂犬病”,要挑战这个命题,必须提供确切、完整的病史和权威的实验室诊断资料。

目前国内报刊和相关学术界公认的一些结论,如国内健康犬中狂犬病毒的带毒率高达17%甚至更高;国内的犬可长期带毒甚至传播狂犬病,而犬自身可长期不发病等,由于相关研究资料都缺少严格的实验室检测、诊断的数据;或虽有实验室数据,但所用试剂不合格,或方法不可靠,或实验设计不合理,所得结果无法重复验证,这些结果从未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国外学者根据狂犬病在世界各地流行规律的长期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否定了中国的犬中存在如此高的带毒率。国外学者坚持认为犬在具有传播狂犬病的能力(唾液腺中可检出狂犬病毒)后10天内必定会发病(开始出现狂犬病的症状)。希望国内学者今后在坚持自己的不同观点时能同时提供更令人信服的实验室检测数据。

三、对安全操作的建议

所有可能涉及活的狂犬病毒的操作均应在P2或P3生物安全实验室内进行。

由于对血清1型以外的狂犬病相关病毒的致病性还不很了解,所有可能含有这些病毒的标本的操作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所有狂犬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务必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前免疫,这些人员的中和抗体应定期检查,意外地暴露于感染时必需立即报告负责人。

四、狂犬病毒抗体的检测

W H 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认为大于或等于0.5 IU/ml的抗体水平表示免疫接种成功,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1992年第八届WHO狂犬病专家委员会推荐将小鼠中和试验(MNT)和RFFIT(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 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作为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两项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应作为其它方法的基准和参考。

MNT是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采用的经典方法。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RFFIT逐渐成为国际上最广泛接受的对MNT的替代方法。WHO专家委员会建议在可能时尽量用RFFIT代替MNT,因前者更快速、价廉,且灵敏度与MNT相同。

1.小鼠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ing test, MNT)

原理:将一定量预先滴定好的攻击病毒,与待滴定的系列稀释血清混合均匀在37℃保温1小时(进行体外中和反应)。反应结束后,血清中的有效抗体效价越高,残存的病毒越少(试验中需设已知滴度的参照血清)。然后将残存病毒/血清混和物颅内接种10-12克小白鼠,观察并记录小鼠发病及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和保护50%动物的血清稀释度。

特点:

可定量检测狂犬病毒中和抗体效价。

需专门技术培训,操作较繁琐。

需14天出结果,耗时长,不利于快速诊断。

需较多试验小鼠,成本高。

动物间的个体差会影响试验结果。

2. 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

基本实验过程:

将固定剂量的CVS病毒与系列稀释的待测血清(包括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一起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37℃温育1小时(体外中和反应)。

病毒的最适剂量在预实验中预先确定,为经24小时温育后能使80%的细胞感染(产生荧光包含体)的最高稀释度。

中和反应结束后在每孔中加入等量敏感细胞(BSR)悬液。

再经24小时温育后, 细胞单层用丙酮固定, 用荧光标记的抗NP抗体染色, 以检测未被中和的残余病毒的存在(荧光灶FFU)。与病毒对照组比较, 计算每种待测血清使固定量CVS病毒的荧光灶数目(FFU/ml) 减少50% 的稀释度,然后与已知滴度的参考血清比较,计算每种待测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以下显示的是狂犬病毒在BSR细胞中形成的荧光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