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当前香港中小学学制与学校分类情况
香港的学制包括2~3年的幼儿教育、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2年中六教育(大学预科,前一年称中六,后一年称中七)和3年大专教育(大学个别学系为4~5年)。
香港中学为5年一贯制。
香港中小学校按举办者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
官立学校是完全由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资助学校是由各类志愿团体如教会、社会团体、同乡会等主办和政府拨款资助的学校;私立学校为私人按有关规定举办,资金基本自筹。
但私立中学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私立不牟利中学。
它们在向港府教育署备案后,可获得政府以象征性的地价批给的土地建筑校舍,也还可以获得少许间接资助;第二类为直接资助学校。
它们是按政府规定的较低学费额收取学生并获得政府津贴的私立学校;第三类为独立私立学校。
这类学校一般都是外国人为本国在港人员子女举办的教学机构,如英童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等,这类学校完全自筹经费,人事及办学方针由校方自行确定。
1993年,官立、资助和私立小学分别为47所、 511所和75所,中学则分别为39所、323所和127所。
另设有受政府资助的特殊教育学校62所。
由于地价原因,香港中小学的校舍比较紧张,学校场地比较小。
按香港教育署有关规定,香港小学生每人须有0.9平方米以上课室面积,学校附近要有篮球场和礼堂,大多数小学达到了这个标准,各小学都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电教设备也比较先进和齐全。
按规定,中学每生要有1.1平方米课室面积,每班不超过40人,每校应有24个课室,但达此标准的中学仅有80%。
香港的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学要交少量学费。
1994~1995年度,中四和中五的学生要交学费35 00港元/年,中六和中七的预科生则要交5500港元/年,分别占资助中学平均教育成本的15%和18.3%。
(三)当前香港中小学的管理模式
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教,是香港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
所有类型的学校都有法可循。
因为从50年代以后,香港每建一类新型学校甚至新建一所大专学校,都要先订法规,然后建校。
香港中小学除官立学校以外,都要受到《教育条例》的制约。
香港教育法规的特点是具体而不空泛,所作规定很详细,明白,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让实际工作者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例如《香港教育条例》对新办校获准注册与取得资格的手续、条件以及教育署长可拒绝学校注册的条件详尽无遗地加以说明,甚至规定,校监在取得证明书后,“须将该证明书或其副本在该证明书所指明的每一座校舍显眼地方陈列或张贴”,以便向公众申明合法性及便于检查。
香港的资助学校及私立学校,必须由董事会管理,保证学校完善运营。
董事会要推举一人为校监,负责与教育署及其它政府部门保持联系。
校长和教员要由校董会及校监聘任,并通过教育署办理注册手续。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负责一切校务。
按照规定,3个班以上的中小学,可根据不同班级数,分别聘任若干名主任协助校长管理某方面事务,但主任不脱产,仍须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
香港中小学校长分为两个级别,24个班以上的学校校长称为一级校长,23个班以下的学校校长称为二级校长。
香港中小学校长由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有首席助理教席职称的可出任小学校长。
有高级学位教师职称者可出任中学校长。
1991年3月,香港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制定了一个名为《学校管理新措施》的文件,旨在提高中小学管理效率。
文件在对香港中小学教育管理情况作出分析后,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涉及学校管理的主要有:①要进一步明确校监、校董会和校长的角色、职责和关系,应该制定校长手册,说明校长的责任。
②应允许包括教师、校长、校董会、学生及其家长等有关方面人员按照正式程序参与制定决策,使之有利于对学校和教职员的监督。
③将管理权进一步下放给学校,给学校运用资源的酌情权。
具体来说就是尽可能以整笔津贴形式向资助学校提供拨款,让学校根据政策和本身需要来决定如何开支。
(四)当前香港中小学的课程与教学
由于校舍紧张,香港绝大多数小学现仍为半日制,也就是说,在同一所学校中分别举办“上午校”和“下午校”。
规定:学生每天上课7节,每节35分钟,共4个半小时。
半日制学校每周上课38节,全日制上课40节,隔周星期六不来上课。
香港小学课程设有中国语文、英文、数学、小学理科、社会、健康教育、音乐、体育、美工等科。
宗教团体办的小学还设有宗教科。
中国语文、英文和数学是主科,数学在各年级均为每周5节课,中、英文课程则平均为每周8节。
香港中学按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来分,有文法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三类。
文法中学的课程设置面向升学,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做准备,学生读到中四(即升入高中)时便分文、理、商三科来学习。
工业中学同时面向升学和就业,课程设置除普通文化课外,还另设工、商和实用课程,两大类课程比例为7∶3。
职业先修学校萌生于60年代,最初是一些热心的宗教团体为解决一些无法升中学的小学生就学而举办的,70年代后被正式纳入学校体系。
职业先修学校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也是普通文化课与实用课程相混合,在初中阶段为6∶4,在高中阶段为7∶3。
初中设中国语文、英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历史、实用学科、体育、音乐、道德伦理或宗教教育等科。
其中:科学—科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成一科来讲,社会—科指经济、公共事务、地理、历史等科,实用科目主要指美术设计及家政等学科。
高中课程由于分文、理、商三类而使课程多达20 余门。
香港中学的上课时间每周5天,共上40节,每节40分钟。
三种学校的学生修完5年课程,需参加中学会考。
达到要求者可升入中六即大学预科继续学习。
读完两年预科后,可申请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符合要求者可以申请进入大专院校就读。
香港中小学教师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方法处于两难之中。
一方面,新的教学观念不断传播而来,香港教育当局及民间教育组织也反复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愿意采用启发式、活动式和直观式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尽量应用电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由于香港各级升学制度中十分注重校内成绩,中学会考和高级程度会考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前途,所以教师的教学仍摆脱不了考试的阴影,教学中难以彻底抛弃满堂灌的模式。
这种情况也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无心向学。
香港自1978年实施了9年义务教育后,100%的青少年可以受到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85%的中三毕业生可以“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就是说,香港基础教育在“量”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但由于发展速度很快,一些新问题与老矛盾纠缠到一起,导致几个突出问题的产生,包括:①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水准普遍下降。
例如,近几年中学会考成绩连续下降,1994年科次合格率只有60.7%,比1993
年下降2.24%。
又如学生中、英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等等。
②青少年犯罪率增加。
③部分学生缺少学习愿望,违纪及辍学情况增加。
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港府和香港教育界从80年代初期便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关系到课程和教学的有:
1、推行分流教学
所谓分流教学,是指在中学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而分别采用汉语、英语为教学语言。
从上个世纪至本世纪50年代,港英当局一直强化英语的教学语言地位,同时由于香港的特殊情况,给人们造成“英文吃香”的观念,许多家长和学生也支持用英语教学。
但对大多数香港中小学生而言,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在不具备家庭和社会的英文背景的情况下,要用英语去听课,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香港小学基本还是用汉语教学,而到中学则多数用英语授课。
据统计,90%以上的中学生接受非母语授课。
由于教学语言发生突然转变,许多教师本人的英语讲解能力较差,造成学生听不懂、不爱学。
早在1982年,港府聘请的国际教育顾问团就提出了香港中学应该用母语教学的建议。
但港府将问题踢给学校,在1984年提出,使用何种语言教学,由学校自行决定,但鼓励个别学校采用汉语为教学语言。
1986年又正式宣布鼓励各官立及资助中学采用汉语为教学语言。
1989年,教育署成立了“检讨提高语文能力措施”小组,在研究报告中提出建议:由于大部分初一学生适合汉语为学习语言,只有30%的学生能适应英语教学,因此,可在初一学生中分组,分别使用汉语和英语教学。
这份报告所提建议经进一步研究后,于1994年9月开始实施。
这一措施出台后,反响很不一样,有人认为总算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但也有人认为这样分流,会使进入使用汉语教学的学
校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会被“另眼相看”。
同时,家长和学校方面的阻力也不小,1994年,仅有52所学校全用母语教学。
看来分流教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景也难预测。
2、支援取录第五组别学生的学校
第五组别的学生,是指在小六成绩评价中落入最后一组的后进生,他们的成绩差,学习能力也低。
这部分学生占全部初一学生的10%左右。
1992年,有41所学校80%以上的学生属第五组别。
其中16所学校90~100%全是这个组别的学生。
不难想象,这类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难度何等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于1993年提出了报告,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三大类共44 项建议:一类是有关教学环境及学校行政问题。
如缩减班人数、增加教学空间、个别学校应设立中央支援小组、加强家庭学校合作等;一类是有关课程及教师培训问题。
如减少课程数目、修改评估及一般考试办法、编写合适教材等;另一类是有关学生行为及成长发展问题。
如优先给派教育心理学家,设求助电话、热线服务,校内设心理辅导等。
为实施这一计划,港府每年要提供经费4 500万港元,在特殊项目上还需拨给额外开支。
这一措施基本得到教育界的肯定,但有识之士也指出,第五组学生的问题应从小学而不只是从中学抓起,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3、推行“目标为本课程”
这一措施是为了提高中三以下9年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使教师能够围绕一定标准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这一措施,力求实现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改革。
1992年5月,教育署拟定了“目标为本课程”(原名“学习目标及目标为本评估”)计划,整个计划分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策略及课程评估四个部分。
这一措施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概念对课程和学习加以设计,并将现代教学思想做操作化设计以配合课程目标的实施。
这一思路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是符合时代特点的。
但香港教育界人士指出,这一措施对教师观念和能力要求高,所以教育署原订5年之内在全港实施是过于仓促了。
4、制定“香港学校教育目标”
香港长期以来缺少由教育权威机构颁布的教育目标,使香港教育工作散乱,缺乏统一的原则指导。
为了促进9年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各项工作有总的依据,香港布政司署教育统筹科将教育统筹委员会草拟并广泛征求意见后修订的“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印发。
这一目标首先提出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教育服务应令每个儿童的潜质得以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能、处事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并对本港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
在此之后的15项目标分别涉及到: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强迫教育阶段后的升学机会,家长须承担的费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家长的选择,从受教育者出发的一般目标,从社会角度出发的一般
目标,读写算的学习技能,思考和推理的学习技能,寻求知识的学习技能,实用技能和技术,社会、政治及公民意识,个人品德和德行,体能发展,艺术及文化培养。
二内地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内地中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内地的中小学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共12年。
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
普通高中学制3年。
(二)内地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
内地的中小学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分工管理体制。
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部门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
(三)中央政府针对内地中小学教育正在实施的政策
1.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2、推行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
内地过去进行的课程或教材改革,每次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轮全面更新。
而按照国务院的有关部署,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将在5年内完成。
三香港教育现代化对内地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启示由上述对比研究,不难发现:一百多年来香港中小学教育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努力推进香港教育从封建的传统形态转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形态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也已经面临,或者说,正在遭遇着如何现代化的问题。
香港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对于中国内地解决同样的问题可提供什么方的借鉴呢,又有什么样的教训需要我们吸取?笔者认为,至少可以获得下述几方面启示。
(一)应尊重并遵循后发型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独特形式和发展特征
考察香港教育,最重要的时代启示之一就是:香港现代化从一开始就置于世界现代化形势之下,因此走的是一条与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很不相同的后发外生型发展道路。
一是这种后发型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早发展型不同:发达国家的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推行的是“机械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的道路;而后发型却必须推行“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道路。
发展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
二是这种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启动并非是自发的,也没有缓慢而漫长的自然生长过程,而是在外界巨大发展压力和政府
的干预下强行起动,通过示范作用,学习先进经验,以跳跃的方式迅速发展。
可见,后发型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它要借鉴外域经验,但并非是照抄;它能实现较快的赶超,但由于引进先进模式实现跳跃发展,既中断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会取消早发型那种在缓慢演进中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磨合过程,造成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误和错位,如一方面迅速兴建了大量新校舍,很快普及义务教育和高教大众化,而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低能、文凭主义的现象越演越烈;一方面要求教育促进生产发展,培养出大批毕业生,而另一方面求才如渴的企业却找不到合格的毕业生等。
香港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刻地认识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才有可能为当前内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启示。
(二)把握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建构实践型教育模式
香港教育发展,证明了一个简朴但又不易为人们认同的真理:现代教育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但并非是教育发展了,经济就能自然发展。
香港教育发展事实证明,现代教育的每一次成功改革,本质上就是进一步推动教育走出贵族的学术堡垒,更紧地与生产相结合,而两者结合得越紧,水平越高,社会经济发展就越快,教育也才能因此获得发展。
香港战后实际在建构着一种实用型的教育模式,即一种表现为教育与社会整体互动发展的体制,其核心为:一是必须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办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三是必须根据最大效益原则,按市场竞争机制发展教育。
(三)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原则
香港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启动得益于两点:一是借鉴国外现代化教育模式和发展经验;二是能结合本地实际,作出相应的创新。
所以,香港教育貌似沿袭英国,实际上包含着世界各种教育经验,包含着香港教育工作者的独特创造。
(四)展示了东方文化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的不竭生命力
以中华儒家文化为特征的东方文化举世瞩目。
西方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而保持这种文化的民族就是落后民族。
香港这一中国本土上的独特实践有力证明,尽管作为整体的儒学体系已经过时,但儒学中诸如忠贞爱国、社会责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等人文价值观念仍闪耀着时代光芒,尤其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在时代的作用下正在获得现代性更新,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的力量,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弥补西方文化不足的独特优势。
香港的实践不仅有益于审视儒学在教育现代化洪流中的嬗变和更新,也有助于洞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与儒学体系的对抗及相融合的文化整合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实践,它有助于从教育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批判继承,从中创建一个符合时代主体搏动的新民族文化。
(五)注重教育调研及规划强调教育的政府行为
香港推行较彻底的市场经济,但仍非常重视教育调研,制定各种教育规划。
香港注重人口普查和人才预测工作,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教育规划,教育模式的转型和规模的扩张,乃至80年代后研究生数量大增,都是根据教育规划推行的。
活力来自市场,方向全靠政府。
(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香港的实践表明,教育观念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与筹建一所新学校相比,教育观念更新要艰巨得多,但也重要得多,且前者在一定种度上也是由后者决定的。
香港的实践告诫我们,教育观念现代化是一项极其艰巨且相当重要紧迫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