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篇之3二程理本论
二程理学理念
![二程理学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5a24da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8.png)
二程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由程颢和程颐兄弟创立,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二程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创造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应该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诚:二程理学强调“诚”,即真实、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之道:二程理学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状态。
他们主张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执。
4.知行合一:二程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紧密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理。
总的来说,二程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真实、中庸、诚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ca1acbfc77da26925c5b062.png)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 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 理也。”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 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 照。”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譬如人欲往京师, 必知是出哪门,行哪路,然后可往。如不知, 虽有欲行之心,其将何之?”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气关系 (1)事物是由气构成的 “万物之始皆气化。” “物生者,气聚也;物死者,气散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 阴一阳,道也。”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 者。” “有理则有气”,“有理而后有象”, “道则自然生万物”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理在气先 “理未尝离乎气,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 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 之各为一物也。若在形上看,则虽未有物而 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 是物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1)“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肯定人有天 赋的知识,这是认识的前提 (2)怎样来认识天赋的知识呢?回答是“致 知在格物”,即通过认识事物之理,来唤醒 心中之理 (3)通过日积月累,就会“豁然贯通”,于 是“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2、“致知”与“用静” 二程:“涵养须用静,进学在致知。” 朱熹:“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工夫日益进, 能居敬则穷理工夫日益密。” “涵养中自有穷理工夫,穷其所养之理; 穷理中自有涵养工夫,养其所穷之理。”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35bfd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一、什么是二程学说?二程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学说流派,主要由二程(指程颐和程颢)的学说所组成。
程颐和程颢是宋代朱熹的两位重要弟子,他们以传统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宇宙、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学说体系,被后人称为二程学说。
二程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程颢的学说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二、二程学说的主要观点1. 天人合一观二程学说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宇宙是密切相连的。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由天地之气构成的。
因此,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受到宇宙的影响,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性即万物观二程学说中的”性”是指人的本质和固有的道德准则。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与天地之道相合。
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与天地之道相一致,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同时,他们也指出人性的发展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养。
3. 尚贤观二程学说重视教育培养,提倡尊重和学习贤人的德行。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圣人的境界,通过学习和效仿贤人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的道德提升。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师长的教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
4. 诚实守信观二程学说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和诚信的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主张人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
5. 道德修养的目的二程学说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完善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使个体能够与天地之道相合,实现内外的统一。
三、二程学说的影响二程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e9bc23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b.png)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分别以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为代表。
二程理本论和气本论在宇宙生成论、形神关系论、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1.宇宙生成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宇宙的生成不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而是由超越性的理所本原。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气则是第二性的。
程颢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之宗,永恒不变。
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的。
程颐则进一步提出,“理”是形而上之道,是第一性的,而“气”是形而下之器,是第二性的。
相比之下,气本论则认为,宇宙的生成是由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气是第一性的,理是第二性的。
气本论强调宇宙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是由气的运动变化所致。
荀子曾提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万物因“气”的变化而变化。
2.形神关系论二程理本论认为,形与神是统一的,以神为主导。
程颢认为,“形”是人的身体,是物质性的;“神”则是人的精神,是超越性的。
人的精神是永恒的,即使身体死亡,精神仍然存在。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精神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气本论则认为,形与神是分离的,以形为主导。
气本论认为,“形”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质;“神”则是人的精神,是形而上的。
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可以分开的,身体死亡后,精神也会随之消散。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养生之道来实现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3.认识论二程理本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理”所决定的。
程颢认为,“理”是超越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内心的体验和领悟来获得。
因此,程颢主张人们应该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认识自己内心的本性和“理”的存在。
而气本论则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气”所决定的。
气本论认为,“气”是物质性的存在,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只能通过感官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来获得。
因此,气本论强调人们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842d5724693daef5ff73d6c.png)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宋明理学(二)剖析
![宋明理学(二)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75c72e28a32d7375a5178000.png)
程 颢
朱熹
程 颐
王 守 仁
二程兄弟在理学思想发展中的贡献
程颢(hào)(1032—1085)
字 伯 淳 (chún) , 学者称明道先生。河 南洛阳人。曾任地方 官吏,后任太子中允、
监察御史里行。
程颐(1033—1107)
字正叔,程颢之 弟,学者称伊川先生 。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 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 系辞》说“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对这两句话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 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 的,是“器”;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 而上”的,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 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才是形 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分理和物、道 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敬”与“静”混为一谈。程颐说:“敬则自
虚静,不可把虚静唤做敬。”(同上)用“主
敬”代替周敦颐的“主静”。一味求静,容易
放松警惕性。至于“敬”的界定,程颐说: “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
谓一。”(同上)所谓“主一”、“ 无适”。
就是高度集中注意力去遵守封建伦理二不要有 一丝一毫的背离。(僧侣主义修养方法,比佛 道僧侣主义更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性,尽性便至命。因指柱曰:‚此木可以为柱,
理也;其曲直者,性也;其所以曲直者,命 也。‛理,性,命,一而已。(《二程外书》 卷十一)
既然,从根本上看,性、理、命难以分开,
为什么又出现不同的概念呢?程颐说: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二程遗书》卷十八) 就是说理在自然为不可违抗的“命”,在 社会为规范行为的“义”,理赋于人为先验之 性,理寓于身为主宰之心。
二程礼论的性理基础
![二程礼论的性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edb1cbb58fafab068dc029f.png)
二程礼论的性理基础二程继承了儒家重视秩序的礼学传统,并创新性地从心性义理角度释礼。
义理上认为礼依据天地万物差异一体的天理之序而设;心性上,纯善无恶的天命之性即性理是礼的形而上依据,自然存在的气禀之性即生性以及由此生发的人情,是礼的形而下依据。
心性义理构成了礼的本体,性理是礼的本体,礼是性理的发用。
理体礼用,理本礼末,理不变,礼因时而变。
圣人掌握了礼的要义因此能够做到与理合一,因时变礼,乐在其中;常人通过克己复礼、礼乐教化达到安身立命的效果;背礼的人日践危地,难得安生。
二程从心性义理高度谈礼,注重礼的要义,对礼进行抽象化内在化,提升了传统礼学的理论水平。
标签:二程;礼;理;性;性即理程颢、程颐兄弟的礼学思想继承了儒家植根于称情立文基础、专注于伦理纲常建设、满足于修齐治平需要的礼学传统。
区别在于,体贴出天理的二程从形而上的心性义理层面释礼,将礼进一步抽象提升,为礼寻找到心性义理的形而上本体,将形而下的礼的依据上升到形而上的天理层面,内化于天命之性为人性终极依据的人情中,以“理”释礼,以“性”释礼,在性即理、礼即理的抽象转化中,提升了礼的哲学高度。
一、理本礼末1.“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在礼义和礼制之间,二程重视礼义。
程颐强调了《礼记·郊特性》中“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的思想,他说:“大凡礼,必须有义。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①程颐认为掌握了礼之义,就可以改变具体的礼。
例如他说:“礼,长子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
礼虽不言,可以义起。
”②中国的礼乐文明素有礼分乐和之说,礼别异是为了形成差异一体的秩序,程颐就持这个观点,他把礼理解为“别”和“序”。
二程把“礼”训为“别”,即差别。
程颐在训仁义礼智时说:“义训宜,礼训别,智训知,仁当何训?说者谓训觉,训人,皆非也。
”③这符合“礼别异”的思想。
程颐还说:“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④这种秩序是有差别的维齐非齐的秩序。
二程的哲学思想
![二程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6ae72a9f705cc17552709d0.png)
▪ 3、礼乐本体
▪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此固有礼乐,不在玉帛钟 鼓。先儒解者,多引‘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此固是礼乐之大用也, 然推本而言,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 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
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二 程集》
▪ 3、理无增损
▪ “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 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生说得存亡加减。是 佗元无少欠,百理俱备。” 《二程集》
▪ 4、理一分殊
▪ 就是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关系问题。
▪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 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 之以一,则无能违也。”《二程集》
▪ 2、就性的禀受和本原而言,二程又有“生之 谓性”与“天命之谓性”的区分。
▪ 程颢:“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 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 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 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 可不谓之性也。 ”
▪ 程颐:
▪ 性无不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 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 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 也,常履之道也。下顺乎上,阴承乎阳,天 下之正理也。”
三、心性理论
▪ (一)性即理也
▪ 程颢:“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 便不是。”
▪ 程颐:“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 也。”“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到于涂人, 一也。”
二开头的儒家术语
![二开头的儒家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fa1fddd4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6.png)
二开头的儒家术语
(实用版)
目录
1.儒家术语的概述
2.二开头的儒家术语的意义和作用
3.二开头的儒家术语的具体例子
4.二开头的儒家术语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术语更是丰富多彩,富有哲理。
在这些术语中,有一类是以“二”开头的,如“二程”、“孔子”、“孟子”等,它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二程”指的是程颢和程颐,他们是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被誉为“理学双峰”。
他们的学说主张“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世界,从而实现道德修养。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指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之一。
孔子主张“仁爱”、“礼治”,提倡人际关系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孟子”是指孟子,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努力修炼,就可以实现道德的升华。
这一思想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开头的儒家术语不仅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它们提醒我们要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真理,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二开头的儒家术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儒家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程对儒学哲理化的论证
![二程对儒学哲理化的论证](https://img.taocdn.com/s3/m/262099dfb14e852458fb57fb.png)
坏纲常伦理 , 扰乱社会 秩序 这些 陈词 滥调来 批 判佛 学 , 未能
触及佛学体 系内部 , 不能从本体论 、 认识论上批判 , 哲理 程度
、
儒学的分散性及 衰微状况
春秋 时期 , 以孔子为宗 师创 立 了儒 家学 说 , 这 时儒学 而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10 3 9 ( 0 2 0 0 8— 2 4 2 0 ) 3-0 5 o 0 0一 4
提高, 但他 只是 以道家 学说来 解 释儒学 , 并不能 真正恢 复儒
学。
儒 学作为政 治伦 理学说 , 始终 在寻求 一种 更精 致 的体 系, 来保证其统 治地位 更加 牢 固。面对各 种 学派 、 潮 的冲 思 击, 儒学也 在一 直不 断的完善 , 而二程 从根本 上 对儒 学进 行 了一 次完整 的论证 , 儒学哲 理 化程度 大大 提高 , 辨性 更 使 思 强。本 文试 图从二 程是 怎样把哲 学 和伦理 纲常 结合 起来 为
必要成分 。但二程认 为“ ” 气 不是 永恒 的 , 能作为 “ 界的 不 世
最 后 根 源 ”, 说 : 他
剔除了迷信 色彩 , 但也 只是还 自然界 以本来 面 目, 不 能构 仍 成一套符合哲 学思维 的理论体 系。 汉代董 仲舒 将儒学推 到了一 个新的阶段 , 他构建 出一套
苟子从礼 出发 , 断绝 天人关系 , 从人性恶 的角度 , 证礼 论
存 在的必要性 及合理性 , 并提 出“ 人化性起伪 ”, 圣人 ” 圣 而“
又从 何来 ?这使 苟子陷入矛盾之 中 , 虽然他 的天道 自然思想
用, 立标 以明道” 他虽然 肯定气 的作 用 , 为他 是构成万物 的 认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70569c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a.png)
⼆程的“理学”说什么?宋明理学这⼀段特别难懂,⼀般⼈看着就头痛,因为他们⽤的概念、术语很晦涩,⽐如理与⽓、⼼与性、静与敬、知与⾏、已发与未发、道⼼与⼈⼼、天理与⼈欲、天命之性与⽓质之性。
这些概念,从⼆程开始,就⼀直在讨论。
有⼈问:能不能找出最重要的概念呢?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理⽓⼼性。
”如果还要简化,就是两个字:“⼼性。
”有⼈将宋明理学归结为“⼼性哲学”,⼼性⼆字最关键。
1、“天理”的提出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程有关。
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因为程颢悟出了“天理”,所以他的学说就被称之为“理学”。
他的弟弟程颐也有贡献。
⼀般认为他们两兄弟的思想⽐较接近,不好绝对分开,但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有⼀个看法:哥哥程颢的思想偏重于“⼼”,由后来由陆九渊继续,王阳明完成,称“陆王⼼学”;弟弟程颐的思想偏重于“理”,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程悟出的这个“理”或者“天理”,⽤通俗的话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法则”。
⼆程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就是伦理。
但是,⼆程把“物理”等同于“伦理”,很难让⼈信服。
2、“伦理”⾼于“物理”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天就是⾃然,“天理”就是⾃然规律。
西⽅⼈发明了物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天理的。
从⼴义上说,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都是研究天理的。
⼆程说的天理,就是⾃然规律:问:天道如何?⽈: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可以看出,⼆程说的天理、天道是⼀个意思,都是⾃然的法则,跟宗教神灵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程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物学家,所有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搞⾃然科学的,他们为什么要抬出⼀个“天理”?“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才是理学家真正想说的。
说⽩了,⼆程说的天理,其实就是君⾂⽗⼦之类的伦理,是不能改变的。
也就是说,⼆程将“物理”和“伦理”看成同⼀个理。
二程哲学思想
![二程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0e42563c1ec5da50e27001.png)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知行观 1、知本行末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 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 (遗二五)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遗十五)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遗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 心。其将何之?” (遗十八)
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 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2、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昔尝譬命是源, 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 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伊川先生
政治上,二程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也反对荆公新学, 与邵雍,周敦颐同是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遗书》, 《易传》、《经说》、《粹言》等。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一)理的涵义和性质 1、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无往不复……屈伸往来之常理也。” (《程氏易传》) (《程氏易传》)
天命之性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本体之理在人的本质中的体现。 就其道德价值而言,天命之性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二程以气质之性分别人的社会等级,并把气质之性视为人性恶的 根源。
三、人性论及伦理思想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思想。 1、二程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人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 理而不知反。” “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人于天理昏者,只为嗜欲乱着他。”
程颢程颐二程天理研究
![程颢程颐二程天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22246f7e21af45b307a869.png)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二程理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渊源,这是由于自汉代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统的儒家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随着佛、道的兴起,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有时尊儒,有时崇佛或崇道,致使儒、道、佛三家不断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三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由互相诋毁,而变为互相补充,这是它们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因为并存的各个学派在思想素质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正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程正是打着尊儒排佛的旗号,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的某些思想素养,建立起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更加严密、更有思辨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程在建立自己的本体论时,以儒家经典中“理”的概念为基础,把“理”作为万物的本原,“理”成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原则,形成了理一元论的本体论。
同时他们也吸取了佛教的思想因素,比如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禅宗的“佛性”“真如”说等等思想观点。
因此二程能够从较高的层面来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社会的治理等重大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论的哲学体系。
二程认为,天即是理,理即具有宇宙万物的主宰者的地位,同时亦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天理本身是圆满自足的,它无亏无欠,不加不损,然而它却包含了一切事物。
这种认识在宋代理学思潮的格局里,始于二程。
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
二程认为天理是自然之理,人的意志不能对天理加以干涉,所以二程告诫人们要顺应天理而不能违背它。
同时天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人们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天理,所以其又是一个观念性的精神实体。
我们认为就二程所说的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之理的观点而言,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说无形无象的理存在于有形有象的事物之先,这就把观念性的理孤立,虚脱出来,否定了物质世界的本原性,这体现了二程天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
二程又认为人伦即是天理,这就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根.本区别,使整个宇宙都被天理所笼罩,从而使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既为儒家的伦理原则提供了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https://img.taocdn.com/s3/m/e0fceed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1.png)
⼆程理学的核⼼要义⼆程理学的核⼼要义是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包括普通民众都亟待了解的。
存天理、灭⼈欲曾在历史上被视为⼆程理学的核⼼要义,可在当今时代⼤⼒宣传“存天理、灭⼈欲”⼜不合时宜。
我想⼆程理学的当代阐释,若⽤⼀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若⽤两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诚敬;若⽤三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致⼤公,⽴诚敬。
⼀、存天理,节嗜欲。
存天理,节嗜欲,是⼆程理学的核⼼要义。
⼆程建⽴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上古时期,⼈们认为“天”是神,主宰⼀切。
程颢认为“天者理也”,认为天是理,⾃然界有⾃⼰的运⾏规律,⼈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然规律,为⼈类服务。
从对⾃然界的认识来说,程颢的实际上是主导了⼀次思想解放运动,将⼈从“天者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程颐在程颢“天者理”的基础上,提出“性者理也”,将“天者理”运⽤到⼈性、⼈伦道德上,认为,⼈也是有⾃⼰的⾏为处事之理的,这个理就是仁义礼智信。
⼆程将天理与⼈伦道德结合,为⼈们提出了安⾝⽴命、⾏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道义⾃觉,这就是⼈要讲天理,要有天理良⼼,不能违背天理,不能违背良⼼。
⽽如何认识天理,如何才能认识⾃然界的规律?如何使⼈具有仁义德性,⼆程认为要节制嗜欲,不为物欲所扰。
程颢说:“⼈⼼私欲,故危殆。
道⼼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灭私欲则天理明”,是说⼈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有去掉私欲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常⼯作中,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私⼼在⾥⾯,就不会公正地处理,这个道理是显⽽易见的。
有了私欲,不仅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也会影响⼈的仁义德性。
仁义德性的表现是爱⼼。
⽽如果⼀切从私欲出发,就不会有爱⼼。
在⽇常⽣活中,我们看到,私欲膨胀的⼈,⼀切从私利出发,少有献爱⼼的⾏为。
存天理,节嗜欲,并不是反对⼈正常的欲望。
⼈的欲望、个⼈利益只要是合理的,不危害他⼈和社会,⼆程并不反对。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
![儒家思想文化-儒家文化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bc5170a26925c52cc5bf14.png)
第一讲儒学的形成及早期儒家思想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孔子的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二)《六经》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2、《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一千五百多年。
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它是用散文写成的。
大致有四种体式:(1)典政治法律、祭祀制度;(2)训诂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3)“誓”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4)“命”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告示。
3、《礼经》简称《礼》也称《仪礼》。
儒家经典之一。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制的汇编,共七十篇,近七万字。
《仪礼》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程哲学思想
![二程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10e42563c1ec5da50e27001.png)
3、理论来源:佛教华严宗“理事说” 的影响。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三)二程天理观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二程曾经说过,“吾学虽有所爱,天理二字,都是 自家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实际上,理作为哲学 范畴早在先秦即已出现。二程的天理显然继承了传统的 哲学思想,并受到了佛教学说的影响,而绝对不是他们 的独家发明。然而,把理作为最高的本体范畴并以之为 核心而建立一个哲学体系,则确实是他们首创。这一理 论体系,促进了儒学的复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 故宋明哲学思潮程朱陆王的学说统称为理学。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在二程以理为万物之本的哲学思辨结构中。“理”这 个绝对精神本体就是马克思所指斥的“无人身的理性”, 理跟自己的“对置”,即这一哲学体系中理与万物的关系。 由于万物一理,故对于本体自己跟自己对置的客体的认识, 也即可以返回到它的本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本体的 “自己跟自己结合”,也即是二程格物穷理认识的实质。 (一)格物致知
“无非理也,惟理为实。”《粹言卷一》
(二)理——气——物的哲学体系
★理气关系:
●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元之理。天地如洪炉,虽 生物,消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复在?天地造化,又焉 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 《遗书卷十五》
●理决定气,气从属于理。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粹言卷一》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三)二程天理观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二程天理观显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但我们的分 析不应到此为止,还应当研究,为什么表述事物规律 的理被夸大为万物的本体,物质本身的属性如何被歪 曲为观念性的绝对?
1、错误的思维根源:混淆了“所以然”„本质‟与“所当然” „规律‟。 2、社会历史根源:他们把封建伦理道德原则绝对化,把它们 看作永恒的存在,是普遍的、一般的观念——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心,私欲也;道心,正心也。
危言不安,微言精微。 惟其如此,所以要精一。 惟精惟一者,专要精一之也。 精之一之,始能允执厥中。中是极至处。 (《遗书》) 2、灭人欲则天理明
天命之性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程遗书》卷 1 ) “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 《二程遗书》卷 22 上) ¡°自性而行皆善也,圣人因其善也,则为仁义礼智信以名之。¡±
——《遗书》二十五. “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二程遗书》卷 1 ) “人心惟危,人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至之。允执厥中,所以行也。”( 《二 程遗书》卷 11 ) 3、气禀善恶无损于天理圆满
二程时期针对经学的文章、训诂学风和佛老之学,更多围绕“经”与“道”的关系,提出“经所以 载道” ,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实理”: 理分四种 天道:自然法则 “生生之谓易,是天之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书》二上) 物理: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之则易,逆之则难。” ( 《二程遗书》十一) 义理:社会的道德原则 “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 性理:人的道德本质 人禀受的天地之理 天理说提出的方法论依据 程颢认为《周易·系辞》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哲学的重要方法,他由此区分普遍与特殊、理和物、 道和器。 天理说提出的初衷 “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也。”( 《二程遗 书》卷 6 )
¡ª¡ª《二程遗书》卷十八 ¡°须是知了方行得。¡-¡-未致知,便欲诚意,是躐等也。学者固当勉强,然不致知,怎生行得? 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ª¡ª《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五节 二程洛学南渡 二程弟子众多,其中有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最为杰出,被称为程门四弟子,杨时被称 为南渡洛学大宗。(《宋元学案·龟山学案》) 游酢 (1053--1123) 程门四大高弟之一。字定夫,号广平,建州建阳人。 在二程门人中与谢(上蔡)杨(时)鼎足而三,在当时享有盛名。 道南传承 程门立雪图
“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阳。如人有形影,盖 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影,有便齐有。”( 《二程遗书》卷 15 ) 物极必反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遗书》 卷 15 )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 必有阳刚之才而后能也。”(《周易程氏传·否卦》“ ) 物理极而必反也。以近明之,如人适东,东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也。既 极,则动而必反也。”(《周易程氏传·睽卦》:“ ) 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困既极矣,理当变也。”(《周易程氏传·困卦》:“ ) “贤智之人,明辨物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至,故能损抑,不敢至于满极也。”(《周易程氏 传·大有卦》)
“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说明杨时的敬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的严厉有关。
旧豸山书院遗 址
然由于游酢思想资料的缺乏、后学传承的乏力以及所谓游酢信禅等诸多原因,长期以来被学术 界认为在理论上鲜有贡献而不受重视。 祖望谨案:廌山游文肃公在程门鼎足谢、杨,而遗书独不传,其弟子亦不振。(《宋元学案》 《廌 山学案序录》 ) 杨时 (1053--1135)
穷理的途径 “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 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二程遗书》卷 19 )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 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卷 18 )
¡°敬只是涵养一事。必有事焉,须当集义。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只是 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 ¡± ——《二程遗书》卷十八
1、居敬穷理 主敬自然主静。然敬、静不能混为一谈:
用敬 格物亦须积累涵养。(《遗书》) 《易》所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须是直内,乃是主一之义。……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 明。(《遗书》) 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遗书》) 定性 程颢《定性书》指出,“定性”即“定心”。 定性
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遗书》)
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 节也。
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遗书》) 知了方行得
“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 那路, 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心,其将何之?¡±
“理”是普遍存在的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遗书》)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伊川易传》)
(天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遗书》) 事(用)理(体)一致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伊川易传》)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显微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 此而已。(《遗书》) 天理说是对张载气论思想的发展 程颐认为,气的往来运动中,有一种支配它的所以然者——理。他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 为《周易》理象相互统一。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 遗书》卷 15 )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 而已。”(《二程遗书》卷 25 ) 这与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2、 理气关系:“理生气” 气不具有本原意义,而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凡物之散,其气遂尽,无复归本原之理。天地间如洪炉,虽生物销铄亦尽,况既散之气,岂有 复在?天地造化,又焉用此既散之气?其造化者,自是生气。(《遗书》卷十五) 程颐认为从宏观上说,象张载认为一个事物的气在事物死亡后只会改变形态,不会真正消灭的 看法,与宇宙的发展难以一致。宇宙的“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 “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天之气亦自然生生 不穷。”(《二程遗书》卷 15 ) 变为常道 “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唯 随时变易,乃常道也。”(《周易程氏传·恒卦》) “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 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 819 页) 理必有对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 亦无三。”( 《二程遗书》卷 15 ) 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则为文,非 知道者,孰能识之!”( 《周易程氏传·贲卦》)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也。”( 《二程遗书》卷 11 ) “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乎!”( 《二 程遗书》卷 11 )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经说》卷 1 )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 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 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卷 18 ) “格物穷理,非是要尽穷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所以能穷者,只为万 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第三讲 二程理本论 本讲概述 一、二程的学术地位与特征 二、二程的理本论 三、二程的性理论 四、二程的功夫论 五、二程的理欲观 六、洛学南渡
第一节 二程的学术地位与特征 程颢(1032—1085) 伯淳(明道先生)
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认为自己 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 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 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他们 所走的“泛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
“定”不是停止内心活动,更不是对外物不作任何反应,而是感情应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 消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廓然大公”,这样由个人利害而产生的不宁心境都可以免除了。其核心 是超越自我。 同体 程颢提出,先秦儒家讲仁学只注意了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只是达到了仁的“用”(表现),仁的 “体”(根本)在于 “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与张载相通。 2、格物穷理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二程遗书》卷 18 ) 精神修养与格物穷理是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格物即穷理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遗书》二十五) 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晓此,合内外之道也。语其大,至天地之高厚;语其小,至一物之所以 然,学者皆当理会。……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二程遗书》 卷十八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而虑衰,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周易程氏传·临卦》)
第三节 性理:人性论 理本论是为了论证人伦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性理论则是为了论证人伦道德的天理根据。 1、气禀之性与天命之性(理) 程颐区分了气禀之性与天命之性两种“性” ,认为孟子与荀扬子所用的人性概念不同: 孟子讲的是“极本穷源之性”。天命之性,即性之本,性之理,纯善无恶。 荀子、扬子讲的则是“生之谓性”即受生以后的“气质之性”。只能叫“才” (材,材料,材质), 有善有恶。 气禀之性 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譬犹木焉,曲直者性也,可以为栋梁、可以 为榱桷(音摧决,意为椽)者才也。才则有善与不善。性则无不善。(《遗书》卷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