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

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

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出力气可以获得的。“文气说”这一论题的提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

“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且有一个从哲学范畴到文学范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曹丕开创性的提出“文气说”,将“气”由哲学范畴移接到文学理论范畴,“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意义

浅析曹丕“文气说”

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1).哲学意义之气。在哲学层面上关于气的论述,《老子》、《淮南子》种都有所涉及,而相对集中的体现在《周易》的相关记载中。《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产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阳性事物的特点在于刚健,阴性事物的特点在于柔顺,所以阴阳的对立也就具体化为了刚柔的对立。并最终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规律。

(2).审美意义之气。在审美意义上对气这一范畴的论述,当推汉代的《札礼〃乐记》气论思想。《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其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摄,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乐记》接受了《周易》关于阴阳、刚柔二气相互作用化生万物的观点,并认为音乐正事阴阳二气和谐作用的表现,强调刚柔并济的中和美。《乐记》认为音乐的生命在于气,气是审美活动的根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美学及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说的“气”,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家的气质特征,二是指作品的风格特征。曹丕的“文气说”,第一次提出作家气质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问题,开创了以气论文的先河。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大子。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在位七年,谥文帝。今存诗歌四十余首,其中《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有《魏文帝集》。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白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文气说创始于公元二世纪三国时期魏帝曹丕(187——226年),乃是中华传统文学理论继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虞舜帝首创言志说之后第二座里程碑。曹丕亦因此无愧为中华文学理论之伟大奠基人。曹丕在其著名文学理论专篇《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文章经国说”,指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文章之社会政治功用及重要地位。然后,明确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曹丕所说的“气”,与其前的思想家们所说的“气”的内涵大有区别的。要清楚曹丕所谓的“气”是指什么,不能不了解一下汉魏之际风气极盛的人物品藻之风。“气”即是当时清谈家们品鉴人物中最常见的词之一,它的含义包括了人的道德品质,个性气质,才能智慧等多个方面。所以,曹丕所谓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先天的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与孟子所说的具有一定伦理色彩的“浩然之气”也就有了相当明显的区别。“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曹丕看来,“建安七子”之所以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各人禀气有别,个性有别,直接导致了诗文的体貌风格也就有别。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又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时,乐器构造随同,由于吹奏人用气不齐,巧拙有分,所以音调也各不相同。这种先天素质就是父亲也不能移给儿子,哥哥也不能传给弟弟。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则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这也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特点。“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必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则取决于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气质。所谓“气之清浊有别”,即作家的个性气质相异。这点我们看《典论?论文》便可知晓。曹丕在评论建安时代的著名文人时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又有“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诗,以至乎杂以嘲戏”。在他看来,作品的气貌和作家的气质、才气等特征是统一的,作家有怎么样的气质、才气等特征,在其作品中就有怎样的气貌。譬如:徐干是齐地人,汉代齐地士人,因受风土影响,其性格比较舒缓,徐干的文章也就带有这种舒缓之风,因此叫齐气。又如孔融,因其有很高的才气,所以文章也就写的豪迈有气势。另外,曹丕还注意到,他在《与吴质书》(《典论?论文》)中也谈到气,其言有云:“公幹(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作家的才性和气质也

影响到他对文体的选择与驾御上,如王粲、徐干等长于辞赋,陈琳、阮元瑜等人长于文章书记之类,这都与他们自身的“禀气”有关。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1.它将“气”引入文学领域,作为文艺审美的一个概念并以此用来品评文学作品。早在先秦时代的诸子思想中,“气”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范畴,乃宇宙天地万物之本源。把“气”从哲学范畴引入文学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气”的内涵。建安文学崇尚“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推崇“梗概而多气”便是曹丕“文气”说的最佳体现和诠释。建安文人在他们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气”的概念,如曹丕《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至广陵于马上作》:“胆气正纵横”;曹植《鰕鱔篇》云:“猛气纵横浮”;刘桢《射鸢》:“意气凌神仙”;阮瑀《咏荆柯》:“叹气若浮云”;吴质《思慕诗》:“志气甫当舒”。在他们的作品中,“气”多表现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及情感力度。为此,后人,常常也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钟嵘《诗品》评曹植创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世积怨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先秦《尚书》“诗言志”的“志”虽然有“情”的成分,但它更主要的是表达符合儒家思想的思想情志,强调“以志束情”,情是不能任意泛滥而发的,当时的文论还摆脱不了政治教化等传统诗学的束缚。而汉代经学兴盛,更是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文学抒发个人情感的发展道路。然而我们知道,文学并非只是“言志”,更是创作主体精神气质的投射,文学的这种抒情倾向带动了魏晋以后创作实践的自觉。“文气”说在这个时期刚好应运而生,它适应了建安文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安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从两汉以来被禁锢的经学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地开始追求个人的文学创作,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从而,它使文坛出现的追求创作个性的倾向上升到文人的自觉意识,预示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为建安文学揭起一面高扬创作个性的鲜明旗帜,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更是非常完美地表现和诠释“文气”说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世朝.《文气说源流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4]童庆炳.《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曹丕的文气说及其意义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大体可理解为:“气”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气质个性,也即作者的天赋禀受。它具体融化在作品里,则表现为作品的精神风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曹丕的“文气说”受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故而,品文章亦是品人。 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这种观点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丧亡,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更多的是感时伤乱的悲凉情绪,“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凄惨景象使得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温柔敦厚的思想价值取向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而另一方面,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们同时又是胸怀远大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和自信,使得他们更多的是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由广泛的社会道德的研究转向对自己内心的省查和肯定。因此,能表现他们个性特征与时代特色的“气”之说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必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则取决于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气质。 其次,曹丕又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将“文气”大致上分为“清”与“浊”两大类。所谓“清”,就是指一种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所谓“浊”则是一种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清”、“浊”代表了两种风格类型。“气之清浊有体”告诉我们人的气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以气论人,处处体现出对清气的偏爱。“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旸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曹丕在对各建安文学作家的看法作出阐述时也流露了他对遒劲、质刚的文学风格的赞赏和肯定。而这种肯定也与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干练坚强、清爽豪迈的主流审美取向密不可分。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使得后世往往更加推崇这种遒劲、质刚的文风,后人论及文气往往重刚强而弃柔弱。文之气乃文之精华,曹丕的这一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学方面深刻影响着后人,它对中华民族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塑造与形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曹丕的“文气说”到吴晗的“骨气说”,文章与文气的相互融合,也赋予了文章以精神的灵魂,成为指导与鼓励后世文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启明灯和精神支柱 “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同时也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秉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亦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来授受。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也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文学思想解放的时期,受时代影响,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开始复苏觉醒,作家开始有了自己的精神指向,有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学形式,甚至是同属建安文学代表人物的曹操三父子的作品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气韵雄浑,古直悲凉,而曹丕的诗则便娟婉约,异于其父的悲壮之习,曹植的诗歌则更是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又兼备其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曹丕开始反映并总结了这种文学现象,弘扬主体精神的“文气说”,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

起草作文宜一气呵成

起草作文宜一气呵成 李弗不 如果把作文比成一个系统工程,那么,作文的起草就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作文的起草是在构思完成的基础上动笔行文,写出初稿的过程。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觉得作文的起草宜于一气呵成。就是“鸿篇巨制”,也应该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地完成一章一节一段的起草。 作文起草过程虽说是个子系统,但它同样有很多因素:灵感触发、构思成熟、注意力集中表象活动活跃、情感丰富等等。当这些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各因素之间的结构形式处于最佳状态时,一气呵成的起草就会加强各因素的运转和联系,作文的思路就会清晰流畅,作文的整体就会在和谐的运转中行云流水般地自然完成。对于初学作文的同学来说,整体的成功必然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和勇气。相反,在各因素的运转中,不从整体出发,不注意发挥起草各因素之间最佳状态、最佳结构的功能,只注重局部的精雕细刻,零打碎敲,就容易造成思路中断,以后再来寻求起草各因素的和谐运转,就并非易事了。 从起草所得的书面成果这个子系统看,由于一气呵成的起草是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注意思维的连贯和感性的轨迹,一般来说,这样的作文就会脉络清楚,文气贯通,和谐

感强。如果在起草的过程中,一步九回头,字斟句酌,往往会阻滞活跃的思路,作文的各部分就容易脱节。部分的功能是在整体的和谐中体现出来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的机械之和。每段都写得十分精彩华丽,但各部分如果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和谐的韵味,这样的作文就缺乏整体的功能。相反,如果作文整体上有一种和谐的韵味,还可以掩饰局部的某些瑕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求的是大的方面,是从作文整体上着眼的。所以,鲁迅先生告诫我们:“立定格局之后,应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我们再从起草和修改这两个子系统的联系看,修改无非是从语言、结构、主题、材料方面着手的,而它的着眼点还是在作文整体的和谐性上。如果我们作文还没写完,就在途中改改停停,停停改改,这样的修改从作文整体的和谐角度看就是盲目的。 我曾读过《郭沫若传》,知道郭老写诗的特点,那就是一气呵成。比如曾选为初中课文的《天上的街市》,郭老说他是一气呵成的,几乎没作什么修改。再如他的新诗开山之作《女神》,其中有很多篇章是郭老灵感触发,一挥而就的。最突出的要算《凤凰涅槃》了,郭老说他半夜里被灵感激荡,全身发抖,无法平静,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他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后只稍微做了些润色,就成就了这篇名作。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真不少,除了郭老外,巴尔扎克要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 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 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出力气可以获得的。“文气说”这一论题的提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生“作文文气”:加深积累 善养文气

中学生“作文文气”:加深积累善养文气 导言 “文以气为主。”文气是作家创作的基础,文气说是我国古代写作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其精华对当今的作文教学很有借鉴价值。作文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本文把文气说移植到中学作文教学,旨在为当今的作文教学及研究寻找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条新的实践路向。 一、作文文气的内涵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认为,气是一种精微的物质,它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古代医学家把这个哲学概念转化为医学术语,提倡要使身体健康,就需“治气”、“养气”。《孟子·公孙丑上》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把治气养生的理论用于精神、道德的修养,这使“气”与文学创作有了联系。 第一个以“气”论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所提倡的“气”,主要是指文章的精神、意气。这是文气说的渊源所在。之后,许多文人或文论家对此有论述。“文气”的涵义越来越大。刘勰讲“气”,侧重文章的生气、气势,以及作者本身的气质。韩愈的“气盛言宜”,是讲文气与文辞的关系,“气盛”强调的是作者渊博的才识、正大的精神和充沛的感情,他把“文气”看成是一种品德修养的结果。桐城派的“因声求气”,偏重于用声音、节奏求得文章的气格、神韵。古人对“文气”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大都认为“文气”是一种精神,是作文的基础,要为文,必先养“文气”。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文气”这个概念。综上所述,我们可概括出中学生“作文文气”的内涵:中学生“作文文气”,是由中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情操、学识情感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写作精神,它是中学生作文的基础和根本。 二、为什么要对中学生进行文气培养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作家的才能为什么各不相同呢?为什么有人擅长写这种文体,有人则擅长写那种文体呢?为什么写的是同一类文章而风格又各不相同呢?曹丕认为这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的缘故,亦即各人禀气之差别而造成的。曹丕在其文论中讨论了许多作家作品风格的差异,对其不同的优长都予以充分肯定,从而表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曹丕说“气之清浊有体”,把气分成清浊,认为这种分别是由“体”决定的,不可以勉强改变。这就是在讲各个作家所具有的写作风格,是由各人的性格决定的,是别人勉强学不到的。曹氏父子诗的不同风格就是一例。曹操亲身经历长期的战乱,有统一的大志,却又未曾实现,所以他的诗慷慨悲壮。曹丕缺乏曹操的雄才大略。他的诗风格柔婉。两种风格绝然不同。所以“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

古典文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第一篇诗论,汉代毛亨著 2、《尚书》诗言志朱自清认为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 3、《典论.论文》我国文学走向自觉的理论标志曹丕著 4、陆机《文赋》中国古代的第一篇创作文论 5、刘勰《文心雕龙》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字理论专著六观法“体大而虑周” 6、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是为系统的著作 7、钟嵘《诗品》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是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思深而意远” 8、三玄《周易》、《老子》即逍遥经、《庄子》即南华经 9、皎然:取境刘禹锡境出于象外荀子:化性起伪 10、司马迁发愤著书;金圣叹《六子才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 ——《古代文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 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 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 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韩愈提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这段话的意思是,写诗作文不应是一些词语的堆砌,玩弄语言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词语和词语之间,灌注一种“气”。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运用要依赖气的浮力,“气”这个东西是根本的,只要“气盛”,言语是长还是短,声音是高还是低,都是相宜的。韩愈的“气盛言宜”又是“文气说”的一大重要论点。 “文气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历朝历代的学者都对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扩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气”是文的生命力,有“气”的文才是有生命的才是鲜艳的,这也是“文”在“文”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二、“文气”在作品中的体现 着眼于古代文学,最突出的风格对比就是李白和杜甫了。提起“诗仙”李白的诗歌,人们总是会想到“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这样风格的总结不是一种定义,而是一种总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古代文学批评史

批评史 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 风化说:出自《诗大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其中“风”是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教”是教育、教化之意。 文气说: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论述了作家个性与文章风格的关系。 意象:意、象二字初现于《周易》:“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象”是指感情投射于其上的自然之物。 ★知音: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知音》篇。《知音》是篇文学批评与鉴赏论,解决“文情难鉴”的问题。不足之处是对批评家的生活体验、对作家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的研究谈得不全面。 ★《诗式》:是唐代诗僧皎然所作的一部重要诗格。该《诗式》诗论主张最有价值的部分即诗歌意境的创造和诗境与禅境的思想。 点铁成金:出自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活法:南宋初期吕本中《夏均父集序》中“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指一种灵活的创作方法,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变化中又遵循法则。 《毛诗序》是中国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批评论文: 《修竹篇序》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廓清了道路:《修竹篇序》是陈子昂见到东方虬《咏孤桐篇》之后写的诗篇。其短序虽是对东方虬诗歌的评论、赞赏,但实则是陈子昂提倡文风、诗风改革的一篇宣言,其理论主张有:

★苏轼的诗文理论主张: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革新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 怎样理解李清照《词论》中“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最高较系统地提出对词体艺术特征的认识,词“别是一家”说,是《词论》的理论核心,是李清照词学批评的基本出发点,是宋代词学注重词体艺术的本体精神的表现。 ★元好问标举“杜诗学”的依据: 虽然《杜诗学》一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但作者论诗以杜为宗标志着“杜诗学”的创立,是杜诗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2、文学批评繁荣的表现。 (1)文学观念日趋明确。 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旗帜。《文选》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并重。《诗品》亦有相同标准。 (2)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理论批评与专论、专著大量涌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大量文学批评名著问世。 (3)文学术语、文学概念的产生。如风骨、气韵、气象、格、气格、意境、体气、体性、体势、兴趣、意兴、形似、神似、言意等概念。 (4)对文学的规律、性质与体裁的研究,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魏晋六朝标举“诗缘情”,注重刻画个人内心世界,侧重艺术规律的探讨,反对共性扼杀个性,充分表现个性。魏晋多名士。 (5)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提出了绮丽、绮靡、浏亮、四声、用事、对偶等概念。 (6)对文体有了新的认识。 一填空题: 1、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 第一讲先秦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讲两汉 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着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8.王充的主要着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 第三讲魏晋南北朝 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养中学生作文的浩然之气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教学,可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单调乏味。由于学生课内文章没有学好,课外阅读面不宽,积累不丰,内功不深,造成作文中遣词造句不当、单调、乏味、干瘪,用来用去的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有些同学还受一时风气影响,作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怪异的、油滑的、搞笑的词语,不能很好地描摹事物,不能很好地展示自我,不能很好地叙事、议论和抒情。 二是思想格调不高。许多同学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或萎靡柔弱,或玩世不恭,或欺瞒暴虐,或自伤悲吟,或奢侈享乐,不一而足,个人主义的色彩特别浓厚。 三是材料不丰富。一些学生作文所用的材料仅限于几个人人皆知的、用惯用滥了的事例,局限于个人生活中的琐事,加上遣词造句的能力又不高,因而写出的文章体现不出鲜活的色彩和真挚的感情,一些文章涉及的材料很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自身地位。 要改变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一、积五彩之文辞 古人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强调文章要有文采。要写出有文采的文章,就得积累大量的词汇,要积累就得多阅读,中学生要有一种“万卷古今消永日”的读书精神。同时,对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要多摘录、多熟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位。许多名家在读书时是讲究抄录的,如明代文学家张溥在阅读书籍时要亲自抄录几遍,他还将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斋”。只有在脑海里贮存了大量的词汇和大量的语言,才能妙笔生花,才能下笔如有神。科学统计表明:大文豪莎士比亚、鲁迅他们的词汇量是非常惊人的。 二、养浩然之气魄 “文以气为主”,气就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博大深沉的胸怀。这种胸怀是雄浑悲壮的思想,是慷慨激昂的精神,是沉郁顿挫的情感,是大家风范而不是小家子气。也就是说学生在作文里要写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出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青年风貌。祖国的英雄儿女值得我们敬仰,祖国的万里河山值得我们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祖国落后阴暗的一面也需要我们来指明和批判。

古代文学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学(二)复习题 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 1.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2.王粲的诗被誉为() A苍凉悲慨,才力豪健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3.创作诗史上第一首纯粹的七言诗《燕歌行》的诗人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D蔡琰 4.被誉为“才高八斗”的诗人是() A曹操 B曹丕 C曹植D曹冲 5.被称为“稽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D东晋诗风 6.自_________的《悼亡诗》出,“悼亡”一词,专为“悼妻”之用。() A陆机 B潘岳 C左思D刘琨 7.代表左思诗歌最高成就的,是他的() A悼亡诗 B咏怀诗 C咏史诗D山水诗 8中国诗史上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谢灵运 C沈约D鲍照 9.《别赋》的作者是() A江淹 B鲍照 C庾信D王褒 10.南朝著名骈文《与陈伯之书》的作者是() A丘迟 B魏收 C邢劭D郦道元 1.B 2.A 3.B 4.C 5.B 6.B 7.C 8.B 9.A 10.A 1.谢朓新诗的特点是() A.清新明丽,流转圆美 B.发唱惊挺,操调险急 C.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D.经营惨谈,一归自然 2.被刘勰评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诗风是指() A.建安诗风 B.正始诗风 C.西晋诗风 D.东晋诗风 3.陶渊明诗风的特点是() A.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B.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C.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D.坎壈咏怀,意蕴深沉 4.建安诗人曹丕的《燕歌行》是() A.逐句押韵 B.隔句押韵 C.三句押韵 D.四句押韵 5.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关于“生气”的作文5篇

关于“生气”的作文5篇 我生气了 洮南市第四小学四年二班杨子涵 那是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那天回家的时候,我气呼呼地想:“可恶!怎么回事,老师怎么搞的?明明她说过今天要打擂台的,可还是没打,叫我真是白盼了!哎,真是的!”我把满肚子的气,都发泄到脚下的路上,没想到一不小心,脑袋一下子撞到了一家商店的牌子上了,一股钻心的疼顿时袭击了我。我的火更大了,真想使劲踢那个牌子两脚,可是我又一想:那样我的脚也会很疼的,只好放弃这个泄愤的方式。带着满满的气,我就这么受伤地回到了家里。到了家,看见妈妈甜甜的笑脸,心里的气才慢慢地消了。你一定会说:“不就是一次擂台吗?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吗?”我也问自己:“是啊!你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呢?”可我就是扳不住想发火。 事情是这样的。周日那天,我带着满满的信心来到了辅导班,因为老师曾对我们说:“今天一定会打擂台。”我早就想在擂台赛上和对手一决高低了,就用了很多的时间,准备一些打擂台用的材料,所以,那天我的上课,应该说是带足了枪支弹药的,我进教室的姿势都和往日不一样,我是横着进屋的,一进屋就用挑衅的目光看着我的对手们,只等着

向他们开炮了!终于上课了,我精神抖擞地坐在那里,不仅胸有成竹,脸上都开满了“竹花儿”,就等着打擂台了。可老师讲了半节课的阅读,就是不打擂台。我焦急地等啊等啊,等了足足半节课,这时,就听老师对我们说:“今天的作文是以生气为话题,为了让你们切身体验生气的滋味,今天的擂台赛取消了!现在就请大家写关于生气的作文!”听了这话,我不禁义愤填膺,刚要质问老师,没想到在一旁管纪律的校长慢腾腾地说话了:“从现在开始,谁要是说话,就给谁的小组扣分!”我只能不敢说话了,因为我要是因为说话给小组扣了分,我们的组员会吃了我的!于是,我只好把一肚子的火气憋在了心里,一直憋到我回到家里。 现在,我的气儿倒是消了,可脑袋上却长了一个“小脑袋”,那是那个大牌子给我印刻的关于生气的“杰作”! 教师评语:小作者满纸童真童趣,本文围绕着期盼打擂——等待打擂——失去打擂这一条线索,注重着自己心理感受的刻画,突出着自己对老师食言的不满,同时也正映照出作者的那份天真。 我家的小狗生气了 洮南市实验小学四年一班杨麒申 早上,爸爸带我来到狗市,要给我买小狗。 狗市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狗,红毛的、黑毛的、黄色毛的,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啊!我看得眼花缭乱的,爸爸也挑花

浅论“文以气为主”

浅论“文以气为主” 13中文基地易浩诚20 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用通俗的话来讲,“文以气为主”是指文章要表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每篇文学作品都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境界,它是充分的感情酝酿和事理条化的结果,其核心是一个“情”字。第一次把文论与气结合的是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养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即“知言养气”,但是孟子的气还没有直接与文关联起来,主要针对的是个人的品性问题,由内而外,由人及文。气与文之间,隔着一层行文者。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就直接把文与气联系了起来。 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了这一观念,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则云:“有逸气。”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而后刘勰更是补充道:“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意思是说: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曹丕“文以气为主”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它影响到文学风格论,他认为气质性格不同的作家在语言运用、题材选择、技巧方法等方面都有不

陆机的文赋

陆机的《文赋》 ?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少有异才,文名著于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其作品颇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 《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 ?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其宗旨的。 ?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 ?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其中《神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的影响。 ?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 ?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 “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 “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及。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后世有影响。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是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 ?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即“意不称物”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这是创作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 ?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创作准备阶段 1、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 2、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3、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一、艺术构思阶段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花气袭人知昼暖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花气袭人知昼暖 【导语】成功的路上没有撒满鲜花和阳光,相反却总是要经历坎坷与磨难。只有沿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高考满分作文范文:花气袭人知昼暖 欲知四季, 去山野吧, 看抽芽的嫩柳, 看金黄的麦穗, 看累累的硕果, 看白了青山的雪, 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 就出发吧, 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 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 来人间吧, 看爱恨贪嗔, 看嬉笑怒骂, 看王公贵胄, 看布衣黔首, 心知世界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叫做“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语文壮阔的海洋。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一句温暖的关怀,也许是路人一句友好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 襟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提高语文素养有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 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doc

《屮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名词解释总复习概耍(1) 第一章:先秦 1、”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侏熹解 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i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徳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2、”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紹乐所卜-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紹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了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3、“养气”说:孟了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 我善养我浩然Z 气.”提出了“ 知言养气”说.孟了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Z美,养成“浩然Z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授木质的人格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Z 意,而“志呗J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H 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 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 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 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 响対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白 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 去推求 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 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耍 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 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 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 人论世”是”以意逆志啲前提, 而”以意逆志呗是“知人论 世啲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 吗“知人论批“说是比较科 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 影响极人,后世的人量的诗 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 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 的. 5、“虚静“和“物化 “说:“ 虚静“是庄子提出的 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耍在艺 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 作主休必须进入“虚静”的 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 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 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 才能自市地进行审美观照, 艺 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mr 物化 “说则耍求主体的“口然 “ 与客体的”口然”合而为 一,这样的创作口然和造化 天工完全一致了. 6、“言不尽意”和”得 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 意”说, 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 局限性, 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 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 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冋 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 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 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 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 屮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 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 了巨人影响,它在魏晋南北 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 成了小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 言外“的传统,并冃?为意境 说的产牛和发展奠定了理论 基础. 7、“发'愤著书” 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 在《报任少卿书》屮根据历 史伟人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他自受宫刑摧残后,因受 刺激而更加坚定了其抱负信 仰,并rh此联想到多少先贤 因遭困厄而发愤著书.其 "发 愤著书“说中的”愤“固然 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更主 要的,乃是”发愤忘食“,为 珍惜光阴孜孜不倦之谓矣. 8、“讽谏”说:《毛诗 大序》提出讽谏说:”上以风 化下,下以风刺上T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 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 义与作用,为后來进步的文 学家运用文艺來揭露、批判 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 据. 9、”诗六义“说:《毛 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 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 比,四H兴,五曰雅,六曰 颂.“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 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 括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10、”情志统一“说: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 作在合乎” 发乎情,止乎礼 义“的原则,强调诗歌是” 吟咏情性“的.“情志“说正 确地阐明了抒情言志的特 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己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的捉 出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发展影 响很大. 笫三章:魏晋南北朝 11、”文气说:曹丕的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 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 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章创 作意义的重要性,提出了” 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 章中的” 气鬼由作家不同的 个性特征形成的?它是指作 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 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 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提 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 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 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 创作个性. 12、“诗缘情而绮靡 “说: 这是陆机在《文赋》中 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陆机 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只讲缘 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 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 礼义”束缚的巨人作用.这结 后來刘勰”率志委和”说颇 冇影响. 13、”风骨"说:风 骨,是刘勰文学批评屮的重 要概念.近人黄侃在《文心雕 龙札记》中认为:”风即文 意,骨即文辞一般以为,风 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 想感情,骨则是一种精要劲 健的言语表达?可以认为, 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 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 识,同时,也对后世的文为理 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咱然英旨“说(直 寻说):钟矇在《诗品序》中 提出的,根本主张是捉倡白 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强调 诗歌应以抒情为主,对一切 妨僻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 技巧,他都表示反对?提倡 “直寻“和“自然英旨",主 张诗歌创作要以自然为最高 的美学原则,强调感悄真实 ?既然强调”直寻”、“自 然”,要求”真美”,自然要 反对数典用事的掉书袋和拘 忌声病的当时盛行的”永明 体” ?他说:”观古今胜 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即不是借助于掉书袋的 数事川典,而是语言白然明 晓.而对于“永明体“,由于禁 忌太多,苛细琐碎,所以”文 多拘忌,伤其真美 15、”诗有三义,说:钟 蝶在《诗品序》中说:”故诗 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 三卜I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 事,寓言写物, 赋也他将 “兴”放在第一位, 正是突出 了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钟蝶 认为,如何运用兴、比、赋 的方法來写作,正是创造作 品中”深厚滋味”的关键所 在. 16、”滋味”论:是钟蝶 用来作为衡量诗歌作品的重 要尺度?钟蝶认为诗歌必须 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他是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 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 歌评论家.他认为只冇”使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