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 - 副本
《小学生品德心理》课件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总结词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发展的阶段性,认为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完 成。
详细描述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其中在儿童期(3-6岁)和学龄期(6-12岁)阶段,儿童需 要完成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的心理社会任务。在这一阶段,父母和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儿童形成 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心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促进自我 成长和发展。
德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课堂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向小学生 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引导 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培养 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习俗水平
大约在10-13岁之间,儿 童开始意识到社会规范和 价值观,能够理解并遵守 社会规则和期望。
后习俗水平
大约在13岁以后,个体开 始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根据普遍的道德原则和价 值观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品德心理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 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 围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心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总结词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道德判断和行为特点。
详细描述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在习 俗水平中,儿童开始理解行为的对错取决于社会规范和法律,并能够换位思考; 在后习俗水平中,儿童能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
第7章 品德心理
Kohlberg
(1927-1987)
Bandura 1925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 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7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 系。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 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 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 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该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努力在脱离掌握原则的 集团或个人的权威,并不把自己和这种集团视为一体, 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想到 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其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 与权威的标准。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阶段5:以社会契约为定向
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 9~15岁,多属习俗水平; 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 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级阶 段发展的,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柯尔伯格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了解道德认 识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安排品德教育的内容,有 效地进行品德教育是极为有益的。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社会学习中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这样才能 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 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第7章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
三、品德与道德、品德与态度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区 别
道德 品德
社会现 象 心理现 象
社会发展 论理学社 规律 会学 个体心理 心理学教 发展规律 育学
联系:(1)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 现,其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2)品德对道德也有影响作用,如果 个人品德具有典型性 ,对社会风尚、道德 有影响作用。
作业:
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3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个体能按照家庭、集体或国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了解、 认识社会行为规范,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以“好孩子”为定向(他做了好丈夫应该做的事情) 法律和秩序为定向(救妻子是应该的,但不能偷药)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社会契约定向(法律没有考虑的这种情况) 普遍道德原则(尊重生命,生命高于一切)
(二)品德与态度的关系 区别:(1)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 的范围大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联系:(1)他们都是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的内部状态。 (2)结构一致。 (3)形成过程都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 三个阶段。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品德形成过程 凯尔曼提出了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个 阶段:顺从、认同、同化(内化)。 顺从:表面服从 认同: 自觉自愿接受他人影响,使其相接近 内化:态度与品德真正形成或彻底转化的阶段
(三)道德意志: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
有时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也感到应该去做,但却没 有把想法与体会转化为行动。所以道德行为表现还 道德意志有关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
可见,“这个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 性,是可以变化的。以辩证的,发展的或“动态” 的观点加以分析,这个关键年龄可以提前或挪后, 可以加快或延缓。
3、小学儿童思维“过渡” 的不平衡性
(1)不同思维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不同思维对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的不平衡 性。 小学教学实验中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同样标准和要求: 算术教材的学习,有的学生已达到了较高的概括水平, 而在语文、历史教材的学习中,学生仍旧停留在比较 具体的形象水平。 小学儿童的思维研究发现的这种不平衡性。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儿童的学习内部动机可分为四类:
(1) 为了好分数,不落人后,或为了得到表扬
和奖励而学习; (2) 为履行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或为集体争 光而学习; (3)为了个人的前途而学习; (4)为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利益而学习。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
视知觉学习障碍的行为表现
精细动作差,不善于 手工和美术 仿绘能力差 动作不协调 视觉追踪能力落后 写字经常将左右偏旁 颠倒 经常将数字写反
经常将加号看成是 减号 忘记计算中进位, 竖式计算困难 写字慢,需要看一 下,写一下 经常搞混形近字 经常漏题
诊断与训练
一般通过视动统合测验来确定 儿童易从事的活动有: 练习画画儿、剪纸、手工等精细动作 练习篮球、羽毛球、乒乓球 练习视觉记忆 练习眼动
有些学习障碍儿童是由于行为问题所造成, 而有些学习障碍儿童却由于学习障碍而表现 出一定的行为问题。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
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一致,
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一致。
5
小学教育心理学
在路上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者当碰到地铁、公交上更需要 座位的老弱病残孕以及怀抱小孩的乘客时,大多数人都 会有帮他们一把的想法,但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我们太害羞?或者完全不具 备同情心?不排除有这样心理因素的可能,但这种情况 在社会人群中并不占多少比例。
8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只有一名 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 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 信号;
小学教育心理学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 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 信号。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求救,
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推理。 (“布莱特效应” )
三个要素: 课程要素。道德讨论的内容必须由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道德
(M.Harmin)、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
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 为。
为了让这些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就需要 对他们进行一步步的澄清。
价值澄清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他们的直接 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同时使他们对 学校生活的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
也会有别人求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
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
应起作用的结果。
9
小学教育心理学
认同
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 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为他人相接受 。
其本质就是对于榜样的模仿、认同越强 烈,对榜样的模仿越主动,在困难面前 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品德心理_心理学
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趣爱好、社会背 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 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案例
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在国外留学的青年, 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也很精明能干。毕业后,他 满以为凭着自己的学识和才华,能够找到一份很 好的工作。 可是,他跑了几家公司,都被拒聘了。当他询问 拒聘的原因时,得到的答复是:“因为你有三次 逃票的记录。我们不会录用一个不诚实的人。”
柯尔伯格根据自己的大量研究,得出结论: 0-9岁,儿童属前世俗水平; 9-15岁,多属习俗水平; 16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的人数 很少。 柯尔伯格认为,这种发展的顺序是由低级阶段依次向高 级阶段发展的,这种顺序既不会超越,更不会逆转。 个体在某个发展阶段,主要使用某个阶段的推理,而同 时使用其他几个阶段的推理。 学生的道德判断可以通过道德推理的训练得以发展,道 德两难问题是道德推理训练的有效方法。一个人的智慧 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 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能在原则上 进行推理的水平。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
一是校风和班风的影响;
二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 用 ; 三是素质教育与德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
(三)个体自身的影响
综上所述,遗传素质是青少年学生品德 发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基础,它提供了 品德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环境教育是使 这种可能性逐步变为现实性的桥梁;在 这座多层次的桥梁上,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个人品德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决定因素。
小学教育心理学
最新 PPT 如有 需要 请下载
9、 人 的 价 值 ,在 招收诱 惑的一 瞬间被 决定。 22.3.2322.3.23Wednesday, March 23, 2022
10、 低 头 要 有 勇气 ,抬头 要有低 气。10:30:4110:30:4110:303/23/2022 10:30:41 AM
(二)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原因分析 1、 外在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最新 PPT 如有 需要 请下载
四、小学生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矫正
(三) 小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 1、 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儿童疑惧心 理和对立情绪 2、 提高道德认识,培养判别是非的能力 3、 锻炼儿童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4、 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促使儿童转化 5、 针对小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 的教育方式
17、 一 个 人 即 使已 登上顶 峰,也 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10时30分 41秒 上午10时 30分 10:30:4122.3.23
谢谢大家
最新 PPT 如有 需要 请下载
11、 人 总 是 珍 惜为 得到。 22.3.2310:30:4110:30Mar-2223-Mar-22
12、 人 乱 于 心 ,不 宽余请 。10:30:4110:30:4110:30Wednesday, March 23, 2022
13、 生 气 是 拿 别人 做错的 事来惩 罚自己 。22.3.2322.3.2310:30:4110:30:41March 23, 2022
14、 抱 最 大 的 希望 ,作最 大的努 力。2022年 3月 23日星 期三上 午10时 30分41秒 10:30:4122.3.23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
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
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
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
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
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
儿童心理学第七章品德心理
儿 童 道 德 判 断 发 展 的 阶 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 道德认知不守恒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5~10岁) 认为规则是不变的、 道德判断注重结果、他律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9~11岁) 认为规则是协商而定、 道德判断考虑动机、自律
二 、 柯 尔 伯 格 儿 童 道 德 认 知 发 展 理 论
你是否想到为祖国努力学习? 经常40.4%、有时56.1%、没有3.5%
广 东 、 福 建 、 浙 江
你了解家乡建设的新情况吗? 知道44.4%、一些46%、不知道9.6% 下雨时其他同学要借你雨伞,怎么办? 借74.2%、自己不用借23.8%
在十字路口碰到红灯,而此时没有 车辆通行,你怎么办? 等绿灯82.6%、跟人走16% 你能准确的说出你妈妈的生日吗? 能56%、不确定27.6%、不能16.4%
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 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 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 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 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 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 分析判断的过程。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 种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析,主要有直觉的 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 的道德情感等三类。
榜样应该具备的五个条件: 第一,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 鲜明 第二,榜样本身的特点,如年龄、兴 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与观察者愈相 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 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都能够做得 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 性 第五,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样学习者才会表 现出相类似的行为。
第七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
三、道德情感的形成及教育
通过情感培养情感 1、情感感染,以情育情 2、情境引发,因境育情 3、引导理解,以知育情 4、舆论强化,以群促情
道德情感的形式
1、直觉的情绪体验
2、及具体形象相联系的情绪 体验
3、意识到道德要求的情绪体 验
事例:
9月中旬,吕教授的钱包被偷了!钱包里有2000多元现金、身份证、 老人优待证和两张自己的名片 。
林格尔曼著名的“拉绳子”实验 分析了在拉绳过程中,单个人在群体中的表
现。然后林格尔曼测量拉力大小。
当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及拉绳时,林格尔曼 发现尽管总体拉力增加,但每个成员施加的 平均拉力减少,这及团队合作时成员更卖力 的传统理论相悖。
林格尔曼将其归因于当时所谓的“社会惰 性”,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着” 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即人越多,个人努力 越少。
影视作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作出正确评价。 5、重视教师的情绪感化作用。
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认识推荐使用的方法: 1、价值澄清:1966,拉斯(l.Raths)、哈明
(M.Harmin)、西蒙(S.Simon) 他们认为,价值观念是个体的一种内在价值,
往往不能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人的行 为。
一个多月后的10月中旬,吕教授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正是被盗的钱包, 财物证件等都在 。
11月10日,吕教授又收到了一封奇特的信件 ,信中写道:“吕先生: 我偷了你的钱包,看了你的名片,也听了别人对你送名片的乙(应为 ‘议’)论,我才知道自己的次(应为‘罪’)恶……”“我(受)生 活所迫,受人梭(应为‘唆’,编者注,下同)使,干了一段时间坏 事,象(像)一只死老鼠,一个多月来我都很难受。我用了你一百多 块钱,以后我会想办法还你,但说不准时间”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七章 品德心理
第七章品德心理[内容简介]优良品德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人们以“德才兼备”作为评价人才的根本标准,说明品德和才能都很重要。
本章主要讨论品德的心理实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探讨优良品德的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
本章重点:品德的概念及其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皮亚杰的品德发展观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思想转化的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品德不良的特征及其原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
本章难点:品德心理结构、品德发展的两个代表性理论。
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二、品德心理结构三、品德发展理论四、影响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第一节品德及其发展一、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实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
个体以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为依据在一系列的行动中表现出那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即为个体品德。
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尺度,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调节道德行为的准则。
因此道德是一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并支配他们行动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定社会关系在社会心理(尤其是民族心理)发展中长期积淀的产物。
品德是在一定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支配、调节个体道德行为的个体意识,是一定社会道德个性化的反映,具体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遵循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心理倾向。
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即按一定社会的要求,为协调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平衡和发展。
cp07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品德
40
(3)挫折-攻击假说
这一理论由新行为主义者多拉德等人提出。
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的本 能,而是由挫折所致。他明确提出“攻击的发生总 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 所谓挫折,就是某种正在进行的活动受阻。
41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的攻击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 习而习得。
敌意性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 害他人。
37
3、攻击行为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习性学理论 挫折-攻击假说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8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通常从无意识过程来解释行为 对攻击性的经典的精神分析解释是;
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种自我毁灭的愿望。 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自我毁灭的,所以这种冲动就 会指向环境中的他人或对象,从而表现为破坏性的或杀戮性的攻击 性行为,以使个体生命内部的死亡冲动得到替代满足。
柯尔伯格连续测量记录了82个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 断,达10年之久。最后于1969年提出了他的3水平6 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26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 0-9岁。 根据外在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服从规则以避免惩罚。根据行 动的有形的结果判定行动的好坏,凡不受到惩罚的和顺从权威 的行动都被看作是对的。 第2阶段:相对功利取向(天真的利己主义)。遵从习惯以 获得奖赏,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持利益交换的观点。
32
(四)吉利根的关怀道德
就道德推理而言,吉利根对29位15~33岁之间的 女性进行了一项短期的纵向研究。这些女性面临 着一些现实的问题——是做流产还是顺利通过怀 孕期,将这些孩子生产下来。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心理素 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儿童全面发 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心理 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儿童实际情 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02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助 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培养和指导 。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处于身心发 展的关键时期,具有 独特的心理特点。
个性、社会性和品德 发展也是小学儿童心 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习和思维发展是小 学儿童心理发展的重 要方面。
02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方式与特点
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
01
02
03
04
树立榜样
通过家长、教师、同伴等榜样 的示范作用,引导小学儿童形
成良好的品德。
情境教育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小学 儿童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社会
规范和道德准则。
奖惩措施
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对小 学儿童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和
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家校合作
通过家长和学校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
思维品质
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
培养方法
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小学儿童的思维品质,如鼓励孩子 多思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引导孩子进行讨论和辩论等。同时,也要 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避免过度压力和强制学习。
04
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
学校教育
教师的教育方式、学校氛围等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小学生心理学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小学生心理学》课程是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为了对未来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必要的小学生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便能尽快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小学教师素质提高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是:1.使学生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心理学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心理特点奠定基础,树立科学的心理观;2.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解和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掌握心理科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学会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小学生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学习心理、品德心理教育教学难点:认知发展与心理教育、品德发展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本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并适当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讲解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2学时)1.教学内容(1)儿童心理学的界定;(2)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3)研究设计的类型;(4)小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_第七章_品德心理
二、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
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
会 学
高榜样教育的成效提供了思考框架。
习 • 重新认识教师言行一致的教育作用。
理 • 警惕体罚带来的负面效应。 论 • 注意大众传媒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
二、道德认知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02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是儿童心理学、发
道
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
德
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发
别性)
品德
品德以社会道德规 范的接受为前提
品德与稳定的规 范行为紧密相联
品德是一种稳定 的心理结构
(三)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表现,离开 社会道德就谈不上品德;
2.品德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主要在社会道 德舆论、家庭成员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 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而形成发展的;
1.某足球运动员有个亲弟弟,可这个弟弟却没有亲哥哥,怎么回事?
2.一个瞎了眼的人走到悬崖边,没人喊他,却站住了,怎么回事?
3.什么东西左手能拿,右手不能拿? 4.两个人,一个脸朝东,一个脸朝西站着,不准回头,不准走动, 怎样才能看到对方的脸?
一、建立积极定势,消除意义障碍 (二)意义障碍
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 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 为自己的需要。
感
的
培
养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
小
①丰富儿童道德观念,并使其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学
儿
②充分利用感人的道德形象,引起儿童道德情感的共鸣。
童
道
德
③在具体情感体验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有关道德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增强 (一)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主要特点是缺乏抵抗诱感 的能力,常常有明知放犯的现象。一做错事也脸红、 内疚,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在外界的诱惑 或内部需要影响下,做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意志力造成的。
(1)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 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 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2)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
1、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 2、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 3、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了误解。 4、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 5、教师言行不一致,不能以身作则,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 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 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 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 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 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 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
为的方式。 (3)在实践活动中坚持训练。 (4)理特点及矫正
一、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内涵
过错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 现出来的不符合道德要求和学校规则的行为。
(二)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表现
(1)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没有礼貌,上 课坐不住,常做小动作。
(二)道德认识的形成
(1)说服讲解,帮助小学生掌握道德知识。 (2)教育者言行一致。 (3)引导小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会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强化道德认识,并产 生继续执行道德要求的愿望。
(4)教小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道德准则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 为,进行自我评价。
三、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培养
(1)提供道德意志锻炼的榜样,产生锻炼意志的意向。 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课外谈话、宣传班上好人好事、 请英雄人物作报告等方式,帮助儿童形成道德意志的 概念,认清锻炼意志的重要性,激发其锻炼意志的动 机。
(2)组织儿童开展锻炼道德意志的练习活动。 (3)针对小学儿童的意志类型,因材施教。
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 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 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而这种公正和平 等是符合儿童自身的特殊情况的,公正感成为情 感领域中的核心规范。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 建立积极定势,消除意义障碍 (一)建立积极定势
定势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 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又或者指重复先前的心理 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外界刺激进 行反应,而抑制其他方式的反应。
(二)消除意义障碍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 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 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2、异常的情感表现 3、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4、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矫正
(一)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儿童疑惧心理和对 立情绪。 (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锻炼儿童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四)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促使儿童转化。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 式。
社会学习的过程
1、注意:观察榜样 2、保持:记住榜样 3、运动复现:模仿 4、动机:强化 (1)外部强化:外部动机 (2)替代强化:杀鸡儆猴 (3)自我强化:内部动机
二、皮亚杰的道德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的儿童往往不会顾及准则的规定,他们总 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与 他人及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 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 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 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 形成合作关系。
(二)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
范或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和倾向,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 身上的表现。
(三)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 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社会道德,也 就谈不上个人品德。(2)个体的品德对 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许多个人 品德构成或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或者风 气,社会道德就是无数个体品德的概括和 集中。
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由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方 面发展。
(2)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 巩固方向发展。
(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
(1)激发儿童从事道德行为的动机。 (2)明确完成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和掌握完成道德行
(三)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2.区别:(1)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现 象,品德是个体现象。(2)产生的力量 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 要,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需要。 (3)隶属关系不同。道德是伦理学、社 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 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指儿童对具体的行动准则以 及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 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 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包 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 评价等方面。
2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道德标 准,从道德的角度理解道德事件时所体 验到的情感。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 的情感体验。
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集体感
3.道德意志: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
下,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 过程。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 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 目的的心理过程。 其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
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 的言论和行动。 (1)道德行为技能 (2)道德行为习惯
它们与一般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 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有道德的 性质。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 方式学到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自去尝试某一行为 的结果而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学习者在社会交 往中对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的, 又称观察学习。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中 形成“这样做会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印象,从而学会 在类似的行为情境中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二、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 (一)道德认识的特点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 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1、小学生对道德概念掌握是直观的、具体的、肤浅的认识 逐步发展到比较概括、抽象的水平。
2、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具有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 动机、从他率到律己的特点。
3、道德信念是坚信某种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愿意在实践中加 以贯彻并能主动维护的道德观念。
2、道德情感的心理特点
(1)情感对立。 (2)爱憎错位。 (3)情感表现不稳定
3、道德意志的心理特点
过错行为的小学生自制能力薄弱,易受外界诱惑 或控制。他们经过教师的教育后,在一段时间里会有较 大的进步,但在进步中缺乏坚强意志和毅力,常有曲折 和反复。
4、道德行为的心理特点
过错行为的学生有不少不良行为习惯,不愿接受纪 律约束或各种规范的制约。与人交往时欺软怕硬,对强 者委曲求全,对弱者逞能显胜、欺凌侮导;没有养成劳 动和学习的习惯,劳动不能有始有终,学习缺乏目的性、 自觉性,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
(1)道德情感的发展由不稳定逐步到稳定。 (2)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由 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道德观念,并使其与各种情感体验结 合起来。
(2)充分利用感人的道德形象,引起儿童道德情感的 共鸣。
(3)在具体情感体验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有关道德观念, 使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2)自私任性、自我中心,随心所欲或胆小怕事、自 卑怯弱。
(3)行为粗野、出口骂人、动手打架、损坏公物。 (4)欺侮同学,好撒谎骗人,甚至小偷小摸。
(三)、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 1、道德认识的心理特点
儿童做错事,不少是由于道德无知,分不清善与 恶、美与丑、是与非,往往单凭个人欲望和兴趣行事, 有意或无意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 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 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 道德和品德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维
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们必须遵守的共 同的行为规范。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