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丕“文气说”

合集下载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也论曹丕的文气说

2015.11曹丕作为王侯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与建安七子交往甚密,他在《与吴质书》中写到:“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每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

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1]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他们关系亲密,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曹丕深受曹操“人为贵”思想的影响,提出“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秋湖行》),在这种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曹丕对作家的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评判,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

“文气说”思想内涵丰富,涉及到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人生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试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曹丕的“文气说”。

一、曹丕“文气说”的独特内涵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每个作家身上体现出的“气”,也各不相同,用音乐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别,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这里的“气”究竟有什么内涵呢?中国古代哲学家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提出了“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而致。

汉代时,哲学家们将人的品性与“气”结合起来,认为人的性格是由所禀受的气决定的。

汉末魏初所盛行的人物品评活动也较多地从“气”的角度谈论人的品性。

基于以上理论依据,曹丕提出了“文气说”,他所谓的“气”,主要偏重从气质着眼,作品的气貌和作家的气质、才气相统一,但着重强调的是后者。

其实,这里的“气”既指作家的天赋,也指作家后天的才能,它们是统一的。

但在那个时代,人们常把后天才能看作天赋的转换,曹丕说“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此处的“气”就是天赋和后天才能的相统一的表现,由于每位作家气质各不相同,故创作风格也迥异,如“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等。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

谈曹丕“文气”说舒城晓天中心校程贞转231350一、“文气”里的“气”之源“气”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

最初是与“道”紧密结合的一个用语。

中国古典哲学对宇宙如何形成、生命如何产生等问题有很深入的思考,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的根本范畴是“道”,老子对“道”进行了描绘,“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但在老子哲学中,能够直接生成生命现象的并不是“道”,而是“气”。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段话进行了分析,“就《老子》42章说,它大概是一种宇宙形成论的说法,因为它在下文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照下文所说,一它本是一个哲学范畴,代表了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后来逐步进入美学领域,成为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理论使用最广的范畴之一。

从先秦以至汉魏,所谓“气”除了包括生理之气的意义外,还包发展出含有精神气质的内容。

这种内容的变化引出了关于主体修养的养气说。

于是,气“不可力强而致”,成了“气可以养而致”。

中国最早的养气说是针对养生而发的,所养之气主要是指人的血气。

如《左传·昭公十一年》有“守气”之说,孟子又把“知言”、养气联系在一起,并把“配义与道”作为积养其浩然之气的方法。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孟子·公孙丑》)孟子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中人性的善与人格的美,“浩然之气”所指的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伦理人格等理性生命之光辉。

孟子首创“气”之概念;所谓“浩然之气”,便是孟子所禀有正义之气——禀赋正义之意气。

浩然之气既可“塞于天地之间”,则文人之意气自亦可充塞于诗文之中。

所谓“养气”,也就是一种不断向理想人格提升的道德修养,需要“集义所生”、“配义与道”,艰苦努力,方能“塞乎天地之间”。

曹丕“文气”说源流探析

曹丕“文气”说源流探析

外 。《 王 制 》说 :“ 水火有 气 而无 生 ,草 木有 生而 无知 ,禽 兽 有知 而无 义 。人有气 ,有 生 ,有知 ,亦且 有义 ,故 最为 天 下 贵也 。 ”总体 来 说 ,先 秦时 期 “ 气 ”这 个范 畴 更侧 重 于 指构 成万物 本源 的物 质 ,但是 它也在 一定 程度 上被 应用 于 人体 和 艺术 ,它成 为后 来 “ 气 ”论 思想 的哲 学根基 ,也 成 为 曹丕 “ 文气 ”论 的一个 重要 理论 基础 。正 因如此 ,有 学 者 指 出, 曹丕 把 先 秦 以来 关 于 气 、特 别 是 孟 子 的 “ 养 气 ”说 ,从哲 学范 畴 引人 了美 学范 围。i l l 二 是 汉代 的元 气之 “ 气” 。王 充 的 “ 元 气 ”论 对 曹丕 “ 文气 ”说产 生 了 非常 重要 的影 响。袁 行 需 、孟 二冬 二 先 生 曾经 强调 :“ 曹 丕文 气 论 的基 点 是建 立在 王 充 的元 气 论 之 上 的,他 把王 充关 于禀 气的 学说运 用到 文学 研 究中 ,这 是 具有 开 创 性 的。 ”嘲王 充 肯 定 了天 地 万 物 是 由 “ 元气 ” 构 成 的,认 为人 所接 受的元 气是 最精 微 的部分 ,世 间万物 的不 同和 人们 智慧 的差别 就在 于所 受 的 “ 元气 ”不 同 。他 说 :“ 天地 ,含 气 之 自然 也 ”(《 谈 天 篇 》) ;“ 天地 合 气 , 万物 自生 ”(《 自然 篇 》) ;“ 人生 于 天地 也 ,犹 鱼之 于渊 , 虮 虱 之 于人 也 ,因气 而 生 ,种类 相 产 ”(《 物 势篇 》) 。他 在 认 同人 是 由元气 构 成 的基 础 上 ,进 一步 区分 了阴 阳 之 气 ,认 为构 成 人形 体 的 是阴气 ,构 成精 神 的是 阳 气 。《 订 鬼 篇 》 说:“ 夫人 所 以生 者 , 阴 阳气 也 。阴 气 主 为 骨 肉 , 阳气 主 为精 神 。 ”王 充 强调 天道 自然 ,这 一 主张 表现 在 文 学创 作上 就要 求文 章 “自然 ”而 出。《 超 奇篇 》说 :“ 文 由 胸 中而 出,心 以文为 表 。…… 口不 能绁 ,表 著情 心, 以明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

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思想发布时间:2021-09-03T02:21:42.54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8期作者:郭丹妮[导读]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000摘要:“气”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曹丕以前人对“气”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建安时期特定的时代背景,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气说”,即突出作家的个性气质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文气说”作为曹丕文学和美学思想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文气说”的产生、内容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曹丕的《典论·论文》反应了汉魏之交美学思想的变化,他提出的文艺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通过研究建安七子的才能之所长,辨析各种文体的特征,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他开创了从作家的精神世界这一层面来把握文学作品特色的基本思路,从作家的个性入手来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

“文气说”是曹丕整个美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曹丕“文气说”的理论来源曹丕的“文气说”这个命题的提出,有极其深厚的思想渊源。

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气”论。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从对作为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到作为世界本源的哲学本体再到对文学艺术品评的一个审美范畴,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演变。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气”的阐述,大致可以把“气”的内涵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气”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富有代表性的是先秦时期老子的观点,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一”就是指代“气”,老子认为是“道”产生了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又在此基础上分化为“阴”和“阳”两种气;“阴”和“阳”二气又互相交通而形成一种和合的状态;万物就从这里产生。

心理学视域中的曹丕“文气说”探析

心理学视域中的曹丕“文气说”探析

是 “ 然之 气 ” ?他说 : “ 为气 也 ,配 义 与道 ”, “ 浩 其 是集 形 体 为 喜 怒 也 。 ” ( 《 子 ・公 孙 丑 章 》 注 ) 《 周 书 》 孟 逸
中 国 分 文 学砑笼
说: “ 民有 五气 ,喜 、 怒 、欲 、惧 、忧 。 ” (《 人解 》 ) 官 前 者认 为 , 气是 产 生情 感 的基 础和 根 源 ,后 者 则 直截 了 当地 把情 感 叫 作气 。在 曹 丕 的时 代 ,许 多 著 作 中 的 “ ”,都 指 气 情 感 的激 荡 。 千粲 在 《 登楼 赋 》 中写 他 上 当 阳城 楼 ,感 悟 怀 旧 ,心情 凄 怆 ,涕 泪横 流 ,以 至 “ 阶 除而 下 降 兮 ,气 交 循 愤 f胸 臆 ”。这 个 在 胸臆 中的 交愤 之 气 , 既指 因情 绪激 动 而 引起 的呼 吸 急促 ,也指 凄 伤 不 平之 情 。曹植 《 应 氏 》 首 送 之 一 ,写他 看 剑 洛 阳一 片荒 凉 景象 之 后 说 : “ 我 平 常居 , 念 气 结不 能 言 。 ”此 气 ,也 指 感情 的激 荡 。 又如 “ 感心 动耳 , 荡气 同 肠 ” ( 丕 《 墙 上 蒿 行 》 ) , “ 气 正 纵横 ” ( 曹 大 胆 曹 小 《 广 陵 屿 } 》 )等 ,这 些 气 都指 强烈 的感情 勃 发 。 至 : 作 曹 丕在 《 典论 ・ 文 》 巾所 说 的作 家 之气 ,是 与 感情 密 论 不可 分 的 。曹 丕 说 : “ 干 彳逸 气 ,但 未遒 耳 。 ” ( 《 吴 公 丁 与 质 书》 )所 谓 “ 气 ” , 逸 骏逸 超 俗 之气 ,就 性 质而 言 ,与 的 不 同 个 性 (“气 之 清 浊 ” ) 表 现 为 不 同 的 (“ ” )。 作家 的个 性 气质 是 有 差另 的, 因此 文 章 的风 格 体 U 也 是 多种 多样 的 。曹 丕 把 文学 作 品 的风 格 看作 是 作 家气 质 、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文气说
现在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所谓的“气”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了。气是世界万物万事的本原,它分为阴阳,化作万物。人的形是“气之粗”者化成,人的神则是“气之精”者化成。在化生万事万物后,气本身仍以一种流质的状态存在,成为沟通和变化万物的媒介和载体。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述及北美印第安人有一种叫作“瓦康”的概念,他说:“可以把瓦康比之为一种循行于一切存在物中,并作为一切生物的生命和力量的神秘本原的流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之所谓“气”,与北美印第安人所谓的“瓦康”颇为接近,只是比它在概念上更加博大精深而已。
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出于皇帝金口的名言,使历代文人引以为荣,纷纷用它来提高自己的身价,使它的名气越来越响。其实,曹丕说这句话,既是拾王充《论衡》之牙慧,又别有用心,并不值得如此揄扬。在这篇文论中,真正对后世文艺理论有很大贡献而值得重视的,乃是它所提出的“文气”说。
汉末魏晋,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大为流行,气的刚柔强弱自然也成为一个广泛地用来评骘人物容貌、体质、性情、贤愚等等各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所谓“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至”(王充《论衡·无形篇》),“人禀气生,性分各殊”(刘劭《人物志》)云云。
到此为止,所谓的“气”虽然包括了人外在和内在的所有特征,但还仅限于人物自身,到了曹丕手上,他又依据气所原有的循环、流动的特点,将气的概念进而引申到人类的创作领域。他的“文气”说,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创作活动视为人的禀赋的投射或外置,因此正如人以气为主一样,他所创作的文也是“以气为主”的。
气既已上升为宇宙万事万物的本原,那么人类的生命自然也来源于这种神秘的不可捉摸的东西,故《礼记·乐纪篇》说“气盛而化神”,《列子·天瑞》说气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这也就是庄子在《知北游》中所说的:“通天下一气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理论价值作者:李健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02期在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上,曹丕是一个开风气的人物。

他撰有《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与王朗书》等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这种时代感主要表现在:他能够以比较客观而公正的态度评价同时的“建安七子”与其他作家,将作家的创作与作家个人的个性、气质、生命价值等联系在一起,高扬文学创作的意义。

其中,最具原创性的是他的“文气”说。

正是这一理论,开创了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崭新时代。

《典论•论文》、《与吴质书》等文章都写于曹丕为太子时。

那时,他的政治性事务不是太多,有较多的时间从事文学创作,思考与文学创作相关的问题。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论述的核心问题是“文人相轻”。

他认为,自古以来,文人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轻薄的现象,这对文人自身的发展是不利的。

它往往导致文人的自我膨胀,以至于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他人,乃至不能够客观认识当前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曹丕真切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危害,在他看来,在“建安七子”的身上就存在着严重的“文人相轻”。

他从“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文本同而末异”、“文以气为主”等几个方面批评了这种思想的弊端,强调文人不能相轻,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文以气为主”。

这就是后人极为推崇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典论•论文》)“文气”的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气”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内涵非常广泛。

它既可意指物质的内容,又可意指精神的内容。

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它化生了万事万物。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论衡•自然》),这是古代最基本的观念。

“气”作为自然界的物质,当用它来进行生命的建构时,是需要涵养的。

只有经过涵养之后的气才对生命有益,才能充实生命。

曹丕的文气说及其意义

曹丕的文气说及其意义

曹丕的文气说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题,它首先明确地将“气”的概念引入文学领域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第一次明确强调了作家的个性、气质与文学创作是不可分割的,把作家的“气”视为文章的生命,自觉地抒发个人的情感,追求文学创作的个性,因此,“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并把文学创作推向了唯美的时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

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

那么,曹丕所谓的“气”又是什么呢?大体可理解为:“气”就是文章中反映出来的作家的气质个性,也即作者的天赋禀受。

它具体融化在作品里,则表现为作品的精神风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艺术风格。

曹丕的“文气说”受东汉末年品评人物的风气影响,品评文章的风气也逐渐形成。

故而,品文章亦是品人。

首先曹丕所说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全然没有伦理道德色彩,完全不同于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

这种观点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连年的战乱和接连不断的饥荒、瘟疫,导致人口大量丧亡,社会动荡不安,出现了极度混乱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产生更多的是感时伤乱的悲凉情绪,“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的凄惨景象使得儒家传统的中庸思想,温柔敦厚的思想价值取向不可能在当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而另一方面,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们同时又是胸怀远大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建功立业,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和自信,使得他们更多的是探寻自身的价值所在,由广泛的社会道德的研究转向对自己内心的省查和肯定。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的文艺思想是在继承汉乐府民歌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建安时期文学发展的新成果,并注意采纳辞赋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而形成的。

在理论上也有新的建树,因此《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不少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一、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在文学本体论上,强调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采撰”之旨,即是从事实中进行采访,加以选择,然后写出来的。

(二)反对辞赋的过分靡丽曹丕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论述文学特征和作用。

1、首先,他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可以通过作品向人们传达“善恶、是非、辞义”等等,影响世道人心,从而起到陶情、感性、移风易俗的作用。

2、其次,他提出了“以文载道”的口号,认为“辞尚体要”,要求文学必须具备“典雅”的特点。

“典雅”就是用典雅的语言反映客观事物。

他指出,“凡文所以饰才,情以适志。

故无取乎冗长,而其体要尽;无取乎繁芜,而其文约”。

3、第三,曹丕还提出了文学的娱乐作用。

他在《典论·论文》中明确指出:“古诗缘情而绮靡”。

因此,应当抒发真情实感,反对虚饰。

但他同时又批评那种只发抒个人哀怨,没有什么社会意义的“靡靡之音”。

4、第四,他提出了文学的审美作用,他把“滋味”、“气韵”、“骨髓”称为诗歌审美作用的标准。

但他又说:“真以点黛,美以丹颜。

情苟至矣,何求于声色哉!”他所谓的“点黛”、“丹颜”是就诗歌的内容而言的,这里他借助于“色”来比喻文章的修饰,从而肯定了文学内容对文学的决定性作用。

5、第五,他提出了文学的政治作用。

他提出文学要能“善颂善祷”。

文学之“善颂善祷”指文学对统治者的劝诫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对文学的分类做出了贡献他将汉赋分为古赋和骈赋,并提出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区别。

这些见解都对文学的研究和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

名词解释曹丕的文气曹丕,字子桓,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是曹操的长子,曹魏的建立者,也是三国时期曹家政权的开创者之一。

曹丕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还以其独特的文采和文气而闻名于世。

所谓“文气”,就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或言辞表达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和特点。

曹丕以其独特的文气,在当时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首先,曹丕的文气表现出了对诗词的热爱和才华。

他在诗文创作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和造诣。

他工于辞章,善于运用修辞和押韵技巧,使他的作品韵味十足,意境深远。

他的《文赋》和《与杨修书》等作品被誉为当时文学的经典之作。

其次,曹丕的文气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热衷和理解。

他在作品中常常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描绘历史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迁,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抒发情感。

他的作品《建安七子文》,以七子为主线,充满了历史沧桑和英雄气概,将历史与文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曹丕的文气还体现在他对美的追求和表达上。

他以其细致入微的文字描写和独特的意象表达,创造了许多富有美感的艺术形象。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典故和意象,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他的《七步诗》中通过描摹七步之情,展示了他对于真爱的认同和推崇。

此外,曹丕的文气还表现在他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上。

他擅长运用辞章妙词和双关语,使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趣味性。

同时,他的作品还融入了大量的音韵技巧,使诗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这种精妙的语言运用,让曹丕的作品独具一格,令人过目不忘。

总结起来,曹丕以其独特的文气,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和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他以精妙的文字和优美的表达,展示了他对诗词、历史和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他的文气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曹丕的文气使其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为我们理解历史和欣赏美的力量提供了新的视角。

浅议曹丕的文气论

浅议曹丕的文气论

浅议曹丕的文气论作者:卢逸蕾来源:《牡丹》2018年第35期在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发展史上,曹丕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不仅擅长创作,同时善于撰写和提出文学理论。

其中,他的《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嘴矢,也是由曹丕起,中国文学批评进入“自觉时代”。

笔者认为,曹丕提出的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他的《典论·论文》的中心论点“文以气为主”,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遗子弟。

”一般而言,这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学批评有重大影响的“文气论”的起源。

笔者通过分析曹丕的文气论,参考各位杰出学者的研究与评论,浅议曹丕的“文气论”,表达拙见。

一、曹丕文气论的理论基础(一)“气”为天地自然之气,构成天地万物关于曹丕文气论的理论基础,一般而言有几种说法。

首先是要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特有概念“气”的内涵。

中国古代对“气”的较早定义一般都偏向物质层面,即天地自然之气。

《周易·系辞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人是天地的造物,自然也是气所构成的。

《庄子·知北游》继承了这一观点,其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二)“气”有文学意义的起始:孟子的养气论孟子的养气论,则从精神层面认识“气”,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又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

”由此可知,孟子的“气”是集义所生,配义与道。

他提出养气,要求文学创作者以儒家的道义来培养自己的思想品格。

也是在这一理解上,孟子的气有了文学理论的意义。

(三)汉代元气论与王充的禀气论此外,曹丕的“文气论”也受到了元气论哲学基础的影响。

元气论把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结合,元气一说在汉代几乎被奉为真理。

比如,《淮南子》用气来说明世界的生成:“天地未有形,冯冯冀冀,洞洞潺潺,故曰‘太昭’。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

关于曹丕《典论·论文》中“文气说”的审美体征摘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故而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续展拓,从而形成了别具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文化风范;审美体征曹丕《典论·论文》是魏晋时期文艺理论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文章学专论的开山鼻祖。

曹丕“文气说”是文学创作“才性论”批评的核心命题。

自曹丕首揭“文气说”伊始,中国文学界无论是评诗论文或是探讨创作和鉴赏的一般规律皆是从“文气”,着眼。

而由“文气”衍生的概念,诸如气味、气韵、气质、气象、气势、气骨等几乎涵盖了整个古代文艺理论体系。

可以说,古代文论纷繁复杂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就是由“文气”说承传展拓,从而形成了独居匠心的文艺学批评的价值风范和审美情韵。

一、曹丕“文气说”的文化渊源华夏先秦时期诸家就曾以“气”来诠释宇宙万物的生成规律。

《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言“一”指天地未分化前的混沌状态,此混沌状态生成阴阳二气,二气感应和合,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所以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

此乃老子“一元、二气、三物”的宇宙生成论的生命模式。

庄子云:“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管子云:“凡物之精,化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 《荀子》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矽。

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皆言“气”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

浅谈曹丕《典论论文》之文气说摘要:《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关键词: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

通过学习,我觉得《典论论文》最突出的一个内容即曹丕提出了文气说。

《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禀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不可力强而致”。

正如音乐之巧拙,即使循着同样的曲谱和节奏,音乐家们还是演奏出了不同的特色。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特征和新文学思潮的理论概括,表现了和经学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标准。

曹丕所提倡的“气”,和孟子所说的“气”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孟子的“气”是指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时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具有的“配义之道”的“浩然之气”;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是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

“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

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的影响极大,“文气”遂成为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

但对曹丕的“文气”说的解释历来众说纷坛,分歧很多。

对于“气”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一曰才性,二曰气势,三曰风气,四曰风格,五曰才气,六曰语气。

我认为,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的“风格”而言。

风格即人,也就是说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曹丕文气说名词解释

曹丕文气说名词解释

曹丕文气说名词解释嘿,朋友!今儿咱来唠唠曹丕的“文气说”。

您知道不,这“文气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文学创作那扇神秘的大门。

啥是“文气说”呢?简单来讲,就是曹丕对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那种独特气质和韵味的一种见解。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气质,有的人气场强大,一出现就吸引众人目光;有的人文质彬彬,给人一种温和亲切的感觉。

文学作品也有这样的“气质”呢!比如说,有的文章气势磅礴,读起来仿佛能感受到万马奔腾;有的文章则温婉细腻,像潺潺流水轻轻抚过心间。

这种独特的气质,就是曹丕所说的“文气”。

您想想,要是一篇文章没了这“文气”,会是啥样?那不就跟没了灵魂的躯壳一样,干巴巴的,毫无吸引力。

就像一个人没了精气神,看着就蔫蔫的,谁愿意搭理呀?“文气”从哪儿来呢?这可跟作者的个性、经历、修养都有关系。

一个性格豪爽的作者,写出来的文章可能就大气豪迈;一个心思细腻的作者,作品或许就充满了柔情蜜意。

这就好比不同的厨师,用同样的食材,做出来的菜味道却大不相同,为啥?还不是因为厨师的手艺和风格有差别嘛!而且啊,“文气”还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作者的成长、经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

就像一个人,小时候天真无邪,写的东西可能充满童趣;长大后历经沧桑,笔下的文字也许就多了几分深沉和厚重。

这难道不神奇吗?再举个例子,李白的诗,那叫一个豪放飘逸,为啥?因为他生性洒脱,不拘小节,这股子劲儿就融入了他的诗里,形成了独特的“文气”。

杜甫的诗呢,常常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和他的经历、胸怀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文气说”告诉我们,好的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气质是作者个性和经历的体现,也是作品魅力的来源。

咱们读文章的时候,也得学会感受这“文气”,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的美妙。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总之,曹丕的“文气说”给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打开了新的视角,让我们知道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情感和气质的表达。

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才能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得更畅快呢!。

_文以气为主_论曹丕_文气_说的美学意义

_文以气为主_论曹丕_文气_说的美学意义

第18卷第5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8№5 2006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Oct12006“文以气为主”———论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意义孙 鸿(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摘 要: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

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文化基础等方面探讨文气说产生的背景,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文气说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气;文气;建安;个体意识;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6)05-0046-03The Aestheti cs i n Cao P iπs Theory of L itera ture———W enq iS UN Hong(D epart m ent of Chinese,A nkang U niversity,A 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C ao P iπs“W enqi”D oc trine ind ica ted the aw aken ing of ind ividua lity and aes the tic sense in W e i-jin D ynas2 ty1Th is essay is to ana lyze the h is to rica l background of the theo ry from the asp ec t of cu ltu ra l o rigin and rea li s tica l bas is in lite ra tu re h is to ry,so as to revea l its aes the tic na tu re and theo rec tica l s ign ificancs1Key words:Q i;W enqi;J ian;ind ividua lity;aes the tic sense气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

浅析曹丕“文气说”作者:蔡美玲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8期摘要:《典论.论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有创见的、系统的文章。

曹丕首创的“文气说”,强调作家个人精神气质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打破了“儒家独尊”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自觉发展。

关键词:“文气说”;个性差异;“文学的自觉”一、“文气说”之“文”“文”,即文章。

《典论.论文》中提及“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可见曹丕所指之“文”既包括“诗赋”一类的纯文学,也包括了“奏议”、“书论”、“铭诔”等具有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学。

曹丕又将文章分类为四科八体,指明其风格各异。

从这个认识出发,曹丕提出“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意在强调由于作家的个性差异,其作品风格难以尽善尽美,作家的才能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文气说”之“气”“文气”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精神气质。

它是由先秦时期的造物哲学概念逐渐引申并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

它的具体内容在文论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侧重。

(一)“文气”概念的渊源“气”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先秦哲学。

《周易.系辞上》提到“精气为物”,《文子.十守》提到“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先秦哲人对“气”的初步认知中,虽然并与文学产生关联,但他们均指出:“气”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息息相关。

(二)儒家派的“文气说”把“气”这一哲学概念用于文艺创作理论的较早阐述当论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养的“气”是被具体化的儒家精神,其主要内容涵盖“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是具有刚强正直的道义精神。

孟子还指出“气”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和前提。

人们由于养气而可以“知言”,即识破各种“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公孙丑上》)由此可见,孟子将“气”这一造物哲学概念发展成为指导人的行为的思想原则概念。

后代刘冕所谓“风俗养才而志气生焉,故才多而养之,可以鼓天下之气”的文章教化论,(刘冕《答杨中丞论文书》)韩愈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气盛宜言说”(《答李翊书》)等等,皆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曹丕文气说的历史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历史价值

曹丕文气说的历史价值
曹丕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于历史的评价和文化的重视有着一定的影响和贡献。

曹丕提倡文学艺术,注重历史记载和文化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历史的重视和对文化的推崇。

首先,曹丕在位期间注重历史记载和编纂,他亲自撰写了《魏书》和《典论》,这两部著作分别记载了曹魏的历史和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了解曹魏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些著作不仅对于曹魏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详尽的记载,也对后来的历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曹丕注重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推广。

他自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擅长诗词和文章。

他提倡文学创作,鼓励文人才子的涌现,使得曹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曹丕还亲自主持编纂了《文选》,这是一部汇集了当时文人才子的优秀作品的文学选集,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曹丕还注重宣扬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

他重视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提倡孝道和忠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有一定
的促进作用。

他还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力求治理国家,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这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关注。

总的来说,曹丕在历史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对历史的重视和文化的推崇上。

他的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学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他对于儒家思想和传统价值观的宣扬也对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些都使得曹丕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

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
,
性 但他 过分 强 调 了作 家 的 气质 才 性 而 没有看 到社 会实 践 和 艺术 修 养 对 作 品风 格 的 影

就是 对 作家 的 气 质 才性 他 也 把 它 看 成是不 可变更 的 是 不可 力 强 而 致
,

.

当 然他 所 说 的 气

,
有 的是 指文 章的 气 势 不 完 全 同于 曹 王 的 文气 说 但 这 也 足 见 文
,

气 说对 后 世文 学 批 评 的 影 响是 何 等 巨 大
, 、 ,
我 们在 认识 曹 不 文 气 说 时 还 应 看 到 另一 面
。 ,
虽 然他 注 意到 了作 家 作 品 的风 格 独 特
,
,
.
曹 王 提 出宁 文 气说 并 且 用 这 种 观 点来 评 论 作家 指 出他 们气质 才 性 和 作 品 风格 上 的 主 要特 征 妙

,

,

他 在《 典论

。 .
论文 》 中论 应 扬 和 而 不壮 刘 祯壮 而 不 密 气 又 说 孔融 体气 高

,

,


徐 干 时有 齐气
.
在 《与 吴 质 书 》 中评 价 刘 祯 公 干 有逸 气 但 未 遒 耳
“ , ,
,



他 在论 文 时说
, ,
文贵 备 四 时 之 气 然 气 之纯 驳 厚 薄 尤须 审 辨


,
.


他 在 论 诗 时 主张 学 太 白诗 当 学 其 体 气
,

高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也就是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出力气可以获得的。

“文气说”这一论题的提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要“气”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且有一个从哲学范畴到文学范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曹丕开创性的提出“文气说”,将“气”由哲学范畴移接到文学理论范畴,“文气说"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一个观点.。

这不仅是对先人提出的"气"的升华,同时也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意义浅析曹丕“文气说”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1).哲学意义之气。

在哲学层面上关于气的论述,《老子》、《淮南子》种都有所涉及,而相对集中的体现在《周易》的相关记载中。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产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阳性事物的特点在于刚健,阴性事物的特点在于柔顺,所以阴阳的对立也就具体化为了刚柔的对立。

并最终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规律。

(2).审美意义之气。

在审美意义上对气这一范畴的论述,当推汉代的《札礼·乐记》气论思想。

《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其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摄,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

“《乐记》接受了《周易》关于阴阳、刚柔二气相互作用化生万物的观点,并认为音乐正事阴阳二气和谐作用的表现,强调刚柔并济的中和美。

《乐记》认为音乐的生命在于气,气是审美活动的根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美学及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曹丕的文气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所说的“气”,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作家的气质特征,二是指作品的风格特征。

曹丕的“文气说”,第一次提出作家气质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问题,开创了以气论文的先河。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

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大子。

曹操死后嗣位为丞相、魏王。

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在位七年,谥文帝。

今存诗歌四十余首,其中《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有《魏文帝集》。

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全书大概在宋代亡佚,今仅存《白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

《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出现的一篇文学专论,也是汉魏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

文气说创始于公元二世纪三国时期魏帝曹丕(187——226年),乃是中华传统文学理论继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虞舜帝首创言志说之后第二座里程碑。

曹丕亦因此无愧为中华文学理论之伟大奠基人。

曹丕在其著名文学理论专篇《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文章经国说”,指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文章之社会政治功用及重要地位。

然后,明确提出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认为文章是以“气”为主。

曹丕所说的“气”,与其前的思想家们所说的“气”的内涵大有区别的。

要清楚曹丕所谓的“气”是指什么,不能不了解一下汉魏之际风气极盛的人物品藻之风。

“气”即是当时清谈家们品鉴人物中最常见的词之一,它的含义包括了人的道德品质,个性气质,才能智慧等多个方面。

所以,曹丕所谓的“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先天的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与孟子所说的具有一定伦理色彩的“浩然之气”也就有了相当明显的区别。

“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曹丕看来,“建安七子”之所以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各人禀气有别,个性有别,直接导致了诗文的体貌风格也就有别。

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又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时,乐器构造随同,由于吹奏人用气不齐,巧拙有分,所以音调也各不相同。

这种先天素质就是父亲也不能移给儿子,哥哥也不能传给弟弟。

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则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这也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风格特点。

“文以气为主”,就是说文必须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决定着作品的存在价值与生命力,而这种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则取决于作家的独特个性与气质。

所谓“气之清浊有别”,即作家的个性气质相异。

这点我们看《典论•论文》便可知晓。

曹丕在评论建安时代的著名文人时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又有“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诗,以至乎杂以嘲戏”。

在他看来,作品的气貌和作家的气质、才气等特征是统一的,作家有怎么样的气质、才气等特征,在其作品中就有怎样的气貌。

譬如:徐干是齐地人,汉代齐地士人,因受风土影响,其性格比较舒缓,徐干的文章也就带有这种舒缓之风,因此叫齐气。

又如孔融,因其有很高的才气,所以文章也就写的豪迈有气势。

另外,曹丕还注意到,他在《与吴质书》(《典论•论文》)中也谈到气,其言有云:“公幹(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作家的才性和气质也影响到他对文体的选择与驾御上,如王粲、徐干等长于辞赋,陈琳、阮元瑜等人长于文章书记之类,这都与他们自身的“禀气”有关。

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

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1.它将“气”引入文学领域,作为文艺审美的一个概念并以此用来品评文学作品。

早在先秦时代的诸子思想中,“气”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范畴,乃宇宙天地万物之本源。

把“气”从哲学范畴引入文学领域,丰富和发展了“气”的内涵。

建安文学崇尚“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推崇“梗概而多气”便是曹丕“文气”说的最佳体现和诠释。

建安文人在他们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气”的概念,如曹丕《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至广陵于马上作》:“胆气正纵横”;曹植《鰕鱔篇》云:“猛气纵横浮”;刘桢《射鸢》:“意气凌神仙”;阮瑀《咏荆柯》:“叹气若浮云”;吴质《思慕诗》:“志气甫当舒”。

在他们的作品中,“气”多表现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及情感力度。

为此,后人,常常也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

钟嵘《诗品》评曹植创作:“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世积怨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文气说”的出现促成并标志着“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昭示着一个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

先秦《尚书》“诗言志”的“志”虽然有“情”的成分,但它更主要的是表达符合儒家思想的思想情志,强调“以志束情”,情是不能任意泛滥而发的,当时的文论还摆脱不了政治教化等传统诗学的束缚。

而汉代经学兴盛,更是严重束缚和阻碍了文学抒发个人情感的发展道路。

然而我们知道,文学并非只是“言志”,更是创作主体精神气质的投射,文学的这种抒情倾向带动了魏晋以后创作实践的自觉。

“文气”说在这个时期刚好应运而生,它适应了建安文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建安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它从两汉以来被禁锢的经学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逐渐地开始追求个人的文学创作,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

从而,它使文坛出现的追求创作个性的倾向上升到文人的自觉意识,预示着“文的自觉”时代的到来。

它为建安文学揭起一面高扬创作个性的鲜明旗帜,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而“建安风骨”更是非常完美地表现和诠释“文气”说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王世朝.《文气说源流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4]童庆炳.《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