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人格分析理论
社会学4大研究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提出,他认为人格的重要层面是来自于深深埋没的潜意识与欲望。
精神分析理论诞生之后,弗洛伊德的学生和弟子又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
Sigmund Freud ( 1856-1939) 24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今属捷克。
出生日期:1856 5 6 逝世日期:1939 9 23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发表《癔症研究》同年,开始使用精神分析这个术语;1900年,出版代表作《释梦》1909年,受邀赴美,获世界性影响。
1923年,理论完善后期,攻击趋力;人格水压模型。
理论要素:决定论思想、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趋力理论弗洛伊德著作《性学三论》《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心理动力理论: 概览一套对人性的哲学性描述。
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集中于引发行为的潜意识因素,鼓励移情的使用以期获得潜意识信息,创造治疗师与来访者的链接。
一套人格发展理论。
一门关注潜意识、从深层动力了解人性的心理科学和理论。
一个心理学派或心理治疗理论取向。
一套系统的心理治疗的方法。
通俗地讲,心理动力分析是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工具之一。
(社会工作者利用来访者存储于潜意识的童年早期性的影响,能够找得到成年后的情感问题的成因。
)心理动力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思想1.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2.内驱力理论和本能3.客体关系理论4.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理论5.人格结构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分层论弗洛依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这便是著名的“冰山理论”。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一、心理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①本我(Id):代表“本能的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②自我(Ego) :代表“现实的我”,按现实原则行事。
③超我(Superego) :代表“理想的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自我为一个侍奉三位主人的仆人:本我、超我、外界现实。
社会工作治疗对象:常常“本我”非常强大,而“自我”、“超我”非常薄弱。
2、儿童心理性发展时期:①口唇期1岁时,快感主要来自于口唇部位的活动需要:合适、过度、不足过度和不足会“胶着”下来,到某一时期都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如“不足”长大后可能会有贪吃等习惯,而“过度”则会有喜欢骂人、挖苦人、喜欢吐痰等行为。
②肛门期2~3岁,快感集中于肛门,顺利则有独立能力,容易合作。
过度、不足也会“固结”下来,形成“肛门性格”:过分整洁(洁癖)、吝啬、固执等。
③男性生殖器崇拜期3~5岁,产生“俄狄蒲斯”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对成年后的心理和人格产生重要影响,有时会影响亲子关系。
④潜伏期5~6岁到青春期。
⑤生殖器期青春期,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3、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小组工作应注重培养组员完整的人格,帮助组员加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发挥“超我”的作用);小组工作尤其小组治疗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时可从组员的早年生活经验入手,以了解组员问题的真相。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理论对早期的小组治疗了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小组治疗仍会用到心理分析的方法。
二、系统理论:将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元素组成的系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小组总是希望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1、影响小组的系统:家庭、学校、工作单位2、小组作为一个自我保持的系统,必须履行四个主要功能性任务:①整合②适应③方式保持④目标实现3、小组既有外部系统,也有内部系统。
外部系统指小组对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造成的身心问题的处理方式。
内部系统包括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成员的互动,以及小组成员与社会工作者的互动、小组规范的形成以及变化等。
人格心理学(完整)
人格心理学一、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一)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也称个案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
源于沙可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催眠术)2.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默瑞(主题统觉测验)罗杰斯(人类潜能运动)、凯利(构念、建构)3.评价优点: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获得大量有关的信息资料,由此能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和观察缺点:(1)以特殊个体为研究对象,难以引出普遍性的结论,容易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2)缺乏客观性,结果很难让别人重复和验证(二)相关研究1.涵义: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2.代表高尔顿(个体差异、测量和遗传)卡特尔(把人格单元或特质作类型划分)艾森克(通过对问卷项目的反应进行因素分析)3.评价优点:(1)容易操作,省时,短时间可获得大量数据(2)符合研究对象的自然形态和实际情况,减少人为性(3)可以研究一些实验法不能研究的问题。
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三)实验研究1.涵义:对变量作系统的操作以建立起因果关系2.代表冯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华生(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3.评价优点:实验取向在很多方面代表了科学思想,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的局限性(避免不了人为性)人格元素之间纷繁关系研究上的局限(四)综合取向实例:1.A型行为模式临床发现-(结构访谈)问卷测量-实验验证启示:共同的科学目标,不同的研究途径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一、人格结构1、意识:可觉察的心理活动,只占很小的部分,弗洛伊德不予重视。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述评【摘要】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和霍妮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主要评述了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各种人格理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精神动力学理论可谓一朵奇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精神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精神动力学领域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且对这些理论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与精神治疗领域和人格发展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
以下将介绍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人们对一种叫做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心因性躯体疾病束手无策,歇斯底里症的患者会有生理症状,但是,却找不到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原因。
当法国医生Jean Charcot证明自己可以在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使用暗示法消除歇斯底里症状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对这一发现非常好奇,于是,从维也纳专程赶往法国巴黎观摩Charcot的治疗演示。
弗洛伊德深受鼓舞,回到维也纳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精神分析法是指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这两个术语混淆使用。
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放在影响人格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五)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的监督检查机制在睡眠时变得松懈,潜意识中的本
能冲动以伪装的形式趁机闯入意识而得到表现,构成了梦境。可见,梦是对清 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是通往潜意识的一条捷径。借助对梦的 分析和解释可以窥见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并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疾病。
和思想负责,依赖人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
问题的解决。它注意思维和行为,较少直接针对情感和情绪,强调现在和将来, 不纠缠于过去,重视“怎么办”,而不是“为什么”。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三)认知行为理论 3. 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治疗和情绪困 扰》中提出了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 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法决定的,即思想决定了 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 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激发事件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 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 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 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B 非理性信念
A 事件 D 观念调整
C1 消极结果
C2 积极结果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三)认知行为理论 2. 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的现 实治疗理论是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假设人们可以对他们的生活、行为、感受
注意 保持 运动再现 动机确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五、行为学习理论的临床应用举例
病人的一般资料:王某,女,20岁,大学生。 求助过程及方式:由父母陪同来心理门诊求治。 求助的主要原因:病人半年前与男友分手之后,心情低落,产生难以抗拒的饮食欲望,在外暴饮 暴食,一直吃到撑得难受才罢休,暴食后心情稍有缓解。之后每逢心情不好,或遇事不顺心即会 产生强烈的饮食欲望,暴饮暴食。开始时每2至3周发作一次,每次暴食维持1~2天,饭量是常人 的3~5倍。发作时,每1~2小时即会产生难以忍受的饥饿感,若不进食,则头晕、心慌、易怒, 进食后缓解。3个月前发作变得频繁,发作维持时间变长。体重明显增加。而因担心身材改变,而 在暴食后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身体发胖的恐惧心理。一再发誓 不再滥吃,但饥饿感来袭时,又无法控制。病人近半年来学习效率下降,有时旷课,感觉难以应 付考试。 重要的成长经历:病人9岁时父母离异,之后随父亲生活,在病人不开心的时候父亲就会给她买好 吃的东西来哄她开心,她就会觉得心情好些,病人认为吃东西让胃满满的能改善心情。
心理学知识点 人格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模式。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下面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奠基之一。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这些阶段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2.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组成要素: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和自我体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接受性、真实性和无条件关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基于满足一系列需求的过程。
他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体差异。
5.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他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任务相关。
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需要解决身份认同、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耻等心理冲突,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
总结: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在接受性和真实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能力对人格的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人格心理学一讲、绪论人格定义:是指那些在个体身上使人的行为比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
人格的特性:整体性:密切联系、一变具变稳定性:跨时间的连续性、跨情境的统一性复杂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人的矛盾性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独特性与共性社会性:人格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的自然因素成分决定了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人格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结构、人格过程(动力)、人格发展和人格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分析的层面:人类本性层面:揭示人的共同本性差异层面: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群体差异(文化、性别、年龄)个人唯一的层面:唯一性———承认唯一性,寻求途径把握个体生命的丰富性人格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客观地描述事实,不涉及价值判断,也不寻求原因解释: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预测: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估计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控制:采取措施使事物朝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性及其差异进行描述和解释,从人对人的行为进行过预测和改变所使用的概念体系。
它力求对人类的大部分行为作出一致性的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它不仅想要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而且还力求预测其未来;它不仅仅停留于推测,而且力求以实证资料加以检验,经得起实践的验证.理论对一门学科的意义:将有关的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构纳入到一个逻辑一致而简约的架构中;引发对尚未被关注到的时事资料的搜集和探讨;是研究者寻找特定的方向去考虑的问题评价一个理论优劣的标准:(一流的理论做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结论,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内部一致性、包容性或广博性、简约性、实用性、实证效度(一种理论所包含的假设是否能得到研究的支持或验证)、激发价值(一种理论提出后激起研究这兴趣和热情的程度,或激起新的研究的可能性)人格研究:是心理学者对人格理论中所包涵的假设进行验证的一种活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总结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类个体性格特征的重要分支,以下是几个主要的人格理论。
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和研究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五个核心人格特质:外向性、神经质、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
这些人格特质在不同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显著影响。
2. 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个体心理学人格理论是由荣格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人格的个体化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由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因素共同决定,个体需要通过意识化和面对阴暗面来实现内心的和谐。
3. 因果属性理论因果属性理论认为人格特质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反应有关。
根据因果属性理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的解释会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
这种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框架。
4. 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是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无意识动机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人格特点受到无意识冲突和童年经验的影响,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经验的处理,个体可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成熟。
5.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格是一种对外部环境的知觉和解释方式,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观察、评估和模仿的重要性,这些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的人格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个体的特点和需求。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
心理学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思维和情感方面的稳定和独特的特点。
在心理学中,人格类型理论和评估方法是研究和描述不同人格特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常见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相关的评估方法。
一、人格类型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些固定的、可测量的特质组成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理论(Big Five)。
这一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每个人在这五个维度上都有不同的得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力,认为人格是在无意识层面上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是心理动力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动力学理论通过揭示无意识的动机和冲突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类型。
3. 人格类型分类法人格类型分类法将人格类型划分为几个离散的类别。
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法之一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
MBTI将个体的人格类型划分为16个组合,基于个体对感知、理解、判断和生活方式的倾向。
二、人格评估方法1. 自我报告量表自我报告量表是最常用的评估人格的方法之一。
通过填写问卷,个体可以自我评估自己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
其中最为经典的人格量表包括康奈尔大学人格测验(Cornell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2. 项目性测验项目性测验是通过对个体对不同情境或刺激的反应进行观察和评估。
其中最为著名的项目性测验是罗夏赛克测试,该测试以图案的吸引和排斥为基础,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
3. 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通过对个体的观察来评估其人格特征。
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
行为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客观地了解个体的行为和人格特征。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一系列固定的维度来描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包括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二、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指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常用的人格结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知社会学理论将人格结构视为认知过程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研究探讨人格是如何从出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人格经历了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四、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评估个体人格特质的方法与技术。
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有自我报告问卷、心理测验和项目ive测验。
其中,最常用的自我报告问卷包括NEO-PI-R(大五人格量表)、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评定量表)等。
五、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
另外,人格特质也可通过社会情境的选择和适应来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六、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人格发展不正常,出现明显的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
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分类,人格障碍被分为三个群体:奇怪型、情绪不稳定型和尖锐型。
每一类人格障碍都有独特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总结: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的人格特质、结构、发展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领域。
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的个体差异,以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适当的人格测量和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与实现自我价值。
自恋型人格动力学剖析[指南]
自恋型人格动力学分析自恋人格的动力学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是处于一种原发性自恋(primary narcissitc)的自闭状态,所有的力比多都投向了自己。
随着心理的发展,力比多才投向外在客体,最初是母亲的乳房,最后才形成母婴之间的客体关系。
简而言之,驱力先于客体,决定客体。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客体关系在婴儿出生的时候就产生了。
温尼科特就曾经说过,没有单纯的婴儿存在,只有母婴作为一个关系单元的存在。
自恋是由于客体关系的受挫而导致的一种补偿与防御。
驱力从客体关系撤回到对自体的投注导致自恋。
这样一种观念的冲突也导致了精神分析从潜意识的冲突模型转移到了缺陷模型。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转型呢?这与他们所面对的病人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弗洛伊德时代的病人遭受到的痛苦是内心中对于自己具有太多苛刻的评判所导致的内疚感和罪恶感。
弗洛伊德称之为严厉的超我。
相比而下,现代病人遭受的痛苦是内在的空虚与孤独,他们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而不是违背自己内心的准则与良心。
他们醉心于外在的美貌,名声,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不是内心的和谐。
正如荣格所说的,人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内在真实的自己,人格面具变得更加虚幻多彩而离真实自我越来越远。
心理症状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学家认为现代生活理念影响到了自恋症状的产生。
现代社会强调民主,宣扬所有人生来就是平等的,社会给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来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但是,社会随时都在不停地变化。
人们在这样变动不居的社会中很难以确定自己稳定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他们只能通过积累外在可观察的证据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这不禁令我想到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从传统封建社会的严格的伦理体制转换到现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媒体的狂轰乱炸刺激了我们的虚荣,浮华和贪婪,世俗冲淡了内在的标准和宗教传统,人际关系也变得浮躁与肤浅。
人们变得更少遭受到内在良知的质疑,而痛苦却转向到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与混乱。
人格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人格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特征的过程。
在人格发展领域,已经有多种理论和实践被提出和验证。
本文将对几种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实践中的应用。
一. 自我理论自我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内部的力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是在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指导下形成的。
在实践中,心理治疗和解释梦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并处理潜意识中的冲突和不满。
二.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操作技能。
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以利用具体操作和操练的方法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三.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对人格发展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的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
在实践中,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长。
四.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个体通过参与社会互动和文化习俗的学习来形成人格。
在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通过社交互动和文化体验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发展。
五. 现代性理论现代性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演进的。
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强调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自我认同和真实性的挑战。
在实践中,人格发展的关键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培养自我表达能力。
六. 实践应用人格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根据不同的人格理论,心理专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成长。
此外,在组织管理和职业发展中,人格发展的理论也可以用于选拔、培训和评估等方面。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深受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的关注,对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包括:无意识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格理论、心理治疗理论等,为后来的心理学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弗洛伊德的核心理论是无意识理论。
他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中有许多无意识因素影响。
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包括感知,思考和行为中未被察觉的事件和潜在的欲望。
弗洛伊德通过解析个人历史和经验来发现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并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因素。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关注恐惧和欲望分析。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恐惧深层潜意识中起决定性作用。
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父亲竞争和人类性欲的基因深层传承。
弗洛伊德通过深层思考和观察进一步揭示心灵内部运行的机制。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被认为是他最富有争议的理论之一。
他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人类自我存在的三个方面:自我,本我和超我,以及这些不同方面所影响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根源都是基于这些内部存在的动态力量。
这种理论强调了与神经科学和人类生物学紧密联系的心理动力学现象。
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疗理论是基于心理分析。
他认为病人的行为和情感问题是由下意识的冲动和被忽视的经验造成的。
因此,对心理学发展的帮助可以通过提供一种安全的环境,以便病人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内心最深层的感受,理解他们内心的冲动,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和思想可以被归结为一种深入的思维方式和见识。
他的心理学理论为后来的心理学学科提供了基础,他的方法和理念为人类社会治理,疾病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被质疑,但其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将继续影响心理学学科的未来。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延续及不同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
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特点:(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合理化;替代;升华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
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从1910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
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
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特质、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人的核心和个体表征。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于自身特质和行为方式的逐步塑造和完善。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是以下五大理论:1.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精神动力学理论对于人格发展影响深远。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自我意识在探索与冲突中逐渐形成。
他提出了个人性格结构中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了原始欲望与冲动的驱动力,自我则是对社会规则和现实情况的认知与适应,超我则代表了个体内化了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通过这三个部分之间的不断斗争与平衡来实现人格发展。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逐渐满足自己的需求。
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在满足了低级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通过满足需求来获得自我实现和个体增长的过程。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人格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行为目标,并且会根据这些目标进行依赖性与独立性的行为选择。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需要被接纳和重视的内在驱动力,并且通过真诚与同理心来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自我价值感。
他提出了积极回应(positive regard)和无条件接纳(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等概念来解释这一观点。
4. 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是心理学领域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创立了分析心理学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格发展的观点。
荣格关注个体内部阴暗面(阴影),并强调个体需要探索并整合这些被压抑或被忽略的失衡元素。
他还提出了集体无意识概念,即认为人类共享一些基础性的思维模式和原型,并将其反映在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看法上。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人的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独特而持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人格特质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人的人格特质进行解释和评估。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人格特质。
一、人格特质的理论解释1. 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人格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由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欲望所驱动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理论中提到了三个层次的冲动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则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代表个体对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内化。
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到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
2. 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过程对人格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和信息加工系统。
这些认知模式和加工方式会影响个体对于自我的理解和行为模式的选择,从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
3.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理论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特质可以通过五个维度来描述: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五个维度代表了个体在社交、情绪稳定性、创新性、合作性和自律性方面的倾向。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对人格特质的解释提供了常用的框架,被广泛应用于人格测量和研究领域。
二、人格特质的评估方法1. 自述量表自述量表是人格特质评估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体通过填写问题或陈述来描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研究者根据回答的内容和得分计算出个体在各个人格特质上的得分。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个体对于自己人格特质的认知,但同时也存在自我主观性的缺点。
2. 观察法观察法通过观察个体在实际行为中的表现来评估其人格特质。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等来判断其人格特质。
观察法能够提供客观的行为数据,但对于某些隐藏在内心的特质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判。
3. 报告法报告法是指通过他人对个体的观察和评价来评估其人格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
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引言:精神病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潜意识来理解和解释精神疾病。
在精神病动力学理论中,人格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代表着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本我是无意识的,由个体出生时就存在,它是个体的本能驱动力。
本我中包含了人的基本生物需求,如食物、水和性欲等。
本我是无法被理智和道德约束的,它追求的是即时满足。
本我是一个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力量,它的存在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
自我是人格中最复杂和最发达的部分,它既受到现实和理智的约束,又能够满足本我的需求。
自我有两个重要的职能: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
现实原则是指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时必须考虑现实因素,例如时间、环境和社会规则等。
道德原则是指个体在行为中要考虑道德和伦理准则。
自我通过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来实现个体的心理平衡。
三、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代表了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超我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通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经验形成。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和情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它通过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个体的行为是否正确。
超我的存在使个体能够在冲突中做出适当的选择,以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
结论: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代表个体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个体的中介者,通过平衡冲突来实现心理平衡,超我则代表了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规范。
这三个部分共同作用,决定了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人格特征。
了解和理解精神病动力学人格结构对于理解和解释精神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潜意识,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解决内心冲突,实现心理健康。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涉及到人的个性和人格类型。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内向型(Introverted):内向型的人更喜欢独处,喜欢思考和反思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他们通常更为内向、安静,更集中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2. 外向型(Extroverted):外向型的人喜欢与他人交往和社交,他们更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他们通常更为外向、活跃,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
3. 感性型(Sensing):感性型的人更加注重感觉和实际的事物。
他们通常更注重当下的细节和现实的情况,更善于处理实际的问题。
4. 直觉型(Intuitive):直觉型的人更加关注未来的可能性和潜在的意义。
他们通常更注重抽象思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5. 思维型(Thinking):思维型的人更倾向于以逻辑和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
他们通常更注重事实、原则和分析,更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
6. 情感型(Feeling):情感型的人更倾向于以情感和价值观为导向思考问题。
他们通常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更善于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7. 判断型(Judging):判断型的人更倾向于有组织、有计划和控制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常更喜欢有明确目标和结构的工作和生活,更善于做出决策和管理时间。
8. 知觉型(Perceiving):知觉型的人更倾向于灵活、开放和适应性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常更喜欢灵活应对变化和探索新的可能性,更善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格类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都可能在各个维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倾向。
心理动力学人格类型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人际交往和个人发展中提供一种框架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结构
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ego)逐渐发展起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即是说,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的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由于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所以自我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冲动保留在潜意识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 人格精神分析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伊特(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所构成。 伊特是拉丁文id的音译, 按字义为“它”的意思。在弗洛伊德看来,伊特内纯粹是一些本能冲动。弗洛伊德把这些心理潜能叫作“里比多”(libido)。里比多含有泛性的意义,它除性以外,还包括一切寻求快感的冲动。由于人不能忍受本能冲动所引起的心理紧张,因而在伊特内就幼想某个客体的表象,使本能愿望得到暂时的满足,以缓解这种紧张状态。比如想象即将到来的面包会暂时地缓和饥饿的苦痛。所以伊特的活动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这种愿望满足常见于新生儿的心理机能、作梦以及精神病患者的幻觉中。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从伊特中发展出来的,它是伊特与外界的居间者。它利用伊特的能量,从伊特中形成它自己的结构和机能。自我是人格的执行官,它控制着伊特,保持着同外界的适当的联系;它力求寻觅满足需要的客体以缓和心理紧张状态;它不是去制止伊特的本能冲动,而是按照现实的要求使那些冲动改变方向。自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用理智使个人能区别外在事实和主观想象,并作出适宜的行动,检验其是否有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体现着内化了的社会价值、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超我是在漫长的童年时期从儿童同双亲交往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当儿童把父母和社会的教诲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超我就开始形成。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人格内部的伊特、自我和超我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交织,处于不断的冲突之中。健康的人格,自我起着主要作用,它控制着伊特和超我,使它们的要求同外界保持着和谐的关系。如果让伊特或超我的任何一方居于支配的地位,人格就会失调。在弗洛伊德看来,伊特、自我和超我不是凝固不变的结构,人格是在这些力量的动力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精神分析学说为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不断修正和扩展。近来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心已从研究成人转向研究儿童,从研究潜意识转向研究自我。许多精神分析学家,如奥地利А.阿德勒、 德国K.霍尔奈、 美国H.S.沙利文、德国Е.弗罗姆等,几乎完全背离了弗洛伊德所强调的人格是由性本能冲动所决定的观点,把注意力转向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上去。精神分析医师美籍德人E.H.埃里克森特别重视文化、社会和历史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生物的人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适应。埃里克森把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而每一发展阶段都以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为主要内容。所以,他实际上认为人格发展有 8个方面。他划分出的8 个方面和阶段是:①信任对不信任(出生~ 1岁);②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③主动对内疚(4~5岁);④勤奋对自卑(6~11岁); 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⑥亲密对孤独(20~24岁);⑦繁殖力对生机停滞(25~64岁);⑧自我调整对丧失信心(65~死亡)。在他看来,每个人在每一方面都处于两个极端中间的某一位置上;而这个位置越接近积极的一端,则他的人格越健康。埃里克森认为,尽管生物学因素决定着人格发展阶段的出现,但每一阶段发展的好坏则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 人格精神分析说着重从人的情意方面去研究人格,把人格发展看作是心理冲突的动力过程,与传统心理学有所不同。同时,据说在精神神经病的心理治疗上收到了一定的疗效。但是这一学说原只是一种主观臆想的图景,人格结构内部间的冲突斗争只能表明是一种心理决定论。后期新精神分析学家虽然偏重心理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但他们的反理性主义这一基本观点同弗洛伊德并没有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