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教育的目的与功能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的角色与职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教育者的特点与需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方法的分类与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教育评价与测量评价的目的与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的工具与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的构成与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以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发展。
111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111 古代教育学在古代,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
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和启发式教学;古希腊的柏拉图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
1112 近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始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则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强调了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113 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多种流派,关注教育与社会、文化、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六章第六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1.定义教育制度——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的规则。
2.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教育机构的设置、层次类型的分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制度化,都受客观的⽣产⼒发展⽔平制约,具有客观性。
规范性:主要表现在⼊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标的确定上。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变化的,具有历史性。
强制性:它对受教育个体的⾏为具有⼀定的强制作⽤,要求受教育者⽆条件地适应和遵守。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定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制度的核⼼位置的。
2.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第⼀,⽣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第三,学⽣的⾝⼼发展特点;第四,⼈⼝发展状况;第五,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制度化相对于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等教育类型⽇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三、我国现⾏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1.新中国成⽴以前的学制(1)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个近代学制。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广义: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即儿童的成人化过程。
就内容而言,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一)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处于未成熟状态。
(二)能动性人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人有主观能力性,能够改变其所处的环境与状态。
三、人身心发展的规律(一)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比如身高成长的两个高峰期。
另一方面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
比如身高增长了,而骨化未完成。
感觉、知觉的发展比较早,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较晚。
关键期: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这一规律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三)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的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即将达到发展的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一刀切”,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与过渡。
(四)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这一规律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互补性互补性指的是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
教育概论知识点总结期末教育概论是教育学的一个基础性课程,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
教育概论的学习对于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教育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还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教育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下面将对教育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对人进行有目的引导和培养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育、审美等多个方面。
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和引导人的过程。
2.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教育的主体教育的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教育者主要包括教师、家长、社会机构等,而受教育者则是学生。
4. 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5.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听课、讲课、实验、讨论、研究等。
教育方法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选择,灵活多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展现。
二、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启蒙运动、德儒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人本主义教育、个性教育、社会批判教育等。
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个性教育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对学习行为的塑造和强化;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重视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认知结构的建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
《高等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导论第一节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区别一、教育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1.教育。
(1)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是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以及施加思想品德影响的活动。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全面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社会活动。
3.教育学。
简言之,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规律的科学。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学研究的问题。
主要包括:(1)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2)“德智体美”的任务、过程、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教师的职责、任务;(4)学校的组织与条件,领导与管理等。
6.教育的分类。
教育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可从不同的视域对其分类。
(1)按社会职能分,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按智育程度分,有幼儿、初等、中等、高等四类学校教育;(3)按培养目标与教育内容的性质分,有普通教育和专业(职业)教育两种。
7.教育学的分类。
(1)按照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学可分为幼儿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
8.教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又形成许多新的边缘性教育科学,如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力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工艺学、教育未来学,以及各学科教育学等。
二、高等教育学的内涵和研究对象1.高等教育的定义。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术、专业、技术、艺术教育以及师范教育等)。
(2)《高教法》的定义:“在完成高级中学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指对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人,以传授和研究各种科学、技术、艺术等有关学问为主要活动。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教育学概论讲义(二)
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论的学科。
本文将在《教育学概论讲义(二)》中,继续探讨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正文:一、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主要教育哲学学派及其观点a.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实用主义教育哲学c.理性主义教育哲学d.唯物主义教育哲学e.主体主义教育哲学二、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利益相关者1.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a.实证研究方法b.理论研究方法c.本体论研究方法2.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分类a.教师和学生b.家长和社会c.政府和组织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教育目标的概念和分类a.个体发展目标b.社会发展目标2.教育评价的意义和方法a.定性评价方法b.定量评价方法c.综合评价方法四、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1.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技术因素2.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策略a.课程改革b.教学方法改革c.教师培训改革d.教育管理改革五、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a.发展心理学理论b.学习理论c.认知心理学理论d.社会情感心理学理论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a.教学设计与安排b.学生评价与辅导c.班级管理与建设总结:通过对教育学概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各个学派观点,使我们从哲学角度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同时,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研究教育问题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则指导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明确和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其定义可概括为: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教育规律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教育学可分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多个分支学科。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实践性。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第二,具有系统性。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意义、目的、原理、方法和制度等。
第三,具有独立性。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最根本的目标。
教育的本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和促进社会变革。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愿景。
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三个层面。
三、教育的过程和要素教育的过程是指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和流程。
教育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设计、教育评价和反馈等。
教育的要素是指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教育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
四、教育学发展史教育学发展史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等。
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希腊罗马古代教育思想和印度古代教育思想等。
近代教育学主要包括启蒙时期的教育思想、德国教育学派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等。
现代教育学主要包括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
当代教育学主要包括生态学派和后现代教育学等。
总之,教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教育基本理论和原则的学科,其主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的过程和要素,以及教育学发展史等。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可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 16 世纪的德国。
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 1878 年 (清光绪四年) ,其标志是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 1897 年,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 1902 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
7、 1944 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 1986 年 7 月 1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8.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3.学习者:在终身教育时代中包括青少年,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象。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一、教育的定义与本质教育,这个我们生活中时常提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呢?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家庭中的言传身教、社会中的各种实践体验,都可以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
而从狭义上讲,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意味着教育具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性。
教育不是随意发生的,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比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传承文化等。
同时,教育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而且,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还包括品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首先是教育者,他们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能够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人。
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等。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能够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其次是受教育者,这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内化。
再者是教育影响,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
教育手段则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
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将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又会反过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决策。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无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动”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表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表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增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1.1 小学教育的定义小学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教育,是儿童从幼儿园或家庭初步融入社会的教育阶段,其教育对象为6-12岁的儿童。
1.2 小学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进一步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1.3 小学教育的特点小学教育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小学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技能。
二、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2.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揭示了儿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包括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
典型的儿童发展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艾略特的语言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2.2 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是小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行为主义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教育学理论等。
2.3 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是指探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主要包括情感理论、认知理论、学习理论等。
三、小学生的发展特点3.1 生理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期,生理特点包括身体发育迅速、身高体重增长快、器官功能逐渐完善等。
3.2 心理发展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情感变化多端、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等。
3.3 社会发展小学生的社会发展特点是社交能力不断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社会角色认同逐渐建立等。
四、小学课程的设计4.1 课程理论小学课程的设计应该遵循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的方式等。
4.2 课程结构小学课程的结构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电脑、手工、书法、舞蹈等。
4.3 课程实施小学课程的实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建国后的教育。
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3、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中国教育学的发展:1、古代教育思想——孔子儒家教育思想、《学记》、《大学》、《颜氏家训》、《师说》。
2、20世纪教育学的演变:(1)借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2)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3)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4)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4、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改革。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二、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3、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3、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平等。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1、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2、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3、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教育概论(1-9)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①萌芽阶段:⑴《学记》,战国末期,思孟学派,人类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⑵《论演说家的培养》,古罗马,昆体良,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
②独立形态阶段:⑴16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⑵1762《爱弥儿》,卢梭,法国,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⑶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⑷1806《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学者,③多样化阶段:⑴《明日之学校》,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代表学者,实用主义教育学派,“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儿童中心”、“学校即社会”。
⑵《教育学》,凯洛夫,苏联,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⑶1930《新教育大纲》,杨贤江,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④理论深化阶段:⑴1963《教育过程》,布鲁纳,⑵1958《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1975《教学与发展》,赞科夫,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⑶巴班斯基,苏联,把教学看做一个系统,最优处理教学问题3、教育的质的特点(教育的本质)①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活动4、教育的概念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地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服务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5、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内容④教育活动方式6、现代教育的特点①学校教育逐渐普及②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③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④教育制度逐步完善7、未来教育的概念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它强调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校与学制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2.3.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4.“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想。
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6.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
7.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8.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9.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10.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终身教育”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11.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2.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
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13.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
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
大二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大二教育学概论知识点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知识点。
在大二教育学概论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其中一些知识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质、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从最早的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教育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的分支学科。
它探讨了教育的目标、理念和价值,以及教育与人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
三、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不平等等。
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活动对学习者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等。
五、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和教学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六、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研究教育法律规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教育法学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实施和教育法律适用等。
总结:大二教育学概论课程涵盖了教育学的多个重要知识点,包括教育学的定义与发展、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法学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发展,为日后的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
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著作。
2、教育学的创立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
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著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一、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环境的作用: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人的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作用重点: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三、教育与人的个性化重点: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三章教育与社会重点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和满足国家政治关系发展的需要。
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的公民。
教育培养各级各类政治人才教育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服务于政治。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培养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继承和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 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第四章教育的制约性与独立性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经济体制制约教育体制的变革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二、教育对人的制约性: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发展。
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安排不一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关键期教育,做到适时而教。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五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含义重点:狭义: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学习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广义: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学习者在身心诸方面达到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2、教育目的的特点:理想性;社会性与时代性。
3、教育目的的功能重点:定向、激励、评价。
4、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重点:社会依据:教育目的取决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
人的依据: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目的受制于人的价值取向。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重点: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国福禄贝尔:教育的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学习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人的本性,增进人的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2、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重点:法国孔德、涂尔干、德国凯兴斯泰纳:教育的目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人的发展植根于社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习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学习者社会化,保证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3、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重点:美国约翰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的无目的的教育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102)三、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1、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p104)2、我国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重点:坚持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
(p111)第六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述1、教育制度的含义重点: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3、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p119)同上。
4、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p120)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含义重点: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各级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双轨学制的含义、特点及代表国家:18世纪的西欧,英国。
单轨学制的含义、特点及代表国家:美国。
分支型学制的含义、特点及代表国家重点:苏联3、现行学制的改革:纵向方面—双轨学制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横向方面—现代学制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重大发展变化。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改革1、我国近代学制发展历程: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缩短小学学业年限,延长中学学业年限;选科制与分科教育。
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
2、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要求:理解(p138)3、我国现行的主要教育法规。
要求:识记与理解核心内容4、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可下载),重点理解并识记:第二章中的战略目标、战略主题,第四章义务教育,第十一章中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七章教师一、教师职业1、教师的含义: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职业发展历程。
3、教师职业的特点重点: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
4、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地位重点:角色:教师是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学习示范者教师是管理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地位:政治、经济、专业(权利与义务)、社会声望。
(p147)二、教师的法律问题概述1、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重点: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定权、获取待遇报酬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申诉权。
义务: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爱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
2、教师资格制度重点:教师资格条件: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3、教师聘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