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_下_
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
南北两大音乐属区
分界线:东起苏北,洪泽湖,沿淮河,西至伏牛 山直到秦岭为一条分界线,在这条线的两方长年 累月地形成了南北文化的两大板块并表现为南北 不同的两大音乐特征。 音乐特征
南方属区 欣赏: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①没有fa、si的五声调式多,如果出现fa、si则多 属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调性转换。②旋律级进 居多,旋律线多呈波浪型和坡度较缓的峰。③旋 律字少腔多。④曲调或曲词多板起板落,形成顶 板腔式。
包括音高进行的大体趋势(上趋、下趋、上 弧、下弧、回返、平直及各种组合)和具体进行 方法(跳进、级进、曲进、直进样式及组合)。 3、润腔
包括音高装饰、音色、速度、音量、发音 及吐字方法等。 4、色彩性乐汇
在某一地区民歌中经常出现的音组合的样 式。
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 等要素的特点。
精品文档 欢迎下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民歌色彩区划这一研究方法的出现,
使体裁分类法欠缺的部分得到了补充。如 果说体裁分类是总结汉族各地民歌的共性 的话,那么色彩区分类则是分析汉族各地 民歌的个性所在。它的侧重点在于民歌音 乐中旋律进行的不同模式,即音乐地方风 格的构成要素。
三、汉族民歌色彩的形成原因 1、地理背景
构成地理背景的主要因素是水系、山脉、地
土著固有、边沿交错与飞地插花风格 并陈,体现民歌风格的丰富多样。
3、民歌风格区的具体划定
1)周耕《中国传统民歌艺术》书参照水系将汉族传
统民歌风格区划定为9个风格区:这样的风格区划,
与汉语的方言区、古代汉文化支系以及自然地理区
域也都比较一致,较能显示汉族民歌的地方风格及
其流传与分布的规律。
2)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中提到汉族民歌大致可 分八个色彩区:江南、闽粤台、湘鄂、西南、西北、 华北、东北以及江淮。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 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3) 周青青《中国民歌》一书中将汉族民歌色彩区划 分如下: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区、江汉色彩区、 湘色彩区、西南色彩区、客家民歌特区。也就是5个 色彩区加一个特区。
以民歌的题材和民歌的色彩划分中国民歌-音乐论文-艺术论文
以民歌的题材和民歌的色彩划分中国民歌-音乐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的国家,从古至今流传了很多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民歌,而这些民歌都是历史生活的写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民歌,起源于老百姓劳动生活中产生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传唱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所衍变的。
无论东西南北,每一个时代、地域、民族,都会在不同语言、文化、宗教的影响下,表述自己的情感,这也形成了民歌的特点。
民歌的特点是: 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等等,非常现实的一种情感宣泄,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歌的雏形,与人们的生存密切相关,它歌唱的核心是征服自然、捕获野兽、祈求神灵,由此可见,这就是原始人们的生活,随着历史发展,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也逐渐显露了它的社会作用。
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是《诗经》中的《国风》。
距今大约有500 多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流传于北方15 个地区的民歌。
《国风》中记载的民歌已经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
民歌的题材色彩丰富多样。
当然,它的分类方法也有很多,那么,下面本文将以民歌的题材和民歌的色彩来做一下具体划分。
民歌题材分类: 号子: 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是民歌历史发展中最具代表性一种艺术题材。
它的表现形式一般是节奏明确、简单,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和唱,齐唱或独唱等形式,号子具有振奋劳动精神、激发劳动热情、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
山歌: 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山歌一般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歌词内容丰富,多为即兴创作,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
山歌的曲调一般具有高亢、嘹亮、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
小调: 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是一种在城镇中流行的小曲。
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小调主要内容是青年男女的爱情。
中国汉族民歌简谈
中国汉族民歌简谈摘要:本文选择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汉族民歌作为研究对象,在这里,南北方汉族民歌是根据其地方性色彩来表现其风格特征的。
主要通过对南北方各典型地区的汉族民歌的地方性色彩的差异及两句体结构在汉族民歌音乐结构中的地位的全面分析,总结和归纳,揭示地方性色彩对汉族民歌形成特点及其结构的影响。
关键词:汉族民歌;南方;北方;山歌;号子;小调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80-02一、中国汉族民歌的分布及分类(一)汉族民歌的分布汉族民歌分布较广,从寒冷的北方到亚热带南方,从西北、西南到高原到东部沿海平原,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
1.东北部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东北部、苏北部等黄河下游地带,以及辽宁、吉林、黑龙三省区,基本上是一个沿海平原地带。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属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
全区使用东部北方方言,这里的民歌以小调为主,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极少。
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画扇面》、《沂蒙山小调》、《小看戏》等等。
2.西本部高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山西、陕西大部、河南西北部、内蒙河套地区以及甘、青、宁汉族聚居地区。
东面以太行山为界与东北部民歌区分开,南北各为阴山以南,秦淮以北,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过去交通不便,民间音乐较少交流,使用西北部北方方言。
民歌以山歌最为突出,包括游“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以及“花儿”。
其次为秧歌、小调。
全国闻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赶牲灵》、《兰花花》、《推炒面》、《五哥放羊》、《刨洋芋》、《绣金匾》等。
3.江淮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容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山歌、秧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4.江浙平原民歌支区该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按照种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把大至全世界小至一个民族的聚居区的音乐文化分成若干区域,是比较音乐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在查阅资料中,多数学者以风格色彩作为划分中国汉族民歌色彩区总的依据。
民歌的风格色彩主要由地理背景、早期古代文化背景、语言背景以及社会背景所影响形成。
根据汉族聚居区民歌风格的差异,并综合参照上述各种背景及有关因素,汉族民歌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十个近似色彩区和一个特区。
一、东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大部及豫东南、苏北徐州一带。
民歌最突出的体裁是传统小调,其次是秧歌、号子、山歌很少。
小调是伴随着城镇经济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自明、清以来,即有各种唱本刊行。
在传统节日中演唱秧歌十分普遍,突出的有胶东秧歌、鼓子秧歌、昌黎秧歌、定县秧歌以及东北秧歌等。
劳动号子的代表性种类是黄河号子和海洋渔民号子。
此外,东北的伐木号子也很有地方特色。
二、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山西、甘肃、宁夏大部、陕北、关中、青海东部以及内蒙西部。
民歌最突出的体裁是山歌,其次是秧歌、小调。
民歌的传唱地区较为集中,音乐风格十分鲜明、统一。
“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和“花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体裁。
三、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苏北、皖北以及豫东南部分地区。
它处在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因而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小调和民间歌舞领域更接近北方,而山歌和田歌,则有较明显的南方风格。
其主要体裁是小调包括花鼓等民间歌舞小唱、山歌包括田秧歌和少部分渔歌。
四、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苏南、皖南东部、上海及浙江大部。
本区民间歌曲以优雅、婉转、清丽著称的江南小调为主。
就我国东半部地区来看,民歌从冀、鲁等地那种粗犷、健朗、风趣的格调经过江淮一带,直到本区才算完成了由北而南风格的转变。
在整体上,本区民歌偏重细腻、委婉、流畅、含蓄的特质已同北方诸地判然有别。
五、闽、台民歌近似色彩区包括福建、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的海丰、陆丰、惠来、惠东等地。
试从_慢赶牛_五更调_看安徽民歌的地域性分布
结构, % 句后的两小节为了歌词的需要而作随意性的重 第 ’ 小节重复第 ( 小节 " , 歌词完 复 ! 第 & 小节稍作变化, 全口语化, 富即兴性, 但语气较为含蓄, 不同于北方的直朴 豪爽之风。曲中较多运用的音列有 )* + ,- + )*、 ,- + )* + . 音域在八度之内, 节奏简单, 整首曲子 , - + /0 + 12 等, -)、 唱起来朗朗上口,明显具有吴越江南小调之柔婉清丽的 色彩。 其间偶有 )* + 12 四度跳进, 以示其又不完全同于江 南小调, 于柔美间稍有放达乐观, 毕竟, 皖南非吴越而与 其适当保持距离。 皖西大别山区: 皖西山区的民歌异常丰富, 常见的有山歌、 号子、 小 “慢赶牛” 调、 田歌、 茶歌等, 尤以山歌为著。 有曳鞭赶牛的 、 “震颈红” “五锤锣” “快板小 有高吭嘹亮的 、 , 有轻快悦耳的 “丫头调 ” “放牛调 ” “寒 调” 、 以及天真优美的 、 悲哀凄楚的 音山歌 ” 等。它们以不同的面貌反映着山区人民的生活、 思想和感情。 或歌颂劳动者的勤劳勇敢、 或歌颂青年男女 间朴实的爱情、 也有对过去生活的诅咒, 更有对未来美好 “慢赶牛 ” 生活的憧憬。 其中, 调流行面积最广, 山岭上、 田 “慢赶牛” 野间、 农舍旁, 到处能听到有人在唱。 无固定的音
西南一隅。 从民间歌曲的艺术风格方面来看, 它们各具特 色,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皖省乃至全国大区域音乐文化 中所起的纽带作用。
!"
中 国 音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
乐
!"
调、 号子、 花鼓歌、 灯歌等等。 江淮地区音乐风格的特点不 “模糊 ” 甚明确, 具有过渡性质的 色彩, 既是由北 ( 华北平 原 * 而南 ( 江南丘陵 * 的过渡, 又是自西 ( 江汉平原跨大别 山 * 向东 ( 长江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地带 * 的过渡。 本区的民 “小 歌往往兼有多方色彩, 如凤台地区 ( 皖北平原 * 流行的 ( 见例 + * , 五更 ” 节奏简单, 以四度 ( ,- # .%!、 !" # ,- * 小跳为 主、 间有八度跳进的五声徵调式音阶, !" # $% # ,-、 ,- # $% 无滑音、 倚音等装饰性旋律, 歌词 # !" # .%! 音列多次出现, 多用平直的口语, 整齐、 匀畅风格之中流露出奔放、 质朴 “慢赶 的北方音乐之气质。再者, 滁县地区 ( 皖中丘陵 * 的
汉族民歌类钢琴曲中的中国和声色彩性探索
汉族民歌类钢琴曲中的中国和声色彩性黥
金红 莲 安世庆 (燕 山大学艺 术学 院 )
r_|_ 1 国钢琴音乐 中民歌类作品是基于传 区、江汉 、湘 、西南及客家的色彩区。
’I’统民歌创作 的器乐曲 .民歌是专业
根据杨氏 “民歌色彩 区”为民歌的
作曲家创作 的源泉。民歌是民族 的、民间 地方音调色彩区域,汉族民歌的色彩可指
探讨 民族 色彩音 问题上 ,赵元任在 与湘江 中湘江浪部分第七小节
旋律中运用了升暗 ,而前一小节左手和声 部分隐隐预示采用了升暗 。如下谱例 :
谱例 1: 帼江 部分6一l04,节
linl1.1l! IF
求升F音过程 中,作曲家发现五声音 阶式五的七次方得78125种 调 ,而七 声音 阶是七 的七次方得8235434。进 一步研究
格,民歌地方划为西北色彩区、东北色彩
因地拾材求和声色彩音
流传至今的汉族民歌浩瀚繁多 ,仅仅 收录在 《I 国民间歌曲集成》 的民歌30多 万首,这还是限定每册800~1500首条件 的 结果,未整理 、未采集 民歌还需要广大音 乐工作者挖掘开垦。汉族 民歌音乐瑰宝为 钢琴音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素材 , 中国钢琴音乐腾飞奠定了夯实基础 。特别 为追求钢琴音乐的中国化 ,中国钢琴音乐 学派抛 出了橄榄枝 .深深吸引了无数钢琴 音乐从事者 ,其 中充满才华 的钢琴音乐创 作者 留下 了经典钢琴作 品,下面 以和声的 中国色彩角度考察他们 的足迹 ,为以后创 作 者提供 可采用 材料 。
乐种类之间的关系 ,因这种理论引进进化 论过 程 中涉 及种 族 不 同视 点 而步 入21世 纪 逐渐 淡 出音 乐学 界 。
2O世纪9O年代 以后,色彩理论更多的 依托的是 巴托克、柯达伊的 “音乐方言区” 理 论 。在 民歌 中 色彩 理论 提 出异 议 的 杜亚 雄 。指出 “民歌无色彩”,汉族民歌演绎运 用的是方言 ,因而以方言来划分汉族民歌。 此后 ,民歌色彩区研究吸收此理论 ,以语 言学 上 的方 言研 究 巩 固完 善汉 族 民 歌的 理 论研 究。
民族音乐学中文书目
王光祈:
《中西乐制之比较》,1924年成书,1926年中华书局出版。
《东方民族之音乐》,1925年成书,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
Myers, Helen
1992: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器乐类-
杨荫浏:《阿炳曲集》
杨荫浏、曹安和编:《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
杨荫浏:《苏南吹打》
杨荫浏:《十番锣鼓》
袁炳昌、毛继增编着:《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1986年出版
刘东升等编:《中国乐器图志》,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东升等编:《中国乐器图鉴》,山东教育出版社19年出版
薛艺兵:《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03:《中国乐器志·体鸣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萧梅
2001:《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陈铭道
2004:《音乐学-历史、文献与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1988:《民族音乐学――音乐词典词条汇编》[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董维松、沉洽编
袁静芳:《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一期,第43-59页。
伍国栋:《长鼓研究》,《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354-381页。
薛艺兵、吴奔:《屈家营“音乐会”的调查与研究》,《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二期,第81-96页。
秦序:《我国南方高山、苗、佤等族的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学》1985年创刊号。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色彩划分”相关问题的思考下
关于中国民间歌曲“色彩划分”相关问题的思考下作者:王一凌来源:《黄河之声》2018年第16期摘要: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歌形式,这就构成了我国庞大的民歌体系,而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就成了许多专家学者所研究的重大问题。
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找出哪些地方民歌有着共同的风格特点而哪些地方民歌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相同风格特点的几个地方就可以划为同一色彩区。
从1980年王耀华先生率先对福建民歌色彩区划进行研究开始,人们开始关注到民歌的色彩区划分这一问题。
本文通过总结许多专家学者对民歌色彩划分这一问题各自独特的见解分析与得出的相关成果,引出如今中国音乐界对民歌的色彩划分问题的研究程度与状况,最后笔者提出自己的分析、见解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民间歌曲;色彩划分;背景一、近期研究程度概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民歌的色彩区划分这一问题的各自观点,总结出他们大致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论述的,其中大部分的人认为色彩区的划分与地理背景、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社会背景、人口变迁这五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其中地理背景对于民歌的色彩区划分的影响比较大,一个地区因为其地理的差异造成了他们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所以地理背景可以说是其他四个方面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各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看出其民歌特点,比如西北地区由于地处高原地带,气候环境比较恶劣,人民生活比较困苦,所以西北地区的民歌多为山歌形式,音调高亢嘹亮悠长。
而江南地区由于是鱼米水乡,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气候温暖水域众多,经济发达,美丽富饶,所以其民歌也带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幽雅婉转。
地理背景环境相近的地区之间民歌也会比较相似,地理背景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人们的气质、性格、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差异,造就了不同体裁的民歌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现如今大家通过对地理、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人口变迁等几个方面的详细研究以及对于中国民歌(主要是汉族民歌)的总体分析,普遍将中国民歌的色彩区划分为以下两种大分类:第一种将其分为九个色彩区,分别为中原区:鲁豫、冀中、冀南、皖北;东北区:东北三省、冀东、冀东北;江淮区:苏北、皖中、皖东;江南区:浙、苏南、皖南;东南区:粤闽台、赣南;西南区:桂云贵;川鄂区:川、陕南、鄂大部地区;中南区:湘赣、鄂部分地区;西北区:陕西、内蒙西部、甘青宁大部地区。
论汉族民间音乐的实践性
论汉族民间音乐的实践性作者:詹棉棉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8期摘要:中国汉族民间音乐按其所在的地域划分,有东北部平原音乐文化内外区、西北高原文化内外区、西南高原音乐文化内外区、江淮音乐文化区、江浙平原音乐文化区、江汉音乐文化区、湘音乐文化区等。
在学习汉族民间音乐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切体会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民族音乐的多样性。
本文以汉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和体验,归结汉族民间音乐实践的途径及其相关问题。
关键词:汉族民间音乐实践性一、汉族民间音乐的区域性划分特征总体上看来,我国汉族为主体的民间音乐因地理文化因素可以划分为几大音乐文化区。
依据所使用的《汉族民间音乐的区域性特征》讲稿,杨匡民教授的《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区的划分》(《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一期)阐述了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民歌色彩区的划分,指出了方言口语化、地方传统音调与民歌旋律、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地方色彩形成的作用:“民歌旋律的地方色彩,有的是重语腔的地方色彩,即是说其旋律的地方色彩,方言语音的影响成分较重;有的旋律是重地方音调的色彩,即是说旋律的地方色彩,地方音调的影响成分较重。
”他指出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调式色彩,“从地方特征来说,调式的地方色彩决定于当地所采用三声腔的种类及三声腔在旋律中的结合方法、地方习惯的旋法”。
在民歌色彩区的划分上以湖北省为例,从历史、地理、社会、习俗上寻找根源,指出民歌的色彩区问题“实际上是民族的迁移、分散与互相影响的问题”。
他把湖北省境内分为五个民歌地方色彩区,从方言声调上进行分析,并根据湖北省内的方言声调同类区划分为五个区域,总结为三种类型:主次型、并列型、混合型。
主次型主要是鄂西南主次型色彩区、鄂东北主次型色彩区;并列型的主要是鄂中南并列型色彩区;混合型的主要是鄂西北混合型色彩区、鄂东南混合型色彩区。
他认为因方言声调与地方音调分布的差异,“引起了民歌旋律地方色彩分布的差异,由于方言声调与地方音调特点的变化程度是渐变,也引起了旋律差异程度是渐变的规律”。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
汉族民歌色彩区划分汉族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于世。
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汉族民歌呈现出各具特色的色彩区划,这种区划不仅展现了汉族民歌的地域差异,还反映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一、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朴实为特点,旋律高亢,歌词质朴。
其中,山西地区的民歌以“嗷嗷”切人心弦的嗓音、极富磅礴气势的节奏和粗狂豪放的旋律为主要特点。
而河北地区的民歌多以扎实的唱腔和浑厚的声音表现出大地的宽广与奔放。
而中国的首都北京,则有着充满威严与豪气的京剧唱腔,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民歌,更是独树一帜。
二、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南方地区的汉族民歌表现出柔美、细腻的特点,常常以流畅的旋律和悠扬的唱腔给人以清新宜人之感。
广东地区的民歌以优美的旋律、柔和的音色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江苏地区的民歌则常以婉转动听、清丽秀美的表现形式引人入胜。
另外,在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民歌则更多地表现出悠扬、娓娓动听的特点,不同于南方其他地区的细腻柔美,更多的体现了辽阔山川与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三、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色彩东北地区的汉族民歌以豪放和奔放为主,表现出北方民歌的直接、自由和不羁。
山东地区的民歌声音雄壮豪放,多用孤担、板石、石锣等乐器伴奏,气势磅礴。
黑龙江地区的民歌则给人一种宽广与淳朴的感觉,常以大气磅礴的声音和富有激情的唱腔让人为之动容。
汉族民歌色彩的区划虽然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不管何种类型的汉族民歌,它们都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音乐资源和艺术创作的灵感。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弘扬汉族民歌这一瑰宝,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彩的光芒。
谈论民歌地方色彩分析
谈论民歌地方色彩分析一、何谓地方色彩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
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
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
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
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
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助性的分析因素。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及区域性
的独特个性 , 各地 民歌都有不 同的个性 , 成不 同的美感效 应 , 构
由此形成千差万别 的“ 地方色彩 ” 中国幅员辽 阔 , 。 导致各地在语
和音乐均有 中性色调 。千里江汉平 原潜江县 的打 麦歌《 崔咚崔》
又称《 崔咚》 即是典型 的中音 色彩曲例 。全 曲语 言诙谐风趣 , 打 ,
黑龙江 靳威娜
浅谈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及区域性
嗣淑 港、 文化乃 复 郜产粤 影响 ‘ 一 秣 走 薯 毒 照拳往 嚣 警 事艄峨 移 晕 瘦避畸 两蕾的 ’ 噬 l 蚤乐知诫蠢 凰瓠碱鹕黄拳 妊禳 螽 兔缝各簧 皋 涵 琏砖专 谖氏嗷 簧畦; |1I 专毒 I
化上 。 音 腔所代表的具有 丰富独立意义 的“ 单个音” 中国民歌的 在 各种 品种中广泛地存 在。凡是接触过 中国民歌 的人 对此都有着 微妙 的感觉 。音腔变 化体现 了中国传统 音乐 中对音 响细节的追 求 ,而追求 细节美 的最小单 位便体 现在单 个音 的进行过 程 , 即
更 深一层次 的划分 , 才能找出其间 的色彩差异 。 四、 南北中 的色 彩蔓鼻 从宏观层次看 ,中国民歌 可划分 为北方 南方和 中部 三大色
慢 一快 ” 行 板 一小快 板 一谐谑 曲 一行 板 ” 样的具 有套 曲原 或“ 这 则的乐 曲通 常也有严格 的速度 术语 。而 中国音 乐中对这类渐 变 的速 度变化通常没 有明确 的指示 , 全靠演 奏者 ( 或演 唱者 ) 自己
般来说 , 很少有从快到慢 的渐变 , 通常是 由散起到慢至快 的发 展 。西方 音乐 中速度 的改 变总是 有 明确 的标记来 标 明 。 快 一 “
一
民歌地方色彩辨析
民歌地方色彩辨析民歌是由劳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且多数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以口头的形式口耳相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人民群众集体的加工、提炼而成为完整的艺术作品。
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
许多受人喜欢的民歌大都经过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几代甚至于几十代人的传唱加工,日积月累,有的沉淀为新的民歌,而有的经历了成千上万人的传唱,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变得更美、更完善,流传更广。
如此不断发展、繁衍,使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具有了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一、民歌的历史因素豫南地区处在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过渡地带,同时受到这两种文化的洗涤和冲击。
豫南很早就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其民间音乐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底蕴十分深厚。
早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灿烂的古代文明。
豫南在古代民歌就非常盛行,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据历史记载,“此地民风喜乐好玩,崇巫知音”,就说明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每年正月初或农闲季节,灯会、庙会遍及全国各地,这些众多的音乐活动就是孕育我国民歌的丰厚土壤。
二、民歌产生的地理因素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豫南地区,不仅受到两江的哺育,同时也有着大别山和桐柏山两条大山脉,深受两山的影响,此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民习、语言发音与中原腹地的河南主题差异非常大,也与湖北境内各县风格迥异。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也是制约民歌风格与体裁的重要因素。
三、民歌的人文因素豫南地区气候普遍温和,物产很多,盛产大米,且又有丰富的淡水鱼,被称为“鱼米之乡”,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段。
豫南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广泛交流以及地理因素,使民歌内容与风格特点颇为丰富。
豫剧在息县、罗山一带流传;京剧在固始、潢川流行;曲剧在息县、淮滨地带流传;花鼓戏在新县、商城地区流行。
中国民歌的分布
中国民歌的分布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不同风格色彩,中国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六个不同的风格色彩区。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3.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4.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5.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6.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7.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至于每个民歌区的民歌分类。
由于民族不同,各自有其传统的分法,不可能划一,只能存异。
1.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这个民歌区主要处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民歌为代表。
蒙古族历来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民歌可分“长调”、“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主要流行于东部牧区以及阴山以北地区,特点是字少腔长,富有装饰性,音调嘹亮悠扬,节奏自由,反映出辽阔草原的气势与牧民的宽广胸怀。
牧歌、思乡曲、赞歌等大多属于长调。
闻名的曲目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短调”主要流行在西部、南部半农半牧区,其特点是结构短小,节奏规整,不少叙事歌、情歌、婚礼歌都属于“短调”。
著名的短调民歌有《森吉德马》、《小黄马》等。
草原文化民歌的共性是表现出草原牧民的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情感与性格。
此外,在西蒙还有一种“蒙汉调”(蛮汉调),它是蒙、汉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的产物。
流行于河套一带的“爬山调”也是蒙、汉民族共同喜爱的歌种。
2.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完整版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
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
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有: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
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
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
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
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
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
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
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
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
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
湖南郴州市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及特征
黄钟(中国·武汉管乐学院学报)2007年辫4期HUANGZHoNG(JournalofWuhanConsorvatoryofMusic,China)文章编号:1003—7721(2007)04·0072一08毛毳湖南郴州市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及特征接篓:本文采用莽建孛的《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酶划分》中酶汉族民歌近议色彩区划分的原理;根据洪滔的《试论湖南汉族民歌的分区》中对湖南汉族民歌湘中区、湘南区、湘东区、湘西东区的四区划分,并结合湖南省郴州书及其下辖的备县市区的历史、地理、方言情况,将榔蛾市汉族民歌划分势四个色彩区:獬氇龟彩区、泰哭——赘兴色彩莲、整寒——汝城色彩嚣、安仁色彩嚣。
关键词:湖南郴州审}汉族民歌;色彩区中图分巍号:J607文献标识码:A郴州位于湖南南部,西临湖南永州,北临湖南衡阳,东南方向分别与江西、广东交界,素稽湖南的南火门之称。
凼于与临区语言、文化的交融,导致了本地隰民歌种类丰富多彩并富有特色,是湖南民歌的重要歌系区。
在长期缓来静瑟歉整瑾冬研究孛,瓣邪列隶辖嚣志所有黪民歌有蘸释l楚分法;第一释是全速范围内黪民歌色彩区域划分,将郴州市辖区内的民歌划归入“湘色彩区”,如周青青的《中国民歌》中的民歌色彩区域划分}另一种是湖南省范围内的民歌色彩隧域划分,将郴州民歌划归人“湘南区”,如洪滔的《试论湖南汉族民歌豹分嚣》◇。
撮据笔者对辩翔囊辖送疼民歌的了勰慧分辑,谈为浚上嚣穆爱歌色彩越城裂分法都显得篱单瑟笼统。
其理由之一是:现郴髑市辖桂阳、嘉禾、临武、宜章、汝城、桂东、永必、安仁8县和北湖、苏仙2区,代管资兴市,其中桂阳、汝城、安位、资兴等地区的民歌色彩与郴州一桂阳一嘉禾一带的民歌色彩有着明显的差异;理盘之二是:鬏据洪滔的《试论澳毒汉簇瑟歌鹃分区》,湖南省范围蠢鲢民歌接啻乐特征划分势澜孛送、濑南区、湘东区、湘西区等四个民歌色彩区,而郴州市辖区内的汉族民歌却包含了湘中区、湘南区、湘东区筹三个色彩区民歌特征,加之郴州辖区内的民歌与湘西瑶族民歌也有着诸多相似的色彩特征,那么,郴州辖区内静民歌就不仅是对应于“湘南区”色彩特徭,露且是壤对于溺磷省懿霾今瑟敢色彩送域来说都霹淡找到褪对应的色彩特征,湘中、湘南、湘东、湘西四个色彩区的民歌在郴州辖区内都存在。
各地区民歌的区别
各地区民歌的区别中原民歌涵盖广泛,主要是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
汉族民歌区在六个区中属于最大的一个,语言虽同属汉语,但各地方言不同。
东、西、南、北差异很大,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呈现出多种特征。
另一方面汉族在北方草原民歌区、西北半农半牧民歌区以及西南高原多民族民歌区都有千万以上的人口,因此,民歌区部分重叠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基于以上情况,汉族民歌区又可以分为十个支区和一个特区,各有特色。
少数民族民歌充满了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了该民族的习俗和风情,比方说好客,热情和豪放的风格。
不同的民族的民歌具有不同的特色。
西北民歌主要是指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新疆族人能歌善舞,歌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情歌,劳动,欢庆等。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南方民歌属于中原民歌中地处南方的那一部分。
即江淮民歌支区;江浙平原民歌支区;闽、台民歌支区;粤民歌支区;江汉平原民歌支区;湘民歌支区;赣民歌支区;客家民歌特区。
江淮民歌支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
闽、台民歌支区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
粤民歌支区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江汉平原民歌支区使用西南方言。
古文化比较发达,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着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上)
作者: 苗晶;乔建中
出版物刊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26-33页
主题词: 汉族民歌;色彩区;民族音乐学;汉族民间音乐;比较音乐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背景;音乐文化;聚居区;区划
摘要: <正> 本文想就目前已经受到我国民族音乐学界广泛注意的一个课题——汉族民歌的分布与区划,作一初步探讨。
按照种族、地理、文化背景或体裁、风格等把大至全世界小至一个民族的聚居区的音乐文化分成若干区域,是比较音乐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上居于十分特殊的地位。
特别是汉族民间音乐,由于有。
试从_慢赶牛_五更调_看安徽民歌的地域性分布
!"
中 国 音 乐
!二"
我们今天所见之安徽音乐,特别是皖省民间歌曲的 分布状况, 概系明清俗乐繁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具有其
区和唱法, 演唱者根据自身嗓音条件而唱, 或高或低, 真 “慢赶 声或假声均可, 节奏亦较自由, 各地均有大同小异的 “慢赶牛 ” 牛” 调。 如流行于六安金寨的 , 曲调并不复杂, 以
!一"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 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 同的地形、 地貌、 位置、 天象、 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 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 直接的作用, 并分别形成了分布于亚、 非、 欧、 美的代表人 世界各地的音乐文 类早期文明的文化源地 。诚如其说, 化亦因各地不同的地理特征而呈互异的空间分布状况。 地处华东的安徽省,其复杂的地形分布孕育出异彩的民 间音乐文化。 安徽省地处华东的西北部, 跨长江、 淮河及钱塘江流 域。 全省地势呈西南高、 东北低, 自南而北为山地、 丘陵、 平 原。 南部多为山区, 海拔较低, 山间多斜盘地, 当地居民多 生活于此, 以农耕为主, 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黄山宛如一 颗明珠镌嵌在其中。皖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的平 原, 多洼地, 土地肥沃, 是我国重要的种植区。 中部为皖西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地带, 西高东低, 西部山区多峡谷, 地 势落差较大, 当地居民多经营茶叶、 果木等经济作物以及 畜牧业; 东部丘陵地带以种植和养殖为主。 如此错综复杂 的地形决定了皖省的音乐文化当异常丰富。从春秋古都 “金石之乐 ” “徽班崛起 ” 寿州的 到明末清初的 直至响遍大 “凤阳花鼓 ” 江南北、 长城内外的 , 无不显示出浓郁的地方 特色。
民族音乐研究
有徵音和商音, 并突出宫 !" # $% # &’ 音阶为主的羽调式, 音, 结果羽调的清秀悠长之风被削弱了, 增之以明快达观 之意, 这正符合山区人们的心理特征。全曲分为 皖西南区: 皖西南一隅, 是古代皖国 ( 西周时册封皖伯作皖国的 领主, 今潜山县境内。 * 的发源地。处皖南山脉与皖西山 脉的夹谷中, 延鄱阳湖平原, 风俗民情、 语言、 文化更与赣、 湘诸地相近, 受楚文化影响明显。音乐艺术亦尤如此, 如 “慢赶牛 ” 流行于安庆地区的 是由 .%! # !" # $% # ,- 四音组 成的特别羽调式, 无角音, 徵音得以强调, 商音和宫音间或 出现,当然 !" # $% 羽调特性音阶起着恰当地稳定调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