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3
彭吉象 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彭吉象)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尼采。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
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上编 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南北朝)刘勰xi é——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faccf760242a8956aece414.png)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概论彭吉象笔记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史上的主 __: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德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最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客观精神说学探讨的学者。
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德国古典学集大成者 __美学的核心是他给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代表人德国古典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主观精神说义的基础之上。
摹仿说或再现说,摹仿说或再现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模仿,艺术应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性质来。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类。
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他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 __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完全可以这么讲,“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石。
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 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 __性质和特点。
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艺术 __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重点

艺术学概论复习关于这门课程整个学习和复习要注意的哪些问题,这是大家的关心的核心问题。
关于本门课程如何学习的问题: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有四个步骤:第一,要认真地通读这本主教材(建议通读二遍以上);此外,还要读一遍《艺术学概论学习指导书》。
第二,认真参加面授辅导。
各级教学和工作站的老师们与中央电大一起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和辅导,所以大家要认真听老师的面授辅导。
它能与大家面对面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希望大家尽量参加面授辅导。
第三,认真做好形成性考核册。
考核册中的题型是考试的题型。
认真做好形成性考核册,这里面整个思路就是考试的思路。
考试题型分为五大块:1.名词解释,掌握重要的名词。
2.选择填空题,它归纳了本门课程的许多知识性问题。
3.简答题。
简要的回答,把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两三句话,也就是核心说出来,然后把这个问题的首创者、发起人、创导者要举出一——两个典型。
简答题要求言简意赅、简明扼要地回答。
4.论述题,要求大家把一个问题结合教材中讲的几大点,如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西方雕塑的几个高峰期是什么的阐述等抽出几个要点。
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论述题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举例。
5.鉴赏题,针对我们艺术学概论所涉及的十六个艺术门类中的某一个品种,如一部电影、一篇小说、一首音乐、一个建筑等,我们就其中之一阐述自己的理解、分析与鉴赏。
具体的鉴赏我在电大在线学习网上有范本,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
鉴赏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做到了这几点,我们就给高分。
第四,大家广泛地阅读十六类艺术中的一些重要的东西。
如,绘画,大家尽可能搜集一些绘画的作品,同时观赏绘画作品展等,然后找到一些关于绘画的论文,要分析该作品的立体感和切入点,同时要把错综复杂的矛盾把握住,艺术特点的几方面要有明确的阐述。
一、关于艺术总论(一)艺术起源的六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选文档】

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章节题库-艺术创作【圣才出品】

下编艺术系统第10章艺术创作一、填空题艺术创作过程分为生活体验、()、()三个基本阶段。
(湘潭大学2017年研)【答案】艺术构思;意向物化【解析】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逻辑上讲,这一过程可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阶段。
生活体验是艺术家在观察或接触生活后,被生活所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的深刻的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
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
艺术构思是艺术家将不系统的零散的生活素材,通过艺术思维构想成独特而又理想的艺术意象的活动。
艺术构思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高度理想化、典型化的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
意象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的活动,是艺术创作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二、选择题1.明代画家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其中“搜尽奇峰”属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
(湘潭大学2016年研)A.艺术理解B.艺术体验C.艺术鉴赏D.艺术表现【答案】B【解析】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此,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
如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强调画家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也是对于绘画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一个精辟独到的概括。
清代绘画大师石涛也有一句名言,叫作“搜尽奇峰打草稿”,石涛本人正是数十年遍游祖国山山水水,把客观的山川景物通过主观的感受和理解熔铸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画。
如果石涛不是一生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画中如此创造性地把握大自然的神韵和律动,他也不可能成为承先启后的一代绘画大师。
2.审美创作的心理活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湘潭大学2016年研)A.审美愉悦B.审美期待C.审美趣味D.审美想象【答案】D【解析】审美创作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
审美感知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
【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考研笔记】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小伙伴们,你们心心念念的,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来啦!01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基于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艺术是理念和宇宙精神的显现。
柏拉图将理式世界当作第一性,感性世界当作第二性,艺术世界看作第三性,认为艺术是理式世界的摹本的摹本,否定了艺术世界的真实性。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外在表现,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我国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首篇《原道》中,提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的观点。
明代朱熹认为“文以载道”,即“犹车载物”。
02模仿说模仿说,基于唯物主义,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真实,从而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原有的,而是社会的本质,艺术应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模仿。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此处的生活不仅指社会生活,还有自然界。
我国南北朝姚最在《续画品》中说,“心师造化”,唐代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五代十国的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度物象取其真”。
03审美认知作用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之一,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具有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的作用,是因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且其中融入了艺术家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因此艺术反映的是社会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是真善美的统一。
而且艺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供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欣赏者欣赏,从而使人类通过艺术欣赏认识社会、历史、人生。
其次,艺术可以认识自然,因为艺术反映的社会生活包括自然界,并且由于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反映自然,让人们认识自然。
但是,我们不可以夸大艺术的认识作用,在专业方面艺术无法像历史、物理等学科一样深刻的认识,但由于艺术认知作用是以审美价值作为基础的,所以,艺术在发挥认知作用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享受。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各题型问题

一、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所谓“客观精神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之“本质论美字”理论。
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
而这个“美本身”拍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
艺术只是这种美的理念,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而已。
这是柏拉图基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一种界定,即艺术作为对“理式世界”基本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第三位的。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并非是某种概念——“美的理念”。
艺术是审美的表现,而审美的根据是主观的。
所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持这种艺术“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古典美字的开山祖康德更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
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
有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特征。
3、“摹仿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古希腊美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真实的“摹仿”。
此说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摹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还进一步认为,艺术的这种“摹仿”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摹仿”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4、形象性——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相对于哲字、社会科学的总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样式。
即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作品的社会生活和体现于其中的作家、艺术家之思想情感。
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艺术形象。
这就是艺术的形象性。
5、美育——美育即审美教育,首先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名著——《美育书简》中提出。
在该书中,美育的概念已不局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特定方式之义。
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情与理性等基本人生哲学命题出发,从而成为人的重新认识自我并获得自由、和谐之发展。
最终实现人性的复归的更为寓义广阔的审美教育。
由此美育便被提升到了一个全面培养、发展人的即社会普遍教化的意义高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3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一种精神活动,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是以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体验为基础,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后,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联想,想象等心理因素,而形成的主观与客观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活动总之是在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
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和手段,将艺术构思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物象化,使之成为可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形象思维的三个特点
形象思维指运用形象来感受、把握、认识事物,即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完成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的思维形式。
它的三个特点是:其一,形象思维你离不开可感的形象,总是运用形象来进行思维。
其二,形象思维总是通过联想、想象、感受等心理因素来进行,其中以联想、想象为主;
其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侧重于综合。
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通过事物的整体形象来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总体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阿里的共同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艺术风格十分的复杂,与创作主体的主观特点有关,与题材的客观的特点也分不开,表现在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个层面,以整体的形象呈现出来。
艺术风格具有自身的特点。
首先,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奇异,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创作主体的创作个性有关;
其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创作主体的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艺术追求有关;
其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多样的审美需求有关;
另外,艺术风格还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其一,艺术风格的民族特色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关,关于这个民族的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归根结底也与这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济基础有关,从美学心理上看,与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有关系;
其二,艺术风格具有时代特点,是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总是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体现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指一些思想倾向、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派别。
它们可能是自己地组织起来,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可能仅因艺术风格的相似,不自觉的组织在一起或被后人划分在一起,它们有可能只有一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也有可能包括多种艺术门类和体裁。
艺术思潮
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买一束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手段,即艺术语言。
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指深藏在艺术品种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尽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
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包含身后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沉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
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而且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通过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
但艺术意蕴又不仅仅只靠艺术形象表达,要通过该整体的领悟方能体会。
另外,艺术意蕴不是任何作品都有的,只有优秀的作品才有。
艺术意境
意境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诞生于唐代。
意境是若有若无的朦胧美,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一种不施不设的自然美,总之意境追求的天然之美,纯真之美,素朴之美,归结起来就是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也似乎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欣赏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
其一,欣赏者与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应有一个适当的审美距离,作品应适当的超出原有的期待视野,使欣赏者感到振奋,丰富和拓展新的期待视野,但又不能过分超前,使其期待视野处于陌生状态,从而难以接受;
其二,期待视野的不同,欣赏者对作品的需求、喜好也不同。
召唤结构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中常有许多“空白”,当欣赏者欣赏时,将自己的体验与想象置于文本中,将作品中的“空白”填充起来,此时艺术作品才成了欣赏者所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世界才成为欣赏者的艺术作品,作品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这个过程即为召唤结构。
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方法
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可以通过几点:其一,鉴赏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二,熟悉和掌握艺术和基本知识和规律;其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其四,结合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去欣赏;其五,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提高人们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提高鉴赏水平。
鉴赏心理的保守性
鉴赏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中的定向期待视野,是指人们的鉴赏趣味习惯于按照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为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与
选择,以各种不同欣赏方式与习惯,常具有某种定向趋势或趋向。
鉴赏心理的变异性
鉴赏心理的变异性,就是鉴赏主体审美经验的创新期待视野,是指随时代前进,社会生活变化,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趣味发生变化。
审美直觉
审美直觉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能立刻把握的领悟能力。
审美直觉可以使人暂时忘却一切,凝神观赏,沉浸于审美愉悦中。
审美直觉的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直观性指艺术欣赏活动必须亲身感受,直接性指审美直觉总是瞬间完成。
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直觉性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天生的,而需要后天培养和训练。
另外,审美直觉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其中存在着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
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极其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
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神明活动,审美体验是鉴赏主体仅作用于艺术作品,整个心理活动,处于一种主动状态,审美体验包含多种心理因素在其中积极地活动,其中想象、联想使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欣赏者眼中的艺术形象,而整个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情感的伴随。
审美升华
审美升华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艺术鉴赏的审美升华阶段中,同样存在着多种心理移速的积极活动,存在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要素的作用,其中理解最为活跃,领悟、共鸣也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一种现象。
另外,以哲学和美学的意义将,审美升华是鉴赏主体通过艺术再创造在鉴赏对象中直观自身,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而引起审美愉悦、美感。
艺术批评的作用
艺术批评的作用,
其一,帮助人们更好的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其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
其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额繁荣发展。
如果对你有帮助,
文末动动手指帮小编点个赞哦
谢谢啦!鞠躬~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