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研参考100题

• 6.艺术创作要经历那几个阶段? 艺术创作过程要经历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它们 是互相联系,彼此交错的。其具体内容是: (1)艺术积累阶段。 大体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欲望三部分。 ①材料储备。艺术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素材和情感的积累。艺术家只有 搜集到大量生活的原始材料, 才可能在此基础上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进行创作。所以每个艺术家 创作的第一步无不从积累生活素材开始。 ②艺术发现。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艺术家的目光会更加敏锐, 观察力、感受力、想像力、异常活跃,这时就会有更多的艺术发现。 使艺术家有所激动,有所思考,并产生将所发现的东西表现出来的强 烈愿望,这就启动了创作欲望(或创造冲动)。 ③创作欲望。所谓创作欲望,是在艺术发现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推动构 思并进一步付诸艺术表现的心理要求和情感冲动。艺术感受愈真切, 艺术发现愈深入,创作欲望也就愈强烈。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 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 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
4.简述表现发生说。
表现发生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与交流的需要,故此说又称 “情感表现说”或“心灵表现说”。这种说法曾受到西方许多文艺家 和心理学家的拥戴。如托尔斯泰主张“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 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厨川白村把文艺看做“苦闷的象征” 等。影响较大的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艺术只不过是 人的心理变化的表现,把文艺的起源归根于人的潜意识活动,是人的 本能和欲望的变相满足,是一种“白日梦”。 持这类观点的还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和美国 学者苏珊· 朗格等。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 情感,直觉即表现。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特别是抒情的表现。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表现情感。因此,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 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像和情感的表现。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 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 术晶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 这些 说法虽然强调丁人的主体意识、主观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但割断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排斥了理性因素在艺术中的 地位和作用,显然也是片面的。 ·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

01.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第5版)-框架综述讲义引言《艺术学概论》是由彭吉象教授编写的艺术学教材,已经出版到第5版。
本讲义是对该教材的框架进行综述,将介绍艺术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主要内容,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艺术学的整体框架的概述。
艺术学的定义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它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艺术作品的意义等问题。
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艺术的形式、内容、审美特征以及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等方面。
艺术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客观分析,也涉及到主观的艺术体验。
因此,艺术学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索艺术的本质和意义,如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艺术学的研究内容根据《艺术学概论》这本教材的第5版,艺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艺术学首先探讨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艺术的定义、艺术作品的特点以及艺术的分类等。
通过对艺术的分类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
2. 艺术的创作与表现艺术学关注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它研究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技巧和艺术表达手段,以及艺术作品的形式和风格等。
3.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价值评价艺术学致力于揭示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评价的标准。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效果,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感和意义,以及对观众的情感和思考的影响。
4. 艺术的传播与接受艺术学关注艺术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它研究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探讨艺术作品如何在社会中传播、接受和影响人们。
艺术学的研究方法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领域和问题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相关的艺术理论著作、历史文献、艺术评论等资料,进行对艺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获取到大量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本质和变化。
艺术学概论试题整理版(彭吉象 28题 32页)

艺术学概论简略试题(全12章)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1.艺术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答:(1)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理性世界是第一性,感性世界是第二性,艺术世界仅是第三性。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说”:宋代理学家朱熹:“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
“道”不仅是文艺本质,而且是文艺内容,“文”是作为“道”工具而已。
(2)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如:德国古典美学开山祖康德:“自由的艺术”.(3)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俄国19世纪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论断。
(4)第四,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精神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答:第一,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起源,经历漫长历史过程. 其次,性质和特点,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情感。
总之,艺术必然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阐明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19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巡回展览画派”第三,揭示了艺术系统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艺术创作是“生产阶段”,艺术作品是“产品”。
艺术鉴赏是“消费阶段”.过去美学理论,侧重某一环节,不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整体.如:19世纪实证批评家:圣佩韦等,重视对作家研究,侧重艺术创作.20世纪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等,重视对作品研究.侧重艺术作品.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诞生接受美学,重视对欣赏者研究,侧重读者,听众,观众总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应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进行综合研究.第二节艺术特征3.艺术特征论述:答:“艺术的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摘要:一、引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概述二、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1.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2.艺术家与道德修养3.艺术教育与道德培养三、道德对艺术的影响1.道德规范对艺术创作的指导作用2.道德观念对艺术风格的塑造3.道德价值观对艺术评价的导向四、艺术对道德的促进作用1.艺术作品传达道德观念2.艺术家自身道德品质的示范3.艺术教育对道德素养的提升五、当代艺术发展中道德问题的探讨1.道德观念的演变与艺术创新2.商业利益与道德底线的平衡3.网络艺术中道德争议的案例分析六、结论:道德与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概述道德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自古以来,道德与艺术便如影随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道德与艺术共同发挥着传承文明、塑造精神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对道德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深入探讨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二、道德与艺术的内在联系1.艺术作品的道德内涵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
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古典油画《最后的晚餐》,表现了耶稣基督为人类赎罪而牺牲的崇高道德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戏曲,通过讲述忠臣义士、孝子贤孙的故事,传播忠孝仁义的道德观念。
2.艺术家与道德修养艺术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对其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艺术家,往往能够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作品。
我国著名画家吴道子,其画作充满慈悲与仁爱之情,正是他本人道德修养的体现。
艺术家应当时刻保持道德自律,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3.艺术教育与道德培养艺术教育在传播道德观念、培养道德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艺术,人们可以接触到各种道德观念,进而思考、辨析、践行。
如学校教育中的美术、音乐课程,通过欣赏优美作品、学习艺术技法,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自然地接受道德熏陶。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试重点汇编

艺术学概论重点1、艺术系统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
2、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他主张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
3、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4、关于艺术本质的看法有:①客观精神说(柏拉图、黑格尔、朱熹、刘勰);②主观精神说(康德、尼采、严羽、袁宏道);③模仿再现说(亚里斯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④艺术精神产生说(马克思)。
5、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
6、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
7、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8、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视、电影等一类艺术的总称。
9、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①艺术语言②艺术形象③艺术意蕴。
10、中国画非常强调“立意”和“传神”。
11、艺术批评具有二重性的特点,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2、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率”—0、618。
13、艺术的功能有:审美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
14、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15、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16、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
17、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把诗分为物境、情境、意境。
18、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19、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20、画坛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21、卢浮宫三宝:①《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②《米洛斯的阿芙蒂式》③《蒙娜丽莎》22、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大致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设计。
23、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中)、欧洲园林(法)、阿拉伯式园林。
24、代表古希腊悲剧艺术最高成就的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25、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们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学概论第一章-彭吉象精选全文

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地研究艺术活动的全部过程, 清楚的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系统,而不是单纯 的强调某一方面。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主体性 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家所画的、雕塑家 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张画、一个雕像,其 实是艺术家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黑格尔认为,美食理念的感性显现。
一、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康 德 ( 1 7 2 4 年 4 月 2 2 日 -1804年2月12日)著 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 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 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 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 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 流派。
托尔斯泰(1828一1910)是俄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的名著丰富了俄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是《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作家的晚年作品 写出了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表 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时蕴藏在俄国农民心中的愤 懑情绪,也表现了作家本人世界观的矛盾。这些作 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贵族地主和新 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罪恶,但又宣传了不以暴力抗恶 的思想。
卫城山门
帕提农神庙
埃雷赫透神庙
哈德良之拱(Hadrian's Arch)以及奥林匹亚宙斯神庙(Temple of Olympian Zeus)
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领土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当西 欧主要国家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时,俄国仍是个落 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自彼得一世改革后其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异常强大,沙皇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是俄国地 主的总头目,他既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又是全俄的主宰, 具有无限的权威,全国任命必须绝对服从,并且沙皇用军 队和警察等国家暴力机关来维护统治。一旦农奴发生暴动 分驻各地的军队立即前往镇压,沙皇政府还实行书刊检查 制度,限制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由此可见沙皇制度的 国家机器是十分强大的。这些国家机器的使命是维护农奴 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这为沙皇政府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提供了条件。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目录分析
这本书的目录还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每一章的结尾,作者都提供了丰富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本书详细阐述了欣赏者的心理过程、审美体验等方面,并分析了欣赏者与 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还对艺术批评的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批评标准、批评 语言等方面。 本书对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从当前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本书认为艺术的未来发展将更 加多元化和开放性,将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体验。本书还对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 分析,包括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是一本全面系统地阐述艺术学理论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 值。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是一本涵盖了众多艺术领域和主题的综合性著作,从 艺术的基本概念、形式、风格、历史、文化到艺术创作、批评和欣赏等方面都有 深入的探讨。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值得一 读。
阅读感受
这本书的综合性非常突出。它不仅涉及各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剧、 电影等,而且也涉及到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艺术,如中国画、油画、日本能等。这 种综合性的论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艺术是人类运用创造力和想象力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它能够让人们 获得审美体验和思考,同时也能够传递文化、社会和情感信息。”
精彩摘录
这段文字准确地概括了艺术的基本定义,指出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表达和审美的手段,更是社会 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框架图

第四节 艺术与道德
第五节 艺术与科学
中编 艺术种类
第五章 实用艺术 第六章 造型艺术 第七章 表情艺术 第八章 综合艺术 第九章 语言艺术
第一节 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第一节 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中外造型艺术精品赏析 第一节 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中外表情艺术精品赏析 第一节 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第二节 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中外综合艺术精品赏析 第一节 语言艺术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 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中外语言艺术的精品赏析
下编 艺术系统
第一节 艺术创作主第三节 艺术创作心理
第四节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第一节 艺术作品的层次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第二节 典型和意境
第三节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第一节 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第二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第三节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第四节 艺术鉴赏的艺术批评
艺术学概论
上编 艺术总论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第二节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定论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艺术教育
第一节 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第二节 艺术与哲学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三节 艺术与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楚飞
TEL:3231473 E-MAIL:gggoooggoogo@
几个关键问题
• 艺术史的价值? 在于将①各种观念和风格的传承关系;②各种传统间互 动影响;③由(艺术)作品可以揭示的人性的创造状态及 精神的历史形态,整体地加以描述。 • 课程设置目的? 1.对人类的艺术有个概念并自知本文化在其中的位置。 2.中、外艺术的对比和分析,开拓眼界,为全球化知识 背景作出初步启发. 3.纵观古今,理解艺术的最主要的规律和特性。
• “审美无利害关系” 。
• 对人的强调。
2.主观精神说 尼采《悲剧的诞生》:
• 日神阿波罗——梦幻
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 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之中。
• 酒神狄俄尼索斯——放纵
在一种痛苦和 狂喜交织的癫狂状 态下,使人在极度 的情绪放纵中来揭 示人生的悲剧面目。
3.模仿说或再现说
• 亚里士多德
• 2.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 • 3.艺术系统:创作\作品\鉴赏.
第二节
艺术的特征
• 一、形象性
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顾闳中
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形象的 主客观因素是不同的。 如造型艺术常表现为主观因素 消溶于客观形象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主体性
• 1.创作的主体性
• 唐· 韩干《照夜白图》 • 元·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 2.作品的主体性
李方膺
郑板桥
3.艺术欣赏的主体性
• 苏东坡《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 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
而另一些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于主观因素中,如音乐。
• • • 安德松 《钟表店》 《杜鹃圆舞曲》 圣桑 《天鹅》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巴尔扎克》罗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 艺术形象的个性和共性的统 一,集中体现为“艺术典 型”,即鲜明的个性同时体 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彼,而卒莫消长也。
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 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 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禅宗一公案:狗屎说
三、审美性
• 成为艺术品的条件:
1.必须是人创造的; 2.必须具有审美性。
我们的困惑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艺术学概论
(什么是艺术?)
艺术史
(文明史) 造型艺术 表情艺术 实用艺术 综合艺术 语言艺术 其它
绘画史
音乐史
建筑史
电影史
诗歌史
雕塑史
舞蹈史
园林艺术史
戏剧史
散文史
摄影史
工艺美术史
曲艺史
小说史
书法史
电视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 • • •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几个看法: 1.客观精神说 柏拉图:理性世界第一 性,感性世界第二性, 艺术世界第三性。 现实世界只是理性 世界的摹本,艺术又是摹 本的摹本.
• “不应照事物本来的 样子,而应当照应有的 样子去模仿。”(比 如假牙.假发等) • 车尔尼雪夫斯基:艺 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使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二、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基础
•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 特点。首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
来。其次,反映客观社会生活;凝聚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 望。
1.客观精神说
•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 感性显现。 •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 现是表现形式。二者 辩证统一。
• “文以载道”—— 《文心雕龙》刘勰
2.主观精神说 康德
•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 “ 没有内容的思维是空洞的, 没有概念的知觉是盲目的。”
只有直观和概念的结合才能产生先天综合判断, 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