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生物类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是基于生物技术的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细胞治疗药物等。
这些药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活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然而,与传统的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更为复杂,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本文将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
1.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毒性研究毒性研究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毒性及其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
在毒性研究中,需要进行的实验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
体内实验包括常规的动物实验,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而体外实验一般采用细胞实验或人血清。
1.2 免疫原性评价免疫原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药物在体内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免疫抗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等。
在免疫原性评价中,首先需要对药物进行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检测。
通过检测抗体水平或细胞免疫反应,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原性。
1.3 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评价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另一方面。
由于生物药物具有活性,因此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
包括温度、离子强度、pH值等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稳定性评价包括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杂质含量、颗粒度和输液过滤性。
化学稳定性评价主要考虑药物分解和降解等。
1.4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也是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药效学评价主要考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其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这些方面对药物治疗效果、毒性和免疫原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5. 国际共识
创新性疫苗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已成为 疫苗开发的国际化要求。世界卫生组织 (WHO)在2003年底正式对外公布了疫苗非 临床评价指导原则,而美国FDA和欧盟EMEA 也公布了相关的指导原则。
临床给药剂量,同时也需考虑容量、浓度、 制剂和给药部位的影响。如果活性成分清 除较快或溶解度低,可适当增加实验动物 的给药次数或给药容量。
4、免疫原性 一般化学药品在动物体内很少具有免
疫原性。生物技术药物由于分子量较高, 往往在动物体内具有免疫原性。在重复给 药毒性试验期间应注意检测抗体滴度、出 现抗体的动物数、中和抗体等。
2. 基于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对 疫苗的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由于大部分疫苗的使用人群是健康人群, 尤其是健康儿童,因此从药物评价的角度 出发,对于疫苗安全性方面的要求应高于 一般治疗性药物。目前国内研发的治疗性 疫苗(包括治疗恶性肿瘤和爱滋病的治疗 性疫苗)已开始重视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 究。
用于健康人群的治疗性疫苗的临床前安评 工作,没有理由不引起应有的重视。倘若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缺少安全性评价的研究, 极有可能会给健康受试者,特别是儿童带 来或者增加风险。这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 是伦理的角度均是不允许的。
基本概念
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 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 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 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 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 的制品。
生化药物
Biochemical drugs
生物提取物
生命基本物质及其衍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0.01.22•【文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施行日期】2020.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药政管理正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20年1月15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0年第1次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局长肖亚庆2020年1月22日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20年1月2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7号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药品注册行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以下简称《疫苗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药品上市为目的,从事药品研制、注册及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药品注册是指药品注册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依照法定程序和相关要求提出药物临床试验、药品上市许可、再注册等申请以及补充申请,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基于法律法规和现有科学认知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等审查,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活动。
申请人取得药品注册证书后,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下简称持有人)。
第四条药品注册按照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进行分类注册管理。
中药注册按照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进行分类。
化学药注册按照化学药创新药、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等进行分类。
生物制品注册按照生物制品创新药、生物制品改良型新药、已上市生物制品(含生物类似药)等进行分类。
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等药品的细化分类和相应的申报资料要求,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注册药品的产品特性、创新程度和审评管理需要组织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药理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药动学是研究()。
参考答案: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理学研究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动态变化的规律3.机体有病原体入侵时,药理学研究内容扩大到机体、药物、病原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考答案:对4.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过程。
()参考答案:对5.在药理学的学习中,代表药物至关重要。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消除半衰期(t1/2)是指()。
参考答案: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2.主动转运的特点是 ( ) 。
参考答案:通过载体转运,需要耗能3.大多数药物是按下列哪种机制进入体内? ( )参考答案:简单扩散4.对于同一个体,肝脏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是固定不变的。
()参考答案:错5.肾脏是排泄的主要器官。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完全激动药是指与受体 ( )参考答案:有较强亲和力,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2.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 ( )参考答案: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3.可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参数是 ( )参考答案:治疗指数4.竞争性拮抗剂具有的特点是 ( )参考答案:可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最大效应不变5.药物的毒性反应包括 ( )参考答案:肾损害;骨髓抑制;致畸胎;呼吸抑制第四章测试1.胆碱能神经不包括 ( )参考答案:绝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2.有关毛果芸香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参考答案:可引起眼调节麻痹3.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作用不包括 ( )参考答案:兴奋心脏4.阿托品的临床应用不包括 ( )心肌梗死5.治疗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 ( )参考答案:肾上腺素第五章测试1.地西泮可用于()参考答案:抗癫痫和抗惊厥;麻醉前给药;抗焦虑;催眠2.氯丙嗪可用于()参考答案:药物中毒引起的呕吐;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呃逆3.阿片受体拮抗药为 ( )纳洛酮4.治疗帕金森病的抗胆碱药是 ( )参考答案:苯海索5.关于吗啡的叙述,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 ( )参考答案:禁止用于分娩止痛第六章测试1.阿司匹林的用途不包括以下哪一项?()参考答案:用于低温麻醉2.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的机理是()。
ICH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S6 R1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S6(R1)1997年7月16日总指导原则现行第四阶段版本2011年6月底整合2011年6月12日的附录本指导原则由相应的ICH专家小组制定,按照ICH进程,已递交管理部门讨论。
在ICH进程第四阶段,最终草案被推荐给欧盟、日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采纳。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目录第I部分: (1)1.前言 (1)1.1背景 (1)1.2目的 (1)1.3范围 (1)2.受试物的质量标准 (2)3.临床前安全性试验 (2)3.1 一般原则 (2)3.2生物活性/药效学 (3)3.3动物种属/模型选择 (3)3.4动物的数量/性别 (4)3.5给药途径/剂量选择 (4)3.6免疫原性 (4)4.特殊考虑 (5)4.1安全药理学 (5)4.2暴露评价 (5)4.2.1药代动力学和毒代动力学 (5)4.2.2测定 (6)4.2.3代谢 (6)4.3单次给药毒性研究 (6)4.4重复给药毒性研究 (6)4.5免疫毒性研究 (7)4.6生殖能力和发育毒性研究 (7)4.7遗传毒性研究 (7)4.8致癌性研究 (7)4.9局部耐受性研究 (8)注释 (8)第II部分: (9)1.前言 (9)1.1附录目的 (9)1.2背景 (9)1.3指导原则的范围 (9)2.种属的选择 (10)2.1一般原则 (10)2.2一或两个种属 (10)2.3同源蛋白的使用 (11)3.研究设计 (11)3.1剂量选择和PK/PD原则的应用 (11)3.2研究期限 (11)3.3恢复 (11)3.4探索性临床研究 (12)4.免疫原性 (12)5.生殖和发育毒性 (12)5.1一般评论 (12)5.2生育能力 (13)5.3胚胎–胎儿发育(EFD)和出生前/后的发育(PPND) (13)5.4研究的时间安排 (14)6. 致癌性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8)第I部分: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ICH三方协调指导原则在1997年7月16日的ICH指导委员会会议上进入ICH进程第四阶段,本指导原则被推荐给三方ICH管理机构采纳。
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
究结果。
举例
那他珠单抗(治疗多发性硬化症):出现一种罕见的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进行性多病灶脑白质病, 患者死亡,上市3个月即从市场撤出,停止使用。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市后发现有
严重的肝脏毒性,引起严重感染,危及生命或死亡, FDA要求企业对其说明书进行修改和在说明书加黑框 警告。
查 统计方法和分析 相关性分析和评价
临床实验中特别关注的安全性问题
药物相关的心脏QTc间期延长 药物相关的肝毒性 药物相关的肾毒性 药物相关的骨髓毒性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代谢的多态性问题
生物制品潜在的重要问题包括: 对免疫原性的评价 中和抗体形成的发生率和后果 与结合抗体有关的发生潜在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对于基因治疗的生物制品,注意转染问题。对于细胞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 UMC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 CIOMS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 ICH 药品信息学会 DIA
2.上市前安全性数据库规模与风现和识别
ADR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册法规的样本量:
以预防用生物制品为例,要求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数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十分常见:≥1/10
常见:≥1/100~<1/10 偶见:≥1/1000~<1/100 罕见:≥1/10000 ~<1/1000 十分罕见:<1/10000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1995
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
WHO: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任何 意外的有害反应,但其与用药并无必然 的因果关系。 GCP:病人或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受一 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并不一 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第一节生物类药物概述一、生物类药物的概念和种类☐生物类药物(或)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天然物质类似物。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1、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以及其衍生物、降解物及大分子的结构修饰物等。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生物来源的和使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多肽、蛋白质及其衍生物或由其组成的产品,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疫苗及人组织提取的内源性蛋白等。
3、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用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以及微生物的毒素等)、动物的血液、组织制成的,用以预防、治疗以及诊断人或动物传染病的一类药品。
包括:★治疗用生物制品:抗体、重组技术制品等。
★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
(一)治疗用生物制品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2.单克隆抗体。
3.基因治疗、体细胞治疗及其制品。
4.变态反应原制品。
5.由人的、动物的组织或者体液提取的,或者通过发酵制备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组份制品。
6.由已上市销售生物制品组成新的复方制品。
7.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生物制品。
8.含未经批准菌种制备的微生态制品。
9.与已上市销售制品结构不完全相同且国内外均未上市销售的制品(包括氨基酸位点突变、缺失,因表达系统不同而产生、消除或者改变翻译后修饰,对产物进行化学修饰等)。
10.与已上市销售制品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品(例如采用不同表达体系、宿主细胞等)。
11.首次采用重组技术制备的制品(例如以重组技术替代合成技术、生物组织提取或者发酵技术等)。
12.国内外尚未上市销售的由非注射途径改为注射途径给药,或者由局部用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品。
药物毒理学-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试验方法1
1、生殖细胞的遗传损伤危害
• 对后代产生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影响。 非致死性效应表现为后代出现显性或隐 形遗传性疾病。
2、体细胞遗传损伤的危害
• 只影响接触到该诱变剂的个体。体 细胞突变可能与肿瘤、衰老有关。
•
二、遗传损伤的类型
• 基因突变:基因中DNA 序列的改变 • 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第十五章
药物遗传毒性作用
遗传毒理学:研究理化因素引起遗传物质(DNA)
改变,预测并防止潜在的有害效应。
一、遗传改变产生和潜在结果
突变:指有机体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遗传信息 的变化,并发生新的表型效应。
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由人工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药剂诱发 的突变称为诱发突变。
(三)围产期试验:检测药物对胚胎发育 后期、母代分娩过程、哺乳和新生幼仔 是否有影响。
实验方法: 1、动物:小鼠或大鼠 2、剂量与给药途径:高中低剂量组 临床给药途径 3、给药时间:大鼠、小鼠于妊娠第15天开始给 药,至分娩后21天(小鼠)和28天(大鼠) 4、对照组:阴性对照、阳性对照 5、观察与报告:观察动物一般状态、记录胎仔 数、一般发育状况、外观畸形等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
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 发生间接的影响。 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通过下 丘脑-垂体-睾丸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 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
生殖毒性的评价
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的过程的损害作用可以 表现为不发情,发情周期紊乱或各种形式的性
原理:利用一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
即一系列组氨酸缺陷型菌株,在加入哺乳动物 肝微粒体酶活化的条件下,测定化学物质诱导 回复突变成野生型菌株的能力。当营养缺陷型 细菌回复突变为野生型时,细菌不能合成组氨 酸到能合成组氨酸,从而能在不加组氨酸的培 养基上生长。
药剂学课件17第十七章:缓、控释制剂
(二)扩散原理
以扩散为主的缓、控释制剂,药物 首先溶解成溶液后再从制剂中扩散出来 进入体液,其释药受扩散速率控制。
18
药物的释放以扩散为主的结构:
1、水不溶性包衣膜
如EC包制的微囊和小丸,其释放速度符合Fick
第一定律:dM/dt=ADKΔC/L
式中, dM/dt -释放速度, A-面积,D-药物扩散系数, K-药物在膜和囊芯之间的分配系数, ΔC-膜内外浓度差,L- 包衣层厚度。
25
(四)渗透压原理
1、渗透泵型片剂结构:
①片芯: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其他辅料 制成;
②半透膜:用水不溶性的聚合物(如醋酸纤维素 (CA)、EC或EVA等)水可渗进此膜,但药物不能;
③释药孔: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个或多 个细孔。
26
(四)渗透压原理
2、释药原理: 3、优点: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释放速
13
三、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6.溶解度极差的药物; 7.首过作用较强的药物; 8.药效剧烈或药物剂量需精密调节
的药物; 9.抗生素类药物。·
14
第二节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处方设计
一、释药原理和方法
缓(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 种。
释药原理主要有溶出、扩散、溶蚀、渗 透压及离子交换。
波谷的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4.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5.降低研发的费用,减少医疗总费用;
8
硝苯地平不同制剂比较表
给药次 血药浓度 数(日) 普通片 4~6次 波动大
缓释片 2次 较平稳
用药总量 副 作 用
40~60mg 面红、心悸、 头晕等较重
20mg
轻
控释片 1次
执业药师《药剂学》重点总结(三十四)
5.多剂量给药 6.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达稳态后⾎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三、稳态平均⾎药浓度 稳态平均⾎药浓度是多剂量给药情况下的⼀个⾮常有⽤的参数,所谓平均并不是稳态⾎药浓度(C∞)max与稳态最⼩⾎药浓度(C∞)max的算术平均值,它是稳态时的⼀个剂量间隔内(即从0→τ)的⾎药浓度曲线下⾯积与剂量间隔时间τ的⽐值。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达稳态时,稳态平均⾎药浓度为 从式中还可以看出,由于V及K都是所⽤药物的特定常数,故只能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和给药时间τ来获得理想的稳态平均⾎药浓度。
(⼆)单室模型⾎管外给药 根据稳态平均⾎药浓度的定义,单室模型⾎管外给药的稳态平均⾎药浓度为: 五、⾸剂量与维持剂量 在多剂量给药时,达稳态需要⼀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希望第⼀次给予⼀个较⼤的剂量,使⾎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后⽤维持剂量来维持共有效治疗浓度。
2. ⾮线性药物动⼒学和统计矩法 ⼀、⾮线性药物动⼒学 线性微分⽅程组来描述这些体内过程的规律性,⽆论是具备单室或双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药浓度随剂量的改变⽽成⽐例的改变,药物的⽣物半衰期与剂量⽆关,⾎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积与剂量成正⽐等。
⾮线性动⼒学是在药物浓度超过某⼀界,参与药物代谢的酶发⽣了饱和现象所引起的。
可以⽤描述酶的动⼒学⽅程式即的⽶⽒⽅程(Michaelis-Menten)来进⾏研究。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该⽅程式基于物质在酶或载体参与下形成另⼀化学物质。
由于该过程需在某⼀特定酶或载体参与下进⾏,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
药物的⽣物转化、肾⼩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分泌过程都有酶的参与,所以具有⾮线性动⼒学特征。
3. ⽣物利⽤度和药物动⼒学模型判别⽅法 ⼀、⽣物利⽤度 ⽣物利⽤度(bioavailability)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进⼊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即⽣物利⽤度包含药物的吸收速度与吸收程度两个⽅⾯的问题。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作为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治疗手段,生物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包括癌症、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随着生物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问题。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是指对生物药物的研制、生产、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监管,保证生物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质量指标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
原材料的品质直接影响到生物药物的质量。
生产厂家应该严格选择原材料供应商,确保原材料质量达到标准,选择适于自己产品的原材料。
2. 生产工艺的控制。
生产工艺的控制是生物药物质量控制的核心。
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每一步操作进行控制,确保生物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 产品检验的全面性。
对生物药物进行的检验应该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毒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确保生物药物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进而保证生物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指对生物药物的毒性、免疫原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保证生物药物的安全性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要求。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的安全评价体系。
建立自己的生物药物安全评价体系,确保生物药物安全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 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标准。
生产厂家需要对自己的生物药物严格制定安全性评价标准,保证生物药物的安全性符合标准要求。
3. 严格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流程。
生产厂家需要结合自身生产和研发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流程,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可靠。
结语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与安全性评价是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这一环节的健全与完善关系到生物药物的质量和安全,关系到病患的治疗效果和健康。
只有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才能保证生物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为人类的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药理学选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云南中医药大学
药理学选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云南中医药大学1.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是影响细菌细胞膜通透性。
()答案:对2.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答案:错3.DPP-4抑制剂抑制体内 DPP-4酶活性,可减少内源性 GLP-1水平()答案:错4.GLP-1受体激动剂控制血糖具有葡萄糖依赖性,所以低血糖发生率低。
()答案:对5.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细菌核糖体30S 亚基。
()答案:错6.常用中药的毒性具有如下特点:()答案:隐匿性###偶发性7.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答案:攸关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医疗和科技的问题###关系到人们用药安全###是社会和经济的问题8.噻唑烷二酮类的不良反应有()答案:水钠潴留###体重增加###骨质疏松###以及心力衰竭9.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包括()答案:减少小肠内葡萄糖吸收###抑制肝脏糖异生###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10.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有()答案:抑制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抑制各种炎症反应11.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包括()答案: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促进淋巴细胞移行到人体组织内,使血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小剂量抑制体液免疫,大剂量抑制细胞免疫1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途径包括()。
答案:细菌产生水解酶使药物失活###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细菌内主动外排系统增强###菌体靶位结构改变13.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
答案:抑制细菌拓扑异构酶Ⅳ,从而抑制DNA复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从而抑制DNA复制14.骨质疏松症最基本的治疗有()答案:钙###维生素 D15.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有()答案:阿必鲁泰###度拉糖肽###利拉鲁肽16.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答案: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抑制病毒成熟、释放###抑制病毒脱衣壳###抑制病毒吸附17.急性毒性试验一般可测定的几个反应剂量包括:()答案: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给药量###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18.非甾体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答案:胃肠道反应###凝血障碍延长###过敏反应###瑞夷综合征###水杨酸反应19.吗啡中毒最主要的特征是()答案:瞳孔缩小20.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包括()。
EMEA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国家药审中心》)
EMEA临床试验用生物技术药物病毒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国家药审中心》)--译自欧盟发布的guideline on virus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gical investiga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审评五部李敏罗建辉关键词:病毒安全性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用药(IMPs)译稿说明本文系国外指导原则的中文译稿,翻译自2009年2月1日由欧盟颁布执行的“Guideline on virus safety evaluation of biotechnogical investigational medicinal products”,意在向关注国内外同类技术问题评价要求新动向的业界人士提供一个信息,可作为国内研究过程中科学技术相关层面的借鉴,但不代表药审中心出台的生物技术类药品指导原则。
执行概要本文件为临床试验用生物制品病毒安全性提供科学性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内容:1)临床前及临床试验阶段所应完成病毒安全性评价的标准及其范围。
2)可作为参考内容用于病毒安全性评价的内部经验的范围。
3)安全性评价中应纳入的风险评估。
1、简介确保生物制品的病毒安全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靠的IMP病毒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关键的。
本指导原则为人用生物制品申报临床时应提交的病毒安全性研究数据及资料提供建议。
本原则参考ICH Q5A(见参考文献)制定,ICH Q5A定义了药品上市申请(MAA)时应提供的研究数据。
尽管ICH Q5A并未提供专供临床阶段用生物制品的相关指导原则,但其基本思想是恰当的且适用于本指导原则的。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一种经协约认可的IMPs病毒安全性评价方法,同时适用于整个欧盟范围内的药品制造商和监管部门。
本指导原则尤其有益于指导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涉及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2、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由按照Q5A要求建立的人源或动物源细胞库经细胞培养制备的人用生物技术类IMPs。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范本
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范本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是确保实验室进行生物研究工作时安全可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个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的范本,以下为相关内容:1. 概述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内的生物实验活动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以保护研究人员、环境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本评估制度涵盖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培训和教育、紧急响应等方面内容。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2.1 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实验室负责人有责任建立和维护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操作负责,并积极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程实验室需要制定详细的生物安全规程,包括实验室进出管理、生物安全实验操作规范、生物安全废物处理等方面内容。
规程应当明确而详尽,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日常操作中遵循生物安全原则和操作要求。
3. 风险评估和控制3.1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需要进行全面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对实验材料、操作方式、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环境等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应当用于确定适当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操作指南。
3.2 实验室生物安全控制在识别和评估风险后,实验室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
控制措施可以包括适当的实验室设备和工具、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安全操作间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
4. 培训和教育4.1 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负责人需要确保所有新员工参加生物安全培训,并定期组织培训课程以强化现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物安全概念、实验操作规范、紧急响应措施等方面。
4.2 实验室生物安全宣传实验室需要定期开展生物安全宣传活动,包括张贴宣传海报、举办经验分享会、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
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
5. 紧急响应5.1 生物安全事故预案实验室需要制定生物安全事故预案,明确紧急响应流程和责任分工。
生物药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摘要:本文对生物制品特别是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进行阐述毒理学研究者、安全性评价人员和制药企业都希望制定出关于生物制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技术手册。
国外曾制定出一些相关指导原则,但时间已相对较早。
我国由药审中心起草的生物制品研究的一般原则已开始上网征求意见。
其中包括“预防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治疗用生物制品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两个指导原则。
由于生物制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与常规传统药物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不完全相同,因此其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更多强调CASE by CASE (具体品种具体分析)的原则,下面就谈谈自己对CASE by CASE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生物制品的可能潜在毒性反应,每一品种可能有各自的特别考虑。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制品特点决定其研究的CASE by CASE原则生物制品具有如下特点:确证其三级或四级结构的工作较难;一般具有较强的种属特异性;具有免疫原性和多重活性等。
这决定了其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较化学药具有较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涉及具体品种时,应结合生物制品自身的药学和生物学特点,从科学、合理的角度进行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尤其是要结合生物制品的上游和中试研究、评价的具体情况(如安全性担忧的来源、临床适应证性质及用药特点)来进行非临床药理毒理要求。
《治疗用生物制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技术审评一般原则》对该特点有较详细的介绍,如从生物制品的性质、来源和质量控制对其特点给予了说明。
2. 相关动物种属/模型选择需采用CASE by CASE 原则许多生物技术药物的生物活性与种属和/或组织特异性相关,安全性评价常常不能按标准毒性试验设计方案采用常规动物(如大鼠和犬),而应使用相关种属的动物。
所谓相关种属,是指受试物在此类动物上,由于受体或抗原表位(对单抗而言)的表达,能够产生药理活性。
也就是说,作为相关动物种属,其对药物的生物学反应应能模拟人体的反应。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生物类似药是指与已上市的参比药物在药效、安全性、质量等方面高度类似的药物。
为了保障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与上市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指导原则。
以下是关于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的详细解析:1.相关性评价: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过程中,需要通过严格的治疗效果和销售前后的安全性评价来证明其与参比药物的相似性。
相比于常规药物,生物类似药在源自生物制剂,因此对于研发过程中的相关性评价要更加严谨。
2.质量一致性评价:生物类似药的质量一致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导原则。
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过程中,参比药物是确保其质量一致性的标准。
因此,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对于参比药物的质量一致性需要进行详细研究,并将其作为生物类似药开发的参照标准。
3.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是生物类似药评价的重要环节。
临床试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参比药物的治疗效力和安全性,以及生物类似药与参比药物的相似性。
临床试验中需要通过随机对照、交叉试验等多种设计方法,来评估生物类似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强制性审查:生物类似药的上市需要经过国家相关机构的强制性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物类似药的临床试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市场监测数据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5.档案管理:为了保障生物类似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控,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应包括生物类似药的原始数据、研发过程、临床试验结果等信息,以便进行后续的监督和管理。
6.动态监测与安全性评价:生物类似药上市后,需要通过动态监测和安全性评价来确保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动态监测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对生物类似药在大样本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并评价其风险和不良反应。
在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以上只是部分重要的内容,针对具体情况还需要参考相关的国家法规和技术标准。
通过遵守这些原则和指导,可以保证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上市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选择。
药物临床实验分为哪几种
药物临床实验分为哪几种药物临床实验是针对新药物在人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关键步骤。
为了确保实验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药物临床实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药物安全性实验:药物安全性实验是药物临床试验的首要环节,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药物的毒性和耐受性。
这类实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以评估新药物对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毒副作用。
二、药代动力学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是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特性。
这类实验通常使用健康志愿者或病人作为实验对象,采集其血液或尿液等生物样本,分析药物的浓度和代谢产物,推断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三、药效学实验:药效学实验是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安全性和副作用的关键环节。
这类实验一般需要选取具体疾病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盲法和交叉试验等方法,比较新药物与对照药物的疗效差异。
常见的药效学实验包括临床治疗试验和生物学效应试验等。
四、生物利用度实验:生物利用度实验是评价口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和速度的关键试验。
这类实验一般通过对同一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物浓度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
常见的生物利用度实验包括口服生物利用度试验和注射生物利用度试验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实验:药物相互作用实验是评价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试验。
这类实验主要研究药物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药物与饮酒相互作用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药物的相互影响程度,旨在预测药物联用时的安全性和疗效。
六、药物制剂实验:药物制剂实验是评价药物在体内释放和分布情况的试验。
这类实验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缓释性能、稳定性和内服或外用时的药物释放特点。
通过测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评估药物制剂的适用性和优化方案。
总结:药物临床实验根据评价药物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可以分为药物安全性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药效学实验、生物利用度实验、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和药物制剂实验等多个类型。
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技术指导原则
一、背景 (1)二、定义及适用范围 (1)三、相似性评价 (2)(一)一般考虑 (2)(二)药学相似性 (3)(三)非临床相似性 (10)(四)临床相似性 (12)(五)整体相似性 (22)四、适应症外推 (23)(一)一般考虑 (23)(二)适应症外推的条件 (23)(三)综合评价 (25)五、案例分析 (26)六、名词解释 (27)一、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医药企业纷纷开展生物类似药研发,已有药品按生物类似药获准上市,可更好地满足患者临床用药的可及性。
然而,生物制品具有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对其结构完整性依赖性强、生产工艺复杂等特点,因此,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生物类似药开发和评价,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健康发展,本指导原则在《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补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和适应症外推的指导性建议,旨在为工业界、研发者及监管机构提供技术参考。
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和评价应当遵循本指导原则,并应符合国家药品管理相关规定。
二、定义及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所述“相似性”是指候选药与已获准注册的参照药整体相似,且在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差别。
“适应症外推”是指在候选药与参照药整体相似的基础上,当直接比对临床试验证明候选药在至少一个适应症上与参照药临床相似的,则可能通过拟外推适应症相关的研究数据和信息的科学论证,以支持其用于参照药中国获批的其他未经直接研究的适应症。
适应症外推不能直接获得,需根据药物作用机制特点、已研究适应症与拟外推适应症之间在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等方面的异同、以及相似性比对研究数据的充分性进行个案化考虑。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结构和功能明确的治疗用重组蛋白质制品。
对聚乙二醇等修饰的产品及抗体偶联药物类产品等,按生物类似药研发时应慎重考虑。
三、相似性评价(一)一般考虑生物类似药相似性评价应对药学、非临床、临床比对研究设计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候选药与参照药的整体相似性。
生物药物研究
生物药物研究生物药物是通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药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从药物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生物药物的种类、生物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生物药物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与意义1. 药物研究的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转变,传统化学药物在某些疾病治疗方面已经显示出局限性。
因此,寻找新的疗法和药物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重要任务。
2. 生物药物的意义生物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形式,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疗效稳定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方面,对改善人类健康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物药物的种类1. 重组蛋白类生物药物重组蛋白类生物药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真核或原核细胞中,使其表达并产生所需蛋白。
这类药物包括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白介素-2等。
2. 抗体类生物药物抗体类生物药物是通过改变重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新药物。
这类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等,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基因治疗类生物药物基因治疗类生物药物是通过导入修复、替代或抑制性基因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这类药物包括基因修复治疗、基因替代治疗、基因抑制治疗等。
三、生物药物研究的关键技术1.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基因检测等多个方面,通过改变细胞的遗传特征,实现对生物药物的研究和生产。
2.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药物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通过优化培养基的配方、调节培养条件和采用适当的生长因子,可实现大规模生产生物药物。
3. 表达与纯化技术表达与纯化技术是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适当的宿主细胞、构建高效表达载体和进行重组蛋白纯化等手段,可获得纯度高、活性稳定的生物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急性毒性试验 3、局部刺激试验 4、过敏试验 5、生殖毒性试验 (二)其他特殊考虑 1、免疫原性试验和保护力试验 2、佐剂 3、其他
第二节 基因类药物的安全性
生物技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 安全性药理 单次给药毒性 重复性给药毒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致癌性 依赖性 特殊毒性
三、生物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总体原则
二、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内容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贯穿非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和上 市后评价。 生物类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灵魂“以科学为基础” 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有: 发现有害效应; 排除其他可能的有害效应; 决定剂量和处理时期的关系; 如果可能发现它们的作用机制或发病机制。
四、预防用生物制品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预防用生物制品: 疫苗,指含有抗原、能够诱导人 体产生特异性功能主动免疫的制剂,它可以保护机体免受 感染原、毒素以及感染原引起的抗原性物质的损伤。
(一)研究内容 1、长期毒性试验 (1)动物选择:至少一种动物 理想的动物是:对疫苗预防的感染原或毒素敏感;免疫 系统与人体相近,接种后产生与人体相同或相近的免疫应 答;对制品成分本身的固有毒性敏感;已有大量历史对照 数据,根据历史对照数据可以判断试验中出现的异常是试 验散在的自发病变还是与疫苗有关的毒性反应。
(二)种属特异性 生物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是受体或抗原表位。 (三)多功能性 在同一生物体内,生物药物的受体可能广泛分布,从 而产生广泛的药理活性或毒性作用,这也是安全评价的重 点内容之一。 (四)免疫原性 对试验动物而言,许多生物药物都是异源分子,具有 免疫原性,其诱导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对安全性评价结果产 生影响。
www.themegall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LOGO
(2)接种剂量:原则上接种剂量应使疫苗在动物体内达到 最佳的免疫应答。 (3)接种次数:建议至少比临床拟定的接种次数多一次。 (4)接种频率:不需要每日给药,间隔一般应根据动物的 免疫应答而确定。 (5)观测指标:动物体外特征、行为活动、体温、局部刺 激性、腺体分泌、粪便性状、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和血 液生化指标、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等。 (6)观测时间:应在接种过程中和恢复期对毒理学指标进 行观测。
第一节
生物药物的安全性
一、生物药物的安全性
(一)结构确证不完全性 生物药物的生产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化学药品,其活性 主要取决于其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一般分子量较大, 空间结构复杂,现有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并不能完全地确认 其化学结构。
第十七章
生物类药物 安全性评价
生物制品:是指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 或生物组织作原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 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 产物和成品质量而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剂。
预防用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 治疗用生物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