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早期CT征象出现,溶栓还是不溶栓?

合集下载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致密动脉征【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

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

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

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

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

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脑梗塞溶栓治疗,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估标准。

以下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一、病史评估1. 首次发病时间: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通常为发病后3-4.5小时内,因此需要了解患者的首次发病时间以确定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要求。

2. 病因评估:了解脑梗塞的病因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等。

二、体格检查1. 神经系统评估:包括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评估,如瘫痪、失语、感觉异常等。

2. 血压评估:高血压是脑梗塞的危(wei)险因素之一,需要评估患者的血压水平,确保血压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影像学评估1. 脑CT评估:脑CT是评估脑梗塞的重要工具,可以确定梗死区域的范围和程度,排除出血风险。

2. 血管成像评估:包括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栓子位置,确定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四、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评估患者的血小板、红细胞计数等指标,排除出血风险。

2. 凝血功能评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排除出血风险。

3. 心电图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电图,排除心源性疾病。

五、其他评估1. NIHSS评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是评估脑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常用工具,通过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来确定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2. 患者和家属的意愿评估: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评估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确保患者和家属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根据以上评估标准,可以对脑梗塞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谨慎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

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与临床表现及诊断意义2019-09-18【摘要】⽬的探讨CT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法对收治的24例早期脑梗死(发病后12⼩时内)患者的CT 表现进⾏回顾性分析。

结果 24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第⼀次CT平扫检查有异常征象16例(阳性率66.7%),未见异常8例(33.3%)。

异常CT改变有以下⼏种:致密动脉征14例(58.3%);⾖状核轮廓模糊6例(25%);岛带消失征10例(41.7%),其中灰⽩质界限不清者12例(50%);24例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有2种或及以上早期脑梗死征象者共14(58.3%)例。

结论对早期脑梗死患者,特别是早期⼤⾯积脑梗死,应通过早期CT影像学的改变并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早提出治疗计划。

【关键词】早期脑梗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致密动脉征;诊断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因⾎液循环障碍⽽发⽣的缺⾎、缺氧进⼀步发⽣的软化坏死,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不⾜⽽发病,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管不同⽽异。

由于CT和MRI的普及应⽤,有⼈统计其发病率相当⾼,脑梗死是脑⾎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50%-60%[1],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幅度增加[2]。

脑梗死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的CT表现,通常在发病6天后才能显⽰脑梗死的典型CT表现,⽽延误溶栓治疗最有效治疗时机[3]。

因此,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关重要。

1 资料与⽅法1.1 ⼀般资料本组24例患者为揭阳市红⼗字会慈云医院⾃2009年2⽉-2011年10⽉收治脑梗死患者,其发病到住院检查时间均都<24h,其中⼥性10例,男性1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5.4岁;基础疾病中⾼⾎压者23例,冠⼼病者9例,⾼脂⾎症者21例。

本组患者发病急速,6例有短暂性脑缺⾎发作,如头晕、眩晕、⼀侧肢体⽆⼒等症状,其余均有脑梗死导致的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语⾔与精神改变、完全性偏瘫、同侧偏盲等症状。

脑梗塞溶栓流程

脑梗塞溶栓流程

脑梗塞溶栓流程
介绍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脑组织缺氧和死亡。

脑梗塞溶栓是一种治疗脑梗塞的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是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

tPA 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将其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溶解血栓。

溶栓流程
以下是脑梗塞溶栓的流程:
1. 患者到达急诊科,医生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症状、病史和体征。

2.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决定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MRI,以确认诊断。

3. 如果脑血管造影显示了可以溶栓的血栓,医生可以决定给患者使用溶栓药物。

4. 使用针对溶栓治疗的药物,如tPA。

剂量和给药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确定。

5. 在给药前,医生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全面情况、禁忌症和潜在风险等。

6. 给药后,患者应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7. 溶栓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8. 在溶栓治疗结束后,医生应进行随访评估,在确保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以做进一步的康复计划。

总结
脑梗塞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

对于适合溶栓治疗的患者,正确的流程和合适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塞临床路径(肥西县人民医院)(2015年版)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 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4)控制血压;(5)降低颅内压。

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7)防治应激性溃疡;(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2)抗凝治疗;(3)抗血小板治疗;(4)降纤治疗;(5)神经保护治疗;(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 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液分析(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 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 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3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急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CT是最重要脑成像检查手段 其他检查决不能明显耽误适合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 的治疗(B级) 早期梗死征象证据的意义:
– <3 h的患者(即使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1/3),不能排 除静脉rt-PA治疗,或提示对治疗的反应不理想(Ⅰ级)
– CT上存在广泛(>MCA供血区1/3)和清晰可辨的低密度阴且处 在3 h治疗时间窗内,不能静脉rt-PA治疗
2.血压: 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血压应控制在180/105 mmHg以下。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
四.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末来研究方向:
1.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溶栓。 2.影像学指导溶栓和评价预后。 3.特殊人群患者:小于18岁,大于80岁有颈动脉夹层等。 4.溶栓前应用抗血小板治疗不是禁忌,建议溶栓治疗后24小时内 不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临床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 缺血性卒中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613-614
发病时间---应假定为患者知道无症状的最后时刻:
1.睡醒后发现卒中症状的患者,发病时间应假 定为患者就寝前知道无症状的最后时刻.
2.有轻微的症状,但在随后数小时加重,发病 时间应假定为开始出现症状的时间.
溶栓方法: 静脉溶栓,动脉溶栓.
7
8
1、强烈推荐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 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静 脉rt-PA治疗(0.9 mg/kg,最大剂量90 mg). (A级)
2、重度卒中患者(NIHSS评分>22分),是否rt-PA治疗,其预后都差, 出血的危险性相当高,但仍可能从治疗中获益.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减少梗死面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制定一套评估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1. 病史评估- 是否有脑梗塞的典型症状,如突发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难点等。

- 症状发生的时间,是否在发病后3小时内。

- 是否有既往的脑出血、颅内出血、脑肿瘤等禁忌证。

2. 体格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 血压测量,确保血压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影像学评估- 脑CT或者MRI检查,用于确定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病因。

- 是否有明显的脑出血。

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等指标。

- 心电图,排除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5. 时间窗评估- 根据病史和影像学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 时间窗通常为发病后3至4.5小时,但对于特定患者,如年龄较大或者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时间窗可能会有所延长或者缩短。

6. 溶栓治疗禁忌证评估- 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潜在的出血倾向,如近期手术、创伤、胃肠道出血等。

- 是否有严重高血压,如收缩压大于185mmHg或者舒张压大于110mmHg。

- 是否有颅内出血的危(wei)险因素,如颅内肿瘤、动脉瘤等。

- 是否有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7. 溶栓治疗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后是否浮现症状缓解,如肢体活动能力的改善、言语恢复等。

- 是否浮现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普通标准,具体的评估过程和判断标准可能会因医院和医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病史等因素来做出最终的治疗决策。

溶栓治疗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需要严格的评估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溶栓前检查、用药

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适应症、禁忌症、溶栓前检查、用药

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病3-4.5h内(睡眠中起病,以功能正常的最后入睡时间开始计算)。

溶栓适应症1)、年龄18-80岁(>80岁 3h内可溶)。

NIHSS评分(4-22分之间适合溶栓)。

2)、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并引起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语言、运动功能、认知的损害、凝视障碍,视野缺损或/和视觉忽视)。

缺血性卒中定义为突然发生的急性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推测原因为脑缺血,CT除外出血。

3)、在症状出现4.5小时内开始溶栓治疗。

4)、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症状必须和全脑缺血(如晕厥)、癫痫和偏头痛有明显区别。

溶栓禁忌症1)、CT检查发现高密度病灶(出血)、明显的占位效应伴中线移位(梗塞范围大)、急性低密度灶或脑沟消失>MCA供血范围的1/3、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

2)、昏迷或临床评估(如NIHSS>25)和/或其它合适的影像学证实为严重卒中。

3)、发病时伴有癫痫发作。

4)、3月内有过卒中(不包括陈旧性小腔梗而未遗留神经功能体征)、颅脑外伤或心梗史。

5)、患者在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令),INR>1.7或PT>15s。

发病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并且aPTT超出实验室正常值的上限。

6)、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凝血功能障碍。

7)、积极的降压治疗后高血压仍未得到控制。

未控制的高血压史指间隔至少10分钟,重复3次测得的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8)、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的高低血糖,即血糖<50mg/dl(2.7mmol/l)l 或>400mg/dl(22.2mmol/l)。

9)、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发病<3h 可溶)。

10)、已知有颅内出血病史或怀疑颅内出血(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

11)、目前或既往6个月内有显着出血性疾病。

12)、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性损伤(如肿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部分脑梗塞患者。

正确评估患者的溶栓治疗适应症非常重要,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评估1.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出现突然发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言语困难、面部麻木等。

2.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患者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认为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症状进展:评估患者症状是否逐渐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这可能是溶栓治疗的禁忌症。

二、影像学评估1. 脑卒中类型: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确定是否为脑梗塞。

2. 梗死范围:评估患者的梗死范围,通常认为大面积梗死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3. 血管病变:评估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如狭窄、闭塞等,这可能影响溶栓治疗的效果。

三、时间窗评估1. 症状开始时间:评估患者症状开始的时间,通常认为症状开始时间超过4.5小时的患者不适合溶栓治疗。

2. 溶栓治疗时间窗:根据患者的症状开始时间和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四、禁忌症评估1. 凝血功能异常: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2. 颅内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如颅内出血史、病理性颅内出血倾向等。

3. 外科手术或创伤史:评估患者是否有近期外科手术或创伤史,这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以上是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详细内容。

通过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评估、时间窗评估和禁忌症评估,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一项重要的脑梗塞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

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脑梗塞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
脑卒中溶栓成功标准有多种,具体如下:
1. 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即症状明显改善。

目前临床需要通过常用评估量表、指标判断,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即NIHSS,改良Rankin量表以及Barthel指数等判断。

如果溶栓以后24小时进行评估或30天后再评估,分值减少4分以上,或者90天再评估分值在0-1分,提示溶栓成功。

2. 治愈:指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完全消失。

3. 显效:指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7-9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75%。

4. 好转:指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前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1-6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50%。

5. 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明显变化,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无变化或增加。

6. 恶化: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增加。

请注意,这些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临床环境和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

因此,在进行脑卒中溶栓治疗时,应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溶栓时间窗的界定

溶栓时间窗的界定

溶栓时间窗的界定
溶栓时间窗是指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通过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的时间范围。

这个时间段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

急性脑梗死后,脑细胞在几分钟内就会开始坏死,因此及时恢复脑部血流至关重要。

溶栓药物能够分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流。

但是,溶栓药物也有其使用时机,只有在脑细胞尚未大量坏死之前使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溶栓时间窗的界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
症状出现时间:从患者出现脑梗死的症状开始计算时间,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3-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

这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脑细胞尚未大量坏死,溶栓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

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出血等禁忌症。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判断依据,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恢复脑部血流,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禁忌症。

因此,在进行溶栓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确保患者符合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

同时,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医生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总之,溶栓时间窗的界定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只有在最佳的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的特殊注意事项

急性脑梗死的特殊注意事项

急性脑梗死的特殊注意事项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

在处理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注意事项需要注意。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1. 立即识别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应立即就医以排除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严重头痛、面瘫、嘴唇或舌头的麻木、意识丧失、言语障碍、副楞医。

2. 快速就诊:一旦怀疑脑梗死,请立即就诊。

要确保急救车立即将病人送往最近的医院,因为时间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3. 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首要任务是确认脑梗死的确诊。

头部CT或MRI 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是脑梗死还是其他脑血管疾病,并确定梗死区域的大小和位置。

4. 实施溶栓疗法:对于一些符合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法可以帮助恢复脑血流。

然而,溶栓疗法需要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因为有出血的风险。

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可以接受溶栓疗法。

5. 定期监测患者状态: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在医院接受严密监护。

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并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6. 预防并发症: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并发症,如脑水肿、脑出血、肺炎等。

医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及时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

7. 康复治疗:一旦病情稳定,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8. 生活方式改变: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改变一些生活方式,以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如戒烟、限制饮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9. 家庭支持:急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关爱。

家人应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并帮助患者遵守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之,处理急性脑梗死需要立即就医、及时确诊、严密监护和科学治疗。

同时,患者和家人需要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并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以预防再次发病。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引言概述: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中,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生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内容和意义。

一、患者病史评估1.1 确认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确定症状的持续时间,一般要求在4.5小时内。

1.2 排除出血性脑卒中: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排除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性,避免溶栓治疗的风险。

1.3 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症状等因素,评估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

二、神经影像学评估2.1 头颅CT检查: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卒中,评估梗死面积和程度。

2.2 血管造影:进行血管造影,评估梗死区域的血流情况,确定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

2.3 磁共振成像:进行磁共振成像,评估梗死区域的神经功能状态,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三、血液学评估3.1 凝血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排除出血风险,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3.2 血小板计数:检查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评估溶栓治疗的适应性。

3.3 D-二聚体检测:检测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评估血栓溶解的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四、心电图评估4.1 心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排除心脏疾病对溶栓治疗的影响。

4.2 心肌酶谱检查:检查患者的心肌酶谱,评估心肌损伤情况,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4.3 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溶栓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五、其他辅助评估5.1 神经系统评估:进行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指导溶栓治疗的实施。

5.2 肝肾功能检查: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评估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5.3 个体化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项评估指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论: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确保溶栓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医生们应该严格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溶栓小组评估能否溶栓的。

(一)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小时内,无溶栓禁忌症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或UK。

治疗后,前24小时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斯匹林。

24小时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

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6小时,不推荐常规rt-PA、UK静脉给药,若应用可在特殊影象(PWI、DWI)指导下应用。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1)适应症:①急性缺血性卒中。

②发病3小时内,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小时③年龄在18-75岁之间。

④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存在超过1小时,且程度比较严重(NIHSS评分在7-22分)⑤脑CT已排除脑出血,且无早期脑梗塞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早期脑梗塞改变。

⑥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绝对禁忌症:①TIA或迅速好转的卒中以及症状轻微者②病史和体检符合蛛网膜下腔出血③两次降压治疗后血压仍高于185/110mmHg④治疗前CT检查发现有出血、占位效应、水肿、肿瘤、A VM⑤在过去14天内有大手术和创伤⑥活动性内出血⑦7天内进行过动脉穿刺⑧病史中有血液学异常以及任何原因的凝血、抗凝血疾病(PT>15sec,INR>1.4,PTT>40sec,血小板<100×109/L)⑨正在应用抗凝剂或卒中发作前48小时内应用肝素者(3)相对禁忌症:①意识障碍②CT显示早期大面积病灶(超过MCA分布区的1/3)③2月内进行过颅内和脊髓内手术④过去3个月患有卒中或头部外伤⑤前3周内有消化道和泌尿系出血⑥血糖<2.7mmol/L(50mg%)或>22.2mmol/L(400mg%)⑦卒中发作时有癫痫⑧以往有脑出血史⑨妊娠⑩心内膜炎、急性心包炎⑾严重内科疾病,包括肝肾功能衰竭1/2。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急性期溶栓治疗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

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认为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溶栓等治疗中溶栓治疗成为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治疗方法.选择溶栓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等是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动物实验大鼠为4h左右,猴为3h人也应该是3h左右,提出发病后6h的疗效可疑一般文献报道用于发病后6h内是溶栓的时间窗。

另外由于溶栓药物的应用带来了严重出血的危险,是否具备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良好的影像学设备及监护抢救措施亦非常重要.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用尿激酶(UK)经静脉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观察,并制订了一个初步的入选标准,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较安全的但此项治疗仍在研究探索阶段。

无论是动脉溶栓还是静脉溶栓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①尽早开始溶栓治疗至少在症状发生的4~6h内可以预防大面积脑梗死挽救缺血半暗区和低灌注状态.②年龄〈75岁③无意识障碍但对基底动脉血栓由于预后差即使昏迷也不禁忌④脑CT扫描排除脑出血且无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区⑤溶栓治疗可以在发病后6h以内进行若是进展性卒中可以延长到12h以内进行。

⑥患者家属需签字同意(2)禁忌证:①单纯性共济失调或感觉障碍.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很快恢复③活动性内出血或出血性素质和出血性疾病凝血障碍性疾病,低凝状态④口服抗凝药物及凝血酶原时间〉15s者,或48h内用过肝素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低蛋白血症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

⑥6个月内有过脑血管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的腔隙性梗死不受影响。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的阻塞导致大脑区域缺血。

溶栓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梗塞区域的血流,减少神经功能损伤。

为了准确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脑梗塞溶栓治疗,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估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溶栓评估的标准格式。

一、患者基本信息1. 姓名:张三2. 年龄:60岁3. 性别:男性4. 住院号:123456二、病史1. 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2. 现病史:患者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症状,持续时间约30分钟。

3. 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三、体格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患者右侧肢体无力,肌力评分为2级,言语不清。

2. 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

3. 心率:80次/分钟。

4. 呼吸:正常。

四、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正常。

2.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凝血酶时间正常。

3. 血生化:血糖正常,肾功能正常。

五、影像学检查1. 脑CT: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梗塞区域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

六、评估标准根据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指南,以下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标准:1. 症状持续时间: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应在4.5小时以内,以确保溶栓治疗的有效性。

2. 年龄:患者年龄应在18岁至80岁之间,年龄过大或过小可能增加溶栓治疗的风险。

3. 血压控制:患者收缩压应控制在185mmHg以下,舒张压应控制在110mmHg以下,以降低溶栓治疗的出血风险。

4. 梗塞范围:梗塞区域面积应小于1/3的大脑半球,以确保溶栓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5. 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无明显凝血功能障碍。

根据以上评估标准,对于张三的情况进行评估:1. 症状持续时间:张三的症状持续时间为30分钟,符合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

2. 年龄:张三的年龄为60岁,符合溶栓治疗的年龄范围。

3. 血压控制:张三的收缩压为160mmHg,舒张压为90mmHg,需要进行降压治疗以符合溶栓治疗的血压要求。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是指用于评估病人是否适合接受溶栓治疗的一套标准。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对于一部份脑梗塞患者来说,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病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临床症状评估- 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偏瘫、失语、失明等症状。

- 症状持续时间:评估症状的持续时间,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 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如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

2. 影像学评估- 脑CT或者MRI:评估脑梗塞的位置、范围和血管状况。

- 梗塞面积:评估梗塞的面积,通常以梗塞灶的体积或者比例表示。

3. 血管评估- 血管造影: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

- 血栓形态学评估:评估血栓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4. 患者评估- 年龄:评估患者的年龄,年龄越大溶栓治疗的风险越高。

- 基础疾病:评估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 患者意愿:评估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溶栓治疗。

5. 治疗时间窗口评估- 发病时间:评估患者的发病时间,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口为发病后4.5小时内。

- 溶栓治疗延迟时间:评估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延迟时间,延迟治疗可能会降低治疗效果。

脑梗塞溶栓评估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符合评估标准的患者,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可以匡助他们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评估标准只是一种参考,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治疗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塞早期CT征象出现,溶栓还是不溶栓?
CT在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作用目前,NCCT是临床上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

表现为低密度影,但在早期不一定都能显示低密度改变,故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溶栓前采用NCCT排除颅内出血,是简便快捷的有效方法。

在部分患者卒中超急性期(<6h),NCCT可表现为灰质与白质分界消失,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检出率低于67%;急性期(<3d)可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在缺血区的边界显示欠清低密度影,病灶局部会出现脑沟、脑裂变浅,大面积梗死则可因脑水肿而出现占位效应,从而出现中线结构的移位;亚急性期(<2周)即模糊效应期;慢性期(1~2个月),由于病灶液化坏死,边界清楚的软化灶形成,而呈现出低密度影,病灶局部周围脑沟、脑池增宽,邻近脑室扩大,局部脑萎缩。

NC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度取决于梗死灶的影像特点、临床检查的时间、研究人群以及其他因素,敏感度约为12%~92%,通常起病24~36h才出现低密度改变。

美国神经病学会报道,NCCT对早期的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为31%。

而NCCT对脑梗死早期征象(EICs)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是否对溶栓治疗有预测价值存在争议。

EICs包括以下几点:(1)高密度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征;(2)
脑沟消失;(3)基底节/皮质下低信号;(4)皮质灰质白质界限消失。

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的NINDS研究发现EICs与卒中严重程度关,而与溶栓治疗的不良预后无关。

在2005年Wardlaw和Mielke的一项系统回顾性研究发现,来自15项研究的3468例患者中,早期CT征象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和87%,但未发现相关证据证实其与溶栓结果存在相关性。

EICs总分10分Alberta早期CT评分(ASPECTS)],Dzialowski等从欧洲-澳大利亚急性卒中研究(ECASSⅡ)数据中对ASPECTS与溶栓预后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ASPECTS与t-PA溶栓效果不相关,但ASPECTS≤7分与溶栓相关的脑实质出血密切相关。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HMCAS)可作为NCCT早期征象的特异性表现
,往往提示脑梗死面积大,预后不佳。

HMCAS与静脉溶栓后治疗效果不佳相关,提示早期即有神经损害以及功能缺损较严重。

重新认识早期脑梗塞的CT诊断征象
急性缺血卒中诊治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