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 - 副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培养
(1)提供道德意志锻炼的榜样,产生锻炼意志的意向。 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课外谈话、宣传班上好人好事、 请英雄人物作报告等方式,帮助儿童形成道德意志的 概念,认清锻炼意志的重要性,激发其锻炼意志的动 机。
(2)组织儿童开展锻炼道德意志的练习活动。 (3)针对小学儿童的意志类型,因材施教。
为的方式。 (3)在实践活动中坚持训练。 (4)坚持根除不良道德行为的习惯。
第四节 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矫正
一、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分析 (一)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内涵
过错行为指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表 现出来的不符合道德要求和学校规则的行为。
(二)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表现
(1)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没有礼貌,上 课坐不住,常做小动作。
2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道德标 准,从道德的角度理解道德事件时所体 验到的情感。道德需要是否满足而引起 的情感体验。
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 集体感
3.道德意志: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观念指导
下,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内部 过程。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 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 目的的心理过程。 其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
(三)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2.区别:(1)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现 象,品德是个体现象。(2)产生的力量 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 要,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需要。 (3)隶属关系不同。道德是伦理学、社 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 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指儿童对具体的行动准则以 及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 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 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包 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 评价等方面。
权威阶段(6-7、8岁)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 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服从、 听话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坏孩子。另外一个 表现是对规则本身的尊敬和顺从,即把成人规 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个阶段的儿童 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 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
(二)道德认识的形成
(1)说服讲解,帮助小学生掌握道德知识。 (2)教育者言行一致。 (3)引导小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体会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从而强化道德认识,并产 生继续执行道德要求的愿望。
(4)教小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道德准则来调节、支配自己的行 为,进行自我评价。
三、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特点
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4.道德行为:个体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 的言论和行动。 (1)道德行为技能 (2)道德行为习惯
它们与一般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 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有道德的 性质。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 方式学到的,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亲自去尝试某一行为 的结果而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而是通过学习者在社会交 往中对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观察和模仿实现的, 又称观察学习。儿童在生活中观察榜样的行为,在头脑中 形成“这样做会得到奖赏(或惩罚)”的印象,从而学会 在类似的行为情境ຫໍສະໝຸດ Baidu作出恰当的行为反应。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2、异常的情感表现 3、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4、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矫正
(一)改善师生、生生关系,消除儿童疑惧心理和对 立情绪。 (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锻炼儿童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四)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机,促使儿童转化。 (五)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 式。
(4)发扬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
四、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增强 (一)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特点
小学儿童道德意志的主要特点是缺乏抵抗诱感 的能力,常常有明知放犯的现象。一做错事也脸红、 内疚,但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们常常在外界的诱惑 或内部需要影响下,做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这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缺乏意志力造成的。
(1)道德情感的发展由不稳定逐步到稳定。 (2)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由 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二)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道德观念,并使其与各种情感体验结 合起来。
(2)充分利用感人的道德形象,引起儿童道德情感的 共鸣。
(3)在具体情感体验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有关道德观念, 使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断概括、深化。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做是同伴 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已经认识到同 伴间的社会关系,认识到应尊重共同约定的规则。 对他们来说,规则已经具有一种保证相互行动、相 互取予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表明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 心解脱出来,认识到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他们倾向于自觉地遵守,因而导致一定程度 的自律。这标志着儿童道德认识开始形成。
公正阶段(10-12岁)
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 发展起来的。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 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而这种公正和平 等是符合儿童自身的特殊情况的,公正感成为情 感领域中的核心规范。
(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二、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 (一)道德认识的特点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 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1、小学生对道德概念掌握是直观的、具体的、肤浅的认识 逐步发展到比较概括、抽象的水平。
2、小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具有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 动机、从他率到律己的特点。
3、道德信念是坚信某种行为准则的正确性,愿意在实践中加 以贯彻并能主动维护的道德观念。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一、 建立积极定势,消除意义障碍 (一)建立积极定势
定势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 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又或者指重复先前的心理 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它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对外界刺激进 行反应,而抑制其他方式的反应。
(二)消除意义障碍
二、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原因分析
儿童过错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从总体来说, 有家庭、社会以及学校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 儿童自身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外在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1、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2、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二、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原因分析 (二)内在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心理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 第三节 小学儿童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第四节 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及 矫正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一、 道德和品德
(一)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依靠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维
护的一种准则和规范。道德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们必须遵守的共 同的行为规范。
柯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 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认为儿 童的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的阶段”是柯尔伯格理论的核心概念。柯 尔伯格认为,我们对道德发展阶段的划分是根据判断 的结构,而不是道德判断的内容。按照道德判断结构 的性质不同,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级水平六 个阶段,提出了他的最全面的阶段模型。
(1)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 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 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2)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
1、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 2、要求过于频繁而又不严格执行。 3、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产生了误解。 4、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 5、教师言行不一致,不能以身作则,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五、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 (一)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特点
(1)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由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方 面发展。
(2)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由不稳定、不巩固向稳定、 巩固方向发展。
(二)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
(1)激发儿童从事道德行为的动机。 (2)明确完成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和掌握完成道德行
2、道德情感的心理特点
(1)情感对立。 (2)爱憎错位。 (3)情感表现不稳定
3、道德意志的心理特点
过错行为的小学生自制能力薄弱,易受外界诱惑 或控制。他们经过教师的教育后,在一段时间里会有较 大的进步,但在进步中缺乏坚强意志和毅力,常有曲折 和反复。
4、道德行为的心理特点
过错行为的学生有不少不良行为习惯,不愿接受纪 律约束或各种规范的制约。与人交往时欺软怕硬,对强 者委曲求全,对弱者逞能显胜、欺凌侮导;没有养成劳 动和学习的习惯,劳动不能有始有终,学习缺乏目的性、 自觉性,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
(2)自私任性、自我中心,随心所欲或胆小怕事、自 卑怯弱。
(3)行为粗野、出口骂人、动手打架、损坏公物。 (4)欺侮同学,好撒谎骗人,甚至小偷小摸。
(三)、小学儿童过错行为的心理特点 1、道德认识的心理特点
儿童做错事,不少是由于道德无知,分不清善与 恶、美与丑、是与非,往往单凭个人欲望和兴趣行事, 有意或无意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二)什么是品德 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
范或准则行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 特征和倾向,是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个体 身上的表现。
(三)道德与品德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1)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 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离开了社会道德,也 就谈不上个人品德。(2)个体的品德对 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许多个人 品德构成或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或者风 气,社会道德就是无数个体品德的概括和 集中。
社会学习的过程
1、注意:观察榜样 2、保持:记住榜样 3、运动复现:模仿 4、动机:强化 (1)外部强化:外部动机 (2)替代强化:杀鸡儆猴 (3)自我强化:内部动机
二、皮亚杰的道德理论
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该阶段的儿童往往不会顾及准则的规定,他们总 是按照自己的想象执行规则。他们还不能把自己与 他人及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 己想的,把外界环境看成是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 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 人独立活动的任意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 形成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