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 2.5《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及实际应用2. 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绳子、测力计、木板、图钉、白纸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的问题。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原理及方法,通过PPT展示力的合成示意图。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合成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力的合成方法解释实验结果。
4.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悬挂平衡、桥梁设计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合成的定义、原理、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进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3. 练习题评估: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
2.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自主发现力的合成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合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合成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能运用力的合成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力的合成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教学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力的作用,比如拉扯、推挤等,那么这些力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呢?(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力的合成(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两个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重50g的砝码,观察弹簧的形变量;然后改变砝码的位置,使两个弹簧分别受到不同方向的力,观察弹簧的形变量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它们的合力等于这两个力的矢量和。
3.学习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以两个力的作用点为顶点,分别按比例和方向画出两个力的矢量,然后连接这两个力的矢量的起点和终点,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这两个力的合力。
(2)举例讲解:假设有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同一物体,分别沿着OA和OB方向,那么它们的合力F合就是沿着OC方向的力,OC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OC的方向表示合力的方向。
4.应用力的合成法则解决问题(1)讲解例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10N,方向向东,F2=15N,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F1=8N,方向向东,F2=6N,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力的分解,并尝试运用力的合成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复习力的合成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 第2章 力 5 力的合成教案 教科版必修1
学习资料力的合成学习目标知识脉络(教师用书独具)1.知道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知道它是矢量运算的普遍规则.(重点)3.会应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合力的大小.(重点、难点)4.体会合力与分力在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思想.(重点)一、几个力可用一个力来替代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作这个力的分力.(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作用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叫作力的合成.3.共点力: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力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几个力称为共点力.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成一定角度的力的合力时,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种方法叫平行四边形定则.2.互成直角的共点力的合成如图所示,由几何知识得合力大小F=错误!,方向tan θ=错误!。
3.求多个共点力的合力的方法先求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这个合力与第三个力的合力,依次进行,最终求得全部共点力的合力.4.矢量合成规律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合成时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1.思考判断(1)合力和分力是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共点力一定作用在同一点.(×)(3)两个力的合力一定等于这两个力的代数和.(×)(4)两个力的合力不一定大于任一个力的大小.(√)(5)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这两个力一定是共点力.(×) 2.(多选)关于F1、F2及它们的合力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合力F一定与F1、F2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B.两力F1、F2一定是同种性质的力C.两力F1、F2一定是同一个物体受的力D.两力F1、F2与F是物体同时受到的三个力AC[只有同一个物体受到的力才能合成,分别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合成,C正确;合力是对原来几个分力的等效替代,各分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合力与分力不能同时存在,A正确,B、D错误.]3.如图所示,两个共点力互相垂直,F1=8 N,F2=6 N,则它们的合力F=________N,合力与F1间的夹角θ=________.[解析]以F1,F2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由几何关系得F=错误!=错误! N=10 N;而tan θ=错误!=错误!,所以θ=37°.[答案] 10 37°几个力可用一个力来替代1.合力与分力的相关性2.合力与分力间的大小关系当两分力F1、F2大小一定,夹角θ从0°增大到180°时,合力大小随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1)最大值:夹角θ=0°(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F=F1+F2,方向与两力同向;(2)最小值:夹角θ=180°(两力反向)时合力最小,F=|F1-F2|,方向与两力中较大的力同向;(3)合力范围:|F1-F2|≤F≤F1+F2.3.三个力的合成(1)三个力进行合成时,若先将其中两个力F1、F2进行合成,则这两个力的合力F12的范围为|F1-F2|≤F12≤F1+F2。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3. 小组讨论表格4. 课后作业布置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3.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实际例子八、力的三角形法则1. 三角形法则原理2. 三角形法则的应用3. 三角形法则的实际例子九、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与力的合成关系2. 力的合成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3. 力的合成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际例子2. 分析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布置课后作业,进行知识拓展六、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与分解概念介绍解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含义,强调它们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以及如何应用于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人体运动、机械装置等。
七、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 平行四边形法则原理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基本原理,即两个力的向量首尾相接,形成平行四边形,其对角线代表合力的向量。
2. 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演示如何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计算两个力的合力,并通过图表和动画加深理解。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难点: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识: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提出问题: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如何合成一个等效的力?2.探究力的合成原理(1)分组实验:让每组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观察力的合成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1)介绍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两个力作用于同一点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可以表示为这两个力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2)通过图示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
4.练习力的合成(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力的合成原理。
(2)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对解题方法进行讲解。
5.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举例讲解: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合成。
(2)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力的合成原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讲解力的合成原理时,采用图示和例题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规律。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较好。
五、作业布置1.复习力的合成原理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3.思考力的合成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资源1.教材:高一物理课本《力的合成》章节。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绳、砝码等。
3.多媒体课件:力的合成原理动画演示、实际应用案例等。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合成教案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2. 力合成的基本原理3. 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能够描述力的合成过程。
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2. 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理解力合成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2. 掌握力合成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力合成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力合成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探究力合成的欲望。
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力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的合成过程。
2. 讲解力合成的计算方法,包括平行力的合成和夹角力的合成。
三、示范(1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具体的力合成计算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练习计算力合成的例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力合成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力合成的习题,并进行反思。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合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但可能存在一些学生对具体力合成的计算方法仍不够熟练,需要继续进行训练和巩固。
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合成的理解和应用。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力的合成高一物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__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教学设计
2.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3.挑战题: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力的合成原理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力的合成现象,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7.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思考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物理《力的合成》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学习力的合成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解决力的合成问题时,可能还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的能力,对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尚需加强。
1.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拉桥、帆船等。
2.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
3.如何运用力的合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力的合成原理,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学会运用矢量图形和数学方法解决力的合成问题。
2.能够将力的合成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生活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3.理解力的合成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是解决力的效果问题。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包括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概念介绍2. 平行四边形法则介绍3. 三角形法则介绍4. 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效果问题,引出力的合成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概念,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3. 练习: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受多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分析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力的合成概念、方法和应用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案例:收集一些涉及力的合成的实际问题案例,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和心得。
2.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评价和提问。
3. 总结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总结力的合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规律和方法。
七、教学策略1.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2. 问题引导: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问题。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解题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合成概念:力的合成是解决力的效果问题,需要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实质。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
《力的合成》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掌握力的合成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2. 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3. 力的合成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概念、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合成方法。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力的合成的好奇心。
2. 讲解力的合成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合成概念,阐述力的合成原理。
3. 演示多媒体动画: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合成效果。
4. 讲解力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合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力的合成概念探究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的合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力的合成概念。
2. 活动二:力的合成方法学习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示例演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力的合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各小组分享实验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教学评价设计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 评价内容:学生对力的合成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力的合成方法的情况。
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9篇)力的合成篇1教案示例:教学课题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教学难点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教学方法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板书设计第五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一、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二、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1)播放视频:几十只蚂蚁挪动一只昆虫.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物体,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师:几十只蚂蚁作用的力的效果如何?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2)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3)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的理解.(4)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3.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几个力.观察现象,思考前后作用效果.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生:得两个女同学抬的矿泉水桶请体育委员一个人拎起来.理解合力是针对同一物体所受的某几个力说的;理解合力不是指简单的总和,而应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2.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演示实验:把一个50克的钩码竖直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弹簧伸长一圈;挂上两个50克的钩码,弹簧伸长两圈.现在弹簧受到钩码作用的两个向下的力,这两个力的合力情况如何呢?即用一个多大的何方向的力可以来代替呢?(尝试挂上一个100克的钩码时,弹簧也正好伸长两圈)(2)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3)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4)师:请按书上步骤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同一直线上二力f1/nf2/nf/n同向反向希望了解合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发现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同方向和反方向.提出问题:这两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生:同向的相加,反向的相减.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过程中注意保证力在同一直线上.3.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方法(1)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向,归纳得出:(2)实验中你有什么其它的发现吗?生: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同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反方向的力,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生:用三个弹簧测力计同一直线上拉皮筋能研究三个力的合力情况.4.交流讨论:生活中合力知识的运用师:你知道合力知识在各个方面的运用吗?例如体育活动中,建筑上,动物世界里?(可展示一些图片)生:拔河;悬索桥;蚂蚁搬家……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教学反馈(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到同样长度(o点),说明还是要强调理解合力的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在摆弄仪器时能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象同直线三个力的合成问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备注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l.理解合力的概念。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教学设计(5篇)《力的合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
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
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3.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2.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2.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自由落体运动1.基本知识(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①只受重力作用.②初速度等于零.(3)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思考判断(1)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2)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3)物体由静止释放,当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探究交流(1)一张纸片下落和该纸片揉成团下落快慢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为什么在抽成真空的牛顿管中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提示】(1)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大,而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较小,造成二者下落快慢不同.(2)由于抽成真空的牛顿管对金属片和羽毛均没有空气阻力,它们只在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及运动规律1.基本知识(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2)方向:竖直向下.(3)大小: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计算中,g取9.8_m/s2或g=10_m/s2.(4)运动规律①自由落体运动实质上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②基本公式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gt2.)2.思考判断(1)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三、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基本知识(1)问题发现亚里士多德观点: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矛盾:把重物和轻物捆在一起下落,会得出两种矛盾的结论.伽利略观点:重物与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猜想与假说伽利略猜想落体运动应该是一种最简单的加速运动,并指出这种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假说.(3)理想斜面实验①如果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均匀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运动所用的时间t的平方成正比,即x∝t2.②让小球从斜面上的不同位置由静止滚下,测出小球从不同起点滚动的位移x和所用的时间t.③斜面倾角一定时,判断x∝t2是否成立.④改变小球的质量,判断x∝t2是否成立.⑤将斜面倾角外推到θ=90°时的情况——小球自由下落,认为小球仍会做匀加速运动,从而得到了落体运动的规律.(4)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和谐地结合起来.他给出了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2.思考判断(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物、轻物下落得一样快.(×)(2)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了,只要斜面的倾角一定,小球自由滚下的加速度是相同的.(√)(3)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做实验.(×)探究交流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伽利略进行了猜想,亚里士多德进行了猜测,两种研究方法有何不同【提示】伽利略的科学猜想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把客观事实与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科学猜想不能直接当做结论使用,只有经过实验验证,才能作为结论使用.四、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问题导思】1.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吗2.实际中,物体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吗3.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加速度是否相同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1)初速度为零;(2)除重力之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2.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在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的下落才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做自由落体运动.3.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1)产生原因:由于处在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因此也称为重力加速度.(2)大小:与所处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①在地球表面会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最小,在两极,但差别很小.②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通常情况下取g=9.8 m/s2或g=10m/s2.1.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2.物体不仅在地球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其他星球上也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只不过同一物体在不同星球上所受重力不同,重力加速度不同.3.g的方向,不是垂直向下,也不一定指向地心.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篇2(一)地位《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
力的合成教案(精选10篇)力的合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应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实例理解分力、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则。
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甲,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桶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桶水慢慢地提起。
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实际问题中就可以用这个力来代替那几个力,这就是力的等效代替。
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两个共点力的合成。
二、新课教学(一)探讨实验方案先用两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使它们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如把橡皮筋一端固定,拉加一端到某一点O,再用一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点上,让它产生与第一次的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也把橡皮筋拉到点O,记下各个力的大小、方向、画出力的图示,就能研究力之间的关系了。
等效代替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二)演示实验: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帮忙)。
(1)把放木板固定在黑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木块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一端固定在A点,结点自然状态在O点,结点上系着细绳,细绳的另一端系着绳套。
(3)用两弹簧秤分别勾住绳索,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结点到达O′点。
让学生记下O′的位置,用铅笔和刻度尺在白纸上从O′点沿两条细纸的方向画线,并分别记下两只弹簧的读数F1和F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物理方法总览
1.理想模型思想
2.极限思想
3.微元思想
4.等效思想
5.建模思想
6.化曲为直思想
7.图像法
8.公式法
9.逆向思维法10.平均速度法11.整体法12.分段法13.比例法14.逐差法15.图示法16.假设法17.二力平衡法18.隔离法19.图解法20.解析法21.作图法22.计算法23.正交分解法24.控制变量法25.知识关联记忆法
主题2:两
个力的合
成规律
总结合力与分力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规律。
(1)说说一个大人是否需要施加400 N 的力才能等效替代,如何
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说说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实验中,为什么两次拉橡皮筋要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
(3)分析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吗。
口头表述 第三层级 基本技能
检测 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PPT 课件
拓展技能检测 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 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 PPT 课件
记录要点
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 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
PPT 课件 第四层级 知识总结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
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
PPT 课件呈现 感悟收获
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课外拓展 讨论分力一定时,随着夹角的增大合力如何变化? PPT 课件 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26.近似处理法27.量纲分析法28.动力学的方法29.瞻前顾后法30.合成法31.巧用参考系32.巧用推论解题33.函数法34.相对运动法35.整体二分法36.闭合矢量三角形法37.分解法38.动态三角形法39.极限分析法40.物理分析法41.数学分析法42.描点法43.相似三角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