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合集下载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一九九二年,我高考落榜。

落榜后的我,一蹶不振。

内疚与自责时时撕虐着我的心,悔恨与痛苦充满了我的胸膛。

我后悔高中三年没有更刻苦更顽强地拼搏,没能回报身后望子成龙的父母,我无法面对家中负债累累的现状。

我病倒了,一躺就是两个月。

两个月来,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没有埋怨,没有责怪,始终微笑着,目光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

在爱的温暖下,我心灵的坚冰融化了。

是啊,人生如白驹过隙,我怎能继续荒废有限的人生呢?于是,我从床上起来了。

当父亲东挪西借了四百元钱希望我去复习时,我坚决地拒绝了。

在日记中,我忏悔到:“我已廉价地玩掉了本可到手的平安,我怎忍心再去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呢?”何况,两个月的思考使我明白:读书可以有好的出路,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决心自学成才,走一条文学创作的道路。

要写的东西太多了。

我首先想到了父亲,为了维持生活,父亲教过书、挖过矿、卖过衣服、当过小工,艰辛地生活着却从不抱怨什么。

对我关怀、宽容,在我人生的关键路口给我指点迷津,给予了我特别的爱。

于是,怀着对父亲的感激,我一气呵成,写下了叙事散文《沉甸甸的父爱》并投了稿。

不久,《山西教育报》刊登了我的文章。

乡亲们争相传阅,发出感慨的赞叹。

第一次投稿的成功激励着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

我想起了高中三年同学们晚睡早起的勤奋,想起了同学们之间的友爱互助,想起了高考过后宿舍内同学们的哭泣。

我要以自己的求学生涯为素材,写出反映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学生的成长,减轻学生的压力,寻求出更好的教育方法。

我想起了落榜后自己复杂的心情,人们生存的艰辛,邻居之间无意义的争吵,在校生三年如一日照顾原本不认识的奶奶等等,一桩桩,一件件,我都想把它们写出来。

我制定了庞大的写作计划,夜以继日地写着,每天都有数千文字倾述于纸上。

那段时间里,我被一种精神支撑着,每天只知道写啊写,即使在梦中也是如此。

今天,每当坐在办公桌前看书写字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春天。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_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_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答案_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课标要求:一、本文是叙事性记叙文,要弄清它们的“六要素”,进而抓住文章内容要点,弄清文章中心意思,品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课文的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

三、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自己对文学的兴趣;(教学重点)2、理清本文记叙的事例,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体味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4、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伶俐( ) 差事( ) 编辑( ) 撰文( )滑稽( ) 戏谑( ) 煞费苦心( ) 猝不及防( )言简意赅( ) 乳臭未干( ) 趾高气扬( ) 诽谤(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借助课文注释或者工具书完成,写在书中的课后词语积累里)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借助课本、工具书或其他资料或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自主学习,掌握课文注解中及课后“字词积累”中词语的音形义。

课前听写,检测,强化基础。

3、马克·吐温,原名,是国著名的,代表作4、熟读课文,本文叙述的顺序是: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这次尝试的起因,结果预习所要达成的效果决定着课堂听课效果。

课前朗读课文至少2遍,写上段序。

在整体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先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再加以概括,以旁批的形式写在课段落边上,最后读完后,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自己一时不能回答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质疑、讨论。

【问题探究】1、马克吐温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在圈点法阅读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写了几件事,总得来说比较容易,但学生会产生不同意见。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第一课时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第一课时
3、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明确: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些习作。
(2)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明确: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详写)
A、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略写)
B、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C、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详写)
情感与态度:
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设计
个性补充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简况。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神秘来客》等。
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及《傻瓜威尔逊》、《赤道环行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2、一读课文,积累课文语汇,并且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
伶俐(línglì)差(chāi)事编辑(jí)撰(zhuàn)文煞(shà)费苦心
事件写作原因想法过程内容
事件一
事件二
事件三
事件四
(2)预习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教学札记
(3)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明确: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七年级语文我 的 第 一 次 文 学 尝 试

七年级语文我 的 第 一 次 文 学 尝 试
语 文 版 七 年 级 语 文 (上册)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美国)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
马克·吐温一次外出做演讲,来到一个小城镇。
晚饭前,他先去一家理发店刮胡子。 “你是外
地人吧?”理发师问。 “是的,”马克·吐温
回答。“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 “你来的
正是时候,”理发师继续说。 “今晚马
克·吐温要来做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
④给一个新来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详写】
这种详略安排是依据什么而定的?
事情影响力的大 小决定的,影响力 越大事情越精彩, 越能吸引读者,也 越能表现主题。
一切为中心服务!
讨论: 1说说少年马克。吐温哪些方面令你佩 服,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要从学习课文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中,提升思想认识和文学见解,认识 主人公热爱生活、敢想敢做、勇于实 践的特性。可侧重以下几方面:
希金斯背着双管猎枪 来访, 他辞去工作,永远离 开了这个小镇.
当地报纸编辑 昂首阔步…… 邀我到药房去
4、作者怎样安排这几件事?(马克·吐温“第一 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四件事):
①对希金斯投河进行讽刺报道,并配上插图。 【详写】
②用恶作剧攻击一家报纸编辑“约翰。摩尔先
生”。
【略写】
③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略写】
总结
以上两则中的主人公,马克吐温,就是我 们要学习的课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 的作者。
他的幽默诙谐在“笑话”中给我们留下了 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感受他的 幽默诙谐。。
马 克 .吐 温
马克·吐温 (1835~1910)美国 作家。原名塞缪尔·朗 赫恩·克莱门斯,马 克·吐温是笔名。
展示作者的文学才华;使报纸销量大增;对年 幼作者刮目相看。(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 热爱文学的天性。 )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了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的定义和特点。

2.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要素。

3. 学习并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难点:1. 分析文学作品的要素,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

2. 运用写作技巧,创作出具有文学特点的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

2. 学生作品的范例和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有关文学的知识,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文学作品?你对文学有什么了解?2. 出示课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这篇作品。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2. 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解作品:- 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方式展现这一主题?- 文章的结构和情节如何安排?有哪些重要的情节?- 文章中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是什么?3. 分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品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经历,帮助他们回忆和描述这次经历的情感和感受。

2. 分享一些学生的写作范例,讨论范例中的文学特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3. 讲解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如生动描写、对话等,帮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增加表达效果。

四、文学创作(20分钟)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的文学尝试经历,进行文学创作。

2. 提醒学生注意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3.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前面讲解的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口头朗读或书写展示。

第二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二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第二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变化。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掌握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勇敢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把握作者创作心理。

学以致用,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做铺垫。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情感变化。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第一段,让学生了解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背景和动机。

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体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分析课文第四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挫折与收获。

4.课堂讨论你觉得作者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你从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得到了哪些启示?5.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尝试进行一次文学创作。

教师提供一些创作素材,如: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等。

学生自由发挥,完成一篇短文,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7.课后作业收集和整理本节课所学的好词好句,准备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困惑。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课文《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2.生字词卡片3.写作素材4.课后作业模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艰辛与快乐,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勇敢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创作经历,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回顾第一次文学创作经历,分析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特别的课,主题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请问大家有没有想过,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创作是怎样的经历呢?2.回顾第一次文学创作师: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回想一下自己第一次文学创作的情景。

可以是写一篇作文,也可以是创作一首诗、一篇小说。

请大家尽量回忆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包括创作的动机、写作的环境、内心的感受等。

生:(学生思考,回忆)师:好,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创作经历。

生1:我第一次文学创作是在小学五年级,写了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当时是因为看到身边的朋友因为一些误会闹矛盾,我觉得很难过,就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生2:我第一次创作是一首诗,写的是关于家乡的风景。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很想念家乡的美景,所以写下了那首诗。

3.分析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师:同学们,刚刚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创作经历,那么在创作过程中,你们有哪些所思所感呢?生2: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文字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有时候自己的想法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4.探讨文学创作的方法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文学创作的方法。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谈在文学创作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生1:我觉得在创作之前,要有明确的创作动机和主题,这样才能确保写作的内容和方向。

生2: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尽量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生3:我觉得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回顾了自己的第一次文学创作经历,分析了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也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方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4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4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4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学尝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学生能够通过写作探索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文学作品教学内容•文学尝试的定义和特点•文学尝试中的创意和表达技巧•文学尝试的写作过程和技巧•分析和评价文学尝试作品的方法和标准教学步骤1.导入和引导(10分钟)–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思考2.文学尝试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讲解文学尝试的定义和特点–举例介绍不同类型的文学尝试作品,如散文、诗歌、小说等3.文学尝试中的创意和表达技巧(20分钟)–分析和讨论文学尝试作品中常用的创意和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4.文学尝试的写作过程和技巧(20分钟)–介绍文学尝试的写作过程和技巧,包括思考主题、构思结构、选择语言等–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文学尝试的写作实践5.分析和评价文学尝试作品的方法和标准(20分钟)–讲解如何分析和评价文学尝试作品,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进行文学尝试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互相交流和分享6.总结和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文学尝试中的收获和不足教学资源•教材:提供文学尝试作品的样本和参考材料•音频设备:播放和讨论文学尝试作品的音频记录和演示教学评价•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学生的作业:完成文学尝试的写作实践和对他人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反馈:课后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意见反馈扩展活动•组织文学尝试作品的展览,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和互相交流分享•邀请专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来校园分享自己的文学尝试经验和见解•组织文学尝试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竞争意识参考资料1.纳博科夫,《文学尝试》,1997年。

2.李茂生,《写作的奇思妙想》,2005年。

3.贾平凹,《写作探险》,2010年。

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具体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安排•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考和合作态度。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教学设计「篇一」张村田马克吐温导学平台[课标要求]1、了解所叙事件及反响。

2、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3、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

4、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创作风格。

5、培养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尝试办报或投稿。

[学法点悟]1、本文的前半部分是阅读的重点,写得也很精彩。

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细细体会,感受作者的幽默和老练辛辣的文笔。

2、注意,文章看似写了三件事,实际都是作者办第一张报纸时发生的,因此,课文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3、阅读这篇文章,不要从传统的道德评判的角度思考,应着重从事件和选文中体会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敏锐观察及文学才华。

[整体感知]全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叙写三件事。

写了哪三件事?第二部分,讲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怎样的反响?文章反映了作者少年时期非凡的观察力和文学才华。

学习本文,要能够理解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试着拿起自己的笔,进行一番文学尝试。

请注意,幽默不等于玩世不恭。

[疑难解析]质疑: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解惑:作者详细描写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略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的作为,后又详写挖苦一个新来外乡人的注脚。

它们发表在同一期的《汉尼巴尔周报》上,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质疑: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写的详在哪里?为什么?解惑:第一和第三件事都分别详写了写作原因、写作想法、写作过程和写作内容。

因为这两件事相对来说比较有趣,这两次文学实践也更有创造性,最能表现“我”的“聪明伶俐”。

(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质疑:文章记叙有关希金斯自杀投河的报道时,为什么没写报道的内容,而描述了那组插图?又为什么要补充交代文章的标题?解惑:因为报道的内容已在交代写作原因时说明,再写就会重复。

插图的内容生动形象,有力地增强了讽刺效果。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趾( zhǐ ) 高气扬
字词积累
煞费苦心 六神无主 心血来潮 乳臭未干 欣喜若狂
昂首阔步
欣喜若狂
滑稽 撰文 言简意赅 盛气凌人 趾高气扬
制胜 挖苦 戏谑 微不足道 诽谤
猝不及防 俗不可耐 刮目相看 昂首阔步 大动肝火
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马克· 吐温在他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些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 吐温与雄辩家琼西· M· 得彪应邀参加同一
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 M· 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 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马克· 吐温演讲。 马克· 吐温
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 M· 得彪先生约
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
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 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 勇于尝试的特点。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 有讽刺意味。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很惊讶作者的文学尝试 是在这么小的年纪开始的,还取得成功。我想只要大家 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 M· 得彪先生
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马克吐温对一女人说:你真漂亮。女的说可 惜我无法同样赞赏你,马克吐温说什么?
马克吐温说:没关系的,你可以与我一样说谎话。 (言外之意就是:你也没多好看!)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美]马克· 吐温
幽默而辛辣的语句:
“我还有分寸地挖苦了一个新来的外乡人.” 后文中作者承认自己的文章是措辞激烈的,所以这个词暗含 的意思是:这样写对于那样一个庸俗的人还太客气了!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第二课时

2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第二课时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参考例子:
例子一:作者在详写希金斯投河半途而废这一富有闹剧色彩的报道后,为之配上一组讽刺性极强的插图,作者用简洁明快的漫画笔法对其讽刺对象的神态、肖像勾勒,仅寥寥数笔,但入木三分,十分传神。例子二: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明确: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马克吐温《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优质教案

马克吐温《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优质教案

马克・吐温《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了解本文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以及作用。

了解马克・吐温作品,体会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理清本文结构,提高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体会并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和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文学的兴趣。

启发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尝试表现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教学用具投影仪,课件微机,图片,有关表演的道具。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以课后“马克・吐温出版第一本书的故事”引出作者,认识作者。

2、课前热身:教师启发学生:马克吐温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力量何以让一位出版商成为19世纪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简介作者(课件展示作者画像):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和其他作品,如他写的著名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受到全世界读者特别是少年读者的欢迎。

他还创作了反映美国社会的著名小说,如《百万英镑》、《镀金时代》等,鲁迅曾经称他为“幽默作家”。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幽默大师的文章。

(这一部分可以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上介绍。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互动(一)学生小组内互动,师生全班内互动:自学生字词,并针对自读中对课文不懂的地方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加以整理。

提交全班共同读议,予以明确。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PPT课件三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PPT课件三
培养学习兴趣
• 一步步走向成功
• 4.记叙文的记叙6要素是(

)、(

)、(

)。
)、 )
)、
• 本文的记叙6要素表现明显,分别是? • 例:时间(我十三岁时)
• 思考:
• 马克吐温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你 认为本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
• 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语言诙谐,轻松幽 默
当堂训练
分大意可概括为( )。
报纸畅销小镇轰动 希金斯、裁缝离镇 编辑表示敬佩并原谅 叔父由生气变温和
第一次文学尝试锋芒初露 才华展露,反响强烈
3、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我”的

),充分展示了我的

),说明了只有

)才能( )。
• 第一次文学尝试 文学才能 • 热爱生活、善于发现、敢想敢做、努力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马克·吐温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掌握文中生 字词。 二、能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题。 三、了解记叙6要素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谁读的准、记得快)
自学指导: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伶俐( ) 差事( ) 粗糙( ) 编辑( ) 诽谤( ) 滑稽( ) 撰文( ) 新颖( ) 熨斗( ) 戏谑( )
• 2、结合以上生字轮流朗读课文,一人 一段,其他人认真听,发现错误及时 举手更正,并给生字注音。
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感知课文)
自学指导: 浏览课文,根据以下提示进行思考。
1、本文可分为两部分,1—5自然段为
第一部分,主要讲了(
)、

)(
)、

)四件事;
2、 6—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讲了 ( )、( )、()、()四个影响;则 第一部分大意可概括为( ),第二部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材全解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材全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材全解我十三岁时,聪明伶俐①。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那时,我在报上发表了一篇习作,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件事竟②成了我们那地方轰动③一时的新闻。

【句解】与文章结尾呼应。

的确,我也为此感到十分骄傲。

我当时在一家印刷所当学徒档④,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我的叔父让我也在他的报社干点差事⑤(该报叫《汉尼巴尔周报》,凡征得五百个订户,一年可预付两美元,还付给成捆的木柴、卷心菜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

【字词全解】①[伶俐( línglì)]聪明;灵活。

竟(jìng)竟然②竞(jìng)竞赛③[轰动]同时惊动很多人。

]被派遣去做的事。

chāi)差事chā)差别(chà)差不多(cī)参差【句解】发表一篇习作就“轰动一时”,佐证了“我”很有文学才华,为下文写一次文学尝试作铺垫。

【段解】概述“我”第一次文学尝试取得成功的原因:聪明伶俐,求上进,有志气,叔父给了“我”尝试的机会。

夏天的一个吉日⑥,叔父离家外出一周。

行前他对我说,如果我愿意,可以好好编一期周报。

天哪!我实在不想干这类事。

希金斯是一家和我们对立的报纸的编辑⑦,最近被情人抛弃。

一天晚上,一位朋友在这个可怜⑧人的床上,发现一张便条⑨,上面写道,他再也不能忍受这种生活,只有去跳贝尔河自杀。

这位朋友急忙跑去,看见希金斯正涉⑩水返回岸边。

他决定不投河了。

一连几天,镇里人对这事议论纷纷,而希金斯却未觉察到。

我想,这可是一个好机会,便煞费苦心○11地写了一篇关于这事的详细报道,还画了一组粗糙○12的插图,这些插图是用折刀刻在木制活字版的下方——其中有一幅画的是希金斯身穿衬衫,涉水过河,一手提灯笼,一手拿一根手杖,试探水的深度。

我认为这事非常滑稽○13可笑,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字词全解】⑥[吉日]吉利的日子。

⑦[编辑j í)]做编排整理工作的人。

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我的第一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对“第一次”的回忆,学会有条理的叙事。

2.通过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事情写具体,表达“第一次”的独特感受。

3.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达、师生评议,清楚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教学重、难点把“第一次”的经历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哆啦A梦的时光机,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时光机,回到过去,一起去找一找曾经的那个你。

好不好?(出示课件)师:通过这些照片上的信息,我想,一定勾起了你对曾经的“第一次”的回忆。

同学们,那一个个不同的第一次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无论怎样都是那样的令我们难以忘记。

今天,就以“我的第一次”为题,记录你那美好的瞬间---板书二、生活再现1、引起回忆:师:在你经历过的第一次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为什么?生自由说。

(2至4个)2、小组讨论交流: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回忆起自己的第一次的经历依然是那样津津有味,下面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和同学们具体地说一说事情的经过,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或启示。

在说之前,请你先自己好好地回想一下,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评议:师:同学们聊得真热烈,谁愿意把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与全班同学分享?指名交流。

看他是否将事件过程讲清楚了?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

――(适时板书)4、师总结:师:同学们不仅听得用心,还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那么,怎样才能把你的“第一次”写的绘声绘色,并且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集体交流。

(总结写法。

)三、笔下生花:师:人生中有很多第一次,一个个第一次,就像一个个脚印,印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记忆,是生命里不会磨灭的痕迹,是岁月中不会湮灭的乐章。

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奋勇的思路,化作你笔下优美的文字,尽情的写一写你心中的“第一次”吧。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 朗赫恩 克来门斯,1835年出生于 马克 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赫恩 克来门斯,1835年出生于 吐温原名塞缪尔 朗赫恩·克来门斯 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 美国密苏里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 童年 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 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 时代,马克 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 船保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 船保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 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 吐温只好停学, 题材和特色。十二岁时,父亲去世,马克 吐温只好停学, 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 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 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 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作一些 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 吐温是他的笔名, 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 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 是水深“十二英尺” 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 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 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 小说《跳蛙》 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 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三十五岁结 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 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二十年,相继完成了《汤姆历险 乞丐王子》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 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小哈克 历险记》等不朽名著,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历险记》等不朽名著,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马克·吐温与理发师》
马克吐温一次外出做演讲, 马克吐温一次外出做演讲,来到一个小城 晚饭前,他先去一家理发店刮胡子。 镇。晚饭前,他先去一家理发店刮胡子。“你 是外地人吧? 理发师问。 是的。 是外地人吧?”理发师问。“是的。”马 吐温回答, 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 克·吐温回答,“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 吐温回答 你来的正是时候, 理发师继续说, “你来的正是时候,”理发师继续说,“今晚 马克·吐温要来做演讲 我想你会去的, 吐温要来做演讲, 马克 吐温要来做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 ”“噢 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 吗?”“噢,我也是这样想。”“你搞到票了 ”“还没有 ”“票全都卖光了 还没有。 票全都卖光了, 吗?”“还没有。”“票全都卖光了,你只有 站着了。”“真讨厌 真讨厌! 马克·吐温叹着气说 吐温叹着气说: 站着了。”“真讨厌!”马克 吐温叹着气说: 我的运气真不好, “我的运气真不好,每次那个家伙演讲时我都 不得不站着。 不得不站着。”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教案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说课教案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 和方法,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培训
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和教育培训,与同行交流经 验和心得,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思教学实践并不断改进
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发现 问题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教 学效果和质量。
运用学科教学软件,如阅读理解训练 软件、写作辅助软件等,帮助学生针 对性地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
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如Moodle、 Canvas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参与度。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置及目的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关的 视频或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目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 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突破
通过讲解、讨论、示范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 重点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
难点突破
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如复杂的句子结构、深奥的词汇等,采用分 解、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互动环节安排与引导
互动环节
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互 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和交流。
学生群体特点
年龄与认知特点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认 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逐渐提高,开始对文学作品产生浓厚的 兴趣。
已有知识与经验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对文学 的基本概念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学习风格与需求
七年级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 学习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了 解文学作品,如朗读、讨论、写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吐温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天性,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前后文联系的方法;
体会学习作者对详略的处理;体味学习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积累下列词汇:滑稽戏谑分寸恶作剧出奇制胜六神无主煞费苦心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刮目相待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大动肝火诽谤;
教学设想:
一、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以积累词汇为重点,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为重难点;
三、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疏导、提点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去自己发现,自己品味;部分问题,不求统一答案,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积累课文语汇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生性幽默,有一次应邀去一个地方演讲。

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先去理了一下发,热心的理发师问他:“先生,您是外地人吧?”“是的。

”他回答说,“我是头一次到这里来。

”理发师又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他回答说:“马克·吐温。

”理发师很高兴地告诉他:“你真幸运,可以和伟大的作家马克·吐温同名。

你很幸运,今天马克·吐温今天要我们这儿来演讲,我想你会去的,是吗?”“噢,我也是这样想。

”“你搞到票了吗?”“还没有。

”“票全卖光了,你只有站着了。

”“真讨厌。

”马克·吐温说,“这家伙好像不大礼貌。

”理发师感到有些奇怪:“他怎么不礼貌了?”马克·吐温叹着气说:“每次他讲话的时候,我都不得不站着!”
马克·吐温就是这样幽默的一个人,他写的文章也幽默动人,很受人们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二、正音
1.学生自读
A、读准字音:
伶俐(líng’lì)差事(chāi)编辑(jí)撰文(zhu àn)
滑稽(jī)戏谑(xuè)煞费苦心(shà)猝不及防(c ù)
言简意赅(gāi)乳臭未干(rǔ)趾高气扬(zhǐ)诽谤(fěi)
B、理解词语
煞费苦心滑稽猝不及防六神无主俗不可耐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刮目相看戏谑乳臭未干盛气凌人微不足道趾高气扬诽谤
(解释见课文注释)
C、尝试用最简短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2、教师范读,学生概括:
A、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是干什么?
编了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并在上面发表了一篇习作。

B、在编报的时候,他做了哪几件事?
三件: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注脚。

C、作者详写的是哪些,略写的是哪些?
希金斯投河的报道,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的注脚详写,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略写。

D、这期报纸产生了什么影响?
(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使这一期《汉巴尼尔周报》大大畅销,使我受到人们刮目相看,整个小镇都轰动起来。

3、速读,试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内容。

第一层:(1~3自然段)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第二层:(4 自然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第三层:(5 自然段)给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第二部分:(6~7自然段)写了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4、细读课文,填好下表:(可在课后完成)
事件写作原因想法过

内容
撰写希金斯投河报道
教材P7:希金
斯是一家和我们对
立的报纸的编
辑……镇里人对这
事议论纷纷,而希
金斯却未觉察到。

这是个好机会,
我信迷这件事非常
滑稽,发表出来没有
什么不道德的地方,
而且用猝不及防的
恶作剧去攻击附近
一家报纸的编辑,
“看到他六神无主,
坐卧不安”,是一件
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煞费
苦心地
写了这
件事的
详细报
道,还画
了一组
粗糙的
插图。

文章的标题带
有讽刺意味“约
翰·摩尔先生的葬
礼”,正文是这件事
的详细报道,插图中
有一幅画画的是希
金斯身穿衬衫,涉水
过河,一手提灯笼,
一手拿手杖,试控水
的深度。

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不仅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而且也由于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

给新来的外乡人增写挖苦他的脚注
他是个头号的
花花公子,一脸奸
笑,穿着俗不可耐,
一向使女人着迷。

他每周给报纸写一
首新颖的“诗”,表
达他的最新感受,
我编的那一期就
有。

心血来潮在
他诗的
下方登
了一段
言简意
赅,措辞
辛辣的
脚注。

教材P9:我们发
表这样的东西……
不要再利用本报专
栏。

三、自读课文,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精析,体会课文语言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作业并进行校正:
(上节教案第二步第4小步)
二、再读课文,分析:
1、作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在哪儿得到了体现?
“我认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少见的聪明孩子。


(听到希金斯事件,就想到“这可是一个好机会”;外乡人的诗发表时,“心血来潮”,登入了一段言简意赅、措辞辛辣的脚注,等。


“是一个求上进、有志气的少年”
(很认真的去办那一期报纸,“我认为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是我的责任”等。


2、你认为,除了这些之外,作者还有哪些品质?(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正直,有正义感——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应该指责”。

嘲笑的都是些“我”认为应该受到嘲笑的人。

能干——“这一期的报纸大大畅销”,“登记了从未有过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胆大——年少却敢敢于嘲笑对立报纸的编辑,于嘲笑那些知名人士,敢于挖苦那个外乡人;敢于面对那些被激怒的人。

有文学天赋——第一次文学尝试就编出了那样的报纸,而且语言“言简意赅,措辞辛辣”,能极富灵感地用漫画来讽刺嘲笑希金斯。

3、作者的语言是幽默诙谐而带有讽刺性,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讽刺希金斯的文章标题是带有讽刺意味的“约翰·摩尔先生的葬礼”;还有标题后轻松幽默地抛下一句带自嘲的话“这是一篇相当粗糙的讽刺文章”:
那些被激怒的人来报复我的时候,作者写得轻松可笑,如:希金斯“看到要找的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他这样叫我),感到有失尊严,只揪了揪我的耳朵便走开了;那位裁缝“也看不起我,当晚就动身到南方去了”。

作者讽刺他们“这两个被嘲讽的人,盛气凌人而来,又被我那微不足道的小玩笑激怒而去。


形容当地报纸编辑“昂首阔步,高声喊叫,趾高气扬,欣喜若狂”,褒义贬义混用,起到了很明显的嘲笑的意味。

作者被攻击而需要治疗,却说是“邀我到药房去,在亲切的气氛中,干一杯‘法涅斯托克驱虫剂’,以便洗刷掉一切怨恨。

”并故意解释道:“这是他开的小小玩笑。

”正话反说,幽默中充满讽刺的味道。

4、编这一期周报时,作者还是一个小孩,你能从课文中看到作者当时的气味吗?(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接到编到的任务时,有一句:“天哪!我真的不想干这类事”,这当然有第一次干这事而胆层的味道,但同时也是作者儿童的故意夸张的味道;
讽刺希金斯时,“没有想到这样发表出来有什么不道德的地方”,这是因为作者年小而不能考虑周全。

写叔叔生气时,心里发牢骚:“我想,如果他考虑到我对报纸做出的贡献,同时也考虑到,我这样做,是出于感激他对我的爱护——他心里应该明白这是最主
要的方面——他就不该如此大动肝火。

由于他离家出走,他碰巧避免了查究、苛责与诽谤,逃脱了对他的攻击。


5、叔叔生气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后来变得温和了?
(怕损及他的声誉,使报纸的销量受到影响)
(看到了新登记的三十三个新订户,还有摆在那里的成捆的木柴、卷心菜、豆子以及卖不出去的萝卜——这些东西足够一家人食用两年!)
三、学生自读,自由提问,教师回答学生质疑:
四、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写作者第一次文学尝试的经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展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勇于尝试的特点。

叙事有详有略,语言幽默诙谐,很具有讽刺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