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
1.重点字词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之往..()东道主,行李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通悦),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重点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1.重点字词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学材版本人教版大单元主题古代记叙散文学时总数 2 文本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研读学时 2学道编号导学案(1—2)年级备课组高一语文编制老师张荣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学习重点】1、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学解决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梳理知识点,生质疑问题,师点拨引导教学过程问题及问题解决学习指导课本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1.秦伯是,郑伯是。
烛之武是的臣子,子犯是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例)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以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杞子逢.孙()阙.秦以利晋()秦伯说.()2.查找工具书,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3.质疑问题二、小组互助讨论:1归纳各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组解决文言现象三、疏通课文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研读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发展(2段)高潮与结局(3段)尾声(4段)3.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许之。
夜缒而出。
(3) (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一1、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二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长勺之战;比照映衬,详略得当,《左传》,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烛之武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
3、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一段讲解1、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
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
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第二段讲解1、A2、“已”:通“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3、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第三段讲解1、攻守、防备之道2、“君”,3、欲扬先抑词类活用: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检查预习】1、编年体公羊传谷梁传【分析课文】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1、A2、D3、B4、C5、D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6.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乏困—缺少的东西))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设宴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3)答案一、注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péi)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①晋军函陵┈┈┈┈┈ (军:驻扎,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五、一词多义(实词)1.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4.鄙鄙.陋没世┈┈┈┈┈平庸,卑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六、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介词,用)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导学案1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1(2016.09.27)五检测练习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阙秦以利晋阙通缺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词类活用: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原意是军队,此意是驻军⑵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原意是联盟,盟约,此意是结盟⑶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词,原意是夜晚,此意是当夜,在夜晚⑷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原意是早晨,此意是在早晨⑸越国以鄙远名词作意动用法,原意是边邑,此意是把……设作边邑⑹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原意是赏赐,此意是恩惠⑺共其乏困动词作名词,原意是缺乏,此意是缺少的东西⑻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雄厚,此意是变雄厚⑼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衰败,此意是损害3.古今异义:⑴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所带的东西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一字多义:⑴指出各句中“其”的具体指代:①以其无礼于晋(郑国)②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之事)③共其乏困(秦国的使者)④欲肆其西封(晋国)⑵指出各句中“之”的具体指代:③将焉取之(土地)②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之事)③使杞子……戍之(郑国)④子犯请击之(秦军)⑤因之力而敝之(帮助自己的人)⑥亦去之(郑国)⑦公从之(佚之狐的话)⑧许之(说秦这件事)5.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这是我的过错。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译:如果灭亡了郑国对您有好处……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
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④敢以烦执事省略句,省略宾语。
补:敢以(之)烦执事6、⑴贰①“二”的大写。
②副职③不专一④离心,背叛⑤再,重复。
”⑵鄙①边远的地方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⑶许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④表处所⑷微①细小,轻微③卑贱④幽微,精妙。
⑥如果没有。
⑸敝①坏,破旧。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模块二1、正音fàn yìzhuìgōng juéqǐpáng zhì3、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军;第四段:晋亦撤军模块三1.通假字①说—悦②知—智③共—供④厌—餍2.古今异义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④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⑤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3.一词多义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秦军;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郑国。
以: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其:代词,郑国;不定代词,“那”;代词,指使者;代词,指秦国;表希望的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自己的。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4.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⑵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⑶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同盟⑷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仁道⑸动词使动,使……削弱;名词使动,使……获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计划⑹名词意动,以……为边邑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⑻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使……成为边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西边的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判断句⑶宾语前置句⑷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课时模块二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二、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
三、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一)选择题(60分,每题3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B.《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D.“东道主”是出自于《左传》的词语,现在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B【解析】“纪传体史书”应为“编年体”2.下列词语读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A.风云变换巧言令色脉(mài)胳阕(quē)秦B.夜缒而出嘉言懿行鄙(bí)远供(gōng)给(gěi)C.提要勾玄死而后己焦暇(xiá)散佚(yì)D.钢举目张见贤思齐戌(shù)守由于(wéi)【答案】B【解析】A.换—幻、胳—络、阕—阙。
B.bí—bǐ、gěi—jǐ。
C.勾—钩、己—已、暇—瑕。
D.钢—纲、戌—戍、wéi—wèi。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A.相同,都是动词B.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答案】B【解析】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②名词,疆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遂与.外人间隔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A【解析】A与,动词,结交,亲附。
其他为介词,跟、和。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使.人之所恶莫胜于死者④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动词,派遣。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1课时 (3)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1课时(3)-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第一课时:[答案]1. (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
)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D 4.D 5.A (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7.D(否定判断句)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 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C11.A《左传》《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B《公羊传》《榖梁传》第二课时答案1、伏笔。
伏笔一、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说明秦、郑间并无矛盾冲突,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伏笔二、秦军函陵,晋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2.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小结: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优质导学案一案三单附有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导读 --- 评价单班级 _________ 组别【学习目标】姓名自我评价语文学科长评价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三、疏通课文,掌握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课文情节1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归纳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熟读并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文本,弘扬和培育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秦军氾南共其乏困秦伯说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许君焦、瑕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夜缒而出若不阙秦微夫人之力领会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和烛之武的说退秦师的说理艺术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查阅工具书法、自主讨论法、延伸拓展法。
、导入:二、常识积累:1.关于《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2 .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发展(2段)高潮与结局(3段)尾声(4段)四、字词句梳理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1、重点词解释: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3)答案一、注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pãi)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ã)秦秦伯说.(yuâ)逢.(páng)孙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④秦伯说┈┈┈┈┈┈┈(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①晋军函陵┈┈┈┈┈ (军:驻扎,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⑤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五、一词多义(实词)1.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4.鄙鄙.陋没世┈┈┈┈┈平庸,卑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越国以鄙.远┈┈┈┈以……为边境六、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⑥以.乱易整┈┈┈┈┈┈┈(介词,用)2、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表转折,连词)3、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③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是寡人之过也┈┈的唯君图之┈┈这件事邻之厚┈┈主谓之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行李之往来┈┈┈┈主谓之间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君之所知也┈┈┈┈主谓之间七、句式积累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⑤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句意: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反馈练习学案1.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氾.(fàn)南佚.(yí)之狐秦伯说.(yuâ) 夜缒.(zhuì)而出B.戍.(shù)边烛.(zhū)之武朝.(zhāo)济而夕设版共.(gōng)其乏困C.若不阙.(juã)秦杞.(qǐ )人忧天夫.(fú)晋,何厌之有失其所与.(yù)D.逢.(páng )孙亡郑以陪.(pãi)邻越国以鄙.(bì)远吾其还.(huán)也【答案】B [解析]“共”应念阴平。
“朝”跟“夕”对举,念zhāo 是对的。
A 项佚应为...yì。
C项“阙”作名词念quâ,作动词念juã;“与”是多音字,表亲附之意时念上声,表参与时,念去声,通语气助词“欤”则念阳平。
D项:鄙.应为bǐ。
“逢”,因古人营养差,口腔和声带功能不如今人发达,轻唇音fãng发不出,只能发重唇音páng 之类(所以很多保留古音人名、地名的读音均是这种现象)。
“还”作动词表归去时,念huán,作副词,表仍然、更加,或表程度上还过得去时,念hái。
不过在文言文中一般都念huán,有时通“旋”,念xuán,如还风(旋风),还踵。
2.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无能为也已④秦伯说⑤是寡人之过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⑧何厌之有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⑩且贰于楚也A.②④⑤⑧⑩ B.③⑤⑦⑨⑩ C.①③⑤⑦⑨ D.①③④⑥⑧【答案】D [解析]“共”通“供”,“已”通“矣”,“说”通“悦”,“知”通“智”,“微”通“非”。
3.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答案】D [解析]厌:满足。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C [解析]A项“夫人”,即那个人,今指有一定地位者的妻子;B 项“行李”指使者;D项“东道主”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已演变为负责主办某事的人。
5.对下列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A.两个“既”字相同,两个“若”字不同。
B.两个“既”字不同,两个“若”字也不同。
C.两个“既”字不同,两个“若”字相同。
D.两个“既”字相同,两个“若”字也相同。
【答案】D [解析]两个“既”意为“已经”,两个“若”字都表假设,意为如果。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晋军/函陵。
C.君/知其难也。
D.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B [解析]“军”作动词用,前后都应停顿。
7.下列各句中的“其”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君知其.难也B.吾其.还也C.以其.无礼D.失其.所与,不知【答案】B [解析]此题检查一词多义知识,虚词“其”在文言中多作代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也作连词,句中语气词和形容词词头。
A、C、D中的“其”都作代词用,B句中的“其”作语气词用,表示婉商的语气。
8.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越国以鄙远B.既东封郑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答案】C [解析]词类活用是文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如A句中的“鄙”就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为把……当作边疆。
B 句中的“东”是方位名词,在这里却作了状语,意为向东面。
D句中的“敝”字是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损害。
C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夜:在夜间 B.敢.以烦执事敢:敬词,此处也可译为“冒昧地”C.夫晋,何厌.之有厌:满足 D.与郑人盟.盟:同盟【答案】D [解析]盟:动词,建立同盟。
10.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晋国)不阙秦,将焉取之? B.(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烛之武)见秦伯【答案】B [解析]“越国以鄙远”,这话是烛之武跟秦伯说的,对象是指“秦国”。
1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而郑国灭亡了,子孙也不利啊!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晋国,把边远的郑国作为您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困难的。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晋国,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由于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答案】B 解析:A句中的“子”没有翻译准确,“子”是一个带有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在这里不能译成“子孙”。
C句中的“阙”和“利”是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应译为“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有利”。
D句中的“因”是一个多义词,应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对译,这里应对译为“依靠”。
12.译下列句子。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①(可是他却)早晨渡过河去而晚上就在那里筑起防守您的城墙,(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②借助人家的力又去伤害他,不是仁德;失掉了同盟者,不是聪明;用自相冲突去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