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马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郡望昌黎,人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1)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或者)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2)一词多义【食】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现在写作“饲”)【能】①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②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词类活用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③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鞭打)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耗尽,竭尽)⑤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X 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马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说(愤怒)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关于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3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议论化、杂文化,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2、把握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结构,把握课文内容。

3、明确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体会作者声讨 ''食马者〃的无知,关于在位者不能识不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做法给予的强烈愤慨。

教学重点难点:启发学生抓住课文托物寓意的特点,深入明白得名句的含义,把握课文的内容。

课前预备:学生收集韩愈的资料,阅读韩愈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儿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讲:“您听讲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内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触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因此,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现在我被困在地点上差不多专门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讲?,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关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正音正字,初读课文1、祇〔zh 丫〕骈〔pi d n〕尽粟一石〔d a n〕食〔s门马者其真无马邪〔y e]〔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专门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2、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 不知马也。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全然缘故。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明白得,达到当堂背诵的成效。

教学重点: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比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形,教师适当点拨。

5 .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 .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全然缘故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楚的?--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2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不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慨声讨;深刻嘲讽。

2•作者所讲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奇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不人才的统治者。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4.《马说》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八下4.《马说》备课指导【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2.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4.把握课文的主旨,能阐述个人的见解或有所评价。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今河南南阳人)。

因其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人物之一,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大力提倡儒学,反对佛教和道教;反对藩镇割据。

他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

为文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对后世影响很大。

2.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字词储备1.试着给加粗的字注音。

祉辱于奴隶人之首()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3.翻译下列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课文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1《马说》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研讨《马说》这篇经典文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学习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等因素。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总结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提升其文化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化认知: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2. 文学鉴赏: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3. 理解和分析:通过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语言以及作品中所描绘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文化主题和思想。

4. 写作训练: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三、教学方法1. 呈现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观点,在讨论中逐渐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结构和风格等。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合作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和凝聚团队。

4. 写作指导法: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见解,并通过写作呈现出来。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复述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了解的与马相关的文化现象。

2. 聆听音乐《赛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马在音乐中的表现形式。

二、阅读与鉴赏1. 教师概述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马文化在中国的深厚历史根基和文化内涵。

2. 教师讲解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语言、节奏以及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马说》的全文,鼓励学生倾听和感知文章中流淌的文化元素。

4.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讨论文章的意义、思想,以及文学特色等。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学案(苏教版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马讲?教学设计人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把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点。

3、明白得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会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策略重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明白得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引导学生明白得文早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畜的语言特点。

课时2课时教法教具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师生双边教学活动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手记情境引入我们古代名士文人专门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

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讲??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讲?。

学生回忆背诵课文。

预设教学过程一、作者及文体简介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朗读。

教师抽查预习情形,督促学生积存生字、通假字。

祇〔zh丫〕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岔〕死于槽枥之间食〔sh 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无马邪〔y 0〕?其真不知马也食之不能尽其材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2〕提醒学生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翻译课文。

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及句读。

学生自读〔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咨询题。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三、合作探讨,深层探究1、齐读课文。

2、摸索:〔1〕提咨询: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依旧先有伯乐?〔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如何样的思想感情?四、体验与反思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初中语文

第 4 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1doc 初中语文1..知识教学点1.把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明白得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2 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3 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教学过程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

〔幻灯片展现〕同学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讲?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讲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咨询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幻灯片展现爱莲讲莲--人托物言志马讲马---人托物寓、、八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现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刻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点大伙儿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咨询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关心解决,假设没有,那么老师讲解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刻重新梳理课文。

然后翻译翻译采纳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

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判,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定〕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养〕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讲是一种讲明议论的文体。

作者要借马来讲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如此的感叹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爱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马说》的文本。

2. 相关注释和译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马说》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马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如《牛郎织女》等。

(2)学生通过比较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文化探究(1)学生探究“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地位。

(2)学生通过文化探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动物的尊重和关爱。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马说》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马说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课前预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伯乐..()粟.()一石.()..()骈.()槽枥外见.()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课堂助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某某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X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自学查找资料,了解韩愈作品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疏通文句,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品味韩愈在«马讲»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教学步骤】一、课前活动1、依照以下论题搜集资料1〕韩愈的生平2〕韩愈的要紧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3〕韩愈的文学主张4〕韩柳的〝古文运动〞5〕«马讲»的注释翻译6〕«马讲»的时代背景7〕韩愈的社会活动及阻碍2、依照搜集材料的多少和明白得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一〕、新课导入当今〝韩流〞一词专门流行,现在指韩国的音乐、影视及文化阻碍,受到了大伙儿的追捧。

事实上早在唐代就有〝韩流〞一讲,当时称〝韩潮。

〞1、古人讲〝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这句话中的〝韩〞讲的是谁呢?2、所谓〝韩文如潮〞,是什么意思?明确:1、韩愈2、指的确实是韩愈的文章对那个时代文风的庞大阻碍。

〔二〕、作者简介1、请优秀论文学生介绍关于韩愈生平,有疑咨询的同学向他提咨询。

2、学生之间相互咨询答,不足之处教师补充。

3、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明确以下内容,笔记加横线的内容:1〕、生平〔突出要点〕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专门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2〕、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国风»——汉朝史书——南北朝乐府民歌——唐代·杜甫——A白居易〔通俗易明白〕/B韩愈〔艰深冷涩〕3〕、〝韩柳〞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文以明道〞——诗文上的知心朋友,政治上的生死冤家4〕、要紧作品:«师讲»、«杂讲一·讲龙»、«祭十二郎文»、«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

第4课《马说》教案(苏教版初二下)7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 把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明白得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 把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把握省略句。

3. 明白得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 明白得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 结合的文言知识,加以区不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把握,学会区不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明白得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食〔sh i〕石〔sh i/d巾〕见〔xi巾〕祇祗(zh i)▲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1)倒装句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系往常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专门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骈死<于槽枥之间>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在动词之前或之后翻译均可④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⑶省略句:①(人)策之不以其道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此练习也能够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

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

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

女口 "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差不多上"之〃做语助词,无义。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马说》。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中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马的能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马说》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的理解。

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马的文学作品,如《马诗二十三首》等。

提问学生对马的印象和认识,引出本课的课文《马说》。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课文理解: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马说》。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马的思考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马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和价值,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马相关的短文或故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我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3.我能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我能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重点:1.我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1.我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我能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关于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

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

在文学上,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他本人也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看法,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

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关于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

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关于伯乐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八年级语文下册 4 马说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4 马说学案 苏教版

马说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四、学(教)后反思(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祗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原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1、伯乐的作用很重要,但并不起决定作用。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可联系实际来谈,如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

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2)比.行百余里(及,等到)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2分)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
..()粟.()一石.()..()骈.()槽枥
外见.()食.不饱()食.之不能尽其材()(二)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三)查阅资料,弄清写作背景
(四)朗读课文
【课堂助学】
1、检查预习
2、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3、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 :辱:骈:槽(cáo)枥:以:称:
(2)通假字:
1)食:
2)见:
3)材:
4)邪:
4、(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翻译第一自然段
(2)思考: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D、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E、没有遇见
“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概括段意
5、当堂巩固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⑵不以千里称也()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13页第1-3题。

第二课时
【课堂助学】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或:石:食(sì):能:是:才美:见:
且:等:安:
(3)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概括段意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解释:策:道:材:通:临:
其:邪:
(4)翻译第三自然段
(5)思考: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概括段意
3、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清文章结构
3、写出深层寓意:
4、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5、达标检测:
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14-15页第4-13题。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