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定风波》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课程设计

定风波课程设计

定风波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定风波》的诗意、诗法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文本解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意和诗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

2.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定风波》,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分析诗歌,撰写诗歌解析文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定风波》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诗人背景和创作背景介绍,使学生了解《定风波》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意、诗法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

4.诗歌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5.诗歌解析文章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定风波》的背景、诗意、诗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2.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帮助学生对比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实验法:户外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自然的结合,提升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定风波》及相关诗词选集,供学生阅读和解析。

2.参考书: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评论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户外朗诵活动所需的音响、话筒等设备,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和提问表现,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

2.作业:评估学生诗歌解析文章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和文笔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2. 简介《定风波》的背景: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身处乱世,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定风波”,提问:诗中的“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情感;2. 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3.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各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风波”寓意人生困境,作者以“定风波”表达自己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等;3. 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 选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的诗意、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能够准确地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定风波》的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思想,揭示《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2 诗歌意象和表达分析诗中的自然景观、人物情感,引导学生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感悟苏轼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

3.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通过分析诗中的韵律、对仗、用词等,提高学生对古文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资料准备收集苏轼的生平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诗歌的注解和译文。

4.2 学生学习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对文学的贡献,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定风波》。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苏轼的情感。

5.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表达和艺术特色,解答学生的疑问。

5.4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5.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述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的诗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进行比较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6.2 文化背景的了解介绍宋朝的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社会风气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和感悟的深度。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人教版必修4高一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4高一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2、围绕本首词进行拓展训练(群文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展示林下对月饮酒的画面,让学生推测他是谁。

2、展示苏轼的名句并请学生填空。

说到他,我们会立即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想到“横_______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到“十年生死______,不思量,自难忘”;想到“老夫聊发_______,左牵黄,右_____”;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总相宜”;想到“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而长终”······二、展示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三、知人论世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四、初读课文,体会词人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谈情感体会。

3、学生个人自由朗读。

4、听读。

五、对词的小序进行赏析。

(一)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缘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二)引导学生赏析“皆”和“独”两个关键字。

六、赏析词的上片。

(一)学生自主赏析。

(二)教师提示关键词法,并借助课件补充相关内容。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

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

《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教师指导诵读:如:“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应该读得豪迈;“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四)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五)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

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

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

三、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定风波教案设计模板

定风波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与思想;学习词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情感;2. 学习词的表现手法;3. 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 学习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诵情况;2. 介绍苏轼的生平与思想,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词的内容1. 朗读《定风波》,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和情感;2. 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3.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体会苏轼的旷达、乐观。

三、学习词的表现手法1. 讲解词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2. 分析词中的表现手法,如“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3. 让学生举例说明词中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表现手法的理解。

四、讨论与交流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定风波》的理解;2. 引导学生讨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启示。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 布置作业:背诵《定风波》,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情感,学习词的表现手法,体会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4. 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定风波》的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高中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历史地位。

2. 让学生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领会其文学价值。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章:导入及背景介绍1.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 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结构分析1. 让学生熟读《定风波》,了解其诗歌结构。

2.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三章:词语解析1. 对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 引导学生通过词语解析,领略苏轼的写作风格。

第四章:意象分析1.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让学生通过意象分析,体会苏轼的思想感情。

第五章: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探讨《定风波》的主题,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2. 鼓励学生从诗中吸取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诗歌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丰富教学手段。

四、作业与评价1. 课后要求学生背诵《定风波》,加强诗歌的记忆。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章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定风波》,了解苏轼的写作风格,领会诗歌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诗歌情感与审美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变化,分析苏轼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2. 通过对诗歌的品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前言】本文是本店铺分享的定风波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品鉴。

定风波教学设计方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苏轼及其生平;(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困境,保持乐观心态;(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生活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掌握《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体会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生平;(2)展示《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赏析(1)学生自由朗读《定风波》,初步感知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4)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3. 拓展与延伸(1)对比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体会其风格特点;(2)分析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观看相关视频,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增强学生对诗词背景的了解。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定风波》为题材,创作一首诗词;(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改并给予点评。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词创作水平,包括语言表达、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等方面;3. 反思总结: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其在反思总结中的深度和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得是什么):
项目
评价说明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得评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

己建构知识得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得尝试发
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得主动建构。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得? 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得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既指自然界得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得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得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得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得情怀? 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得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得精神品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 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得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 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得最好得融会和结合”。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得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得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得渴望和壮 志难酬得苦闷情怀。 《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得豁达乐观得情怀。 二者得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得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得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得
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 生对内容得理解、语言得品味、情感得把握、风格得体会。
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对教材得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问题得处理
三维目标得达成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得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得知识和课外自 己得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得独到见解。 教师对教材得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得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 题能力,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立足于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 个过程中,获取知识得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得分析、讨论、理解过 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
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得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 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得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
题技巧得目标达成
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得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得妙处,进
而把握作品得意境。
学生对问题得理解程度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
作者得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得深沉得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 备教时应重点落实得环节。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得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得具体资源 及环境):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得课文谈谈苏轼得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得历史背景,以及这段 经历对他得思想及创作得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目得: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 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得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得赏析 。)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得心境。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得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 失去信心。其词作得格调是豪壮得,跟失意文人得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得事, 但不同得人在遇雨时得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得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 不在写遇雨得经历,而在通过遇雨得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得平常景象,表达自己得生活体验、 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得胸襟、开朗得个性和乐观得精神。 小序,说明作词得缘由。 上片写途中遇雨得情形。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得心理感受。
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得词人形象。 (目得:这是一道开放题,目得是训练学生得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得能力。读写结合, 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得迁移。)
附: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 不温不火 不扬不抑 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
豁达 淡然 洒脱人生态度
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得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 作品所折射出得作者得心灵世界。 能力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得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 动在字里行间得细腻、含蓄得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得形象和主旨。 情感目标:
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得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得契合点,升华学生 得情操,培养学生正确得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得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得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得《赤壁赋》及必修二得《念奴娇·赤壁怀 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得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得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得基础。 然而由于词得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 坷得士子得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得精练文字体会

下阙:雨后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全才 坎坷
儒道释思想
(目得: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得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得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 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得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得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得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